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博熊

    這種想法當然好,但是看如何理解二十四小時不睡覺了。如果是進化成二十四小時淺睡眠是可以的,然而這也是變相的睡覺。

    我們來先看睡眠是如何定義的?

    不同的動物的睡眠狀態是不同的,科學家們認為,睡眠一般可定義為以意識改變,對外部刺激的反應減弱和體內平衡調節為特徵的行為和生理狀態。

    如何判斷動物是否是睡眠狀態呢?

    對於鳥類和其它哺乳動物,可以透過監測腦電波、固定姿勢和眼動來判斷睡著還是醒著。

    而對於更普遍的其他動物,可以透過判斷動物是否進入肌肉緊張下降,對外界刺激不敏感的狀態。

    在《走近科學》的節目中,也曾介紹過這麼一個二十四小時不閉眼睡覺的人,結果透過攝像頭和腦電波監控,此人每間隔一小段時間會進入淺睡眠狀態,新陳代謝降低,動作不活躍,意識和反應不敏感。

    而這種狀態,通常是野外的食草動物採取的策略。為了警惕食肉動物襲來,食草動物會採取間歇性睡眠的方式得到休息。

    這種二十四小時間歇性的淺睡眠,人類其實是可以做到的。在過去由於戰爭,要警惕敵人,或被俘虜虐待等等各種原因,需要不停地移動,就採用這種邊走路邊睡覺(有的甚至還睜著眼)的方式,但休息效果還不如來一次深刻的睡眠。

    人類睡覺的時候在幹什麼呢?

    睡覺,是大腦將白天獲得的暫時性記憶進行再加工整理的過程,也伴隨著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的遷移存放或者修改,類似電腦裡記憶體儲存向硬碟儲存的轉移及碎片整理。

    睡覺對機體來說,是給予身體恢復的時間,讓全身各處得到舒展和放鬆,讓肌肉不再酸脹。當然,這都是附帶的好處,醒著的時候特意停下來休息也能做到這樣。

    因此,睡眠過後,大腦資訊整理完畢,記憶能力變強,身體機能變得更活躍。

    對於嬰兒來說,睡覺可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

    為什麼動物和人類進化出需要睡眠?

    最可能的原因是節約能量,如果人類一天24小時都很活躍,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在過去原始人類祖先由於食物的不足,保持休息和睡眠,這樣能夠減少食物的消耗。往往不能參與勞動的人比如幼兒或傷者,被分配的食物較少,在家裡睡覺和休息能更抗餓,而去捕獵和勞作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配給。同時,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可以避免食肉動物的威脅。也避免了由於需要更多能量,而導致獵物急劇變少。

    如今雖然我們想二十四小時不睡覺,得到更多時間去工作和學習。這樣的願望是好的。現代工作和學習的負擔也越來越沉重,但是不能累垮了身體,儘量多擠時間睡覺,才能有更好的狀態,迎接每一天的挑戰。

  • 2 # 耿老師在種草

    有人可以,罹患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 Miachael Corke 即是。

    The Man Who Never Slept: Michael Corke

    The man who never slept was named Michael Corke, a music teacher from Chicago. He slept fine all his life until one day, shortly after his 40th birthday in 1991, Corke began having trouble sleeping. In the following weeks, his sleeplessness grew worse and his health deteriorated. Eventually he was plagued by total insomnia - he could not sleep at all.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病因為朊蛋白基因(PRNP基因)C178和C129突變。臨床失眠症狀突出。目前無有效治療。

    臨床表現

    一般的說,病初有三種不同的表現:

    1.睡眠障礙

    通常患者自訴失眠,睡眠期間激動,多夢;

    2.運動體徵

    如構音障礙和共濟失調;

    3.記憶障礙。

    這種基因突變也算是人類進化的一種嘗試,可惜,發病後無解。

    不過,如果將來有某種疾病席捲全球,死亡率極高,而這個突變剛好可以抵抗這種疾病,那這種突變就能被保留下來。

    人類也就進化了。

  • 3 # 史上獵奇

    首先呢,人類之所以以24小時為單位進行工作、娛樂(後面用“行動”代替)以及睡眠,是因為我們在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因為地球的自轉,一天大概就是24個小時,所以人類也就以24小時為一個單位調整自己的狀態,完成一天內的睡眠和“行動”。而且人類在白天的時候感受太陽的光照很舒服,視線也很好,就喜歡去做事情,但是在夜晚的時候周圍的溫度就會變得低一些,而且視覺也會變得更差,於是在夜晚的時候,人類就習慣性的進行休息。

    其次呢,人的身體素質是可以實現24小時不睡覺的。記得還在上高中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案例,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人關閉到完全封閉的空間當中,而這個空間是在燈光的照射下,24小時都是有燈光的,實驗者見不到太陽,也體會不到黑夜,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察覺到真實的時間,而觀察者就發現實驗者的睡眠規律就可以達到24小時以上睡眠一次,而且身體狀態也還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其實現代人的睡眠時間和古人去對比的話也是縮短了的,之所以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有了燈泡的發明,在晚上的時候人類也可以享受到光亮,自然就可以更多的去做一些事情。相信古人那個時候也從來沒有想到過他們在若干年之後,一天的睡眠時間也會縮短。

    古人沒有想到後來有人發明了燈泡,自然現在的我們可能也沒有想到以後的科學家可能會研發出和太陽一樣的裝置,在晚上的時候依然可以享受到如同太陽般的光芒。如果人類就可以自由的操控白晝和黑夜的技術實現的話,而且人類的身體素質也確實可以支撐實現24小時不睡覺,那麼人類實現每“行動”24小時之後再去休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外呢,之所以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長時間不睡覺會感覺很累,精神狀態不佳,這是因為在醒著的時候使得自己的身體處於一種負荷的狀態,比方說長時間處於勞動高強度的狀態下,或者是長時間的使用我們的大腦,這就會加速人身體的疲憊,即便是短短的幾個小時也會加快人的睏意,拖垮人的精神狀態,所以說如果是在勞動和休息(休息不一定是睡眠)有規律又合理的切換下,那麼人的身體狀態就不會很迅速並且很明顯的感到非常差。

  • 4 # 牧龜仙人

    不可能,但是可以進化到和海豚一樣,左右腦交換休息。(海豚大腦兩半球是交替睡眠的,當右側大腦半球處於抑制狀態時,左側大腦半球則處在興奮狀態,一段時間後,右側進入興奮狀態,而左側又處於抑制狀態。因此,海豚即使在睡眠也始終能保持足夠的活動能力和必要的姿態,如遇到強烈的外界刺激,兩半球將會迅速覺醒,以便應付緊急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了,大家覺得同學聚會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