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慈欣駕駛地球飛出太陽系的想象,就是為了人類永存,當然,這想象與駕駛太陽系飛出銀河系的想象比較,顯得更弱智了。 不過,人類永存卻是人類所要追求的目標呀!我在《為了人類永存》對此作了另一種的想象,即,人類能在更多的星球上生存。不知這能否成立?
15
回覆列表
  • 1 # 承椿888

    回答,宇宙由固有無形時間,永生無形空間,不滅有形物質,永恆無形空靈,四大要素共同打造產生形成,本身不始終,本體無限,生命力永恆,盤古宇宙孕育,宇宙生,有始無終,人類萬物傳承延伸,有始無終,每一個人類萬物,有始有終,人類延伸生命無限,人體生希有限。

  • 2 # 讀芯術

    對此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共識。宇宙用了100億年才孕育出生命,又用了37億年才造出人類,實際是宇宙用了137億年造出人的大腦,大腦靠人的肉體供應能量,肉體消失大腦失活,這種結構的大腦和肉體是不會與後期宇宙同在的,所以說今天定義的人類不能永存。

    任何生物和非生物,世間的一切一切,有生就有滅。人類雖然從動物界超脫出來成為更高階的生物,但是仍然不能擺脫終歸滅亡的命運。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 3 # 滬生泉

    小說《為了人類永存》中,描寫學者們是如何思考讓人類永存問題的一個章節。

    何怡然離開古典菜館後,就直接去了飛碟臺了。

    古典菜館內的餐會仍然繼續著,而且爭論也越來越激烈了。歸納一下,大概有如下幾個主張:

    1,卡爾主張:在先縮小各星球間的生活水準差距的同時,準備向銀河系外的空間發展。

    2,羅伯特主張:人口增長速度加快,應該先向銀河系內多開發能讓人類生活的星球,因為衝出銀河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當然,他也主張縮小各星球間的生活水準差距。

    3,趙洪主張:開發銀河系邊緣的星球,讓那些落後的星球自生自滅。因為落後的星球都離銀河系邊緣比較遠,所以,花錢幫助他們不值得。

    卡爾對趙洪主張什麼不滿,他反駁趙洪說:“這些落後星球上的人類仍然生活在星球表面,假如那兒能像我們這樣生活在地層下,那麼,這兒就能生活更多的人,而且,還節約更多的能源和資源了。這不是對我們整個人類生存帶來利益嗎?”卡爾這麼說,顯然有想借羅伯特之力的意思。

    然而,羅伯特沒有表態,趙洪卻說:“我們把勁往銀河系內部使,萬一銀河系末日到來,這內部的人怎麼來得及逃離銀河系?”顯然,他的話鋒直指趙洪。

    趙洪則說:“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銀河系外哪個星球能適合人類住的嘛!再說,我們還沒有走出銀河系的辦法嘛!”

    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會因為這種學術爭論而傷了和氣。相反,他們會把這種爭論作為與大家共同健腦的運動。因此,這種爭論的任何結果能會像現在人們跳了一場集體舞那樣,除了快樂之外,就是更加團結了。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會把意識當作是個人的私產,相反,總會把自己的大腦當作是加工人類意識的機器。在他們看來:人類從來就沒有個人意識,而只有人類意識;而人類意識只有正確和不正確兩種。人的大腦就是為了讓人類意識更正確。

    普光的通訊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參加餐會的七十多位學者雖然來自四十三個星球,但是,他們在此交流非常通暢,沒有一點停頓過。當然,到會者對靜美的會場佈置也非常滿意,尤其靜美藝術化的光線變化更是讓人滿意。

    夜深了,大家正在做案頭工作——寫自己觀點;普光則全神貫注地操弄著通訊機器;靜美則不斷地除錯著光線色彩和音樂。

    此時,在公寓床上沒法入睡的靜芳起了床,卻感覺坐立不安了,就盼著靜美快給自己一個資訊,因為她太想知道靜美會與何怡然發生了什麼事。可是,她就是等不到靜美迴音,也等不到何怡然的回覆。

    靜美回覆說:“餐會爭論激烈,我們今晚都要忙通宵了。”靜美是無意地沒說清“我們”是誰,靜芳卻把“我們”認定是靜美和何怡然了。

    何怡然進入單位大廳,正要走向通往自己工作室的長廊。恰好遇上下班的安娜。

    安娜見何怡然便問:“你是要去工作室嗎?”

    何怡然見安娜這樣問,還以為自己工作室出什麼問題了,因為安娜是保潔員嘛!便問:“是的。有情況?”

    安娜:“有情況。因為你的工作室已經調到了地面,我剛剛清潔完畢。你可以按你手掌機提示前往。”

    何怡然得知這訊息挺高興的,因為這工作室調動就意味著系統對自己研究工作的重視。於是,他又聯想到他的51了,心想:莫非我的51被系統認可了?不過,他馬上否定了這一猜想,因為系統論證是需要時間的,是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做出決定。

    何怡然取出手掌機,便翻找工作室換址的提醒,誰知卻觸碰了與靜芳的通話鍵。。。。。。

    此時,靜芳正躺在高鐵單間的軟度上,感覺手腕機振動。她便抬起手腕一看,是何怡然打來的電話,便驚坐起來。可是,她沒有去接通,而是在想何怡然此時來電是會說什麼話。

    再說,何怡然見按錯了鍵,便快速地否定掉,然後,開啟工作室換址的提醒,並按提示前往新工作室。他走過一個長長過道,到了一扇門紫色玻璃門前,紫色玻璃門便自動開啟。

    這工作室東面和南面的透明玻璃牆外是海洋。此時,深藍色夜空上所鑲嵌的猶如白玉般的圓月,散發出涼涼的銀色,把不平靜的大海浪濤映入何怡然眼中。雖然,在這工作室聽不到玻璃外的聲音,但是,從這閃閃波光也能感受到大海怒吼。

    這工作室西面的透明玻璃牆外,就是一片森林,且這高矮的樹木在月色下就像起伏山脈。

    何怡然就是從這工作室北牆的那扇門進入的。他欣賞了一會兒外景,就用手掌機打開了工作室照明。瞬間,玻璃牆外成了一片黑色。不過,抬頭卻能看到透明玻璃頂外的夜空,恰好,此時月亮正在這玻璃頂的範圍內。

    何怡然突然想:我掛掉了錯打了靜芳電話,靜芳怎麼不打過來問問?於是,他檢視自己手掌機,這才發現靜芳已經與自己斷了聯絡,用現在話說,就是拉黑了自己。於是,他也把靜芳拉黑了。

    何怡然把手掌機與這工作機子連線,想用工作來抹去靜芳在自己腦中的印跡。可是,機子開始動作了,他卻不知做什麼工作才好了。因為51結果沒有下來,自己又沒有新的課題出來。忽然,何怡然想到了餐會所傳給他的會議資料,便把這些資料輸入他的工作機子中分析處理了。

    不一會兒,機子把餐會資料分析結果反映到了北牆上的一塊螢幕上。何怡然看後覺得:羅伯特的主張挺不錯的。因為我們現在根本沒有把握衝出銀河系,況且現在根本沒有發現銀河系以外有適合人類生活的星球。因此,我們現在就放棄向銀河系內部發展,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再說,銀河系至少還能存活幾十億年。若我們用個一、二億年在銀河系內部開發供人類生活的星球,那麼,銀河系還能供我們人類還能生存生活幾十億年的時間了。想到此,何怡然又有一個聯想產生了——我們原來生活在地球表面,後來生活到地球地下後,不僅讓人過得更舒適,而且還能節省大量能源和資源。或許我們能進入銀河系內部的星球生活,我們將會節省更多的能源和資源了。

    何怡然想著想著,便激動起來,隨即把他所有想法輸入手掌機中。

  • 4 # 科普有理

    人類不可能永存的。

    第一,從整個自然界演化看,人類不可能“搞特殊”

    縱觀太陽系和地球的誕生,已經幾十億年的歷史了,而人類從有記載以來,不過短短數千年,在人類尚未誕生之前,地球上也曾誕生過生命,或許這些生命也曾設想過自己可以永存於地球,但自然界的萬物生存,自有其規律。那些地球上存在過的生命,並未擺脫被地球遺棄的命運,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不可將自己估計的過高,人類最終的宿命必然是走向滅亡,雖然這結論有些殘忍,但確實事實。因為,地球上的資源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而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智慧物種

    ,可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聰明智慧,將這種走向滅亡的過程延緩,如果有可能的的話,在地球資源消耗殆盡時,逃離地球而找到新的家園。

    其二,人類身體限制,太依賴地球

    以目前人類的進化程度來看,人類的肉體凡胎,非常依賴地球,無法適應長時間的宇宙飛行,這是人類的短板。即使我們透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找到外來星系的合適家園,但如何讓人身體承受長時間的宇宙飛行,到達目標地,這是個問題。即使人類透過進化,甚至改造,變得可以適應未來飛行,但那時的物種還能叫自己是人類嗎?就像我們經過進化,不再稱自己為古猿人一樣。

    人類存在的意義,不一定是為了永遠存在。

    生命的存在,或許只是宇宙的一種自然現象,更多的現象可能是沒有生命,因為在整個宇宙中的很多星球上,都沒有生命存在的跡象和可能性,而地球是一個完美的例外。也就是說,沒有生命才是常態,有生命反而是個特殊呢。所以,人類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宇宙發展的一段自然歷程,也許有一天,人類經歷了長久的高度文明之後,發現了自身存在或者不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欣然而完美的走向這個過程的終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就會釋然很多。這是每個生命的必然過程。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人生在世,享受當下,善待地球,讓人類在地球上多存在一段時間,這才是王道,至於其他人類無法掌控的,就隨他去吧。

  • 5 # 鍾銘聊科學

    人類並不能做到像宇宙那樣長存,原因是宇宙的“死亡”和人類的“死亡”並不一樣。

    人類的滅絕

    相對於宇宙而言,人類實在是太弱小了,能夠造成人類滅絕的原因實在是太多了。

    太陽

    人類的生存受限於能量,而地球上的能量幾乎都來自於太陽能。我們知道,太陽並不是永恆的,而是會在50億年後發生氦閃,然後化為白矮星慢慢涼透。在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之所以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就是因為太陽發生氦閃之後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其實,早在太陽發生氦閃之前,地球就已經不適合生物生存。這是因為太陽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自身會損失一部分能量。當損失的能量較多時,太陽的引力會逐漸束縛不住核聚變反應而膨脹,造成地球溫度越來越高,當地球溫度高到一定程度時,植物將會無法生存。

    環境

    如果你對地球歷史比較瞭解的話,你就會知道地球環境絕不是為人類特意準備好的,雖然今天的地球非常適宜人類生存,但只要地球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人類將會在地球上滅絕。

    比如:大冰期,在大冰期時,地球上絕大部分地區會被冰雪所覆蓋。當溫度非常低時,地球上大多數植物要麼被凍死,要麼生長緩慢,以至於動物生產的能量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從而造成人類滅絕。

    事實上,地球上一共經歷過3次大冰期,有兩次大冰期造成了生物大滅絕,至於人類能不能跨越這個災難,還要看人類的科學技術是否發達。

    其實大冰期只是地球環境的其中一個要素而已,其他的諸如溫度升高,氧氣含量變化等都會影響到人類生存。

    從以上可以看出,導致人類滅絕的因素有很多,但這些因素並不會導致宇宙滅亡,而且宇宙的壽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長地多。

    宇宙滅亡

    在19世紀之前,人類並不相信宇宙有起點以及有終點,而是認為宇宙是一個靜態的,昨天是什麼樣子,未來還是什麼樣子,連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這麼認為。

    愛因斯坦甚至因為這個原因,在自己的相對論中加了一個宇宙常數,這是因為如果不加宇宙常數,得到的是一個動態的宇宙。

    但是哈勃透過望遠鏡發現了遠處的星系發生了紅移,也就是說這些天體在離地球遠去,而且離地球越遠的天體,紅移的速度越快。

    雖然哈勃對這個發現拒絕做出解釋,但敏銳的科學家已經知道了,宇宙正在發生膨脹,也就是一個動態的宇宙。而神父勒梅特認為如果對相對論中的宇宙常數合理取值,就可以得到宇宙正在膨脹的速度。

    既然宇宙是膨脹的,那麼倒退回去,宇宙很可能起源於一個點,這個點溫度無限高、能量無限大,後人把這個點叫做:奇點。

    宇宙的終局

    既然宇宙有一個開端,那麼宇宙很可能也擁有一個結局。關於宇宙的結局,科學家認為一共有4種情況。

    大擠壓:如果引力最終佔據宇宙中的主導地位,那麼宇宙最終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停止膨脹,而是開始收縮,甚至擠壓到一個點上。此時宇宙中的星球、物質、粒子等都會被摧毀,宇宙也就走向了終點。大反彈:科學家認為,如果宇宙最終在引力的作用下壓縮成奇點,由於奇點的溫度過高、能量過大,或許會導致宇宙大爆炸。也就是說,宇宙有可能會重啟。迴圈論:如果宇宙會重啟,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宇宙會持續不斷的爆炸、收縮、然後再爆炸、收縮,開啟一個又一個不同地宇宙。大撕裂:如果宇宙中引力並沒有佔據主導,而是一直膨脹下去,那麼最終所有的天體、物質、粒子等都會被撕裂,那麼此時的宇宙就迎來了滅亡。

    除了以上這四種情況,實際上,還有一個熱寂說,這是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推演得到的,它和大撕裂一樣都屬於冷死亡的一類,只不過熱寂說描述的是宇宙最終處處溫度相同,沒有了熱傳遞,也就沒有的資訊的傳遞,陷入一片死寂。

    然而無論是哪種情況,人類都無法做到像宇宙一樣長壽,甚至人類存在的時間對於宇宙而言就是浮生一世;人類這個個體在宇宙的眼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

    總結

    人類只不過無法做到和宇宙同存亡,是因為人類對環境的要求太高了,以至於當環境中任意一個因素髮生較大的變化時,都有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 6 # 探索者號

    人類文明能否永存:

    核戰爭、氣候變化、流行疾病,目前的世界我們已經面臨巨大的生存威脅,所以在未來,人類文明繼續依附於地球很可能難逃終結的命運。但是,好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物種的進化,事情還是有轉機的。

    大約15億年內,太陽系將發生一次危機:更加龐大的太陽將引起全球變暖,地球被加熱到海水沸騰。

    但是好在那時候人類應該建立起月球和火星的基地。

    等到75億年後,太陽耗盡氫燃料,膨脹成紅巨星,地球和火星都將爆炸,木星和土星的衛星將成為新的移民點。

    80億年,無法忍受的陽光可以直達冥王星,太陽系將徹底無法居住,好在銀河系中還有2000億顆恆星,到那時我們的後代也許可以掌握近光速旅行。即使用現在的技術星際旅行也是可行的,就是時間上是個問題。

    人類最快的航天器旅行者號飛到最近的恆心還需要7萬年。

    但是人們可能會製造巨大星際方舟,人類可以在方舟上生存一段時間,直到找到新的宜居地。這種技術也將幫助人類在宇宙中擴散。

    500億到1000億年後,所有的恆星都將壽終正寢,我們將把紅矮星周圍的行星作為家園,還能在生存。

    等到紅矮星也完蛋了,那宇宙將是漆黑一片,不過人類還可以在黑洞周圍建立發電廠或者依靠行星內部熱量獲取能量。繼續生存下去。

  • 7 # 量子科學論

    在宇宙中沒有可以永存的任何事物,當然除了能量以外,因為宇宙的本質是能量守恆,而不是物質守恆,物質可以在能量和質量之間來回的轉化,因此萬物都有是有壽命的。

    宇宙誕生在138億年前,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創造出了萬物所必須的原子核、用了38萬年創造出了中性原子,用了5000萬到1億年創造出了恆星、星系,而創造地球上的生命用了足足90億年,這說明生命也並非跟宇宙一起誕生,也並沒有經歷宇宙漫長的歷史,和宇宙在大的時間尺度上演化的關係並不大,對於宇宙的年齡來說,人類目前只存在數秒鐘,並且在接下來的每一秒都很有可能滅絕。

    宇宙時刻都想“殺死”人類

    人類這種由物質組成的生命形式,十分脆弱,而且很依賴所處的生存環境,並且在宇宙中時時刻刻都會發生滅絕人類的事件。例如,65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巨大隕石撞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襲擊地球,造成生物大滅絕。

    而且地球的資源有限,在人類不斷繁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找到下一顆可以適合生存的行星,並移民的話,總有一天會造成地球的資源枯竭,人類就會自毀。宇宙中時刻都發生著超高能量的爆發時間,例如超新星爆發和黑洞合併發出的伽馬射線暴,如果擊中地球,就會瞬間造成地球生物大滅絕。

    除了以上的危險,在銀河系中還會發生一些流浪行星和恆星有一定的機率闖入太陽系,造成引力攝動,將某些行星從太陽系中踢出去,如果不行將地球“帶走”,那真的就成了流浪地球了。

    不過以上的危險都只會在非常長的時間段內發生,而我們人類的壽命只有區區百年,所有我們並不會擔心這些危險的事情會到來。就算我們有幸在數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躲過了以上的災難,那麼接下來等待人類的將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太陽毀滅

    在天上的所有恆星中,少了哪顆都行,都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影響,大不了在晚上看星空時少一個亮點而已。但是唯獨不能沒有太陽,我們地球上的大氣迴圈、水迴圈、生物圈的迴圈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太陽光,如果沒有了太陽或者太陽出現任何的問題,對地球上的生物絕對上滅頂之災。

    我們現在知道太陽之所以能夠在數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持續的發光發熱,併為地球提供穩定的能量,這得益於其核心所進行的輕元素到重元素的聚變過程。

    像太陽質量的恆星核心,其溫度能夠高達1500萬攝氏度,密度能夠達到鉛的13倍,在如此的高溫和高壓下,並且在量子隧穿的幫助下,足以克服庫侖力將兩個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氘,然後氘在繼續捕獲質子形成氦-3,直到形成穩定的氦-4。

    在質子-質子鏈的過程中,四個質子聚變為氦-4就會損失大約0.7%的質量,並且釋放出2500萬電子伏特的能量,由於太陽每秒會消耗掉400多萬噸的質量,這些質量全部以光子和中微子的形式釋放出來。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太陽的質量有限,並且核心的氫含量也有限,因此太陽總有一天會消耗完自己的燃料,並且死亡。不過太陽的死亡並不會像是爐火熄滅一樣的溫和,而是會在核心發生氦閃,巨大的能量釋放會導致太陽的外層氫殼劇烈的膨脹,使得太陽變為紅巨星,未來將會吞沒水星、金星,甚至是地球。這大約發生在50億年以後。

    不過人類的滅絕不用等這麼長的時間,其實在10億年以後,人類要是還沒有走出地球,就會被滅絕,原因在於,太陽在發生核聚變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劇烈,因為核心氦核的不斷堆積會導致核心升溫,核聚變加劇,因此太陽輸出的能量在大的時間尺度上會持續地增加,目前地太陽比剛誕生地時候光度強了20%,10億年以後,光度會再增加10%,到這個時候,地球上地海水就會被曬地沸騰,所有的生物就像今天火鍋裡的羊肉一樣····!

    就算人類走出地球,也不會永生

    因為宇宙的壽命也是有限的,我們知道目前的宇宙正是暗能量的撕扯下加速膨脹,遙遠的星系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宇宙空間的溫度正在降低,附近的星系在引力的控制下未來會合並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加巨大的橢圓星系,數萬億年後所有恆星都會死亡熄滅。

    宇宙會一直膨脹到溫度非常非常低的情況,沒有任何的光源,沒有任何的能量可以被利用,解釋所有存在過的生命都會被冰封在宇宙的死寂中····

  • 8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人類能像宇宙那樣永存嗎?

    隨著人類對宇宙深空探測的領域和空間越來越深入,我們對宇宙的浩瀚和博大以及對自身的渺小也形成了越來越強烈的對比反差。我們人類的生存必須依賴於宇宙環境,而宇宙環境的發展演化同樣影響人類的存在基礎。從地球生命誕生和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人類的形成歷史與整個宇宙的發展演化對比來看,只是佔到了宇宙歷史時間的很短一個階段,並未完全參與到宇宙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對地球生命演化發展的研究,還是對地外生命形式的探索,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未來人類文明的延續打下基礎,那麼人類能否像宇宙一樣長時間並存呢?

    宇宙也有“生死”

    在宇宙大爆炸假說提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一個靜態的空間,任何能量和物質的迴圈演化都處在一個絕對靜止的空間內進行,那時人們也理所應當地認為宇宙的壽命是無窮無盡的。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完成廣義相對論的理論之後,對於宇宙中的時間、空間和引力共同作用之下的宇宙結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如果在廣義相對論體系之下,各種宇宙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似乎不允許所有宇宙物質均勻地分佈在整個宇宙空間之內,然後愛因斯坦基於靜態宇宙的觀點,在引力方程式中加入了一個修正的量,以抵消宇宙中引力收縮帶來的影響,從而確保得到所謂靜態宇宙中的具體解,這個修正的量被人們稱為宇宙常數。

    然而,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透過長期利用天文望遠鏡進行遙遠星系的觀測,在研究星系外距離和徑向速度關係時,依據星系距離及多普勒頻移之間資訊聯絡,得出目標星系相對於觀測者來說出現紅移現象,表明目標星系正在遠離地球,而且距離地球越遠,這種紅移現象越明顯,表明遠離的速度越快。雖然哈勃並未對此現象進行解釋,但是天文學家們根據這一結果,判斷出宇宙正在向外不斷地進行膨脹。2013年,歐洲航天局應用普朗克衛星測算出的哈勃常數修正值為67.8(km/s)/Mpc左右,這一數值代表著在每百萬秒差距(300萬光年左右),目標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約為每秒67.8公里。

    科學家據此推測,如果按照膨脹的時間進行反推,那麼膨脹的最初來源,就極有可能是一個共同的來源,那就是後來被稱之為奇點的東西,在138億年前,這個體積無限小、質量無窮大、溫度無限高的奇點發生了大爆炸,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創造了構成現在宇宙所有物質的微觀粒子,然後用了幾十萬年形成原子核,然後再用上億年的時間在引力作用下逐步聚合成各種星際物質和各種星體。而且為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的現象,科學家們引用了暗能量的概念,暗能量為宇宙物質之間提供了持久而又強大的排斥力,從而克服了萬有引力以及暗物質帶來的吸引作用。

    但是,按照能量守恆的角度來考慮,物體的質量僅是能量的一種體現方式,能量密度會隨著宇宙空間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無論是膨脹或者收縮,宇宙的總能量保持不變,但是以質量形式體現的星體物質則會在能量密度的帶動下發生相應改變,因此從宇宙的發展演化狀態來看,宇宙勢必也會迎來物質的終極狀態。

    宇宙的最終結局

    在科學界,在推測宇宙年齡時會經常用到兩個常量,一是哈勃常數,另外一個就是能量密度,而這兩個常量也是決定著宇宙最終演化狀態的關鍵因素。因為哈勃常數決定著宇宙的膨脹速率,代表著對空間大小的影響程度;而宇宙的臨界密度則代表著隨著膨脹的進行,總有一天星際物質的總勢能會趨向於零,那麼在這種狀態下宇宙物質的密度就會達到一定的臨界點。

    如果我們取哈勃常數的取值近似為70(km/s)/Mpc,按照臨界密度表示式:

    可以計算出宇宙的臨界密度為0.9*10^(-29)g/cm^3,差不多每立方米的空間中僅有一個氫原子。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宇宙的實際密度與這個臨界密度進行求商操作,得到一個可以衡量宇宙發展演化狀態的新量-密度引數Ω0。

    當Ω0大於1時,宇宙整體上呈現先膨脹後收縮的狀態,即膨脹-加速膨脹-減速膨脹-收縮-擠壓-奇點-反彈這樣的一個週期性的過程,完成宇宙的發展、衰老以及重生的完整週期,在此過程中,所有宇宙物質都將進行重組,每一個週期代表著“重新洗牌、推倒重來”。

    當Ω0小於等於1時,引力始終無法與物質間的排斥力相抗衡,宇宙空間就會一直膨脹下去,所有天體、所有物質、所有微觀粒子統統會被撕裂,宇宙真正走向滅亡。伴隨著這一過程的,還將有能量的無限被均勻分佈,最後完全沒有了熱量的傳輸,各種資訊的傳遞也失去了載體,整個宇宙一片死寂。因此,宇宙的大撕裂和熱寂假說,都是在能量密度引數小於等於1時所發生的,表明在這種狀態下宇宙終將走向死亡的結局。

    人類文明的時間不可與宇宙的發展演化相提並論無論是宇宙週期發展假說,還是宇宙的大撕裂、熱寂說,其所需要的時間,在每個關鍵時間點上的相隔週期都有上萬億年,而所有中子星、黑洞的消亡時間到少在10^100年級別,而要達到熱寂假說中所有微觀粒子都達到亞原子的級別,其所需要的時間也要在10^1000年級別,而我們人類的誕生歷史幾百萬年與之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更為關鍵的是,人類文明需要的外在環境是非常苛刻的,所承載文明的載體行星環境最低限度的要滿足處於宜居帶、能夠保障液態水存在的溫度、必須有氧氣和水、有穩定的大氣層和磁場條件,等等。而這些條件在宇宙空間中必須以一定的機率完美地進行組合,才能有機率誕生生命形態,然後原始聽生態形態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才在這些保障條件的加持下,緩慢進行著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我們人類的誕生歷史同樣離不開這樣的保障環境。正是因為這些條件的完美組合機率很低,以我們現有的科技水平,仍然沒有在任何一個地外行星上發現起碼的原始生命形態。

    當然,能夠影響人類文明的延續,需要整個星系穩定的執行狀態,即使科技再發達,碳基生命能夠生存所必需的適宜溫度、壓力、水源和氧氣這些條件都不可或缺,也就是對於母星的依賴性太強。而星系的發展演化的跨度時間太過漫長,其中不乏所在恆星系內恆星狀態的改變、行星與外界天體的撞擊、星系的合併等人力難以阻止的問題,同時也會在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產生對母星自然生態環境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文明健康發展甚至存在的各種要素的表達,而這些對於人類文明來說都將是致命的。

    因此,總體來看,我們人類文明僅是宇宙發展演化過程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發展階段、特定的外界環境下,各種必須性和偶然性疊加所產生的。文明的延續需要以人的個體耐受效能夠支撐外界宇宙環境的變化為前提,在低等級文明階段,我們人類無法阻止星系的合併、恆星的衰亡等重大宇宙事件對地球的重大沖擊;即使我們的科技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可以在地球不適宜居住時移居其它適宜的星體,但是從宇宙的整體上看,其週期性的變化趨勢會涉及到微觀粒子級別,無論是重生還是撕裂,在這一過程中,所有物質當然包括人類不可能會倖免,我們人類文明自然無法與宇宙同進退。

  • 9 # 宇宙觀察

    生命和宇宙有什麼關係?

    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寫了一本書,名字叫《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觀》

    在這本書面世之前,生命的存在和物理學定律之間是存在矛盾的,因為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宇宙作為一個孤立系統,其熵值是不可能自動下降的,但事實卻是,宇宙中存在大量星系和恆星這種“高有序度”的存在,而且演化出了“生命”這種依靠負熵而存活的“低熵體”。

    在熱力學定律中,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物質宇宙,但這個宇宙中卻自發出現了恆星和生命這種東西,這個過程的反常程度,就好像一個破碎的杯子自動再復原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宇宙是物質的,物質又是不滅的,那由物質組成的生命,為什麼不能像物質一樣永恆存在於宇宙中呢?

    主流科學認為,生命只是物質的一種“特殊暫時”組合,這個組合一直以來都在“用增熵來減熵”,整個流程和冰箱靠發熱來製冷沒什麼區別。

    因此生命組合想要長期存在,就必須維持自身的“低熵狀態”,而維持的方法,可能是換掉自身已經衰老的“高熵器官”,也可能是將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中,實現長久存在。

    但不論哪種辦法,生命的長期存在都是需要靠“增熵“來實現的,換掉一個器官的同時,製造這個器官就是一個熵增過程,把意識上傳到計算機中的同時,製造這個計算機就是熵增的過程,歸根結底生命所做的一切,都在讓我們的宇宙更加混亂。

    物質能永恆存在,也是有前提的,它指的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物質”能永恆存在,比如那些基本粒子們,而不是說石頭或者水能夠永恆存在於宇宙。

    它們之所以能永恆存在,就是因為它們“無序”或者說熵值非常高,宇宙中再沒有比基本粒子們熵值更高的東西了,它們就是所有“低熵體”理論上的終點。

    世界科幻小說巨匠阿西莫夫,曾寫過一本短篇科幻小說《最後的問題》,書中最後的問題就是,“熵增能否被逆轉?”,最終這個問題被解答出來了,但宇宙中已經沒有人類,沒有任何智慧生命能知道這個答案了。

    目前而言,人類壽命還是在穩步上升的,理論上來說只要未來不發生小行星撞擊,或者外星人入侵這類不可抗力事件,那麼未來人類的壽命突破百歲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

    甚至在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看來,現階段出生的人,只要能活到80歲,那麼到時候技術就能讓他活到100歲,等到100歲的時候,技術又能讓他活到150歲,150歲的時候,技術又能讓他活更長時間,劉慈欣把這一過程稱為“永生的階梯”,甚至他還認為第一個“永生”的人,其實現在已經出生了。

    如果單純從物理定律的角度出發,人類這種低熵體和宇宙一起永世長存,顯然是不可能的

    畢竟低熵體的存在就是以熵增為基礎的,而宇宙的熵值不可能無限增加,因此“用增熵來減熵”這條路是有盡頭的,當宇宙中的熵值因為低熵體的“生命延續”而上升到盡頭時,低熵體的“永生之路”也就走到頭了。

  • 10 # 踏浪而來UFO

    原創思想,人類亦是物質效能量性運動性演化出來的,在宇宙的眼中人類就是一種永存的了。只不過我們只能確認出物質性運動性變化性的一面性,而不能確認出物質性運動性變化性的另一面性,就認為人類不是永存著的了。但如果將來的科學技術性,是能夠解開這方面的奧秘出來的,或者是能夠延長著人體的壽命,或者是可以作出物質性的二面性而穿越的,這就有可能在感覺上是有著永存的這個可能性的存在了,而實現出永存了。但不知是不是這樣的認為,而下面就交給磚家們繼續的討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加索的畫作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幅作品。從中你又得到了什麼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