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話基礎美術

    還是喜歡他前期的素描和速寫作品,至於抽象作品,即使是被反覆洗腦也仍然不覺得好!!!

    個人更喜歡達芬奇多一點!!!

  • 2 # 輯享星影視

    最喜歡他的《哭泣的女人》(英:The Weeping Woman,法:Femme en pleurs),是巴勃羅·畢加索於1937年10月26日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001.自1987年以來,該作品保存於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 該作品畫面上是一張看上去雜亂無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錯位擺放,面部輪廓結構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離破碎。

    002作品表現了底層社會人們肝腸寸斷、痛苦無助的景象。該作是畢加索融合了立體主義與超現實風格的代表作。該作被認為是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的苦難主題的延續,畢加索的關注點漸漸從西班牙內戰帶給民眾和社會的苦難轉移到單純的個人苦難上。

  • 3 # 新安布衣

    最喜歡油畫《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1937年被納粹“神鷹軍團”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死亡了數千名 無辜的老百姓。畢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鉅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絡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麼呢?裡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加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計程車兵、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嚇得發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了什麼呢? 畢加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因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鬥牛場上出現的公牛,往往代表著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畢加索會以牛來代表著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同時,在鬥牛場上的鬥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鬥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為象徵著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士雖然已經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著那柄劍與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復仇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精神。 因為這幅巨畫是畢加索為以進步和平為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製,並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迴展覽,引發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宣告要將該畫捐贈給結束佛朗哥政權後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範疇,而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就其意義來說,這幅作品超過了這樁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透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徵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徵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 4 # 吹雪無痕1224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作為立體派創始人及傑出代表的西班牙現代主義大師畢加索(政治上屬於左翼藝術家)他最具有立體代表的作品就是《格爾尼卡》。為了反對、抗爭納粹德國惡魔希特勒殘暴的戰爭行為,他放棄用寫實的表現手法來鞭撻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苦難,而是利用“打破一件物體又重新組合”的繪畫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其作品極為震撼和令人沉思反省!

    從中我們可以從古典寫實外的繪畫形式中發現藝術形式另外一種美感,就像我們從哲學的思想中去認識康定斯基的抽象主義繪畫!

  • 5 # 竹林堡人

    畢加索西班牙人,加入法國共產黨,成為法國著名的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早期作品於乞丐,流浪者,賣藝人題材為多,既是立體派,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流派,畢加索成功的完成了抗議法西斯的油畫《格爾尼卡》,題材內容體現濃厚的政治觀點,參與巴黎二戰抵抗運動,成為爭取和平的傑出戰士之一,1950年其代表作《和平鴿》獲得國際和平獎,為顯示革命藝術家抵抗二戰題材內容的力量和態度,畢加索看到了中國筆線的神力與希望,將中國畫筆力線條滲透在自己風格中,使其政治題材創作靈感更為鮮明,中西方的結合成就了畢加索的不朽之作。

  • 6 # 雷家林書畫

    個人還是喜歡他的寫意油畫,比如《夢》之類的作品,與中國繪畫的精神相通,只不過是用油彩而已。

    附文字《畢加索藝術深度閱讀》

    畢加索藝術深度閱讀

    最近不斷的欣賞了畢加索的海量圖片,尤其是他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有深度而且色調凝重,大部分是黑色與熟褐色的調子,由於立體主義的構成是無規則的造型樣式,沒有前面的經驗可以遵循,所以這種天才的發揮成了畢加索的強項,中國古人有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境界,在畢加索的繪畫歷史時期得到充分的體現,雖然不是每幅作品十分的成熟,卻開闢了一個繪畫的創造新時代,所有的人與物的造型皆可以進入一種立體的質感狀態,達到基本的和諧統一,當然,他這類的作品數量巨大,而且色調異常的凝重,若鉛雲重壓的意味很濃,這反映其思想的深度是有點深不可測的,我這裡不會大量的羅列他的作品,因為在網上尋找十分的容易,只想深入的體味他的藝術的能量,若說大多數人的理解與收藏的愛好傾向,往往是他的早期與晚期的作品容易成為收藏圈的寵兒,至於他的抽象立體風格的部分,縱是收藏不成問題但價格遠遠落後於他的非立體主義時代的作品,這個與人的藝術理解與欣賞趣味有關。所謂路遠方有險奇之景象,人們常止步於平庸,所以對於其立體時代的作品不是特別的喜愛,事實上他這類的作品方是有思想深度的作品,這種人與物造型的肢解與重新的整合,並不是一般人可以進入的境界,欣賞層尚且如此,何況操刀者,更是難得的天才。

    由於畢加索作品數量太多,我這裡亦是止步於面對總體的印象,至於個案的分析,那也只有等待將來更為深入的欣賞,方做到水到渠成的。老畢的成功不是因為立體主義,尤其是大眾層面上看來,他愛畫女人,愛裸體女人,把女人的屁股畫得大,只是迎合某種時代的趣味罷了,因為賣畫者總不得不屈服於市場的傾向,實際上凡高亦把女人的屁股畫得大,為此他的老師白他的眼,但傑出的梵高爭辯道:女人的屁股大,才能生孩子。你看,大師們的心思,總是能想到一塊的。

    藝術拒絕平庸,畢加索的精力十分的旺盛,所以他不斷的開拓自己的藝術造型的領域,不斷地嘗試新的徵象,正如他的牛的造型,從生活的繁盛到生命盡頭的簡單,那麼這個牛的不斷變幻事實上與他的心理年齡與生命的終點相一致的,本來豐滿的牛,不斷的省略掉,不斷地簡化掉,最後只餘下少少許的幾根線,簡省得不再簡省了。

    年輕的畢加索確實象一頭旺盛的牛,精力異常的充分,很多的女人與他上過床,這個有點象今天的特朗普先生,在床上的功夫,是過人的,這個人中之傑不僅在事業上厲害,在女人堆裡亦是遊刃有餘的。他畫他的生活,他只有在女人堆裡生活,藝術的靈感便不熄滅,作品被不斷地創造出來,與中國的畫人相比,西方的畫人可能離了女人什麼都不是,這個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畢加索在晚年並沒有繼續他的立體主義風格,而是迴歸了他早年的風格,繼續畫近似具象的實體與人像,還有動物。但他的作品並不是簡單的迴歸,那個原點總有一個高度,他的畫經歷立體主義之後,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認知,所以此時的迴歸之作,有了新的意義,他此時的具象之作,當然不是近似古典主義的,而是傾向於寫意,造型有點樸質而且有相當的厚度,或者質量感覺非常強烈,這個塞尚之後的畫者,皆不可以繞過對於物件質量的忽略。不同的是塞尚的質感多在風景與靜物,而畢加索的質感多有人物的表現上。

    畢加索早期的作品經歷的是色調的單色時代,比如藍色時代,玫瑰色時代等等,但到了晚年,進入的是色彩變幻的時代,不再是拘泥於一個色調的限制,而是散發開來。一方面他是經歷過一個嚴肅的藝術探索期,而且相當的成功而有聲譽,但他沒有沉緬下去,而是迴歸以往,或者他有童心的喚醒,不能夠再往下走,他希望有所回顧,或者回望,因為他此時的歲月已無多,而且他的性的感覺雖在,功夫卻是淡然了一些,所以他的心思不再是猛勁,不再是過分親身的體驗,而是欣賞,回味年輕人的激情,並從此獲得不熄滅的藝術激情與靈感。

    藝術從來就不是與生活與自然相等,不是再現而是表現,是創造性的發揮,所以當老畢畫得多麼的怪異時,理解的人就越來越少,甚至會有反感:這老畢畫出人的形會中這樣的“病態”?只能說是常人與藝術家的理解與境界不合拍,藝術表現的是動感的世界,所以畢加索的頭像會有一種轉換成正面與側面的兩個方面甚至多個方面。而且他的色彩有時是非常的迷幻,比如著名的《夢》的作品,就是這種淡雅有致的迷幻色彩,給人極強的視覺張力。

    畢加索是用不完的精力,除非走到生命的盡頭,他會永遠的畫下去,永遠不停息,他的聲譽不是亂搞女人帶來的,不是愛畫女人大屁股帶來的,而是他的作品數量與質量是相當的厲害,世界上的畫者,能與他相抗衡的少之又少。不僅他的油畫類的作品數量眾多,而且他還畫了大量的線描作品,當然亦可以叫素描作品,另外是作了大量的陶瓷作品,當然而有一定數量的雕塑,他的這種作派被後來者不斷的仿效,卻少有超越者。

    他的作品是女人堆裡遊戲感覺中的記錄,我們常人或者旁觀者,是不容易充分地理解他的作品的深度,只可能得到其中一二的成果,縱是如此,仍然能夠獲得無上的欣然。

    主要文章:《宋畫哲學》、《家林論唐宋藝術》、《家林讀苦瓜和尚畫語錄》、《完美的女神--品讀安格爾的《泉》》等

    (家林論藝)

    後援單位:北京黃楷夫工作室 黃海威、 王黎鶯

    廣州梁慧強公共建築美學工作室.馬勇、梁慧強

  • 7 # 呂永亮

    以前曾經說過,本人最為喜歡與欣賞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此畫採用了半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調子,表現了法西斯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

    此畫讓我學會了思考,畫畫到底為什麼而畫?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期間,大師們為什麼沒有創作抗日題材呢?血性與激情出哪兒了?

    因此,本人從骨了裡服畢加索而不服那個年代的中國大師們,這些人渺小的很!

    這些大師們所欠下的創作債,後輩們在替這些大師們還著。全國的歷史博物館與軍事博物館至今還在補充著當年的抗戰題材,只是那份血性與忿怒的激情還存在嗎……

  • 8 # 人生無簡史

    巴勃羅.畢加索生於1881年10月25日,逝於1973年4月8日,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班牙畫家、雕塑家,他還是法國共產黨黨員。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力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

    畢加索的作品風格豐富多樣而且數量繁多,因此可以說,不同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如果是一個真正喜歡畢加索作品的人,那他一定選不出最喜歡的,只有更喜歡的作品。

    1.哭泣的女人

      2.老吉他手

      3.鏡前少女

      4.格爾尼卡

      5.三個音樂家

      6.坐著的女人

      7.朵拉與小貓

      8.夢

      9.畫家與模特

      10.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這些作品百看不厭,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感覺和想法。這也是比較公認的畢加索十大名作吧。不過怎麼找不到《鬥牛士》那幅畫作呢?

  • 9 # O自由燈塔O

    畢加索是20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和影響力的藝術家。 最重要的是與開拓性的立體主義,以及喬治布拉克,他還發明瞭拼貼畫,併為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首先將自己視為畫家,但他的雕塑極具影響力,他還探索了版畫和陶瓷等多種多樣的領域。 最後,他是一位著名的魅力人士; 他與女性的許多關係不僅融入了他的藝術,而且也可能指導了它的過程,他的行為已經體現了波普米亞現代藝術家在大眾想象中的表現。

    縱觀畢加索的一生,他的作品在無數場合展出。然而,最不尋常的是1971年在巴黎盧浮宮的展覽,紀念他90歲生日; 直到那時,活著的藝術家還沒有在那裡展出。1980年,他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次重要的回顧展。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在穆然附近的別墅Notre-Dame-de-Vie去世。

    畢加索的其餘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情感,並且幾何形狀層層疊疊。傳統影象被推到最抽象的形式。

    當畢加索於1973年4月去世,享年91歲時,他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和最成功的藝術家之一。達芬奇 20世紀,畢加索的真正的偉大和意義在於他作為革命傳統主義和一次雙重作用。獨特的在20世紀,他一方面能夠進行激進的創新,另一方面又能夠繼續傳統的創新。因此,在Les Demoiselles d"Avignon,他在格爾尼卡期間擊敗了代表性的畫面他以一種新的形式復興了歷史繪畫的流派。無可否認,他也是藝術史上最多產的天才。他的職業生涯跨越了78年,創作了13,500幅畫作,100,000幅版畫和版畫,以及34,000幅插圖。畢加索曾經,現在仍然被作家和評論家視為魔術師,這個比喻捕捉到一個藝術家的感覺,一個人能夠改變他周圍的一切,一個人也可以改造自己,躲避我們,迷人並催眠我們。

    就像文學中的威廉莎士比亞和心理學中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樣,畢加索對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沒有人能像Pablo Picasso在藝術史上那樣獲得同樣程度的廣泛名聲或展示出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畢加索的自由精神,他古怪的風格,以及他完全無視別人對他的作品和創作風格的看法,使他成為藝術家追隨的催化劑。現在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畢加索的創意觸動了他所追隨的每一位主要藝術家和藝術運動。即使到了今天,他的生活和作品仍然會引起無數的學術詮釋,吸引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粉絲。

    藍色時期

    1900年至1902年間,畢加索三次前往巴黎,最終定居於1904年。他發現這座城市的波西米亞街頭生活令人著迷,他在舞廳和咖啡館裡的人物照片展示了他如何吸收了保羅·高更和象徵主義畫家的反印象主義。叫做Nabis。Edgar Degas和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主題以及後者的風格產生了最強烈的影響。畢加索的藍色房間反映了這兩位畫家的作品,同時也展示了他向藍色時期的演變,因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各種色調的藍色主導了他的作品。這些畫作表達了人類的痛苦,描繪了盲人,乞丐,酗酒者和妓女,他們略顯拉長的身體讓人想起西班牙藝術家埃爾·格列柯的作品。

    玫瑰時期

    在巴黎定居後不久,畢加索遇到了Fernande Olivier,他是影響他作品主題,風格和情緒的眾多同伴中的第一個。透過這種幸福的關係,畢加索將他的調色盤改為粉紅色和紅色; 因此,1904年和1905年被稱為玫瑰時期。他的許多科目都來自馬戲團,他每週訪問幾次; 其中一幅畫是Saltimbanques家族。在丑角的圖中,畢加索代表了他的另一個自我,他在後來的作品中重複了這種做法。從他在巴黎的第一個十年開始就是與詩人Max Jacob,作家Guillaume Apollinaire,藝術品經銷商Ambroise Vollard和Daniel Henry Kahnweiler以及美國外籍作家Gertrude Stein和她的兄弟Leo的友誼,他們是他的第一批重要贊助人; 畢加索畫了他們所有人的肖像。

    原始主義

    1906年夏天,在畢加索留在西班牙戈索爾期間,他的作品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其特點是希臘,伊比利亞和非洲藝術的影響。他著名的格特魯德·斯坦(Gertrude Stein)畫像展現了對她臉部的面具般的處理方式。然而,這個早期階段的關鍵工作是Les demoiselles d"Avignon,風格如此激進 - 它的影象表面類似於破碎的玻璃 - 當代前衛畫家和評論家甚至都不瞭解它。被破壞的是空間深度和女性裸體的理想形式,畢加索重組為嚴酷,有角度的平面。

    立體主義 - 分析與綜合

    受到法國後印象派藝術家Paul Cezanne對形式的體積處理的啟發,畢加索和法國藝術家Georges Braque在1908年以一種後來被評論家描述為“小立方體”的風格描繪了風景,從而導致了立體主義這個術語。他們的一些畫作非常相似,很難區分它們。他們在1908年至1911年間共同工作,他們關注分解和分析形式,他們共同開發了第一階段的立體主義,稱為分析立體主義。單色配色方案在描繪自然碎片圖案時受到青睞,其中幾個側面同時顯示。畢加索最喜歡的主題是樂器,靜物和他的朋友。1912年 Picasso將紙和一塊油布貼上在畫布上,並將這些與塗漆區域相結合,創造了他的第一幅拼貼畫,Still Life with Chair Caning。這種技術標誌著向合成立體主義的過渡。立體主義的第二階段更具裝飾性,顏色起主要作用,儘管形狀仍然是碎片和扁平的。畢加索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是練習合成立體主義,但絕不是唯一的。

    立體主義雕塑

    畢加索創造了立體主義雕塑以及繪畫。他還從木材,金屬,紙張和非物質材料的零碎兩端製作了曼陀林和單簧管等建築,並探討了立體派繪畫的空間假設。他的“苦艾酒杯”將銀糖過濾器和彩繪青銅雕塑相結合,預計他後來的“被發現的物體”創作,如狒狒和楊,以及20世紀60年代的流行藝術品。

    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作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畢加索去了羅馬,擔任謝爾蓋·迪亞吉列夫和Ballets Russes的設計師。他遇到了舞者Olga Koklova並與他結婚。畢加索以現實主義的風格在1917年左右為他們的兒子和眾多朋友拍攝了幾張肖像。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他拍攝了沉重的,新古典主義的沉重雕塑般的人物照片,其中一個例子是“春天的三女”,其作品靈感來自神話,如“潘氏管”。與此同時,畢加索還創作了一些奇怪的小頭蝙蝠和女性暴力痙攣肖像照片,這些照片經常被用來表示他在婚姻中所經歷的緊張情緒。雖然他說自己並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但他的許多照片都具有超現實和令人不安的品質,如“睡在扶手椅上的女人”和“坐著的沐浴者”。

    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繪畫作品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

    幾幅立體主義畫作,強調和諧,曲線和表達潛在的色情,反映了畢加索對他最新的愛情瑪麗·泰瑞斯·沃爾特的喜悅,他於1935年生下了他們的女兒瑪雅。瑪麗·泰瑞斯,經常描繪睡覺,也是著名的女孩在鏡子前的模特。1935年畢加索進行了蝕刻Minotauromachy,這是一項結合他的牛頭怪和鬥牛主題的主要作品; 在它裡面,被剝離的馬和公牛預示著格爾尼卡的影象,這是一部經常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單一作品的壁畫。

    格爾尼卡

    1937年4月26日,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飛機根據西班牙專制領導人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命令,轟炸了巴斯克城鎮格爾尼卡,不久後畢加索被迫搬到巨大的壁畫格爾尼卡。Guernica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完工,被掛在1937年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內。這幅畫並沒有描繪這一事件; 相反,畢加索用公牛,垂死的馬,一個墮落的戰士,一個母親和一個死去的孩子,一個被困在燃燒的建築物中的女人,另一個湧入現場的人,以及一個從窗戶傾斜的身影等影象表達了他的憤怒。拿出一盞燈。儘管其象徵意義的複雜性以及無法進行明確的解釋,但格爾尼卡在其對戰爭恐怖的描繪中產生了壓倒性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

    畢加索的調色盤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的開始變得憂鬱,死亡是許多作品的主題,例如靜物與Steer"s Skull和Charnel House。20世紀40年代,他與畫家弗朗索瓦·吉洛(FrançoiseGilot)建立了一個新的聯絡人,他為他生了兩個孩子,克勞德和帕洛瑪; 他們出現在許多重現他早期風格的作品中。畢加索最後一位被描繪的同伴是傑奎琳·羅克,他於1953年遇到並於1961年結婚。然後,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南部度過。

    晚期作品:重演

    畢加索的許多後期照片都是基於過去的偉大大師迭戈·維拉斯克斯,古斯塔夫·庫爾貝,尤金·德拉克羅瓦和愛德華·馬奈的作品。除了繪畫,畢加索還在各種媒體上工作,在著名的巴黎圖形工作室Atelier Mourlot製作了數百幅石版畫。陶瓷也引起了他的興趣,並於1947年在Vallauris,他生產了近2000件。

  • 10 # 中年大叔若瑟阿偉

    我比較喜歡畢加索14歲時的作品(赤腳的女孩)從畫中可以見到女孩赤腳坐著,雙手緊握,似乎在看某一種事物又想是在思考什麼事情,但從她的衣著樸素,不乾淨帶汙點的白圍巾紅長袖連衣裙上可以看出,當時的天氣應該是冬天,但為何赤腳?是不是家境貧窮,沒錢買鞋子,不然太冷天,誰願光著腳。然而從女孩的肥胖的雙手和雙腳是不是畢加索用來描述孩子可愛的特徵呢?紅裙看起來又舊又皺還帶黑汙代表著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比較差吧。

  • 11 # 埜葡萄藤

    我比較喜歡畢加索1905年創作的《拿菸斗的男孩》,應該是“玫瑰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年輕的巴黎男孩被畢加索稱為“小路易”,他常到畢加索的畫室消磨時光,畢加索以他為模特創作了這幅《拿菸斗的男孩》。畫中的“小路易”穿著藍色的工作服,左手拿著菸斗,頭戴花環,背景是兩大束花,“小路易”頭上戴著個花環,專家們認為這是畫作將完成時,畢加索臨時決定加上去的,不過看起來也挺和諧增色。

    喜歡這幅畫是感覺有一種憂鬱感,少年人的猶豫感是美好的。還有一點是覺得這幅畫看上去頗有幾分中國畫的味道。

    要說學到了什麼,感覺應該是對紫色更加明感了吧。還有黃紫色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做紫橙色關係,那是學畫還淺。知道的也少,就是覺得憂鬱感很合自己的胃口。

    ps:主要那時候還小,立體主義期的畫真看不懂,只能看看前期的了。其實現在也理解不了立體主義期的畫。

  • 12 # 詩夜城主

    “藝術就是謊言”,這是20世紀西方天才藝術家畢加索所說的話,這話在藝術界中,算是大言不慚了,有人會認為畢加索所說的這句話就是在打藝術家的臉,不管意思是否正確,至少有那麼一點道理,藝術本來就是“虛幻”的,問題來了:畢加索的畫作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幅作品,從中又得到了什麼創作靈感?

    畢加索的畫作,以及延伸的創作靈感

    畢加索的畫作有很多,都是屬於立體主義風格,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的那幅《阿維尼翁少女》,這是畢加索在1907年時創作的,整幅畫描繪的是一個妓院的情景,然而剛開始人們對畢加索的這幅畫並不看好,

    因為畫作中的人物被極度扭曲,而且幾乎完全是扁平的,也就是沒有空間立體感的意思,可恰恰就這一幅畫成為了立體主義繪畫的最初楷模,我們可以理解《阿維尼翁少女》是畢加索的成名作,關於這幅畫存在很多種解釋,但可以確定一點就是這幅畫完全打破了傳統風格,

    從畢加索的畫作中,可以或多或少領悟到創作和人的性情有關,這就是一種藝術靈感,只要你想隨心所欲地創作,就可以完全拋棄傳統的畫法,依然可以控制所畫的物體,很簡單,把要畫的物體先分解,然後用自己的感覺歪曲物象,再用不同的方式將物體拼湊起來,這就是立體主義風格,

    或許有人會說,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怎麼這麼簡單啊?那你以為有多複雜呢,要不然,畢加索幹嘛要說藝術就是謊言,這就是最好的解釋,只要你可以像小孩子那樣做到隨心所欲,你就是一個藝術家,值得注意的是,畢加索是接受過正規繪畫訓練的,這使得他的繪畫技法很純熟,所以才可以控制物象,換句話說,藝術創作並非毫無章法的天馬行空。

    (圖:畢加索《阿維尼翁少女》)

  • 13 # 夜色主義繪畫

    畢加索的畫喜歡的很多,不是哪一幅的問題了。喜歡畢加索這個人在於他存在的價值和活著藝術家的驕傲,思考藝術在當今的生存價值和生活價值。一種藝術形式活著就能被人們接受,給人類歷史帶來了巨大的價值。這是畫家活著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類的生存之道生活之道活著的價值在哪裡去體現,畢加索是一個完美的人生。我的觀念不是喜歡哪一幅畫那麼簡單。思考的是人活著的意義所存在的價值。人類不同時期有不同生存法則,畢加索把個人的藝術生涯規劃的如此精彩使每一時期都是朝陽的。紅色是紅色時期的範兒,藍色是藍色時期的範兒。立體派又是不同的經營路子。藝術能玩到如此境界,如此格局是後人們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法寶。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你的人生規劃人生使命是什麼?事業有多大做多久幹到什麼程度,怎樣實現人生價值回報社會。。。思考。。。思考。。。

  • 14 # 水寒雅芙

    畢加索的畫世界上恐怕沒有幾個人可以解讀,如果不能精確解讀其作品的內涵,簡單地說一句喜歡哪幅畫無異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斯丹達爾(法)說:“藝術應該與感情,而不是與學說有關係。”在畢加索的作品中,我比較好奇他作品中的女人形象,在他藝術的筆觸中女人以各種曲扭而誇張的形象展現在大眾面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論是哪一個藝術家,他創作一個作品一定想表達他的內心世界,從他的畫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願模仿自然的人。的確,那些模仿自然力求逼真的畫很費畫師精神也虛耗光陰,既然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為何從藝者一定要模仿前人的名畫,為什麼要做別人的影子——模仿者。從他的作品中我唯一可以解讀的是他對藝術的主張,藝術不是簡單的模仿大自然,模仿前輩,而是從他們那裡獲得技法,然後把自己的主張融入到作品中解放自我表達自己。

    從畢加索的作品中,我覺得他不在乎藝術的表象,更注重藝術的思想內涵,藝術非簡單用一個美字可以形容。藝術極具移情效果,藝術是畫師情感與精神的體現。

    模仿者是依附者,只有創新者才是獨立自主的藝術先驅,畢加索畫風多變,說明他擁有綜合性思維,他敢於打破傳統,他用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向人們展示了藝術瞬息萬變的魔力。他的作品彷彿在喧示人們的內心狀態和無窮慾望,打破了以往藝術裝飾畫的風格。

    如雷東(法)言:“在一個緊張努力之後,細密地抄寫一塊石、一株草、一隻手、一副面容或任何其他活的死的斷片,我感覺到一種精神咆哮升了上來;我然後感到自己需要成為一個走向幻想境的代言人。”從此句話中,可見模仿是一件相當費心神的事,想來畢加索知其苦,所以他一反常態,不想做模仿的奴隸,只想做藝術的主人,從而成為20世紀藝術家最傑出的代表。

    畢加索1932年創作了一幅以《夢》(圖3)為主題的作品。仰頭而睡的女子沉入睡夢中,唇上支離出帶著笑靨的女子,左半胸裸露著半個乳房,兩手呈環抱之狀,有趣的是,女子的手臂一粗一細,似男女戀人相依相偎。女子的乳房代表著性,兩半唇如戀人擁吻般纏綿著。細細賞來,你會驚訝的從圖畫中看出女子定是做了一個春夢,可見畢加索非常有創意,不愧為一個天才藝術家!

  • 15 # 大竹小竹落玉盤

    《星夜》作為表現性的後印象主義畫家梵高的作品,這幅畫有很強的筆觸。油畫中的主色調藍色代表不開心、陰沉的感覺。很粗的筆觸代表憂愁。畫中景象是一個望出窗外的景象。畫中的樹是柏樹,但畫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雲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紋理像渦狀星系,並伴隨眾多星點,而月亮則是以昏黃的月蝕形式出現。整幅畫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線條繪畫,表現出一種寧靜;但與上部粗獷彎曲的線條卻產生強烈的對比,在這種高度誇張變形和強烈視覺對比中體現出了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將不再眷戀人間

  • 16 # 笑對人生老郭

    我個人最喜歡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這件作品也是畢加索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這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創作而來,應該是德國納粹,干預西班牙內政,空襲格爾尼卡小鎮,造成了大量的平民死亡,畢加索知道事件後,憤怒創作而成。

    這件作品看到後讓人壓抑,驚悚,因為影響光怪陸離,支離破碎,這是畢加索集體主義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中有牛頭,象徵西班牙的統治階級,還有嘶鳴的馬象徵受苦難的人民,懷抱死亡嬰兒的母親,淚水已經哭幹,手握斷劍死不瞑目的戰士,彷彿寓意著沒有看到戰鬥的勝利!帶著鋸齒光芒的燈,寓意希望光明,但是鋸齒光芒,又讓人感到極度不適,跳樓的女孩,源自畢加索童年對地震的記憶,因為地震的時候,人們是驚恐萬狀,同時也象徵了生的希望渺茫!立體主義讓人看到的形象是原型不同角度的平面圖形,可以讓我們充分了解形象,整幅畫面,色彩黑暗、壓抑,讓人對德國納粹充滿恨意,這副作品轟動了世界,是畢加索第一副進去博物館的作品。

    對創作的影響

    從這件作品我們看得出來,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對生活,社會事件的認知,感受,創作作品絕對不是拍張照片畫出來,就可以。

    應該是作者對自己想表達的思想的一種,圖形語言,繪畫是除了文字,和口語之外,最常用的語言,好的作品畫面,構圖、色彩、形象、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如何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多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結合自己的認知,充分設計畫面,巧妙構思,能讓觀眾最快的解讀到自己思想,不需要你去解釋,別人就看的懂,這才是好作品。當然還有充足的想想空間,那就是精品。

  • 17 # 杭州之江畫室

    畢加索(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加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

    但是畢加索的《夢》也是值得說一說的作品,《夢》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1932年創作的一幅油畫。都說畫家在遇到愛情時,風格和色彩都會煥然一新,畢加索也是一樣,雖然他的一生中有過太多情人。1927年,47歲的畢加索與長著一頭金髮,花容月貌的17歲少女初次相遇,她叫瑪麗·德雷莎。畢加索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主動上前請求瑪麗做她的模特。

    從此這個少女走進了畢加索的世界,激起了他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瑪麗的年輕和活力讓畢加索的作品煥發了新生。畢加索在畫瑪麗時總喜歡讓她閉上眼睛,風格也和之前的幾何立體不同,很是圓潤,畫布成了畢加索描繪愛情的場所。當時的畢加索是名副其實的成功人士,有一座古堡,保時捷豪車,還有一個正牌妻子,俄羅斯的舞蹈演員奧爾加。枯燥的婚姻讓畢加索感到厭倦,很快和奧爾加的關係跌到冰點。1931年開始,瑪麗頻繁地出現在畢加索的作品之中,很快,瑪麗不僅是他的模特,還做了他的情人。在《夢》,《寫信的女人》兩幅作品中都能看到一樣的桌布。

    這兩幅畫的創作地點都是在布瓦熱盧古堡,這座城堡位於巴黎西北部的村落,風景如畫,寧靜清幽,一旦妻子奧爾加離開,畢加索就會和瑪麗在這裡度過愉快的時光,擺脫他緊張的婚姻,得片刻清閒。

    1997年美國頂級收藏家史蒂夫科恩花了1.064億美元從賭場大亨史蒂夫韋恩處購得《夢》這幅作品,畢加索最貴的三幅作品中,有兩幅是以瑪麗為原型創作的,而在畢加索最貴的10幅作品中,有半數是以瑪麗為原型。

  • 18 # 美術生素材庫

    大部分作品都是看見了抽象的靈魂,而內層含義又是貼近日常點滴!

    畢加索作品《亞威農少女》

    想象力

    《亞威農少女》不僅內容豐富,意義層面廣,也具有較多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說,“亞威農少女”所指的物件已經被畢加索跨越了,能夠藉助高度聚集的力量觀察大眾沒有觀察到的空間,所以“亞威農少女”具有的主題思想正是原型意象所要展現的內容。

    附:

    描繪的亞威農是一條街名,被當地稱為“花街”,因此當地人給他的作品起了另一個名字《青樓少女》,以此與描繪的花街相呼應,

  • 19 # 道dao

    別以為畢加索的畫都那麼變形誇張,都那麼讓人看不懂,其實早期的畢加索也古典過,也寫實過。

    《拿菸斗的男孩》創作於1905年,當年24歲的畢加索剛從西班牙來到巴黎,一個叫小路易的男孩常來畫室玩,畢加索以他為模特創作了這幅作品。

    畫這幅畫前,畢加索正處於他的藍色時期,孤獨憂鬱,直到遇到了他的初戀女友奧利維亞,這才逐漸從藍色情緒中走出來,進入到了他藝術創造的第二個重要時期,粉紅時期。

    有評論家說《拿菸斗的男孩》既有達芬奇《蒙娜麗莎》似的神秘,又有梵高《加歇醫生》似的憂鬱和唯美。隨著畢加索在巴黎聲名鵲起,《拿菸斗的男孩》幾經轉手,最後在倫敦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416億美元的天價被德國的猶太富商格奧爾格先生收藏,他覺得畫上的男孩很像他的兒子。

    關於這幅畫還有一個跨越半個世紀的纏綿悱惻的傳奇故事,你想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非常英明但知名度卻很低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