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父母年代記憶

    一、樞密院

    職責:主管軍事要務,與中書省並稱“二府”。

    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閱房、廣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雜房、支馬房、小吏房

    1、樞密使、知院事,樞密副使、同知院事、籤書院事,同籤書院事

    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名稱不同而已,輔佐皇帝管理軍事,有時以宰相兼樞密使;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籤書樞密院事為其副職。

    宋初,有樞密使則設樞密副使,有知樞密院則設同知樞密院,資歷淺則稱樞密直學士籤書院事。有時知樞密院與樞密使、樞密副使並存。

    元豐改制,設知樞密院、同知樞密院,不用樞密使、樞密副使名稱。

    元祐時,設籤書樞密院事,仍以樞密直學士充任。

    2、都承旨、副都承旨

    主管傳宣聖旨命令,統管樞密院事務。有時用文臣,有時用武臣。

    3、檢詳官

    與中書省檢正官相似,糾正各房事務。

    4、另有:

    計議官,編修官,講議司,監三省、樞密院門,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閣文字,三省、樞密院激賞庫,三省、樞密院激賞酒庫。

    南宋多以宰相兼管軍事、財政,執政一起參與,因此由宰相或執政兼任御營使,提舉修正局,制國用使,都督諸路軍馬。

    另有編修敕令所,主管輯集詔令,分類編輯成書。官職有:提舉,宰相兼;同提舉,執政兼;詳定,侍從官兼;刪定官。

    二、宣徽院

    1、宣徽南院使、北院使。

    掌管宮內各部門及三班宦官的名籍、祭天地、朝會、祭祖、陳設宴會用品,接受內外進貢物等。二院共同管理,但南院地位較高。元豐改制,撤銷宣徽院,但名稱仍在,作為官員退休後的加官。紹聖三年徹底去除。

    三、三司使

    宋承五代,設三司使總管國家財政,接受全國上貢賦稅收入。統管鹽鐵、度支、戶部,稱計省,三司使因地位僅次於宰相而稱計相。元豐改制後,撤銷三司使併入戶部。

    1、三司使

    三司使缺,由權三司使事代;權三司使事缺,由權發遣公事代。

    2、鹽鐵使

    主管全國山水物產,關市、河流、軍器之事。

    3、度支使

    主管全國財賦數量。

    4、戶部使

    主管全國戶口、稅賦的登記。

    5、三司副使

    各一人,通籤各部之事。

    6、三司判官

    各三人,分管各案之事。

    7、三部勾院判官

    各一人,主管檢查全國所報三部錢糧百物的出納賬目。

    8、另有:

    都磨勘司,都主轄支收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憑由司;開拆司,衙司管轄官,勾當公事官,三司推勘公事,勾當各司官,馬步軍糧料院官,勾當馬步軍專勾司官。

    四、翰林學士院

    職責:主管制、誥、詔、令的起草,鎖院起草;隨從皇帝外出以備問事。

    1、翰林學士、知制誥

    2、翰林學士承旨

    不常設,由多年為學士者擔任。

    3、直學士院

    由其他官職進入學士院但未授以學士的;學士都缺員,其他官暫代學士院起草文書,稱權直學士院。

    4、南宋時,有翰林權直、學士院權直

    五、侍讀侍講

    為皇帝講經說史。春二月到端午,秋八月到冬至,單日到邇英閣。

    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學士”頭銜時有時無。宋初專任;元豐改制後,侍講由兩省、侍御史以上兼任,侍讀由侍從官以上兼任。官品資格低的叫崇政殿說書。

    六、諸殿學士,諸閣學士,諸修撰、直閣

    1、諸殿學士

    學士之職,資歷和聲望極高,沒有具體政務、具體職權,僅在皇帝左右作顧問。一般用來優待以往宰相或執政。

    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

    2、諸閣學士(總閣學士、直學士、待制)

    宋朝百官之外,另加職名,為的是激勵行義之士、文人。位高者作皇帝顧問;低的參與論事,負責校勘文書。很榮耀。

    有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徽猷閣、敷文閣、煥章閣、華文閣、寶謨閣、寶章閣、顯文閣,分別收藏曆代皇帝墨寶、文集,各設總閣學士、直學士、待制,榮耀度依次降低。

    3、諸修撰、直閣

    集英殿修撰。

    右文殿修撰。

    秘閣修撰,由館閣中資深官擔任,多由直龍圖閣升遷。

    直龍圖閣,由館閣中資深官擔任,作為擢升待制的開始。

    直天章閣到直顯文閣。

    4、直秘閣。

    宋初,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都寄居崇文院;太宗時,又在崇文院內建秘閣。直館、直院稱館職,由其他官兼直秘閣稱貼職。狀元、制科任官滿一任期回朝,或地方官由大臣推薦,經考試而入直秘閣,稱“入館”。元豐改制後,撤銷崇文院改秘書監,取消直館、直院,只留直秘閣作為封號等級。

    七、東宮官

    1、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太子少師、少傅、少保,由宰相兼任,或作為執政退休時的加官。

    2、太子賓客,一般由副相兼任。

    3、另有:太子詹事,左右庶子,左右諭德,侍讀、侍講,中舍人、舍人

    4、資善堂:翊善、贊讀、直講、說書、皇太子宮小學教授、資善堂小學教授

    5、主管左、右春坊事

    6、左右衛 率府率、副率,左右司御 率府率、副率,左右清道 率府率、副率,左右監門 率府率、副率,左右內 率府率、副率

    八、王府官

    (親王府)傅、長史、司馬、諮議參軍、友、記室參軍、王府教授、小學教授

  • 2 # 關中王

    1、樞密使,尊稱樞相。中國古代官名,負責統帥全國軍政。唐代宗永泰年間,置樞密使、以宦官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並宣達帝命,參贊軍機。

    2、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顯然,這個職位比宰相、樞密使要低一級。如果把樞密院比作中央軍委的話,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職權比作今天的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但是,他又比現在的“防長”、“總長”的許可權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權隨意調動全國各地的軍隊。

    相反,樞密使是“差遣”,是兩宋的最高軍政機關首長,但是樞密使這個職位本身沒有級別,其級別是靠擔任這一職位的官員本身的“官”來決定的。

    舉個例子:狄青出任樞密使的時候,他的“官”是護國軍節度使,從二品;另一位北宋名將郭逵出任樞密使時,他的“官”為檢校太保,正二品;而南宋的韓世忠出任樞密使時,他的“官”已經是正一品的太保了。兵部尚書就是掌握國家計程車兵調動,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

    3、兵部尚書主兵籍、器仗,尚書在秦漢時是少府的屬官,初名尚書檯,三國時代,尚書檯脫離少府,成為全國政務的總彙。

    兵部只處理國家軍隊的日常事務,軍隊費用的調撥,人員的安置,兵員的徵召等,也處理一些戰爭計劃的制定。

    樞密院是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軍隊的調防,戰爭的動員,戰爭的指揮等都是樞密院的職責,同時也領導兵部的工作。

    類似我們現在的中央軍委與國防部的關係

    1、軍務重要程度不同。 兵部只處理國家軍隊的日常事務,樞密院是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

    2、軍隊管理內容不同 兵部只負責處理軍隊後勤工作,樞密院負責戰爭的指揮。

    3、徵兵權力大小不同 兵部只負責地方的一部分戰爭徵召計劃,樞密院負責戰爭全國總動員。

  • 3 # 小王愛歷史

    太尉:太尉最高源於秦朝,位列三公(另外兩個是丞相、御史大夫),從此太尉就是武官的最高代表,”太尉“在宋朝是最高軍銜,武官之首。樞密院是軍中最高統治機構,類似於今天的中央軍委,樞密院的最高是樞密使,因為宋朝害怕武將造反,大大削弱將領權力,在宋朝一般是文官擔任樞密使一職務。宋朝的兵部類似於今天的國防部,負責處理軍隊的日常事務。宋朝的三衙是管禁軍的機構,三衙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三司的合稱。負責保護皇帝,保護京師。形象點說就是樞密院有兵權但手裡沒兵,三衙有兵但沒權,兵部有兵但管理的都是些民兵小兵並沒什麼戰鬥力,軍權三分相互制約。

    總的來說,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因為前面這麼多歷史擺在那兒,包括宋太祖就是透過黃袍加身上的位,肯定要想盡辦法打壓兵權,將兵權分立,互相牽制,以此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 4 # 凌風愛輕輕

    在北宋初年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中,兵制最為關鍵和核心的內容就是建立起樞密院——三衙體制。

    宋代的樞密院,與中書省分管文武,宋人稱之為二府。中書省稱之為東府,樞密院為西府。樞密院長官衛樞密使,除副使外,有時還增設籤樞密院事和同籤樞密院事,或者知樞密院事或者同知樞密院事來代替正副樞密使。宋代,參知政事等副相與樞密院長官合稱執政。而執政與宰相合稱執宰。執宰是宋代的最高行政長官。

    但是,宋代同時沿用了唐代的六部制。尚書省下仍有兵部。樞密院實際上就與兵部重合,等於奪了兵部的權。

    樞密院:

    1,掌各路之防務、軍政。

    2,樞密院審查司掌管武職人事、兵籍與士兵,六品下權歸兵部,檔案在樞密院,六至三品武職任命、遷補由樞密院建議。

    3,樞密院職方館掌管地圖測繪、軍機檔案和情報收集。

    4,檢閱司掌督察三衙訓練,釋出演習命令等。

    5,侍衛司掌侍衛事務。

    6,凡軍國戰和攻守之策,由皇帝和政事堂(樞使列席)共同決策,樞密院會提供建議供參考,最終方案也由樞密院提出,讓皇帝選擇採納。

    兵部:

    1,武選司掌六品下武官人事和武舉。

    2,兵籍司掌士兵徵募、撫卹、退役等。

    3,職方司掌國內地圖測繪和國內情報機構,烽火和城隍要寨等修築,測繪的要上報職方館。

    4,庫部司掌軍資料賬,還要研發軍用器械。

    樞密院只有掌兵權,統兵全卻歸於三衙。

    三衙不是一個衙門的名稱,而是指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他們的前身是五代軍閥皇帝的親軍,在後晉時擴充成為中央軍。後周時又分為殿前司軍和侍衛司軍,兩司也漸漸演變為三衙。即侍衛司逐漸分為馬,步二侍衛司。最後至真宗朝取消侍衛司都虞侯,才算正式取消了侍衛司。三衙至此最終形成。“三衙”與樞密使所掌之兵權不同:樞密使有發兵之權,而無統兵之重;三衙有統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其目的是為提高和鞏固皇權,防止武將兵變。

    宋朝定例以太尉為武官的最高等級,故習稱高階軍官為太尉。

    類似於今天的上將,是軍銜並不是一個職位。具體分工還是要看官職。

  • 5 # 奉旨瞎溜達

    太尉《官品令》,一品:尚書令,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宋史》記載,三師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上於尚書省。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太尉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僕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

    太尉原先是掌管軍事的最高職位,後來因為權力過大,後來就變成了一個虛職。

    樞密院

    位於中書門下,是為了牽制宰相的過大的權力。由文官擔任樞密使,專管軍事,提升樞密院的地位。中書門下成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兩府地位相當,分開奏事,互不相見並且互相牽制,這樣皇上就可以對比雙方的奏報,既能防止武將手握重兵,又能牽制文官的權力過大,並且掌握真正的情報,兩院不可以互通。這樣就把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宋史》記載,樞密院 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帖兵籍;有調發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除授內侍省官及武選官,將領路分都監、緣邊都巡檢使以上。大事則稟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則擬進,其付授者用紥。

    每次入朝奏事,樞密院與中書院要先後上殿。樞密院,與中書被稱為“二府"。樞密院在中書之北,印有"東院"、"西院"之文,共為一院,但行東院印。

    兵部

    兵部負責提供一些比較重要的後勤人員,比如皇上及重要的王公大臣出駕時的儀仗隊,以及各類軍隊人員和牛馬的掌管,有點像螞蟻中的工蟻。如果需要打仗,那他們就是衝在最前面的那群人。

    《宋史》記載,兵部掌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圖。凡招置廂、禁軍及州郡屯營,三衙遷補,守戍軍吏轉補,文武官白直、宣借,皆掌之。掌三駕儀仗、鹵簿圖、春秋釋奠武成王廟及武舉,歲終以義軍、弓箭手戶數上於朝。國初,掌千牛備身,殿中省進馬籍三衙

    三衙將領只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只有皇帝才能命令三衙和樞密院,執掌全部的兵權。兩院互相牽制,從制度上防止軍事實力派的產生。這個制度一直成為宋朝基本政治制度。

    這幾個部門就好比,兵部是寶藏,三衙和樞密院就是鎖和鑰匙,太尉是提議取寶藏的人,皇上最後覺得此事可行,他才會拿著鑰匙把鎖開啟去拿出寶藏。

  • 6 # 老張讀史

    樞密院,最開始建立於唐朝,在五代至元朝時期,是朝廷最高權力的軍事機構。宋朝時,遵循唐、五代的舊制,置樞密院,主要負責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等,只要是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等事情,都由樞密院說了算。但是樞密院雖然有調兵之權,但是手裡並沒有兵。

    宋朝最早的樞密院分為四房,宋神宗時期分為十房,之後宋哲宗時期又增加兩房,共設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閱房、廣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雜房、支馬房、小吏房,分曹辦事。樞密院剛開始共有吏有三十八名,包括逐房副承旨三人,主事五人,守闕主事二人,令史十三人,書令史十五人。宋哲宗元祐年間,又創立了支馬、小吏二房,因此增加令史至十四人,書令史十九人,創立正名貼房十八人。宋徽宗大觀年間,增加逐房副承旨至五人,創立守闕書令史三人,增加正名至二十八人。

    宋朝時,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分別掌管軍令和政令,合稱為“二府”。每逢上朝奏事的時候,樞密院要與中書省先後上殿。實際上,朝廷設樞密院,是為了削弱宰相的職權,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權。

    三衙,宋代管轄禁兵和廂兵的中央機構,即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設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作為三衙的領導層,最高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三衙負責統兵,但是沒有調兵之權。

    三衙為最高統兵機構,禁軍是宋朝時期國家主要的軍事力量,既承擔保衛京師、保衛皇帝的重任,又負責對外作戰的任務。據文獻記載,宋太祖時期禁軍有近20萬人,太宗時期達到35萬餘人,到了仁宗時期,增至80餘萬,大部分禁軍都駐紮在京師附近,只有部分駐紮在地方。

    兵部,屬於六部之一。宋朝時期的兵部負責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 神宗元年改制之後,武官的選用歸吏部管,軍令、軍政歸樞密院管,兵部設立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不負責軍隊的調動、作戰指揮等,只負責廂軍、民兵、蕃兵及少數民族首領封官、承襲等事務,職責較輕。

    兵部共有設有尚書、侍郎、四司郎中、員外郎等官職,吏有賞功、民兵衛、廂兵、人從看詳、帳籍告身、武舉、蕃官、開拆、知雜、檢法等十種。

  • 7 # 人者仁義也

    宋代的太尉屬於榮譽官銜。

    在宋代,太尉雖然屬於最高官職,但是沒有任何行政權力。宋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這些官職類似於官階,是給予宰相、親王、使相的加銜,這樣可以使得別人的身份更加高貴。太尉作為榮譽官職對於宋代的軍事並沒有什麼用處。

    樞密院,樞密院主要是制定和實施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的政令,同時負責侍衛皇帝的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是主要的軍事機構。樞密院與當時的最高行政機關中書並稱“東西二府”。但是在宋仁宗年間出於西夏邊事的需要,中書和樞密院開始一起辦公,宰相呂夷簡、章得象兼任樞密使,在南宋寧宗之後,樞密使已經由宰相兼任了。所以樞密院掌握了宋朝的軍事。

    兵部,兵部主要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土司世襲等事情,還有輿馬、器械的修建,天下地圖的繪製等等。並不是什麼重要的部門,而且尚書和侍郎這些官職都是寄祿官,也就是說這些官員的俸祿按照自己的本官發放,但是在實際上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的本職工作卻是其他的事情,這叫做差遣。兵部在宋代只是一個空架子,作用不大。

    三衙。三衙主要掌管遍佈全國禁軍和廂軍。三衙是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侍衛親軍步軍三個部門的統稱,掌管宋代殿前各個軍隊和步騎各個長官的名籍,凡是殿前司所統率的軍隊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必須由殿前司執行。侍衛親軍馬軍掌管馬軍各個指揮的名籍,凡是侍衛親軍馬軍所統帥部隊的統制、訓練、番衛、戌守、遷補、賞罰,都由侍衛親軍馬軍執行。侍衛親軍步軍掌管步軍各個指揮的名籍,凡是侍衛親軍步軍所統率部隊的統制、訓練、番衛、戌守、遷補、賞罰,都要聽從侍衛親軍步軍的命令。

    綜上所訴,這些就是依照《宋史》總結的各個部門和官職的作用。

  • 8 # Crazy歷史

    太尉:

    1、太尉,這個官職始於我國秦朝,是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併為“三公”,代表最高等級的官職。

    2、到了宋朝,“太尉”這個官名地位、運用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宋立國到元豐改制前(公元960年——1080年);第二個階段是神宗元豐三年到宋徽宗政和二年;第三個階段是:1112年——宋滅亡的1279年;

    3、“太尉”在第一階段宋立國到元豐改制前(公元960年——1080年)。

    “太尉”在這個階段,是一個文官的寄祿官階,在總數42級的寄祿官階中排第2。僅僅低於“太師”,高於“太傅”、“太保”、“太子三師”,意味著拿到第2的高工資,但不代表你擁有的權利。

    這個時期,“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太子三師”被新的寄祿官名稱——“開府儀同三司”統一取代。是最高等級的官階。

    5、“太尉”在第三個階段是:1112年——宋滅亡的1279年期間,這個職位被宋徽宗重新應用了。但是不再是作為文官的寄祿官階,而是成為武官的階官的第一等存在。

    宋徽宗政和二年,定武階官自太尉至下班祗應,凡五十二階。 南宋紹興年間釐正武職官階六十階。也就是說,“太尉”是宋朝最高的軍銜。代表的是武官高低登記,同樣不代表他的距離負責事物、不代表權力。

    此時宋朝武官階前十個等級的是:

    (1)太尉(正二品)=[太尉主兵官為武階之首]←(2)通侍大夫(內客省使:正五品)←(3)正侍大夫(延福宮使)←(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協忠大夫←(7)中侍大夫(景福殿使:正五品)←(8)中亮大夫(客省使:從五品)←(9)中衞大夫(引進使)←(10)翊衞大夫

    樞密院:

    統領軍事,卻並不直接統帥軍隊,有軍政權,卻無握兵之重。其機構設定和職能限度,也以此為依據。

    ① 分房。

    宋初,樞密院分四房:兵房、吏房、戶房、禮房。神宗元豐五年(1082)新官制頒行,改為十房,後又增加二房,共十二房,依次為: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閱房、廣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雜房、支馬房、小吏房。 兩宋時期,還有一些臨時性的機構設定,負責軍政大事,職責與樞密院類似,如北宋末年的經撫房、南宋初年的御營司等,都直接置於宰相的領導之下,下文還將介紹。

    ② 職權。

    《宋史》卷162《職官志》說: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貼兵籍。有調發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除授內侍省官及武選官、將領、路分都監、緣邊都巡檢使以上。……即事幹大計,造作、支移軍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軍、三路沿邊帥臣、太僕寺官,文臣換右職,仍同三省取旨。 元豐改制以後,樞密院結構保持不變,兵政仍歸樞密院,但是,武官銓選除授歸尚書吏部,地方民兵和廂軍名籍、蕃官加恩等歸尚書兵部,樞密院的職權已經大大削弱。元祐二年(1087)二月,“太師文彥博言:廂軍舊隸樞密院,新制改隸兵部,且本兵之府,豈可無籍?”遂詔曰:“逐部自今進冊,以其副上樞密院”(《長編》卷395)。可見,神宗雖然刻意保留樞密院,但已無法避免樞密院權勢的逐步衰落。這種發展趨勢是走向二府合一,樞密院最終被中書所吞併。

    兵部:

    1,武選司掌六品下武官人事和武舉。

    2,兵籍司掌士兵徵募、撫卹、遷補。退役等人事(士兵含土軍、番軍、廂軍、民兵的兵籍人事)

    3,職方司掌國內地圖測繪和國內情報機構(CIA),烽火和城隍要寨等修築,測繪的要上報職方館。

    4,庫部司掌軍資料賬,還要研發軍用器械

    5,兵部下有三衙: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

    三衙:

    北宋初期,又將侍衛親軍司分成馬軍司和步軍司,形成三衙,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侯,共計九員,作為三衙統兵官。三衙管轄全國的禁軍,侍衛馬、步軍司還在名義上管轄各地的廂軍。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樞密院與三衙互相牽制,實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統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約,其目的是為提高和鞏固皇權,防止武夫兵變。南宋初,雖恢復三衙,但已無權管轄全國軍隊,三衙的軍隊僅為駐守“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的三支大軍。宋孝宗趙眘時,侍衛馬軍司的隊伍移駐建康府(今江蘇南京)。

    注:

  • 9 # 了了無言

    宋代的太尉、樞密院、兵部、三衙,這些官職或者機構按照職能來說都是統管軍事的,但怎麼有這麼多管理軍務的官職呢,這就涉及到了宋代的冗官問題,宋朝具有極其龐大的官僚隊伍和官職體系。

    太尉:宋初三師三公只是作為升遷資序所用,並無執掌。太尉舊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來則提升至次於太師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間重定武官制度後,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則被三少所代替。

    樞密院:中央官署名,宋代最高軍事機構。宋設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分掌軍政大權,號稱“二府”。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凡侍衛諸、內外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兵部:宋初設樞密院,掌管軍事政令,武臣銓選則歸三班院和審官西院負責,兵部只管皇帝儀仗、鹵簿、武舉、義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員。神宗時設兵部尚書、侍郎各一員,職方、駕部、庫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員,職權略有擴大,主管民兵、弓手、廂軍、蕃兵、剩員,武士校試武藝,及少數民族官封承襲等事。

    三衙:是管轄和廂兵的中央機構。即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總稱三衙,也稱三司。宋初,設三衙,下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共計九員,作為三衙統兵官。三衙管轄全國的禁軍,侍衛馬、步軍司還在名義上管轄各地的廂軍。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與三衙互相牽制,實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統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約,其目的是為提高和鞏固皇權,防止武夫兵變。

    宋代各級官府層次重複,疊床架屋,機構空前龐大。但是,卻有利於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權,他可以隨時提拔官階較低而有才能者擔任要職,也可隨時撤換無能之輩。

  • 10 # 文史知識局

    要說明白這幾個職能分工,就不得不說一說宋朝的軍權三分制度。

    首先我們再來看看太尉,這是古代三公之一,而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三公之類的官職並無實際的權力,都是皇親國戚或者類似大功績的虛職,在宋朝太尉屬於武官之首,類似於總參謀長的存在。

    按照慣性思維,人們肯定都認為兵部應該是一個國家最高的軍事機關,統領全國的軍事活動,但是在宋代則不然,樞密院是宋代最高的軍事指揮機關,而宋太祖趙匡胤鑑於自身“黃袍加身”的經歷,害怕樞密院的權力太過強大,所以建立了三衙,形成樞密院、三衙及兵部三足鼎立、互相牽制的局面,宋代軍權一分為三,三者各司其職。

    樞密院-軍事最高指揮機關

    樞密院又叫做“中樞”,分為樞密東院和樞密西院,最高的行政長官叫做樞密使,類似於三軍總司令的職位,主要負責的就是統領全國的軍事指揮,選拔武將、邊防、戰爭、出巡等等,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掌管“兵符”,這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兵符才能調得動軍隊,兵符的作用不言而喻。

    首要者,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經佐邦治;其次,掌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揭帖升揀、廢置兵籍,遣使給降調發更戍兵符;再次,掌內侍省官及武選官將領、路分都監、緣邊都巡檢使以上除授。

    三衙-最高的統兵機制

    三衙分為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殿前司起源於後周,就是皇帝的親軍,直接接受皇帝的點檢,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當的就是這個職位。

    殿前軍起於周世宗,是時太祖為殿前司都虞候。初,詔天下選募壯士送京師,命太祖擇其精、高者為殿前諸班,而置都點檢,位都指揮使上。太祖實由受禪。

    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起源於後梁,也屬於親軍的範疇。

    三衙是中央禁軍的主要軍事組織,這一機構掌握兵權,但指揮權在樞密院手裡,兩者互相節制。

    兵部-掌管非正規軍

    與其他朝代不一樣,宋代的兵部權力弱了很多,但並不是毫無用處的,它主要掌管民兵和廂軍等非正規軍。

    兵部掌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輿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圖。

    可見,兵部主要掌管的是民間武科舉的選拔、民兵、廂軍、武器裝備和地圖測繪等等,在宋朝兵部如同“小透明”般的存在。

    宋代的兵權三分,實力屬兵部最弱,這是與歷史上其他朝代所不同的。

    宋代軍權三分制,體現了宋代“祖宗制兵之法”,雖然達到了安內而無兵變之目的,然而削弱了軍權的有效指揮與作戰能力,在對外作戰中,無論是宋遼、宋夏、宋金、宋蒙戰爭,宋軍幾乎屢戰屢敗,可見這一制度是失大於得。

  • 11 # 雪穎溯史

    太尉,是秦朝時期設立的官職。太尉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天下武官之首,統帥天下兵馬大權,歷朝均為正一品,在秦漢時期及隋朝,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宋朝開國後,趙匡胤害怕宰相權力過大,將軍、政、民三權分立,將太尉的權力進一步弱化,只是做為官員的升遷次序,並沒有實際的職責。到徽宗朝,宋徽宗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為武官之首,但是並沒有實際的權力。但是到了宋朝後期,老百姓害怕部隊的權勢,為了討好部隊計程車兵,將普通的小兵也尊稱為太尉。

    太尉高俅

    樞密使,是唐後期才開始設立的一個官職,是樞密院主官,最初是由宦官出任樞密使一職。到五代時改由士人出任,後又一度由武將出任。後來,為適應連年戰爭的局面,樞密使把軍政大權握於一己之手以便宜從事,樞密使的職權擴大到了極限,樞密使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宋朝遵循了唐、五代的舊制,置樞密院,主要負責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等,只要是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等事情,都由樞密院說了算。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分別掌管軍令和政令,合稱為“二府”,樞密院又稱“西府”。每逢上朝奏事的時候,樞密院要與中書省先後上殿。實際上,朝廷設立樞密院,只是為了進一步削弱宰相的權利,將兵權從宰相手裡分出來。樞密院有調兵的權力,但是沒有指揮的權力。

    宋徽宗時,太監童貫曾出任樞密使

    兵部是六部之一,源於三國魏五兵制,其最高長官稱為兵部尚書。宋朝時期的兵部負責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等事務。宋神宗元豐改制後,兵部職權稍微增加了一點,但是兵政大權歸樞密院,武官的選用歸吏部管。兵部下面設立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不負責軍隊的調動、作戰指揮等,只負責廂軍、民兵名籍,以及蕃兵封官加恩等事務,職責較輕。

    宋朝時期的兵部官員

    三衙是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宋朝初期,禁軍分為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宋真宗時,將侍衛親軍分為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後來將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與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統稱三衙。雖然統稱三衙,但是各自都設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共九人,做為三衙的統兵長官。三衙的最高長官分別稱為馬帥,步帥,殿帥,合稱三帥。三衙有統兵之權,但是沒有調兵之權。

    宋朝三衙士兵的裝扮

    三衙雖然管轄全國的禁軍,但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在名義上也管轄各地的廂軍。在宋朝,一般由文臣主持的樞密院與三衙互相牽制,實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統一部分兵力,便於互相制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和鞏固皇權,防止武夫兵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媒體的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