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洋參5

    馬謖的兵不是打敗的,而是嚇敗的。什麼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完全不會實際運用。歷史上的紙上談兵,第一是趙括,第二就是馬謖。

  • 2 # 祥子和駱駝

    題主太高估馬謖了。

    歷史的真相是馬謖棄軍逃亡,逃到了向朗家裡。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事情太嚴重了,實在是包不住了才去投案自首。向朗傳裡有描述。向朗荊州派,兄弟向寵乃重臣,因為這件事被牽連,被晾了很多年。

    因為陳壽的尿性,三國志絕對不能只看本傳,要合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軍為之落淚;終亮之世,南蠻不復反皆來自襄陽記。馬謖,襄陽宜城人也,很明顯,地方縣誌故意把本地人寫的很好,就像江表傳裡才有劉備借荊州的說法一樣。專美之詞而已。

    三國志裡好像有記載是謖下獄物故。被抓入監獄,死了。怎麼死的?不清楚。畏罪自殺?身體不好掛了?不知道。蜀不置吏嘛。蜀國沒史官,具體不清楚。

    一個平時口若懸河,臨事時沒責任心,貪生怕死,連自己的軍隊都不要的人可以告別軍隊了。

    諸葛亮後來曾經說過,在祁山和萁谷,兵皆多於魏軍而為賊所破。可見,馬謖和趙雲(實際上僅僅牽制了曹真的本部軍,還把萁谷棧道給燒了),皆不堪重用。

    故此後諸葛亮北伐,皆自己親率主力,不再假手於人。

  • 3 # 魁哥說歷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原本是有很大的勝算,結果卻由於馬謖用兵不當,沒有成功的阻礙魏軍的步伐,導致蜀軍全線崩潰,不得不進行大撤退,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然而每當談到馬謖用兵失誤的時候,總是有人認為,馬謖領兵從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平地築城幾天其實也是擋不住魏軍的,所以這是一個無解的局,街亭註定守不住,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何馬謖佔據地理優勢,領兵從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

    街亭的地形

    從諸葛亮和馬謖的對話中,我們能看到,街亭這個地方,太過於偏僻,所以其實是沒有大的城池的,防禦工事都是需要自己現做的。

    原文:孔明曰:“街亭雖然小可之地,干係有泰山之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廓,又無險阻,所守極難。”

    而根據馬謖和王平的對話,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瞭解街亭的地形。

    原文: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也?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此山上屯軍。”

    從上面兩處對話,我們可以分析出,街亭實際上是兩山夾一谷的地形,要想透過此處,只有谷中的這一條道路。不過這條路上並沒有城池,需要現場築造。而馬謖選擇駐守的那座山,其實是在谷口之外,而且這座山是四面皆不相連,相當於是座孤山,這種山勢,註定水源不會在山上,會在山下,而這也正是馬謖失敗的地方!

    諸葛亮本意是讓馬謖守住街亭,延緩魏國進軍的步伐,然而馬謖顯然沒有理解到這層意思。他想把這場戰役打得更大,他想駐軍山上,逼得魏軍不得不前來攻山,因為只要有馬謖這一支蜀軍在後方,魏軍就不敢大張旗鼓的透過街亭,一旦蜀軍切斷魏軍的退路,魏軍很有可能崩潰。要說,馬謖的想法其實沒啥大問題,如果魏軍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蜀軍在山上有充足的補給,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如果王平帶兵襲擾魏軍,而同時馬謖從上往下衝,確實是有可能擊敗魏軍的。但是魏軍太多,王平被死死地擋住了,不能前進,而山上蜀軍由於缺少水源,戰力不足,也無法擊敗魏軍,最終只能困守山中。所以說馬謖領兵從山上往下衝,之所以打不過魏兵,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水源被斷,另一個則是魏軍兵力遠勝於蜀軍。

    那麼平地築城能擋住數十倍的魏國騎兵嗎?

    以當時街亭的地形和蜀軍的兵力來看的話,是真的可以擋住魏軍的!從書中可以看到,馬謖和魏軍並不是突然遭遇的,而是馬謖屯軍完畢,魏軍才趕到的。所以當馬謖他們趕到街亭時,其實是有充足的時間築造臨時城池和營寨,阻擋魏軍的。街亭這個位置,兩邊都是高山,只能從谷中這條路透過,只要當中築城,攔死這條路,魏國大軍要想快速透過,拯救隴右,就必須選擇攻城,別無他法。

    一旦魏軍只能選擇攻城,馬謖就完全能夠守住街亭,延緩魏軍步伐,直到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完成!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在大炮出現以前,其實攻城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大多數時候能攻破城池,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內部出現問題,從內部攻破;一是圍困,斷絕守城方的補給。而街亭這個地方,魏軍對蜀軍完全做不到圍困,只能從一個面拼命進攻,白搭性命。

    也有很多人說了,倉促之間,街亭建築的城池營寨不夠堅固,擋不住魏軍!

    我們來看看蜀軍此來有多少人?25000人,這麼多軍人,專門修建戰爭工事實際上是非常快的,平時也會有所訓練,不會是新手那麼慢。

    而且就算營寨城池並未完全建好,魏軍也很難攻破。因為這種攻城戰,騎兵的威力發揮不出來,而且在谷口地形中,魏軍兵力鋪展不開,這就註定魏軍的兵力優勢相比於蜀軍不會太大。在戰場上,大家都只能投入差不多的軍隊,互相攻伐,最終打成添油戰術。

    魏軍雖久經戰陣,蜀軍作戰能力也不差,一攻一守,雙方只能慢慢攻伐,拖延時間。而只要諸葛亮那邊成功的拿下了隴右,率主力前來,魏軍解救無望,也就只能遺憾撤退了。最終馬謖成功守住了街亭,地位更上一層樓!

    按照正史的說法,馬謖要守住街亭其實並不難,諸葛亮完全是白送一個功勞給馬謖,可惜馬謖不聽指揮,胡亂作為,最終慘敗。而最終馬謖的罪名也是不聽諸葛亮的節制!

    結語

    馬謖守街亭,領兵從山上往下衝卻打不過魏兵,主要是因為魏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而如果他們平地築城,當道下寨,魏軍騎兵只能轉為步戰,而且兵力鋪展不開,就不存在兵力優勢了,那馬謖就完全可以擋住魏國的騎兵。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 4 # 世界人文通史

    從上往下衝鋒當然能打敗魏軍,但張郃的策略是對山上的馬謖“圍而不打”,等到蜀軍斷水之後自然就崩潰了。

    因此馬謖失敗的原因,不是他因為佔領了高地,而是他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駐軍在接近水源的地方。蜀軍明明先到街亭這邊,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結果卻被張郃打得一敗塗地。

    如果馬謖在山下築城,必然也打不過名將張郃的精銳,但只要堅持到諸葛亮的主力到來,張郃就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馬謖的哥哥是劉備的重要謀士馬良,曾輔佐劉備平定荊州。當時有童謠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指的就是馬謖的哥哥馬良(字季常)是家族五個兄弟中最優秀的。

    由於馬良的緣故,馬謖也跟隨了劉備。馬謖讀過很多兵書,常常能講出一大堆行軍打仗的大道理,讓諸葛亮頗感佩服。不過劉備很早就對諸葛亮說過: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意思無外乎就是,馬謖遠遠比不了他的哥哥馬良。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是在平定了南中叛亂兩年之後了。為了這次北伐,諸葛亮已經準備了整整兩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領蜀軍出漢中,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蜀國北伐戰爭。

    諸葛亮一方面派老將趙雲去迷惑曹真等人的部隊,自己則偷偷帶領主力撲向魏國的祁山。由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準備最充分,而且魏國大本營毫無防備,所以進展一直非常順利。

    此後,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沒有這一次的成果大,一直到234年諸葛亮去世,可是這次北伐就因為馬謖一個人的原因而失敗了。

    蜀軍突襲祁山之後,連續攻克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當時,魏文帝曹丕才去世一年,新任皇帝魏明帝曹睿立足未穩,只好派名將張郃帶領5萬大軍去抵抗諸葛亮。張郃是曹操時代就出名的大將之一,與張遼、徐晃、樂進、許褚、夏侯淵、于禁、龐德等人都是一個時代的名將。

    當時,諸葛亮為了進一步推進,派先鋒官馬謖去鎮守街亭。如果馬謖能夠在街亭站穩腳跟,等到諸葛亮的主力徐徐到達,那麼蜀軍就有可能奪取整個涼州,斬斷魏國的“右臂”,然後再進一步兵發關中,直撲長安,也不是不可能。

    馬謖這個人自以為讀了不少兵書,挺能活學活用的,就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孫子兵法》裡曾經說提過:兩軍交戰,一定要佔據地勢高的地方,這樣可以俯衝地勢低的地點。馬謖到了街亭以後,知道自己將要面對名將張郃的進攻,大概也是記起了兵書裡所說的話,索性就把部隊駐紮在了山上。這樣一來,蜀軍就有居高臨下的俯衝優勢,任憑魏軍怎麼努力都攻不上山來。

    魏國這邊,張郃聽說諸葛亮已經提前派人佔據了街亭,自己估計這仗應該不太好打。可是到了街亭以後張郃才發現,馬謖這個草包為了佔據地利,居然把全軍都搬到了山上去駐紮以為這樣就能延續防禦的時間。

    原本還十分擔憂的張郃頓時大笑,嘲笑馬謖這個草包只顧著佔據地利,而忽視了實際情況。蜀軍雖然佔了地利,卻遠離水源,每次都要辛苦地下山取水,如嬰兒一樣仰人鼻息。一旦水源斷絕,蜀軍就會不戰自潰。

    張郃命令數萬魏軍將山上的蜀軍給團團包圍,一開始只圍不打,並切斷了蜀軍下山運水的道路。時間一久,蜀軍斷水缺糧,連飯都吃不上了,軍隊出現大亂。

    馬謖還沒有堅持到諸葛亮的主力前來,自己的部隊就先崩潰了。這時,魏軍發起全面進攻,原本掌握了地利的蜀軍因為缺水太久已經大亂,根本發揮不了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很快就兵敗如山了。當初,馬謖如果在平地防守,估計也不敢與張郃的精銳野戰,但是修築工事,堅持一段時間或許是沒有問題的。

    由於張郃的主力成功佔據了街亭,而曹真也打敗了趙雲的部隊,正在徐徐趕來。諸葛亮前進無門,只能放棄已經佔領的天水、南安、安定等地,將主力撤回蜀國漢中。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重中之重,諸葛亮安排趙雲和鄧芝擔任疑兵,從箕谷出郿縣吸引曹魏關中最高軍事指揮官曹真的主力,然後諸葛亮出祁山,先圍攻祁山堡,再兵分兩路,一路由馬謖率領鎮守街亭,另一路由諸葛亮親自率領,進入隴右,攻打隴右五郡。

    因為曹魏關中主力被吸引在郿縣附近,所以隴右及祁山道附近曹魏兵力空虛,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戰略就是聲東擊西,攻其不備,最終目標就是奪取隴右五郡,而奪取隴右五郡的關鍵就是馬謖守住街亭。

    因為街亭是關中進入隴右的戰略通道,馬謖守住了街亭,魏軍援兵就無法進入隴右,諸葛亮憑藉蜀漢軍主力就能輕易奪取隴右五郡,因為諸葛亮率領的是蜀漢主力,而隴右五郡只有當地的郡縣兵,實力相差懸殊。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圖

    一切都按諸葛亮的計劃在行事,只有一件事出了意外,就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在城池中鎮守並且當道紮營,而是跑到了街亭附近的一座山上安營紮寨,當張郃大軍到達時,發現了馬謖的弱點,就是馬謖駐守的山上沒有水,於是張郃包圍了馬謖,圍而不攻,幾天以後,馬謖由於缺水,全軍潰敗,導致整個街亭失守。

    事實上,街亭並不是只有馬謖一支軍隊,街亭左邊的列柳城,高翔率領了一支軍隊駐紮接應馬謖,街亭右邊的山谷中,魏延率領一支軍隊接應馬謖,蜀軍在街亭一共有三支軍隊,此外馬謖手下還有一個副將王平率領少量軍隊在街亭正面當道紮營,結果這幾支軍隊都被張郃打敗。

    馬謖是駐紮在山上的,居高臨下,佔據了制高點,為何會打不過張郃呢?當年劉備駐紮在定軍山,就能打敗山腳下的張郃和夏侯淵,為何馬謖就打不過張郃呢?

    街亭之戰示意圖

    這應該跟馬謖的能力有關。駐紮在山上卻沒有發現缺水這個嚴重問題,人在不喝水的情況下,只能生存3~7天,因人而異,項羽可以讓士兵只帶三天的口糧,然後把所有做飯的工具毀掉,這叫激發鬥志,人在絕望的情況下,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拼命激發潛能,另一種就是坐以待斃。

    馬謖的能力只能讓手下計程車兵更加慌亂,他不能因為缺水而激發士兵生存的潛能,如果所有士兵拼起命來,魏軍也是會害怕,沒有人不怕死,如果蜀漢軍連死都不怕,雖然不敢說取勝,但是突圍應該可以是的,而馬謖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才會失敗。

    諸葛亮與馬謖

    此外,蜀漢軍大部分軍隊都是山地野戰軍,很少有騎兵,這也是諸葛亮北伐想要奪取隴右五郡的原因之一,想搶馬,那個時候的山是完全沒有路的,所有的路都是人工開發出來的,馬謖軍雖然佔據了高山,就算是居高臨下衝鋒,也是步兵衝鋒,沒有騎兵的威力大,大打折扣,所以馬謖會失敗。

    如果馬謖在街亭平地築城,或者當道紮營,能不能擋住魏軍?需要多少天能築出一座城呢?

    首先得大概計算一下魏軍從集結軍隊到到達街亭需要多少時間?諸葛亮先是出疑兵吸引曹真主力的,剛開始並不知道諸葛亮的主攻方向,直到諸葛亮進入隴右,馬謖在街亭佈防後,曹魏才知道諸葛亮的主攻方向,才做出安排。

    馬謖與王平

    張郃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是在荊州的宛城駐守,諸葛亮北伐的訊息傳來,魏明帝就意識到需要調兵到關中,張郃在第一時間就被調動,前往隴右,從宛城到街亭有一千多公里,就算按快馬每天行進80~100公里計算,再加上張郃的準備時間,張郃從接到命令到到達街亭的時間至少也要10~15天時間。

    也就是說,馬謖在街亭備戰築城的時間,最多也就是10~15天時間,古代兩軍對戰時,通常都會修建防禦設施,比如鹿角、土牆、樓櫓、拒馬等等,就拿修建土牆來說,馬謖集中手下一萬多軍隊只需要不到7天時間就能建成,再加上鹿角、樓櫓等,最多七天時間就能築起一座簡單的防禦工事,這對於古代軍隊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

    比如官渡之戰時,袁紹和曹操對峙時,雙方就各自在平地上建了營寨互相進攻,一方的箭都能射進另一方的營地中,但是一方就是不能攻破另一方的營寨,這就是因為有大量的防禦工事,別把防禦工事想得太複雜,這就跟我們現在建房子一樣,比鹿角,其實就是把樹枝一頭削尖了,朝外擺外,防止敵軍進攻的一排防禦設施,夏侯淵就是因為修補這個而被殺的。

    街亭地勢

    所以說馬謖有充足的時間可以修建防禦設施,他只是把時間用在了在山上安營紮寨和開闢道路上,如果用在築城上,10~15天時間足夠了,此外,張郃雖然有5萬大軍,但並不是全部是騎兵,騎兵只有一部分,曹魏沒有這麼大的實力,能養得起5萬騎兵,三國加起來都不能養活五萬騎兵,張郃最多有五千到一萬的騎兵,其他都是步兵。

    所以首先趕到街亭的張郃手下最多也就是五千騎兵,其他的步兵都在後面源源不斷地開過來,首戰馬謖對付的就是張郃的五千騎兵,馬謖以逸待勞,再加上修建瞭如此多的防禦工事,當然能防守住,要記住,馬謖的任務是擋住張郃,拖延時間,不是要全殲張郃,也不是要打敗張郃,只要拖延時間,不讓張郃進入隴右五郡,只要能擋住張郃15天時間,諸葛亮就能拿下隴右五郡,因為曹魏在路上已經浪費了15天時間。

    張郃

    張郃即使有五萬人,面對馬謖的一萬人再加上高翔與魏延的軍隊,張郃一時半會是拿不下的,因為需要攻城武器,或者足夠的箭,張郃是急行軍,不可能帶這麼多東西,想要攻破馬謖的營寨,是沒有這麼容易的,只要馬謖不瞎指揮,擋住張郃一個月時間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馬謖一開始就弄錯了諸葛亮的戰略,放棄當道紮營選擇上山,這是錯誤的戰略,根本沒有完全理解諸葛亮的戰略,戰略錯了,戰術即使勝了,那也是敗,所以馬謖一開始就錯了,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就能擋住張郃,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奪取隴右五郡,那樣的話,歷史將會改寫。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初看三國的時候,覺得馬謖真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不懂兵法,跟戰國時的趙括似的,光會紙上談兵,痛失街亭,使得諸葛亮進退失據,無奈之下只能撤兵,蜀漢的北伐大業就這樣被馬謖給耽誤了。

    但對三國瞭解越多,越覺得馬謖有點冤枉,換誰在他那個位置,都未必能擋住魏軍。或者說,就算馬謖保住了街亭,此次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

    具體怎麼回事,今天咱們就聊一聊。

    諸葛亮經過多年的準備,於公元228年兵出祁山北伐魏國。其戰略部署是這樣的,兵分兩路,以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勢,以吸引魏軍的火力,諸葛亮則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境內)。

    各方勢力都沒想到,地盤最小、人才斷層、經歷過襄樊之戰及夷陵之戰這兩場大型戰役慘敗後的蜀漢,竟然有能力主動對強大的曹魏發起進攻。

    曹魏也想不到,毫無準備,因而蜀漢初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隴右五郡中,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陸續投降了蜀漢,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堅持抵抗蜀軍。

    魏明帝曹叡果然中了諸葛亮的計,派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諸軍前往箕谷抵禦趙雲,諸葛亮趁機進攻祁山。

    馬謖就是諸葛亮這一路軍中的先鋒。當時蜀漢許多將領都反對諸葛亮重用馬謖,認為趙雲、魏延、吳壹等老將經驗豐富,更適合先鋒之職。但諸葛亮力排眾議,執意讓馬謖為先鋒。

    諸葛亮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不是因為和馬謖有交情,而是因為以前的數次交談中,馬謖都表現出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比如,諸葛亮平定南中時,馬謖認為僅靠武力鎮壓是不行的,應該攻心為上,諸葛亮採納了他的計策,赦免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蜀漢,諸葛亮在世之日都未曾再叛。

    類似的事情或許還有很多,於是諸葛亮很合理地判斷出馬謖可能是一個用兵的奇才,只是沒機會表現而已,遂委以重任。這是一種培養,也是一種考驗,倘若馬謖能透過,將成為蜀漢未來的重要人物。

    咱們就算不相信馬謖的能力,也得相信諸葛亮的看人眼光,如果馬謖真的那麼差勁,諸葛亮也不可能對他另眼相看。

    然而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期許,所領前軍被曹魏右將軍張郃攻破,丟了街亭。

    《資治通鑑》記載“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這話很明白,意思是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作戰指令,排程軍隊時極為混亂,還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不在山下據城而守。

    馬謖的錯誤很明顯,其一,他沒能做到令行禁止、有效節制部隊,這是兵家大忌;其二,他放棄了水源,造成的後果很嚴重,軍隊用水時必須下山,正好給了魏軍截其取水道路的機會。

    但是,就算馬謖不上山,他也未必能贏。原因很簡單,蜀漢和曹魏根本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前面提過,諸葛亮的疑兵之計是成功了的,曹叡的確上了當,派曹真去抵擋趙雲,沒有過多關注祁山這一邊。如果是蜀漢這樣的小國,大部隊被調開,就沒多少兵力做其它的事了。

    但曹魏不同,一發現諸葛亮往祁山去,曹真就派張郃率領精銳騎兵火速援救。換言之,曹魏有餘力兩線作戰,中不中計都是一樣。

    兵力方面,曹魏佔有巨大的優勢,兩線作戰,還兩線都贏了,曹真打退趙雲,張郃打退馬謖。

    馬謖有沒有張郃厲害暫且不論,能說趙雲不如曹真嗎?趙雲能在長坂坡那樣的惡戰中救出幼主,曹真不一定能做到,可趙雲還是敗了,不是他個人不如曹真,而是蜀漢不如曹魏。

    “三國”貌似是三個平等的政權,實際上蜀漢和東吳的綜合國力跟曹魏從來就無法相提並論。以疆域來論,東漢末年共有13個州,曹魏有9個,東吳有3個,蜀漢就有1個益州。

    以1敵9,哪怕諸葛亮有天縱之才也難有勝算。雖說某些地盤會有變動,但曹魏佔據北方廣大區域總是事實,這就代表著,曹魏的稅賦收入、兵力征召遠勝蜀漢。

    馬謖打敗張郃守住街亭又能怎樣?曹叡親自駕臨長安,隨時可以徵調更多的軍隊前來防守,實在不行,還可以讓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上場。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才能在伯仲之間,到時候有可能不是蜀漢進攻,而是曹魏。那麼蜀漢就真的危險了。

    所以,馬謖平地築城也守不住街亭,撤軍是諸葛亮最好的選擇。

  • 7 # 006145611

    馬謖的任務不是打敗魏國,而是為諸葛亮下一步行動爭取時間,以時間換取魏軍出現破綻。對手換成司馬懿後,諸葛亮的戰略已經變得更保守。

    馬謖駐兵山上,一鼓作氣,一戰如果能敗了魏軍,就是良策。只要一戰不克,敗局即定。山上一無水源,二無續糧,可以說士氣開局即巔峰。只要頂住第一輪衝鋒,魏兵只要分兵圍山,蜀軍沒三天就要都渴死。古代戰爭,三天那就是彈指一揮間。

    馬謖當道立寨死守,雖然肯定不勝且傷亡巨大,但是可以以旬計拖延魏軍並造成大量魏軍傷亡。上山立寨,一搏敗後,既無法阻止魏軍阻斷糧道,也無法給與魏軍更多傷亡,全軍更是會覆沒在山上。而當時客觀兵力對比蜀軍就嬴不了魏軍。

    馬謖未必無能,但想戰勝魏兵,與整個軍團戰略相孛,貪功冒進,是兵敗的主要責任,被斬不冤。當年項羽背水一戰是為了整個軍團戰略進攻服務的,拼命一戰後奔襲下一個陣地並脫離了死地,目標明確,士兵有的放矢,才能險中求勝。馬謖奉命守糧道,即使一鼓作氣打退了魏軍,士兵還是歸還山頂,重回死地,不知何時是頭,諸葛亮已經轉入戰略防守,士兵目標不明,兵行險著,是求死之道。

  • 8 # TonyDeng

    史載馬謖街亭軍敗,只是說“違亮節制”,並無詳述是否上山造成。姑且按照演義的說法,馬謖上山。當時兩軍的兵力對比是1:2,馬謖軍在山上大概是看見張郃勢大,不敢往下衝,被張郃切斷水源,是困了幾天,造成恐慌,在張郃攻山時潰敗。其實,若是步兵對騎兵,上山再往下衝是沒用的,避免平地被騎兵衝擊才有上山的理由,演義的說法僅是一說,未必可信。若說馬謖仿效置之死地而後生,那是馬謖讀死書的證明了,東漢末年的兵,已經不是先秦時代那種勇悍戰鬥力強的民兵,置之死地反而會潰敗和投降,稍後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就有類似的戰例,馬謖不知兵,才會這樣仿效,但這應是他確實因此理由上山才能下這個結論。

  • 9 # 李勉9

    馬謖還真能擋住魏兵。

    街亭之戰,實在是馬謖判斷錯誤了。

    馬謖步兵一萬,張郃騎兵五萬,怎麼阻攔?

    馬謖步兵,其實並非我們想象的刀盾兵,有很大一部分是專門用來對付曹魏騎兵的車兵,這個車兵和戰車並不一樣,而是大車和連弩兵。

    也就是遇到北魏騎兵的時候,大車自己圍上三圈,圈裡面是不斷髮射的連弩兵,這時候的大車,堪比拒馬,阻攔騎兵衝擊,而自由的連弩兵在陣裡面發射。簡直就是一個長刺的烏龜陣,單憑騎兵是很難啃下來的,必須要大量刀盾兵配合才能攻擊。

    純騎兵騎兵遇到這種陣型陣法倒也可以不怕,揚塵而去就是,這烏龜陣,追敵還真的不好使,一追,陣型就破裂了。

    而這一次,來的恰好是純騎兵,沒有跟隨的刀盾步兵,而且張郃的騎兵也不能揚塵而去,留下這一支不小的敵軍放在自己的補給線路之後,(純騎兵帶的補給不多),只能強行啃下來。以張郃的能力來說,會不會強行進攻還兩說。

    那麼,張郃會不會用五萬騎兵包圍一萬車兵?很難,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倍的人數,包圍未免薄弱了點。因為這車兵可以隨時來開幾個大車,出來突擊幾下子。而且這不是城牆,圍城是圍堵四個城門(大多數),而這隨時可以開的無數個門,會讓包圍變成兒戲的。

    那麼馬謖做了什麼,他帶兵上山了,車兵啊,連弩兵啊,他又沒有炮火,搶制高點幹嘛,就是為了從上往下衝擊,勢不可擋,悲劇啊。

    不管是什麼山,都是隻有幾條山路的,這就把自己的四處出擊的自由封死了,於是乎,張郃派出少量兵兵,堵死下山的幾條路,就算是把一萬連弩兵包圍了,包圍以後,想怎麼玩都行了......於是缺糧斷水,把蜀軍搞定了。

    諸葛亮只是想要馬謖堵住一下張郃,可是馬謖還想進一步打敗,擊潰張郃,貪功了,所以悲劇啊。

  • 10 # HenryAai

    這就跟曹操築起了冰城後馬超的西涼鐵騎再發揮不出優勢類似。諸葛亮不是讓馬謖跑去列著陣硬剛,而是要求當道結起營寨據守。有了營寨,對面攻來時可以用弓箭射退。

    想想李陵帶著五千步兵深入大漠,直到最終弓弩射完之前對手始終是一籌莫展的。

  • 11 # 雲淡風輕1084225966

    馬謖如果選在山下紮寨,他應該要挖壕溝,砌土牆,相當於建一個臨時的城牆,以前都是這麼幹的,如果是遭遇戰,那就沒辦法嗎

  • 12 # 左將軍

    街亭之戰,馬謖的戰術考慮主要核心有兩點。

    一是居高臨下;二是一鼓作氣。

    從理論上來講是沒問題的,但是馬謖卻忽略了實際。

    換個角度來看,也是因為馬謖的統帥不足。

    在歷史上,兵團深陷困境而還能視死如歸的戰例還是不少的。為什麼馬謖軍身陷困境就瞬間崩潰了呢?這就是統帥能力的不足了!

    遠的不說,就說趙雲。

    同是北伐戰爭中趙雲率偏師出斜谷遭遇曹真部隊。趙雲的戰術水平就不怎麼樣,但是趙雲的戰場經驗豐富,戰鬥力強悍,率領小規模部隊的統率也高,所以部隊在逆境中時,趙雲能帶著大家殺出困境,而手下計程車兵也願意為其死戰。所以趙雲不僅能夠全身而退,而且還保全了部隊建制和相應物資。

    馬謖的戰術能力絕對沒問題,他的缺陷在於沒有戰場經驗、臨陣指揮不得力。

    如果把馬謖換成其他有經驗和威望的將領的話,說不定還真能帶著部隊一鼓作氣的殺下山去。

    實踐經驗不足、臨場反應不足、統籌指揮不足,所以像馬謖這樣的人無論是在孤山上還是在平地作戰,都難!

    第二個話題,蜀軍在平地上能擋住數十倍的魏國騎兵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雙方情況,寡眾懸殊是肯定的,但絕對沒有數十倍之差。

    蜀軍多是以山地作戰的步兵方陣,而魏軍則是步騎結合的兵團。

    蜀軍守,魏軍攻!

    怎麼打?

    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後,更發更止。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材土強弩,以備我後。

    若無丘陵,又無險阻,為之奈何!

    令我士卒為行馬、木蒺藜,置牛馬隊伍,為“四武衝陣”。望敵車騎將來,均置蒺藜,掘地匝後,廣深五尺,名曰“命籠”。人操行馬進退,闌車以為壘,推進前後,立而為屯,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

    這是《文韜武略》之戰步篇,是姜子牙的戰術論文。該篇講的就是步兵如何抵禦騎兵,如果是平地且無險可依又如何解決,都有提到。

    我覺得這一篇是為馬謖量身定做的。

    這篇戰法連我這個高中都沒讀完的人都看過,飽讀兵書馬謖也應該看過。

    或許也正是因為馬謖看過,所以馬謖在以步對騎的情況下才首先考慮尋找丘陵,佔領高地。

    如果放棄高地和丘陵,平地交戰無非就是設陷阱、置障礙,以強弩退敵。宋朝吳玠就以此戰法擊敗金軍,獲得宋金戰爭的首次大捷。

    我們再融入實際考慮,那就是張合部是增援性質,企求極速透過以聯合隴西地區的魏軍。

    所以,馬謖軍應該擺出防禦守勢,同時還要保障部隊的機動能力(即一線戰場打不過可以立即後撤至二線)。

    更或者就像“亮劍”中丁偉的戰法,就是李雲龍打平安城的時候,大批日軍增援,友軍皆在外圍替李雲龍頑強阻擊敵人。只有丁偉選擇炸橋、炸路、埋雷等戰法,即有效的拖住了敵人,還減少了我放損失。

    也就是游擊戰,以騷擾、減緩敵方推進速度為主。

    所以,我個人覺得馬謖的正確做法還是應該在一線設定障礙,以強弩退敵。寡眾懸殊可且戰且退,以騷擾為主。

    這也才真正符合諸葛亮所說的“使敵急切不能透過”。

    即便如此,估計馬謖還是懸。至於原因嘛!還是那句話,戰場經驗不足、臨場應變不足、統籌指揮不足(這些都是得慢慢磨練的)。

  • 13 # 大可先生17

    馬謖守街亭失敗的原因還真是馬謖的過失,街亭其實就是一個隘口易守難攻。我們都知道戰爭的戰線其實都很長,如果有一個隘口被攻破就等於其它隘口將負面受敵。

    諸葛亮要馬謖守的是街亭隘口,堵住魏軍的攻勢,而不是街亭旁邊的山上。本來按兵家長規操作,守隘口是不讓敵軍穿過,守山上是為了殲滅敵軍。馬謖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他太貪心,想讓魏軍過隘口然後他在從軍上衝下守住街亭隘口,這樣魏軍便成反包圍將負面受敵,在一舉殲之。可惜的是他不瞭解北方山和南方的山,南方的山是,山有的高水就有多高,適合長期把守,而北方的山是沒有水資源的不適合長期把守。他更低估了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司馬懿不過街亭反而死守街亭隘口,把蜀軍和馬謖隔開,諸葛亮想馬謖也救不了,只能看著馬謖慢慢圍之殲之。

    一萬車兵守街亭是很容易的,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街亭的重要性就是不讓魏軍從背面偷襲。而馬謖僅丟街亭是小,但整個北伐損失就大了,他們北伐一次就是動用全國所有資源一次,所以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最重要原因還是殺雞儆猴以除後面不聽軍令者,如有不聽命令者斬,如有擅自做主者斬。諸葛亮斬的不僅是馬謖,而是違抗軍令者,也是軍法。

  • 14 # 溪匯河湖江海洋

    馬謖只要在開闊地帶絕對能能擋住魏兵,後世的岳飛只有五千這樣的部隊和五千輕騎,號稱背嵬軍,打得遼國步騎協同共十二萬部隊節節敗退。這樣的部隊成本太高,一般的國力養不起,只要在平原就是一個移動的城市,攻防都可牛馬大車不僅可拉床努還有軍需,輕騎作為偵察兵十公里的偵察範圍足可以讓這些車兵結陣,遠用床弩近用弓箭是騎兵的剋星。馬謖這頭豬,可真會敗家,一戰動搖蜀漢立國之本。

  • 15 # 明天會更好25026

    看看陸遜怎麼接敵的築城幾十座行駛疲兵之計你攻一座我往後撤一座地上給你挖陷阱荊棘給你撒滿地絆馬索陷坑坑也不必太大能憋住馬腿就行,你想一個月過去街亭我能拖你半年

  • 16 # 彭聰550

    感覺主要是他立功心切導致的,想的是魏軍的人頭,而不是從大局上打贏這場戰鬥,平穩的放陷阱,駐軍,兩邊也可以分兵做衝擊做個犄角也是沒問題的,魏軍過來還可以衝鋒打退,但是主要還是中路。畢竟山上無水,容易被圍,鬥志衝鋒是不可持續的,這個也和小馬帶兵經驗不夠,立功心切有很大關係。

  • 17 # 狂史中國

    都擋不住,應該是馬謖到現場看了地形,原來想好的擋道紮營不合適,時間倉促無法構建堅實防禦,沒有軍威的馬謖急於表現自己壓制下屬,於是他要求按自己的設想在半山紮營,實際無論如何也守不住,王平帶領的是1000位精銳無擋飛軍,但人數很小,司馬懿採取是大軍團對小部隊的作戰方式。

  • 18 # 轉世輪迴追夢人

    從正常理論來分析,馬謖說的有可行性,問題是山上那些兵不懂什麼理論,仗是要用士兵的生命來決定勝負的,何況人家斷絕了外圍的救兵和山上的水道,這樣的兵是不會用生命來證明馬參軍的理論的。

  • 19 # baoliandeng

    不在上山,至少不能全軍覆沒,在上山毫無還手能力,在山下只要挺住一段時間,諸葛亮大軍就到了,來一個反包圍。這種戰術可以參考一下解放戰爭中的 孟良崮

  • 20 # 再生AliseE

    居高臨下交戰確實有優勢,就算射箭距離也遠很多。諸葛亮讓他佔住城池阻擋魏軍前進的步伐,馬謖想的確是擊潰魏軍,所以他選擇上山決戰,只要能一戰擊潰魏軍,水源被斷也沒什麼好擔心的。理論是沒錯,但想法太一廂情願了。張合不傻,他知道攻山吃虧,又不能直接繞過去,乾脆斷了馬謖水源後圍而不攻,坐等馬謖斷水,不戰自亂。

    這就是死讀書的典型例子,只知道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考慮過實際情況了嗎?人家就不和你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去臺灣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