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血金戈

    軍閥宇文化及繼承父親宇文述的爵位許國公,稱帝后取國號為“許”,建立許國。然而,宇文化及的許國不過是曇花一現,存在幾個月就滅亡了。宇文化及甚至都沒有建立起政府組織架構就被殺死了。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隊伍。早在大業七年(611年),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人翟讓因畏罪逃亡到瓦崗寨(今滑縣南),繼而聚眾起事。不久後,同郡的王伯當、單雄信、徐世績紛紛加入,勢力漸強。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發生嚴重的內訌,李密殺翟讓,並堅持在東都城外與隋軍相峙的錯誤戰略。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歸,在洛陽城下與瓦崗軍相遇,瓦崗軍被宇文化及軍和王世充軍前後夾擊,大敗。九月,李密西走,降於唐朝,瓦崗起事軍隊終於潰散。

    竇建德出身扶風竇氏,世代務農,重信然諾,出任里長。崇尚豪俠,為鄉里敬重。大業七年,隋煬帝募兵高句麗之時,擔任二百人長,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遂抗拒東征。帶領孫安祖進入高雞泊,舉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歸順東海公高士達,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自稱夏王,建立夏國,雄踞河北,虎視中原。武德四年(621年),為了拯救鄭帝王世充,竇建德帶兵攻打虎牢關,為秦王李世民所敗,兵敗被俘,押往長安處死。

    王世充(?~621年),本姓支,字行滿,西域析支(今甘肅省臨夏縣)人,氐族。隋朝末年群雄之一,汴州長史支收之子。

    涉獵經史,愛好兵法。開皇年間,屢建軍功,拜兵部員外郎、儀同三司。隋煬帝大業年間,負責修建江都宮,參與平定楊玄感叛亂以及各地民變各地,發展河南地區的勢力。攻打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戰敗進入洛陽。得知隋煬帝被殺後,越王楊侗即位,封為鄭國公,領軍大破李密,招降瓦崗眾將。之後,廢主自立,建立鄭國,年號開明。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破洛陽,率部投降,免死流放蜀地,途中為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劉黑闥(?-623年),貝州漳南縣(今河北故城東北)人[1],隋末唐初割據勢力。少時與竇建德為知己好友。隋末從郝孝德參加瓦崗軍,李密敗後,為王世充俘虜。後逃回河北,依附竇建德,封漢東郡公,以驍勇多謀著稱。竇建德死後,劉黑闥召集竇建德舊部起兵,後自稱漢東王,建元天造,都城洺州。與唐朝多次交戰,先被唐太宗李世民擊敗,後被太子李建成擊敗被殺。

  • 2 # 666山野村夫

    隋朝末年楊廣的過度殘暴征斂與統治導致隋末時期的社會凋敝,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農民大起義。後期經過接二連三的混戰,形成了各地割據勢力。李唐統一全國前主要以下幾個地方割據勢力:

    秦:薛舉(?—618年),祖籍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與其子薛仁杲(gao)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據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甘肅天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病逝,子薛仁杲繼位。

    涼:李軌(?—619年),字處則,甘肅武威人。河西著名豪望,隋大業末年被任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率兵攻入內苑城,逮捕了隋官謝統師等,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史稱大涼政權。李軌先後攻克了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

    定楊:劉武周,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祖籍河間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遷居馬邑(今山西朔州)。參加隋煬帝東征遼東還後,返歸馬邑,擔任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開倉放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公元618年,突厥為了扶植地方割據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夏:竇建德(公元573—621年),漢族,隋朝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遣楊義臣擊破張金稱、高士達。建德招集散亡復起,於次年正月稱長樂王於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又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定都樂壽,國號大夏。河北起事軍隊皆來歸附。

    隋:楊侗(?-619年),漢族,隋煬帝孫,即位前為越王,隋煬帝被賊宇文化及弒後,隋東都留守段達、王世充等人奉他為帝,史稱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為王世充所弒,政權落入王世充之手。

    鄭:王世充(?—621年),隋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九年(公元613)起,以鎮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餘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弒,他擁越王楊侗為帝,得以專權。旋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

    魏:李密(公元582年—619年),字法主,漢族,隋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出身貴族,曾祖及祖父為北朝顯貴,父為隋朝柱國、蒲山郡公。密襲父爵,為侍從官。大業初年,稱病自免官,閉戶讀書,不久投靠楊玄感,楊玄感兵敗後繼而歸附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大業十三年初(公元617年),李密獲翟讓同意建立由他直接領導的“蒲山公營”。不久翟讓乃推李密為“魏公”。十一月,李密殺翟讓,取得了瓦崗軍的領導大權。

    梁:蕭銑(公元583-621年),南蘭陵人,為後梁(又稱西梁)宣帝曾孫。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蕭銑之叔伯姑母被冊立為皇后,即蕭皇后。蕭銑遂被任為羅縣縣令。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嶽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謀起兵反隋,蕭銑在羅縣亦舉兵起事。5日之內,得兵數萬,自稱梁公,又進軍岳陽,與董景珍等會合。十月,稱梁王,建年號為鳴鳳。次年四月,在岳陽稱帝,國號為梁,建元鳴鳳,置百官,均循梁故制。時值隋亡之際,形勢紛亂,遠近歸附者日多,蕭銑遷都江陵,修復先世陵園。其勢力範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越南河內),北至漢水,擁有精兵40萬,雄踞南方。

    楚:杜伏威,齊州章丘相公莊鎮河灘村人,隋末曾率起義軍長驅千里,建立政權,打擊了隋朝統治。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弒逆隋煬帝,任伏威為歷陽太守,伏威不受,上表洛陽,接受皇泰主所封的東道大總管,楚王的封爵。

    吳:李子通(?―622年),東海氶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東)人。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子通在江都稱帝,建國號吳,年號明政。次年,渡江擊敗沈法興,佔據京口、丹陽、毗陵等郡。武德五年,被唐軍打敗,次年被殺。

    楚:林士弘(?—622年),江西鄱陽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隨同鄉操師乞率眾起義,任為大將軍,攻佔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師乞戰死,他繼領其眾,大敗隋軍於鄱陽湖,眾至十餘萬,遂佔據虔州(今江西贛州),起初稱“南越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12月在豫章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

    梁:梁師都(?—628年)漢族,隋末夏州朔方(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位靖邊縣東北)人。世為本郡豪族大家。仕隋為鷹揚郎將。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殺郡丞唐世宗,稱大丞相,又聯兵突厥共同反隋,據雕陰(今陝西省北部綏德縣,位米脂縣南)、弘化(今甘肅省慶陽縣,位環縣東南)、延安(今陝西省延安市)等郡,並自稱皇帝,國號梁,建元“永隆”。突厥始華可汗封他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

    漢:劉黑闥(?—623年),貝州漳南縣(今故城縣)人。少時與竇建德為知己好友,後為夏王竇建德部將,封漢東公,竇建德死後,他復召其僚屬,悉複用之,號漢東王,建元天造,都於洺州,並很快恢復了夏政權河北故地。

    魯:徐圓郎(?—623年),隋魯郡(治今山東兗州)人。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反隋,攻佔東平(今山東鄂城東),分兵略地,有眾二萬餘人,後附李密。密敗,降王世充。充敗,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竇建德犧牲後,他與建德舊部共推劉黑闥再起。旋據地自稱魯王。六年,與黑闥先後敗死。

    燕:高開道(?—624),陽信城南人。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格謙起義,擁眾10萬,自稱燕王。高開道投奔義軍,屢建戰功,深得燕王賞識,遂擢為將軍。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將王世充受命剿滅起義軍,格謙率軍幾經決戰,兵敗被殺。高率餘部潛入海曲(今山東日照),經休整,軍威復振,轉戰渤海北部一帶。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率義軍一舉攻下北平(今河北盧龍)、漁陽郡(今天津市薊縣),繼承燕王,建都漁陽,年號始興。武德三年(公元621年)降唐,賜姓李,受蔚州總管,封北平王。時逢幽州大飢,高明許以糧販濟幽州災民,暗置殲羅之計。不久北連突厥,南和劉黑闥,共同反唐,連續攻克恆(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幽、易(今河北易縣)諸州,複稱燕王。

    宋:輔公祏(?—624年),齊郡臨濟(山東濟陽東章丘西北)人。與杜伏威一起率領江淮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打擊了隋、唐王朝。杜伏威投降後,他堅持鬥爭,成為唐初農民戰爭中眾望所歸的最後一位有影響的起義領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輔公祏在丹陽(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宋,年號天明,聚眾十餘萬,設定政權機構和文武百官。

    許:宇文化及(?—公元619年),公元618年禁衛軍兵變,弒君隋煬帝,他自稱大丞相,後率軍北歸,被李密擊敗,退走魏縣,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立國半年,翌年被竇建德擊敗,擒而殺之。

    隋末群雄爭鋒,最後李淵父子奪得天下,而起兵較早、最有競爭實力的李密瓦崗軍集團、河北竇建德集團並沒有取得成功,這固然與李世民的英勇善戰有很大關係,但認真研究其中原因,李唐政權在戰略方面、幹部隊伍建設管理方面、政權建設方面、後勤保障方面都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而其他各路勢力在這幾個方面相對來講是比較欠缺的。從漢劉邦建國的經驗來看,只要戰略方向對頭,政權穩固,後勤保障有力,即使在戰場上打幾個敗仗,最多也就是推遲統一天下的時間,對大局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單純軍事的觀點是錯誤的,一場戰爭的勝負,不僅要有戰略戰術的正確運用,還要有後勤保障的堅強有力,還要有大後方根據地政權的穩固支援。

  • 3 # 哇哦你好美

    隋末是有名的亂世。“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各路反王割據一方,互相掰手腕。盛況比起秦末和三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場隋唐英雄的表演秀下來,華人口數銳減了三分之二。雖然打來打去,顯得亂糟糟的,但是每一支割據力量都有著背後勢力和起義主張。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這叫做精準營銷,留住對自己有用的力量,對不屬於自己層階的力量,就幹掉。

      第一個搞事情的是楊諒,他老哥楊廣陰謀奪權之後,他糾集了一幫集團裡反楊廣勢力的分子,跟楊廣開戰,但是很可惜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這屬於集團董事長的家事,鬥來鬥去,這天下還是姓楊的,只是搶個繼承權而已。

      南方的蕭銑起事跟其他的起義部隊有些不同。農民起義,一般都是活不下去了,被逼無奈才鋌而走險。蕭銑的起事是一幫低階校尉看其他地方造反看得眼熱,才合謀叛隋,蕭銑因為其南朝梁代的宗室身份被拉出來當頭目。

      這時間,南北統一還沒有多久,南北的隔閡還挺深重,所以蕭銑這樣南朝舊王室的人設是有很大的市場,不少南朝遺民都投靠了他。

      楊玄感就不同了,他老爸是楊素,幫楊堅打天下,幫楊廣竊權柄。好不容易混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統治集團裡也獲得了極高的股權,位高權重,暴戾如楊廣也不敢對他說三道四。要不是病死了,說不定又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

      楊素一死,楊玄感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原來的楊素威勢太大,楊廣不爽已經很久了。

      等到楊素一死,楊廣就動作了起來,稀釋楊玄感家的股權,瞬間楊玄感家從核心權力層分化了出來,這可讓楊玄感很不快活了。

      於是在楊廣第二次攻打高句麗的時候,身為禮部尚書的楊玄感按兵不動,沒有按照預定計劃壓糧北上,而是起義轉攻洛陽。

      不過這個戰術決定有點糟糕,洛陽是一所堅城,在那個時代裡攻城怎麼說都是困難無比的,可楊玄感偏偏上來就跑去啃這塊硬骨頭。想著要城市包圍城市,這戰術上太失敗了。

      而且楊玄感造反的思路是,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

      呸,誰信呀。楊廣是你們家推上去,你們家曾經還是核心董事局成員。站的那麼高,就別想著代表人民群眾好了伐,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楊玄感起義失敗,卒。

      李密算的上是大隋集團的中間管理層,門第世家。他跟楊玄感關係很好,對方起義後,他就從長安屁顛顛跑出來,投奔楊玄感了。

      中間管理層,從本質上是對核心權力人比較崇拜的,願意跟著這樣曾經站在高處的人共事。

      李密給楊玄感提了三條建議:

      上策,堵住楊廣的屁股,讓他困在高句麗戰場回不來;

      中策,天子不在家,率兵取長安,雀佔鳩巢,很舒服;

      下策,東都洛陽最近,攻他也未嘗不可。

      於是,楊玄感選了下策,兵敗如山倒,李密也開始了流浪生涯。

      李密的眼光很好,投奔到了瓦崗寨,他看得出,這裡戰兵驍勇,但是欠缺謀慮,而自己正好補充了這最欠缺的一環。

      李密屬於中間管理層,承接核心權力層和下層普通人。他熟悉上層人的野心,也懂得下層階級的心思。所以在瓦崗寨混得如魚得水,不久之後連原來瓦崗寨的頭領翟讓也把頭號交椅送給了李密。

      但是空降來的人才成了大老闆,這讓最開始跟翟讓一起創業的小夥伴有些不爽了。甚至翟讓老哥翟弘都說,既然你不想當老大,還不如把頭把交椅給我,我們還是一家人,李密算個球。

      這直接導致了後來李密不得不殺死翟讓。

      李密是有野心的,他奮鬥了一輩子,肯定是能爬多高爬多高,現在天下大亂,瓦崗軍勢天下前三,他李密也是有可能當皇帝的。

      但是,寨子裡有些事情讓他很頭疼。瓦崗軍終究是從底層吸收來的力量,他們最喜歡做的消遣就是喝酒打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快意人生。李密經常看到瓦崗軍的兄弟們喝的東倒西歪的。

      李密很氣,但沒有用。

      瓦崗軍用兄弟相稱,李密雖然是老大,但也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再說了翟讓不也這樣成天喝酒打牌麼?

      李密氣的說不出話,是這樣,瓦崗軍數十萬人,哪有人像自己這樣為了野心剋制慾望,大家都是順應自己的性子才開始造反的。現在再想要管束他們已經來不及了,再說前領導翟讓還起了個壞頭。

      他依照著自己知識分子規劃了一個政權發展路線,想象著從底層起義的瓦崗軍能聽從他,然而事實與理想相悖。

      李密思來想去,只想出了殺死翟讓一個辦法。

      殺雞給猴看。

      雖然李密也不想殺翟讓,但他以為這是解決暫時的矛盾的最好辦法。不然以瓦崗軍這個尿性,他肯定打不下天下。

      他期待著殺了李密之後,瓦崗軍會聽從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

      但是,知識分子總是妄想太多,翟讓一死,瓦崗軍直接分裂,只有一半人還願意聽從李密。

      知識分子總是太理想,農民軍總是更務實,想要一起合作,太難了。

      竇建德是隋朝的基層公務員,曾任里長。

      這傢伙是個漢子,有一次一群盜賊去他家搶劫,結果竇建德一聲吼,一口氣打死了三個人。盜賊們嚇得瑟瑟發抖,請求把三個小夥伴的屍體帶回去,竇建德讓他們自己去取。

      結果一個人都不敢進屋。竇建德說,既然你們不敢進屋,就扔個繩子進來,把屍體拽出去。盜賊們按著他說的辦了,結果,繩子拽出了個竇建德,然後竇建德把所有的盜賊全砍了。

      竇建德是個真猛人,俠義兩個字是他一生最好的詮釋。

      後來竇建德的好俠重義的名聲在鄉里流傳,很多起義軍在鄉鎮間燒殺搶掠的時候,都從來不去騷擾竇建德的村莊。

      但這反而把竇建德害慘了,郡縣懷疑竇建德跟他們私通,於是捕殺了竇建德全家。

      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竇建德一聲怒吼,扛起了反隋的大旗。

      竇建德的反隋特別具有草莽氣,他投奔了河北高士達。

      竇建德很好地運用了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戰略思想,打得隋軍叫苦連天,聲勢也越來越壯。

      但是隋軍集中力量後,高士達被殺,所屬作猢猻散。這時候,正常人被隋軍打怕了,手邊部隊連一百人都沒有,肯定一路逃竄,加入其它起義部隊才是正道。

      但是竇建德不,他逃到了河北饒陽,然後做了三件事,高調為高士達發喪,召集亡卒,爭取隋朝官吏的附屬。

      竇建德原本就是隋朝小吏,對這個圈子更加熟悉,而且他也打出了自己招牌,“仁義無雙”。

      這樣的人設無疑是討喜的,更接地氣,沒有像瓦崗軍那樣理想與現實脫節,所以很快地在河北形成了一股很強大的勢力。

      竇建德的勢力,也就是一幫下層官吏帶著大部分貧苦百姓的起義,他們彼此的階層最接近,所以彼此相處無間。但是竇建德最後的失敗也是因為如此,缺少格局這個問題基本上掐死了絕大部分起義軍。

      相比於其他起義領袖。杜伏威是最苦逼的一個了,李密世襲蒲山公,竇建德是本地土豪,杜伏威只是徹徹底底的貧民。要不是他的好基友輔公祏偷姑姑家的羊接濟他,杜伏威早餓死了。

      但是天下沒有密不透風的牆,偷東西的行為被官府關注了,私下開始了調查。你說官府也是無聊,那麼多起義的事不調查,卻對偷竊這事兒這麼關心。

      其實也沒法子,誰讓不少的盜賊都紛紛走上了起義的道路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嘛。

      在當時,起義可是個相當紅的職業,就像現在的網紅,每個地方的起義領袖都雲聚了一群粉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輔公祏跟杜伏威兩年少義氣,被官府一氣,就起義了,這一年,杜伏威才十六歲。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有的就是別人沒有的膽量。

      但是兩個人太年輕了,起義的經驗和人脈都沒有,於是兩人就就近參加了一支起義部隊學習經驗。

      這就是沒經驗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常見的創業路線。

      杜伏威衝鋒在前,打完仗還喜歡走在部隊最後“撿垃圾”(收拾遺失的東西)。這樣的杜伏威,很快被推選為首領,做了老闆。

      杜伏威開拓業務的本事也很有特色,他看上了下邳(近江蘇徐州市)的苗海潮部隊。他送了個信給苗海潮。

      ”咱們都是窮人家孩子,被逼無賴起來造反。起義的力量分開就弱,合在一起才強。如果你覺得自己比較牛逼,我就去投靠你。如果你覺得我比較牛逼,你就來投靠我。實在不行,我們線下1V1 PK,誰贏了誰當老大。"

      這話很有意思,很好的抓住了苗海潮欺軟怕硬的性子,苗海潮在嘴炮上輸了,率部隊投降。

      這時候海陵(江蘇泰州)的趙破陣注意到了杜伏威,他主動找上門來,要招降杜伏威。

      杜伏威嘴上笑嘻嘻,答應了招降,帶了十幾個人去趙破陣那裡投誠。

      當然是詐降。

      酒足飯飽之後,杜伏威亮劍,格殺趙破陣。

      這才是地道土味的農民起義,該流氓的時候就得耍流氓。這種單槍匹馬血濺五步的刺殺,也就杜伏威這樣的草根出身才玩兒的起來。

      不久之後,楊廣也跑到江都來避難,到了杜伏威的眼皮底下,這摩擦自然就更多了。

      再加上楊廣到了江都之後絲毫沒有因為天下起義有半點覺悟,於是江淮地區在楊廣的治理下,廣大人民過上了吃不飽穿不暖的小糠生活,人民實在沒吃的,就煮土為食,最可怕的是居然到了諸物皆盡,乃自相食的地步。

      活不下去的人民全都跑到杜伏威那裡去了,一時間,杜伏威的軍力大盛,在楊廣的眼皮底下跟隋軍打得火熱。

      杜伏威的人設也很分明,他就是草根,為貧民代言,所以窮苦的底層人民相信他,願意為他戰鬥,這讓他在起義軍中有了獨特的定位。

      追求理想的李密,俠肝義膽的竇建德,出生草根的杜伏威。如果是你,你會跟著誰走下去呢?

      不過話說回來,隋末怎麼這麼多起義,社會究竟出了什麼亂茬子?

      我想了想,隋末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總結起來是三個原因,楊廣只是這個亂世的催化劑。

      首先南北矛盾。南北分割很久了,剛剛統一,偏見自然在。南方是主要產糧區,在隋朝的要求下,不斷向北方輸血,導致本地生命塗炭。原本南方人民在南朝雖然過得憋屈,但至少生活還算溫飽,現在這窮困的日子也就侯景之亂的日子可以比比。

      別說隋煬帝治理得好,也別說貞觀之治給大臣發的糧餉都還是隋煬帝糧倉裡的存糧。你糧食存那麼多,百姓卻可憐到要吃土,狂吸百姓的血,這不該吧。

      其次民族矛盾。五胡亂華後,血液融在華夏之中,經過了百年的摩擦終於稍稍緩解。但是好戰的血液還是非常野性的,一言不合就開戰,這也是北朝戰事頻繁的原因,而隋朝也繼承了北朝的好戰血液,不像南方百姓那樣能忍耐。所以明顯,北方的起義聲勢要更大。

      最後,階級矛盾。階級固化很久了,門第之見已經成為勒死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窮人的孩子一輩子是窮人,世家的這個態度,直接導致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燎起了整片原野。

      當然了,隋朝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所以制定了三個解決辦法。

      修大運河,南北一家。

      胡漢化一,不分彼此。

      試行科舉,唯才是舉。

      只可惜吧,時間不夠了,人民的反彈太大了。

      這個亂世,農民起義不是救世主,他們只是殺死了強權。

      而為什麼隋末農民起義失敗了?

      簡單來說,有理想的沒幹過現實,接地氣的沒有格局。精準營銷只能成為一方霸主,天下還是得有核心價值觀的王者去收穫。

  • 4 # 夜色主義繪畫

    隋唐之間,當時社會天下大亂有十八路反王逐鹿中原。這時的隋末朝廷烏煙瘴氣,就像沒有生命的皮球,任意地讓人們踢來踢去各方勢力爭權奪利。隋政權土崩瓦解,統治階級一再發生大分裂,地主武裝和義軍星羅棋佈於各地。隋朝的大臣李淵起兵反隋,成功地取代了隋朝,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唐朝。

    大業十三年,以瓦崗軍為中堅,河北和江淮起義軍為兩翼,對隋王朝展開了毀滅性的攻擊。農民軍在河北、河南、山東和江淮地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根本上動搖了隋王朝的統治。其時,官僚和豪強看到隋朝大勢已去,為儲存實力,擁兵割據,起兵反隋,其中著名的有涿郡羅藝、朔方的梁師都、馬邑的劉武周、金城的薛舉、武威的李軌、先在巴陵後遷蕭銑、太原李淵等。其中以李淵集團實力最強,影響最大。617年秋,李淵打著尊隋的旗號,從太原起兵進軍關中,沿途收編地主官僚武裝,隊伍迅速壯大到20餘眾。11月李淵攻克長安控制住了關中地區。

    唐朝建立後,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全國。例如,他派李世民攻打薛舉,經過反覆較量唐軍浮殺了薛舉子薛仁杲平定了西北地區。同年羅藝降唐。武德二年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劉武周等被李世民帥軍征討,劉武周被突厥所殺。竇建德,王世充結盟抗唐被迫失敗,其餘等反王也一一被消滅。這些政權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當時的社會大眾對於統一的渴求。第二, 唐朝其自身的實力更為強大。第三,這些政權過於急功近利。第四,缺乏治理國家的才能。

    總之,這些政權的之所以統治失敗,還是因為他的統治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加上他們也不具備統治好國家的能力,只是建立了一種割據政權勢力,面對強大的唐朝政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 5 # 歷史的第三者

    隋唐政權交替之際,內戰長達13年之久。

    《說唐全傳》的18路反王是指:

    瓦崗程咬金稱混世魔王,相州高談聖稱白御風王,蘇州沈法興村上樑王,山後劉武周稱定陽王,濟寧王薄稱知世王,濟南唐壁稱濟南王,胡廣雷大鵬稱楚王,江陵蕭銑稱大梁王,河北李子通稱壽州王,魯州徐元朗稱淨泰王,武林李執稱淨梁王,楚州高士達村楚越王,明州張稱金稱齊王,幽州鐵木耳稱北漢王,夏州高士遠村夏明王,沙陀羅於突殿英王,陳州吳可宣稱勇南王,曹州孟海公稱宋義王。

    其中最具實力的政權為:

    1:李淵、李世民父子所統帥的唐軍

    隋朝末年群雄爭霸的獲勝者是唐朝一方。唐軍是李淵、李世民父子所統帥的軍隊,它最終統一了天下。要論隋末勁旅,唐軍絕對是首屈一指,它的統帥李世民更是名滿天下。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就率領唐軍南征北戰,他曾率軍西征薛舉,後又平定劉武周、竇建德等勢力,為唐朝的最終統一點奠定了基礎。其中玄甲軍尤為善戰。

    2:宇文化及的驍果軍

    宇文化及的驍果軍是隋朝軍隊中的精銳,它們曾參與了對突厥和高句麗的戰役,立功無數。史萬歲、麥鐵杖等名將就曾是驍果軍的統帥。這支軍隊曾經一度攻進了高句麗的都城,險些致使其滅亡。驍果軍是隋軍的主力,江都之變後,驍果軍為宇文化及所掌握。

    3:竇建德的河北軍

    在竇建德經略河北的時候,河北兵馬曾經一度擊敗了突厥的入侵。因為河北兵馬戰無不勝,李世民遂將其列為了主要殲滅的物件。虎牢關戰役後,竇建德為唐軍俘虜。後來,竇建德的部下劉黑闥又在河北起兵,唐軍再次兵馬河北。經過三次平叛,河北最終為唐朝兼併。

    4:江淮王世充

    王世充的中心在中原,但是他依靠的主力卻不是洛陽兵馬,而是江淮兵馬,這是因為他曾經在江都效力。瓦崗起義的時候,隋煬帝絞盡腦汁,當時還任江都統帥的王世充主動請纓,才有了以後他進討瓦崗的事情。

    5:瓦崗李密

    李密的瓦崗軍純粹是農民起義軍,它原是有由翟讓率領,翟讓遇害後,李密則成為了瓦崗實際上的統帥。瓦崗軍曾多年與王世充對峙,並絲毫不落下風。因為其實力雄厚,地盤富庶,李淵也不得不與其結盟。

    其他:

    張善安:的地方軍閥則是追求自保,割據南昌。典型的反覆無常,降唐反唐,李淵將張善安斬首示眾

    朱粲: 自稱迦樓羅王,為人非常殘暴,他攻打下來的城市,多是搶劫一空,連人都不放過,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武德四年(621年),被李世民所擒,殺於洛陽。被斬時,圍觀的百姓爭相用瓦石投擊他的屍身。

    劉武周:大業十三年三月反叛,馬邑稱帝的。稱帝比李淵早,依附突厥部落,受封為定楊可汗,武德三年(620年),為秦王李世民所敗,棄城北逃突厥,為突厥所殺。

    另有:劉黑闥(劉黑闥本是竇建德的一大將,竇建德死後,他率領河北軍殘部繼續征戰)

    輔公拓(輔公本是杜伏威的軍師,杜伏威死後,輔公率領殘部繼續起義造反)

    杜伏威,高開道,羅藝,蕭銑,高士達,李子通

    左才相(左才相本是李子通的軍師,李子通死後,他繼續領兵起義)

    孫祖安,張金稱,王須拔,孟海公等

  • 6 # 歷史迷小段

    隋朝末年,中央王朝政局混亂,民間紛紛起義,話本中稱之為“十八路反王”。但最後卻是李淵奪取了天下,其他勢力均以戰敗或投降李唐而告終。根據史料記載,建立政權的有以下英雄豪傑:

    李密建立的魏國、竇建德建立的大夏國、王世充建立的大鄭國、輔公祏建立的宋國、劉黑闥建立的漢東國、李子通建立的吳國、梁師都建立的梁國、劉武周建立的定楊國、宇文化及建立的大許國、薛舉建立的秦國、蕭銑建立的梁國、李軌建立的大涼國等等。

    還有一些建立政權的地方割據勢力由於史料過少,在此不予提及。其中勢力最大的是李魏國、大夏國。大唐作為正統王朝,在此也不多予著墨。

    ▲隋末群雄割據圖

    為何隋唐之間的政權最終會失敗

    首先要肯定這些起義的功績。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加速隋朝崩潰的速度,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隋煬帝江都被殺,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瓦崗軍開倉分糧

    那麼為何這些由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政權都失敗了?

    第一是階級侷限性

    正是因為這些政權都是由農民起義軍建立的,導致了他們的命運與歷史上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都以失敗告終。起義軍領袖由於階級和歷史侷限,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他們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建立政權後往往模糊了鬥爭方向,戰略和戰術也跟不上戰爭形勢的變化,最終被李淵有計劃有步驟地鎮壓收降,先後失敗。

    第二是鬥爭力量分散,離心離德

    隋末三大主要農民武裝力量分散在各個戰場,沒有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反隋力量。雖然在戰場上相互支援,但各支隊伍卻各自心懷鬼胎,離心離德,打著各自的小算盤,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

    第三是革命成分不純,江湖義氣影響嚴重

    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先後混入了地主階級和的隋朝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受江湖義氣影響最重,翟讓忽視了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將政權讓給自私的李密,導致了義軍瓦解。

    長達13年的內戰,中原大地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眾多政權,但都以短命告終,天下被原為隋官的李淵建立的大唐王朝所統一。

    ▲唐高祖李淵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出現了熱性驚厥,該如何緊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