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產君
-
2 # 庭州行者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對建文一朝的“遺產”展開了一場大清洗,試圖將建文帝在大明帝國曆史上的痕跡全部抹去。建文帝一朝得勢得寵的大臣如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接二連三被剷除,方孝孺居然被誅十族,此乃前所未有之酷刑;曾經在濟南與朱棣鏖戰的建文忠臣鐵鉉被削去五官後扔進油鍋,其妻女均被沒入教坊司為官(女支),猛將盛庸雖投降,但餘生都被朱棣打壓。甚至連建文的年號,都被朱棣廢除,朱棣下令,凡是提及建文執政四年之年號,均以朱元璋洪武年號,建文元年即洪武三十二年。
朱棣的大清洗,並沒有讓自己安心。叛軍在內奸李景隆的配合之下攻入南京城後,皇宮突然燒起一場大火,火撲滅後,兩句燒焦的遺體呈現在朱棣面前,有人說這是建文帝和馬皇后。但朱棣似乎並不相信建文帝就這樣去世,他認為,建文帝必是透過某種秘密途徑逃出皇宮,流落民間甚至外國,招兵買馬,時刻準備顛覆他的政權。在登基之後的二十多年中,朱棣似乎一直在尋找建文帝的蹤影,他想要徹底消除心頭之患。
與建文帝一同消失的,還有七歲的太子朱文奎。朱棣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夠找到絲毫關於朱允炆和朱文奎的線索。而當時年僅兩歲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則落在了朱棣手上。如果說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還能從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中找到一定合法性的話,那麼他取代建文帝則完全是篡逆,既然他所定義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所謂的奸臣已經伏法,皇位自然應當回到太子朱標一系手中。建文帝和朱文奎不知所蹤,那麼理應由兩歲的朱文圭繼承皇位。
野心勃勃的朱棣自然不會放棄權力,他不顧眾多大臣反對,囚禁了朱文圭,將其稱之為建庶人,而後自立為帝。此後的五十多年,朱文圭一直在高牆之中度過,向來以寬仁著稱的朱高熾和朱瞻基,都沒有對他的管控有所放鬆。直到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突然想到自己這位叔叔,聯絡到自己被軟禁在南宮中八年的不易,於是下令將建庶人釋放出來,給予他自由。但朱文圭在幽閉和恐懼中已活過了五十多個春秋,早已身心俱疲,在得到自由之後不久,便撒手人寰。
因為歷史上並沒有建庶人留下子嗣的記錄,所以,如果當年朱文奎一併葬身火海,那麼建文帝一系便在明朝徹底斷絕。
-
3 # 史曉生
靖難之役,是明朝初期皇室內部權力爭奪的一場戰役,最終以燕王朱棣獲勝,建文帝朱允炆失敗而告終,而失敗的建文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下落,成為了明朝幾大懸案之一。
那麼,消失的建文帝,有沒有後代血脈留下來呢?他的後代,在靖難之役後,又經歷了怎樣的遭遇呢?
根據歷史記載,建文帝在失蹤前,是有後代的,並且是兩個兒子,長子名為朱文奎,在建文帝登基後,就被冊封為太子;次子名為朱文圭,建文帝失蹤時,方才兩歲。一個未來的皇帝,一個未來的王爺,卻因為父親朱允炆的失敗,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1、長子朱文奎朱文奎是朱允炆的長子,生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十月,據說當時朱文奎出生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因為他出生的日子不好,就說:“日月皆終,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興。
建文元年,朱文奎被冊封為太子,時年三歲,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他並不知道他的父親面臨著怎樣的困頓局勢,在靖難之役爆發後,朱允炆最終功敗垂成,而朱文奎這個太子也就當幾年,就到頭了。
據《明史》記載,南京城破之後,朱棣並沒有急於攻打皇宮,而是等待朱允炆主動退位,但等到的卻是宮中大火,在朱棣趕到皇宮後,建文帝已經消失,隨著建文帝消失的,還有太子朱文奎。
至於他們去了哪裡,沒有人知道,朱棣在位期間,也透過明裡暗裡各種手段來找尋建文帝和朱文奎,但最終一無所獲,建文帝的下落,成了朱棣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魔。
而有一種說法,是說建文帝透過皇宮中的暗道逃走後,帶著兒子朱文奎一路兜兜轉轉,最終在湖南寧遠的大觀堡落腳,並出家為僧。
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2006年,當地的一個苗族老人,拿出一個質地古樸的印章,聲稱自己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恭愍太子朱文奎的後代。引起了史學家極大的興趣。
究竟是怎樣一塊印章呢?經過專家考證,這枚印章上鑄辟邪神獸,臥鎮印臺之上,而印文為九疊文篆書體,大印上的9個字為:“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國?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可是沒有這樣一個國家,怎麼會有個大仃國印章呢?並且還是這個大仃國都行省?在專家們經過對當地縣誌和歷史資料考證後,得出結論,這大仃國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說的一個歷史事件。
“仃”字,在《辭海》中指的是孤苦零丁,意思就是說國家發生災難。皇族流離失所,帝王依然有權威但卻沒有執行命令的朝廷,這與朱允炆當時的處境極為相似。而印章上的九疊文篆書體,也正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歡用的字型樣式,因此,當年的朱允炆父子,極有可能就是流落到了寧遠大觀堡。
當然,這種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落也還未解開,也有可能在唐王的路上已經命喪他鄉也說不定。
2、次子朱文圭相對與朱文圭的大哥朱文奎來說,朱文圭還算是得到了善終,雖然這個善終和監獄差不多。
在南京城破之時,朱文圭才兩歲,朱允炆肯定不會帶著一個兩歲的孩子逃亡,因此,朱文圭就稀裡糊塗的成為了囚犯。
朱棣登基後,對建文帝餘黨進行了清洗,許多和建文帝有關的人都被滅口,而對於這個兩歲的孩子,朱棣卻難得的大發仁慈之心,放他一條生路,雖說沒有殺他,但還是將兩歲的朱文圭被廢為庶人,送回安徽鳳陽,永遠的囚禁起來,史稱建庶人。
就這樣,朱文圭在鳳陽老家的高牆大院中度過了50多年的歲月,雖說吃穿無憂,但是失去了自由,成為一個終身的囚徒,這種悲劇的人生,怕是任何人都受不了。
直到50多年後的明英宗時期,朱文圭才在英宗朱祁鎮的大赦下獲取自由,朱祁鎮放朱文圭,並不是因為他要彌補朱棣的錯誤,只是朱祁鎮在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後輩瓦刺人俘虜,知道那種囚徒的滋味,才良心發現,將這位自己的長輩給放了出來,但條件是,只能居住在鳳陽一帶,不得遠去。
被囚禁50多年的朱文圭,完全沒有和外界接觸過,以至於連牛馬都不認識,可笑之餘卻有些可憐,堂堂皇族,淪落至此,但若要比他那不知所蹤的父親和哥哥,朱文圭還是幸福的多,至少還活著。
在朱文圭獲得自由後,明英宗朱祁鎮曾派人送給朱文圭送去婢女數十名,併為其挑選婚配物件,同時,在朱文圭死後,有大臣曾上疏朱祁鎮將建庶人重新囚禁起來,朱祁鎮並未同意,因此,可見朱文圭是有後代的,只不過,都要頂著建庶人這個稱號。
建文帝的長子朱文奎同建文帝下落不明,但次子朱文圭卻得以善終,並且有後代血脈傳世,朱文圭的後代也就是朱允炆的後代,所以,綜上所述,朱允炆是留有血脈的,這也算是朱允炆的一個慰藉吧。
-
4 # 澳古說歷史
朱棣雖狠,但對建文帝的子嗣,還算手下留情了!
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炆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自古新的統治集團打敗舊的統治集團,為了獨享勝利的果實,佔據舊集團的位置,新集團往往就會對舊集團進行無情的打壓,或囚禁終生,或流放千里,或滿門抄斬。
對於朱棣及其麾下的新統治集團而言,舊的建文統治集團自然是要被清算的,畢竟建文舊臣不除,豈有朱棣新臣的位置呢!那麼要清算,作為建文統治集團的領袖,建文朱允炆的子嗣自然就成為首要的打擊物件。
建文帝朱允炆失蹤前,留有二子,嫡長子朱文奎(南明弘治年間,被弘光帝追復為恭愍太子;隆武時期,被隆武帝追復為和簡太子)和嫡次子朱文圭(南明弘治年間,被弘光帝追復為潤(原)王,諡號“懷”)。
嫡長子朱文奎,在朱棣進宮前,不知所蹤,年七歲。有說他與建文一起死在大火中,也有說他與建文一起從皇宮中的暗道逃出生天,此後隱姓埋名,不為他人所知。
嫡次子朱文圭,朱棣攻進南京時,他才2歲,或許是因為彼時朱文圭尚是不知事的幼兒,又或許是因朱棣對朱允炆有愧,總之對這個小侄子,朱棣是手下留情的。朱棣稱帝后,朱文圭就被送往鳳陽,將其長期圈禁在廣安宮,號為建庶人。
這一圈禁,就是五十五年的時間。
關於朱文圭的結局,《天順日錄》是這樣記載的:
上覆位之後,因思建庶人輩無辜淹禁將五、六十年,意欲寬之。一日,謂賢曰:「親親之意,實所不忍。」賢即對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實臨之,太祖在天之靈實臨之,堯、舜存心不過如此。」上遂決。即日白太后,許之。左右或以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左右聞之,皆愧服不能止。乃遣中官於鳳陽造房屋。畢日,上召賢曰:「今可送去。」敕軍衞有司供給柴米,一應噐用悉令其完具,以安其生。聽其婚娶,以續其後。自在出入,給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數人。遣太監牛玉入禁諭其意,建庶人聞之,且悲且喜,不意聖恩如此。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依靠“奪門之變”,成功搬到代宗,重新奪得皇位。某日,英宗想起自己那七年在南宮暗無天日的圈禁生活,頓時就憐惜其已經被圈禁了五十餘年的建庶人朱文圭。於是乎,就決定下旨還朱文圭自由,不久英宗就派遣宦官前往鳳陽下旨,宣旨放出了已被囚禁了大半輩子的朱文圭。
同時,英宗還下旨地方為朱文圭建造房屋,供給他日常所需,並賜他護衛二十人,奴婢十餘人。
不過,或許是激動過度,又或許是壽命已盡,朱文圭放出來沒多久,還沒享受幾天的自幼生活,就憾然去世。
當然,朱文圭雖死,但建文一脈並沒有因此絕嗣。從後來的史書記載,朱文圭是有後的。
天順三年(1459年)十月,淮揚巡撫都御史滕昭奏請將建庶人、吳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許。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禮太監覃包上奏憲宗,說建庶人衣料短缺,明憲宗聞奏命工部予以供給。
弘治年間,平民繆恭上書孝宗請求封朱文圭後人為藩王,以奉祀朱標,觸怒通政司,下獄,後被孝宗赦免。
由上可知,建文一脈並未絕嗣,直到弘治年間都依舊有關於其後人的記載。
-
5 # 百代千秋史
明惠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的形象。
感謝明史迷的好問題。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倖免遇難,儘管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活,但留下了血脈,不過其子孫後代的事蹟已經不可考了。
建文帝有兩個兒子,次子朱文圭倖免於難建文帝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均為皇后馬氏所生。
朱文奎,為建文帝長子,於建文元年冊立為皇太子。1402年,明成祖攻入應天府之後,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均不知所終,相傳朱文奎死於皇宮的大火。此說正確與否,已經無法驗證了。
朱文圭,為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1402年,明成祖攻克南京時,其父建文帝、其兄朱文奎不知所終,其母馬皇后死於大火。而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之後就被明成祖禁錮於中都鳳陽的廣安宮中。此後便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囚禁生涯。不過,因禍得福,他有子嗣,延續了建文帝的血脈。
禍福難料,朱文圭獲自由不久即死去朱文圭雖然倖免於難,但只能說“苟活”,過著囚禁的生活。這一過就是50多年,直到明英宗因“奪門之變”復辟而恢復自由。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之前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鎮發動了一場政變,成功復辟,奪回皇位。經歷了長達七年的囚徒生涯,使其性情大變。在第二個執政期內(年號“天順”:1457年-1465年),他勤於理政,任用李賢和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了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等人,政治尚算清明。其中為人稱道的一項德政就是釋放了建庶人。
朱祁鎮先前才被禁錮於南宮,對同樣被禁錮的建庶人,動了惻隱之心,想將他釋放。但考慮到預期中的大臣們的反對,他必須很巧妙地做。於是,有一天他找來了大學士李賢,試探性地說了如下一番話:
“親親之意,實所不忍。”
奪門之變,不知不覺中朱文圭和他的後人成為了受益者。
李賢自然明白皇帝的真實心意,對此大加讚賞,說:
“堯舜也不過如此。”
明英宗當天即奏請太后,可是身邊的人擔心放出建庶人會徒生變故和麻煩。明英宗此時表現地很豁達,如《實錄》中所載:
“如果他擁有天命,那就讓他去作罷!”
英宗下令在鳳陽為建庶人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事實上恢復了他的自由。同時為了建庶人能延續血脈,準其結婚,並賜予婢妾十餘人續其香火,同時還派人照顧建庶人的生活起居。而就在這時人們才發現,由於自小就過著囚禁生活,和外界幾乎沒有任何接觸和聯絡,被釋放時居然連牛馬都不認識。也許是自由來得太突然,建庶人聽說後且悲且喜,表示沒有料到聖恩如此,恢復自由之後不久就死去了。
“釋建庶人之系”,被視為明英宗的明智決策之一。
朱文圭有子嗣,延續了建文帝血脈問題來了,既然朱文圭恢復自由後不久即死去,那麼他有沒有後人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從三件事上能得到驗證。
這也許更適合朱文圭和他的後人。
其一滕昭之請。天順三年(1459年)十月,時任淮揚巡撫都御史的滕昭奏請將建庶人、吳庶人(朱文圭的叔父、前吳王朱允熥)重新看守和拘禁起來,但明英宗不許。此時朱文圭已死,這裡的“建庶人”制的就應該是朱文圭的後人。
其二成化請衣。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禮太監覃包等上奏,提到了建庶人和吳庶人兩家衣料短缺,明憲宗朱見深命工部予以供給。由衣料短缺,可見其人丁已經很多了。
其三弘治赦罪。明孝宗朱祐樘執政時,圍繞著建庶人曾發生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繆恭的布衣上書明孝宗請求給朱文圭後人封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標。結果卻觸怒了通政使司,將其下獄。後來朱祐樘得知此事,卻將其赦免。不過,封王的事沒有再提及。
由此可見,朱文圭確實有後人在,延續了建文帝的血脈。但顯而易見,不可能得到重用,更不可能被封王封爵。但這對於大起大落、經歷離亂之苦的建文帝后人而言,這才是最好的生活。
-
6 # 江湖小曉生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之後,不知所終。我個人認為,朱允炆應該是被朱棣殺掉或者逼死了,有這麼幾個理由。
首先,朱允炆身為皇帝,他是怎麼輕易從朱棣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下,輕易地逃出去的呢?以他的身份,這件事很難辦到。其次,朱棣表面上宣佈朱允炆已經死了,可實際上卻暗地裡假模假樣地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不是欲蓋彌彰麼?再者,朱允炆必須死,朱棣才能合法繼位。但是朱棣如果留下個逼死前任皇帝兼侄子的罪名,他的名聲也不好聽,所以故意尋找朱允炆的下落。最後,尋找朱允炆這種事,那是國家的最高機密。怎麼可能透露出來,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還不是為了抹殺朱棣逼殺朱允炆的事實嘛!當然了,沒有任何人,可以有證據,直接或者間接地證明,朱允炆當時是否還活著。所有所謂的證據,全部都是謠傳而已。
除了朱允炆本人以外,朱允炆還有倆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這倆孩子都是馬皇后所生,那麼朱棣是怎麼對待這倆孩子的呢?
一、朱文奎不知所蹤,朱文圭被囚禁了55年。朱文奎是朱允炆的嫡長子,早在建文元年,就被立為太子,那就是將來大明王朝的繼位人。如果朱允炆遇到了不測,那麼大明王朝正統接班人,應該就是這位朱文奎。
可你說巧不巧,朱允炆消失不見的同時,太子朱文奎也不見了。真是見了鬼了,朱文奎當時只有7歲大,很顯然是沒有自主能力的。
因此朱文奎的下落,肯定是受到了某些人的操控。不少人說,朱文奎和朱允炆一同,都死在了大火之中,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可能。
惠帝二子。俱馬後生。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為皇太子。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明史》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朱文奎是大明朝的太子,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就算削藩的朱允炆是“無道昏君”,但是不影響朱文奎的地位。
所以說如果朱文奎還活著,那麼朱棣想要繼位,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朱文奎必須要跟朱允炆一起消失不見,這麼一來大明朝後繼無人,朱棣只好勉為其難地登上皇位了。所以朱文奎被朱棣殺害的機率也比較大。
朱允炆還有個兒子叫朱文圭,當時只有2歲大,朱棣並沒有殺掉他,而是將他關在了鳳陽,這一關就是55年,出來的時候,朱文圭連牛馬都不認識。
二、朱棣為何放過朱文圭?還真不如殺了他。大膽猜想,朱允炆和朱文奎已經被朱棣給宰掉了,這個時候,朱棣故意製造出一種假象,好像朱允炆和朱文奎是意外去世的,這麼做似乎就能把自己給撇清關係了。
其實這玩意兒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呆子都知道,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場是誰造成的。你朱棣要是好好在燕國待著,人家朱允炆一大家子日子不要太好過哦。
不過歷史上的帝王們,都想要追求一個名正言順,哪怕是誰都看得出是假的,他們也要這麼做,因為這麼做了,就可以方便他們篡改歷史。
你比如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在史料中認為他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求自保才這麼做的。其實這件事如果謀劃時間不長的話,根本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又要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時又要控制住李淵,沒有謀劃怎麼辦成這麼多大事?
可是李世民這麼一搞以後,殺兄逼父,反倒是把自己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他是逼不得已才勉為其難地坐上皇位的。
朱棣放過朱文圭,其實也就是為殺掉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事實,找一個掩蓋的辦法。你們看,他家的二小子我可是沒下黑手,這就可以間接地說明,我朱棣沒有謀害朱允炆和朱文奎,是他們自己不小心把自己給燒死的。
那麼朱文圭是什麼個情況呢?朱文圭2歲大就被朱棣送到了鳳陽看管。他在這裡呆了55年時間,朱棣的孫子朱瞻基都掛了,朱文圭還沒出來。
這哥們在鳳陽啥都沒學會,估計連說話認字的技能都沒有,因此55年後被放出來的時候,朱文圭完全不適應外界的環境。
少子文圭。年二歲,成祖入,幽之中都廣安宮,號為建庶人。---《明史》
朱棣厲害啊,這麼做就可以讓朱文圭對他的江山失去威脅。一個連說話認字都吃力的人,又有誰願意擁護他來奪取皇位呢?
三、明英宗朱祁鎮將朱文圭給放了出來。朱棣的曾孫明英宗朱祁鎮,這是一個傳奇皇帝。因為他被瓦剌人抓走了1年多時間,隨後又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鈺幽禁了7年的時間。
8年以後,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取了皇位。他一想到自己被幽禁的日子,就感到十分傷心,感同身受之下,他想起了當年被朱棣幽禁在鳳陽的朱文圭。
英宗復辟,憐庶人無罪久系,欲釋之,左右或以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大學士李賢贊曰:“此堯、舜之心也。”遂請於太后,命內臣牛玉往出之。聽居鳳陽,婚娶出入使自便。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餘人,給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幾卒。---《明史》
朱文圭此時已經被幽禁了55年,什麼都不會,也不可能對大明王朝產生任何威脅了。於是朱祁鎮便將朱文圭給放了出來。
丙辰,釋建文君子孫,安置鳳陽。敕太監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親,雖在不原亦令得所。---《明實錄》
出來以後的朱文圭,已經是個57歲的老者了。他早就適應了被幽禁的生活,所以出來以後,壓根就不適應,所以沒多久就去世了。
總結:朱文圭這一脈有沒有後人呢?從史料中看得出,明朝的皇帝並沒有干涉朱文圭的婚配問題。但是,誰家的女兒願意嫁給朱文圭這個建庶人呢?
嫁給朱文圭,也就約等於繼續被囚禁。對於未來可以說是生死未卜的狀態,除非窮到要賣女兒的地步,否則誰也不會輕易把女兒嫁給朱文圭。
此外朱文圭作為皇室血脈,也不可能隨便娶個落魄女子做媳婦兒,這也是不被允許的。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朱文圭應該是沒有後代活下來的。
這也是比較好的結果了,要是真的生了孩子,那這個孩子的一生也好不到哪兒去。畢竟父親已經被囚禁了這麼久,孩子作為未來的希望,自然也不可能被明朝皇帝忽視。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成祖朱棣這個人雖然心狠手辣,但對自己的長兄懿文太子朱標,多少還是有些“情分”的。雖然很多人並不認可,但朱棣給朱標留下了一個親孫子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朱標的這個孫子後來日子過得並沒有那麼舒坦,但至少命是保住了,不是嗎?而且,後來還生下了兒子……還有朱標的另一個兒子朱允熥,據史籍記載,他也是有後代存在的,而且連名字都記載得非常明確,叫朱文坤!換言之,朱標和朱允炆並沒有絕嗣。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
被囚禁半生的建庶人明初的“靖難之役”,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發動叛亂,奪取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四年,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的另外一位親叔叔谷王朱橞和他表大爺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一起打開了金川門,把燕軍放進了南京城!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在一場大火中朱允炆與他的皇太子朱文奎神秘“消失”了……朱允炆好歹還留下一具“疑似”是他的焦屍,而朱文奎連具屍首都沒留下!
▲“靖難之役”相關畫卷區域性
很多人就此以為朱允炆一脈絕嗣了,其實不然。朱允炆除了皇太子朱文奎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朱文圭。在燕軍攻破金陵之時,朱文奎雖然“失蹤”了,但朱文圭卻依然留在南京的皇宮之中、成了朱棣的“俘虜”。對於這個尚在襁褓之中的侄孫,朱棣也曾糾結過。按理說,殺了他一勞永逸,對外編造朱文圭一個失蹤或者死於亂軍之中的理由對於彼時的朱棣而言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最終朱棣還是放下了屠刀,這其中到底有沒有朱標的“情動”,真的不好說。但個人認為,多少還是有一些的。因為不僅朱文圭活了下來,朱標的嫡子之一吳王朱允熥的後代後來也都活了下來!留著朱標的這兩支嫡脈,朱棣多少還是要冒一些風險的,殺絕了才真的是一勞永逸。因此,個人認為,朱棣之所以如此,很可能與朱標與自己之間的“情分”多少有些關係,但這一切只能是猜測。畢竟,對於朱棣而言,殺幾個對皇位威脅比較大的侄子也就行了,真心沒必要讓長兄朱標徹底斷子絕孫那麼嚴重……
▲建文帝朱允炆
經過權衡再三,朱棣最終留下了朱文圭的性命。當然,放任不管肯定不現實。所以,朱棣下令將年幼的朱文奎囚禁到了老朱家的“龍興之地”——鳳陽。這一關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天順初年,被囚禁在南宮多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之後,才“同病相憐”、下令釋放了被囚禁五十多年的朱文圭。在被囚禁期間,朱文圭這個名字成了“禁忌”,皇子、王爺這些更加與朱文圭無關,為了便於稱呼,朱棣給了朱文圭一個新“名字”——建庶人。後來,吳王朱允熥被囚禁,也同樣被稱為了“吳庶人”。至於朱允熥後來被殺,真不能完全怪朱棣。畢竟有人打著朱允熥的名號企圖謀逆,朱棣再留著他風險實在太大!
▲建庶人朱文圭畫像
朱文圭到底有沒有後代因為朱文圭的身份特殊,所以明王朝的官方史料對建庶人的記載相當有限,且大多就是記載了一些與建庶人相關的具體事情,不涉及朱文圭的言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比如建庶人家缺過冬的衣料了,皇帝下令有司予以補齊等等。唯一一次記載建庶人說話是在明英宗朱祁鎮將其釋放之後,朱文圭感恩戴德、一個勁兒地扣頭謝恩。
▲明英宗朱祁鎮
正是因為史料少、且很少涉及朱文圭的言行,加之清王朝編纂的《明史》說朱文圭被釋放時“牛馬不識”,所以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朱文圭其實就是個傻子!但本人並不這麼認為,與外界沒有接觸,從沒見過牛馬,“牛媽不識”有什麼可奇怪的?難道說,您沒有去過某個國家,沒見過也不認識某個國家的特定物種,您就是傻子了?至於什麼不允許周圍的人跟朱文圭交流雲雲,那是清王朝編纂的《明史》中記載的,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就算朱棣不允許,他死後朱文圭的影響力和威脅性已經微乎其微了,明王朝後來的皇帝還會如此嚴格規定嗎?個人認為不一定。更何況,從朱文圭在被釋放後知道扣頭謝恩來看,至少說明他對皇家禮儀還是清楚的,傻子恐怕談不上。
▲清王朝編纂之《欽定明史》
關於建庶人有沒有後代這個問題,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朱文圭一直被囚禁,哪裡來的後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再不濟的宗室那也是老朱家的人,既然沒有被殺,婚喪嫁娶還是允許的。明王朝著名的“鳳陽高牆”內被圈禁的宗室子弟雖然沒有自由,甚至連宗室身份都被剝奪了,但婚嫁依然是被允許的。因此,朱文圭雖然被囚禁,但娶妻生子應該不在被禁止之列。
▲明中都鳳陽
再就是明王朝一些官方記載也從側面應證了建庶人後代的存在。比如成化三年,有地方官上報明憲宗朱見深說建庶人家衣料短缺,朱見深下令有司予以補齊。彼時朱文圭已經作古多年,那麼建庶人是誰?只能是朱文圭的後代,不是嗎?再如弘治年間,有一個叫繆恭的人上書明孝宗朱祐樘,請求封建庶人為藩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標。結果惹怒了通政司被下獄,後來還是朱祐樘下令將其赦免了。很顯然,在弘治年間朱文圭有後人在世就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明孝宗朱祐樘
綜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不僅有一個兒子活了下來,而且這個叫朱文圭的兒子還有後代。至少直到弘治年間,朱文圭還有後代存在,而且對於外界而言也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事實上,朱允炆的後代恐怕不僅僅是朱文圭一支,那位失蹤的皇太子朱文奎到底去了哪裡?誰也不知道。最大可能性就是被人帶出了皇宮、隱匿到了民間,他也是很有可能存在後代的,只不過隱姓埋名、沒有人知道罷了……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
8 # 外比與賢1
有!好像是老二關,被抓時才5,6歲,被朱棣關到鳳陽,等到朱棣後死後的兒子明仁宗繼位時,把他放了出來,已經50多歲了。明史說他出來後“無辯牛馬”,就是被放出來無法分辯出市面上的牛和馬了。真是可憐!
-
9 # 存在與邏輯
建文帝的皇后馬氏在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
他的長子朱文奎在靖難之役中與父親一起失蹤,有說死於宮中大火。
次子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靖難之役後被囚禁在鳳陽稱“建庶人”,直到明英宗時期,被囚禁五十多年的朱文圭才被放出,因為長期被關在暗無天日的皇陵之中,朱文圭被放出後連牛馬都分不清楚,並且在被放出後不久就病死了。
-
10 # 丁強888
記載與史書的朱允炆的兒子有兩個,長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長子當時七歲,次子只是兩歲多,長子和建文帝一樣,在史籍中消失不見。次子被永樂皇帝幽禁長達50多年,史稱“建庶人”。直到明英宗奪門之變復位後想起自己被幽禁南宮的悲慘之狀,同病相憐才給予建庶人自由,此時朱文圭已經五十七歲了。
歷史上沒有記載朱文圭是否婚娶,以朱棣對建文朝想幹人士的狠辣行為推測,朱文圭結婚生子的機率不大。
在這漫長的半個世紀幽禁歲月中,朱文奎能見到的人寥寥無幾,能聊天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明英宗為了憐憫朱文圭,不僅把他放回鳳陽,還給他配備了20多名宦官、以及10多個婢妾。
此外,婚娶出入聽隨自便。
那麼之後,57歲的朱文圭有無生育後代呢?歷史上隱約提到有官員請求撥款解決建庶人生活問題的記載,但不能肯定是不是朱文圭的後代。
所以,建文帝應該是沒有後人傳世了,歷來無情最是帝王家。想想建文失敗之後的慘劇。真是唏噓。大家覺得呢。
-
11 # 秦地庸人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建文帝的和太子朱文奎的消失是一個很大的歷史疑團。當時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皇宮起火,建文帝失蹤。
建文帝當上皇帝與馬皇后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朱文奎,一個叫朱文圭。太子朱文奎在南京皇宮大火時與建文帝一同消失,很有可能是建文帝趁亂帶著朱文奎一起逃跑了。當時二子朱文圭只有兩歲,被朱棣貶為平民被囚禁了五十年才被釋放。朱文圭被囚禁的太久,長期不與社會接觸,被釋放後連牛馬都無法辨別。
-
12 # 梅語飄湘
建文帝太子朱文奎不僅有後人,還葬於寧遠縣大屋地村後山上。
首先,可以明確坦地告訴你,建文帝太子朱文奎是有後人的,而且他的後裔現在就在湖南永州。至於是那些人,請你慢慢看完這篇文章,到最後,筆者再告訴你。
《明史》關於他的記錄:燕兵陷南京,年七歲,不知所終。”不知所終“不是不知道他死在了哪裡,而是指不知道他逃到了哪裡。
筆者從事建文帝蹤跡研究十餘年,從一個鄉村中學的歷史教師成長為中國明史學會會員,那是花費了十足的時間來考證和研究這個問題的。因此,相信這個答案,不會錯。
(這是我們在寧遠縣大屋地、朵山尋找建文帝太子碑的全體人員合影,筆者系前牌右二)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從皇宮出逃,太子等一干人系就在這批出逃的隊伍中。要知道,朱棣在三年後宣佈登基做了皇帝。但事實上,此時的大明王朝仍然是建文帝的舊臣在管理國家,執行的依然是建文帝的政令。朱棣要想管過全國,換掉建文舊臣,沒有個三五年,是行不通的。這不,鄭和下西洋就是永樂三年才開始的。
出逃的建文帝,經過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終選擇了湖南寧遠的大觀堡梅木塘建院隱居。他雖是位和尚,而實際上並不住在寺廟裡,而是”在家出家“。他的太子朱文奎其實就生活在建文帝身邊。不過,也是一個”在家出家“的隱士。
在大觀堡西南,就有一座大觀堡的子堡,叫默宗太子堡,人們根據山脈風水又稱它為龍形頭堡,已經荒廢二百餘年。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長大成人之後,就在這裡負責無家可歸幼童的撫養工作。默宗太子就是建文太子朱文奎。
(第二碑文中,有“默宗太子”文字)
等建文帝圓寂歸西葬入白掌塔之後默宗太子並不想繼承大堡,去了九疑山的大屋地,重建了善慶庵,在這裡我們發現了關於默宗太子的相關記錄碑刻。並找到其埋葬之地——善慶庵方竹林附近。其墓塔碑文被大屋地在舊時建了碾米機房。
那麼,它有不有後裔留下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可由於還沒有百分百的證據證明,某某是其後裔,在此暫不公佈。在寧遠那是錯不了的,當然也有分佈在今新田縣的。
-
13 # 靜說歷史
在明朝發生過的兩三件大事,除了滿清入關,崇禎帝自盡,以及後來南明小朝廷的滅亡之外,最慘烈的要屬永樂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燒死的事件了。
但對於這一切《明史》似乎避諱不已,對於建文帝除了“起火”、“不知所蹤”的字樣,沒有過多浪費筆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朱棣在建文帝消失後三年即位,當時國家依然被建文帝的陰影干預著,他的舊臣、故吏、儒生,那些沒死光的,依然有著深厚的影響力,大明表面上是換了新主人,實際上政令依然按照舊主人的進行。為了改變這一切,朱棣做出了幾個決定,第一,遷都,第二,鄭和下西洋,他需要製造點自己的存在感了。
對於禮法森嚴,道德觀嚴格的古代,禮法的束縛實際上是遠超皇權的,朱棣未嘗心驚膽戰,他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死了沒有?即使死了,這個人也陰魂不散地充斥著朝廷每一個角落,所以朱棣瘋狂地想要借鄭和下西洋的幌子找到建文帝,也許只有親眼看著他死,朱棣才不會在每個深夜輾轉反側,備受煎熬。
對於建文帝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他“出家”當和尚的傳聞是最多的,據說,朱允炆帶著太子朱文奎,經過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終選擇了湖南寧遠的大觀堡梅木塘建院隱居。
那麼問題來了,時隔六百年之後,建文帝朱允炆這一系後代是否還有血脈傳承呢?
建文帝朱允炆有兩個兒子,長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太子跟他一起消失了,而次子朱文圭則被朱棣幽禁起來,被稱“建庶人”,事情發生時他才兩歲,幽禁50多年放生後,朱文圭已經57歲了。當時是明英宗掌權,他因為自己被囚禁過,格外同情建庶人,不但送了大量美女去服侍他,還給撥了幾次款贍養他,建庶人後來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否有生育。不過57歲要生育也並非全無可能,所以這一支很可能有後代的。
而對於太子朱文奎的說法就更多了,他跟建文帝一樣神秘,所以對他的研究和推測也是很多的,根據建文帝的下落,人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朱文奎繼承了建文帝的大觀堡,成了“堡主”,也是個和尚,而且是個隱居的和尚。
更多的專家認為,朱文奎根本沒做和尚,他後來在苗族聚居之地,跟一個苗族姑娘結婚了,還留下了很多後人。這種說法是2006年,逐漸清晰起來的,當時一個苗族老人,拿出一個刻著九個字的大印,堅稱: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默太子朱文奎的後代!引起一片譁然。朱允炆還有嫡系後人?這9個大字是什麼?
據老人說,當年建文帝出逃後,帶著7歲的朱文奎,經歷千辛萬苦,來到安順西秀區、鎮寧、紫雲三地的交界處,躲藏在深山裡,後來,朱文奎跟當地的苗族姑娘結婚生子,而老人朱永斌就是他們的後代。
這枚印的質地有些像黃銅,上鑄辟邪神獸,臥鎮印臺之上,而印文為九疊文篆書體,大印上的9個字為:“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國”是中國境內的一個國家嗎?不,中國並無這個國家。專家經過對各省縣誌的查閱和對歷史資料的搜尋,發現“大仃國”並非是國家名,而是說了一個歷史事件。
“仃”字,《辭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國家發生災難。皇族流離失所,帝王依然有權威但卻沒有執行命令的朝廷,所以,“王都行省”作為隨王護駕的外從官員冠之的署事官名位了,用這個大印給予官員一個“名分”,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
“九疊文篆字”到底是不是明朝的產物呢?其實這個字型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歡用的字型,那麼這枚印章是真的出自皇帝之手嗎?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
如果是真的話,它就是價值連城的文物了,而消失在歷史塵埃裡的建文帝——明朝正宗的皇帝,他的失蹤之謎或者,都能在某一天解開,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是一個寶貴的財富。
綜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留有後代的可能性很大,這也讓在皇位鬥爭中慘遭失敗的建文帝,在九泉之下獲得稍許安慰吧!
-
14 # 樓哥看歷史
2010年7月,在南京舉行了一場“明建文帝國際學術研究會議”,其中與會專家有50多人,還有多達一百餘種有關建文帝蹤跡的地方誌和家譜。可惜這些材料基本都是民國以後搞的,真正明清時代的證據幾乎為零。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沒有死在當年奉天殿的那場大火之中,似乎已經沒有人在乎。畢竟根據民間傳說,這位把皇帝這份職業做得一塌糊塗的“喪家之犬”,出逃之後足跡幾乎遍佈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既然如此,這位建文皇帝有沒有留下血脈呢?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傳說,都是有的。
朱允炆大和尚劇照
正史記載長子朱文奎根據《明實錄》和《明史》,朱允炆有據可查的子嗣共有兩人,分別是皇太子朱文奎和建庶人朱文圭。
朱文奎,生於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月三十日,生母為皇太孫妃馬氏。他是明朝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位老皇帝在世時出生的皇曾孫。據說朱元璋竟然對曾長孫出生還很不感冒,認為晦氣,這個只怕是朱棣篡位後修改《太祖實錄》,為了噁心大哥朱標才這樣說的吧。
甲寅,皇曾孫文奎生,皇太孫允炆長子也。上曰:“十月,數之終,又生於晦日。”命內庭勿賀。—《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四十六》
所謂的“晦日”是指中國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但是從已知資料來看,似乎也查不到“晦日”到底有什麼不好的意義。所以朱元璋的這段話,大機率是造假。
朱允炆即位後,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冊封朱文奎為皇太子。南京城破的當天,年僅七歲的皇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
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次子朱文圭朱文圭,生於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生母為已經由皇太孫妃進封皇后的馬氏。南京城破之後,年僅兩歲的朱文圭被留在了皇宮內,如何處置這個幼童,成了困擾朱棣的難題。最終朱棣將其送到老家鳳陽,幽禁於廣安宮中,稱為“建庶人”。
年二歲,成祖入,幽之中都廣安宮,號為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朱棣劇照
建庶人的命運極為悽慘,以他南京城破時兩歲的年紀來看,對於其父皇和母后應該是毫無記憶的。而在此後的55年時間裡,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那座小小的廣安宮中度過,這一方天地,竟然就是全部。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大明第一戰神”、太上皇帝朱祁鎮(即明英宗)從紫禁城外的南宮中發動政變,將皇位從弟弟朱祁鈺手中重新奪了回來。復辟之後的明英宗殺害景泰朝大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廢弟弟仍為郕王,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並在弟弟死後賜惡諡“戾”。
朝局基本穩定之後,朱祁鎮想起來要改善一下自己本就頗為不堪的口碑,想來想去,這位曾經的俘虜皇帝想起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朱文圭。釋放早已不足為患的建文帝之子,無疑是個一本萬利的好方法。
上覆位之後,因思建庶人輩無辜淹禁將五、六十年,意欲寬之。一日,謂賢曰:"親親之意,實所不忍。"賢即對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實臨之,太祖在天之靈實臨之,堯、舜存心不過如此。"上遂決。即日白太后,許之。左右或以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左右聞之,皆愧服不能止。—《天順日錄》
鳳陽古城
這裡稍作解釋,引文中的“賢”,即《天順日錄》的作者李賢。英宗復辟後,李賢是內閣大學士,他和皇帝之間的對話記錄,可信度極高。最終建庶人離開廣安宮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居住到了鳳陽城中。朝廷每月提供“廩餼(即糧食之類生活物資)”,並且允許朱文圭“于軍民之家自擇婚配”,目的是“以續其後”。
《明史》上說朱文圭在被釋放後“未幾卒”,這個是明顯的扯淡。“未幾”這個詞語,意思就是泛指沒有多久。打個比方,朱文圭是天順元年十月被釋放,如果他當年或者隔年去世,那麼用“未幾卒”是比較準確的。但事實上這位建庶人在獲得自由之後,至少還活了十年。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有官員向當時的皇帝憲宗朱見深提出將朱文圭移送至有軍衛的城池,或者鳳陽舊中書省居住,這樣便於看管。最終憲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決了這項提案,但至少說明在被釋放十年之後,朱文圭依然在世。
庚戌,巡撫淮揚、右副都御史勝昭言:建庶人、吳庶人等俱置鳳陽城中,官軍巡護警拆,聲聞陵寢,恐或未安。況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時事出不測,猝難防禦。…建、吳二庶人送置有軍衛城池處,或鳳陽舊中書省,嚴加防範。庶親親之意不失,而防守之慮亦嚴。—《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七》
至於以57歲高齡才得以婚配的建庶人有沒有子嗣呢?從此後的實錄記載來看,沒有一個字提到,想來是沒有的。按照正常結論,建文帝的血脈至此而絕。
民間傳說後裔在日本據說有人在日本發現《曾我蕭白畫冊》中,記載了日本畫家曾我蕭白的世族宗譜。曾我蕭白出生於日本中御門天皇享保十五年(公元1730年),是一位特異且叛逆的日本畫家。根據該宗譜所記,曾我蕭白的家族世系是這樣的:
明太祖—懿文皇帝—秀文(畫家)—蛇足—宗文—紹先—宗譽—紹詳—直庵—二直庵—玉翁—紹興—紹叔—曾我蕭白
如果我們找一張曾我蕭白的畫作來看,可以發現其中的題款均為:“明太祖皇帝十四世玄孫”。看來曾我蕭白對自己是大明皇室後裔非常自信。按這種說法,宗譜中的秀文應該就是朱允炆本人,蛇足應該就是皇太子朱文奎。
曾我蕭白畫作
後裔在貴州2006年的時候,來自貴州安順鎮寧自治縣的一位苗族老農朱永斌,出示了一枚被疑為與建文帝有關的神秘大印,聲稱自己是朱元璋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後人。據朱永斌老人所說,其家族世代流傳一個傳說:
當年南京城破之後,建文皇帝帶著皇太子一起出逃,最終落腳安順西秀區、鎮寧、紫雲三地的交界處,躲藏在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後來朱文奎就與當地苗族姑娘成婚,子孫後代綿延至今。
至於那枚神秘的大印,上鑄辟邪神獸,臥鎮印臺之上,而印文為九疊文篆書體。大印上的9個字為:“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中國歷史上自然沒有所謂的“大仃國”,但“仃”在《辭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的意思。“大仃國”即指國家發生大難,皇帝孤苦伶仃流離失所。
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
結語:歷史就是如此有趣,按照正史,建文帝應該是沒有血脈留存了。但根據民間傳說,朱允炆的子孫卻有千千萬。但無論如何,朱允炆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使他真的逃出南京,真的還有後代,他們原本應該享受的生活,卻也是再也回不去了。
-
15 # 文史趣味談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歷時三年多的靖難之役算是有了結果,侄子皇帝沒鬥得過叔叔燕王,從此明朝皇位落入了朱棣一脈。
接下去朱棣要面對的,是歷朝歷代皇位之爭的常規操作——斬草除根。這時候,建文帝和他兒女們的行蹤去向,就顯得十分關鍵了。
朱棣要滅建文帝,當時存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合法性問題,因為建文帝的皇位,是正兒八經從爺爺朱元璋那裡繼承來的,是名正言順的明朝“二代目”。
而且朱棣當初起兵時,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對外宣告自個兒不是造反,更不是為了奪位,而是行使朱元璋授予給藩王們的權力,履行清除皇帝身邊壞人的義務。
但朱棣的燕軍和建文的南軍,真刀真槍、血肉橫飛地互砍了三年多,現在還讓建文帝屁股坐在皇位上,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最好的結果就是建文帝自殺,省的朱棣礙著“弒君”的罪名為難。
嘿!這時候的建文帝還蠻識趣,竟然點著皇宮自焚了!
不過朱棣還是沒能樂開懷多久,因為建文帝不見了!而且還有太子朱文奎,也一起下落不明瞭!
建文帝失蹤時年紀還很輕,只有25歲,剛繼位又趕上朱棣的靖難之役,估計沒時間也沒心思花在生孩子上面,所以這一脈留下的兒女不是很多。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在朱元璋的安排下,18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娶了光祿少卿馬全之女為正妃,也就是建文帝的馬皇后,後來在朱棣破城後自焚而死。
馬皇后為建文帝生下了兩個兒子,長子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生下的朱文奎,建文元年以嫡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建文三年(1401年),馬皇后又生下次子朱文圭。
朱棣兵圍皇宮時,朱文圭已經有7歲,擱在現在也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有一定的行動能力。
他和父親建文帝一樣,此後去向成謎,而且相比於建文帝在外界行蹤的各種傳說,太子朱文奎可以說是杳無音信。各個版本的建文帝動向版本,都沒提到他身邊還帶著這個兒子。
陰謀論的觀點認為,建文帝是被朱棣控制後秘密暗殺了,然後以火堆中燒成面目無法辨認的兩具焦屍,對外宣稱建文帝和馬皇后自焚而亡。
既然如此,朱棣幹嘛不再往火堆里加一具小孩的屍體,把太子朱文奎也列入死亡名單呢?要知道以朱文奎的身份,如果建文帝身亡,他可是最有資格繼位的太子啊!
因此朱文奎的去向,最大的可能就是在皇宮亂糟糟的那段時間,就此失蹤了,而不是死於朱棣所謂秘密的斬草除根。
這樣的判斷,比較合理的依據,就是朱棣對建文帝另一個兒子朱文圭的態度和處置。
相比於去向成謎的哥哥朱文奎,朱文圭的人生軌跡,在明朝的官方史書中十分清晰。
當時的朱文圭只有2歲,朱棣在皇宮中找到這個僅存的侄孫後,並沒有痛下殺手,而是派人將他送往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的廣安宮,由守陵的太監看管,還取了一個“建庶人”的名號,算是給了一個特殊的“落葉歸根”處置。
儘管朱文圭失去了自由,從小到大被圈禁在宮殿裡,但畢竟保住了性命,飲食起居日常也有人照料,應當說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參考朱文奎的待遇,朱棣如果先前真的控制住了太子朱文奎,大機率也不會對他下殺手。因為若是忌憚朱文奎的太子身份,那朱文奎呢,有嫡次子名分的他,不照樣可以有繼承建文帝皇位的法理嗎?
現實是朱棣只是軟禁了朱文圭,所以朱文奎要是在朱棣手裡,應該也是離不了高牆內的生活。
建庶人朱文圭從2歲開始,一直呆在鳳陽廣安宮的一畝三分地內,整整就是55年。
直到1457年,朱棣兒子的兒子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下令解除對建庶人的圈禁。
明英宗之所以大發善心,其實跟他自己也有類似的遭遇有關。
1449年,當時還是熊孩子的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去征討瓦剌。
結果,這對敗家的CP組合一把牌就輸光了明朝一半的家底,將朱棣組建的京城三大營折騰了個精光,就連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人俘虜,到草原上吃了一年烤羊肉。
虧了血本的明朝倒也不認慫,在於謙的主持下,文臣武將擁戴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當新皇帝,直接報廢了瓦剌人手裡捏著的王牌,不僅打贏了隨後的北京保衛戰,而且在一年後接回了英宗。
這下當皇帝上癮的朱祁鈺不幹了,對老皇帝哥哥是千防萬防,最後升級到了將他軟禁在了南宮,連大門上的鑰匙孔都灌滿了鉛。英宗夫婦困在裡頭,著實過了幾年十分憋氣的日子。
等到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成功,被囚禁的過往經歷,使得他開始同情起了鳳陽那個已經被關了50多年的建庶人,眼看著快60歲的朱文圭也沒了什麼威脅,於是就將他放了出來。
經特許,朱文圭遷移到鳳陽城內定居,還配備了十幾個供他使喚的奴才婢女,並且准許他娶妻生子。按照娶妻生子這條反推回去,豈不是朱文圭大半輩子,都沒經歷過夜生活?
這也證明圈禁中的他,已經與外頭的社會嚴重脫節,據說看到街上的牛和馬,也傻傻地分不清。估計是生活的反差一下子太大,重獲自由的朱文圭,沒過多久也就死去了。
至此,建文帝明面上的子嗣全部斷絕。即便有,也只能是那個靖難之役時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文奎,在民間留下的後代,不過這也已經無法考證了。
-
16 # 澹奕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只可惜,朱允炆繼位沒多久,發生靖難之變。
大劫之後,朱允炆也就此失去了下落,皇位被朱棣所奪,明朝進入永樂時代。
朱允炆繼位的時候早已成年成婚,其膝下自然也有子嗣,他與自己的皇后馬氏生有兩子,長子朱文奎與其一道失蹤,次子朱文圭則被朱棣幽禁,稱作“建庶人”。
朱文圭是朱允炆的小兒子,當靖難之變發生的時候,才兩歲的他雖然沒被朱棣除掉,卻被幽禁在了中都鳳陽,稱作是建庶人。
關於朱文圭在鳳陽的日子,明代的史料記載很少,不過他一直活到了英宗時期。
明英宗被瓦剌放回來之後,被朱祁鈺幽禁,奪門之變復辟以後,英宗感慨自己被幽禁的日子非常艱辛,所以問起了鳳陽建庶人、吳庶人的生活,此時的朱文圭還活在世上。
然而,被幽禁多年,朱文圭那時早就不辯牛馬,畢竟是被太宗皇帝下令幽禁的人,他又是建文帝的兒子,根本沒人敢親近他,朱文圭的日子可想而知。
不過,英宗提起的建庶人,是一大家子,這裡奇怪的就是,朱文圭似乎也成了家。
因為明代史料對這方面諱莫如深,記載的不清不楚,所以朱文圭到底有沒有後人,也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支也算是斷絕了。
比較傳奇的是建文帝的長子,也就是後來被追諡為和簡太子的朱文奎,原本在靖難之變時,宮中大火,朱文奎與其父親一起失去了蹤跡,但有傳說,朱文奎被送去了貴州。
傳說朱文奎曾寄養在當地的土司家裡,改名為新奎。
成人之後的朱文奎聽土司告知,生父身材魁梧,乃是落魄君王,因變故入了空門,新奎因而拜別土司,前往西南各地尋找生父。
朱文奎也就是新奎,在四川與陝西逃難而來的黃氏結為夫妻,很快黃氏就懷了孩子,得知建文帝在雲南定獅山正續寺出家之後,夫妻倆前去尋找,父子二人終得相見。
朱允炆留下字派語:景大文國乾,玉君萬子之,成名思祖緒,永紹盛朝時。
這二十個字是朱允炆留給兒子,將來讓子孫後代用來取名的,第一句是說先人身份,第二句是對子嗣 的祝福,然後是要後代們記住先人遺志,復興盛朝。
當時天下已定,父子分別,朱文奎回到貴州定居在了烏撒衛,從此繁衍生息,傳承到了今天已經超過了二十代人,當年朱允炆所留的字語,已經用完。
不過,這些都是當地有一支自稱朱允炆後代的說法,並沒有其他輔證。
整體來說,當年建文帝朱允炆只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到底有沒有留下後代沒有記載,而大兒子與朱允炆一起失蹤,如果真的被得知了下落,能夠延續下來的可能也幾乎是沒有。
-
17 # 紅黑亂侃
2006年,貴州的一位苗族老人拿出一枚明朝的印章,聲稱,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後人。
據老人說,當年靖難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帶著皇太子朱文奎,逃出皇宮,逃進了深山老林,之後就沒有再離開。
皇太子朱文奎與當地的苗族姑娘成親,生下了孩子。老人自己,就是朱文奎的後代。
這枚印章,就是朱允炆留下來的。
印章上用九疊文篆書雕刻著9個字: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
所謂“大仃國”,意思是國家遭難,皇帝流離失所。
專家鑑定,這枚印章很有可能是明初皇室的物品。
無論是時間,還是經歷,都和歷史上的朱允炆對上了。
但是,缺乏更多的證據,因此無法肯定,這位老人的家族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他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後人。
而在史書記載中,朱允炆的皇太子朱文奎,在南京皇宮的大火中,和朱允炆一起失蹤,下落不明。
次子朱文圭,而落到了朱棣的手裡。一直到明孝宗年間,都可以找到關於朱文圭後人的記錄。
此外,在明朝的野史裡,還流傳著更勁爆的傳說:朱棣的好聖孫,朱瞻基,實際上是朱允炆的兒子。
這種說法,過於離譜,以至於連明朝人自己都在反駁。但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從明朝開始,朱允炆父子的下落,就已經是謎團,而民間,始終對於謎團的真相興致勃勃。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在正史的記載裡,在野史的說辭裡,在民間的傳說裡,關於朱允炆的後代,都有哪些說法。
歷史上的朱允炆,到底有沒有留下血脈。
一、正史中的記載
在史料的記載裡,朱允炆沒有女兒,只有2個兒子。南京城破的時候,長子,也就是皇太子朱文奎,7歲。次子朱文圭,不到2歲。
在南京皇宮的大火熄滅後,朱棣在灰燼裡,找到幾具屍體,號稱,他們分別說建文帝朱允炆、皇后馬氏、皇太子朱文奎。
但是,這個說法,連明史的作者張廷玉都不信。他在明史裡寫的是,7歲的朱文奎,從此下落不明,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這也是朱文奎在正史上,僅有的記載了。
《明史》: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為皇太子。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
朱允炆的次子,不到2歲的朱文圭,則落到了朱棣的手裡。
朱文圭的身份,非常棘手。
他不是皇太子,不是皇位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年紀又這麼小,沒什麼威脅。直接殺了,不太好。可他又是朱允炆唯一確認在世的兒子,在皇帝朱允炆和皇太子朱文奎都“去世”了的情況下,他有資格繼承皇位。就算他本人還小,也會有朱允炆的支持者,利用他的身份做文章。朱棣本人,也不是很想斬草除根。朱允炆的兄弟,也就是朱標的幾個兒子,他都沒殺,甚至把朱標的幼子留在身邊,非常寵愛。
但是,朱棣也不可能把皇位拱手相讓。
最終,朱棣把這個不到2歲的孩子,囚禁在朱元璋的老家鳳陽。
吃的,有。穿的,有。住的,也有。
唯獨沒有自由。
朱文圭也不再是大明的二皇子。朱棣讓人們叫他,“建庶人”。
建,指的是朱文圭的父親建文帝。庶人,意思是沒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這意味著,朱文圭被剝奪了大明皇室成員的身份。
《明史》:少子文圭。年二歲,成祖入,幽之中都廣安宮,號為建庶人。
一晃,50多年過去了。大明的江山,換了幾任皇帝。直到天順年間,朱棣的曾孫,朱祁鎮,經歷過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之後,再次當上皇帝。
他想起了朱文圭這個小堂叔,動了惻隱之心,決定放了朱文圭。
我想,朱祁鎮之所以會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朱祁鎮曾被囚禁在南宮,長達7年,深知失去自由的痛苦滋味。其二,距離靖難,已經過去50多年了,朱允炆的舊部早就消散了,朱文圭對大明的皇帝,構不成任何威脅。那時候的朱文圭,已經57歲了,從沒記事開始,就被關押。出了囚禁他的宮殿,連牛和馬都不認識。
可想而知,他也不會有什麼生存的常識和技能。
朱祁鎮撥給他一些奴僕和婢妾,供他使喚,並讓他成親,以延續血脈。
恢復自由沒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
《明史》:英宗復辟,憐庶人無罪久系,欲釋之,……遂請於太后,命內臣牛玉往出之。聽居鳳陽,婚娶出入使自便。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餘人,給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幾卒。
史書上沒有正面記載,朱文圭有多少個孩子。但是,從史料可以看出,至少在朱祁鎮的孫子,弘治皇帝明孝宗年間,朱文圭的後代依然活在明朝皇室的監控之下。
自從朱文圭被釋放後,他這一脈,在史書中,一共有3條記載。
其一,明英宗年間,有人提議,把建庶人和吳庶人重新監禁起來。吳庶人,最初指的是曾經朱允炆的弟弟,曾經被封為吳王的朱允熥。可是此時,朱允熥早已去世,因此這裡提到的,是他的後代。
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本人,還是朱文圭的後代,無法確定。畢竟,史書上只說,朱文圭被釋放後,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卻沒說具體的去世時間。
其二,明憲宗年間,有大臣上奏說,建庶人的衣料短缺。於是,明憲宗命令工部為他提供所需衣料。此時的朱文圭,應該已經去世了。這裡的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的後代。
連衣料這樣的小事,都要皇帝親自過問,這也可以看出,雖然朱文圭一脈,已經無法威脅皇位,可是明朝的皇室,依然非常關注他們。
其三,明孝宗年間,有人提議,把建庶人封為藩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標。這裡的建庶人,毫無疑問指的是朱文圭的後代。
雖然封王的提議沒有被同意,但也可以看出,朱允炆一脈在明孝宗時期,已經不是不可觸碰的禁忌。朱文圭後代的生存環境,應該寬鬆了不少。
這也是史書裡,對朱文圭一脈最後的記載了。
在那之後,朱文圭的後人是繼續繁衍,還是就此絕後,朱允炆的血脈有沒有流傳下來,都已經無法考證。
二、野史的勁爆傳聞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有一個進士,名叫梁億。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傳信錄》。
《傳信錄》裡,記載了一個非常勁爆的故事:
靖難之後,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登上皇位。
有一天,朱棣在皇宮裡,遇到一個只有兩三歲的小男孩。
小男孩跪在朱棣的面前,拉著朱棣的衣服,哭著說:爺爺,我肚子好餓啊!
這個小男孩,就是朱允炆的兒子。
朱棣看到他這模樣,也流下了眼淚:你生在帝王家,哪有餓死的道理?就連我現在坐的皇位,也本該是你父親的,我終有一日,會還給你的。
從那之後,朱棣就把這個小男孩養在身邊,待他就像親孫子一般,並給他取名:朱瞻基。
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
《傳信錄》:我朝宣宗章皇帝乃建文君子也。建文君城破南遁,宣宗時方二、三歲,蓋天命所在,幸而存焉。太宗文皇帝既有天下,一日進宮,內有一老媼,蓋乳養宣宗者,密令趨前跪伏,求食於太宗。宣宗遂挽太宗之衣而號曰:「孩兒餓矣!」太宗曰:「汝在帝王家,寧有飢餓之理?第我今所居之位,乃汝父之物。汝尚幼,且寧耐,吾終須還了汝耳。」言已,泣數行。自後隨侍太宗如親孫,及遷都北京,遂以皇太孫監國。
這段野史,流傳相當廣。
就連萬曆皇帝時期的狀元焦竑,也在他的《國朝獻徵錄》裡收錄了這個故事。只不過,把這個男孩就是朱瞻基這一段刪掉了。
為此,《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還特地在他的書裡反駁了這個說法:有人說,我朝的宣宗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兒子,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畢竟,如果這件事屬實,那麼,朱棣相當於靖難白白起兵,20多年皇帝白乾,最終明朝的皇位,還是回到朱允炆一脈手裡,明朝皇帝自朱瞻基之後,全是朱允炆的血脈。
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在正史裡,也沒有關於這個說法的任何蛛絲馬跡。
因此,我覺得這段野史,完全是明朝人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編排明朝皇室,是不可信的。
僅僅寫出來,給大家看一看,明朝時期還曾經流傳過這麼一種說法。
三、民間傳說和研究
建文帝朱允炆的兩個兒子裡,次子朱文圭被朱棣囚禁,後人都生活在明朝皇室的監控之下。
而皇太子朱文奎,則和朱允炆一起,下落不明。
因此,民間也流傳著很多朱文奎的傳說。
除了開頭說的,有貴州苗族的老人號稱,自己是朱文奎的後人,還有人認為,他後來流落到了湖南永州。
研究人員主要提出了3點論據:
其一,史家的族譜裡,記載了史家先人和朱允炆關係密切。也是從那時候起,史家的輩分排列發生了重大變化,說明史家的血脈發生了變化。其二,史家的孩子史惠通,和朱文奎年紀相近。他出生的時候,父親46歲,母親40歲,已經20多年沒生育了,非常蹊蹺。且在永樂年間,史惠通頻繁遷移,像是在逃難。其三,史家村附近,留存有不少疑似和建文帝相關的建築和碑文,碑文的記載,和正史中的蛛絲馬跡可以對應得上。而在這片地方,也流傳著祖祖代代口口相傳的傳說:村裡的婦人哺育過太子;落難皇帝曾經流落於此。
按照這個說法,永州的史家,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血脈。
但是,這些遺蹟和傳說,和開頭說的苗族老人一樣,缺乏確鑿的證據,無法得出肯定的結論。
因此,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落,依然是一個千古之謎。
寫在最後
靖難之後,朱棣登基做了皇帝,卻沒有對朱允炆的親人趕盡殺絕。
朱允炆的母親,被降級為“皇嫂懿文太子妃”後,居住在懿文太子朱標的陵園。朱允炆的3個弟弟,其中2人,被囚禁在鳳陽,最小的那個弟弟,則跟著母親居住在父親的陵園,保留郡王的爵位,史書說,朱棣非常寵愛他。朱允炆的3個妹妹,沒有了公主的待遇,但也沒有被羞辱。朱允炆的小兒子朱文圭,身份如此特殊,都沒有被斬草除根。唯有朱允炆本人,和名正言順的皇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蹤。
相比於其他得位不正的皇帝,朱棣算是比較厚道的了。
朱棣去世之後,朱高熾開始著手為建文舊臣平反。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官方對於朱允炆一脈的監控,也越來越寬鬆。
因此,朱文圭得以成親生子,留下了血脈。
只是,他們已經被貶為庶人,史料的記載有限。
因此,到了明末,在史書上,已經找不到他們的蹤跡了。
至於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落,則成了千古之謎。
他們是否逃出火海,若逃出了,去了哪裡,還有沒有後代留存?
至今沒有確鑿的真相。
你的看法呢?
回覆列表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率大軍南下,以“清君側”的名義向南京發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結果在這場叔侄的內戰中,建文帝犯了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心慈手軟,他為了防止自己背上一個殺叔的罪名,下令不許傷害自己的叔叔。
這樣導致在對燕王作戰時,建文帝的這道命令讓將士們畏手畏腳,使得朱棣多次化險為夷,四年後,朱棣的大軍攻陷了南京,燕王成功篡位,為明成祖,而建文帝則在戰亂中神秘的失蹤了。
有人說建文帝死於亂軍之中,因葬身火海而屍骨無存,不過這種說法並不可靠,因為其他資料都沒有記載過建文帝的殯葬儀式,誰也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寢所在,因此很多人認為建文帝並沒有死,在南京城破之時已經走密道逃走了,最後出家當了和尚。
2008年,一工程隊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金貝村的登山道施工時,意外的發現了一座古墓,考古人員初步推斷,墓主是一位高僧,而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從墓主人身上的衣著服飾讀出了很多的資訊,得出結論這是建文帝的墓。
那麼問題來了,建文帝神秘的失蹤了,他還有後代嗎?
據史料記載,建文帝失蹤時25歲左右,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朱文奎,建文帝登基時就立他為太子,靖難之役後,朱文奎和建文帝一起玩失蹤,時年七歲,既然沒死,那他肯定就有後代。
關於朱文奎的傳說有很多,有的說他逃到了一個苗族的聚集地,和一個苗族姑娘結婚,留下了很多的後代,還有的說他逃到了湖南,那裡也有很多他的後人。
建文帝的第二個兒子叫朱文圭,靖難之役後僅有兩歲的他被朱棣抓到了,囚禁在老家鳳陽,被稱為“建庶人”,這一關就是54年,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後,對同樣被囚禁的建庶人感同身受,動了惻隱之心,不再忍心繼續幽禁他,於是就將他放了出來。
已經56歲的朱文圭由於自幼就被監禁在銅牆鐵壁裡,從來沒有與外界接觸過,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連豬馬牛羊都不認識,恐怕連女人都沒見過,智力跟小孩差不多,朱祁鎮派人給他修了房屋,還給了他十多個美女,即使是他不懂什麼男女之歡,這些女人是懂的,因此朱文圭也應該有後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