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yg影片君

    明朝明朝官員的俸祿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階官員靠官俸很難維持生活,而高階官員則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維持其豪華生活。所以地方官的實際收入大多來自地方稅收的截流(俗稱“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來自地方官饋贈。舉例來說,一個縣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這個時候不可能那麼少),這些米也只夠35個人吃一年。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換成別的東西,例如絹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東西。 可想而知,後來用寶鈔和大米一起支付的方式來發放官吏們的工資。這下,問題就出來了:寶鈔一直在貶值,但發給官員們的寶鈔比例卻一直在提高,這樣官員們還哪有什麼實際收入啊。都按照明朝制訂的官俸標準,十個大臣有十個吃不飽穿不暖。所以大多數官員不得不去靠以權謀私來混點吃喝的銀子。

    既然,朝廷不會為了官員的私生活買單,官員自己又不想過的跟老百姓一樣辛苦,那麼辛苦才當上官員,

    “理所應當”的有一套高於常人的生活標準。當然,如果將這作為明朝官員貪贓枉法的理由,恐怕這種理由不勝列舉,數之不盡。

    因此,看起來,明代的官員拿那麼一丁點工資好像很可憐的樣子,但真正可憐的,其實還是老百姓。

  • 2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問題,據史料記載是這樣的,先看一下明朝官員的工資表,正一品是87石,摺合人民幣11087元,也就是月薪一萬多一點,放在現在絕不是高薪,而正七品知縣的俸祿是7石,摺合人民幣955元,也就是說還沒有現在的最低保障的多,所以說明朝前期的官員是很苦的,不過中後期,風氣腐敗,貪汙的多了,工資也就無所謂了。在給的大家看看公認的最富裕的朝代,宋朝的工資,宰相的俸祿是最高的,月俸300兩,其他600兩,摺合人民幣128.3萬,而七品縣令月俸30兩,其餘60兩,摺合人民幣12.8萬,可以看出宋朝的工資是明朝的一百倍,看來人們都說,要做公務員,就做宋朝的,看來是有道理的,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 3 # 朕的書房

    低得沒眼看。

    你能夠想象一品大員月薪剛過萬嗎?現在北上廣深隨便拎出個程式設計師,都比明朝的大官工資高。應屆畢業生的工資都快秒殺一品官。

    清人修《明史》,一看明朝官員的工資表,感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如此者。潛臺詞就是還好沒在明朝做官,不然買房首付都湊不齊。

    當時官員的工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俸,一部分叫祿。

    俸就是月薪,月俸以糧食做計價單位,一般以貨幣形式發放;祿就是福利,除了以貨幣方式發放,還以實物方式發放,如大米,布匹,絲綢,鹽,花椒等等。

    因為官員覺得自己寒窗苦讀這麼多年,現在當上官,手裡有權,生活條件要改善一下下,不能虧待自己,虧待家人。當官圖財圖色圖權,總得圖一樣吧,不然工資低得不如回家賣紅薯。

    所以明朝官場就發展出灰色收入,比如常例。你被提拔為縣長,就得給市長送禮。你被提拔為市長,就得給省長送禮,這是孝敬上司的錢。

    慢慢的,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朝野上下,乃至皇帝都承認這部分灰色收入是理所當然的。

    明朝官員表面工資是比較低,但實際拿到手的工資並不低。

  • 4 # 老李頭有話說

    歷史上很多時候都存在工資低的這個問題,最低的恐怕就是朱元璋統治時期了。朱元璋是一個摳門的皇帝,給自己的官員俸祿非常低,這和明朝有那麼多貪汙腐敗有著直接的聯絡,正是因為工資微薄,官員入不敷出,這時候他們就不得不找一些其他的收入。

    但為什麼朱元璋給他的官員那麼少的俸祿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首先就是由朱元璋本身的問題,他的出生大家都十分清楚,他本身就是一個乞丐,對於貪官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所以他覺得作為一個官員。

    如果給他們過多的物質保障,只會帶來奢靡之風,工資只要夠解決溫飽問題就足夠了,所以他一開始就制定了低薪酬的政策。但是他自己沒有想到,這帶來了更加嚴重的貪汙問題。

    第2個原因就是在明朝之前很多朝代將田地作為官員工資的一部分,這樣也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收入。剛開始朱元璋也實行過這個政策,但不久就消亡了,這也讓很多官員的收入大大減少。第3就是明朝初年的時候就開始實行改革薪酬制度,這一次的改革並沒有讓官員的薪酬有所提高,反而大大降低了他們的薪酬。

    正是因為這些制度的改革,讓明朝的官員一天比一天難過,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從來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和明朝的官員相比,能把官員的薪水壓得這麼低。他們可能連吃飽飯都是一個問題,如果你辭退官位回家養老,可能連路費都沒有。

  • 5 # 緣禦寒

    無論是哪朝哪代,各個王朝政府中最嚴重也是最難根治的問題便是腐敗問題,無論是哪個朝代,對於忠臣明君我們總能說上幾個,但是對於貪官汙吏同樣是被人詬病至今的話題,而一旦說道反貪治腐問題,最受人關注的一個朝代便是在明朝初期的朱元璋下令整治貪官的那一段時間,而其中的許多政策也常常被人提出來進行研究,其中很出名的一個說法便是低俸制的養廉手段,那麼低俸制到底對建設廉潔的政府有沒有用呢?

      首先要先對古代官員的工資進行一個研究,古代官員的工資被稱之為俸祿是有原因的,其中包括的是俸和祿兩個部分,對於兩者的區別也可以十分輕易地劃分,其中俸是指每個月拿到的錢財,而祿則相對來說多種多樣,其中包括有糧食,絹,布,碳等比較常見的生活物資,甚至還抱過有香料和鹽等調味品,這一系列的福利加一起才稱之為俸祿,而這種俸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之後的官員體質不斷完善後,俸祿的發放制度成為了一個朝代內部體質資訊的關鍵因素。

      對俸祿發放最少的要數明朝和漢朝了,但是明朝時期的俸祿之低是從來未曾有過的,甚至俸祿都低於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僅低階官員生活較為貧苦,高階官員,正二品海瑞,僅僅因為母親生日所以買了兩斤肉也成了朝中新聞,在死後其遺產更是隻有8兩銀子和一些早已破舊不堪的衣服,如此貧苦甚至還不如民間的一些從商家庭水平,而翻看明朝的史籍也可以從中發現許多清貧到去世之後的喪葬費用也無法承擔的官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朱元璋早年的貧苦生活與對官員拿著高昂俸祿卻不工作的狀態的仇視。

      朱元璋總共三次對官員的薪水進行調整,同時將正一品到九品中間分出了18個檔次,並且將工資標準鐫刻於石碑,還下令明朝以後只能以此作為俸祿的發放標準,而在之後的改革中,還將俸祿中的俸取消掉了,僅僅只是發放祿米,而正一品每年可以領到1044石,最低的正九品只能領到60石,其中一石只能供給一個人一個月的正常食用,也就是說一個正九品的小官,一個人一個月只能養活5口人的吃喝。

      而後來更是出現了全新的特色工資發放方式,其中被稱為折色,也就是發下的工資一部分為生活用品一部分為銀票,而官員越高,所發放的生活物資越少,後來所說的明朝低俸制其實也就是說的折色後的俸祿,這種發放模式雖然的確減少了很大部分的官員俸祿,但是卻並非是所謂的希望靠低薪養廉而出臺的政策,而是因為一些特殊官員的出現,其中就是藩王和宗室勢力,這些皇親國戚在最初僅僅58人,但是到了萬曆年卻達到了八萬多人,這些人不但和官員一樣享有俸祿的待遇,同時還享受賜田。

      所謂賜田便是擁有一大片免稅的農田可以用以耕種,這些人後面不但大肆的收購農田擴充自己的財富,同時還有很多商賈不斷地把自己非法收購的土地掛名給他們,以求逃稅的效果,這樣的情況就導致雖然明朝有著巨大的耕種面積,但是卻面臨每年所上繳的稅款越來越少,同時明朝為了擺脫財政危機採取的措施也並不是檢查這批皇親國戚,而是對正常老老實實工作的官員進行分割財產,每年拿到的俸祿也來越少。

      而與明朝對比最明顯的便是宋朝的官員,宋朝時期的官員真的是十分幸福,相比於明朝來說,同等級的官員每個月的俸祿相差明朝可以有數十倍之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朝時期很多官員會有閒情逸致寫詩做對,曬自己每天的生活是多麼開心多麼悠閒,這也正映襯了許多人曾經鼓吹的高薪養廉,但是宋朝卻成為了貪官的天下,無數的老虎割據國家,而宋徽宗時期朝中官員不是貪官的屈指可數,也算是歷史一絕。

      而低薪養廉的效果又如何呢?明朝雖然不同於宋朝,但是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但沒能起到養廉的作用,到了明朝中後期嘉靖年間所查出的嚴嵩,家產不計其數,甚至僅僅是把查出的財產記錄一遍都能出品成冊,一代名臣張居正的家產同樣擁有大量金銀珠寶,如果按照明朝時期的標準俸祿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很多官員在已經無法滿足生活的俸祿面前心有不甘,也會開始走上貪腐的道路,所以這種薪資高低並不是控制貪腐的要素。

  • 6 # 怪獸小火龍

    怎麼就說說,朱元璋時期官員俸祿:

    1、開國初年,大部分官員擁有“開國爵位”和“官員俸祿”兩份工資和賜予的封田,也就是絕大多數官員收入很高。至於後來才慌忙投靠朱元璋、無功無祿的官員,工資低,還不是怪自己。那正七品收入來說,一年90石精米,相當於六十畝上好水田的淨年產量,這在元末百廢待興就是一筆鉅額收入。至於之後官員俸祿沒有提高,怪不得朱元璋,其次明朝收入一直只有3000萬石,甚至不到,大明皇帝憑什麼給光吃飯不幹活的狗官漲工資!朱元璋在位期間,光普通官員的俸祿就提高三次。而開國勳臣還有另外的俸祿(如李善長的公爵還八千多石)。要知道那是在剛剛建國民生凋零的時候。

    至於最後兩百多年,俸祿不調整,關朱元璋什麼事情?

    一定有人會說什麼“祖制不可變”,明朝每朝每代典籍制度都在不停的變,變的朱元璋都不認識了…明朝正一品是1044石,而兩漢時期三公的俸祿是4000石。但是兩漢的一升是220毫升,明朝時1022毫升。也就是明朝最高官員是兩漢的4849石。而且兩漢俸祿是小米,明朝可是大米,價值更高。

    其實,整體比起來,明代正式俸祿僅僅低於兩宋,甚至比盛唐的正式俸祿還高……

  • 7 # 人心中的歷史

    明代官俸之薄——

      《明史》卷79《職官一》記載:“洪武二十五年,重定內外文武官歲給祿俸之制。正一品,一千四十四石。從一品,八百八十八石。正二品,七百三十二石。從二品,五百七十六石。正三品,四百二十石。從三品,三百一十二石。正四品,二百八十八石。從四品,二百五十二石。正五品,一百九十二石。從五品,一百六十八石。正六品,一百二十石。從六品,九十六石。正七品,九十石。從七品,八十四石。正八品,七十八石。從八品,七十二石。正九品,六十六石。從九品,六十石。未入流,三十六石。俱米鈔本折兼支。” 

      《漢書•律曆志》載: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一石為一百二十斤。根據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明代一斤相當於現在約589克,一石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42斤。如果按照現在平均米價1.75元/斤計算,那麼明代正一品官員的年俸大約摺合人民幣259434元,合月俸21619.5元,從九品年俸14910,合月俸1242.5元。當然,這只是大概的演算法,後面有詳細的計算。

      明代官俸之薄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明於慎行的《谷山筆塵》卷9“官俸”記載:五代北漢時宰相月俸僅“百緡”(一緡為一千錢),“較之唐末已為太減矣”,而明代“乃今一統之盛,宰相月俸猶不能半此,則近代之俸可謂至薄矣。” 

      清代著名考據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二“明官俸最薄”條記載:“洪武時,官全給米,間以錢鈔,兼以錢一千、鈔一貫抵一石。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卑者支米十之七八,九品以下全支米。後折鈔者每米一石給鈔十貫。又凡折色俸,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蘇木胡椒。成化七年,戶部鈔少,乃以部估,給布一匹當鈔二百貫。是時鈔一貫僅值錢二三文,而米一石折鈔十貫,是米一石僅值二三十文錢也。布一匹也僅值二三百錢,而折米二十石,是一石米僅值十四五錢。”也就是說,明代的官俸僅有米一石,謂之本色。其餘則以布和鈔折算,謂之折色。折色部分不給實物,只發給憑證,憑證可以自由流通。明成祖時,一石祿米的憑證,只能兌現白銀一二錢,較之開國時的官定兌換標準:米一石值銀一兩,已經貶值了很多,其價值僅是原來的一二成。到明成化年間,一匹布只相當於鈔二百貫,當時的鈔一貫只相當於錢二三文,而米一石折鈔十貫,即是一石米僅值錢二三十文,布一匹亦僅值錢二三百文,一匹布可摺合二十石米,一石米僅值十四五文錢。 

      據此我們就可以清楚地計算一個明代官員一個月的真實合法收入——以正七品縣令計,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北京一個街道辦事處主任的職位:本色142斤米,約合人民幣248.5元(仍以米1.75元/斤計)。至於折色部分,成祖時,就按實得二成計算,也僅有米一石三鬥,約為現在的184斤,摺合人民幣322元,二者相加,僅為人民幣570.5元。成化時,折色部分僅有象徵性的50元人民幣左右,二者相加僅有人民幣250元左右。黃仁宇先生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一書中估計:“自1434年(宣德九年)確定的折支比例使薪俸時估僅相當於最初的4%。” 

      明代官俸之薄還可以從另外兩處得到佐證——一是《明史•海瑞傳》:海瑞擔任浙江淳安縣的縣長時,穿的是布袍、吃的是雜糧,即使這樣,要填飽一家人的肚子,還要靠老僕人種菜來補充。海瑞的母親過生日,買了一回肉,這事立時傳遍浙江官場,連總督胡宗憲都覺得稀奇,說:“聽說,昨天海瑞為母親祝壽,買了二斤肉。”可見,以當時一個縣令的合法收入,要買二斤肉吃都是很希奇的事情,因為海瑞是清官,所以他不會有灰色收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官員的實際收入肯定遠不至此!二是明代皇帝對臣子的賞賜數量也不大,《萬曆野獲編》卷8“內閣•親臣密賚”記載:明代皇帝對最賞識的大臣和勳戚賞賜銀兩到300兩就是奇聞了,張居正在家鄉蓋房,神宗賜銀達1000兩就被時人稱為:“其數已太多”!可見,大臣的俸祿不高,所以賞金亦不會高。這是相互關聯的。

      當然,官員們的實際收入肯定要比這個數字高得多的多。明太祖(洪武)為防止官員貪墨,想出了“剝皮實草”的狠招,清世宗(雍正)又想出了“養廉銀”的軟招,但都不能阻止官員貪汙。 

      朱元璋說:“當是時,天下初定,民頑吏弊。雖朝有十人棄市,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全明文》卷一)沒有從制度上的根本保證,恐嚇、道德約束是解決不了官員貪汙的……

    康濤

    2020年3月28日於北京無遺樓

  • 8 # 玩易窩窩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從社會最底層,走上權利頂峰的人,他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逐鹿中原使飽經戰爭創傷的中華大地,迅速的恢復了生機。他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英雄。他基本上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神聖使命。他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結束了自元以來,諸侯割據的場面。

    朱元璋是個勞模皇帝,他是個搞制度的人,他建立了一系列,看似非常完美的制度,這些制度,為明朝初年的經濟恢復,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逐漸復甦,雖然這些制度被衝擊得千瘡百孔,也不能完全否認這些制度,對明朝歷史的深遠影響,到明朝中後期萬曆年間,明朝官場出現了“千山鳥飛絕”的尷尬場面,明朝的國家機器,依然能夠正常的運轉,這不得不歸公於朱元璋同志的功勞!

    朱元璋是個政治強人,軍事猛人,但不得不說這位老兄,在經濟發展方面是缺乏遠見的,他的身邊,也沒有懂經濟的人才來輔佐。他看著元朝印紙幣能流通,他也跟著印,而且一印起來就沒有停過。懂經濟的朋友們都知道,紙幣的發行量,是需要有重金屬為儲備金的。你拿著一張破紙蓋個公章,寫個5000兩就想當5000兩銀子用,老百姓可沒有那麼傻,這種破紙拿去做手紙還嫌它硬。因此,明朝洪武年間,老百姓都私藏重金屬,至今為止明朝洪武年間,出土的銅錢已經高達幾十噸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朱元璋這位老闆,給他的員工們,是如何發工資的?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談談明朝的稅收制度。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農民幾千年的鬥爭,其實也就是為了一塊土地。在歷史程序中的農民領袖,只要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被別人幹掉,他就是未來最大的地主,現在是朱地主說了算了,農民兄弟們種了朱地主的地,自然是要給朱地主交租的。在那個萬惡的舊社會,老百姓一直揹著(田稅,人丁稅,徭役)這三座大山生活著,當然明朝也不列外,畢竟你種了人家的地嘛!那麼明朝是怎麼交租的呢?通俗點來說,地裡長玉米就交玉米,長棉花就交棉花,山裡出蘑菇就交蘑菇,出木材就交木材,這是陸地上的,那海上的怎麼辦?放心,少不了你的,製成鹹魚照樣交。交這麼些東西上來怎麼辦,吃又吃不了,那時候的保鮮工作,也沒那麼現代化,總不能拿去喂老鼠吧!不知是哪位仁兄出了個餿主意,儲存不了那就拿去發工資吧!由於國家現銀儲備不夠,先發一部分銀子給你,其餘的部分用東西來補,放心,這些東西換成銀兩隻有多不會少,就這樣工資還算按時發放。這就苦了給明朝,打工的那群公務員了,辛苦幹一個月,發工資的時候可能也就是,幾袋蘋果,幾斤棉花,這讓老婆孩子們吃什麼,怎麼活?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公務員的薪資待遇,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最低的,就連被封為伯爵的劉伯溫這樣的當朝一品大臣,他的年俸祿也才240石,你想想這讓其他人怎麼活?活不下去怎麼辦?那就只有貪汙了,大把大把的撈錢也就很正常了,整個明朝洪武年間的貪汙腐化也是非常嚴重的。老朱同志也拿出了,當年打天下的精神,幹勁十足有多少懲處多少,有時候早上剛懲處一批,下午就又來一批,連老朱同志也殺紅了眼,最後急眼了規定煩貪汙60兩銀子著一律處死,就這樣也沒有剎住貪汙的剎車。其實,朱元璋再給他的員工們,發工資的時候,也是根據一戶平常百姓家的生活,仔細核算過的。他老朱是從一個平頭老百姓,走上權利巔峰的,他非常瞭解民間老百姓的疾苦,也非常的痛恨貪官,他給官員們的俸祿也是夠他們生活的。但是,他是根據洪武年間的生活水平,去衡量官員們的薪水制度的。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飛速發展,他這種薪資待遇,就完全和現實生活不符了,這也是貪腐在明朝永久不衰的本質原因。

    朱元璋給他的臣民,以及他的子孫們制定了,很多看起來相當完美的制度,比如他重農抑商規定商人不能穿綢緞,但是恰恰相反農民朋友們手裡沒有錢,穿不起綾羅綢緞,經商的都是有錢人且可以穿綾羅綢緞。

    他為了不讓子孫們吃苦,規定凡是老朱家的子孫都不用幹活,可以吃皇糧,幾十年後他的子孫數量,已經繁衍到幾十萬的時候,一個省的公糧來養他們都不夠,所以後來他的子孫餓死著不計其數。

    他規定農民朋友們,只可以在自己管轄的範圍內勞作,可是到明朝中後期卻是流民成風。

    他廢除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可後面弄出來的內閣政權,卻是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宰相都牛。

    他不許官宦當權,可是明朝歷史上出的官宦如,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個個都是大腕級別的。

    這些他看起來非常完美,可以用千年萬年的制度,僅僅過去幾十年已經變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他搬起了制度的大石,砸倒了這個時代,卻砸不倒整個朝代。歷史沒有去招惹朱元璋這位猛人,卻源源不斷地纏繞著他的子孫。在歷史規律面前,朱元璋是渺小的,他只是歷史規律的執行者,他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步伐。真正掌控歷史的人,是官道上來來往往的商賈,是稻田裡辛勤勞作的農民,是孤燈下埋頭苦讀的學子。

  • 9 # 歷史緯度

    明朝時官吏的薪水不是歷史上最低的。明朝好歹還發工資,有的朝代是不發薪水的。哪個王朝不發薪水?北魏。工資低或不發工資會導致什麼現象的出現?腐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的腐敗又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社會矛盾的激化又會導致王朝的滅亡。關鍵問題並不在於工資的高低,關鍵的問題在於統治者並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對統治政策進行變革,或者變革會失敗;關鍵問題並不在於官員工資的高低,關鍵問題在於政府的財政收入的減少。大多數的封建政府都是因為財政收入的減少而滅亡的!

    與北魏相比,明朝官吏的薪水並不是最低的。

    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他們崇尚的是以武力和戰爭獲取戰利品。在戰亂時期,這的確可以增強軍隊的戰鬥力;在和平時期,這一定會導致貪汙腐敗現象的大量出現。為什麼呢?因為官員及其家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有錢。不發薪水,就得貪汙,貪汙又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尖銳。

    明朝的一品大員能夠月入過萬,夠不夠一家人的生活?肯定夠。那為什麼明朝官員還認為自己的工資低呢?因為明朝官員還要養許多的輔助自己的吏員和師爺。官就是官,是有編制的國家公務員;吏就是吏,是不在編的國家臨時工。吏的薪水國家是不負責的,吏的薪水需要官來想辦法解決。

    就算吏的工資由地方政府解決,那師爺等參謀人員的工資肯定得官自己負責。如果明朝政府不多給官員發一些薪水,官員怎麼能夠有錢請師爺?沒有師爺,官員怎麼處理國家大事?只知道讀四書五經的官必須依靠吏和師爺來執政。

    無論官員的薪水高還是低,腐敗現象都會出現且沒有徹底的解決方式。

    明朝的薪水是不高,但明朝當官的人卻很多。為什麼?因為當官之後可以掌握權力,因為掌握權力之後可以獲得許多的隱性收入。所以,工資的高低對明朝的官員是沒有太大的影響的。薪水低的明朝有腐敗,薪水高的宋朝也有腐敗。既然薪水高低都要腐敗,那麼朱元璋乾脆定了一個低工資。

    宋朝的工資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了,清廉的包拯都年薪過千萬。然而,拿著全世界最高工資的宋朝官員做了些什麼呢?貪汙腐敗。拿著全世界最高工資的宋朝官員並沒有把國事處理好,拿著全世界最高工資的宋朝官員未能阻止金國滅北宋,拿著全世界最高工資的宋朝官員把岳飛給殺了。高薪未必養廉,高工資並不能養出高能力,那麼明朝定一個低工資也是可以的。

    發著高工資的宋朝因為腐敗而滅亡了,發著低工資的明朝也因為腐敗而滅亡了。官員並不在乎工資的高低,官員也不在乎政權的興亡,官員在乎的是自己權力的大小。

    官員會想盡辦法把國家的財政收入變成自己的薪水。

    哪一個明朝官員是靠工資活著的?幾乎沒有。像海瑞一樣的明朝官員是極少數的,是異類。幾乎所有的明朝官員都有額外的收入,或者貪汙腐敗,或者強取豪奪。擁有權力和特權的官員實際上是明朝收入最高的一群人,甚至皇帝的財富都比不上官員。

    李自成攻佔北京以後,從明朝官員的手中得到了幾千萬兩的白銀,其數額遠遠超過了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明朝官員的收入之高可見一斑,明朝官員的腐敗可見一斑。明朝官員不僅侵佔政府的財政收入,明朝官員還不準政府提高商稅——因為官員也經商。

    官員越腐敗,社會矛盾就越尖銳;社會矛盾越尖銳,政府的統治就越不穩固。官員的收入越來越高,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會越來越少。一個沒有充足的財政收入的政府必然會滅亡,明朝的滅亡實際上就是沒錢了。

    綜上所述,明朝時官吏的薪水並不是歷史上最低的,明朝的官員並不比歷史上其他朝代的官員更清廉,明朝官員的貪汙腐敗現象甚至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嚴重。官員的腐敗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官員的腐敗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削弱,官員的腐敗導致了財政收入的急劇減少,官員的腐敗導致了清朝的入關和明朝的最終滅亡。薪水高低不是問題,對貪汙腐敗的治理才是關鍵!

  • 10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明朝官員的俸祿確實是非常低了,但俸祿低,可不代表收入低。

    《明史》中有這樣一句話,叫“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意思是明朝的俸祿非常低,已經是歷朝歷代之最了。

    可實際上,朱元璋制定明朝官員俸祿時雖低,但卻足夠官員生計了。我們以文官為例,朱元璋制定的文官每月俸祿如下表:

    是的,你看的沒錯,明初朱元璋指定的官俸是以石為單位的,換句話說,朱元璋給官員們是直接發大米的。在那個時候,大米就是最硬的通貨,所以朱元璋這麼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明初時期一石大米就相當於一兩銀子。也就是說,一個從九品的微末小官一月也有5兩銀子的收入,按照明初的物價,這已經足夠他奔小康了。

    可是,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中,明朝的官員總是抱怨俸祿低呢?

    這是因為,朱元璋在制定官員俸祿時,將其定為“永制”,只要大明朝還在一天,這個俸祿制度就不能變。這可就讓後世的官員非常可憐了——因為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物價也飛速發展,在俸祿不變的前提下,官員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

    更可憐的是,朱棣登基之後,又將官員俸祿分為了本色、折色兩部分。本色,就是原本該給官員的大米;折色,就是把沒給官員的大米折算成布匹、白銀、寶鈔發放。縱觀整個大明王朝,官員俸祿中的大米的發放數量越來越少,等到萬曆時期,發放給官員的大米就只剩下每月12石了,具體如下表:

    而此時的物價呢?

    根據《明史·食貨》記載,在萬曆年間,一石米的價格已經漲到了4-5兩;至於寶鈔的價值,更是從明初的1貫寶鈔等於1兩銀子,變成了1貫寶鈔等於4文銀子。一個正一品大臣的實際俸所得,也就是一月20石左右的大米,可以說已經是低到沒眼看了。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們應該不會忘記海瑞段落的一個情節,就是當海瑞母親過大壽之時上街賣肉,竟然把菜場的小販們都看呆了——這是實情,海瑞最高官至正二品,一個月收入摺合下來也就是4石大米,還要養活一家子,所以他吃不起肉太正常了。

    可是,明朝官員真的都如海瑞這般清貧嗎?那可不是,正如開頭所說,明朝官員的俸祿低,可不代表收入低。為了養家餬口、維持交際,明朝官員至少發明了多種斂財手法,我們在此處列舉幾例。

    其一,是佔田收租。

    明朝官員上任之後,就透過各種方法兼併土地,然後再把這些土地租出去獲取收入。由於明朝官員擁有免稅特權,所以他們可以透過這種方法獲取大量佃租收入。

    其二,是貪汙受賄。

    明朝官員最常用的貪汙受賄手法是常例錢。底層官員透過收取苛捐雜稅的方式搜刮大量民脂民膏,然而再將斂到的錢財中的而一部分以常例錢的方式交給上級,上級再將其中的一部分以常例錢的方式交給自己的上級,就這樣,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常例錢收取方式。那這個錢有多少呢?

    一個正七品的常例收入至少在2000兩銀子以上,相當於正一品官員俸祿的10倍有餘。

    除此之外,明朝官員的斂財方式還有以權經商、請賜封賞等多種方式。可以說,明朝官員除了俸祿之外,收入可是一點都不低了。

  • 11 # 史一下沒事兒

    根據趙翼《廿二史札記》記載:“明官俸最薄。”以及《明史》中“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似乎已經表現了明朝官員的俸祿之低為罕見,但真的是這樣嗎?

    洪武年間設定俸祿標準,成為明王朝“永制”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農民出身的皇帝,後來才一步步晉升,透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鬥爭,成為明朝開國皇帝,開闢出新的歷史可能性。

    所以說,他非常瞭解底層人民所過的生活,也十分痛恨元末的貪汙腐敗現象,因為他也是受害者之一。在他當上皇帝后,他也著手盡力去改變這些陳年積弊,其中,調整官員俸祿就是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按時間點來詳細說明:

    一、洪武四年,俸祿遠遠低於前朝

    1371年正月,新的王朝帝國建立不久,正在邁著緩慢的步伐向前行走,財政狀況非常糟糕,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命令中書省和戶部重新核定文武官員的俸祿。

    由於當時普遍存在俸祿差距大的問題,品級高的官員與品級低的官員之間相差懸殊,比如:正一品-從一品=150石;從一品-正二品=150石;所以在制定俸祿標準的時候也將這個因素考慮了進去。

    當時規定官員的俸祿全部用糧米來發放,正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是900石米,按月發放,然後按品級依次遞減。

    二、洪武十三年,俸祿有所提高

    洪武十三年在明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正月,朱元璋因為懷疑胡惟庸謀反,下令誅殺胡惟庸,這一大案牽連了三萬多人,意圖徹底將胡惟庸等逆黨誅殺殆盡,朝中從上至下一片人心惶惶,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中,君權佔了上風。

    緊接著,朱元璋進行了改革,廢除了丞相這一職位,並且取消了中書省這一決策機構,將丞相負責掌管的事務分派給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然後自己直接統領六部,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下令明朝此後不得再設丞相一職。

    如此大的朝局動盪,使得明朝官員戰戰兢兢,以往視為榮耀的職位如今倒似一張張催命符。朱元璋為了穩定人心,下令調整官員各品級的俸祿,具體措施是:

    增加俸米 正一品年俸增加到1000石米,往下遞減,每一個品級之間相差100石,比起洪武四年時的差距來說,已經減少了1/3。增加俸鈔 這一次調整,除了增加祿米之外,還規定可以發放錢財,從正一品到從四品,每年都有300貫錢,其餘的品級也是依次遞減。三、洪武二十年,俸祿再次下降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再次調整官員俸祿,將俸祿重新調回與洪武四年相近的標準,並且取消了俸鈔,只以俸米的形式發放,為了看起來更加直觀,我做了一個表格貼出來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具體數字:

    薪水雖低,灰色收入卻不少

    明朝的薪俸與唐朝、漢朝相比,實在是少得可憐,因為當時的經濟狀況不允許鋪張浪費,所以官俸低,但是後來社會經濟步入正軌,慢慢發展,財富也積累得越來越多,那一丁點兒薪俸根本不夠維持朝臣們的生活用度,但是太祖有規定官員薪俸200年不許改變,所以他們就另闢蹊徑,不論是兼併田地還是參與商業,都讓這些官員增加了不少收入。

    所以,與唐漢相比,明朝官員薪水少是事實,但他們的收入是很充盈的。

    參考資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業網際網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