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難免糊塗學歷史
-
2 # 世界全史羅銳
談到唐朝衰敗的原因,首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的藩鎮制度,不注重加強中央集權。唐朝國土面積廣闊,便設立了“節度使”的官職,節度使是地方的軍政長官,節度使在自己領地有著高度的自主權,而且統領軍隊。唐朝在這裡就好像走了周朝的老路。在唐朝的前期,太宗皇帝進行的大規模的擴張,國土面積大大增加。前期設立634個折衝府,其中261個拱衛京師。但是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藩鎮兵力可達50萬,而中央僅僅八萬。安祿山一人獨佔20萬。統領三鎮,而且14年沒有升遷;這使他得以培養自己的勢力,也為後來的叛亂積蓄了實力。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一方獨大的局面。安祿山擁兵自重,進行謀反。這次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叛亂,使唐朝的國力大大衰弱,人口大量減少,由盛到衰,也讓中華文明從開放走向保守。造成了之後藩鎮割據的局面。成為了唐朝的一個轉折點。
唐朝衰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唐玄宗專寵的妃子楊玉環了。每一個衰敗的朝代,都少不了腐敗的朝政。唐朝也不例外。而唐玄宗開始不理朝政的開始得談到他的兒子壽王李瑁。李瑁是玄宗的第18子,他的妃子楊玉環,天生秀麗,面貌非凡。深得唐玄宗寵幸。使李隆基竟然做出了搶兒媳婦的事。坐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漸漸地,玄宗開始不問朝政。先後讓宰相楊國忠和李林甫代管朝政。但是這兩個人哪一個都不是個賢相。李林甫專權,杜絕言路,肆意橫行,這讓大量人才難以的到重用,這個時期的詩聖杜甫便是一生碌碌無為;而楊國忠,是楊玉環的哥哥,玄宗專寵楊玉環,仗著皇帝的愛屋及烏,搜刮民財,貪汙腐敗。這些都成了安祿山敢於反叛的原因。而且安祿山也是機靈,拜楊玉環為母親,再加上李林甫的扶持,最後的以坐擁三鎮,傭兵20萬,而且十四年不更變官職。楊玉環帶來的朝政腐敗對唐朝影響極大,她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還有一個原因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唐朝天寶年間,的確經濟繁榮,但是每一個繁榮的背後都會有著不少的隱患。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的現象很嚴重,均田制受到破壞,大批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而唐代高層統治者只看到了表面的繁榮,不能及時的改變制度,為這些百姓解決生存問題,使得政府的公信力漸漸降低。流民的增加,一是逐步削弱了唐朝的實力,二是為造反起義埋下了種子。
天寶年間的政治腐敗的安史之亂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綜合國力,新的李唐王朝已不具以前的風華,之後的統治者也沒能重新恢復當年的大唐盛世。
在唐朝末年,連年的乾旱也成了唐朝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連年乾旱,許多人只能以草木樹葉為食,餓死者無數。各地起義者如雨後春筍,四處出現。其中最大的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成了李唐王朝覆滅的直接原因。也或許是真的氣數已盡,連老天都在這時加上一層霜。
百年唐朝在經濟,制度,法律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李白杜甫等文化巨匠都是出現在這個朝代。在盛世衰敗,也很令人痛心。他們失敗的原因和其他朝代的大同小異。總結一下,為以下幾點:1,不能真正做到中央集權2,沒有及時的調整制度,體恤百姓3,朝政腐敗,專聽專心,以及專權。
-
3 # 華嚴
唐朝自唐玄宗天寶年間以後的150多年裡,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唐朝的衰落源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導致滅亡。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古代上承隋朝下啟五代十國的朝代,是由李淵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朝自建國共歷21帝,統治289年,其間,武則天在690年以周代唐,15年後恢復唐朝國號。初期透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創了萬邦來朝的盛況。安史之亂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國力漸衰。最後因黃巢起義影響其根基而滅亡。其經濟、社會、科技、文化、藝術開放多元化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此後海外華人多自稱“唐人”。
唐朝的國號是“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而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在唐朝的前半葉,經濟、社會處於上升階段,社會先進、文化繁榮,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藝術與技術的大輸出朝代,社會風氣相容幷蓄,同時給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統治者亦從外族文明中汲取諸多。唐朝末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等制度的改革標誌著社會的變化,自唐朝中葉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的興盛上。
-
4 # 律法大飛
《唐律》是我國古代最完備、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在中華文化圈,對日本、朝鮮包括東南亞地區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唐朝先後制定了《武德律》、《貞觀律》、《唐律疏議》、《大中刑律統類》、《開元律》及《開元律疏》,還有《大中刑律統類》,它們被統稱為“唐律”。“唐律”的核心是《唐律疏議》,又稱《永徽律疏》,《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間由長孫無忌持修訂,當時為了在全國統一法律適用標準,長孫無忌等奉命對《永徽律》的律條和律注逐條逐句進行解說,並對司法中可能發生疑難的問題,自設問答,最後完成30卷,計12篇502條,經唐高宗批准頒行。
以《永徽律疏》為核心的唐律是中國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的代表,大唐王朝在開創之初,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加上歷史環境的制約,個人貪慾有所節制,基本能做到依法辦事,一系列開明政策推行順暢,政治比較清明,官僚機構運轉較為正常,社會矛盾較為緩和,人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社會生產力大幅度發展,開創了輝煌的“太平盛世”。
隨著盛世的實現,統治者的貪慾逐漸膨脹,進取精神被貪圖安逸所取代,因此腐敗現象便出現了,這也是歷代王朝宿命,並沒有因為唐朝的法律完備而改變。究其原因,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根源,一是源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這種自秦漢以來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制度的特點是: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集於一人,皇帝擁有無上權力,個人意志決定國家一切。雖不缺乏完善的法典、司法機關和監察機關,但其完全被統治者掌控,根本沒有獨立性,執行是否正常取決於皇帝的好壞,因而很難有效地監督、制裁皇帝及其官員的違法行為。法律對統治者缺乏約束力,權大於法的專制制度,為一切腐敗現象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是導致中國數千年來無法根除腐敗的根本原因。
-
5 # 孫狗剩Johnson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淵建立,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導致唐朝的滅亡。唐朝的歷史將近三百年,在這三百年中,唐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包括《武德律》《唐律疏議》等律法。
但有著比較完備的律法體系的唐朝為什麼還是走向了衰亡呢?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兩個方面出發。
首先我們要思考唐朝的律法真的嚴密嗎,他真的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嗎?其次我們要考慮一下,嚴密的律法跟唐朝盛衰有必然的聯絡嗎?弄清這兩個關鍵點,就很容易回答您的問題了。
“嚴密的”唐朝律法說起唐朝的律法,最為著名的便是《唐律疏議》,又名《永徽律疏》,是在唐高宗永徽二年,由長孫無忌和李績在《貞觀律》的基礎上修訂而成。
《唐律疏議》在後世享有盛名,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法典。由此使得不少人產生了唐代律法嚴密的看法。但是這個看法真的是對的嗎?我們可以大致瀏覽一下《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總共分為十二篇,分別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鬥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可能其中有不少詞大家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是像賊盜、捕亡、斷獄這些詞,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這些詞跟刑罰有關。
因此,百度百科中直接將《唐律疏議》定性為刑事法典,刑事法典就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可能不少人有些迷惑,法律不就是用來規定犯罪和刑罰的嗎?
事實上大家忽略了民法,有一些事情不是違法犯罪,但需要法律來裁判,就像商業貿易產生、借錢、婚姻締結等方面的一些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民法規範的。
但是《唐律疏議》中,對於這些問題基本沒有規定。當然其中有“戶婚”篇,這可以看做是民法部分的規定,但是戶婚只是民法中極小的一部分,因此《唐律疏議》也可以看做是一部民刑混雜的法律,但並不是很完備。
那麼這些關於民事的法律重不重要呢,根據《中國法律年鑑》的統計資料,09年刑事案件佔比11.7%,而民事案件佔案件總數的86.2%。當然,這是現代的資料,古今還是存在不少差別的。但這個資料足以說明民事法律的重要性。
有人會問,除了《唐律疏議》,唐代就沒有別的法律嗎?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唐代還有《武德律》、《貞觀律》、《唐六典》、《大中刑律統類》等等。
其中《武德律》是唐朝第一部律法,而《貞觀律》則是在《武德律》的基礎上修改擴充而來,而《永徽律》則是在《貞觀律》的基礎上擴充而來。
而《永徽律疏》就是解釋《永徽律》的法律,因此大家可以看出他們都是一個體系,不同的律法之間有細微的修改,但是整體上並無實質差異。
《唐六典》則是一部行政法典,行政的法律主要就是規範官員行使權利的律法,《唐六典》的關注點也正是在此,他詳細的規範了唐代的官職和國家機關的設定。
而現代行政方面的法律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給能夠使得民告官。但是《唐六典》中並沒有民告官的規定,因此古代民告官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告御狀了。
在傳奇故事中,百姓受官員欺壓,伸冤無門。因此攔御駕、敲登聞鼓,而且告御狀者不論真假都要被殺的橋段,更是催人淚下。而這種情形正是因為沒有行政法才產生的,如果有行政法,對於官員貪贓枉法的事情,就可以直接上告,無須百姓拼了性命告御狀。
朝代盛衰與法律的關係朝代的盛衰與律法有關係嗎?我們剛才已經分析過唐朝的律法體系了,其實剛才有一點我沒有提到,那就是唐朝第一部律法《武德律》是在隋的《開皇律》的基礎上,略微修改而製成的。
而且《開皇律》同樣分為十二篇,大家還記得唐朝律法的代表《唐律疏議》嗎?沒錯,《開皇律》和《唐律疏議》的十二篇是相似的,他們是一個體系的。如果說唐朝的律法算作嚴密,那麼與他一個體系的《開皇律》也不能不算嚴密。
但是,對於隋朝的命運,我想大部分人還是耳熟能詳的,隋朝不過短短三十餘年就滅亡了,我們能認為隋滅亡是因為律法的原因嗎?我想是不能的。同樣我們也不能將唐強盛的原因歸結到他的律法嚴密。
另外,我再舉一個例子,那就是清代,清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律法最為完備的朝代了。順治五年就制定出《大清律例集解附例》,雍正五年頒佈《大清律集解》,乾隆五年頒佈《大清律例》,頒佈律例不能說不勤。
我們以《大清律例》為例,其分為七篇,分別是名例、吏、戶、禮、兵、刑、工。其中名例為可以算作總則,吏則偏向行政法;戶、工篇則是民事法律;而禮則是考試、禮儀等方面;刑則是刑法了;兵則是軍事方面的法律了。另外清代還有關於少數民族的專門法律
我們不能不說清代的法律比唐代的法律要完善吧,但是清代因此變得強盛了嗎?歷史留給我們的記憶更多的是清末的弱小,被列強所欺辱的場景。
最後,我再舉一個外國的例子,那就是拿破崙的例子。拿破崙一生征戰歐洲大陸,可以說是法蘭西帝國強大的標誌,雖然遭遇滑鐵盧慘敗,但是那個時代法蘭西帝國的強盛是不可置疑的。
拿破崙曾說過:“我一生最大的驕傲並不是我所指揮的那四十次勝仗……但是有一樣東西不會被人忘卻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崙所制定的《民法典》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民法典,是以後歐洲各國民法典的範本。
但是,法國真的因此而強大起來了嗎?自從拿破崙去世之後,法國雖然也是歐洲強國之一,但早就沒有了往日的榮光了,不論是英國、德國,還是後來興起的美國都迅速超越了法國。
因此,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能看出朝代的盛衰事實上與法律沒有必然的聯絡。
大唐的盛衰與律法無關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唐代的律法更多的是偏重刑事方面,而民事和行政方面的規定十分稀少。真正完備的是刑事律法,而民事和行政只是勉強提及,根本算不上完備。而事實上民事法律對於一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更不要說現代我們所說的經濟、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律法,這些在唐代基本是沒有的。而這些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唐代的法律並不嚴密的結論。
不論是隋代還是清代,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例子,都說明法律跟朝代的盛衰並沒有必然的聯絡。律法更多的是關注社會公平和正義,他能使得人們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滿,這也從側面促進了朝代的強盛。
一個朝代的興盛與否,是各方面的原因,與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等都有關,當然法律也是其中之一,但一個朝代不能單單依靠法律強盛,也不會僅僅因為法律而滅亡。
-
6 # 朝陽白露
一個朝代的滅亡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就算唐朝有嚴密的律法,但是其它的方面沒有做好亦是不行。而且,好的律法也需要正確的人去執行,還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加以改變,這都是要注意的問題。
唐朝的衰亡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
府兵制壞,置十節度何為“府兵制”?府兵制是由西魏權臣宇文泰於大統年間(535―551)建立的。他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在平時就作為農民耕田種地,在戰爭來臨時就作為士兵出戰。府兵是登記在冊的,兵器和馬匹都需自備。(注: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
唐中葉以後,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原有的均田制度漸漸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而漸次破壞。而建立在其之上的府兵制亦是隨著“地基”的破壞而難以維持。
唐玄宗在府兵制度壞了後,就設定了十節度、經略使鎮守邊關。(這是唐玄宗最大的政策失誤)
節度使兵重,後果很嚴重
禍起蕭牆正此時,在唐玄宗實施了這些措施後,他自以為自己做的很好。殊不知,政治禍亂的根源也由此而起。為何呢?
因為這樣做的直接壞處便是造成了邊兵重但是同時內地的軍備又比較空虛。中央政府對於邊關將領的掌控力是非常不足的,那些軍人因為手握重兵也異常囂張跋扈。但是此時此刻,你想把他們的權利收回已經不可能了,只能聽之任之,不造反就行。
祿山造反,唐朝始衰
安祿山,唐朝節度使之一。而且他是以一胡人身份兼任范陽、平盧兩鎮。也不知道唐玄宗怎麼想得,這麼喜歡安祿山,給了他兩個鎮管理,也不怕他造反。
安祿山擁兵自重,終於在唐天寶年間(公元755年)於范陽起兵造反,順帶著他的小弟史思明也一起加入了他的反唐聯盟。所以,這一段動亂歷史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造成的內憂外患直至唐宣宗寶應2年(公元763年)才基本解除。然而此時的唐王朝已經千瘡百孔,再也禁不起一點兒折騰了。
此後,唐王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偶爾有幾次復興的跡象亦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皇帝的昏聵其實無論國家亂成怎樣,只要朝廷的中樞系統能振作起來,還是能夠擺平亂局的。不過,因為自唐玄宗中後期起,各地蕃鎮已大多不聽朝廷號令。蕃鎮遍佈全國上下,幾次的動亂都因他們而起。而這些人又反覆無常,時而助朝廷平叛,時而自己也復叛。此人心之反覆,真難以捉摸。
於是,唐德宗在經歷了一些挫折得以迴鑾之後,他已不太敢相信那些文武朝臣了,只信那些宦官。但是,宦官就值得信任了嗎?
宦官在德宗的授權下掌管了神策軍。因為神策軍待遇優厚,所以,很多人都掙著搶著要加入。於是乎,這一支軍隊的數量立馬增至15萬之多。宦官有此倚仗,就做起了干涉朝政的事情。此種情況下,朝廷的中央政府就更沒希望振作起來了。
這是唐德宗所做的荒唐事。此後,即位的順宗、憲宗直到宣宗都在想辦法除掉宦官,但是都謀劃不成。只能說,德宗給後世皇帝出了一個大難題啊。
自憲宗以後,沒有哪一個君主不是宦官所立的,所以,中央的政治總是不能清明。而蕃鎮軍重之勢也一直得不到解決。
而因為前幾任皇帝還算勤政,雖不能割除弊端,但四海之內基本還比較太平。但是宣宗以後的懿宗、僖宗兩代又屬荒淫無度之輩。僖宗敬信宦官田令孜,什麼都聽他的。然後流寇之亂遂起,最後要藉助外力才擺平,唐王室是無力解決的。
黃巢禍亂,唐室威盡875年,黃巢作亂,直入潼關,嚇得田令孜帶著僖宗往蜀道而逃。而那些蕃鎮之兵多坐視不理,討賊的兵又不盡力。迫不得已之下,只能赦免李克用(原判據大同鎮)的罪,讓他帶兵平叛。李克用帶領沙陀、韃靼幾萬人馬居然把黃巢打敗了。罪人一下變功臣,這還真是對大唐帝國的巨大諷刺啊!
經此亂後,皇室的顏面都給丟盡了,威嚴全無。而其它勢力如沙陀、朱全忠(黃巢降將)等繼續做大,大唐朝庭亦是無法制之。
907年,唐被梁所篡
僖宗死後,昭宗立。他與宰相崔胤密謀誅殺宦官之事。宦官有李茂貞撐腰不懼他們。於是,崔胤招李全忠帶兵前來助殺宦官。於是,宦官和李茂貞盡被誅殺殆盡。
而李全忠也不是什麼善良之輩,剛幫助皇帝殺了宦官,轉臉就不認人了。他把昭宗劫遷到洛陽後就把他殺了,改立李祝(昭宗第九子)為昭宣帝。
最後,在907年,存在290年的大唐帝國被梁所篡,結束了他輝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雖然大唐帝國衰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皇帝的荒淫,宦官的干政,官員的無能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唐玄宗年間在府兵制無法執行下去後所實行的一系列錯誤政策。導致蕃鎮軍力成尾大不掉之勢,而內地之軍力又漸弱。在中央政府無力制約諸鎮負責人的情況下,驕兵四起,為禍一方。因為軍隊大多不聽從朝廷號令,又使外族起了侵略中原的野心。在這內憂外患的亂世之下,即使後來有那麼些個能臣和英明的皇帝,恐怕也是杯水車薪,無濟無事吧!雖然唐朝已不在,但是他曾經的輝煌已經深深植入了中華大地。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大一統王朝,他還是值得我們深深銘記的。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管唐朝法律多麼嚴密,甚至天衣無縫、完美無缺,但執行和遵守法律的是人。自唐玄宗後期起,法律已經無法無法維持其嚴肅性。所以,唐朝建立後,儘管陸續出臺了《武德律》、《唐律疏議》等律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律法體系。到了中晚唐已形同虛設。社會沒有了法律來維護,唐朝也就不免衰亡了。現在,我們來簡要地分析一下大唐衰亡的原因。
1.府兵制存在弊端,導致大唐置十節度和經略使,王朝潛伏了危機。
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府兵制是大唐沿襲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的制度。特點為兵農合一,府兵在平時從事稼穡,戰爭來臨拿起武器、勇赴前線殺敵。有全民皆兵的意思。
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均田制度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府兵制已經日暮途窮,沒有了生命力。
唐玄宗隨機應變,設定了十節度和經略使鎮守邊關。看看:嚴密的法律對帝王有約束力嗎?
2.安祿山造反,唐朝由盛而衰。
節度使、經略使在自己的獨立王國權力巨大。政治經濟、財富一把抓,很快擁有了可以與中央政府叫板的實力。開始囂張跋扈、目無中央。此時,朝廷依大唐法律想收回節度、經略使的權力已經不可能了。在強大的武裝力量面前,法律是一紙空文,不服,滅了你。
安祿山有艱苦卓絕的從軍經歷,是個足智多謀的梟雄。他擁兵自重,於公元755年在范陽起兵造反。八年後,“安史之亂”才平息下來。此時,唐王朝已經千瘡百孔了、奄奄一息了。沒人敢叫安䘵山依法安分守己,忠於朝廷不反!
3.皇帝不學習法律,一意孤行。
唐玄宗中後期各地藩鎮已擁有實力,開始不聽朝廷號令了。由於藩鎮星羅棋佈、遍佈全國,他們時而助朝廷平叛,時而自己叛亂。反覆無常,不可信賴。
唐德宗汲取教訓,不相信藩將與文武朝臣了,只信身邊的宦官。他根本不學習法律,你拿法律來管他試試!
4.宦官有了軍隊,敢於邈視法律。
德宗授權宦官掌管了神策軍,這一支軍隊的數量竟有15萬眾之多。宦官有恃無恐後,開始干涉朝政了。中央政府沒有人敢拿法律跟這些沒有信仰的傢伙說話了,法律何用?
順宗、憲宗、宣宗想辦法除掉宦官,可是隻有法律沒有武裝力量,談何容易?
自憲宗後,宦官開始廢立皇帝,政治汙濁,藩鎮又尾大不掉,這事大唐法律解決不了。法庭在哪兒,皇帝就不知道。
而懿宗、僖宗大概是因為看不到大唐復興的希望了,開始貪圖享樂、荒淫腐化了。僖宗對宦官田令孜言聽計從。流寇昌蹶之日,還要藉助外力才擺平!你拿法律叫田令孜出兵保衛祖國,他是不會幹的!
5.黃巢餓肚子,法律不能當飯吃。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田令孜帶著僖宗往蜀道而逃,藩鎮多坐視不理。迫不得已,中央只能赦免罪犯李克用。讓他帶兵平叛,李克用帶領沙陀、韃靼幾萬人馬居然把黃巢滅了。罪人比朝廷功臣有用,這法律是怎麼執行的?
6.李全忠就是法盲,導致唐被梁所篡。
僖宗死後,昭宗繼立。他與宰相崔胤密謀誅殺宦官之事,宦官有李茂貞撐腰不懼。崔胤招李全忠帶兵盡誅宦官和李茂貞。拿法律說事,僖宗是濫殺無辜,他憑什麼大開殺戒?宦官犯事了交由司法部門啊,他不以身作則,有什麼法子?
李全忠助皇帝殺了宦官後,把昭宗劫遷到洛陽後就把他殺了,改立李柷為昭宣帝。這李全忠就是法盲,相信沒人為他搞普法教育,法律於他不管用!
終於,在907年,有290年的大唐帝國被梁所篡,結束了生命———儘管大唐法律條文還在!這不是絕妙的諷刺嗎?
總結:雖然大唐帝國早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但應該以身作則、守護法律的人,如皇帝唐 玄宗、宰相李林甫等等自己不遵守法律,還帶頭破壞了政治生態,導致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牛李黨爭、宦官干政進一步削弱了大唐實力。且主角都是可以解釋法律的人,他們知法犯法,誰來匡正呢?這讓皇帝無力行使皇權,最終導致大唐衰亡。事實求是地講,法律沒有武裝力量有說服力!
-
8 # 孤篇論
前言
唐朝,從唐太宗開始一直到唐玄宗時期,這段時間都是唐朝最鼎盛的時候,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事在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之後整個唐朝就開始走向滅亡,加上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由此加速了唐朝的滅亡,與嚴密的法律沒有直接的關係。
安史之亂 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髮生在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這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給社會的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安”指的是安祿山,“史”指的是史詩明,他們是唐朝的節度使,同時也是少數民族的將領,掌握著兵權,對唐朝的中央政權有著重大的影響。
宦官專權在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都能看到,而比較有名的宦官專權的朝代分別是:“漢末、晚唐、明末”,都是處於朝代的沒落時期,因為皇帝無法掌握國家政權,因為宦官接觸到的人物都是皇后嬪妃以及幼年的皇帝,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情況下,宦官隨著勢力的增大,不滿足自身的權力,逐漸走向了奪權的道路。
晚唐時期,除了之前講到的繁鎮割據,還有的就是現在要講的這個宦官集團。
你知道唐朝的宦官的實力有多大嗎?
都已經不僅僅是權力能滿足得了他們了,他們的權力已經高到能決定當朝皇帝的生死,隨意弒君也成為了宦官的樂趣之一,有點不滿意那就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決定皇帝的生死。
元和十五年,宦官梁守謙、王守澄、陳弘志弒唐憲宗李純,並擁立唐穆宗李恆。唐穆宗在位四年而崩,敬宗李湛即位,宦官王守澄專權。兩年後,宦官劉克明又弒敬宗,矯詔迎立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為帝。僅兩天,宦官王守澄、仇士良又弒李悟、劉克明,擁立敬宗之弟李昂,是為唐文宗。唐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嘆:
“受制於家奴”。據《新唐書·仇士良傳》記載,唐武宗時期的宦官仇士良玩弄皇帝已經玩出了經驗了,我們來看看史料的記載:
“天子不可令閒暇,暇必觀書,見儒臣,則又納諫,智深慮遠,減玩好,省遊幸,吾屬恩且薄而權輕矣。為諸君計,莫若殖財貨,盛鷹馬,日以球獵聲 色蠱其心,極侈靡,使悅不知息,則必斥經術,闍外事,萬機在我,恩澤權力慾焉往哉?”一句“萬機在我”,道出了宦官在當時的權力的大小,除了職位不是皇帝外,他手中的權力與皇帝無異。
宦官當權,唐朝中央統治者皇帝已經名存實亡,更別談親政愛民這樣的舉動了。
農民起義政權成為推翻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咋一看是不是覺得這首詩非常的優美,應該是出自哪位唐朝詩人之手吧?
這麼想只對了一半,這首詩確實是出自唐朝,不過不是出自詩人,而是出自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的名字叫做“黃巢”。
黃巢原本是唐朝科舉考試中的一員,多次科舉都沒有考中,一怒之下就寫下了這首詩,不僅寫詩,他還把詩中的句子付諸實踐,並且最後還真的領導起義軍打到了長安城,並且登基稱帝,用國號為“大齊”。
你以為此時的唐朝已經被消滅了嗎?當然不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唐朝的殘餘勢力還是繼續跟黃巢做鬥爭的,但是真正讓黃巢失敗的不是這股殘餘勢力,而是他手下的朱溫,帶領部下投降了唐朝,兩股勢力在一起共同打敗了黃巢率領的部隊,黃巢起義也隨之失敗了。
你以為這時候的唐朝還有機會反撲是吧?
別忘了,還有各路的節度使在虎視眈眈呢,唐朝雖然解決了黃巢起義,但是也同樣讓另外一股勢力崛起了,那就是朱溫以及他率領的部下,這是黃巢起義中打敗唐朝的中堅力量。
此時的唐朝的統治者還是掌握在宦官的手中,這些宦官在如此環境之下依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危機感,繼續玩弄皇帝於鼓掌之中,這時候有人看不下去了,那就是唐朝的最後一位宰相,他的名字叫做崔胤,,他認為此時的唐朝就是因為這些宦官專權,要挽救唐朝的命運,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這些宦官滅掉,而自己手中卻沒有軍隊呀,所以他就想到了朱溫,立即修書一封,邀請朱溫進駐長安消滅這些宦官,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他這麼做只會是引狼入室,招致更嚴重的後果。
朱溫本來就有稱帝之心,接到崔胤的信後更是有了正當的理由進入長安。
朱溫在進入長安之後,把城內的宦官都消滅的乾乾淨淨,同時他滅掉的還有唐朝,他毒死唐昭宗,費唐自立,建立後梁,自此,統治中華大地289年的唐朝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間進入到了五代十國時期。
關注文化歷史,關注@孤篇
銘記過去,共同成長!!
我是孤篇,一個專注於文化歷史的95後青年!!
回覆列表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空前發展,是當時穩妥妥的第一大國,其文化甚至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個國家生根發芽,現在華人在外國的聚集地都叫唐人街,這就是佐證。
唐朝的法律獨特而完備,以“安人寧國”為總體方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確立了“德禮為本、刑罰為用”的根本思想,具體有《武德律》、《貞觀律》、《唐律疏議》、《大中刑律統類》、《開元律》及《開元律疏》,還有《大中刑律統類》,他們都叫唐律。唐律裡連打人打多少杖,告罪的年齡,甚至連狗咬人都有明確規定。
但一個國家並不只是靠法律,唐朝的滅亡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本來唐玄宗前期已經打造了一個盛世大唐。可是近8年的安史之亂,直接摧毀了唐朝幾十上百年積累的財富,從此一蹶不振。之後就是加徵賦稅、宦官專政、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還有黃巢起義,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最後朱溫殺昭宗、改國號,至此唐朝換了主人,開始了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五代十國。
從歷史上可以看出,唐朝就算是有森嚴的法律,但只要統治者無能,手底下大臣恃權竄政,黨派之爭,都有可能讓一個王朝覆滅,而唐朝正是因為這幾個方面,逐步從繁榮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