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軍事

回覆列表
  • 1 # 白虎堂

    洲際導彈是戰略武器,通俗點講,就是:難,貴,累。

    難是指研發難度,洲際導彈的開發難度是非常高的,一般國家沒有這個能力去搞這個東西。印度總做夢認為自己是僅次於美俄的世界第三強國,但是印度的烈火導彈發展了那麼多年,射程也就到了5000公里這一級別,距離8000公里的門檻,還是有不小的距離哇。

    何況,洲際導彈還要開發分導式彈頭、高強度推進設施、精準制導、衛星導航等技術,對於一般國家而言,任何其中的一個專案,都是難以實現的巨大工程。

    所謂貴,就是指費用了。洲際導彈這樣的大傢伙,需要用到的經費是很大的,這和航空母艦是一個理,大家都知道航母好,但是玩得起的國家有多少呢?

    累這個概念,可能比較抽象,但是看看烏克蘭,相信你就明白了。烏克蘭為什麼自廢武功,自己放棄核武器,僅僅是因為想要換取援助嗎?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足夠強的實力,而硬扛著擁有洲際導彈,那麼這絕對是一個沉重的包裹,會壓得這個國家喘不過氣來。有些情況下,將之丟棄,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能夠玩得起洲際導彈的,都不是一般國家。

  • 2 # 海事先鋒

    因為一般的國家沒有技術能力研發洲際導彈。洲際導彈的技術難度還是很高的,像印度這種有研發的想法,也有研發的資金的國家,都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洲際導彈,可見研發洲際導彈的難度有多大了。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美俄英法朝六個國家研發出了洲際彈道導彈,其中中美俄英法五大國實現了洲際導彈的部署,不過英國的洲際導彈現在用的還是美國的三叉戟導彈,也就是說,目前世界上裝備有自己研發的洲際導彈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北韓等5個國家。北韓是最近進入這個洲際導彈俱樂部的,他們在2018年實現了洲際導彈部隊的建立。

    洲際導彈難在哪裡?首先是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問題。洲際導彈的個頭一般都很大,長達幾十米,最短的也有10多米,重量很大,都在幾十噸左右,要把這麼巨大的導彈發射到外層空間,需要火箭發動機有很大的推力,而且發動機數量不能太多,最多要在4臺1級發動機的幫助下把導彈推到空中,因為發動機越多導彈的故障率越高,所以一般很少有多臺發動機捆綁的洲際導彈。

    其次在導航能力,洲際導彈飛行距離很遠,一般用慣性制導、星光制導結合的方式進行制導,有些先進的國家,比如中美俄還會用到衛星導航來提高制導的精度和抗干擾的能力。但是不論是哪種制導能力要用到洲際導彈上都是一個挑戰,因為他的射擊距離較遠,要保障精度必須要在一般的導航精度上再提高一個級別,甚至需要製造大型的慣導陀螺儀,光是這一點就難倒了一般國家。

    最後,洲際導彈還需要有一套規範的部署和使用方法,要有具備高度組織度和編成的部隊來使用,要有一套合適的使用流程,一般的國家光是把部隊訓練起來都難,比如中東的沙特等國,部隊不臨戰逃跑都是好的,讓他們具備核戰爭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實在是太難了。如何構建發射陣地,如何建設發射井,如何加入燃料,如何確保永備工事隨時可用,時刻處於戰備狀態,如何讓部隊組織嚴密,聽話能打,這都是問題,一般國家建立不起來這樣的部隊。

    最後,洲際導彈本來就很難很貴,不配備核彈頭就是浪費,一般的國家哪有核彈頭呀,所以根本也就沒法高性價比的使用洲際導彈。

  • 3 # 戰情解碼

    洲際導彈是指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彈道導彈,它通常是大國身份的象徵,與核彈頭組成核導彈後,便成了三位一體戰略打擊力量中的重要一環。然而除了美、俄、英、法、中這五個常任理事國外,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沒有洲際導彈。印度和巴基斯坦雖然擁有核武器,但他們也只有中程導彈,而沒有洲際導彈。印度雖然宣稱“烈火—5”是洲際導彈,但由於它並沒有完成洲際發射實驗,所以還無法確認印度的說法是否屬實。日本的運載火箭技術雖然很先進,但迫於和平憲法的束縛,他們無法進行洲際導彈的開發。總而言之,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洲際導彈的確是一個“稀罕物”,這讓它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洲際導彈發射過程示意圖)

    一個國家能否擁有洲際導彈與兩個因素有關,即國家的技術能力和國家意願。洲際導彈的研製難度很高,第一個難點就是導彈的推進問題。要達到8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導彈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推力,多級火箭串聯無疑是最佳的方式,這點與運載火箭頗為相似。然而與運載火箭不同的是洲際導彈必須採用一體式結構,不能採用捆綁發射器的方式,所以這對導彈發動機以及彈體設計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央視透露的東風-31洲際導彈的固體發動機試車鏡頭)

    (運載火箭採取的捆綁式發動機)

    與運載火箭不同,洲際導彈並不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而且為了擊中目標,它還需要再入大氣層,所以洲際導彈至少需要穿越兩次大氣層,即起飛階段和落地打擊階段。在起飛階段,導彈帶著彈頭一起飛出大氣層,由於這個階段的時間很短,速度也比較慢,所以彈體防熱以及防衝擊的要求還不算太高。但是在落地打擊階段,彈頭速度通常會提高到十幾乃至二十幾倍音速。此時,彈頭與大氣劇烈摩擦,進而會產生極高的熱量,彈頭最高溫度可達9000攝氏度。由於高速氣流和高過載所帶來的衝擊,這就對彈頭強度提出了要求,如果彈頭承受不住,導彈很可能會在空中解體。

    彈頭材質的效能是一個國家工業加工能力以及材料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如果技術水平不達標,那麼也就無從談起彈道導彈的研發。中國在研發“東風—5”洲際導彈時,在防火材料研發專案上,耗費了大量科研人員的心血,足足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才攻克這一難題。由此可見,彈頭再入載具研發需要非常雄厚的科技水平和資金支援,而這對於一般國家來說根本無法做到。

    (彈頭再入大氣層)

    (東風—5B洲際彈道導彈)

    洲際導彈再入大氣層後,為保證精度,需要將慣性制導技術、地形匹配系統、無線電系統以及衛星制導系統集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處理後,對於導彈的飛行姿態、方位和再入角度等引數進行自動調節,但由於導彈速度很快,這就對導彈相關配套系統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否則很難保證導彈的命中率。總而言之,洲際導彈的技術要求很高,非大國玩家難以掌握。

    (分導示彈頭再入大氣層)

    (美國的W88彈頭)

    對於一些沒有戰略需求的國家而言,發展洲際導彈並不符合國家利益,所以他們通常不會選擇自行研製,而是採取同大國結盟的方式來保證國家的安全。即便是暗藏野心的國家也不會主動研製洲際導彈,因為其國內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並不足以支撐他們從事相關研究,除非到了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另一方面,洲際導彈往往同核武器研發相配套,所以國際社會不可能放任這種情況發生,必然會對從事洲際導彈研發的國家施加制裁,這就使得很多國家即使想發展洲際導彈也得思量再三。

    (洲際導彈是真正的大國基石)

  • 4 # 孤獨的TRS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清楚,自從美國在二戰中使用原子彈後,全世界各國都將所有的心思花在了建造核武器上,中國是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但後來中國並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瘋狂生產,而是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研製洲際導彈上。很多國家想要大量研製核武器的時候,受到了聯合國的禁止。

    而那個時候的中國已經研製出很多國家都沒有的洲際導彈,但那個時候美國和俄羅斯也有洲際導彈,也就是說目前全世界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擁有洲際導彈。

    這幾十年來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越來越少,只剩下了中美俄三國,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洲際導彈的研製過程非常複雜,根據相關資料統計表明,洲際導彈光是保養費用和維修費用是有多國家承擔不起的。

    再者想要擁有洲際導彈必須是一些經濟大國,並且能夠擁有儲存這些導彈的技術

  • 5 # 大志遠思想空間

    為什麼一般國家不能擁有洲際導彈?一個字,難!從政治上,從成本上,從技術上都很難。

    洲際導彈,通常指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導彈,至少差不多能到半個地球了,彈頭一般都是核彈頭。核彈頭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有的,在法律上只有五常擁有核彈頭。而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也公認的擁有核彈頭,但法律是不承認的,屬於黑戶口,這也是隨時制裁的理由。

    如果沒有核彈頭去發展洲際導彈,是十分不合算的。一般洲際導彈的彈頭是一噸左右,或者彈頭的大一點,再分成幾個分彈頭。能發射到別國的國土上,作用太小了,沒有威懾力,沒有哪個國家去做這種傻事?

    再有就是技術很難,我們眼前就有現成的例子,比如印度。印度擁有核武器,擁有火箭技術,也擁有遠端導彈,印度應該有洲際導彈吧?印度沒有,他只有遠端導彈烈火5,射程5000公里,他自己說是洲際導彈。離國際公認的8000公里以上,射程相差還很遠,因為裡面有高技術。最重要的就是彈頭再入大氣層技術,就是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頭飛出大氣層,然後再返回打向目標,這一點印度肯定沒有解決,民用就是返回式衛星。因為物體進入大氣層,經過大氣層摩擦,必須有防高溫措施,彈頭才能返回,印度現在真的不會。這一點除了五常,日本應該也會,所以這是一個高技術。

    一般國家為什麼要發展洲際導彈呢?其實也沒有必要。就像發展航母,也是高技術,關鍵是即使買得起也養不起,泰國巴西就是例證,各國還需量力而行,走自己的路。

  • 6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主要是三點,1.沒必要,比如諸多北約成員國,已經跟大國捆綁,自己的安全有保障,沒有相關需求;

    2.政治和技術上受限制,洲際彈道導彈就是帶核彈頭的“戰略核武器”,非核國家要研發核武,明擺著是在挑戰國際秩序;

    3.造不起也養不起。

    早在蘇聯時代,烏克蘭作為蘇聯最靠近西方的領土,長期以來,被部署了數量龐大的核武器與核設施。

    烏克蘭手握“硬貨”,照說應該“抖起來”了,為什麼就認慫,銷燬了核武器呢?

    首先是大國的壓力,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戰略核武器,是大國之間“核制衡”的主角,本來世界上公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蘇美中英法這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現在突然擠進來個烏克蘭,所謂的“平衡”一下子就不好保持了。

    這麼大量的核武器,需要烏克蘭政府每年花費數億美元進行維護,這在政府簽了一屁股收入和物價成反比趨勢,老百姓連“吃飽飯”都成問題的烏克蘭,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缺乏專業的管理與維護,不少核武器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核彈頭出現蓄積現象,如果一旦出現爆炸、洩露等情況,後果真是不堪設想,歐洲和周邊的獨聯體國家都得跟著遭殃。

    於是,權衡再三,1994年在美國、俄羅斯、英國的共同忽悠和利誘下,拮据的烏克蘭簽署了《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宣佈徹底放棄了所有核武器。到2001年,隨著境內最後一個SS-24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被拆掉,烏克蘭最終成了一個徹底的無核國家,洲際彈道導彈在這片熱土上徹底成了歷史。

    也就是說,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戰略威懾武器,是必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是核武器的“運載平臺”。所以,無核國家不會,也不需要開發洲際導彈。這樣就pass掉了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

    然而,說到核武研發,除了聯合國五常外,其他擁核國家本身的核武研發、實驗行為都違反了先關的國際公約,屬於聯合國明令禁止的行為。像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這些國家,因為跟說了算的大國關係好,所以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但動靜也不能太大,畢竟是違法行為。

    但是,像伊朗、北韓、還有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等國家,因為過於咄咄逼人,在核武研發上,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打壓。

    所以,要想搞洲際彈道導彈導彈,首先得是個合法的擁核國家。咱們前重點說了,五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就是五個合法的擁核國家。一般國家要是發展洲際彈道導彈的話,就是在衝擊五大國主導的世界國際秩序。

    從歷史上來看,沒有實力的國家衝擊世界國際秩序,往往會遭遇身死國衰的命運,比如利比亞的卡扎菲上校;而有實力的國家衝擊國際秩序,還取得了勝利,那麼就會躋身成了國際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比如咱們中國。

    不過,目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貌似還沒有任何國家幹挑戰這五常的地位。

    這麼看,光是政治和國際法層面,就pass掉了一大批。

    但是,還真有迎難而上的,比如,2017年底宣佈擁有了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北韓(當然,這是他們的定義,據推測,實際作戰半徑還遠達不到超越5000公里的程度)。

    咱們再看北韓,它短時間內,技術上能夠有重大突破,有可能是烏克蘭方面援助的結果。烏克蘭雖然自毀了核武器,但還留著技術,隨時準備拿出來換錢、變現。然而,以北韓的國力,想長期維持一定數量的洲際彈道導彈,壓力是及其巨大的。這也就有了去年以來,北韓主動配合無核化的一系列舉措。

    說了這麼多,大家也都看出來了,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必須是合法擁有核武器,國際上說了算的政治經濟大國。而且,維持一定數量和品質的彈道導彈,需要持續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

    目前,世界上擁有射程超過1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也只剩下了中美俄三國。而英法這兩國家,更致力於發展能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迅速變現的常規武器,至於“核威懾”,更多的是寄希望於美國老大。

  • 7 # 國平軍史

    沒有折騰出射程1萬公里以上的遠端彈道導彈,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擁有洲際導彈;當然,理論上能射出8000公里的遠端彈道導彈,也稱得上是洲際導彈了,但如同福斯碰到賓士,同樣的駕駛德系車,但總感到底氣不足。

    能折騰出射程1萬公里的遠端彈道導彈,裝一個普通彈頭,戰時向對手放出去,人家一定當你瘋了,肯定放的是核彈,於是,作為對等報復,他也會起飛遠端彈道導彈,而且是帶上核彈頭的。

    因此,能折騰出遠端彈道導彈,還的折騰出核彈頭,而且得是分導式的多彈頭,一般都有10個左右的分導式彈頭,單彈頭儘管能將爆炸當量設定很大,但威力不如將大當量核彈頭分解成多個分導彈頭。

    核武器入門檻級別的,就是原子彈,是唯一投入過實戰,爆炸威力驚人的玩意,早年老美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空投了兩顆這樣的小玩意,也就相當於1-2萬噸當量的TNT,卻讓數十萬日本人死傷,城市滿目瘡痍,到處是斷垣殘壁,所以日本人到現在還在嚷嚷是戰爭的受害者。

    原子彈爆炸威力不過10萬噸級,更高級別的只能是氫彈,動輒爆炸威力相當於數百萬噸數千萬噸當量的TNT,這玩意不能說是小玩意了,實在是大玩意了,威力究竟有多大,沒有投入實戰,但可以參考相當於2萬噸當量TNT投擲在長崎上空的“ 胖子”,給長崎造成的嚴重破壞,民眾的大量死傷,儘可發散性思維,數百萬噸數千萬噸當量TNT的氫彈,投擲在一座城市上空會是什麼樣子。

    核彈不好搞,門檻非常高,首先,製造核彈的核原料不好搞,搞來了需要成千上萬臺離心機日夜不停地運轉,提取出能製造核彈的高度濃縮鈾,即便搞出了高度的濃縮鈾,不一定就能成功製造出核彈,製造出了核彈,能不能爆炸又是個問題。

    現在,正常擁有核彈和遠端彈道導彈的,也就聯合國五常委,其他實際上擁有核彈的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少數國家,卻沒有射程1萬公里的遠端彈道導彈,即便有了核彈,但投擲工具卻有缺陷。

    其他國家企圖擁有核武器,譬如伊拉克其核工廠就被以色列戰機給炸掉了,伊朗想擁有核武器也受到了老美對其政治、經濟、金融等領域的嚴厲制裁,老美絕對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

    研發核武器和遠端彈道導彈,都是既需要完善獨立的軍工科研體系,同時還得不停地砸錢,是個非常燒錢的系統工程,人力、財力和物力砸下去了,還不一定能生根、開花和結果,所以核武器和遠端彈道導彈,不是那麼好搞的,非一般國家所能玩得起。

    許多國家乾脆不玩需要大把砸錢還不定有結果的核武器和遠端彈道導彈,出與國家安全考慮,就跑出去拜大哥,讓大哥替其抱腰,當然,得給大哥納投名狀,就是出真金白銀,購買大哥的軍火,有大哥罩著,其他國家也就不敢欺負,這叫打狗還得看主子。

  • 8 # 一葉楓流靈似舞妖

    很多人認為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很難。其實真實情況未必如此。對有些國家比較難,但是對很多國家也不是很難。比如德國日本義大利。

    首先是洲際導彈不一定有用。歐洲一些小國,國土狹小,發展洲際導彈不能解決國防安全。比如瑞士、奧地利,威脅他們的根本不是洲際之外的大國,而是自己身邊的小國。所以小國發展洲際導彈很多時候都是沒有用的。北韓例外,不能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方式評價。伊朗也是首先針對中東,而不是美國。

    第二個因素是資金。大部分國家沒有足夠的資金髮展洲際彈道導彈。包括研究試驗設施,發展有關的技術,提高工業製造能力。這是阻礙另一部分國家的障礙。比如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這些能力要求國家有較高的工業化程度。北北韓發展導彈,細長的像一根筷子,就是缺乏技術能力。無法制造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參照五大國的導彈發展歷史,中遠端導彈是個坎。製造一定推力的發動機是普通工業加工的極限。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用的是東風四,用了五、六年時間,但是第一級是東風三,1970年試射。而真正的打到美國的洲際導彈東風五卻要在十年之後的1980年。

    法國1965年開始潛射彈道導彈計劃,1970年代初就達到3000公里,1984年M45達到6000公里。超過8000公里,達到1萬公里要等到2006年的M51,經過了22年。

    印度2012年試射5000公里的烈火五,射程3500公里的烈火三在2007年試射成功。1983開始彈道導彈計劃,1989年烈火一試射成功,到2012年,印度歷經30年達到5000公里。

    除了使用、資金和技術原因,國際環境壓力也會影響研製洲際導彈。比如日本,有技術,有資金,有需要。但是國際環境壓力迫使日本不得不放棄發展洲際導彈。這讓日本右翼耿耿於懷。還有德國,放棄成為軍事大國。

    洲際導彈很少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可一概而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口之家想買一輛落地25到30的家用,豐田亞洲龍值得買嗎?小車和suv別的有什麼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