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晉唐風骨
-
2 # 大觀沉香楊子文
《山海經》一書,在大量的文化典籍中,獨樹一幟。其涵蓋的範圍廣、內容豐富,被視為中國上古社會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顧名思義它是以山為經,以海為緯記述上古社會的。”全書內容涉及地理、歷史、神話、天文、曆法、氣象、動物、植物、礦產、醫藥、宗教、考古以及人類學、民族學、海洋學和科技史等諸多領域,被認為是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全書全3 萬 1 千餘字,包括18篇內容,其中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資訊。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山海經》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祗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有增益。”中把《山海經》稱作“古之巫書”,十分中肯。 而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注.序》中評論:“《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即《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寶庫,這也是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眾所公認的。
《山海經》對於事物描述區別於其他書籍有著自己的特色,更專注於實用效果,其對於山川河流的描寫從位置到走向,河流從發源地到流入地都介紹的十分精確,同時在介紹植物時會說明其利弊作用,介紹動物時會說明習性。在介紹部分花草時,會說明其作用,而介紹植物時會同時說明其藥用作用,甚至於礦藏的具體位置也敘述的十分清楚。
《山海經》用最簡潔的語言,精練的表達,準確且全面的描述事物,因此其發現瞭解自然界後進行記錄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人傳遞相關的資訊,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自然界,而《山海經》對於上古先民獲取資訊有著重要作用,雖然其內容的真實性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但是對於促進人們瞭解自然有著重要作用。
-
3 # 文海墨韻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它主要記載了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歷代學者對這些事件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論,但從未放棄探討其究竟。其中一些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對後世一直尊崇至今,予人啟迪。
據說全書3萬餘字。所記載事物大部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在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由於這本書的久遠、深奧與神秘,令歷代許多學者將該書一直作為史書看待並加以不斷探索研究。
應該說,《山海經》是華夏民族先輩給後世留下的寶貴遺產,它是中華歷史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也是後世開拓認知中國歷史的指路明燈。
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
4 # 南京書友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文籍,也是一部富於神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山海經傳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內容主要是民國傳世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理!民族!礦產藥物!祭祀!巫醫!儲存有夸父逐日!精衛墳海!大禹治水!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研究!均有參考!礦物記錄更是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山海經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在史記裡也有提及!也有人認為是伯益,禹所著!山海經影響很大,也頗受國際漢學畛重視!對於它是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司馬遷認為內容餘不敢言也,魯迅認為巫書!方士之書!現在學者認為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
5 # 禪悟淨慧
《山海經》是部奇書,成書年代先秦以前,作者不詳,據歷代學者推測不是一人所著。《山海經》的信使者是司馬遷,是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裡有所記載,後人才知道《山海經》的來龍去脈。
《山海經》是一部涉獵廣泛的百科全書,大略包括地理、民俗、藥物、祭祀、山川、物產、巫醫、神話等等。
《山海經》主要是以地理和神話為主的書籍,書中分別以《山經》五篇詳細的介紹了山川大河,地理位置及神獸的生存的概況。又以《海經》十三篇敘述了海洋諸島,和海洋風物裡奇怪生物。
《山海經》是神話的鼻祖,以致後來的《封神演義》《西遊記》《搜神記》《聊齋志異》《濟公傳》等。都是以神仙鬼怪為主題,來批判世間百態。這些著作的出現借鑑了《山海經》的奇異傳說,經過藝術的再創作。才使我們有幸讀到那些美麗的故事,享受到了文化的盛宴。
《山海經》細分起來包含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奇書,也是旅遊地理學的一部百科全書。
綜合來看《山海經》這部奇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大集合。華夏文明智慧的再體現,並不認為是史前文明人聞產物。我相信我們的祖先有能力寫出《山海經》,有智慧寫出《山海經》。繼承好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一定將之發揚光大。
-
6 # 規則123秩序321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記述志怪、地理知識、民風民俗、科學醫學、宗教信仰等內容的充滿神奇色彩的著作,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神話傳說故事均源於此。《山海經》對研究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有很積極的作用。
《山海經》可分為3個部分,五藏山經,海經,荒經。其中五藏山經可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經可分為海外經、海內經;荒經可分為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
-
7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稱中國奇幻、魔幻文學的開山鼻祖。成書於戰國至漢初,與《易經》、《黃帝內經》並稱為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這部書涉獵之廣泛,內容之奇雜,超乎你的想象。書中匯聚了上古時期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想象。
簡介
《山海經》可分為3個部分,五藏山經,海經,荒經。其中五藏山經可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經可分為海外經、海內經;荒經可分為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全書共十八卷,記載了四十多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四百多個神怪異獸,僅三萬一千餘字。
《山海經》的內容包羅永珍,舉凡山川、動物、植物、礦產、人種、部族、世系、風俗、祭儀、神巫、醫藥、天文,上古社會人類所接觸的諸種知識都有所記載。但此書緣起於“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劉秀《上山海經表》),而全書總體結構及章節組合,也是以山海方國為框架,故書名定為《山海經》。可見古人就是把它當成一部地理方物的著作來看,即使在今天來看,也以劃歸為綜合了自然及人文的地理志書較為合理。儘管《五臧山經》的地理知識已經漸漸對我們普通讀者失去吸引力,但我們也不能僅憑我們的興趣因向神怪轉移而認它為“巫書”。它深刻並鮮活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的生活圖景,以豐富離奇的幻想和浪漫詭異的筆調,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廣而久遠的影響。
至於《山海經》的作者和時代,自劉歆以來,基本上認為是大禹及其臣伯益所作,直到唐人杜佑才開始懷疑是戰華人所作,至宋代甚至出現像朱熹那樣認為《山海經》是後人據《楚辭·天問》而偽造的極端見解。但此後堅持《山海經》特別是《五臧山經》的作者為禹、益者,直到清代仍為主流。這一狀況到二十世紀之後才被扭轉,雖然至今仍然有人堅持禹、益說,但學術界的主流已經認定全書主體成於戰國。
在古代,此書的作者是不是禹、益,直接關係到對其價值的判斷,所以很多認可《山海經》價值的人也許只是在名義上把著作權送給了禹、益,在對《山海經》的具體解析上並不處處受此說的羈絆。而時至今日,如果還堅持禹、益說,就顯得太特立獨行了。
認為《山海經》的主體成於戰國時期,只是就成書的大致時間而言,至於構成此書的原始文獻,比如神話及世系之類,其產生的時代肯定要更早,有的學者上推到西周甚至殷商,也不是隨意的猜想。而在戰國成書至晉郭璞做注之間,也幾經散佚補輯,因此而雜入漢人的文字也是理所必然。
評價
從古至今,人們對《山海經》的評價也有很大的分歧,最早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也就是“我可不敢亂說”。而魯迅就簡單多了,直接將它定義為“古之巫書也”。然而,現在的大多數學者卻認為這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中,有大量看似“超自然”的內容,呈現出客觀知識和主管想象混合的雜糅局面,所以在“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語境中,深入研究它的人不多。
到了近代,隨著華人知識結構、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的大大拓展,以及甲骨文等新資料的不斷出現,被視為中國神話第一經典的《山海經》地位躍升,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普通讀者中,粉絲數都大大增加。王國維、譚其驤、小川琢治等中外學者都對它的價值,給予了相當的肯定。
當然,對於《山海經》“科學性”的評價,爭鳴還遠未結束。但“科學性”畢竟只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面,並非評判一部作品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山海經》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那無窮無盡的想象,在於它藉助“神話”這種媒介,為我們繪就的一幅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奇幻圖景。這個圖景,不僅可以令孩子們迷戀,也能吸引大人們。
《山海經》是西漢末年由劉歆(為避哀帝劉欣諱而改名劉秀)在哀帝建平元年編校而成。雖然他在上表時特別強調此書在宣帝時曾為當時的士大夫所注目,但此後在儒學佔壓倒性地位的東漢,此書一直處在被冷落的地位。
魏晉以後,玄學開始盛行,神仙之說伴隨著道教的興起而為士大夫所熱衷,《山海經》也開始為西晉最稱博學的張華等人所注目和推崇。到了東晉初年,出現了《山海經》的第一部註解本。註釋者郭璞不僅通經術,善辭賦,最主要的是他的博學多才為一時之冠,曾遍注《爾雅》《楚辭》《穆天子傳》等奇書。他對《山海經》格外用力,除了整理並註釋之外,又作《山海經圖贊》及《山海經音》。郭璞好奇,對《山海經》中的“怪物”採取接納的態度,不以為荒誕不經。這種放達寬容的學術胸懷,讓他在整理註釋《山海經》時,儲存並收入了大量珍貴的神怪文獻,這不能不說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大功績。
《山海經》當中的神話和“超自然”元素,對後代的世俗文化影響非常大。歷朝歷代都有關於它的繪畫作品,張僧繇這樣的巨筆大家,都畫過十卷本的影象,所以很多時候人們也叫它《山海圖》。今天也有許多藝術家,在以各種方式,進行著相關創作。
許多中國古代志怪小說,受到《山海經》的影響,當中最著名的應該要算《鏡花緣》。這部小說,前半部分講的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遊歷的故事,包括他們在女兒國、君子國、無腸國等國的經歷,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從《山海經》裡擇取相關元素作為底本,衍生創作的。
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治水的大禹,補天的女媧。他們是古人想象出來的擁有無窮能力、堅毅品格的巨人、英雄,歷來受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推崇,振奮著民族的精神,揮發著雄健的人性。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寫“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就是對這種精神的詠歎。
著名作家賈平凹也說:華人的文化思維都在《山海經》裡,中國對外部世界形成的觀念是怎麼來的,其實都是從《山海經》裡來的。
感慨
我想,認為書中所記載的過於荒誕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人大概都是受思維模式的影響,認為沒有見過的就是不存在的。也許書中所記都夾雜了當時人們的想象,但是有些卻證實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如“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的鸚鵡和“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的猩猩等等,這也就意味著書中所記有些可能就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我們在瞭解它的時候戴上了有色眼鏡,虛幻的思想先入為主。我們又怎麼知道它們是不是因為進化、變異,物種滅絕而消失了呢?或許幾千年以後的人們也認為華南虎、霸王龍這些現在瀕臨滅絕或者已經滅絕的動物是我們現代人虛構的吧。
在筆者看來,《山海經》的背後秘密可能大有文章。
首先,《山海經》全篇共3萬餘字,而且還是用極其精煉的語言進行概述的,這說明作者已經在盡力壓縮篇幅了。如此皇皇鉅著要是用竹簡書寫,恐怕得裝兩馬車。由此可見,《山海經》原本肯定是有實用價值的,不然誰會花這麼大力氣去做這麼沒用的事?
其次,《山海經》雖然有很多內容沒有得到證實,比如那張嚴重失真的地圖,還有那些千奇百怪的生物,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解釋。很明顯,《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那些內容不可能全是一個人的親身經歷,它應該是像《聊齋》那樣,把周邊世界所見所聞的新鮮事物歸納整理出來的一本書,而且花了很長時間。這個過程難免存在添油加醋、以訛傳訛。再加上古人無法準確地計算出距離,動不動就是百里起步,只能大概判斷方向,也就無法繪製出準確的地圖。但這恰好說明,早在上古時期甚至更早以前,人類文明之間就已經有了大範圍的交流。
所以,《山海經》雖然是一本中國的古書,但它記載的可能是當時全世界的人文地理。
比如在《山經·東山經》中就記載了這樣一種生物:長得像兔子,嘴如鳥喙,眼睛像貓頭鷹而尾巴像蛇。這是什麼動物呢?其實是一種現存於美洲南部的哺乳動物,名字叫“犰狳”。
還有《山經·西山經》中記載的“文鰩魚”,說它長得像鯉魚,還有一對鳥翅,身上有青綠色的花紋,白色的頭,紅色的嘴。這種長相不可思議的動物其實就是飛魚。
在《夢舟少年志-天罄傳奇》中還出現過一位半人半獸的神靈——西王母。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西王母居於崑崙山,人面虎身,牙似虎齒,頭上戴著鬼面具,身上有花紋,還有一條豹尾巴。傳說,周穆王曾帶領大量隨從西行九萬里去拜見這位西王母,還結下了一段情緣。
但有網友認為,西王母可能並不是什麼怪物,而是古埃及的一名女性法老。對於這種猜測,我們可以從獅身人面像和法老金棺看出一些印證。
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說《易經》作為一本預測學鉅著,算是“天文”鼻祖,那麼《山海經》就是當之無愧的“地理”鼻祖。只可惜,由於漢代儒學興盛,教育過於強調務實求穩的精神,才讓後世一度認為《山海經》只是一本閒書,也讓我們錯失了發現新大陸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夢舟少年志,《山海經》的真實身份是什麼?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看看
2.欒保群,《山海經》是奇書,但探討《山海經》必走“正門”
-
8 # 楊汐麟
《山海經》這本書許多內容看似荒誕,然而卻又總似曾相識。尤其是對於研究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的學者來說,總能在其中找到隻言片語,找尋到古人與之的吉光片羽,比如九尾狐等等。這是上古時期古人對於歷史,地理,神話傳說等等的系統認識和總結。
-
9 # 詩詞貫天下
沒有《山海經》就沒有中國神話故事;也不會有蒲松齡的《聊齋》;也不會有《三言二拍》;更不會有如今的《網路小說》
-
10 # 清凡出道
今天獵奇隨便搜尋,看到這個問題竟然這麼少的人回答。我就手癢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當今世界“研究”《山海經》的人還真不少。你隨便一搜索就能看到很多。有些人認為山海經就是描繪的地球全貌,還舉出了地球上很多生物與山海經所描繪的生物對應的例子;有些人認為山海經是上個文明的遺留物,記載的是地球上個文明紀元的地貌和生物;有人認為它是指導原始人類避免有毒動植物的書籍;還有些人更直接認為山海經是外星人的作品,記載的根本不是地球生物。在我看來這些觀點不過是為吸引眼球而已,毫無學術價值可言,因此我在研究二字上加了引號。
我可以很明確的說,山海經就是一部古人想象出來的作品,跟現實完全沒有關係。即便在科技不發達、認知能力有限的古代,山海經也被人懷疑過,司馬遷就曾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可見,對認真負責的史學家而言,山海經就屬於不可考證的東西。
山海經的價值和它流傳到今天的原因,就在於他能夠為現實提供無限的靈感。比如山海經曾記載了一種鳥:鸚母鳥(原文‘母’和‘鳥’合成一個字,音同‘母’,有些版本則直接寫成鸚鵡)。《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鸚鵡是東漢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國的,可以想見,當時的人們看到這種鳥,第一個反應就是山海經中的“鸚鵡”,因為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樣子都那麼契合,所以就把它命名為“鸚鵡”了。再有一個例子,《山海經·東山二經》“……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這就是原產於美洲的犰狳名字的由來。
有此可見,當我們遇到未知生物時,會從已知生物中尋求對應,而《山海經》正是這樣的作用。與之類似的就是如今的科幻片,要知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科幻片中很多的技術如今已經成為了現實。例如,影象通訊的概念最早來自於電影《星際迷航》,現在已被廣泛應用(如微信,QQ,skype等)。《山海經》為如今的玄幻小說提供的靈感更是數不勝數。九尾狐,刑天,燭龍等神獸,你要說你不知道那你一定不是中國長大的。
因此還是要好好學習現代科學知識,至於《山海經》這類書籍嘛,就當個思考來看吧。
-
11 # 好賠專員
山海經異獸是指《山海經》記載的極具神秘感奇異怪獸,這些異獸讓讀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時候的生態環境和古人對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這些長相奇特的異獸也為眾多美術愛好者、藝術家提供了無盡的遐想,讓大家總是樂此不疲的創造著。
山海經異獸圖有很多的人繪製過,中國古人有蔣應鎬、胡文煥、成或因等人為其繪圖;日本有《怪奇鳥獸圖卷》;現代也有很多人繪製過眾多版本的《山海經》異獸。這些古今中外的異獸圖為我們研究山海經增加了許多新的方向,也讓很多非專業人員從另一方面走進了《山海經》的世界。
-
12 # 另類文史
《山海經》包羅永珍,有人能從中看到醫藥卜筮,也有人能看到風水命理,然而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動植物和礦物質。
《四庫全書總目》則將他視為小說家之書,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又認為它是“古之巫書”,講述的是遠古神話。
按中國正史的發軔者司馬遷所言,《史記》中提及《山海經》,認為其中的動植物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顯然這本書出現在漢代之前,而且不被正史採納。大概就只能說這麼多了,言盡於此,告辭!
-
13 # HELLO新生活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
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裡面還描述有可供現在電影電視創作的各類怪物。簡直是個大型素材庫
-
14 # 流浪詩人齊新光
《山海經》是典型的神巫治國時代的產物,其基礎文字的內容可能形成於三星堆文明晚期。深刻地理解三星堆時代所處的社會背景,既是正確地解讀《山海經》的前提,也是展開三星堆研究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掌握一定的人類文化學知識。
國家實現社會管理的手段有暴力和非暴力兩種。前者主要是依靠軍隊和法律等國家機器,後者主要是依靠宗教信仰和倫理規範等思想武器。現就後者言之。在進入文明時代的初期,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人神雜糅”,即聖王們往往藉助神的力量來加強並維護其統治,並由此逐漸形成了王者集王權、軍權、神權於一身的歷史格局。王者對神權運用的結果,導致了神聖敘事文化傳統的產生。
神聖敘事的時代,我們也可以稱為神話時代。所謂神,就是天神、神主。所謂聖,就是人王、大賢。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神、聖二個觀念往往混二為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神、聖二種觀念的結合過程,與“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是相依相存的共生關係。“天人合一”文化觀念的形成,為道家思想的出現提供了土壤;而基於“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儀軌制度,則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歷史基石。先民在頻繁的巫術活動中,發展出了繁縟的巫術儀式,而這些巫術儀軌則成為了後世禮儀制度的淵藪。因此,中國的傳說時代也可以稱為神話政治時代。
在這一時期,人們認識和理解世界依賴的思想基礎是“萬物有靈”的觀念。正因為如此,才為古代統治者創造神話,以構建超越歷史和現實的神聖秩序提供了可能。神話觀念一旦確立,並進入人們的靈魂深處,人們並不會認為那是虛假的。在他們看來,神話“講述的是絕對真理,敘述的是神聖的歷史——也就是未來各世代的標準模式。”(邁克爾·斯坦福:《歷史研究導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神話時代也是人類在進入成文時代之前的原史時代,夾雜著傳說的神話書籍也就是原始時代的歷史書籍。
神話是歷史意識誕生的母體。從各國的古典文獻來看,早期史料都大量出自神話。因此,研究先秦史,不應當也不可能迴避神話材料。中華文明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其最早的歷史材料蘊藏在《山海經》中。我一直覺得,三星堆發現的重大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估計。實際上,這一發現在世界學術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與特洛伊或者尼尼微微相比。尤其是特洛伊,大家知道見於《荷馬史詩》,然而長期以來被指為神話虛構。19世紀晚期,德國考古學家謝里曼力排眾議,對其遺址進行發掘,獲得了震驚一世的成果。三星堆的遭際與之頗為相似,《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等文獻關於古蜀的記載,久被懷疑是子虛烏有,甚至在月亮灣玉石器出現以後,沒有人相信當地文化有這樣久遠。由此看來,古代歷史文化還有許多未知的奧蘊,有待我們透過科學的工作來探討揭示。
李學勤認為三星堆與特洛伊的遭際相似,此說甚具啟發性。與特洛伊相聯絡的神話傳說見於《荷馬史詩》,與古代蜀地相聯絡的神話除了《蜀王本紀》、《華陽國志》之外,更重要的文獻是出自先秦時期的《山海經》。過去,人們無法料想,《山海經》的神樹、《華陽國志》中的縱目可以被考古證實。而今,隨著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被發現,人們始知神樹與縱目雖非自然界實存之物,卻是古人觀念中的真實之物。
-
15 # wen子哼哼
一句話,喜歡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以及它的番外篇《神奇動物》的朋友,強烈建議你讀讀《山海經》。
因為《山海經》是“中國文學的寶庫”!
一、一部包含神話傳說的上古地理著作,大部分帶有濃重的傳奇色彩。
《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其中《山經》共五篇,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佈情況;《海經》中又有《海外經》四篇,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四篇,記載海的神奇事物,《荒經》五篇,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山海經》中保留了許多極具價值的古代神話,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路》中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以“巫以記神事”概括其主要內容。
二、《山海經》中記錄的大量神話傳說,對後世的文學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呂子方在《讀く山海經〉雜記》中提到,從漢代起,歷代詩賦引用《山海經》中典故的情況很多,說明《山海經》早就有著很大的影響。
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ABC》中做了如下研究總結:
1.《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從夸父逐日神話演變而來的;
2.《莊子》裡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由《中山經》中姑媱之山的瑤草演化而來,後來又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和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最後演化而為《紅樓夢》裡的絳珠仙草林黛玉;
3.《莊子》寓言的鯤鵬的根源是《山海經》中北海海神變為風神的禺強;
4.《莊子・應帝王》“倏忽為渾沌鑿七竅”則是來自《北山經》渾沌無面目的天山神靈。另外,屈原《天向》、《招魂》、《九歌》、《離騷》中的許多內容都有《山海經》中神話的影子。
後世小說《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也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一脈相承。清代《四庫全書》稱其為“小說之祖”。受其影響最為明顯的是清代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該書所描寫的41個神話國,都是根據《山海經》內容進行改寫而成的,例如女兒國、毛臉國就是《山海經》中的女子國、毛民國。
三、西方電影已經開始從《山海經》中挖掘素材。
2018年上映的哈利波特番外篇《神奇動物在哪裡2》中出現了一箇中國神獸騶吾,出自《山海經.海內北經》:“ 林氏國 ,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
-
16 # 基層人迪寶
山海經這本書,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奇類異獸,民風民俗,神話傳說,地理,醫藥,巫術,宗教,植物,等等,它有著一定的文獻價值
-
17 # 三原色臍橙園
不直接評價,講個小事吧。
我家有個8歲的小屁孩,天天晚上鬧電視看,後來,我每天晚上給他講一面山海經,一個星期後,小傢伙上癮了,一吃完晚飯就拿著書追著我……
-
18 # 閆方9
山海經挺好的呀。內容非常的豐富。有好多不知道的都是從山海經裡瞭解到的。不管是神話也好,傳說也好。總之挺喜歡的。
回覆列表
《山海經》一書的書名,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大宛傳》:“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這表明司馬遷讀過《山海經》。在司馬遷之前,《山海經》的書名應當早就已經有了;而在更早之前,雖然還沒有《山海經》的書名,但是《山海經》的文獻資料應該也是早已存在。
主要內容《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資訊。
《山海經》中對於動物的記載,據統計有277種之多,有虎、豹、狕、熊、羆、狼、犬、兔、豬、馬、猴、猿、猩、犀、牛、彘、鹿、麂、類、豚、禺、羚、羊、象、蛇、螻、猥、訾、駝、獺、狐、糜、麈等,還有猼訑、畢方、帝江、何羅魚、鳥焉、狌狌。郭璞認為狌狌就是猩猩。
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在《山經》中儲存大量祭祀神祇的祭禮,原本都與《周禮》所載紀錄對照研究,現在才發現可與新出土的戰國簡帛《包山楚簡》、《望山楚簡》及《新蔡楚簡》中的祭禱紀錄對比研究。
古代中國神話的基本來源就是《山海經》,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后羿射九日、黃帝大戰蚩尤、共工怒觸不周山從而引發大洪水、鯀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殺死鯀以及最後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例如據說吃了狌狌的肉,有健步的作用,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這種南西北東的順序與後代從東開始,東南西北的順序習慣不同,據研究與古代帝王座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間觀念有關。
歷史價值《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儲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天文、曆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列舉。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係,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係。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嶽,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髮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換為其它文學形式以後,雖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神話卻在作為文學中藝術性的衝擊力量而活躍起來。例如先秦文學的南北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儲存極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
結語:《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