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袁侃歷史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透過殘酷政變上臺,一個奪了自己父親的皇位,一個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為什麼後人對他們兩人的評價卻有天淵之別?

    兩人政變性質和基礎不同

    大唐的江山,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沒有李世民的南征北戰,就沒有300年的大唐。李世民上臺前,唐高祖李淵曾經答應要立李世民為太子,但結果卻不了了之。這讓李世民非常不滿。

    太子李建成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淵的默許下,不斷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就讓李世民充滿了危機。李世民發動兵變奪位,正是李淵一手促成的。

    而大明是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包括太子朱標在內的兒子都還未成年,並沒有為大明的建立南征北戰。

    朱棣是在成年後,由朱元璋派往北平鎮守的。這時的大明天下已定,朱棣只是不斷掃蕩元朝殘餘勢力,消除對北地邊疆的威脅,與建國功業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李世民政變奪位,那是自己應該得的。朱棣奪位,那是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

    兩人處理後政變的手段不同

    李世民發動政變後,只是殺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沒有殺一個文臣武將,就連李建成的謀臣魏徵,後來還成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後,殘酷殺戮建文舊臣。一代大儒方孝孺被誅十族,御史景清不僅族誅,而且還以“瓜蔓抄”的方式,大肆株連景清鄉鄰,導致整個村子變成一片廢墟。

    李世民對敵對陣營的寬容,朱棣對敵對陣營的冷酷無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家自然喜歡李世民,而大罵朱棣了。

    兩人取得的歷史功績大不同

    李世民登上皇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歷朝歷代帝王治國的典範,真正的萬國來朝。而朱棣的歷史功績遠遠比不上李世民,他遷都北京,六下西洋,耗費大量的民脂民膏,導致國力空虛,百姓疲敝。

    李世民開疆拓土,曾囂張一時的突厥不敢南下牧馬,臣服大唐,與草原民族共同尊奉李世民為“天可汗”,而朱棣雖然數次發動對元朝殘餘勢力的打擊,但效果並不顯著,終明一世,蒙古始終沒有臣服於中原王朝,特別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還不得不修築長城來防禦蒙古入侵。

  • 2 # 筱說歷史666

    千載之下,罵名或英名,均源於其功業大小。朱棣與李世民相比,雖也算是一代大帝,但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還差得很多。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而大明近三百年統治,幾無盛世之稱。具體而論,有以下幾點:

    一、功業大小不同

    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史稱貞觀之治。據稱在其統治期內,社會承平,四海歸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千載之下猶令人嚮往。

    朱棣的大明王朝不然,北有韃靼擾邊,蒙元遺留下勢力不時南下,邊疆不穩。對內治理,雖商品經濟有所抬頭,但經濟的繁榮度並沒有實現對前代的超越性發展。

    二、治理方式不同

    李世民剛柔相濟,對外稱兵耀武,但又適可而止,並不窮兵黷武,以致戰敗的少數民族首領甘願帶兵為唐征戰。在對內治理上,親賢臣,遠小人,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尤以胸懷博大納諫著稱,而魏徵也成為有唐一代甚至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文人得勢,口碑自然好,留在歷史上的名聲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朱棣不同,他性格倔強,對內對外均以強勢的面目出現。靖難之役中,殺人無算,有悖於儒家的不嗜殺原則,為後世詬病。且攻破南京後,又濫殺無辜,對忠於建文帝的一代文人種子方孝孺滅其九族,其殘暴程度實在令人咋舌,文人的筆下對他肯定不會有什麼好話。

    三、奪權方式不同

    李世民是與太子爭儲君之位,決戰玄武門,殺掉對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太祖李淵冊立其為太子,不久讓位,雖然也是流血的政變,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並不太大,也沒有過分殺戮,因而惡名未彰。

    朱棣登上大位,是在其父朱元璋去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後,帝位系從侄子手中奪得。而且他是透過戰爭的方式,時間前後長達四年之久,戰火遍及南北,對社會的破壞性很大,且百姓塗炭,對忠於建文帝的將領痛下殺手,其中不少成為忠貞的代名詞,如山東的鐵鉉等。

    四、個人素質不同

    李世民是大唐帝國建立的重要參與者,且立下了不世之功,他首倡起義,又身經百戰,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聲望極隆!頗具登居大位的資望與呼聲,況且他在秦王府網羅了不少天下英才,文有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敬德、侯君集、李靖等,故具備超出一般帝王的素養,甚至可謂天縱英才。

    朱棣和李世民相比,屬於小兒科,當其父朱元璋南征北戰,平定天下之時,他還只是個毛孩子,在平定四方割據勢力時,雖較英武,卓越戰功則談不上!惟成人後,在對北部少數民族戰爭中率軍出征,立有戰功,但與爭霸天下的李世民相比,只算小飛一枚。因其缺乏血與火的淬鍊,加之文治除編纂《永樂大典》外,並無極卓異處,故就個人整體素質言,比李世民差了不少。

    綜上,其功不如李,其惡遠超李,又不善待文人,留下惡名罵名,自在情理之中。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雖然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取得皇位的,但二人之間卻是有著“天壤之別”的!簡單說,李世民只是“爭儲”,朱棣卻是明火執仗地篡位……

    “玄武門之變”的定位

    眾所周知,唐武德九年,時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玄武門內誅殺了一母同胞的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隨後,李世民又遣尉遲敬德全副武裝前往唐高祖李淵處“護駕”!猝不及防的李淵只能接受宰相陳叔達(陳後主陳叔寶的弟弟)的建議、接受既成事實,認可“玄武門之變”的“合法性”並正式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之後,在李世民的軟硬兼施下,李淵不得不“禪位”、當起了太上皇。

    細心之人想必都能發現,就字面而言,“玄武門之變”期間,李世民的目標只是針對時任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沒有公開把矛頭指向李淵。即便是尉遲敬德全副武裝去“逼宮”,李世民給出的理由也是“護駕”。換言之,僅從字面解釋,李世民充其量就是武力爭儲,並沒有篡位!後來,李世民的皇位來自於父親李淵的“禪讓”,這是典型的“內禪”,後世的清高宗弘曆也幹過。雖然李淵和弘曆的地位完全不同,但就表面而言,二者並沒有太大區別、合理合法,李世民甚至比清仁宗顒琰更加合法!要知道,顒琰非嫡非長、彼時上面還有幾個同為庶出的哥哥存在;李世民則不同,彼時他已經是皇太子了,而且還是李淵彼時唯一在世的嫡子!

    “靖難之役”的定位

    明成祖朱棣的情況與唐太宗李世民完全不是一回事。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同年,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尊已故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為皇帝,上廟號興宗、諡孝康皇帝。自此,帝系大宗的脈絡已經完全明確了,朱元璋-朱標-朱允炆,連朱允炆的親兄弟都成了小宗旁支,就更別說是叔叔朱棣了……

    自古以來,小宗旁支就沒有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權,除非大宗死絕、或者被過繼給大宗為嗣,否則小宗旁支“繼承皇位”理論上都是非法的!不管朱棣是不是去他所說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亦或是朱元璋曾經中意於他、想讓他繼承皇位,在朱允炆成為正牌皇帝之後,他的身份便已經確定了,他是小宗旁支。

    建文元年,身為小宗旁支的朱棣舉起了“靖難清君側”的大旗。“清君側”,誰是君?自然是建文帝朱允炆!換言之,朱棣起兵之初就已經公開認可了朱允炆君的身份,他已經自認為臣了。既然是“清君側”,就算朱允炆燒死了(死沒死還不一定)、皇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朱允炆的另一個兒子朱文圭還活著,也就是後來的那位“建庶人”。而且,比朱棣更加“近支”的還有朱允炆的兄弟,其中還包括那位最根正苗紅的朱允熥(即後來的“吳庶人,朱標與原配常氏所生嫡子)。可朱棣卻罔顧他們的存在、堂而皇之當起了皇帝,這性質就變了,已經不再是“清君側”,而是赤裸裸的篡位了!

    爭儲和篡位能一樣嗎?肯定不一樣!皇帝可以容忍兒子之間爭儲,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兒子、兄弟、叔伯篡位!清王朝的皇帝們自然對明成祖朱棣極盡抹黑之能事,而對只是“爭儲”的唐太宗李世民沒有那麼大“敵意”。尤其是在清初宗室王公手握重兵、重權的情況下,不抹黑朱棣就是縱容自家的叔叔大爺、兄弟子侄篡位,不是嗎?

    更重要的是,唐王朝之後經歷了多個王朝更迭,為了給自己篡位“洗白”,從宋王朝開始,不少正統王朝便開始大肆宣揚“貞觀之治”,企圖用偉大的政績掩蓋自己或祖上篡位的事實。別忘了,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搶來的!

    但明成祖朱棣不同,沒有人為他“洗白”,明王朝之後只有清王朝,清王朝搶了老朱家的江山,難道還跑出來給朱棣篡位“洗白”嗎?張廷玉等人編纂的《欽定明史》能夠承認朱棣的歷史功績,愛新羅覺家就已經對老朱家“非常給面子”了!“洗白”就別指望了,朱棣一脈的地位越不正,清王朝取而代之才越顯得“正”,不是嗎?

  • 4 # 黃牛短笛

    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只是侷限於皇權內部的鬥爭,李世民只殺了他的兩個弟兄。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是一場時間長、殘酷慘烈的大規模戰爭,全國的人民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中原地區幾乎成為一片荒蕪。二是李世民後來勵精圖治國力空前強盛,創造了貞觀之治。朱棣雖然也是明君,但從政績上比李世民稍遜一籌;第三李世民登基之後,沒有株連無辜,甚至重用了建成和元吉手下的文臣武將,顯得心胸開闊。而朱棣登基之後強迫當時的文壇領袖方孝孺寫檄文,由於方孝孺不肯從命, 不但將方孝孺處死甚至滅其十族,創下慘案之最。

  • 5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簡單的說兩句,在歷史的長河中,李世民執政23年,創造了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古代復興吧!可以這麼理解,因為在李世民執政期,唐朝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在唐朝當時,最大的帝國,萬國來潮,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南韓人,日本人,來唐朝取經,唐朝達到了鼎盛,人犯了罪,畫地為牢,思想覺悟,達到了鼎盛,李世民雖然透過玄武門之變,取得了執政當了皇上,這個不影響他的一生,因為人生當中,看它正確的一面,人這一生,無論古代的皇上和名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他是這個道理,而明朝朱棣永樂大帝,是朱元璋第四子,朱元璋到他晚年唄!疑神疑鬼,聽信他老婆正宮皇后,馬娘娘,外號叫馬大腳和朱元璋的姑爺,東床駙馬韓金虎,還有朱元璋的小舅子,名叫馬蘭,這幾個人湊到一起,形成一個幫派,殘害開國功臣,慶功樓上朱元璋聽信讒言,害死了他,在亂石山磕頭的大哥吧!,開國王,武殿章,還有他的磕頭老七嗯,小霸王,郭英,害死了,兵馬大元帥中山王,徐達,等等,以後,馬皇后和韓金虎,害死了燕王朱棣他的母親,也就是皇貴妃,燕王朱棣去北京的路,馬皇后和駙馬韓金虎,半路劫殺,在長壽魯王胡大海,等幫助下,來到北京,燕王朱棣,躲過了陷害,以後在北京,修建北京城,招兵買馬,許多倍害忠良後代,紛紛來投,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清除韓馬兩黨,另立乾坤的旗號,深得民心吧,拜田再彪為兵馬大元帥,姚廣孝,張三丰V軍師,總監Regal胡大海,長壽王,無敵大將軍長茂等20萬人馬,殺奔南京用兩年的時間,滅了他侄子清除了韓馬兩黨,為死去開國功臣,昭雪平反,永樂大帝,和李世民民間傳說,都是紫薇大帝轉世,下屆,造福黎民百姓乃是天意,永樂大帝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是很有作為的一個皇上,永錄史冊,萬古流芳,謝謝

  • 6 # 哈士不是奇

    自從秦始皇建立秦朝,確定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榮耀以後,歷朝歷代就圍繞著皇位進行過殘酷的爭奪。比如唐朝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親生兄弟,奪取皇位。又比如明朝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逼迫自己的侄子,奪取皇位。

    同室操戈,在皇位爭奪戰中可謂是常事。

    不過,皇位爭奪雖然血腥,但是爭奪皇位的人卻並不一定是昏君。比如上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就是十分出名的明君。

    不過,問題來了,那就是在大家的印象之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聲貌似要比朱棣好多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世民殺兄,一為自保,二為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昏庸,使得生靈塗炭,於是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的建議,在太原起兵,開始反隋。

    後來李淵果然獲得了巨大的成果,併成功建立了唐朝。因此,李淵便對李世民承諾,事成之後,就冊封李世民為太子。

    唐朝建立以後,危機並沒有解除,當時除唐朝外依舊有著不少的割據勢力。此時,又是李世民出兵先後解決了唐朝西方和北方的威脅,並在虎牢之戰中,擊潰了中原兩個龐大的割據勢力,一舉奠定了唐朝的基礎。

    可以說,唐朝之建立,李世民是首功。

    然而,李淵在事成以後,卻有了不同的想法。當時,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李世民則是嫡次子。李淵也不知道是受到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還是對李世民顧忌頗深。總而言之,在一切諸定以後,李淵就違背了當初的諾言,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李淵的偏心使得李世民十分不滿,因此,以太子李建成為首的勢力和以李世民為首的勢力進行了相互的對抗。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建成以突厥犯境為由,想要剝奪李世民兵權,並毒殺李世民。李世民得到訊息以後,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一黨,逼迫李淵禪位,是為唐太宗。

    朱棣謀反,是因為建文帝削藩,名不正言不順

    朱棣謀反,是因為建文帝削藩政策太狠,引起了朱棣的抗議,這才起兵發難。在朱棣之前,實際上也有一個例子,那就是西漢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

    劉邦建立西漢以後,同樣是大肆分封劉姓子弟,用以鞏固皇權。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王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於是漢景帝開始削藩。

    只不過漢景帝的削藩力度過大,造成了反彈,於是引起了七王之亂。這場叛亂最後以漢景帝的勝利而告終。至於那些造反的諸侯,則被永遠地釘在了恥辱柱上。

    朱棣這裡幾乎就是漢景帝時期的翻版。唯一的區別就是,西漢之時,是漢景帝獲得了勝利,七王遭遇了失敗,而明朝之時,是建文帝遭遇了失敗,朱棣獲得了勝利。

    而朱棣即位以後,又是個明君,這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他謀反的恥辱。

    但是這依舊無法改變他造反的事實。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是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二是為了自保。而朱棣則不同,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選擇了將皇位傳給建文帝,朱棣沒有資格有異議。而建文帝削藩也沒有對朱棣造成性命上的危害,因此朱棣這純粹就是謀反。

  • 7 # 圍火爐吃西瓜

    兩個人都是奪位登基這沒錯,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李世民的奪皇帝位損失比較小,僅僅是個“玄武門之變”死了沒多少人,相對於老百姓並沒有太多的影響。而燕王朱棣,是起兵所謂“清君側”,大戰輾轉打了好久,死傷無數,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勞民傷財。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建成並沒有登基,他們的老爹還活著,並且他們兄弟倆不管誰將來登基,對方都沒有好果子吃!所謂拔刀相見,勇者勝!誰贏了誰是老大,誰才能活!反觀朱棣,朱允炆已經登基,並且是官方認證,雖然建文帝對各位藩王們逼迫過緊,但是怎麼說人家削你權,整你,那也是名正言順,你造反就是你的不對了。還有就是朱允炆對老百姓那是相當的不錯,也並沒有勞民傷財的施政過失!所以朱棣屬於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以上僅僅是對雙方奪位上的粗淺觀點,謝謝

  • 8 # 九月讀歷史

    儘管兩人都是奪位登基,但李世民奪的是太子之位,而且之後他是從太子登基做了皇帝,可以說是名正言順。而朱棣則不同,朱棣奪的是皇位,算是謀反。

    其次,兩人對待舊臣的態度也不同,比如魏徵曾經是太子的舊臣,但李世民對他是以禮相待。

    而朱棣的,面對前朝舊臣,不肯歸順的不是殺害就是流放,比如建文帝身邊的名臣方孝孺,就被朱棣誅了十族。十族中就包括了師生,因為朱棣開了這個先例,後世再犯錯時就會想到這件事,因此不被士子所贊成。

    其次,朱棣多次派鄭和下西洋,但這中間有著巨大的利益,朱棣自然不看在眼中,但不代表那些文官沒有看在眼中,這麼大的利益被朱棣拋棄,他們肯定心存不滿。

    朱棣還數次出征,打仗自然需要錢財,可以說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大臣們肯定不會支援,但無人可以勸阻他的決定。

    這樣看來,儘管朱棣功勞也不小,但卻得不到士子以及大臣的認同,自認不會有什麼好的名聲留下。

  • 9 #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一說到大唐最偉大的皇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大唐的開創者李淵,也不是把大唐推向頂巔峰的李隆基,而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李世民在歷史上的評價卻是是非常的高,可以說在中國所有的帝王之中排到前五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我們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呢?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還有弟弟李元吉之後,奪取了太子之位,最後逼父退位,最後才當了皇帝的。

    再說朱棣,朱棣也是自己發動了戰爭,把自己的侄子趕下臺做了皇帝的。朱棣也是開創了大明的永樂盛世,還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但是很明顯朱棣在歷史上的地位完全沒有李世民的高,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來說朱棣是真的造反,而李世民最多隻能算是以下犯上,造反這個詞在古代的意思就是推翻現有的統治,建立新的政權。很明顯朱棣是造反,而李世民不是。李世民只是殺了太子,奪取的是太子之位,並不是皇位,李世民的皇位是名正言順的。但是朱棣不同,朱棣是真正意義上的造反,朱元璋已經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了,朱允炆才是大明的正統皇帝,朱棣是把朱允炆趕下臺之後當了皇帝,推翻了現有的統治,雖然還是大明,但是意義已經不一樣了。可以看到朱棣在奪取皇位之後,也是極力的修改史書,把朱允炆甚至是想抹去,朱棣一直都說的是自己繼承的是朱元璋的皇位,而不是繼承朱允炆的皇位。朱棣自己都知道自己是造反了。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是極力的討厭造反的,自然朱棣和李世民的地位不一樣了。

    其次來說朱棣和李世民的功績也很難相提並論,其實中華文化真正開始走向世界,影響世界就是在大唐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李世民甩開了朱棣好幾條街。朱棣時期雖然有鄭和下西洋,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影響力明顯要比李世民時期的小得多,不然現在在國外華人聚居區都是叫唐人街呢?而且李世民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好皇帝,能夠善待功臣,聽取大臣的建議,在李世民時期為大唐立下功勞的人,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善終的,可以說如此仁慈的皇帝整個歷史上確實是少見。而且即使是面對太子的舊部,李世民依然你能夠個做到仁慈。但是朱棣呢?在奪取皇位之後,殺了很多的東南文人,可以說朱允炆的舊臣基本上沒有被留下。

    再說李世民只是透過一場宮廷政變就奪取了太子之位,最後當了皇帝,可以說對於大唐並沒有什麼損失,也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爭,更沒有動搖國本。但是朱棣不一樣,朱棣發起的是全面的戰爭,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塗炭生靈。不過朱棣奪取皇位之後,能夠迅速的把大明穩定下來,而且恢復國力也做的很不錯。

  • 10 # 歷史畫中人

    自從秦始皇建立秦朝,確定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榮耀以後,歷朝歷代就圍繞著皇位進行過殘酷的爭奪。比如唐朝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親生兄弟,奪取皇位。又比如明朝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逼迫自己的侄子,奪取皇位。

    同室操戈,在皇位爭奪戰中可謂是常事。

    不過,皇位爭奪雖然血腥,但是爭奪皇位的人卻並不一定是昏君。比如上面的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就是十分出名的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雖然都是透過非正常手段取得皇位的,但二人之間卻是有著“天壤之別”的!簡單說,李世民只是“爭儲”,而朱棣卻是明火執仗地篡位……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奪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為何朱棣的罵名卻多了很多?

    李世民殺兄,一為自保,二為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昏庸,使得生靈塗炭,於是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的建議,在太原起兵,開始反隋。

    後來李淵果然獲得了巨大的成果,併成功建立了唐朝。因此,李淵便對李世民承諾,事成之後,就冊封李世民為太子。

    唐朝建立以後,危機並沒有解除,當時除唐朝外依舊有著不少的割據勢力。此時,又是李世民出兵先後解決了唐朝西方和北方的威脅,並在虎牢之戰中,擊潰了中原兩個龐大的割據勢力,一舉奠定了唐朝的基礎。

    可以說,唐朝之建立,李世民是首功。

    然而,李淵在事成以後,卻有了不同的想法。當時,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李世民則是嫡次子。李淵也不知道是受到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還是對李世民顧忌頗深。總而言之,在一切諸定以後,李淵就違背了當初的諾言,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李淵的偏心使得李世民十分不滿,因此,以太子李建成為首的勢力和以李世民為首的勢力進行了相互的對抗。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建成以突厥犯境為由,想要剝奪李世民兵權,並毒殺李世民。李世民得到訊息以後,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一黨,逼迫李淵禪位,是為唐太宗。

    朱棣謀反,是因為建文帝削藩,名不正言不順

    朱棣謀反,是因為建文帝削藩政策太狠,引起了朱棣的抗議,這才起兵發難。在朱棣之前,實際上也有一個例子,那就是西漢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

    劉邦建立西漢以後,同樣是大肆分封劉姓子弟,用以鞏固皇權。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王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於是漢景帝開始削藩。

    只不過漢景帝的削藩力度過大,造成了反彈,於是引起了七王之亂。這場叛亂最後以漢景帝的勝利而告終。至於那些造反的諸侯,則被永遠地釘在了恥辱柱上。

    朱棣這裡幾乎就是漢景帝時期的翻版。唯一的區別就是,西漢之時,是漢景帝獲得了勝利,七王遭遇了失敗,而明朝之時,是建文帝遭遇了失敗,朱棣獲得了勝利。

    而朱棣即位以後,又是個明君,這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他謀反的恥辱。

    但是這依舊無法改變他造反的事實。

    李世民與朱棣都屬於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得了皇位,但是他們兩人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

    一、李世民與朱棣之間的功勞是不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隋朝只是短短几十年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可以說當時的世家全都有心想得到皇位,群雄並起這句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而李世民身為秦王府的領導人,在統一整個國家的時候可是用了不小的力氣,幾乎可以說南征北戰都有他的身影,隋唐的那麼多出名的英雄好漢幾乎都是李世民的部下。

    從李世民少年時期就擅長騎射,李氏家族也是因為李世民在雁門關救駕有功才會一步步得到重用,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開始建立自己的秦王府班底。

    當時與唐朝爭奪天下的的世家相當的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還有王世充等世家都不弱,各自在自己的地盤割據稱王,可以說最開始的李淵根本就沒有想過會得到天下,他只想著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好好的過自己的太平日子。

    大唐的整個天下都屬於李世民用自己的實力一刀一槍打拼出來的,也可以說本身當時的大唐就是李世民的資本,只是李淵不太喜歡這個兒子,所以才會發生後來的一系列的事件,最終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事件。

    而朱棣就不一樣了,朱元璋已經把整個大明收拾的乾乾淨淨,可以說只要下任的皇帝不太作,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但是建文皇帝實在是有點太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出色的好皇帝,還沒等天下穩動就急於削藩,一下子把一個小火苗給燒成了燎原之火。

    當時的朱棣本來只想安安生生的在北方當自己的王爺,可誰知道小皇帝這麼沉不住氣,而且還有一些藩王聽到削藩的這個訊息後直接就自盡了,可想而知建文帝把事情搞的有多大。

    於是這些藩王們只有造建文帝的反了,雖說朱棣用了很多口號,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那怕在奪得天下後盡全力把建文帝的訊息降到最低,可是民間的百姓又不是傻子。

    除此之外就是朱棣當時在奪天下之前,給那些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藩王們許了無數的好處,可是在得到天下後果斷翻面,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而這些藩王都沒有死,百姓可能還不敢亂說朱棣的壞話,但是這些藩王們可是什麼都敢說。

    所以認可度這一點上李世民比朱棣要強上無數倍。

    二、對待自己的舊部下方面。

    李世民因為本身的實力比較強大,說實話屬於能文能武的那種人,自己的部下相當的敬佩他,所以李世民自從成為皇帝后,自己的那些部下只要不是當面造反的,李世民都給予了相對應的好處。

    像長孫無忌、魏徵、李靖等人都是跟隨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這些李世民的部下可以說都是得到了善終,大多數是老死而非意外,並且在李世民在位期間也多是重臣。

    雖說玄武門的事件發生了,但是李世民卻從來沒有處理過那些李建成的手下,並且還發出了赦令,表示自己不會去追究以前的陳年舊事。

    可是朱棣就不太一樣了,剛剛得到天下轉頭就把自己的那些好兄弟好朋友全部該流放的流放,該打壓的打壓。

    尤其是在對待建文帝這件事上,那是用盡了全力,當時成立的錦衣衛很有可能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才成立的,只是到了後期轉變了形像而已。

    並且就連下西洋也是朱棣想知道建文帝是不是跑到南洋那些國家,可以說朱棣作事相當的小氣,因為自己得位不正就怕別人也跟著自己學,所以把一切小問題都放大了無數倍來檢視。

    可以說在朱棣在位的那些年,那些臣子們過的相當的心驚膽戰,還有藩王們也是擔心自己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畢竟朱棣下黑手很有一套。

    三、兩人之間的成就不同。

    李世民成為皇帝后,可是真正的創造了貞觀之治,這個太平盛世哪怕到現在還有人津津樂道,並且在世界上某些國家還會用唐人這個詞語來稱呼我們華人,可想而知大唐的的威名在當時哪是真的傳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李世民在位期間對於群臣的意見大多虛心納諫,對內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而對外在開疆拓土方面更是把天可汗這個稱號發揮的淋漓盡致,突厥就是在李世民的期間被消滅的,並且像高昌、龜茲等地方都被李世民所征服,還有隋朝一直念念不忘的高句麗也被李世民帶兵重創,也是從那個時候起高句麗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

    而朱棣雖說也有永樂盛世這麼一說,但是在史書上爭議是相當的多,並不是說當時的永樂盛世是假的,而是說當時的永樂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是一個大型的盛世,只是在朱棣當時的管理中比較出色而已。說白了就是當時的朱棣並沒有過多的對外出兵,所以百姓的生活得到了足夠的時候來休身養息而已,與大唐那種美名傳四方的盛世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除此之外就是朱棣在北征回師的時候,居然受傷重病不治而亡,這給他的形像帶來了相當多的負面問題,聽起來一個在戰場上打勝仗的皇帝,卻因為不小心受傷而死,怎麼聽也不是個味道,再加上朱棣的成就實在是沒有太多可以拿出來與李世民相比的。

    四、人設方面的問題

    可以人設這個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要這麼說,你看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自己的手下給自己提意見,那都是可以虛心接受的,比如像魏徵那是直接當面打臉的那種人,李世民都可以接受。

    所以在人設方面李世民就屬於那種胸懷比較廣,內心比較Sunny的那種開明皇帝。

    而朱棣不是一般的有問題了,當時敢當面罵朱棣並且還活著的人可能是一個都沒有吧。並且像錦衣衛這樣的存在,就是為了偷聽臣子們會不會暗中說自己的壞話,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要說當面給朱棣說難聽話了,背後說都有可能會出事。

    這兩個皇帝一比較就會發現,李世民相當的Sunny開明,而朱棣處處透露著陰暗與狡詐。

    總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是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二是為了自保。而朱棣則不同,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選擇了將皇位傳給建文帝,朱棣沒有資格有異議。而建文帝削藩也沒有對朱棣造成性命上的危害,因此朱棣這純粹就是謀反。

    在性質上來說,朱棣確實應該更加揹負罵名,但是在處置政敵方面,相比起李世民,朱棣的做法確實已經非常仁慈了。

  • 11 # chatoyant

    很簡單,第一,朱棣前期沒有凸顯功績,相比較朱標那就是差距。而李世民姑且不論誇大的,至少也是五五開,實力對等。

    第二,貞觀之治的影響太大,在言必稱漢唐盛世的古代。這就是高下立見。當然朱棣也有豐功偉績。只不過沒有那麼牛逼罷了。

    第三,李世民前期人們經歷的是亂世,亂世和盛世的對比。而朱元璋在前期已經打好了基礎,成績不好做,朱棣也很難。

    第四,殺人,李世民主要殺的是李建成李元吉集團,這集團的核心都是當朝官吏,而且李世民也沒擴充套件殺人。而朱棣就不同了,滅方孝孺(從方個人來講,誤國誤君死無可厚非,但是牽扯麵太大)十族,這個擴充套件面太大,能到平民身上。中國平民特點大家也都知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李世民殺的都是和平民無關,但是朱棣就不是了。對於平民而言,皇帝誰做都一樣,只要吃飽肚子就行,但是損害到自己就不行了。

    還是那句話,平民不管皇帝是誰,只要不干涉自己利益,哪怕是條當皇帝也可以。

  • 12 #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李世民和朱棣是兩個不同型別的人,李世民奪了皇位和朱棣奪了皇位處理手段措施不一樣,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李世民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哥哥,逼自己爸爸退位當太上皇。當時李世民跟著李淵打了很多大仗,為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建立了不世功勳,他又跟不少將軍關係不錯的,玄武門之變前李淵就看他李世民結黨營私建立自己的勢力深感不滿所以就調離一些將領,李世民一看再不有點反應就徹底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所以就帶領幾百人發動玄武門之變了,雖然殺死自己哥哥殺死哥哥孩子但是他沒有對太子的餘黨繼續追殺和騷擾地方百姓,而且還重用了太子的謀臣魏徵。

    朱棣對朱元璋傳給孫子朱允炆皇位深感不滿,後來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變。為了奪了侄子的權,不惜發動戰爭造成56萬人的傷亡。奪取皇位後只要是朱允炆釋出的法律一律撤銷,有得地方還加重了負擔,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後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後屠其家鄉,謂"瓜蔓抄"

    李世民和朱棣一對比,看看就知道為什麼朱棣罵名多了,而李世民卻名聲不錯,朱棣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毫無規矩可言,亂殺無辜不夠大度,民眾深受戰爭之苦,朱棣為了斬草要除根這一目的又錯殺了不少人,這就是為啥朱棣罵名多的原因。

  • 13 # 布穀鳥講歷史

    在個人主觀上,先宣告一點:小古同學並不覺得朱棣揹負了多少罵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朱棣,感動了多少粉絲?平安南,滅韃靼,徵瓦剌,為世人敬仰的武略又迷倒了多少人?派鄭和七次下西洋,萬邦來朝,不是一樣令華人驕傲?只得嘆一聲,朱棣確為一代大帝,但客觀的講,他的罵名也的確比李世民多一些。這也是有客觀原因存在的,同樣不容忽視。

    一、得位方式

    李世民玄武之變,說死了也就是奪嫡。李建成尚未登基,只是太子身份。就像皇位的未婚夫,準新郎,但畢竟不是新郎。生米並未煮成熟飯,一切皆有可能,李世民武裝奪嫡,也就是挖牆腳而已。朱棣靖難就不同了,輩分上以大欺小,朱允炆已是建文帝,算是造反,武裝奪權。名分上,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結果自己做了皇帝,這就很是落人口實了,與儒家傳統思想的忠孝仁義相去甚遠。

    二、自信心

    李世民奪嫡勝利,這是值得驕傲的,雖有逼供禪位的嫌疑,但並無定論。朱棣妥妥的造反,因為是造反,底氣就會不足。為了粉飾自己得位的合理性,磨滅生母在歷史上的存在印記,已經不忠,更增添一分不孝。直到今日,雖然歷史已經明確朱棣不是馬皇后所出,另有生母,但卻成了無名氏,可悲可嘆。

    三、安全感

    李世民是驕傲的勝利者,聞名世界的天可汗,終其一生都是自信滿滿的,因自信而可愛。朱棣不同,作為一個造反者,看什麼都是可疑的,深深的不安全感鉤織成無數個夢魘在午夜的紫禁城飄蕩。為了一分安心,重啟特務機構錦衣衛,這還嫌不夠,設立東廠,為大明未來的兩百年江山塑造了一個個臭名昭著的恐怖主義機構。他太缺乏安全感了,他懷疑一切,警惕一切。

  • 14 # 歷史白話君

    我認為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是奪位登基,但是朱棣的罵名比李世民更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朱棣是造反篡位,而李世民是皇子之間為了繼承皇位之爭。

    朱棣搶的是自己侄子的皇位,是派出大軍攻打下來的皇位,朱棣的行為是屬於謀反。而李世民搶的是自己哥哥的太子之位,只是幾個人就暗算了太子李建成,奪得了太子之位,幾個月後他父親李淵退位以後,李世民才繼承皇位的。所以李世民造成影響沒有朱棣的影響大。

    2.朱棣篡位之後殺人過多。

    李世民奪得太子之位後沒有大開殺戒,只是殺了一少部分人,像魏徵這樣的死硬份子都沒有殺,而是留著他時刻提醒自己。但是朱棣則不同,朱棣篡位成功後把反對他的人都殺了,甚至誅九族,誅十族。所以朱棣在這方面的名聲沒有李世民的好。

    3.朱棣時期的百姓沒有李世民時期過得好。

    朱棣不可否認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治理之下的明朝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民生上都不如李世民所創造的貞觀盛世,所以朱棣在百姓中的口碑也就不如李世民好。

  • 15 # 王榮聯1

    謝謝小秘邀請。李世民和朱棣登基做皇帝,雖然使用的方法方式不盡光明正大,有的甚至有奪位篡政之嫌,但這都沒有影響他們後來成為一代大帝。但區別在於,朱棣的罵名比李世民多些、重些,這是為何呢?筆者認為,是因為李世民遇上了一個魏徵。魏徵曾是敵營中的高參,後來跳槽投奔李世民。這對君臣一唱一和,演繹了一段進諫納諫的千古佳話。一部〈貞觀政要〉成就了千古明君李世民,也成就了一代諫臣魏徵。這反倒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負面影響愈發淡化了。而明朝朱棣的運氣比李世民差多了,是朱棣親自登門拜訪前帝師方孝孺,請他出面寫份登基詔書,告示天下,以正視聽,沒想到方孝孺就是不給面子,反而抹黑朱棣,還上演了一場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的歷史醜劇,朱棣的罵名由此不絕於耳。可見,君與臣的拍檔有多重要,筆桿子著文編史的作用有多重要。

  • 16 # 奉木

    李世民和朱棣!

    都是奪權殺親,一個殺兄弟,一個殺侄子登基!

    兩人的文治武功,又都能稱得上雄才偉略,英明神武!

    那為何,朱棣罵名這麼多呢?

    個人覺得:

    其一:朱棣登基後,對建文舊臣,大肆殺戮,方孝孺更是夷十族!朱棣得位不正,選擇以殺戮震人心!而李世民不一樣,面對太子舊臣魏徵,魏徵曾建議李建成殺李世民,李世民卻重用魏徵,兩相比較之下,李世民自然要仁義,自然名聲好太多!

    其二:李世民治下,民生富裕,朝政清明,人民的日子還是很富裕的,貞觀之治不是開玩笑的,而朱棣年間,雖然也是平平安安,朱棣也是不殺功臣,但朱棣跟他爹一樣,朱棣殺文官呀,朱棣年間,文官的日子也不好過,也是提心吊膽,而且朱棣還有點武功太盛,經常御駕親征,要知道,御駕親征跟派遣大將完全是兩碼事,朱棣是馬上皇帝,所以很喜歡打仗,朱棣年間,打了好多次仗,親征就五次,打仗多了,人民就得勒緊褲腰過日子,人民就會有怨言呀,那朱棣名聲哪裡好得了!

    其三:李世民能聽取意見,能容忍魏徵這樣的諫臣,而朱棣則是乾綱獨斷,這又是不一樣的!

  • 17 # zdwhly

    因為李很少殺忠於李建成的文臣武將 並對他們任用如魏徵 馮立 而朱棣殘酷的殺死了忠於建文帝的大臣 並將他們的妻女充當官妓 打碎了讀書人的背梁如黃子澄 鐵鉉 平安 方孝孺等

  • 18 # 歷史假設說

    生在帝王家,由不得自己。權利太大,太有誘惑力。李世民和朱棣都乾的不錯,但是李家王朝更厚待文人和功臣,不像朱家王朝,乞丐出身,殺伐決絕,翻臉無情,李世民隱忍是出了明的,更有魏徵的直諫,而魏徵在明朝能活過兩集麼?

  • 19 # 劉禹錫遊玄都觀

    成祖所奪乃太祖欽定於皇長孫朱允炆之皇帝位,大位已承,塵埃已定,成祖借清君側之名,行造反之實,兵發應天,叔奪侄位,臣造君反!無奈後續殺戮太重,不肯依附的建文舊臣屠戮殆盡,誅殺方孝儒十族,此後三千宮女同赴黃泉,雖命解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徵蒙古,下西洋,但其劣跡累累,就算功過相抵,矯枉也已過正,磬竹亦是難書!

    太宗所奪乃太子位而非皇帝位,高祖禪位之心願聞其詳,局面已是如此,天下傳檄而定!開貞觀之治,樹凌煙閣名臣,傾聽流水之諫,鼎定天下之功,掃群雄於宇內,承天可汗之名,玄武門之爭受世人詬病,無奈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盛世威名在前,賢臣良將在後,顧不得寡斷優柔之君父在上,用心險惡之兄弟在旁,事關生死存亡之秋,難避你死我亡之勢!

  • 20 # 三四方舉步百折不回

    先分析從古之今作為老百姓的內心活動,即讓作為老百姓第一希望的肯定是沒有戰亂,能吃飽,有田種,生活相對來說安逸。但是作為老百信而言他們知識有限,導致對事情的評價太過於片面客觀。總是因為某一個人一時的過錯,把這個人全盤給否定。須知人不完人。

    在來看朱棣本人,朱棣本人跟他父親朱元璋有絕對的相似之處:父子倆都愛殺人,更嚴格的來說朱棣本人比他父親更弒殺,就註定了之後的北征蒙古,遷都北京。這些都是勞民傷財之舉,因此也註定了之後百姓對他的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出幾個續集比前部更好看的中國產影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