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美食記
-
2 # VIP謝先生
鄉味十足、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比如媽媽做的菜、從小長到大的地方都充滿了童年的回憶!
所以這些才是真正的獨一無二、過年的味道
-
3 # 沙棘蓮姐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我的家鄉在農村,我們這個家鄉過年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我們過年的時候用自家的煤炭壘一個又高又大的旺火,等到除夕夜12點的時候,我們全家人都會去院子裡邊,點著那個又高又大的旺火,等到旺火的火苗著到最高的時候,我們全家人會在院子裡放鞭炮,放煙花,這就是我們家鄉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地方,因為現在很多大的城市都禁止放煙花,尤其是燒煤,因為空氣的質量呢,因為有霧霾。這就是我家鄉與眾不同的味道。
-
4 # 徐蕭蕭
過年,閤家歡樂幸福的日子,到臘月二十出門打工做生意的都回來了,個個人模人樣的回來了那叫個熱鬧,到臘月二十四是我們那裡的小年,家家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有錢人家殺豬宰羊放煙花那叫氣派,到了年三十家家煮肉包餃子,貼對聯燒香拜財神。下午去祭祖祭祖回來呢,打牌的打牌吹牛的吹牛,到了晚上吃餃子喝啤酒,看聯華晚會。
-
5 # 張召煉
我們的家鄉在過年農曆三十那一天,家裡是有柴火,但還是要辦些硬柴火,下午也要辦些好酒飯菜,先要醉好祖上,表示一年到頭了,新年開始,要先祖上保佑人丁興旺,財源豐滿。到了晚上,家家都在自己的堂屋中央燒個大火,表示今後的日子火紅。到了初一,各家小孩都到長輩家去拜年,下午鼓樂喧天,青年們會聚,抬著裝東西的竹器,到各家收銀圓寶和金條加老菜,好煙,錢等注:銀圓寶是米做圓的,金條是高梁做長條,都熟的。老菜是肉。又到了晚上,只要是誰吃了這些東西,那是一夜不能睡的,還要打五更。誰是找不著到什麼地方去睡了,那他家人一晚上也別想睡,就很熱鬧。
-
6 # 範大姐F
我家鄉過年點旺火、帖對聯、吃餃子。一家團園,高興。我的家鄉在晉西北,過年時這樣的老傳統,也就是說跟其它地方不一樣。1、帖對聯,湖窗子,帖窗花。2、做年貨(魚、肉、丸子、油糕、蒸饃饃、粉條)3、堆旺火。4、放鞭炮。5、吃餃子。
-
7 # 長齡學美食
一說到過年,腦子裡第一反應都是小時候。年好像都在我們的記憶裡面。
年前備年貨,小時候汽車還不是你多,集市離村子比較運幾家要好鄰距約好一天趕著牛車,車上鋪上厚厚的被子大人們坐在兩邊,孩子們在中間,在給孩子們裹上一層被子。車上時不時發出大人們的笑聲。牛車走在雪地上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
來到集市,人山人海,吆喝聲一聲高過一聲熱鬧極了,一般都會先買對聯,選自家喜歡的好詞。再買幾個福字,大門上,屋門上,包米樓子,雞舍,豬舍都貼上表示福到家了。
接下來就是買好吃的,說起好吃的總會想起我最喜歡吃的帶魚,和燜豬手。
媽媽也沒放太多的材料,帶魚水化開,清洗乾淨只是用鹽,醃製一會,鐵鍋加上油,油熱後下入醃好的帶魚,帶魚表皮變的金黃,魚身上有一層小泡吃上去外酥裡嫩,鹹鮮適中。
豬手扔在燒完柴的碳火上,豬手上剩下的毛被完全燒光,豬皮表面被烤的漆黑,燒好的豬蹄扔在消水中泡上一天。用刀把表面的黑色颳去,肉皮變的有些焦黃。只加大料蔥姜醬油鐵禍肉加入水放入豬手煮一個多小時。軟嫩筋道被柴火燒過的豬手有一種特別的香,無法形容。在也吃不到那種味道
吃的買完了最主要的是我們孩子最喜鞭炮,只要小鞭,回去把纏在小鞭藥信子上的繩一圈圈的轉下來,把分解的小鞭放到兜裡,要一根香約上幾個小朋。香對準小鞭的藥信子,嗤,的一聲發出光來。迅速的扔出去,還沒落地就傳來啪的一聲響,我們相互看看都笑起來
年都在回憶裡了,我感覺。
-
8 # 鑫媽小馬
最近年味是越來越濃了。
我老家在湖北黃石,我們那邊過年要準備好多東西。但我覺得比較特別的還是吃的方面:
1.年糕。有機器做的,也有純手工做的,都很美味。
2.磨紅薯粉,也是特別美味,我過年要回家拿。
3.炸圓子。用各種食材剁碎一起包的,也是特別好吃。
4.炸豆腐泡。就是炸豆腐,豆腐一般是自己家磨的。
5.包餃子。
6.包芋頭圓。
7.蒸一大鍋肉米粉。
8.其他的就是各種家常菜、硬菜啦。
-
9 # 三喵食堂
在上個月末的時候,突然接到姥姥打來的一通電話,一開始看到電話的時候確實有些驚訝,下意識感覺是不是有什麼事情,因為姥姥不會用手機,之前很少給我打電話。接過電話後,那頭傳來熟悉的聲音,還是那麼慈祥,姥姥關切地問我有沒有吃飯,工作忙不忙,穿得暖不暖......我在電話這頭一個勁地說自己很好,讓姥姥放心。最後即將掛電話的時候,姥姥說給我打電話沒有什麼事,就是有點想我了,很久沒有給她打過電話,她就找了隔壁的阿姨撥通了我的電話。聽到這裡,我眼角不禁也有些溼潤,也有些慚愧,因為工作的原因,確實很久沒有回家看望姥姥了,在和領導溝通後,我請了3天假,買了車票準備回家。
聽到我回家的訊息,在電話那頭,七十多歲的姥姥開心得像個孩子,問我喜歡吃什麼,給我準備去。每個人對於家鄉的美食,都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情結,我自然也不例外,雖然工作的這幾年,在外面吃過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卻總感覺抵不過姥姥那一碗熱湯麵來得美味,可能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家的味道。
等我到家的時候,正好趕上姥姥和姥爺打餈粑,打餈粑也是我們這裡過年的一種特色,幾個人圍著一個石槽打餈粑,十分熱鬧。相信很多人雖然吃過餈粑,但對於餈粑的做法,卻很少見過,今天小喵就把姥姥姥爺打餈粑的整個過程分享給大家:
【第一步】:先把糯米洗淨,然後裝入一個木製的蒸籠中,用手把表面鋪平整,再用筷子在表面扎幾個洞,最後蓋上蓋子,開大火將糯米蒸熟。
【第二步】:大概蒸30分鐘的時候,將地鍋中的柴火拿出來,再用餘溫將糯米燜幾分鐘,這樣能更好蒸出糯米中的水分,糯米更加柔軟。
【第三步】:將蒸好的糯米倒入一個乾淨的石槽中,然後取兩根乾淨的木棍子,兩個人一起將糯米搗碎,這個過程比較費力氣,最好有四個人可以輪流工作,不然真的會很累。(在打餈粑的過程中,姥姥經常會扯上一大塊給我吃,因為這時候的餈粑還是熱乎的,特別香糯好吃,一口下去真過癮。
【第四步】:將糯米搗至沒有米的硬塊為止,這樣餈粑就差不多做好了,再用兩根木棍使勁攪,讓糯米都纏繞在木棍上,然後拿一塊溼毛巾,把餈粑的底部兜起來。
【第五步】:取一塊乾淨的面板,在上面撒上一層糯米粉,然後把打好的餈粑放到板上,用手將餈粑慢慢壓成一張厚度均勻的大餅狀。(在按壓的時候,注意用手沾一點水,這樣不會很粘)按壓好後,在常溫下放置2天左右,直至餈粑變硬為止,然後用刀將餈粑切成正方的小塊,這樣好吃的餈粑就做好啦,香甜軟糯,特別好吃。
看到上面餈粑的整個製作過程是不是很簡單呢,最為重要的一步還是打餈粑,這時候力度要均勻,餈粑才會更加細膩軟糯。下一期小喵會給大家分享紅糖餈粑的製作方法,同樣也很簡單,大家要記得觀看哦。
-
10 # 白了個老頭
糖豆和蜜餞
我們家在一個叫做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的地方
我們的糖豆是買的芸豆做成的,一般只有在辦喜事兒和過年的時候才有的吃,也可以買老黃豆進行製作!
首先,我們買好芸豆用水淘洗3遍
然後用水浸泡半個小時
然後把豆子和水按照1:2的方式放入高壓鍋開始煮,大概煮40分鐘後開啟,看看是否需要加水,嘗一下豆子是否已經軟糯
(當然沒有高壓鍋的話一般的煮鍋容器也是可以的,只不過時間要長一些)
最後加入適量的白糖,慢火在煮30分鐘左右,攪拌後放涼即可,來客人或者自己想吃的時候加入開水即可食用,這味道也太好了吧!新年甜進心窩呀!
而我們的蜜餞是用沒熟的柚子進行製作的,這個是在大概三月份的時候就製作好瞭然後用袋子密封起來,也是辦喜事兒的時候才有的吃的!做工非常精美,需要先把沒熟的柚子摘下來,洗乾淨,用刀切成5CM厚的片狀,然後鄰居一起幫忙雕刻這個柚子,有老鼠的,樹葉的,青蛙的,鳥兒的等等各種形狀,活靈活現的!
然後再用水浸泡雕刻好的柚子,去去苦水
同時間準備明礬、銅錢、水一起加入鍋中,放入這個雕刻好的柚子一起煮,煮飯水邊成綠色,即可出鍋放涼喲!
最後把煮好放涼的柚子用容器裝好晾曬,裹上白糖,繼續晾曬,在裹上白糖繼續晾曬,大概5日左右,就做好了呀!它的食用方法可以泡在糖豆裡一起食用,也可直接食用喲!
-
11 # 瞭望角的廚房
說到過年,總是免不了和各種美食有關,吃是過年的一大重頭戲。一些特別的食物,可能是盼了一年才能在過年吃到的,或者是平時也能吃到,但是卻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出獨特的味道來。
前段時間看到有位朋友說她的媽媽已經開始蒸饅頭了,要蒸幾十斤還是上百斤麵粉的饅頭,然後冷凍起來慢慢吃,這是她媽媽在春節前的保留活動。眾人都驚呆了,連連追問確定是這個數字、沒有說錯嗎?這位朋友確切的告訴眾人她沒有說錯,因為她的媽媽說只有在這個時候蒸出的饅頭才最好吃,平時蒸的饅頭吃不出那個味。
其實饅頭是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做法,排除掉這兩個的差異外,那隻能是春節的饅頭承載了一些和情感有關的東西吧,它可能關乎記憶、關乎情感、關乎團圓,饅頭裡有著對於春節的情懷在裡面,而這些當然是平時的饅頭所承載不了的。
我覺得很多人其實都和那位媽媽一樣,在各自的心目中都有一道或者幾道是和春節繫結在一起的食物。
於我,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寫過,一道用麵條、豆腐、肉、蔥蒜姜製作而成的炸圓子,一道用糯米制作而成的炸元宵,一道用大米粉和麵、包上剁碎的鹹鴨、豆腐乾、蒜等蒸制而成的類似包子一樣的食物,這三道平時基本吃不到,唯有在春節的時候才會有。因為有著特別的記憶和情感在裡面,所以每次有機會吃到的時候基本上都不太會去考慮它的熱量與是否健康。
於你們,祖國實在地廣物博,各地的習俗都不太一樣,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春節食物。不知道在你們的心裡,那道帶著春節烙印的食物會是什麼?
-
12 # 神池巧姐美食
我的家鄉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院子裡都要弄個大火籠,記得小時候,是弄的柴旺火,年30的下午爸爸在院子裡劈柴火,劈的差不多夠籠旺火,爸爸籠,我也忙著給遞柴棍,一會就壘好了,到了晚上12點的時候一家人開開心心點燃旺火迎財神,燃放各種煙花,旺火越燒的旺,炮仗越響的亮,預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財源滾滾,很有過年的氣氛,雖然這是封建迷信,但是人們都很開心,很嚮往。這在城市裡是不容許的,汙染環境,容易引發火災,我們這裡不知道今年還讓不讓點旺火,放炮仗了。很懷念的。
-
13 # 祁門小謝
忽然想寫一篇散文,寫一寫我記憶中的過年味道。
過年的味道肯定不是香的。
首先是二氧化硫的味道。這種味道不好聞,而且還看得到這味道的形狀,當然是煙的形狀,擦炮的煙像火柴熄滅後的一口氣,竄天猴的煙像妖怪嗖得一聲就飛上天了,唯有那種幾百響幾千響的鞭炮,發出乾燥銳利的破空聲之後,會有繚繞不散的煙霧,淡淡的藍色,在一地破碎的紅之上盤旋,奇怪的是有人喜歡這種味道。不論喜不喜歡,現在這個味道聞不著了,因為空氣質量越來越差,各地已經不讓再放炮。
然後是殺雞的味道。雞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割斷它的喉嚨時會有雞血的味道,雞血是要用碗接下來的,凝固之後可以做成一道菜。殺雞真正的味道是在給雞拔毛的時候,一鍋滾燙的開水,澆在雞的屍體上,雞毛被開水一燙,就慢慢脫落了,這時候雞身上會有一股難聞的騷哄哄的味道,不知道這味道來源於雞還是雞毛,開水燙不乾淨,還要生火燎一燎,肉皮和火接觸也有一種奇怪的味道,儘管難聞,但還是要看,我們見殺雞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現在到菜市場買雞肉,那些雞早就被處理乾淨,放在玻璃櫥櫃裡面,整整齊齊,連一根毛也沒有,我見過他們使用噴火槍,火焰是藍色的。
火與肉皮接觸的味道是很嗆人的,燙豬頭也屬於此列。燒紅的鐵器會讓豬頭冒起煙,那味道可以說是臭的,根本不像食物發出來的味道,於是你會發現你吃的東西,原本就是屍體。但真正吃的時候,你卻只能聞到調味品的鮮美。
相比較火燒火燎,水裡的一切味道則好得多。魚腥味就是如此,帶魚尤其腥,但這種腥味在人可以接受的範圍。於是殺魚比殺雞值得看,從魚肚白處下手,取出裡面的內臟,我們分辨什麼是腸子,什麼是心肺,看形狀詭異的魚鰾,還有暗紅的魚鰓。然後看刀刮魚鱗,小小的魚鱗亂飛,連魚鱗也是腥氣的。殺完魚總要等一等,不然就會遇到一些很恐怖的場景,比如魚肉還會抖動,尾巴還會拍打著砧板。
如果叫我說最難聞的味道,那一定是洗腸子的味道。內臟的腥味和魚腥不一樣,和燙豬頭燎雞不一樣,和開水燙雞毛更不一樣。那是一種叫人反胃的味道,你看著豬肝,豬心豬腸子,然後就覺得自己腔子裡那些東西也在一起蠕動。那些味道,可能和自己體內的味道沒有什麼不同。除了我,其他人總是喜歡吃那些的,尤其是豬腸子。但這東西著實髒,所以清洗一定要仔細再仔細,先灌水,然後把整個腸子翻一遍,怕手洗的不乾淨,還要用玉米麵搓一遍,翻來覆去,直到放心為止。外面飯店怎麼做沒人知道,自己家做得再幹淨,我也不吃,我總覺得有股糞便的味道。
豬肉也會有那麼一點點怪味,如果是做紅燒肉,切成塊狀的肉剛剛下鍋,就有一股形容不出來的怪味,騷哄哄臭烘烘的,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聞,但就算聞到了也無所謂,隨時間推移,肉的香味會蓋過它。
以前不用電磁爐和天然氣,用的是那種燒柴的大鍋灶,裡面填的是木頭,木頭燃燒也會有味道,但那得看是什麼樣的木頭,有些木頭有清香的味道,木頭被燃燒時會發出痛苦的呻吟聲,如果火很大,就可以聽到灶膛裡洶洶之聲,老年人把這個叫“火嘯”,這似乎預示有人自遠方來。
除了大灶,還有煤爐子,煤是蜂窩煤,煤燃燒釋放的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也是有淡淡味道的,那味道讓人暈眩,當然一氧化碳中毒會死人。但沒有地暖和空調的日子裡,就依靠著爐子過冬,爐子上座著水壺,水開了,冒著白氣,嘶嘶地叫著。水滴落在爐子上,翻滾,跳動,發出難聞的氣味,像是什麼生鏽了。
用爐子熬漿糊,把麵粉熬成糊狀,熬好的漿糊有黏連的味道,用來貼對聯。以前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買幾張紅紙,刀裁成條,找個小碗倒上墨汁,從一本古舊的對聯集錦上找些吉而不俗的。墨汁有墨汁的味道,墨汁的味道通常是臭的——尤其放太久的墨汁有點像腳臭味,像父親的汗腳。墨汁倒在碗裡揮發一會,就讓人聯想起竹子。
貼完對聯,要去墳上祭拜祖先。要拿燒紙,香燭,冥幣……冥幣都是買回來的,但燒紙卻要自己拾掇,那是一種發黃的很粗糙的草紙,或者叫麻紙,帶著一股草味,用刀子裁成正方形碼好,然後拿一百塊錢在上面拓印,從紙的左上角到右下角,正面、反面、正面、反面,換行,正面、反面、正面、反面……這種紙燃燒和其他紙燃燒的味道是一樣的,總是燻人,甚至讓人流淚。現在也不讓在墳前燒紙了,汙染空氣不說,還容易引起火災。
從墳前回家,就該吃年夜飯了,年夜飯只有一種味道:煙味+酒味。那是一種混合的味道,煙裡面有酒,酒裡面有煙,這味道會一直延續到春晚開始,雞呀魚呀的味道,都是比不過這種混合味道的,這味道的穿透力很強,不像是鼻子嗅到的,而是大腦捕捉到的。餚核既盡,杯盤狼藉,這種味道代表著團聚與放鬆,卻又有著宴席散場的淒涼。
現在很多味道都聞不到了,如果不殺雞,不殺魚,如果不寫春聯,不放鞭炮,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和三百六十五天裡的每一天又有什麼區別呢?
---------丸---------
-
14 # 桔紅蘋果
湖北~千湖之省,魚米之鄉。
家鄉獨一無二的味道~蓮藕。
湖北的藕,和別地的脆藕,絕然不同,煨湯又粉又糯,入口即化。
到親戚家拜年,沒空吃飯,一定要喝碗湯再走。
上餐廳吃飯:排骨藕湯,保留曲目。
一大盆排骨藕湯上桌,藕的清甜和著排骨的香濃,溫潤美味,湯之佳品。
是那些異鄉遊子的魂牽夢繞。
炸藕夾,將兩片藕中間放一層肉餡,對著一夾,沾一層蛋液,裹一層面漿,油鍋裡炸,麵皮又脆,藕夾又香。
把藕擦成泥,和上肉糜,搓成丸子,一炸,就是藕丸子。
藕丸子太油膩,用蒸鍋蒸熟。
取整節藕,灌上糯米,又是一道甜點。
武漢人去外地過年,行李箱外,必有一大紙盒打包:蓮藕和洪山菜薹。
-
15 # 明明大大大
唯一還記得的與眾不同的年味就剩點:臘魚,臘肉的菸草味了,往後餘味早己隨年齡的狂流煙消雲散,累年累月的顛沛流離,四海為家,已不知何處為鄉!
-
16 # 手機使用者61929804084
感覺現在回家過年特冷清,年輕人都出門打工,過年有的不回來,回來的湊一起打牌,小時候過年的味道以後估計很難找到!
-
17 # 郭桂茂
歲末,眼看又要過年了。這幾天,看著路上行色匆匆肩扛手提著沉重的行李,興奮地往老家趕,回去過年的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日甚一日濃烈的鄉愁,烈焰般地熊熊燃燒在我孤獨的心田。
小時候,人們還比較貧窮,辛苦勞作一年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過一個好年。
冬天裡,人們早早就曬好了米餅、米粒,過年前的前幾天,用滾燙的河沙炒制的“胖哥”、“米粒橙”等膨化零食已裝入鐵箱,孩子們先過了一把嘴癮。
接著,油鍋登場了。在滾燙的油鍋裡,一家人團團圍坐搓就的“油棗”、“蔥餅”、“芋丸”被依次一個一個放進油鍋,炸至金黃,撈出後,香氣四溢。孩子們又先吃為快,大飽口福。
除夕的早晨,正劇開始了。大家早早地起床,母親把火燒旺,父親忙著宰雞宰鴨。水開後,大家手忙腳亂地把雞鴨燙了,開膛破肚。一般是先把雞搞好,放進開水裡,擺好姿勢,煮至定型。因為剛剛光榮犧牲的它,還有一個光榮的使命:敬神的三牲之首。
那時候,敬神一般都是母親去。我們屁顛屁顛地跟在挑著三牲、酒果的母親後面。敬神的次序依次是:公王、五穀神、土地、祠堂。這些神祗,分別代表著守護村莊、五穀豐登、保佑平安、先人祖宗。母親依次把三牲果品擺開,倒上酒,點上香燭,拉過還在旁邊嬉戲的我們,擁在懷裡,面對神龕,四手合十,握香禮拜。這時候,母親會輕輕唸誦一些禱告,比如闔家幸福、五穀豐登、小孩子讀書用功,考到好成績等等。等她唸完,我們迫不及待地掙脫她的懷抱,趕快去取更具吸引力的東西——鞭炮。等拜完祠堂,我們便可大快朵頤此行的戰利品:油棗果子了。
回到家,父親早已準備好裁剪好的紅紙,和一個小紅包,讓我去下屋,找村裡的教書先生——業豪老師,請他寫春聯。那時候,約定俗成的,村裡人的春聯都是教書先生寫。因此,業豪老師可能是每年除夕村裡最忙的人了,幾十戶人家的對聯,他經常寫到太陽下山也還沒寫完。可他從來都是樂呵呵的,來者不拒,享受著村裡唯一文化人莫大的榮光。
對聯拿回家,父親早已準備好了漿糊。貼好後,老舊的門楣容光煥發,紅彤彤的,透著無比熱烈的喜慶。上家下家,左鄰右舍,往往會圍攏過來,品評各種門上的春聯,歡聲笑語,洋溢在古老的圍屋。
下午,大家爭先恐後地洗了澡。小孩子們換上了一年才能穿上一次的新衣服、新鞋子,興高采烈地到處跑,到處比,看誰的衣服更漂亮,誰的鞋子更新奇。
年夜飯開始了。爺爺奶奶坐在裡面,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坐在兩旁,我們小孩子坐在外面。菜香撲鼻,酒香四溢,瀰漫著滿室的熱鬧和高興。每個小孩都有一隻大雞腿、大鴨腿,吃得我們滿嘴流油。雞腿、鴨腿吃下去後,基本就飽了,這時候,在我們心中最盼望的時刻來了——大人的壓歲錢發下來了。給男孩子的還有另外一種特殊的禮物——鞭炮。興高采烈地接過這兩樣賞賜,便迫不及待地出了門,呼朋喚友、拉幫結派地和小夥伴們瘋玩去了,留下大人們繼續推杯換盞、歡慶豐年。
這一夜,真的是“金吾不禁”啊!大人們不會管你,也不會罵你,因為過年是吉祥的日子,大人小孩都不許罵人,以免壞了好彩頭。我和我的小夥伴們,一般都會瘋玩到天亮。
午夜十二點,鞭炮聲爭先恐後地響起來了,村子裡,像炸開了鍋。而更加興奮的是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大呼小叫地遊走在每一戶人家的門前,在滿地喜慶、硝煙瀰漫的紅色紙屑裡,翻找那些未爆炸的鞭炮。這時候,不能說“沒有”,不吉利。要說“有”,討好彩。而一般人家都會扔一些零星鞭炮,讓揀到鞭炮的熊孩子們連連大叫“有哦!有哦!”有,表示“富有”。
放完鞭炮“開了門”,輪到家長帶著成年的男丁去敬神了。這時候,是很神聖的。打著火把,挑著祭品,路上不管遇到誰,都不能說話。父子之間、長幼之間,更不能說“你先走還是我先走”,如果哪位毛頭小夥子不小心說了這句話,長輩會狠狠地瞪他一眼,恨恨地說“當然是我先走啦!”
敬神歸來後,老少爺們、左鄰右舍又會呼朋喚友、熱情招呼,溫了酒,熱了菜,開懷暢飲,通宵達旦……
又一年,年來了。這是我在異鄉度過的第幾個孤獨冷清的年?多渴望能回到家裡,過一個團圓熱鬧的年!儘管,長輩們的歡聲笑語早已遠去;儘管,孩子們不再大呼小叫地去每家每戶門前撿鞭炮……
回覆列表
陝北榆林 紅紅火火過大年
步入農曆臘月,陝北榆林的天空便開始瀰漫年味的氣息,人們忙著大掃除、趕集置辦年貨、殺雞宰羊、蒸黃饃饃、做黃酒、炸油糕、炸油饃饃、做豆腐、男人剃頭、女人剪髮……人們忙著做各種準備隆重迎接除夕的到來。
臘月二十三,是陝北榆林人送灶君上天美言的吉慶日子,過年正式拉開帷幕。
除夕在陝北叫“月盡兒”,這天是當地人最忙碌的一天,貼完窗花貼對聯,大門貼,二門貼,窗上貼完路口上貼,門口貼上“出門見喜”,石碾子貼上“青龍大吉”,就連雞窩也貼上“雞多蛋大”的紅對聯,家家門口掛起了紅燈籠。紅彤彤、喜洋洋,紅紅的春聯、紅紅的窗花、紅紅的燈籠讓千門萬戶瞬間就暖意融融,山鄉一片紅紅火火過大年的景象。
《貼窗花》馮祖旗攝
天色將晚,各家各戶除夕宴開始準備了。除夕宴很講究,雞、鴨、魚、肉就不必說,更有自家的粉湯燉羊肉和自釀的黃米酒,通常都是雙數,十大碗、八大碟,滿的冒尖,圖的是年年有餘。年宴前放炮、燒香、叩拜完神仙祖宗,年宴就正式開始了,大塊吃肉、大口喝酒,不時還會唱起酒麴。除夕夜還有守夜的習慣,全家人一起玩耍,大人在小孩的枕頭下放炮仗、大蒜和壓歲錢,祈福來年健康平安。院中掛起長明燈,年紀大的人按習慣在自家的鍋裡放些吃的東西“照鍋”,代表一年不愁吃喝,在門口放把菜刀或斧子“照門”,驅邪避魔,四季平安。
雞叫頭遍,人們爭先放鞭炮迎灶神,開始和麵包餃子,餃子裡還放一些硬幣,誰吃到運道好有福祿。
《米脂窯洞》史飛攝
扭起陝北大秧歌
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回孃家,初三各村起秧歌、鬧紅火。後生們吃飽了肉,喝足了酒,憋足了勁扭著秧歌去拜年。初三一大早,組織者便抬著鑼鼓傢什四處喚人起紅火,後生們聽見鑼鼓響,紛紛趕來,墨汁畫眉,胭脂打臉。白羊肚手巾扎頭上,白衫綠褲穿身上,腰中挎著柳木鼓,威武神氣開始“沿門子”。每到一戶,傘頭便會觸景生情,即興編出恰當的歌詞唱與主人,好壞全憑傘頭一張嘴,有喜則賀,有難則表示同情鼓勵和慰問。幾起秧歌唱的主人樂呵呵,有時能唱的主人也跟著應幾句。傘頭還不時應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稜木鬥在宅前來回舞動消災、辟邪。主人不停地給各位敬菸敬酒,送醉棗兒裝花生。隨著主人送客鞭炮的響起,秧歌隊又扭進了下一個院子……
《陝北過大年》劉偉攝
正月十五前後,榆林各縣市區還會集中進行秧歌匯演,一時,各家秧歌隊拿出各種絕活精彩展示。扭秧歌的隊伍中,男的不論是老漢還是後生,都生龍活虎、激情四射;女的不論是婆姨還是姑娘,都婀娜多姿、柔情似水,陝北人特有的精氣神在歌聲、鼓聲、身姿扭擺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更有跑驢、跑旱船、大頭娃娃,往往逗得圍觀群眾捧腹大笑。
喜氣洋洋逛廟會
陝北的廟會遍及城鄉,每年從正月初一開始,地處黃河岸邊的白雲山更是香客雲集,進香還願者絡繹不絕。
陝北鄉間的小廟會,轉廟會更是有趣,這些分散在四鄉的廟會,有的是固定地點、時間,每到這個日子,四村八鄰便會雲集這裡過廟會。有的則不然,廟會輪流轉,幾個、幾十個村子,要幾年、幾十年才能輪到一次。臨時搭建的戲臺前,成了各村人聚集的地方。陝北有“正月裡來忙兩班”的說法。正月裡最忙要數吹樂班和小戲班了,各村沿門子、鬧紅火要有響勁,請吹樂班幫忙,鄉村過廟會喜慶一番,要戲班助興,戲班一來,一唱就是三天,從上午上臺開始裝扮,一直唱到午夜明月高照,眾人散去。從正月開始,哪裡有廟會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在陝北榆林是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日子,村中出去沿門子的秧歌隊轉了一大圈,都在這時趕回來了。吃元宵、鬧秧歌、轉九曲、觀燈、放花是這塊土地上獨有的活動。
《紅紅火火》張晉國攝
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聲、歡笑聲連成一片,人們盡情歡樂。各個集鎮、縣城每年一度的秧歌匯演更是將年節推向高潮。真可謂萬家空巷,人流如潮,各鄉各村選送的秧歌、腰鼓、社火把集鎮、縣城的大街小巷塞得滿滿的。文場子、武場子、劃旱船、放竹馬、跳秧歌、唱道情,嗩吶聲吹的人如痴如醉。到處是人山人海,從街這邊擠到街那邊,不是被擠掉了帽子就是擠掉了鞋。小孩被大人高高舉過頭頂,和大家一塊觀看著一年一度的盛事。
《紅紅火火》張晉國攝
火塔塔是這裡正月十五的一大景觀。人們在村頭、街頭、門前圍著燃燒的煤塔載歌載舞,熊熊的火焰旁,嗩吶吹手如醉如痴,牛皮鼓子鏗鏘有力,歡歌笑語聲迴盪在黃土高原上空。大人不時抱起未成年的小孩在火上燎一燎,保百病不得、平平安安。
《駝城夜色》呼雲攝
元宵節的夜空更是絢麗,米脂綏德一帶農村的打花杆更是讓人陶醉,一棵一抱粗細30多米長的木頭上,橫豎捆紮了上百種之多的各式禮花炮仗,立在村中的一塊空地上,隨著一聲令下,一條火龍直飛雲天,花杆頓時火樹銀花,夜空被渲染的五彩繽紛,極為壯觀。好客的農家端出熱騰騰的米酒,唱出醉人的信天游一遍又一遍。
變化莫測轉九曲
“轉了九曲陣,活到九十九”,轉九曲又稱轉燈,是正月裡陝北榆林人進行的一項古老的習俗。轉九曲那一晚,人們敲鑼打鼓,喜開九曲門,渾厚的鑼鼓,敲擊著千百年來人們的希望,敲出了黃土地的氣勢。轉九曲會選一個較寬敞的平地,將367根柱頭栽成四方形陣圖,形成九道曲折。柱頭安燈,過去的九曲,燈由各家各戶捐做油燈,一般是將白蘿蔔中間挖空,注滿麻籽油,加棉花捻子點燃。九曲像一個很大的城郭,城城連環、城城相套;複雜多變,規模宏大,盛況空前,人們也把九曲稱為“九曲黃河陣”。實際上九曲是道教陰陽太極圖的變陣形式,榆林各縣市區的九曲陣法各有陣圖,其中綏德、米脂的轉九曲最為出名。轉九曲消災免難,新的一年幸福美滿。在民間,轉九曲還有一種“偷燈”的特殊習俗,當然這種“偷燈”行為是默許的,甚至帶有某種鼓勵色彩。小小的油燈對年輕的媳婦另有一種吸引力,傳說,偷個綠燈生女子,偷個紅燈生兒子。守燈人不時高喊:“偷燈養小子哩!”故意挑逗年輕媳婦偷燈。如今的九曲,都用了電燈,環保卻不失韻味,但有的地方還特意留幾盞“油燈”,供人“偷取”吉祥如意。
特色美食等你嘗
陝北榆林過年,遠不止於一場紅色的視覺盛宴,濃濃年味還濃在年茶飯的烹製中。陝北之北之味道,榆林十二縣市區處處有精彩。八碗、五魁、油糕、包頭肉……陝北人把廚道的精彩在辭舊迎新之際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凝聚著年味兒的美食被統稱為年茶飯。年茶飯的主料多是雜糧,富含現代人所追逐的各種微量元素、膳食纖維,再與豐富的肉類相佐,搭配高蛋白的豆類,既養嘴又養生。
《家鄉的棗糕宴》何紅喜攝
黃饃饃、“五魁”(由炸丸子、紅燒肉、酥雞、蛋包肉、清蒸羊肉等為主的蒸碗組成)、拼三鮮、油圐圙……年茶飯後面還都有著美好的寓意,糕就是高,五魁食後榮登魁首……包著棗泥餡或豆沙餡的黃饃饃在料峭的春寒裡凍上冰渣渣了,味道反而更甜美、更好吃了。白麵饅頭在過年也要做成各種好看的形狀,點上紅綠點點,好看吉利。還有油炸炸、馬蹄酥這樣別處難以見到的美食,也是年茶飯必備。榆林的每個縣區,年茶飯做法、種類又略有不同,風姿綽約的榆林,在年的洗禮中多味又多情。
各種美食前當然少不了與美酒攜手。榆林過年,黃酒的獨特滋味也會讓人流連忘返、意猶未盡。黃酒也叫米酒、渾酒,其味甘醇,香郁可口,用黃米、軟米或穀米放置於熱炕頭髮酵所成。喝黃酒時,再炒幾個獨特風味的地方小菜,邊喝邊吃,談笑風生。如今圍爐守歲的年夜飯也搬進了酒店、食埠,一樣的年味濃濃。春節期間,榆林不打烊的餐飲隨處可見,紅火喜慶,也能滿足南來北往的人對年茶飯的嚮往。
一飽眼福民俗演
由於歷史上多民族文化匯聚交融和其地域的特點,榆林風土人情受周邊甘寧蒙晉影響,古老純樸,同時有美好的寄喻,最為人稱奇的各縣市區間還有各自極為獨特的傳統風俗。
驢在陝北,有著特殊的功勳地位,也受到了陝北人民的特殊喜愛。定邊民俗賽驢,是定邊縣安邊鎮周邊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已有百年曆史。定邊素有“旱碼頭”之稱,“鹽馬古道”文化澱積了民俗賽驢的發展。
同賽馬、叼羊等一樣,定邊賽驢也是流傳於民間的一項競技活動。它富含邊塞文化的特徵,也融合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特點,展現軍事文化與民俗文化的特色,定邊文化旅遊的一張特別名片。
每年正月賽驢時,周邊各族人民齊聚,傳統賽驢有走驢、跑驢等專案,近年為娛樂大眾又新增加了驢拔河、趣味騎驢,騎驢接力賽,夫妻趕驢,驢馱重、驢拉重比賽等。比賽規模越來越大,逐漸演變為一種集商貿、旅遊、觀賞、娛樂為一體的民俗文化品牌。
當然,清澗道情、府谷二人臺、佳縣赤牛窪農耕文化民俗展演等也會讓你一飽眼福、盡享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