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李冠軍侯
-
2 # 使用者174629721
咋親征拿啥親征,不說文官集團的反對聲音,就是軍隊都沒有像樣的,御林軍和京營都是花架子,唬唬老百姓可以打仗就算了吧!明英宗能御駕親征是因為他爸爸和爺爺打的基礎好,國家處在鼎盛期,武將還能打。正德皇帝是真的文武雙全,是個敢上陣殺人的主,正史雖然多有貶低,但也不能否認他親自砍殺入侵的蒙古人。崇禎有啥?武力趕不上正德,能力就不提了,所謂的關寧鐵 騎吹噓的成分更多,最主要的是還是私軍,也就是家丁組成。所以讓崇禎御駕親征完全是笑話。
-
3 # 歷史名人物
崇禎皇帝雖然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是最終卻還是成了亡國之君,其終年三十三歲。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崇禎皇帝為什麼失敗,顯然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根據崇禎帝自縊前的話語可以看出,崇禎帝主要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朝臣,其實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決策不善,朝臣還是無能無力左右國家前途命運的。其實早在崇禎即位之前,大明王朝中就已經是風雨飄搖、積弊已久,最後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
關於崇禎皇帝為什麼會失敗?一直以來的說法都不盡相同,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是對崇禎失敗的客觀反映,同時也能夠看出崇禎帝的失敗早已不是偶然。目前關於崇禎帝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種,其一認為崇禎帝即位之時,大明江山已經是外強中乾了,早在萬曆帝死後就已經註定了亡國的命運了,而崇禎帝一系列的做法之時苟延殘喘。其二認為崇禎帝用人不善,縱然勵精圖治,但是其沒有足夠出色的政治才能,只知道紙上談兵,最後也註定會失敗。崇禎帝早年剷除了宦官,但是自己隨後又開始重用了另一批宦官,可以說這讓明朝江山更加不穩定。
崇禎帝之所以會失敗,不僅與崇禎帝自身有著很大的關聯,與其朝臣也有著莫大的關聯。萬曆皇帝開啟了明朝大肆揮霍之風,其後皇帝無一不是繼續著萬曆皇帝的做派,而崇禎帝想要中興大明,但是卻有缺乏足夠的才能,因而最終也失敗了。
崇禎皇帝亡國的原因有哪些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凡是亡國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學家對崇禎皇帝的評價卻是相當的高的,一般認為崇禎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為,並且積極的付諸行動的君主,在崇禎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舉措,但是卻沒有做到力挽狂瀾,最終亡國。崇禎皇帝亡國的原因總結起來有三。
崇禎皇帝亡國的原因二:崇禎皇帝雖然是一位想要有作為的君主,但是從其本人的能力來看卻並不是一位可以做到挽救明朝於危亡之際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由於其個人能力與其願望的不相符,使得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也相當的辛苦,據說才二十幾歲的崇禎帝就已經有了很多的白髮,並且長了皺紋,從這裡可以看到崇禎皇帝的勤政,也可以看到崇禎皇帝的壓力有多大,更加可以看到崇禎皇帝的能力有限。
崇禎皇帝亡國的原因三: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關外的大清強大了起來,同時由於明朝已經從根上腐爛到底了,所以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為主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與李自成和清政府的作戰中,明軍節節敗退,完全喪失了戰鬥力,這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在清軍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夾擊之下,明朝最終滅亡。
崇禎皇帝是一個好皇帝嗎
崇禎皇帝是歷史上一個非常具有悲劇色彩的皇帝,崇禎皇帝的一生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無力迴天”。崇禎皇帝雖然是一個亡國之君,但是崇禎皇帝卻並不是一個昏庸的君主,而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君主,非常的勤政,完全沒有一個昏君所具有的特點。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嗎?崇禎皇帝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
要說崇禎皇帝是否是一個好皇帝首先要看一下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都做了一些什麼。17歲崇禎皇帝登上帝位之後不久就以雷厲風行的手段清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崇禎皇帝談笑間剷除了魏忠賢集團,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從崇禎皇帝清除閹黨的手段來看,崇禎皇帝不是一個無能的皇帝。面對大明王朝內外交困的局面,崇禎皇帝非常的勤於政務,事必躬親。他平反冤獄,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經過崇禎皇帝的整頓,當時的朝局與前兩朝相較有了明顯改觀。崇禎皇帝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但因矛盾叢集、積弊深重,無法在短期內使政局根本好轉。
崇禎皇帝的執政行為,還應該看崇禎皇帝的個人生活。崇禎皇帝生活上非常的節儉,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宴樂幾乎沒有,也不好女色,所有的精力幾乎都放在了朝政之上,做事小心謹慎。完全不具備一個亡國之君的昏庸與糜爛。
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嗎?崇禎皇帝無疑是一個好皇帝,只是生於末世,生不逢時,即使是有著振興大明的決心,但是鑑於個人能力與政局的限制而無力迴天。
-
4 # 微史春秋
一、明代自“土木堡之變”,朝野上下對御駕親征噤若寒蟬
御駕親征是國之大事,受儒家思想影響,天子一般都不會御駕親征的,不到萬不得已不如此。
何況明代因明英宗御駕親征,引發土木堡之變,導致大明差點亡國,這樣的教訓或恥辱,更使得君臣很少在提及御駕親征。
別說是御駕親征了,便是南遷在當時都是禁忌的動議,誰提出這樣的想法,首先就會遭受大臣的攻擊辱罵,這是歷史教訓。
二、崇禎時期,國內農民起義不斷,統治不穩皇帝御駕親征是建立在後方穩定的基礎上的,而明末流民遍地,起義不斷,李自成、張獻忠、劉香、王嘉胤等等,大明已然是風雨飄搖。
而且清軍也常越出遼東,到山東、河北劫掠,後方如此不穩,崇禎如何敢率軍上前線。
三、皇帝非有大魄力,不會御駕親征明成祖曾多次御駕親征,明英宗和以後的明武宗或是被人慫恿或是太過任性,而大多是皇帝都是沒有勇氣去御駕親征的。
以崇禎皇帝的性格來看,雖然“憂勸惕勵,殫心治理”,但是有些多疑,優柔寡斷,沒有明成祖那樣的大魄力。
四、明末名將較多崇禎時期,明朝可用的領兵大將還是不少的,如熊廷弼、左良玉、孫傳庭、袁崇煥、洪承疇等等,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崇禎皇帝無需御駕親征。
明朝是有人才,只是崇禎並不能完全信任這些人才,邊將換來換去,還因疑心妄殺邊將,遼東形勢不斷惡化,崇禎自己是有責任的。
崇禎死前大呼“諸臣誤朕”,他何嘗又不是誤了某些大臣呢?
-
5 # 巨風說史
1.崇禎皇帝接位時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皇帝親征不是小事。
2.關外明朝定的策略是防守,相反國內問題更加棘手 無暇顧及關外。
3.國內崇禎上臺後就處理了魏忠賢,解決了宦官專權問題。但文官集團分裂嚴重,黨爭不休,貪玩腐敗嚴重,財政收入入不敷出,年年減少。
4.國內自然災害頻發,地球進入小冰河氣候。很多地方旱災蟲災顆粒無收。官府財政沒錢無法賑災。農民自生自滅,農民起義不斷。農民軍月繳月多。軍費開支更加困難。
所以,從現實和實力上看崇禎都沒那心思和實力親征。
-
6 # 春風解語
引言:史書上記載的崇禎並不昏聵,甚至可以說很是勤政。可是在崇禎沒有登基之前,他可以說是一個閒散王爺,在明朝本身就內憂外患之時,靠勤政已經解救不了這個王朝了,在外敵頻繁示威之時,崇禎的優柔寡斷,使得國家再一次陷入泥濘之中。
一、土木堡之變的傷痛,刺激著明朝的統治者土木堡之變就是由於明英宗的御駕親征,導致了明朝的軍事力量幾乎全軍覆沒,如果沒有于謙率領群臣力保北京,那麼明朝早在此時就已經陷危局。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盡失,使繁盛的大明朝走向了衰亡,雖然在明英宗缺位之時,由於謙主持了大局,但是在內耗上,明朝已經拿不出像樣的軍隊了。
另一方面,土木堡之變後,王權的爭鬥格外慘烈,使明朝的內耗更加嚴重起來,爭鬥越烈,朝堂也越動盪。所以在有前車之鑑的情況下,皇帝御駕親征不但會遭到朝臣們的反對,崇禎也未必願意去冒那個險。
中國自古就有“擒賊先擒王”的古訓,在行軍打戰中,一個頭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崇禎御駕親征遇到不幸,那麼大明將群龍無首,亡國將來得更加迅速。
二、崇禎的性格也是優柔寡
崇禎在很多大事上缺乏魄力,比如南遷之事,北邊有清兵的鐵騎,南邊有李自成的戰馬,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就問朝臣,這時候朝臣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戰,一派主遷,這樣的事情,他只把責任推卸給朝臣,並沒有拿去一個切實可行的主意。
一個處在風雨飄搖之時的帝王,拿不出可以挽救明朝的決策,更遑論御駕親征了。他的性格過於優柔,他也沒有祖輩的魄力,在這樣動盪的時局下,他唯一熱血的地方就是以死守國門。
文官集團反對他御駕親征,他自己也沒有那個魄力,他曾經也想過御駕親征,可是由於文官集團的極力反對,這件事情也只好作罷。一個皇帝,在拿主意這方面,並沒有一個決斷,所以他也不能有這樣的舉措。
崇禎不御駕親征,是歷史造成的,因為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元氣大傷,文官集團是極力反對御駕親征,而且真要實行這個計劃也不是那麼容易,不說對方你強大,就算平息一方,那麼另一方又怎麼平息,如果在御駕親征時,遭遇不幸,那麼明朝將提前覆滅。崇禎不御駕親征的另一個原因,還有他的性格問題,他自身的優柔寡斷,也註定他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
7 # SVIP至尊版
原因:1、自土木堡之變。朝臣異常反對御駕親征,走正常程式實施御駕親征已經很難行通。2、崇禎帝優柔寡斷,也沒有魄力來實施御駕親征 。3.解決外患前提是無內憂,魏忠賢雖然除去,但是內憂依舊很嚴重4.崇禎皇帝本身也無朱棣的雄才大略,做不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8 # 漩渦鳴人yy
你覺得崇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好人,但他不是一個好皇帝,這個人做事很誠懇,天天辦事情兢兢業業,整天早出晚歸的批閱奏摺,確實他是個好人,可他不是一個好皇帝!
在他身上發生的那一件又一件悲劇,不是命運在捉弄他,而是他自己在捉弄他自己!魏忠賢的事情咱們暫且不論,畢竟他要把權力拿塊搞定一個魏忠賢,這還是可以理解,可是袁崇煥,孫傳庭,到最後他自己上吊自殺,不去南方證是什麼?他體現出來的一種感覺就是他對誰都不信任!
一會兒就說了,皇帝都是孤獨的,不相信某個人,這很正常,那我問你,歷朝歷代只要是一個好皇帝或者咱就說一個正常一點兒皇帝,他都是要把事情交給底下的人去辦的,皇帝不是超人啊,能把所有事情全給處理完了,打仗耕種。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東西都需要底下的人替他去辦,都需要底下的人帶著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辦這些事情,作為一個皇帝你是不是應該放權呢?
我們說一個例子!就說秦始皇,秦始皇把60萬的軍隊全部交給王翦,這是秦國所有的軍隊!而且這60萬的軍隊在其他國家的土地待了將近數個月!你要讓崇禎來主持這件事情,別說是讓這軍隊在外面溜達一圈了,就是這60萬大軍給不給別人都是一個問題!
就孫傳庭,他這個人就算打得再漂亮,把李自成丫的再慘,只要有人告訴我說這個人不想打仗,這個人暗地裡在說我壞話給我滾回來!不用你來指揮,我來指揮軍隊打仗,打到最後輸的一塌糊塗了,再叫孫傳庭過來把這張打完,孫傳庭說你直接讓我去死得了!
所以說崇禎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這個人疑心病太重了,對誰都不信任,他之所以勤勉於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覺得誰都不值得信任,自己要把所有事情全部抓在手裡面,但是它本身就是個庸才!
我把話題再給帶回來,為什麼崇禎不御駕親征?他把北京城讓出來交給其他的人,你覺得他會放心嗎?北京城是當時大明王朝的中心城市,是整個大明王朝的政治軍事中心,丟了北京城等於丟了大明王朝!崇禎心裡十分明白,所以他一輩子都不離開北京成為什麼?我是皇帝,我離開北京盛萬一北京城出亂子怎麼辦?我帶軍隊北方去打仗,北京城出亂子了,把我後軍的歸路給截斷了,那我豈不是必死無疑了!
所以說其他什麼理由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重睜著身上天生帶著這個臭毛病!簡直就是讓人感覺發指啊!俗話說的好,沒本事就別做,老天爺就特別信奉這句話,所以他讓崇禎自己乖乖的跑去上吊自殺了!
-
9 # 麒麟閣論史
引言
皇帝的御駕親征,只有對敵人發動進攻的時候才需要的,防守的時候不需要御駕親征,因為敵人已經打到了家門口,就地組織防禦就行。
崇禎年間明朝與後金戰爭的方式:
後金繞過關寧防線,直接打到北京城下,這種戰術後金進行了多次,不需要進行皇帝御駕親征,崇禎皇帝就在前線;關寧前線統帥(明朝稱為督師)主動發起的進攻,比如1631年大淩河之役最終失敗,這是統帥主動發起的,有通盤的規劃,也無需崇禎皇帝御駕親征。真正需要崇禎皇帝御駕親征的是松錦大戰前。事件背景
天啟年間,明朝在關外構築了錦州——寧遠——山海關防線後,關外的局勢實際上開始穩定下來。到崇禎十三年的時候,皇太極對關寧防線進行發動了新一輪的進攻,首要目標就是攻打錦州,我們看一下當時崇禎面臨的形勢。
皇太極調動他所有的兵力,包括炮兵部隊,滿漢八旗軍,對錦州發動了進攻。幾乎銷聲匿跡的農民起義軍又重新實力壯大起來,張獻忠攻破了襄陽,殺了明朝宗室襄王,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總指揮楊嗣昌聽到這一噩耗不就病死,李自成在河南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軍隊發展到數萬人。崇禎皇帝不御駕親征的原因
崇禎皇帝不是馬上皇帝,血液裡沒有流淌著尚武的因子。
明代皇帝只有開國二祖明太祖、明成祖是從馬上取得天下,他們當國時,國家比較崇尚武力,皇帝敢於御駕親征。明太祖時,明朝國力強大,麾下能打的武將不計其數,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有德、藍玉等人,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根本不需要明太祖出馬。明成祖早年被封為燕王,常年在北方和蒙古騎兵作戰,練就了一身馬上功夫,當時所有武將中最具有統帥力的就是明成祖,其他將領相對比較弱,所以朱棣當上皇帝以後,還經常遠征大漠,一方面他樂於打戰,另一方米也是不放心其他將領。明英宗時也曾經親征,當時一方面是權監王振的慫恿,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明英宗比較年輕,不懂戰爭的危險,所謂無知者無懼,同時明朝對自己軍隊的戰鬥力比較自信,結果遭遇了土木堡大敗,明英宗被俘。崇禎帝自小長在深宮,沒有在宮外歷練過,小時候就被封為信王,並且作為明光宗成年的兩個兒子之一,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擅長書法詩文,由於明朝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崇禎唯獨不擅長騎射。這樣一來,崇禎血液沒有尚武的因子,就沒有了御駕親征的衝動。
崇禎帝性格多疑,不信賴大臣,而且沒有可信賴的兄弟子侄。
崇禎帝自小在深宮中長大,5歲母親就去世了,在庶母的撫養下長大,性格比較多疑。具體表現就是不信任大臣,崇禎剛剛即位的時候,疑心魏忠賢在飯中下毒,吃的飯都是從他的信王府帶過來的。在他當政期間,因為猜疑殺掉了袁崇煥,因為猜疑不給孫傳庭死後加封,朝中大臣動輒罷官、流放、下獄。這樣的性格就使得崇禎帝不敢孤注一擲,把權力託付給大臣。
明光宗一共有兩個成年的兒子,明喜宗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朱由校已死,崇禎帝自己的兒子又非常小,朝中就沒有可信賴的人。明成祖的幾次御駕親征蒙古,每次朝中是太子朱高熾建國;明英宗親征蒙古,弟弟朱祁鈺監國,因此這兩位皇帝都能進行親征。這樣一對比,就發現崇禎根本就不可能親征,他親征之後,朝中事務根本沒有可託付的人。
明朝面臨兩線作戰,崇禎需要統籌全域性。
1616年後金崛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領兵不斷南下,迅速佔領了東北全境,皇太極時,建立清朝,除了與明朝在關寧前線死磕以外,還時不時的繞過關寧防線,從喜峰口、大同打到北京城下,崇禎十三年的時候,皇太極已經達到錦州城下,關外幾乎都被清兵佔領。
1602年陝西開始爆發農民起義,聲勢不斷壯大,想成36支,起義軍主要在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等地展開,崇禎十三年的時候,張獻忠佔據湖廣,李自成佔據了南方,崇禎手下能打的將領只有洪承疇,孫傳庭了。洪承疇在圍剿農民起義軍,孫傳庭在蹲北京蹲大獄。
這種形勢下,北京就面臨來自關外後金與北方農民起義軍的威脅。這種情況,崇禎帝根本不能御駕親征。比如崇禎六年的時候,農民起義軍被圍在河南武安,面臨全軍覆沒,這時候後金打過來,崇禎把最能打的曹文詔調到了山西大同抵禦後金的進攻。所以崇禎皇帝需要坐鎮中樞,統籌全域性,應付兩方面的威脅。如果崇禎帝御駕親征關外,就可能導致後方農民起義軍肆虐。
明成祖遷都到北京,體現了“天子守國門”的戰略思想,實際上也就相當於皇帝御駕親征。
明初定都在南京,到明成祖時遷都到北京。原因是明成祖長期生活在北京,不喜歡江南的環境,同時也是鑑於蒙古仍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脅,明成祖繼位後採取削藩措施,北邊防線上防禦蒙古的藩王都被取消掌握軍隊的權力,皇帝只能衝第一線了。明成祖把都城遷在北京,皇帝就處在了抗擊蒙古的前線,明朝的國防重心就轉移到北方,使得皇帝、大臣有一種危機感,能夠加強對國防的重視。為了保衛京畿,明朝設立了九邊,修築城堡,訓練士卒,加強了明朝對蒙古防禦力量。皇帝靠近前線,也便於瞭解敵情,便於指揮。
崇禎時期,蒙古已經衰落,後金成為明朝最強大的敵人,從地圖上我們看到,北京距離東北、大淩河、寧遠、錦州、山海關非常接近,可以說山海關就是北京的屏障,崇禎坐鎮北京,就相當於在前線,相當於御駕親征了。
結語
皇帝能否御駕親征,取決於皇帝的主觀能動性,願意不願意親征。也取決於當時的環境,是否具備親征的條件。綜合這兩方面的考慮,當時崇禎帝不願意親征,也不敢親征,而崇禎坐鎮北京,某種程度上也相當於親征了。
-
10 # 脂肪故事
楔子:縱有巧手補天裂,奈何大勢不由人。如果論勤勉程度,崇禎在明朝皇帝裡面完全可以排進前三。面對風雨飄搖的大明,縱使日夜操勞、殫精竭慮,也無法挽大廈於將傾!
如果作為一個普通意義上的人,以崇禎的勤勉和聰明,絕不會受到如此之多的非議,常人的肩膀上,哪有如許多的責任和如此沉重的江山社稷。但作為一個皇帝,當他從父兄手中接過權位時,在享受世間巔峰的權力時,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更多的質疑和評判。
崇禎皇帝所面臨的朝局,其艱險莫測、內外交困、強敵環伺、天災不斷的絕境,在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縱使前行無路,縱使風雨如晦,崇禎仍然試圖力挽狂瀾、勵精圖治。
此時,後金在關外日漸勢大,直抵城下,作為一國之言的崇禎,為什麼沒有御駕親征?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幾個方面來看!
一、土木保的慘敗讓大明再無御駕親征的膽略崇禎之所以不敢御駕親征,是因為大明一朝,自明英宗親征瓦剌卻慘遭大敗之後,對皇帝親征一事,已經是戰戰兢兢、談之色變。
明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受太監王振蠱惑攛啜,親自率領二十萬精銳部隊親征瓦刺,卻在土木堡為瓦剌所圍,近乎全軍覆沒。
此戰,明英宗成為瓦剌俘虜,皇帝為敵方尤其是遊牧民族所俘虜,在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除了在瓦剌遭受的凌辱之外,明英宗的皇位也被“剝奪”。
當土木堡慘敗的訊息傳到京城後,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因太子朱見深年幼,力證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遵英宗為太上皇。其後,瓦剌將英宗放回,朱祁鎮被囚於南宮達七年之久,最後,大將石亨、大臣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才又得以復辟。
復辟之後,明英宗斬于謙等大臣於市,因此事遭致天下群情沸騰,世人皆道於少保之冤,明憲宗即位後為于謙平反。此外,明代宗也在幽閉的過程中離奇逝世。
可以說,土木堡一敗的後續諸事,為大明皇室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更為慘重的是,土木堡之敗,導致大明開國遺留至今的明朝精銳盡數被殲,尤其是明成祖親自建制的“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全軍覆沒,可以說大明的精銳兵力幾乎被消耗一空,大明的整體實力在這一戰中被嚴重消耗。
不僅如此,明英宗親征時,隨行的英國公張輔、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以及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近百名文武重臣皆歿於此役。明英宗一朝的精英,大半為國捐軀,幾乎導致了一朝的人才斷層。
有土木堡之變這樣慘痛的教訓在前,無論是崇禎本人,還是群臣,都沒有勇氣敢提御駕親征這回事!
二、崇禎缺乏御駕親征的實力和後盾首先,崇禎是有自知之明的。縱觀大明諸帝,能夠有實力御駕新徵的,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而已。
太祖乃大明開國之帝,以一介淮右布衣,崛起於阡陌之間,未即數年,即聚起一支天下無雙的精銳,麾下更是擁有徐達、常遇春、藍玉、傅友德這樣的蓋世猛將,不僅將不可一世的猛元打得奄奄一息,遠遁戈壁,終生不敢南望,更將張士誠、陳友諒等強敵一一擊潰,為“明”為號立國,讓淪喪異族的華夏江山恢復了漢家衣冠!
其後,朱元璋更是派遣藍玉等,千里追襲,深入大漠,在捕魚兒海將北元盡數殲滅。更讓人稱道的是,朱元璋還一舉收復了被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出去的幽雲十六州,確保了中原地帶在國家層面上的戰略安全。如果是朱元璋在,早就御駕親征了,還等後金打到城下?
除太明祖之外,有實力御駕親征的就是朱棣了。朱棣自幼在軍中長大,年紀稍長,被封為燕王,就藩北京!朱元璋出於對將軍們的猜忌,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尤其是北邊的幾個藩王,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既能夠保邊境平安,又相互牽制。
而燕王朱棣是諸王中軍事實力最強、軍事才華最高的王爺,被猜忌得也越嚴重。朱元璋逝世後,建文帝削藩,逼得湘王舉家自焚!朱棣無奈之下,起兵靖難,率領部下由北京一路向南、勢如破竹,最後攻入金陵自立為帝,史稱明成祖。
明成祖一朝,距離明立國未遠,兵勢強盛,且朱棣在長期與遊牧民族作戰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打區區後金?何足掛齒!
那麼,崇禎有這個實力和膽略嗎?沒有!自幼在深宮長大的崇禎,是個太平皇帝,接受的是治國理政的教育,哪有什麼軍事作戰經驗?
此外,崇禎時候的明軍,安敢與大明立國之初的軍隊相比?崇禎的滿朝文武,又怎比得上朱棣一朝人才濟濟猛將如雲!所以,就算崇禎皇帝有那個膽量去御駕親征,只怕大臣們也要涕淚交加地勸阻!
當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開國皇帝無一例外都是能征善戰的猛人,而開國群臣都是文武兼備、猛將濟濟,軍士精銳。但其後的皇帝,承平日久,先輩血液中的勇武早就蕩然無存!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崇禎皇帝出逃脫不了這個歷史規律。
三、內外交困,生性多疑,導致崇禎缺乏御駕親征的條件先說朝內,群臣弄權爭寵、拉幫結夥嚴重,這種在歷朝歷代不可避免的現象,在明朝更為顯著,群臣有的只為清名,有的為求私利,他們是大明的蛀蟲,為的是家族的興衰,心裡哪有國家?群臣的逐利內耗,讓大明始終沒有能力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崇禎一朝,能臣甚少,若是他御駕親征,既無可隨軍參贊的謀臣,也缺乏鎮守朝中的能臣,更沒有敢於擔當的幹臣!且太子尚幼,他若有個三長兩短,大明江山誰屬?
崇禎一朝不是沒有能人,而是被他自己給造完了!袁崇煥,薊遼督師,多謀善斷,心性堅毅,在與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元大捷、寧錦大捷,最後卻被中了離間計的崇禎凌遲處死!
孫元化,大明一朝頂尖的火炮專家,從徐光啟習西洋火器,在邊關築臺製炮,功勞甚偉,明軍寧遠大捷,火炮立功甚大!遭首輔溫體仁誣陷,被崇禎處死!
此外,楊鎬、劉策、熊文燦等,均為崇禎所殺!崇禎殺一臣,悔一次!帝王猜疑多忌的性格,讓他始終無法信任這些大臣,崇禎的一生,從無信任一個大臣,卻總是被大臣所矇蔽,也是諷刺!
自毀長城,是崇禎失敗的原因之一。當這些能征善戰的國家棟梁被殺之後,哪裡還有人能擋得住崛起之中生機勃勃的後金!
除此之外,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四處攻城掠寨,殺官奪城,不僅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實力,更牽制了大量的兵馬!大明可謂是兩線作戰,崇禎坐鎮北京,以利於指揮調派和安定人心,始終無法全力投入與後金的作戰之中!
那麼,假如崇禎解決了以上所有的困難,是不是能夠御駕親征呢?答案是:沒必要!
翻開明朝的地圖我們就會發現,明都北京所在,距離寧、錦防線,距離山海關、大淩河已經非常近了,北京就是事實上的前線!後金如果以一支奇兵繞過關守防線,可以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袁督師當年不就曾經保衛過北京嘛!
所以崇禎皇帝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不具備禦駕親征的條件和必要,固守北京對他、對大明一朝而言,就是最好的選擇!
結語:風吹浮萍雨打塵,江山一夢轉頭空!自萬曆之後,曾經雄踞中原的大明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無力可挽!縱使崇禎英明勤勉,也只落得煤山自縊與大明同盡!臨死之前,他可曾想起被自己冤殺的袁督師? -
11 # 五六居河西
崇禎1627年至1644年在位期,後世稱為崇禎帝。崇禎可以說是很勤奮的,做事並不昏庸,有些隨性荒謬。他繼位之後,明朝已經國內頹勢,正處在內憂外患之際,靠勤政愛民、節儉完全救不了這個危危欲墜的王朝。
明王朝從萬曆皇帝怠政開始就已經顯露出衰退端倪,又經過幾代皇帝積累下的積弊,在崇禎皇帝繼位以後變得集中爆發。崇禎是一位有作為無成果的君主,卻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無法挽救明朝的頹勢,明朝滅亡命運不可挽回。
崇禎的性格偏激,做事容易鑽牛角尖,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志大才疏,優柔寡斷,在重大決策方面沒有立場,往往錯失了還能改善的良機。在土木堡之變慘劇後,一個皇帝要御駕親征沒有人會支援。
急攻功近、自斷樑柱無作為搞亂十七年間瘋狂更換十九個首輔,十四任兵部尚書,殺了一個首輔、兩個大學士,七個兵部尚書,二十餘個一二品大員,十幾個地方巡撫。這樣頻繁的更換主要官員,會引發朝政不穩,再好的政策反正都無法有效地實施下去。崇禎這種作為,沒有哪位有才華的大臣敢勝任,都會選擇避而遠之,長期這樣做讓很多有識之才,逃離流失或歸隱。
崇禎臨死前還說:“正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崇禎臨死前都沒有認清自己不足和錯誤。做事草率、無大戰略,這樣的一位皇帝即使御駕親征也是瞎指揮,按這種性格在戰爭中殺臣換將,失敗的會更快,弄不好自個的命都會搭上,明朝滅亡的會更快。
性格使然,偏激沒立場,做事優柔寡斷史學家評價他:“勤政節儉,做事缺乏魄力,性格偏激,做事愛裝牛角尖,決斷無立場。”
外患,有清兵鐵騎從北面連續攻克幾十座城池,明軍無力抵抗。南面有李自成步步緊逼,攻破京都外圍,都城危機頻現。大臣們都讓崇禎拿定主意南遷,避其鋒芒,組織力量再奪回失地。這個決策必須由皇帝親自決斷,大臣們好實施,優柔寡斷的崇禎卻拿不定主意,沒有行之有效的可採取的決策,豁然由著朝臣紛論爭吵,浪費時機。
在正當決策上都沒有立場,被朝臣左右的思想決斷,那有御駕親征的能力。即使有崇禎親征之事,朝臣們也會議論個幾月沒有結果,也會遭到反對。祖輩留下的基因,崇禎一點都沒佔到,祖輩們的當機立斷,做事心狠手辣,治國雄才大略,兼併行軍打仗指揮策略,崇禎哪還有能力御駕親征指揮軍隊,把士氣正盛清軍,以及爭他江山的農民起義軍打敗。
滿族清軍的強勢崛起,戰鬥力彪悍,士氣正旺,名將袁崇煥抗後金聽饞言斬殺和孫傳庭建言同李自成軍避鋒芒先保實力尋戰機,結果猛催全報廢,沒有獨當一面的將領和軍隊。南面李自成的攻勢兇猛,財力衰弱軍隊缺乏,外圍戰場四處開花,又缺少名將抗擊。在這種狀況下,即使,崇禎御駕親征大臣們一定會反對,此因土木堡之變刺痛難愈,慘劇再現。他們不會讓一個皇帝再去冒這個險,崇禎的這個計劃也不會實現。
從另一面講,即使崇禎能夠順利地御駕親征,他哪有所具有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沒有出色的謀臣扶他定策略。他的性格和智慧做事能力,已經無法挽救落幕的明朝,最終自縊於煤山,為明朝保留一些了臉面。
回覆列表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後世稱為崇禎帝。
自土木堡之變,朝臣異常反對御駕親征,走正常程式實施御駕親征已經很難行通。
其次,崇禎帝優柔寡斷,也沒有魄力來實施御駕親征。
最後,崇禎帝勤勉,那是清初鼓吹,為了消除闖王皇帝的合法性以及自己替明覆仇的正統性,在明末掌握大明言論方向的東林黨對崇禎的評價都是相當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