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虛舟應物2
-
2 # 斌格謙
相信許多條友肯定一直有個疑惑:當年只有竹簡記錄的年代,人們是怎麼傳遞資訊的?天下大事是如何口耳相傳的?當年諸葛亮身在隆中,是如何知道天下的局勢的?平頭老闆姓會不會連改朝換代了都不知道?
@網友不冬眠的蛇:
一、他交友廣泛,對時事關心,而他的一些好友都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政客,因此他可以很方便的瞭解到當時的政治格局。
二、諸葛家算南陽的世家大族。諸葛亮另外兩兄弟,一個在曹營,一個在吳國。都混得不錯。諸葛亮自己也在荊州計程車大夫階層裡很有名氣。
三,諸葛亮隱居的襄陽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又是荊州的首治所在地,訊息本來就比較靈通;
四、劉表統治下的荊州社會治安相對穩定,所以中原的許多知道分子紛紛來到這裡,躲避戰亂。這些人對時局相當瞭解,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外面的資訊;
@網友早川小蓮:因為 有一位金甲神人 給他脫了一個夢,告訴他了
@網友2p外掛:部分地區的老百姓確實存在改朝換代都不知的問題。諸葛亮隆中知天下這一說嘛。。。可能為了凸顯其傳奇性咯
@網友夢醒之餘:我告訴他的,我還知道秦始皇不老藥的下落,只要給我打500元,這些都是你的
@網友賣茶葉的小男孩:諸葛亮的家世身份,樓主去查一下就知道了,大哥在東吳當謀士,岳父在荊州當官,跟劉表還有裙帶關係,想知道天下大事不要太簡單。
@網友我還真就不信:人家也是士族,雖然不是什麼特別大的家族。跟劉表也拐著彎的親戚,平時交往的也都是名士,離政治圈壓根就不遠,只要有心,天下大勢還能不知道?
@網友mmp:諸葛亮又不是真正的村夫,他家裡人脈關係廣得很!
@網友秋有青鳥:琅琊諸葛氏是漢代就傳承的世家 起碼到東晉都是延續的這種大家族教育子侄輩 往往會讓做官的長輩給小輩講時政甚至出題考校 所以世家子弟能力強 並不是說真的天生多麼聰明 而是學過數學的往往比沒學過的更擅長數學 。另外,世家往往有意無意的多方下注。諸葛家三兄弟分別是不同勢力,曹操麾下神獸郭嘉和袁紹謀士郭圖也是一家的,不過應該是主家和分家。
@網友原色魔法:還真有報紙,類似今天的人民日報,叫邸報:
“邸報”是否最早出現於漢朝,目前在新聞史研究工作者中還有不同的看法。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辦事處,這個住處叫做“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透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諸葛亮的老婆家在荊州是望族,交往的好友也都是荊州豪強,得到訊息並不難)
@網友nsmn:最討厭所謂的諸葛家世家大族,三方下注的說法,典型的倒因為果。且不說世家這一概念在東漢末、三國初還是成型時期,到了九品中正制確立才初步成型,諸葛亮家祖上最大的官是個西漢時期的司隸校尉,上一輩就一個郡守也配叫世家,妥妥的中下品好不。再說三方下注,且不說當時所謂的諸葛家族能不能決定諸葛亮的選擇,就說諸葛家當時的話事人眼光卓越遠超袁、楊,一眼就看出了未來三分天下,曹劉孫三家下注,不像弘農楊家、清河崔家吊死在一家上,怎麼沒想到讓家族最有才華諸葛亮去當時的曹家出仕,以孔明的能力做到比徐庶的御史中丞高沒問題吧,說不定就成了曹丕的太子四友之一,將來天下是姓司馬還是諸葛就不一定了;劉備那裡反正是下注,派個另外小字輩的去就行了嘛,反正眼光高遠,早就知道要三分天下了。
這件事你怎麼看?
-
3 # 姚總看世界
古代雖然沒有報紙,沒有網路,但有一種東西能瞭解天下形式,那就是邸報,具體來說類似於現在的內參,一般官員透過他來了解相關政策,以及天下形式,諸葛亮雖不是官員,但他結交天下名士,應該是有機會接觸到的
-
4 # 瘋風馳電來
謝邀,沒有報紙、沒有網路不代表沒有別的工具,1.竹簡就可以,2.而且當時漢朝已經有朝廷簡報,諸葛亮怎麼也是一個士大夫階層,資訊已經有了,只要想辦法總能搞得到,3.諸葛亮雖然住在鄉下,但他經常會參加一些名士的聚會,這不就瞭解訊息嗎。一個人知不知天下事不在於他住在哪裡,而在於他到底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辦法,關不關心。夢想是一定要有的,但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
5 # 都不想活了嗎
諸葛亮是孤兒,跟叔父長大的,叔父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一職,後叔父死,諸葛亮隱居南陽務農,為了擠身上流社會,娶醜妻黃月英,荊州名士黃承彥之女,成為當時一個笑話,不過,也因此結交了龐統、徐庶、司馬微等一批上流社會的幾個名士,而這些人的背後都是龐大計程車族,包括老丈人家,黃月英的母親往遠處扯也是漢代最有名望計程車族文人雙領袖……蔡邕一脈,這些家族勢力可是具備能左右江山的影響力。這些人的訊息來源相信可以回答了這個問題了。
-
6 # 東東125958433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理解,1首先這個要有狠好的記憶力,還善於觀察。2對各種訊息.大道理小道訊息八卦都想知道。3具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4各種想不通或是自己解釋不能說服自己的問題即使無關緊要,但也沒忘記。5能博古通今。諸葛亮的隆中對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劉備沒三顧茅蘆之前。諸葛之是一介平民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以後是怎樣。他的學習和對天下事情的認知純屬個人愛好。在加上他天賦極高。對不同人的各種語言見解,純屬是個噴子。也就是酸秀才。但是正因為他的誇誇其談被識貨的徐植聽到了。才有後來對劉備的推薦。為什麼三顧茅廬呢?是因為頭兩次諸葛還沒準備好思路。三次的隆中對才會有那麼高見戰略規劃。像諸葛亮那樣的人才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還是董卓找他。他都可能給不同人拿出一副戰略規劃。他不管選擇什麼職業都可能有造化。
-
7 # 郭穎珊
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因為南陽在漢代是全國六大都會之一,當時國都是洛陽,南陽是陪都,又稱“南都,帝鄉”,地位僅次於洛陽,諸葛亮就隱居在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南陽是繁華大都市,資訊發達,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槽,所以諸葛亮才能足不出出戶就知天下事,這就更證明了諸葛亮躬耕地是在南陽而非襄陽隆中,因為在當時通訊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諸葛亮如果隱居在隆中那樣的窮鄉僻壤,是根本不可能知曉天下事的。
-
8 # 阿超82328322
1傳10,10傳100,靠人的嘴巴和耳朵,朝廷一旦有什麼訊息情況,官府應該是最早知道的,然後張貼告示以示群眾,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肯定不甘為農,身邊又多是博學之士,當然也會主要關注天下局勢動盪,諸葛亮知道三分天下,必定知道劉備這樣的人物,劉備起義闖蕩18年之久,雖然沒有立足之地,屢戰屢敗,但早以是向當當的大英雄,人們茶餘飯後的話談,諸葛亮不知道劉備絕對不可能,除非諸葛亮不關注政治,但事實是他常自比管仲樂毅,所以他是知道劉備的,諸葛亮也知道曹操的,知道曹操帳下謀士武將如雲,也知道孫權這號人物,帳下也是文才武將如雲,特別是周瑜,當然他也知道劉表,但劉表沒有雄心,年紀大了,安定一方還可以,唯獨只有劉備屢戰屢敗心懷大志一心要除賊扶漢,更知道劉備帳下缺乏智慧謀士,其他梟雄都不缺乏謀士,所以大展宏圖也必在劉備身上了,事實證明諸葛亮真是個奇才,他等的就是劉備,劉備不知道諸葛亮是很正常的,但是諸葛亮不知道劉備是絕對不可能的……
-
9 # 圖大叔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因為古時候社會發展很慢,幾十年幾乎不會有什麼變化,路還是那條路,河還是那條河,國家也還是哪個國家,把所有的資訊閱讀完就可以用一輩子。如果是現在,日新月異,諸葛亮肯定不行,他的閱讀量都沒有大家一天手機看的內容多。
-
10 # baby愛科學
首先,諸葛亮並非真的住在鄉下,雖然南陽和襄陽哪個是諸葛亮隱居之處尚有爭議,但南陽和襄陽諸葛故居都離城址非常近,襄陽諸葛故居距離城址約二十里,南陽諸葛故居更近,僅不倒一公里,現在這樣的距離連城郊都算不上,即便按照當時的概念,諸葛亮也只是居住在近郊區。
第二,諸葛亮是官二代,叔父諸葛玄曾官至太守,雖然叔父在諸葛亮很年輕的時候就過世了,但長兄又在孫權手下為官,雖然諸葛家並非前面回答中所說的大族,但也不是寒門,至少能和士族說上話。
第三,諸葛亮娶了一門好親,岳父是和劉表,蔡氏有姻親的。有傳說諸葛亮為了獲得這門親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姿容甚偉而娶醜女。
第五,諸葛亮雖然把家安在城郊,但他卻不是個安居樂業的人,常常出遊,可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了。
因此,諸葛亮可以較為精準迅捷的獲悉荊州及天下的各方面資訊,對天下局勢的判斷也較為精確。不過,話說回來,諸葛亮的隆中對並非什麼驚天高論,早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前八年,魯肅已經向孫權說出了: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可見,佔據有利地形,聯合各方勢力才能對抗曹操進而取代曹操,早已成為士族階層的普遍共識。在史實中,諸葛亮最初的作用和糜夫人及糜竹,糜芳的作用差不多,只是後來局勢的發展和諸葛亮的個人能力才使其有了大幅度提升。
-
11 # 性格實驗室
1.諸葛亮交友廣泛,茶餘飯後的聊天中就能獲取有用資訊;
2.可以出門打聽,住在鄉下不代表他不出門。再說了,我記得諸葛亮住的地方並不是山溝野村,是一個當時還算不錯的地域;
光有以上兩點還不夠,關鍵點還在於諸葛亮的內心。諸葛亮是有計劃有預謀的,他絕不是隻想做個山村野夫,他是要出仕的,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前戲,都是為他出仕做鋪墊。
所以,他可能每時每刻都在想著瞭解天下事,為將來的攪弄風雲做充分準備。瞭解了這一點之後,你覺得沒有報紙、沒有網路、住的偏僻,這些還能成為阻礙嗎。
這個道理放在現在也是一樣的。現在電視、手機、網路,四通八達。但是,假如你是個不關心世事之人,這些於你都無用。你的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聾的。朋友們聊起舊新聞,你可能根本沒聽過。因為你的心不在那。用這個道理反推,你的問題就有答案了。
-
12 # 湘墨塗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家時常會看到“隱居”出世,或帝王請“隱士”輔佐之類的敘述。
在當時那環境,一沒良好的通訊設施,二沒有視聽裝置,三沒有及時傳播社會變化的捷徑,“隱居”者又是怎樣瞭解和知嘵局勢變化和今後態勢走向呢?關於這一點,許多現代人也許是以現代人的思維,去看待這些似乎很神奇的事了。
其實,古代的“隱居”者,在所謂的“隱居”之前,是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以當時能利用的一切訊息,甚至“觀天象”,察山形水跡及鳥聲花草在四季的變化。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好似如玄幻小說般古人觀察世物這些方式,其實在當今也有人能如此這般。比如 : 一個善於觀察的人,走在人流如織的街上,看到與其十米開外迎面走來的人之形態,在自己不改變前行方向的前提下,就能準確判斷迎面而來的人,是從左還是右與己擦肩而過。這雖然是簡單例子,但是,卻不知世上之事有很多相通之處。
所以,不能把所學的書本知識和看到的事物融會貫通的話,那麼,豈不是每遇到一件沒見過的新奇之事,又要找位老師或入校再學習一次,如此這般,人生一世豈不要反覆入校了。
古代“隱居”者,在不斷觀察和思考中發現了事物或時局的變化,較之同齡人或周邊的人觀察力和預測力都強,甚至超前許多年,因此,被視為怪異之人或神奇之人,而在時局並未改變或又沒有人欣賞其能力之時,以看似退出“江湖”的方式而“隱居”去了,其實還在研究更全面的觀察分析方法,待徹底發現局勢最終走向時,則還是透過自己的“朋友圈”廣而告之,諸葛孔明就是以這種方式,將其“隆中對”傳播出去後,又被劉備好友發現“臥龍”有位諸葛先生,其“隆中對”極妙,故而換來劉備“三顧茅蘆”請賢佳話,最終助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還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勾”則更是不可思意。可想而知,當時的姜太公在“隱居”多年,研究出來的拯救亂世的之法,總不見帝王將相請他出馬,那是一個急呀,由此可見,姜太公是位沒有“朋友圈”的怪人,也不相信周邊有“識才”之人,因此,在某一天外出閒逛,聽傳言有位周王到本地一遊,於是,姜太公拿根破竹竿栓上短繩,再繫上一個無鉤的針,蹲在周王必經之路,伸出釣竿將其懸在半空。沒想到,周王也是怪人,偏偏喜歡探究奇人異事,於是,周王得到姜太公輔佐,建立了周朝800年偉業。
-
13 # 小二喝口茶
諸葛亮早年是跟隨叔父一起在外地做官的,雖然年紀幼小,但官宦之家交遊廣闊,其見識也肯定與一般農戶不同。
197年,諸葛亮叔父去世後,他隱居於隆中,但並不是居身世外,不問世事。除了不斷努力學習之外,他常拜訪荊州名士,和司馬徽、龐德公、徐庶這些人一起交流。荊州天下通衢,四方資訊匯聚於此。而諸葛亮交往的這些人都是一流的人才,最聰明的頭腦,天天在一起頭腦風暴,還能搞不清楚天下大勢?
所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是一種傳說。不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資訊收集是不可能對天下了如指掌的。
-
14 # 少林1392798186
三國初期,士大夫對曹挾天下今諸候諸多不滿,相對於劉皇叔又諸多的同情,曹霸天時孫佔地利,孔明看到劉擁人和,故此才有隆中對,成就劉備進蜀,三國始立。
-
15 # 無與倫比67041125
躬耕隴畝你還真以為諸葛亮在鄉下種地?諸葛亮和哪些人來往?徐庶,崔周萍,司馬徽,最重要的是還和龐德公來往,這些人哪一個是泛泛之輩?諸葛亮的岳父是誰?諸葛亮的姨夫是誰?黃承彥也是天下名仕,他姨夫劉表就不用介紹了吧,荊州老大土皇帝。看看周葛亮的朋友圈就什麼都懂了。
-
16 # 桂粵道君
古代的名士(或隱士)經常要做一件事,就是雲遊四海,所謂的雲遊四海實際上就是出遠門訪友,以瞭解天下事。古人交通不發達,最快也是駟馬難追了。但名士出遠門訪友一般還是徒步為主,所以每次出遊一般個把月,甚至幾個月是正常的。諸葛亮作為當時的一位名士,不僅自己熟讀經書,知識淵博,而且有所謂的“鴻鵠之志”,還結交當時不少良師益友,名士,如司馬微,徐庶,龐統等,所以諸葛亮也從與名士的交流中瞭解到不少的天下事,所以諸葛亮隱居南陽而知天下事,並不是他不出門或者與外界隔離了。劉備為啥三顧茅廬,才得以見到諸葛亮,那也是諸葛亮出遠門訪友的緣故。
-
17 # 魏德雲
古人沒有現代的通訊裝置,電話,手機什麼的,為何能知天下事。這個問題是老話題了,其實,古語說得好,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那麼,他們是如何知道天下事的呢?主要有以下途徑,1,口口相傳。以前偏遠農村,沒電沒電話,更沒手機什麼的,但很多國家大事,哪兒殺了個人,哪兒男人出軌什麼的,知道得很快,靠的就是口口相傳也,俗話說,好事無人傳,醜事傳千里,醜事,怪事,傳得最快,流傳最廣,就連夫妻枕頭話
都成街談巷尾的閒話了。2,古時有很多驛站,千里馬送信,日行千里,重大事情幾天就知曉也。3,走訪,透過走訪,打探資訊。4,放出耳目,打探資訊。5,出錢賣資訊。6,有砥報,國家編的,可信度要分析。7,三國時戰亂多,問流民。
-
18 # QKang
以前的名士總愛大家喝喝酒,談談天,說說地。他們之中大多是政客、商人、文人。天下之訊息當然比較靈通。而且你們認為孔明真的是隱士嗎?他是潛士而已。他住在鄉下,但經常去遊玩吧,他是個富二代。
-
19 # 國史拾遺
在演義及歷史中,諸葛亮都是隱居於隆中,每日讀書、種地,過著隱士生活。但劉備拜訪時,他卻通曉天下大事,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為劉備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在沒有網路、報紙的古代,諸葛亮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其實,諸葛亮並非陶淵明那樣的真隱士,他實際上是“假隱居”。如果真要隱居避世的話,完全可以選擇一個偏遠、人跡罕至的地方。但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距離南方政治中心襄陽只有十幾裡地,騎馬20分鐘就能到達。假如現在有個人,住在距離廣州、深圳只有幾十分鐘路程的郊區,卻宣稱自己在隱居避世,你能相信嗎?
其次,真的隱士通常都是要遠離政治,更要遠離各路權貴、名士的。但諸葛亮雖然居住在隆中,卻一直關注政治。他最愛讀的《梁甫吟》,是一首與政治相關的詩歌。諸葛亮還常常自比於管仲、樂毅,這兩人都是建立過大功業的人。一個真正的隱士會這麼強的功業心嗎?諸葛亮還經常品評自己的朋友,評價他們的能力能做多大的官。真正的隱士也不會整天關注這些俗事。
諸葛亮還很熱衷於與各路名士、權貴結交。比如他的朋友崔州平,是太尉之子。如司馬德操、龐德公、黃承彥,都是荊州名士。他的岳父黃承彥與荊州牧劉表還是連襟。這也可證明他並無隱逸之心。
所以,從諸葛亮的居住地點、日常行事來看,他並非真正的隱士。相反,他一直在積極的關注政治、結交賢才、等待時機。
那麼,諸葛亮有那些途徑可以瞭解天下大事呢?
首先,諸葛亮的出身就不一般,他是西漢司隸校尉(最高檢察長)諸葛豐的後代。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副省長),叔叔諸葛玄曾被袁術(一說是劉表)推薦為豫章太守(省長)。可以說諸葛亮是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的。諸葛家族的朋友遍佈於上層社會。比如他的叔叔諸葛玄,與荊州最高統治者劉表關係很好。
諸葛亮又與荊州名士圈裡的重要人物如司馬德操、龐德公、黃承彥等建立了密切的聯絡。龐德公稱呼諸葛亮為臥龍、稱呼龐統為鳳雛。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則親自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的其他朋友也都很不一般,他們要麼是崔州平這樣的世家子弟,要麼是徐庶這樣遊歷天下的奇士。
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又與荊州大族蔡家建立了聯絡,建立了更龐大的人際關係網路。這蔡家堪比民國時期的宋家。黃承彥的妻子是蔡諷長女。蔡諷的姐姐嫁給了漢末名將、太尉張溫。蔡諷的小女兒嫁給了劉表。蔡諷的兒子是就是在荊州掌握實權的蔡瑁。
總之,透過家族關係、聯姻、交友,諸葛亮與當時天下的世家大族、各地的實權人物都建立了密切聯絡。透過這些熟人探聽天下大勢,比別人道聽途說更為可靠。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透過讀書瞭解天下大勢。諸葛亮的讀書很有特點,他並不追求精讀,而只求瞭解大略。透過廣泛閱讀,諸葛亮進一步擴大了的視野。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諸葛亮“隱居”生活的另一面。他並非真正的農夫,種地、種菜對他來說只是一種休閒娛樂而已。他的居住地隆中,距離襄陽很近。當時北方大亂,全國各地計程車族、名士遷居到襄陽避難。年輕的諸葛亮,經常到襄陽去,與全國各地的名士交流訊息、瞭解北方形勢。透過叔父諸葛玄與岳父黃承彥的人脈,諸葛亮得以結交劉表、蔡瑁等荊州實權人物,瞭解荊州形勢。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孫權的親信部下,兩人常有書信交往。諸葛亮很可能借此深入瞭解了東吳的情況。他還經常去拜訪司馬德操、龐德公等前輩,與他們交流思想、政治見解。透過不斷的交流、思考、分析,諸葛亮逐漸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只待遇到明主,以成就事業。但荊州牧劉表無能、不能重用賢才,曹操有篡漢之心,不符合諸葛亮的標準。一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決定出山。諸葛亮《出師表》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自謙而已,並非真的如此。但是如果一直都遇不到明主的話,諸葛亮確實有可能一輩子隱居。
-
20 # 陽明山夫
這個資訊很有限的,但大事肯定知道,畢竟有千里馬了,去城裡一趟,待酒館茶館幾天就知道小道訊息了,道聽途說,也八九不離十了。當然得到訊息,知曉天下形勢,分析如何應對,這個自然來自書本,博覽群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了,可惜那時沒有科舉,所謂的書也是竹簡,真的無法體會他們學習的辛苦了,不過躲在鄉下裝隱士那是諸葛會裝了,不在大眾場合高談闊論,不在文人圈子裡評論天下,劉備焉能知道諸葛之名,這個可不光是水鏡先生推薦就覺得他是人才了。
回覆列表
第一,諸葛亮雖然住在鄉下,但是經常出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千古至理。
第二,諸葛亮交往的都是各地名士,尤其是其家族與荊州名士及政壇人物之間頗多來往,這也是諸葛亮瞭解天下形勢的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