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底月丶
-
2 # 江同學的生活時光
其實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並不是想到馬上來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回憶了很多故事。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現在的我不再是原來的年少無知者,原來的時候,除了每天的學習,我基本上是從來不會看其他書籍,更別說是什麼雜誌了,因為當時對雜誌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接觸了《讀者》,也許這就是時光的變遷讓自己的想法也漸漸地變得成熟而導致的吧。然後我開始去看一些豐富自己課外生活的書籍,然後就選中了《讀者》。其實《讀者》還是帶給了我很多的感受,那時候的自己什麼都不懂,《讀者》也讓我能夠明白很多生活中的道理,而且豐富了自己的課外閱讀,對於我來說還是有很多的好處的。現在有時候還會想起曾經的故事,我是一個理科生,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理科類科目太不在行,相反文科類的還是挺感興趣的,如果再來一次機會我可能會在當時選擇學文科,不過這些都是想象中的事情而已,也不用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而感到後悔,因為既來之則安之。
我對《讀者》還是特別感興趣的,當時除了白天上課,其他很多時間還是在看這個,因為我覺得我本來就很少看書,所以每天應該多看一看這些書籍,畢竟還是有好處的。有時候還會在上課的時候偷偷地看,嘻嘻,不過這不推薦大家,因為做正事地時候還是要好好地專心致志。如果在我剛接觸《讀者》的時候,我肯定會說對《讀者》的瞭解也只是覺得這是當時特別火的雜誌而已,但是現在我知道讀者是一份綜合類的文摘雜誌,原名叫做《讀者文摘》,早期的時候還是雙月刊,而且發行量很好,後來還刊登了徵名啟事,並且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直到最後才把名字改為讀者。其實《讀者》還是特別好的刊物,文中包含了很多的不同種類的內容,這些內容達到一種高質量的標準而且包含了豐富性和多樣性,另外也獲得了各個年齡階段的讀者的喜愛和擁護。
我從一個很少看書到了現在對雜誌還是產生了一種只要一看就會享受的感覺,因為我能夠從文章中瞭解特別多的東西,我能夠學到很好的知識或者是增強我自己的個人文學修養,書籍是進步的階梯,有時間還是要多看書,雖然現在是高質量的生活,但是也不能讓電子裝置干擾我們每個人的所有生活。其實生活中還是得有這些書籍來填充,雖然說可以用手機來看書,但是我覺得書籍看起來要安逸一點,要更加具有可讀性。《讀者》是我曾經的回憶也是我現在的精神食糧,我相信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讀書的信仰以及對《讀者》的喜愛。
-
3 # 凡夫俗子19963
《讀者》在自媒體和網路營銷不發達的時候,是很多讀書人的精神食糧!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90後00後的小青年們如果你給他們講《讀者》如何好,如何能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擴大自己的認知!他們會很不屑的!懶得理你……《讀者》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沒有在網際網路的大潮中抓住機會,沒有華麗的轉身,錯失了做大做強的機會。以至於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哎
-
4 # 侃扯聯盟
《讀者》多年前來一個時代的產物。那個年代,我們男生女生都沒有很多的金錢去購買化妝品、包包、球鞋等東西。沒有富裕物質的我們,就把精神寄託在各種課外書,讀者文摘上面。上面有很多充滿正能量的小段子小故事,激勵著大家在苦中作樂。
如果當年淘寶很火或者有電競界的存在,我想讀者就不存在了。讀者是一款小清新的治癒雜誌,雖然在現在看來很多小故事的邏輯上漏洞百出,但宣揚的主旨都是勸人向善教人學好,這點非常難得。
但現在市場需要的不是有教育意義的小時,年輕人叛逆又高傲,非常牴觸被教育或者灌雞湯。真正厲害的作家,是透過故事裡的客觀描述,讓讀者自己感悟自己判斷,既不歌頌人性的美好也不批評社會的黑暗。所以說《讀者》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食糧。
-
5 # 西涼攻城獅
只能說《讀者》曾經輝煌過。為什麼會沒落呢,因為時代越來越焦慮,讀者上那些心靈雞湯式的美文不能夠迎合讀者的口味。上初中高中的時候,老師常常推薦這個雜誌,但是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它沒有意思,看不進去。
記得當時《讀者》上面有個欄目好像是是“讀者來信”,每次看著人家寫看完《讀者》裡某篇文章的感悟和改變,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情感麻木或者神經太粗,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
-
6 # 拓耕者2018
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愛《讀者》。它的紙質感、它的書香味、它的多彩欄目、它的有趣篇圖都是我的最愛,我是它的忠實粉絲,期待它入時俱進,快速發展!
-
7 # 家校一線
作為70後,對《讀者》還是有感情的,有一份懷念。畢竟,在我學子的時代,她伴隨了我們的青春,讓光陰裡的故事如詩如歌……
《讀者》的前身是《讀者文摘》,內容豐富,天文、地理、奇聞趣事、故事等等。那個時代,作為精神食糧被人各取所需,滋潤了人的靈魂。我喜歡讀文學類的文字,她像小時候的豆沙包或者雞毛毽子填充了童年的時光那樣,豐富了我中學的課餘生活。記得有時遇到一篇很美的文章,總是讀了好幾遍。每逢放假,最熱衷的事,就是滿村裡跑,找同學、朋友打聽誰有某某期的《讀者文摘》,甚至央求親友的熟人,從外村借到。痴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喜歡。
其他欄目的文章大多是走馬觀花,遇到感興趣的就仔細讀下來。不過,她給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山水、河流、花草蟲魚等等,一滴滴的水聚成思維裡的浪花。所以,閱讀,讓我不懼怕老師佈置的作文。
記得初二時,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要求同學每天堅持寫一篇日記,結果是,同學一個個相繼放手或者中斷了,學期結束前老師檢查,唯有我是堅持下去的。老師當時問同學:你們知道這個同學的作文,為什麼總是被我拿作範文讀給你們嗎?是堅持堅持練筆。
其實,是閱讀讓我有表達的慾望和衝動。為了應付作文,很多同學都在讀作文選,而我偏偏讀的很雜,瞭解了更多知識,拓寬了思維。
愛寫作的興趣從此養成,邊讀邊寫,從初三開始嘗試投稿。文章的發表,讓寫作的熱情一發不可收。
網際網路的出現,人的目光走向了更遠。《讀者》逐漸走出了視線。如今年過不惑,養成的寫作習慣,一直相伴。
生命中有溫暖的故事可以回首。感謝和她有過最美的相遇!
-
8 # 無心成蔭
謝謝題主的問題,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多少人是從讀者彩頁之後下一頁的笑話開始認識《讀者》的,至少我小時候就是這樣。但現在回頭看看,我想也許對於一個人來說,他或她的人生會經歷三個階段:看《讀者》,不看《讀者》,再看《讀者》。 《讀者》上文章的成分,其他答案說的都非常好,但我想指出的是: 如同佛祖說心有狗屎見萬物為狗屎,那些天天說《讀者》雞湯的朋友們,心中是不是也充滿了香噴噴的雞湯? 所謂雞湯文這種說法,我是很反感的,因為這是一種偷懶的說法,直接忽略了讀者的責任,也就是批判性閱讀的責任。足夠成熟的讀者,會懂得細細品味雞湯,並在雞湯中驚喜地吃出雞肉,而那些急功近利的讀者,只會瞥一眼雞湯然後鄙視地拿起《The Economist》,《The New York Time》和《The Finanical Time》。 這裡,我並不是在批判這樣的做法,毋寧說,急功近利也許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都要經歷的一個關口。當你放下《讀者》的時候,你以為你的心靈已經足夠強大,你的渴望直接體現在對金錢,物質,知識的渴求上,你希望看到“乾貨”,你希望看到“深度”,你希望看到“與眾不同”。這種衝動難道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應該具有的嗎?沒錯,你手頭那幾本英文雜誌上,充斥著數字,圖示,經濟分析,政治導向,這也許正是我們在這個階段需要的,簡單直接實用的乾貨。我們想對外表現出我們的精英範,我們想透過在知乎和豆瓣上的言論格調,切割自己曾經與微博和天涯那種低俗的網站的孽緣。《讀者》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一個需要我們拼命推倒,然後踩上幾腳吐上口水證明我們成熟的標靶,是我們樹立那個新的精英雜誌偶像之前,需要砸碎的糟粕。 毋庸諱言,我現在就處於這個階段,已經很久沒有看《讀者》了。但是我也發現了,我的心靈在枯萎。身邊環繞著《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早晨十點完成一天工作》,《辦公室厚黑學》的人,我一點都不懷疑他們需要《讀者》來解毒和治療。我想,也許很多人已經體驗到,人的閱讀不是一種輕鬆的娛樂,而是一種嚴肅的生理需求,尤其是對於那些人生中經歷過諸多變化和挫折的人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但這種能力集中體現在對自我的批判上。他們在否定自己,在鄙視自己,在一種內疚和辯解的二元對立中艱難掙扎。他們需要的不是經濟新聞,政治新聞,股票基金的資料,而是一個選擇:如果我是另一個人,在另一種生活中,會怎麼過,又會過的怎樣? 他們看《讀者》,不是為了去尋找應該怎麼生活,而是去透過別人的生活,來印證自己的生活。他們的成熟,體現在他們的批判性上,無論是對別人的生活,還是對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能看透你看不透的雞湯,看到雞肉。 在這個階段之後,必然還有最後一個階段,既生命即將終結時,人生已經走完的時。那時的心境我不敢妄加揣測,但是很多老年人也在看《讀者》,他們必然也有一番屬於自己的體悟。 總之,一個讀者的素質決定了《讀者》的素質。如果老是在問一個雜誌能帶給你什麼,那恰恰是大錯特錯了。我非常喜歡冰與火之歌裡面小惡魔的那句話:書本是智慧的磨刀石。但這裡的重點不是書本,而是磨練。當你磨不好一把刀的時候,請不要急於責怪磨刀石,請先真誠地,坦率地,認真地問問自己,有沒有用心在磨練自己。
一點淺見,請各位批評指正。
-
9 # 觀乎心齋
當年的《讀者》也是風靡一時,無限風光!
記憶中的那個年代,也許是知識匱乏,也許是對世界的好奇,當第一次拿到《讀者》的時候立刻別其吸引,轉而廢寢忘食!
至此,每月對我來說,都有了期盼,有了等待,那是未到時的焦慮,到手之後的急迫。手捧一本新書,迎著墨香,一字一句不願漏過哪怕是一個符號或者一個廣告!
有人抨擊內容過於雞湯,甚至還有些童話,是,以後來著的眼光看當時的文章,特定的年代,以及有些編撰的內容,不足與缺點並存,但並不妨礙《讀者》地位,是我們這一代喜歡讀書人的啟蒙,是最美好時光的陪伴!
感謝《讀者》!
-
10 # 在世詩詞第二人
《讀者》是雜誌中的佼佼者吧,甚至是領軍刊物。
在這個時代,紙質刊物確實舉步維艱,《讀者》雖不知盈利多少,但一直堅守,定然有出色之處。
這些刊物應該多數初高中生來看吧,所以它大多迎合這些人的口味,其中有一些小道理,小故事都很有意思。
因為給這些孩子看,《讀者》多是類似心靈雞湯這種勵志文,或者一些情愛校園故事。並且《讀者》太過出名,很多人投稿,優勝劣汰,多選已經有名的人的文章,或者熱門話題,競爭激烈吧。
我高中也常看,因為無聊打發時間吧,記得其中一句,就是放在每一頁的頁尾的:你笑起來,連鮮花都失了顏色。
當時我很有感觸,還為這句話寫了一首藏頭詩:
-
11 # 東方天狼
我最喜歡的還是叫《讀者文摘》的時候,那個時候,每月一期,文章極其精彩,選登的都是世界上最精彩,最有蘊意與簡潔的文章,而且獨闢蹊徑,一些名人的奇事異聞都在其中。比如關於莎士比亞這個人身世的疑問,講的頭頭是道。關於《十日談》的來龍去脈,關於一些歷史上的帝王,宗教領袖,科學家涵蓋在內。就是一些故事,也是匠心獨運,比如有一篇文章,描寫一個人去約會二十年前的老朋友,結果看到他時,突然發現他是通緝犯,而作為一名警員,他不得不掏出手銬…後來叫《讀者》了,心中有些不快,可是仍然比較喜歡閱讀,幾乎每期都買,而繼續喜歡的人們不在少數,大家都迫不及待銷售點詢問,供不應求。但是後來《讀者》編輯部說是應讀者要求,就改做每月雙刊,我心中一咯噔,感覺不妙,果然,從此以後,《讀者》的銷量不僅不如從前,而是堆積蒙塵,購者了了了。我已經許久沒有讀到新刊的《讀者》了。
-
12 # 午夜陽光3226
《讀者》的前身叫《讀者文摘》,這麼一個有名的知識載體竟然也犯知識錯誤,當時美國的《讀者文摘》已在中國註冊,咱們的就必須改名,這才有了《讀者》,也算我們剛剛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的一個經典案例吧。
-
13 # 存銘歲月1
《讀者》曾經是我手不離卷,一口氣讀完的期刊,而且渴望下期,原因如下:
第一,內容廣泛。刊的內容有中外名人,外刊名篇,名人語錄警句,哲理文和優秀雞湯文,每期寄語,歷史人物及故事,風土習俗等。適合很多人看。
第二,啟迪人生。刋內文章對人有健康向上追求上進的激勵性,有的充滿哲理和辨證觀念。至今我還記得這樣一段話:不要擔心怕把事情搞糟了,事情做錯了可以重做。這可是件好事,因為在重做時你會小心些,做好了你就學會做這件事了,而且會得到怎樣不做錯的經驗。再說重做時也把空餘的時間利用了,甚至還可以鍛鍊一下身體呢!
幾十年過去了,《讀者》不見了。我有二十年不看她了。偶爾看到書刊攤有賣,但買的少。原因如後:
第一,內容龐雜。因為發行量巨增,於是新增加各色各樣的內容,分刊出版,想滿足各類讀者的需要,精妙好文被分散了,刊不再精練,於是人們棄訂。
第二,廣告太多。老《文摘》好像沒有廣告,包裝簡潔樸實親切,而後來大紅大紫花俏燎人,人們厭煩不訂。
第三,電子媒體太多。手機電腦普及網路發達,什麼內容都多選擇容易,又方便,人們不再訂閱紙質期刊。
不過我們希望電子網站辦成老《讀者》那樣,而且會辦得更好。
-
14 # 李老根2017
老實說,我一生酷愛文學,但我從不訂閱文學期刊,只在十五,六年裡讀一本半月刊雜誌,那便是《讀者》,並且收藏的《讀者》,十幾年一期都沒有缺過。從卷首語到最後一頁,我都一字不放過把它讀完。為什麼呢?不為什麼吧,它的文章短小,語言樸實,微言大義,內容豐滿耐讀,如此而已!
我讀《讀者》,始於二O0二年,那時我在貴卅西部的涼都六盤水辦養雞場,因腰部摔傷手術割去了第四第五腰椎,行動很不方便。從鳳凰山到水城市區要走四五里路,很是吃力!山上只有一個國營的畜牧埸是東家,一下班職工全回家了,養殖埸孤零零的,只有一家姓謝的父女倆在幫我。老父親值班,女兒小謝給我照管車間並煮點飯。由於那一年遇上禽流感,我的三千隻雞一隻也賣不出去,困難極了,心裡既著急又苦悶。看不到前景,晚上整夜整夜睡不著覺,只有那把小提琴要不要那兩下子,沒有什麼可打發空虛的時日。有天去黃土高坡市區新華書店想買幾本書看,走到高架橋下,看到有個舊書攤推銷舊書刊,翻了翻一本《讀者》,才讀了卷首幾百字的卷首語,就放不下了。再讀幾篇正文,更喜歡,於是給攤主說,只要不重複,一元一本,有多少清理多少,不講價,我全要一一
太好太好!我只能這樣形容?二三十本,不到一隻母雞的錢。那裡面的文章既短小又精練。中國的,外國的,成功的,失敗的人物小傳,介紹,什麼體裁的小文章都有,特別是那開篇極短極短的幾百字的卷首語。一篇比一篇寫得好,一篇比一篇寫得精妙。看一篇長一份見識,讀一期思想長進一截,很有禪味。慢慢地似乎從《讀者》裡找到了感覺。我的精神不再空虛了,既然養雞場賺不成錢了,那就認輸,認虧,放下,從頭乾點別的。於是下了決心,把辦公的沙發,電視,桌椅,全都送給姑娘小謝,先打發了女兒,只讓她父親看場,然後隻身往北京琉璃廠倒騰文玩字畫,然後桂林,雲南滇西,滇南。一頂帳篷一捆畫,一路走一路賣。買完了通知北京,桂林的畫販,幾大捆又發運過來了。不久我兩個工廠又由法院解封了。難關終於度了過去,細想回味,全是讀了《讀者》,潛移默化獲得精神上的釋放與力量。因此從那時起到現在,什麼書報可以不看,《讀者》一期都不漏。連書販們都說我只讀《讀者》上癮。每期書到都必給我留一冊。
後來我總對很多很多人們推薦,建議他(她)們多讀這個刊物。信不信呢?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至今我仍期期必覽!
-
15 # 語見
《讀書》是多少文學愛好者,多少人學生時代的美好記憶,三塊錢一本!
前幾年曾經看過一個數據,《讀者》的總銷量超過13億,也就是說平均下來中國人人手一本,銷量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這是何等的驚人數字。
形容甘肅蘭州有一句話“一條河,一碗麵,一本書”,這裡的“一本書”當然指的就是《讀者》雜誌,“一條河”就是黃河,“一碗麵”就是蘭州拉麵,《讀者》已經成為了蘭州城市的文化地標,足見其影響力。
一個坐落於西北城市的雜誌,卻影響了萬萬千萬的中國人,真的非常了不起。
後來工作後,就很少看《讀者》了,偶爾還會買一本,權當是懷念了。
-
16 # 花近高樓1
《讀者》最早叫《讀者文摘》,封面上“讀者文摘”幾個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的。 1981年創刊時的《讀者文摘》只有48頁,雙月刊,黑白印刷,售價三毛。
2004年8月《讀者》月刊改半月刊又創辦了鄉村版、《讀者欣賞》等,到2006年4月,《讀者》的月發行量突破1000萬冊。
售價也水漲船高。但基本上是吃老本,消費以前積攢下的人氣,到現在已經很少問津了。
《讀者》可能是大陸雞湯文的始作俑者,譁眾取寵的內容比較多,開始時思想導向還有問題,每一期都會刊登許多國外作品,大肆鼓吹國外的歌舞昇平。而且內容也不嚴謹,當年著名的“水變油”騙局,以及《中日孩子夏令營之爭》這些假新聞,《讀者》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另一次則是2003年第12期,因為牽涉敏感的宗教問題被勒令收回。
-
17 # 乜律師
多年以前看過。去年再次看到,感覺不如以前了。作品的檔次也降低了。我想,商業化的運作毀了這本原本不錯的作品。遺憾。
-
18 # 搖搖光芒萬丈
看到這個題目,激起很多回憶呢~
《讀者》兒時的 美好記憶,青年時的寫作教案,成年後的心靈感悟
我想每個人的家裡,都買過這本傳奇刊物《讀者》
從很小的時候,我媽就會訂閱讀者回家,基本都是以年為單位,那時候我大概才10歲不到,我只讀的懂詩和那些簡單的文章,當時對文字沒有什麼太大的概念,就覺得每次拿到郵差叔叔送來熱騰騰的讀者刊物,我那天的心情都會非常愉悅~,嶄新的紙張,油墨有質感的清香味,每天早上看上一段小文章~~是我們家的日常,我小時候還會根據文章和我媽分享我的見解,可以說讀者是開啟兒時閱讀啟蒙的重要鑰匙~
青年時的寫作文教案
到了初中高中那會,寫作文的範文,我都是看讀者啟發自己的~也是素材好詞好句的積累,所以那會拿到全校寫文章的第一,也是有緣由的,讀者也在我青年時期,為我帶來很多的複利,三觀的塑造,文筆的塑造,看文審美的塑造,都是那時候建立的,非常感謝它從我兒時啟蒙》青年寫作文拿獎的助力
成年後,它啟發心靈
到了成年,雖然說現在新媒體的文章非常多,還是喜歡最初的讀者,包括現在它保持的一貫風格,社會熱點,自我見解,以及對心靈的感悟~一直在影響著我~就像一個與你談天說地的好朋友,將所見所想,用親密聊天的方式分享給你,並且某個感悟還能扣動你的心。直擊人心~
以上是我的看法~~~期待讀者能有更多的改變~~~
-
19 # 寶山盈地
我是鬥雞眼很喜歡《讀者》裡的三維立體圖,九五年偶爾接觸,便一發不可收拾,從廢書攤上找,再從私人書店裡尋,學校剛畢業手裡沒有餘錢,便從事小生意,方便我集齊。
-
20 # 俠客7644
這個雜誌一直在看,很好,堅持很久了,也可以說陪伴我成長的,內容健康豐富,特別是卷首語,第一篇文章往往最好,清清純純的,印象很深。
回覆列表
初中的時候老師就開始推薦《讀者》《青年雜誌》之類的書,說什麼對寫作文有幫助,其實我到沒覺得有什麼幫助,可能是我看過了就忘了的原因吧。
但個人還是非常喜歡讀者的,不是為了寫作文積累文詞,只是單純的喜歡那些故事那些文字,也有很多人說讀者就是煲雞湯給學生看的,其實還好啦。
後來看了很多書很多故事,卻總是會懷念以前看過的那些文字,一字一句都感覺格外親切,與其說它煲雞湯,不如說它的內容更加善意溫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