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出自哪本古文?古代歷史上有誰做到了這句話?大致描述一下即可。
58
回覆列表
  • 1 # 兒童教育古今談

    君子慎獨在《中庸》和《大學》中都有提到。

    《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強調在最細微處也要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強調人前人後一致,不自欺欺人。

    每個人在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多少都會有所收斂顧忌,給盡力要求自己符合一般的社會道德原則。但是獨處的時候,卻往往會比較放縱,原則性,自我約束意願都有降低。

    君子慎獨的提出,針對的就是這種情況。他主張人應該在獨處的時候,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這樣才是全面的道德修養,才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

  • 2 # 明貞

    人是複雜的,都有陽光燦爛和陰暗兇險的兩面且這兩面是互生的。一個慈悲和善的人其內心可能是陰險狡詐的,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內心可能是極端自私的。所以,人只有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是真誠的,自我反省和慎獨的修養很重要,有助於你理解生命和自然的真相。

  • 3 # 七彩生物界

    此語見於儒家經典《中庸》和《大學》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自我修養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1.《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3.三國·魏 曹植 《卞太后誄》:“祇畏神明,敬惟慎獨。”

    4.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陶谷使江南》:“ 熙載 使歌姬 秦蒻蘭 衣弊衣為驛卒女, 谷見之而喜,遂犯慎獨之戒。”

    5.《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愧,屋漏不慚。”

    7.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這種不開通、不文明的地方,身當人師的人,那敢不慎獨?”

    二、現代意義的慎獨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慎獨是必要的,終有一天人類會知道作為一個人要學會慎獨,因為一個人的人生離不開它。

  • 4 # 無相無餘

    慎獨,一個人的時候都應該注重自己的個人修養和堅守,如果讓自己的慾望在無人之時放肆的滋長蔓延終將讓自己及周圍受殃及。

    儒家理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當一日三省吾身,時刻檢驗自己。

  • 5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崔春玉: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關乎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出於《大學》《中庸》。對於其含義,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辭海》給予了這樣的解釋: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源》中註釋: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

    慎獨,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工作時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慎獨在醫療行業中顯得尤其重要,它反映了一名醫務人員的職業操守。在行醫工作中大多數時間工作都需要獨自完成,無菌操作、執行醫囑,無論是年輕的護士還是年長的醫生,無論是醫技科室的技術人員,還是手術室的麻醉師,都把慎獨落實在行動中,謹小慎微。他們每一個人都敬仰生命,希望可以透過最大的努力減輕患者的病痛,挽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即使有時候很無耐。

    肩負保衛祖國神聖使命的部隊官兵,長年駐守在風雪肆虐的邊疆,每天徒步幾十裡深深積雪的山路,巡視著象徵國土的一塊塊界碑,這難道不是慎獨?

    其實慎獨標誌著一個國家道德水平的進步程度。就像如今的我們,為了創造一個更好、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我們大多數人自發自覺地去約束自己的行為,不亂扔廢棄物,將共享單車放在指定的地點,自覺排隊上車,你能說這些不是慎獨的表現嗎?

  • 6 # 落鳧山翁

    “獨”與“眾”相對。當今社會,人們面對的誘惑很多,很容易在獨處(失去監督)的環境條件下放鬆自己的品行要求,放縱自己的行為、言論,淪為非君子。太多人因一時的放鬆、放縱葬送了自己的形象、前途!慎獨就是提醒人們時時處處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職業操守,避免出現一失足成千古恨悲劇的發生。事實上,監督無處不在。

    “獨”與“寡”相對。一把手大權在握,往往會忽視其他人的意見態度。任何人所接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所有的認知都是有限的,難免有對工作、對事情判斷有誤的時候,如唯我獨大、唯我獨尊,不能謙遜地看待周圍人的意見態度,就可能做錯事,遠離君子之為。君子當善察人言,善納人諫。

  • 7 # qzuser201704308

    師:什麼叫慎獨啊?

    無餘:這個詞其實一直不太理解,是自己獨自一個人時審視自己麼?

    師:你搞不清,你不需要搞清,你搞清反而是搞不清,你搞不清反而容易搞清。慎字怎麼寫?

    無餘:哦真心!

    師:你有麼?

    無餘:沒。

    師:沒有怎麼能搞得清呢,你看字怎麼看都是假的,當你真心顯露的時候就是慎獨嘛,你現在沒有讓我怎麼給你講清楚。真心是能講清楚的麼,講得清楚的還叫真心麼。所以你一個人念阿彌陀佛捫心自問,就是慎獨。獨---自問,慎---捫心,捫心自問就是慎獨,還能怎麼解釋?聞思修的思,動念時悟萬法皆空,起心時思善行天下。不是你在沒有人的時候,那叫獨,沒有慎,你一個人胡思亂想哪裡有慎,只有獨。即便是人多的時候,你不受他們的語言行為影響也可以慎獨,因為你和他們不一樣了,不在於人多人少。所以慎獨又叫禪啊,你看禪字就是慎獨二合一啊,禪通憚啊。

    無餘:有些寺廟也這樣寫。

    師:改成衣字旁是有特殊含義的,放下你的衣食住行。和憚是一個意思,憚是代表你的真心顯露,就是慎獨。

    無餘:師父講過禪通善行天下的善,都是相通的,行禪就是行善。

    師:意思都通著啊,憚有敬畏的含義,過則勿憚改,也是講慎獨啊。

  • 8 # 暖煙的淺吟館

    1、由“慎獨”,我想到小學課本里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就是講還沒有到釣魚的時間,我偷偷釣到了一條很大的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魚放回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我們也要自覺地去遵守一些東西。

    2、由“慎獨”,我還想到的是,每個人心裡都有個魔鬼,特別是獨處的時候,魔鬼就會從我們的身體裡面跳出來,對我們做各種各樣的誘惑,這時候,你能否戰勝魔鬼,也是“慎獨”。

  • 9 # 我們是鈉梨子

    關於君子慎獨,我覺得這首詩詮釋的非常好

    月明風清夜半時,

    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

    不畏人知畏己知。”

    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就反映出了君子慎獨的本質,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給大家講幾個關於慎獨的故事吧,方便大家理解

    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個人不為所動。這時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你不摘梨呢?”他說:“不是自己的梨,怎麼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麼亂,管它是誰的梨。”他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吏(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干部),他在一次捕捉盜賊的時候,抓了一名絕色女賊,由於離縣衙路遠,夜宿一座廟中。月光下,女賊千方百計地以色相引誘他,當他實在頂不住時,就寫下了“曹鼎不可”四個字貼在牆上提醒自己,終於保住了清白之身。

    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在一次離職時,僚屬們為給他贈物、送禮,想方設法不透露風聲,一舉一動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無人能知、能見、能聞之時,用小船給他送了一批財物。葉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願生推硬擋,就寫詩一首加以拒絕。詩曰:“月明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 10 # 禪者

    說說我個人的理解。獨,當以單獨講,也就是獨處時更應謹慎。人們在群處之時,難免會扮演各種角色,如父親、母親、上司、同事、朋友等等,每一個角色都有每個角色的相處之道。或者說,當作為某個角色的時候,你帶上了某個角色的偽裝和印記。這些偽裝印記壓抑了真正的自我。而獨處之時,這些偽裝和印記就統統卸下,這時人內心深處潛藏的一些潛意識就會蔓延上來,這時恰好是檢驗自己修行的好時候,應更加謹慎的檢視內心的這些潛意識念頭,找出來,釋放它,慢慢修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這樣的修行才會有成效,這樣的人才能稱為真正的君子。

  • 11 # 金譂子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看清形勢,認清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往前走是最踏實的方式。

    曾國藩的“慎獨則心安”可謂人生的大實在功夫。

    特別是對於低運或者困境有段話說的很好,與諸君共勉:天賜困難,能識人心;天賜失敗,能辯真假;天賜孤獨,反思自省;天賜君佞,磨礪智商。天地不仁,視蒼生為芻狗,實則對每個人都是一視同仁,有人讓你哭了,一定會有人讓你笑。 道德經裡面強調的“無為”是拼盡全力之後的不強求,而非袖手不作為。所以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老天自有最好安排。

    運勢的通性 天道忌巧,踏實的人生勝算更大。

    運勢有個通性,就是大凡沉穩持重,慎言謹行,執著專心的人,成功的機率比較大,因為天道忌巧,不是每個人都是生於富貴家的,全中國也只有思聰先生那幾個人才能輕鬆擁有5個億的創業基金,絕大部分都是下的笨功夫,每前進一步都是用盡全力,才會逐漸實現目標的。其實每一步都是自己勢力的積蓄和沉澱,無論是小有成就還是暫時遇挫,哀而不怨,繼續篤行,此謂活的明白。

    而另一種自身不去紮紮實實的努力積累,總想著投機取巧,或者賭博方式的去做事,失敗的機率就比較大,當然不能否認會有極其微小的成功機率。目前投機取巧玩的最神氣就是某寶馬經理了,此角兒就不多言了。有句古話“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

    其實綜合起來,所謂時運不濟,都是講的萬事不可強為,順風順水也是必須開始有所行動之後才會遇到的幸運。而一歲人一歲事一歲心,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這就需要了解自己長處短板,自我修正,才能有助於我們等待機緣。

    旺運時抓住時機積極奮進,衰運時砥身礪行。無論是旺運還是衰運時都能做到慎獨自律,善莫大焉。

  • 12 # 軫念信箱

      君子慎獨在《中庸》和《大學》中都有提到。

    《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強調在最細微處也要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強調人前人後一致,不自欺欺人。

    每個人在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多少都會有所收斂顧忌,給盡力要求自己符合一般的社會道德原則。但是獨處的時候,卻往往會比較放縱,原則性,自我約束意願都有降低。

    君子慎獨的提出,針對的就是這種情況。他主張人應該在獨處的時候,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這樣才是全面的道德修養,才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

  • 13 # 摩訶太俗

    什麼是君子慎獨?

    “君子慎獨”見於儒家經典《中庸》和《大學》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自我修養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中庸》: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在這裡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慎”,是小心謹慎;”獨”,獨自,單獨。這都是本義,那麼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在沒人看見的地方,要更加謹慎小心,戒備自己,在沒人聽到的地方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內心。不要在微小、隱秘的地方放縱自己的慾望。所以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更要嚴格要求自己。”

    所以“君子慎獨”就是指儒家學者不但要在有人的時候講規矩、禮儀、修身,即使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因為環境的私密而懈怠自己。

    慎獨的典範

    這裡舉兩個典型例子。

    一個是東漢人楊震。

    楊震從荊州刺史遷為東萊太守時,路過昌邑縣。而這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這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準備了黃金十斤(應該是黃銅),到了晚上沒人的時候送給楊震,楊震拒絕了。王密說:"怕什麼呢?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

    “四知”和楊震卻金,成為千古佳話。後來修改成為更白話、更通俗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不過這故事有些漏洞,想楊震是真君子,不會提及此事,難不成王密幡然醒悟地把自己的醜事傳遍千年?仔細想起來,必然還有旁人在眼,所以這個“慎獨”雖然經典卻未必標準。

    另一個是元初許衡。

    據明宋濂等撰《元史·許衡傳》記載:元代三大理學家之一的許衡盛夏出行。天氣炎熱,口渴難耐,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不去。有人不解地問:“為什麼不摘梨解渴?”許衡答曰:“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

    許衡的這種不為外部環境干擾,堅持自己本心的行為,即是真正的“君子慎獨”。這是大環境改變下的個人的堅持,與有沒有看到沒有關係,而是與怎麼做有關係。不因為大家都這麼做而改變自己的做法,這也是“慎獨”。

    這兩位高士都是歷史上的“君子慎獨”的典型,一個是不因為周圍沒人而變,一個不因為周圍的人都那麼做而改變,這是對修身最好的註解,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

  • 14 # 平陽一虎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一詞出自《禮記·中庸》。大致意思是有的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行為能夠遵守禮法,一旦身旁無人,極可能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來。儒家認為,這類人仍屬“小人”。君子的行為必須是“有人無人都一樣”,越是在沒有人看得見時,越要謹慎,即所謂“君子慎獨”。

    “慎獨“是一種道德修養的途徑,是經過長期修養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它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活動,無人監管,有多種做壞事的可能並且不會被發覺的時候,仍然能堅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的按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在當今社會,可以提醒激發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更是一種對自己行為自律的鞭策!

  • 15 # 紅酤姐姐

    我個人認為君子慎獨和“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是同一個道理。

    中庸曰:“

    自誠明 ,謂之性, 自明誠, 謂之教。

    天命謂之性, 率性謂之道 ,修道謂之教。

    我的理解是 不懂裝懂,信口開河是小人的行徑。勤求博採,謹言慎行是君子所為。

    所以《中庸》接著說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以我的理解是:獨在這的意思是自己的侷限,慎其獨即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沒弄明白的,瞧不真切的不妄下定論,好像和流言止於智者意思相近。做學問也是一樣。這是第一個層面的君子慎獨。

    第二個層面的君子慎獨。《大學》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 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為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這裡的獨的意思是自身,君子慎獨即審視自身。誠於中 ,形於外。即口心一也。你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你又何苦呢。

    所以,君子慎獨 ,我的理解就是一個人要自醒自治 ,才能有所作為。

  • 16 # 劍鋒園子

    “君子慎獨”見於儒家經典《中庸》和《大學》中。怎麼理解呢?

    首先,在《中庸》中,“君子慎獨”是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自我修養的方法之一

    它強呼叫自我道德修養對不正當的行為和意念加以節制、約束。《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裡的“獨”,指人的獨處;“慎”,指小心謹慎。這句話的大意是說:當一個人獨處時,在沒有人看見時要謹慎、警戒,在沒有人聽到時要格外戒懼、警醒,因為人的慾望或不正當的欲求,容易在隱蔽之處顯露,在細微之處顯現,所以,君子要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從道德準則。

    其次,在《大學》中,“君子慎獨”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在《大學》中,“君子慎獨”被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它強調的不僅僅是在沒有人看到、聽到的地方,能夠剋制住不良的思想與行動,堅持做好事,不做壞事,而且更強調要把思想提純、昇華到毫無邪念的高度,擁有純潔、無慾的思想境界,自覺又自願地做好事,不做壞事,那麼,思想信念與行為舉止純然一體了。《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體意思是,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一樣,像喜愛美好的顏色一樣,這就是不虧心、心安理得(“謙”,這裡意即滿足、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對獨居這事必須謹慎。

    接著,《大學》還從反面來論證:“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意是:品德低下的人私下裡多不為善,無惡不作;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去躲閃,掩蓋所做的壞事,張揚自己的善事。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又有什麼用呢?這就是說內心真誠,會在外表上表現出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這裡所講的“慎其獨”,就是要保持內心的真與誠。

    顯然,從《中庸》的“慎獨”到《大學》對“慎獨”,其認識是一個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思想與實踐辯證的過程。

  • 17 # 案頭蠹魚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禮記•中庸》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禮記•大學》

    儒學經典《大學》、《中庸》皆言君子慎獨,慎獨就是一個人在獨立與社會和他人之時,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的德行,注重個人道德修養。

    1.慎獨要求內心誠實

    曾國藩在《君子慎獨論》中辨析了小人與君子獨處時的差別。小人獨處之時,常常生出非分之想,積累之後就會做出欺騙人的事。而君子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心生誠實之念,積累之後,做事更加謹慎,即便居一人之所,也相信老天在監督自己。

    人的行為都是由思想支配的,只有內心誠實,才會自發地遵守道德。有句話叫相由心生,內心不純正,總會露出痕跡。所以修身最難在修心,為人應當真誠,少受心機之累。

    2.慎獨要求內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所作所為,是否有不當之處。即便沒有他人的監督,也要省察個人思想道德修養。

    我們有時會因為一些錯誤或者不當未被他人發現而感到慶幸,有的人會耍些小聰明掩飾個人不足。而君子慎獨不僅要求我們誠實,還要求我們自我批評,主動去反省己過。

    3.慎獨要求不自欺

    人有七情六慾,可欲壑難填,若不能慎獨,皆憑外力約束,難免會放縱自己。

    這一點就是很多人提倡的自律,而打敗自律的往往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多吃這一口也不會耽誤減肥、明天再做也來得及、多喝這一口酒也不會耽誤事、考試前複習也不晚、不是我不努力是運氣太差了……

    君子慎獨要求自律,即便沒有人督促,也應該自我鞭策,不能隨心所欲,克己方能復禮。

    結語

    “君子慎獨”不僅僅在於空間上的“獨處”,即使身處人群之中,也不可隨波逐流,不被大環境中那些負面的、消極的因素影響,此謂“獨立”。

    借明代思想家陳獻章的《題畫蘭》詩結尾,君子即便身處惡劣的環境,也如蘭花一般,不被汙染,獨自芬芳。

    陰崖百草枯,蘭蕙多生意。

    君子居險夷,仍與恆人異。

  • 18 # 羅賓漢式的人物

    “慎獨”既是一種道德修養的途徑,也是經過長期修養所達到的一種境界。歷史上孔子,孟子,王陽明,曾國藩等人都做到了“君子獨慎”。

    “獨慎”是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獨處時,雖然沒有別人看見他在做什麼,但他也會時刻警惕謹慎,嚴格要求自己。即使有多種做壞事的條件並不被發現的,但仍然能堅持自己的信念,自覺的按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

    相反,品德低下的人則在私下放縱自己,找各種理由做違背道德的事,甚至無惡不作。

    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我們心裡更應該時刻保持著獨慎的概念,並做到知行合一。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拒絕和一些道德品質低下的人同流合汙。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堅持做利己利他的事情,不要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損人利己的事情。

  • 19 # 爽爽的大跟班

    語出《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禮記·大學》第七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前者的意思是:“上天賦予的最根本的支配萬物執行的原理叫做規律,遵從規律而行叫做正確的原則,修習正確的原則便是教育。凡是正確的原則,都是片刻不可以背離的;如果可有絲毫背離而無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確的原則。所以明道之人於不聞、不睹之地,仍時刻保持戒慎恐懼的狀態,不讓最隱微處的違背正確原則的行為顯現坐實,所以修行到究竟處的君子就會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個心念言動。”

    後者的意思是:”心誠,就是不自欺。比如厭惡醜惡的,喜歡美好的,這叫自謙不叫自誠。所以君子要注重自我。小人在家閒居時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後,才會遮掩躲閃,藏匿他們的不良行為,表面上裝作善良恭順。別人看到你,就像能見到你的五臟六腑那樣透徹,裝模作樣會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裡是什麼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所以,是有德之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總的來說,大概就是:心中有天地,不為外物欺。

  • 20 # 唐志律師

    君子慎獨,出自《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天地有萬物,萬物皆有道。世界萬物的道就是規矩、規律,而人在萬物世界裡,難免會有各種誘惑,難免會做出一些破壞規矩,違背規律的事情來。有時可能只是一時的放縱,只是一不小心的自以為然,就會在微小之處身陷囹圄,因小失大!

    君子坦蕩蕩,強調的是為人處事、接人待物要坦誠相待,要光明磊落。君子慎獨則是一種獨善其身的修為,是如履薄冰的自律,是始於情止於禮的剋制,是在無人監督下的守規矩。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但總會有人心存僥倖,總會忘記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總會忘記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古訓,結果會怎樣?伸手即被捉的現實案例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千古文人都有俠客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