-
1 # 高小炮聊歷史
-
2 # huangyuanlang
電視劇《康熙王朝》,周培公死時,陳道明老師的表演特別到位。還有康熙看到大清有史以來最全地圖時,那種驚訝,真的不是在表演,估計當時康熙帝看到時,比陳道明老師演出來的更驚訝吧!!本人最喜歡看的歷史劇就是《康熙王朝》!!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早年經歷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勸降輔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帝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孃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於任上。
周培公一生寫過不少詩,曾在當時廣泛流傳。在其陝西軍旅時寫有:“老去辭家事遠遊,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晚年,他寫有一首詩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張可前,詩云:“青山作障水環洲,遙念名園花事稠。別後孤舟對明月,歸來臥病又新秋。門無剝啄皆因懶,邑有流亡徒抱愁。何會與君重會面,晚風同上仲宣樓。”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清史稿》:(周培公)好奇計。
圖海: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
周培公的文學形象主要出現在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中。小說中的康熙帝少年時代之良師益友——虛構角色伍次友向納蘭明珠推薦其進京尋求功名。然周耿直,不屑曲於權貴而望殿試入朝參政。終因試中未避諱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趕出考場,卻在流落街頭時得康熙偶然發現並舉任,成為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立下諸多功勳。最終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多年後因病身故。
-
3 # 般若自在
我對周培公的瞭解是在電視劇康熙大帝裡面,要說平定三藩,第一功臣,最有資格的人,那絕對是非周培公莫屬。《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一·列傳三十八》的《圖海傳》就有記載,(周)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周培公作為一名漢人,後來手握兵權,加上才能出眾,被滿人官員排擠,而康熙也怕他手握軍中重權,功高震主,而顧忌他,最後把他發配到盛京11年之久,後來周培公鬱郁不得志,死於再次復出的任上。周培公死後,康熙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靈,由此可見,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周培公為人直率,睿智,耿直,這樣的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沒有明君的時代,這樣的人註定會埋沒在江湖,而即使在有康熙大帝這樣的時代,依然不能終生髮揮自己的才幹,不能不令人遺憾!
-
4 # 緣禦寒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早年經歷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死於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於任上。
歷史評價
《清史稿》:(周培公)好奇計。
圖海: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
-
5 # 梅里一了
謝邀,周培公了解不多,知道他是湖北荊門人。生平大事,勸降王輔臣。為母請封,守孝三年。當過山東萊登的道臺,因與總兵不合,辭官回家。後準葛爾丹叛亂,向康熙皇帝獻平亂之策,被任命為盛京提督,終老任上。這些是《清史稿》中留下的大概痕跡。而二月河的《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描寫成能謀善斷為康熙所依重的能臣是不是很離譜呢?個人認為二月河的推斷是在合理範圍內的。一是周培公為什麼不幫漢人吳三桂,而幫滿人康熙。這個可能與周培公的出生有關,按荊門地方誌記載,周培公是個遺腹子,就是在娘肚子裡的時候,爹就死了,這種孩子對孃的感情是無與倫比的,可他娘死得太慘。李自成的亂軍潰逃到他的家鄉,要玷汙他娘,可憐弱女子,為了保留名節,橫刀自盡,這稱為殉父。這個仇周培公記到了李自成和吳三桂兩人頭上了。二是周培公的智識高不高。兩件事可以證明其才智超群。一件是勸降王輔臣。另一件是任盛京提督。勸降王輔臣時周培公只是大將圖海的一個幕僚,也就是現代的軍事參謀。王輔臣的參軍把秘密情報用蠟丸送給了周培公,為什麼用蠟丸?就是吞到肚子裡帶出來的,絕密。這參軍雖是周培公的荊門老鄉,但不是對周培公的才智絕對信任,這絕密誰個敢送?史書記載得很簡略,而細節很複雜,圖海要周培公進京面呈康熙,一個參謀說動皇帝,並得到御筆赦詔。並主動請纓進城勸降王輔臣不僅有才智,而且有膽識。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許多人認為是康熙猜忌漢臣,故意將他安排到北方苦寒之地,孤寂終老。個人認為純屬謬談。盛京是什麼地方?遼寧瀋陽,大清的龍脈所在。提督是什麼職務?一品大員,軍政獨攬。當時是什麼形勢?蒙古噶爾丹部族叛亂,盛京是要衝之地。周培公一個辭官回鄉的四品山東萊登道,就憑一紙平定噶爾丹的奏摺就連升五級,放到了這麼重要的崗位上,既顯示了周培公的才識,也顯示了康熙用人的魄力。周培公不負聖望,堅守盛京十餘年,只到康熙三徵噶爾丹徹底平叛後,才閉上眼,己是年近古稀。至於周培公獻地圖的事,史書雖末有記載,但從情理上應該有這個可能,周培公人在荊州,聽聞噶爾丹叛亂,能夠提出平叛良策,被皇帝所採納,並委以重任,說明他心中對蒙古的山川地理,人物勢力是十分清楚的。在盛京十餘年請人將其畫出來完全可能,至於是不是傳世的大清皇輿圖己不重要。
-
6 # 三秦說書
忠孝兩全膽略過人的周培公
歷史電視劇《康熙王朝》以清順治末年和康熙在位時的事蹟,包括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滅噶爾丹等大事為背景,描繪了康熙波瀾壯闊的一生。劇中,康熙的眾大臣如明珠、索額圖、陳廷敬、姚啟聖、李光地等也先後登場,而其中,最耀眼的無疑是周培公了。 但是,文學作品畢竟是文學作品,編劇由於劇情需要難免對一些歷史人物進行改編。那麼,真正的周培公是怎樣的呢?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康熙重臣圖海身邊的重要幕僚,在《清史稿》中,他也沒有單獨列傳,而是附在圖海傳中,可見其地位比起圖海、姚啟聖、李光地等遠甚。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耿精忠等發動三藩之亂,並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康熙腹背受敵,情勢萬分危急。1676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征討王輔臣。
周培公進謀曰:“關陝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陝而戀棧常嶽間,誠出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倘得能言士諭之,必復降。”《清史稿》也清楚地記載了周培公“說降”之事。清軍攻下平涼咽喉虎山墩後,平涼城已置於清軍炮火之下。這時,在王輔臣部下任總兵官的黃九疇及布政使龔榮遇得知自己的同鄉周培公在圖海大將軍帳下做幕僚,於是願做內應,勸降王輔臣。圖海最終沒費一箭一彈,降服王輔臣。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青道道尹,並在周培公要求下對其父母予以加封,朝廷隨即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贈為朝列大夫加中奉大夫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賦閒在家的周培公聞訊後寫平叛“條呈”。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
劇中周培公被貶盛京後花費十年繪製的《皇輿全圖》實際上全稱應為《皇輿全覽圖》,實際上系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中西方測繪人員合作,歷時十年製成,是中國第一部實測全國地圖,與周培公並無關係。繪圖人士有歐洲人雷孝思、白晉、杜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棟、索柱、白映棠等十餘人。全圖於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成圖,尺寸52.5×77釐米,比例尺1:1400000,現藏於北京圖書館。
皇輿全覽圖(該地圖描繪範圍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臺灣, 西至伊犁河,
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
透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周培公雖然沒有電視劇中的顯赫地位,但為人忠孝,膽略過人,身在朝廷,心懷百姓,仍可稱為讀書人入朝為官的楷模。
-
7 # 阿才說電影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個人,可能大部分人對他都不是那麼的熟悉,這裡我就來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他,他的原名是叫做周昌,屬於清政權中期的人物,是在康熙在位時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我在翻閱對他的一些相關的記載當中,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且其性格上來說也是非常的堅韌的,而他的一生也並不是那麼的一帆風順,不僅是不順,可以說是在坎坷中成長的一個奇才。
他出生的時候,時間上來說正值是明朝將要滅亡的時候,在那個時期,很多的地方都爆發了起義,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說是社會十分的動盪,在他還比較年幼的時候,其父親就去世了,而在他十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在戰亂中丟失了性命,而他就從那個時候起,便是沒有了親人,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成年人都難以保全性命,可想而知當時的他是生活的多麼的艱難。
不過,都說上天在給你關閉一扇門的時候,總會開啟一扇窗,在後來的時候,也就是他時來運轉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他成為了一個小吏,為當時的一些達官顯貴做事,之後更是隨著清政府的軍隊進入了京城,而在進入京城之後,他也是因為自身的才能出眾,被他人所舉薦,這樣一來也就成功的進入到了內閣,可以說是完全的時來運轉。而到了康熙削藩的時候,他已經是四十二歲了,當時的時候吳三桂聯合其他的藩王叛亂,使得當時清政府的局勢相當的混亂,而這個時候正是由他勸降了敵人,避免了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他為當時的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果不是他的話,當時剛剛建立沒有多長時間的清政府又會飽受戰爭的痛苦,但是在對其進行賞賜的時候,他更是沒有要什麼金錢上的封賞,只是想要為自己的父母正名,也正是因為他所立下的功績,使得他去世的母親得以被追加了封號,甚至帝王親自給他母親作了祭文,可以說這在其他的朝代是絕對沒有過的,可見其功勞是多麼的大,可以說他不只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更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人。
我們都知道,康熙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多年,可以說他所建立的功績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的,而他之所以能夠建立這樣的功績,在治理國家方面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他在位的那幾十年裡,更可以說被任用的有才之士數不勝數,而周培公就是這些人才中的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謀士。在上文中咱們有說過他母親的死亡,但是並,沒有做什麼論述,也就使得很多的朋友因為其為自己的母親正名而感到奇怪,現在我們就來說一下這件事。
他打小就沒了父親這一點在上文中也是提到過的,而他的母親是在李自成攻打荊郢間的時候殉難了,而正是在那樣的一個年代,使得他對於戰爭給百姓所帶來的苦難十分的瞭解,可以說不只是瞭解,應該說是感同身受,畢竟他是親身經歷過的,正是因為這樣,他更是瞭解建立一個穩定而又強大的國家的重要性,只有國家穩定了,百姓才能安康,也正因為這樣他不僅積極的參軍,還十分的敢拼,再加上他本身本就足智多謀,這樣的情況下也就使得他很快的受到了重用,之後更是憑藉自身才能步步高昇,而在建立功業之後,則是對之前在戰亂之下殉難的母親進行正名,可見其孝心。
而在相關的一些記載當中,曾提到與他一起共事的圖海對他的一番評價,為了母親敢於捨棄自己,為了國家更是可以捐軀,可以說在對於他的這番評價當中,足可以提現他是一個忠孝兩全的人,縱觀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了清政府,為了國家而嘔心瀝血,即便是在後來的時候因為自身漢人身份的問題,被髮配,之後更是沒有再被重用,但他卻是始終熱愛國家的。
而在其他的一些記載當中,對他的評價有這樣的三個字:好奇計。簡短的三個字,無疑是對他的足智多謀做出了肯定,而且就從他在削藩平亂中的所作所為,也是完全可以看得出來的,在面對三藩的時候,更是主動去勸降王輔臣,最終更是取得了成功,可見不止是謀略上出眾,他還十分的勇敢,對於這樣的一個人,我只能說不盡的讚美之詞。謝謝大家觀看,再見。
-
8 # 關注岐哥不迷路
周培公(本名昌,1632年-1701年),字培公,湖北荊門人,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代表作有《介庵草》。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
-
9 # 正溪歷史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
10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河南南陽人,漢族,生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終年69歲。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人。
康熙年間刊刻的《先賢詩佩》卷五記載:周昌,字培公,宛城人。父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寇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為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輔臣叛,先生進謀曰:“關陝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陝而戀棧常嶽間,誠出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雖因一時激變通吳、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國恩,猶盲之不忘乎視,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諭之,必復降。生為漢臣,死為清奴,嗚呼至哉,雖死不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勸降輔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帝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孃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委以重任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死於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
調任盛京
周培公的功績過大,且因其漢人身份,致使他被滿人大臣相互厭棄。有求之時,肯定相互追捧,一旦度過危險,就將其棄之如履。康熙就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將他派往滿洲大本營——盛京。一方面是為了讓他鎮守邊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監視他。
聰明如周培公當然知道康熙這麼做的原因,對此他毫無怨言。哪怕康熙十餘年來的不聞不問,也一直勤懇的工作著。不僅如此,他一邊做事,一邊閱讀史料古籍,繪測出了大清的版圖,這在當時可是獨一份。
康熙四十年,他前往盛京看望周培公,與他單獨談了一次話。周培公向康熙舉薦了能臣姚啟聖,更在康熙欲走之前,將自己手繪的大清圖交給了他。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於任上。
相關作品
周培公一生寫過不少詩,曾在當時廣泛流傳。在其陝西軍旅時寫有:“老去辭家事遠遊,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晚年,他寫有一首詩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張可前,詩云:“青山作障水環洲,遙念名園花事稠。別後孤舟對明月,歸來臥病又新秋。門無剝啄皆因懶,邑有流亡徒抱愁。何會與君重會面,晚風同上仲宣樓。”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
11 # 微山秋水
負責任的講,要說對這位三百多年前的歷史人物有多瞭解,這個咱不敢說。
為啥?因為對這位歷史人物的描述,有權威的歷史文獻太少。
僅僅在清史稿中有隻言片語:周培公,名周昌,字培公,荊門人,好奇計。寫到這裡,咱們得停一下,這裡說,好奇計,有哪些奇計?這些奇計用在哪些事上?清史稿並沒有說。
按照清史稿的記載:周培公幫助圖海勸降陝甘總督王輔臣,康熙授其布政使參政。這是周培公的重要成績。這王輔臣和吳三桂瓜葛太多,是手握重兵的實力派,能夠勸降他,避免流血,和平解決,自然是功德無量,對扭轉整個戰局起著不小的作用。康熙讓他做了布政使參政,這也是副省級的幹部,可見周培公是立了大功。
此後,周培公跟隨蔡毓榮再次參贊軍事,直到軍事結束。這蔡毓榮可不簡單,他是兵部尚書蔡士英的二兒子,總領綠營,把吳三桂的部隊打的是滿地找牙,先後收復了岳陽、長沙、衡州、辰州、貴陽、雲南。在這種將軍身邊做事,周培公沒幾把刷子肯定是不行。
戰爭結束後,周培公做了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這是正八經的朝廷二品大員,布政使職位和六部相當,俗稱藩司,是封疆大吏。
要說周培公這脾氣,也夠爆的,因跟總兵不合,罷官回家。這也可以理解,本事大脾氣大,以前輔佐過圖海、蔡毓榮這樣的名將,一個總兵他怎麼看的上眼。
當然,在家他也沒閒著,繼續研究兵法,並在葛爾丹反清時多次上書陳述意見。
最後,周培公在家善終。
-
12 # 大碗說史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這裡記錄他的一首軍旅詩:
老去辭家事遠遊,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
-
13 # 冰之藍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
14 # 麗醬每日分享
周培公是清朝康熙皇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他文武兼備、才智過人,曾在三藩之亂時勸降了割據平涼的陝西總督王輔臣而立下大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官場上知進退、深知為人之道的賢臣,最後還是落得一個貶謫的下場、病死在邊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單槍匹馬入敵境,最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勸降王輔臣,陝甘地區的叛亂平定之後,不僅解除了對朝廷的重大威脅,還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
期滿之後周培公來到山東任職,期間與山東總兵的意見不合,只幹了三年就辭官隱退了,後來閒賦在家的他聽說蒙古的葛爾丹反叛,便主動上書朝廷請求去鎮守邊疆,最後康熙只封他為盛京提督,調任東北去擔任一個閒職。
盛京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但是很多將領都不願意回去,可見那裡是個條件相當差的地方,周培公心灰意冷只能去赴任,後來因為水土不服又身患重病等原因,他在那裡苦苦支撐了十一年後病逝,享年69歲。
有學者認為,文學作品中誇大了周培公的功勞,而他之所以不被康熙重用,是因為漢人的身份,所以在立功之後就被康熙棄用了。
回覆列表
在《康熙王朝》這部歷久不衰的經典電視劇中,周培公是作為本劇最精彩的人物之一,初現劇集為14集,18-25集正式出現在螢幕。在電視劇中,他落魄京城,雖有一身的才華但無緣仕途官場。後經朱國治舉薦,康熙因機緣與他相識,任命其在上書房行走。此後周培公開始展現自己的才華,他的眼界高論經常令滿朝折服。在平三藩時,周培公首先率領一批家奴,消滅了抵近在京城的察哈爾叛軍,後用計勸降了王輔臣,接著節制各路大軍大敗吳三桂。但因其是漢人,朝中大臣開始彈劾周培公,妒其才厚憚其功高,康熙為大局著想,將其貶至盛京(今瀋陽)十一年。周培公心病難除再加上惡劣的天氣,久病不起。康熙來到盛京之後,周培公向康熙獻上他花費十年之功繪製的大清疆域圖後死去,康熙萬分奧悔,警示眾人,為其守靈。
落魄時期的周培公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無論個人才氣膽識還是為國功業,都給人留下深深的印象。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在這裡我要和大家一起去認識一下真實的周培公,讓大家熱衷銀屏的同時能對史實多一份瞭解。
《清史稿列傳第三十八圖海傳》中記載:“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圖海次潼關,以策幹之,客諸幕。輔臣所署置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皆昌鄉人,屢勸輔臣反正,以蠟丸告昌,昌白圖海。……”
歷史上所有關於周培公的記載都是在圖海傳中,這在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周培公在歷史上影響度不同於熒幕中。他善於出謀劃策,曾經因為有功被授七品官。圖海在率領大軍進至潼關時,他因獻《平涼策》被看重而招為幕僚。康熙十三年,吳三桂欲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以做呼應,在這次事件中,周培公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機遇。
周培公勸降王輔臣
圖海聽後也感振奮,連夜通報康熙。康熙當即召周培公進京,瞭解周的計劃後,康熙以為此事可行並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幸運並沒有辜負周培公,事情發展的很順利,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接受清廷的招撫。周培公如願立下了大功,圖海不忘周培公的功勞,特奏請康熙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已故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周培公在家為母守孝三年後去山東任職,記載三年後因與總兵意見不合而辭官歸鄉。康熙二十九年,蒙古葛爾丹反清,戰事又起。周培功久賦家中但心憂國事,出計謀上奏朝廷,康熙允納之後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保衛。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卒於任上,年69歲。
周培公被貶盛京十一年久病不起
周培公一生兩件大事,一是勸降王輔臣,二是盛京戍邊,電視劇根據兩件事情改編。
又:《康熙王朝》中人物演繹得十分到位,飽滿的演技下,浮出了人生的跌宕滄桑,也暗藏了多少君臣的心酸悲慟,我不止一次的想象周培公不應該是這種結局,只希望最後君臣的坦誠能讓周培公有憾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