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說物語
-
2 # 精神科藥師小池
您好!您這種表現更像是一種社交恐懼的表現。人格乃是個人對己、對人、對事物等各方面的調適時,其行為上所顯示的獨特個性與行為特徵;由於人格特質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永續性的行為思考模式,因此,人格與適應是一體的兩面,互為表裡,密不可分。一般人對於表現在外的異常行為較容易注意與提防,至於內在的心理不適則會忽略與不重視。有一些人,雖然沒有精神病或心理疾病,但當其人格特質變得僵硬且不適應時,行為缺乏彈性反應,經常呈形固定型態的異常反應,這些人格特質會明顯地破壞個人發揮生活功能的能力,引起主觀的痛苦,影響個人的身心適應;因為這種行為反應障礙是一種長期性的性格問題,或是人格的發展與結構發生缺陷,所以稱為人格異常。人格異常包括在調適壓力或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成熟人格異常包括在調適壓力或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成熟與不適當。這些症狀通常在青少年早期即顯現出來,並且可能一直持續至成年。一般對人類各種身心失常行為的形容包括:心理異常、行為異常、偏差行為、變態行為、適應不良行為、人格異常等,這些專有名詞的涵義略有不同,現在我們只針對人格異常來做有關的介紹。人格異常的人與普通人,實際上並無明顯的界限,而人格異常者往往很難歸類至某一特殊的人格異常型別,因此,人格異常的分類,只是觀念上的區分較方便而已,要了解個人的人格特徵,仍應就個人的臨床狀況個別描述為宜。人格異常依照其表現的不同,大略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包含妄想型人格異常、分裂病型人格異常、分裂病型人格異常,這些人格異常型別的人經常會讓他人覺得古怪或奇特;第二類包含反社會型人格異常、邊緣型人格異常、戲劇型人格異常、自戀型人格異常,這些人格異常型別的人經常顯得戲劇化、情緒化、不穩定;第三類包含迴避型人格異常、依賴型人格異常、強迫型人格異常、被動攻擊型人格異常,這些人格異常型別的人經常顯得焦慮或害怕;最後還有一種其他型別,就是其他未註明的人格異常,可用來形容其他特殊人格異常或不符合前面三類任何一種人格異常型別的情形。對於各型別人格異常已知的內涵及診斷標準的特性,其間的變化很大。較嚴密、深入、廣泛研究的型別,所得到的資訊亦較詳盡,如: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
3 # 夯七婚戀指導
我們稱一個人的人格,是指這個人平時固有的行為模式,包括行事作風,待人處事的方式,是一個人全部心理特徵的綜合評價。人格的形成與童年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成年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除非經歷重大的生活事件,人格一般不會發生變化。
人格障礙則是指明顯偏離正常的人格特徵,往往無法正常的適應社會活動。人格障礙的患者思維方式、情感和意志活動均較常人有所不同,行為往往因此出現偏差,給人怪異、異於常人的感覺。人格障礙通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與人格形成相同,人格障礙往往也起始於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而且這種行為模式會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很少有患者能得到改善。
2.平時的行為方式或待人處事的風格明顯與相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有所不用。
3.人格障礙患者對自身的人格缺陷並不能很好的認識,不能從挫折中吸取教訓,人際交往、工作和感情生活常常因此受挫,以致出現明顯的心理層面上的痛苦。
4.情感和行為的異常,不能用精神病性障礙解釋,腦影像檢查或體格檢查也無明顯的神經系統病理變化。
所以,如果你發現周圍某些人的行為習慣,從小就明顯顯得與眾不同,並經常因此影響到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但沒有到疾病的程度。他們自己雖然知道這些問題,卻並不以為意,始終故我。而且智慧水平正常,有沒有什麼其他疾病的話,就很有可能是人格障礙。
-
4 # 鵜鶘心理
人格障礙是患者自幼形成的,並在以後的成長歲月中固化持續的社會適應不良心理病症。表現為人格的方方面面相互分裂,無法統一結合,不能融入正常的社會活動和集體生活,人際關係、社交功能幾乎喪失殆盡,並形成惡性迴圈,對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帶來影響和傷害。科學定義的種類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反社人格障礙、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疑病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衝動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癔症型人格障礙、爆燥型人格障礙等等。人格障礙的產生,不僅給個體,也對家庭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說起對人格障礙的認知和診斷,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很難辨別和界定。但是,正如人格障礙定義裡指出的那樣,人格障礙具有固化持續的顯著特徵,也就是說其種種病態的行為表現,是持久不變的。偏執型人格障礙表現為持續狹隘固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持續的頑固堅持某些理念和認知。大多數人格障礙的患者能夠部分地自我覺察和認知,並不斷地試圖緩解解決而不可實現和心理滿足。所以,因為矛盾對立的心理導致這些人往往表現得異常痛苦,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阻礙。
對患有人格障礙的人來說,迫切需要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和人們的理解支援。而我們需要做的則是無條件地給予人文關懷和情感支援。肯定他們的自我覺察和認知,肯定他們為緩解症狀而付出的艱辛努力,幫助他們脫離形成人格障礙的環境,在寬容理解信任的大環境大背景下幫助重建正確認知和行為,適應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共同構建和諧。
-
5 # 簡愛o綠蘿
人格障礙是在個體發育成長過程中,因遺傳、先天以及後天不良環境因素造成的個體心理與行為的永續性的固定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偏離社會文化背景,並給個體自身帶來痛苦,或貽害周圍。
臨床常見的人格障礙主要有:
一、偏執性人格障礙。以猜疑和固執己見為特點。
二、分裂樣人格障礙。以觀念、行為、外貌裝飾奇特,情緒冷漠、人際關係明顯缺陷為特點。
三、反社會性人格障礙。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具有經常違法亂紀,對人冷酷無情為特點。
四、衝動性人格障礙。以陣發性情緒爆發,伴明顯衝動性行為為特徵,又稱攻擊性人格障礙。
五、表演性人格障礙。又稱為癔症性人格障礙,以過分感情用事或誇張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為特點。
六、強迫性人格障礙。以過分要求嚴格與完美無缺為特徵。
七、焦慮性人格障礙。是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吊膽、不安全和自卑,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因習慣性地誇大日常處境中的潛在危險,所以有迴避某些活動的傾向。
八、依賴性人格障礙。特徵是依賴、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怕被人遺棄,常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
-
6 # 林溪看世界
人格障礙多是由於不良的生長環境導致人格上異於常人,而人格障礙患者的病情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導致他們在事業、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不少挫折。下面我們來看看八大容易導致事業失敗的人格障礙。
1、偏執性人格障礙
偏執性人格障礙的人往往性格固執,思考角度單一,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常常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在事業上常常固執己見,難以成功。
2、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人性格嚴重內向,孤僻,對人冷漠,缺乏情感體驗,行為怪異,愛幻想或有奇異信念等。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往往判斷質量低下、思維混亂、情緒不穩定、社會關係糟糕以及沒有控制衝動的能力,而這些導致他們無法完成正常的社交和工作,所以就更別談事業能成功了。
3、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性格冷漠,缺乏正常的人間友愛,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麼是邪惡,常有衝動行為,行為放蕩,無法無天,具有高度的攻擊性,有些嚴重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還是社會的危險因素,所以經常造成破壞的反社會人格障礙也很難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4、衝動性人格障礙
衝動性人格障礙的人很難控制自己情緒,他們常常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懊惱,但這並不能阻滯、防止再次發生。他們常常行為衝動,不計後果,還伴有情感不穩定,而且事先進行計劃的能力很差,強烈的憤怒暴發常導致暴力或“行為爆炸”。因為衝動性人格障礙患者太過沖動,在事業上經常做些魯莽、不計後果的行為,所以他們在事業上也很難取得成功。
5、表演性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喜歡錶現自己,常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的批評和否定也十分敏感,受不了一點挫折。他們做事情不經大腦,決策武斷,容易不耐煩,經常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注意力很快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所以事業上也很難成功。
6、強迫性人格障礙
強迫性人格障礙的人對細節要求很高,可能有潔癖,性格固執,往往過分迂腐,拘泥於社會習俗,缺乏創新和冒險精神;他們還刻板和固執,不合情理地堅持要求他人嚴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或即使允許他人行事也極不情願;對別人做事很不放心,擔任領導職務,往往事必躬親,事無鉅細,而也因為對任何事物都要求過高,以致影響了工作的完成。
7、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無根據地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幹,認為自己應當被視作“特殊人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獨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在實際中,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
8、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缺乏獨立性,經常感到自己無助將自己的需求依附於他人,感情脆弱,以他人的意見為主,過分順從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當與他人的親密關係終結時有被毀滅的體驗;有一種將責任推給他人來對付逆境的傾向。因為在情感上總是依賴別人,甚至難以自己做決定,所以這種人也很難取得事業成功。
-
7 # 心理醫生小蔣
人格障礙是一種給人類造成了極其嚴重傷害的精神疾病,它的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不少見,因此對於這個疾病一定要及時的去治療。
一般情況下,診斷人格障礙,其症狀標準至少要符合:
患者有特殊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通常表現在多方面,如情感、警覺性、感知和思維方式等,有明顯與眾不同的態度和行為;
患者具有的特殊行為模式是長期的,持續性的,不限於精神疾病發作期;患者的特殊行為模式具有普遍性,使得患者社交適應不良或職業功能明顯受損。
另外,患者的社交不但苦惱自己,同時還干擾他人正常的社會生活。也正因此,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研究也就相當多。
國外學者在總結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基礎上,系統的闡述了辨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14 條標準:
1. 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
2. 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症症狀的非理性和其他病理性表現。沒有神經症性焦慮,對於能使一般人心神不安的情境,他卻不以為然;
3. 事情無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4. 無羞恥感;
5. 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6. 無明顯悔恨之心的反社會行為;
7. 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吸取經驗和教訓;
8.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
9. 麻木不仁,虛假不誠實,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10. 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良無動於衷;
11. 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歷史;
12. 性生活無節制、無規律;
13. 生活無計劃,除了總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
14. 社會病態人格特徵的出現不遲於25歲。
不是所有的反社會人格都一定會犯罪,而大多數犯法者也並非病態人格。是否有暴力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
一般來說,成長於暴戾的家庭者更易出現暴力攻擊行為,而來自平和的家庭的人則把自己的行為限制在輕微一些程度和範圍內。
對大多數人格障礙患者來說,心理治療並不適用,但在某些方面,心理治療可能會發揮作用。諸如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調整和改善人際關係,以此使其接受教誨,確立生活目標,發揮特長等。但是治療需要較長時間與耐心,同時要防止患者的依賴和糾纏。
-
8 # 裡外雅堂
人格障礙,在心理學上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從精神病學的角度講,則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
DSM-5對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一、明顯偏離了個體文化背景預期的內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表現為下列兩項或更多項症狀:
1.認知:即,對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釋方式;
2.情感,即情緒反應的範圍、強度、不穩定性和解釋方式;
3.人際關係功能;
4.衝動控制。
二、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是缺乏彈性和廣泛性的,涉及個人和社交場合的諸多方面。
三、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四、這種行為模式在長期內是穩定不變的,其發生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
五、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表現或結果來更好地解釋。
六、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
從這個診斷標準,可以看出,與人們常說的“精神病”不同,人格障礙是有著其固定的心理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可以和人們進行有限的交流,可以進行一般的社會活動或工作,但同時,他們的情緒又帶有不穩定性,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給身邊、周圍的人帶來困擾,甚至危險。
那麼,怎麼看一個人是不是人格障礙呢?
首先,
不同的人格障礙症狀表現不一樣相關精神障礙診斷根據不同人格障礙症狀的相似性,將人格障礙分為:
A類:如,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樣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等;
B類: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
C類:如,迴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等;
其他類:其他人格障礙,以及一些特定的人格障礙。
其中,
一、A類人格障礙往往無法相信任何人。
A類主要指的是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樣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等;
以偏執型人格障礙為例,其典型特徵:就是不信任人,尤其是身邊的人、親近的人,他們往往對家人有著很大的怨氣,總是懷疑家人背叛自己,周圍的人針對、攻擊自己,或者想迫害自己,人際關係往往處理不好。
分裂樣型人格障礙則是呈現出一種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很疏離,對讚揚或批評無所謂,沒有任何親密關係的症狀,情感冷淡,總是獨自活動。與獨來獨往的人不同,獨來獨往的人還有朋友,分裂樣型人格障礙除了一級親屬,就沒有任何親密朋友。而他們沒有親密朋友的背後,其實是內心深處對人的不信任。
分裂型人格障礙則是有著古怪的信念,一些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自己是“神”、是“某個仙人下凡”等,思維古怪,語言常常過分渲染,有時會有奇怪的舉動。同時,由於他們內心深處嚴重的猜忌和本身偏執的觀念,對人有著極大的不信任,往往也沒有知心朋友。
從這三種人格障礙可以看出,A類人格障礙大多偏執,本身對周圍是存在著極大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的,這主要源於他們內心深處極度的自卑和渴望表現。這類人格障礙一旦遇到問題,總是將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將自己的所作所為投射到他人身上,即,明明是自己心裡想的,明明是自己做過的,說成是別人做的,而被投射、被冤枉的一方往往是和這類人格障礙有著很近的血緣關係或親密關係(夫妻、情侶、好朋友、較常聯絡的同學或網友)。並且,隨著網路的發達,他們經常流連於網路,表現出一副正氣凜然或謙謙君子的模樣,一些不喑世事或極度缺愛的人很容易被套路。
二、B類人格障礙帶有濃厚的表演性。
B類人格障礙主要指的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
提到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犯罪、殺人等等。但實際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主要是帶有衝動性、攻擊性和魯莽性,做事不顧後果,缺乏反思。他們違法或犯罪往往是一時衝動,被激惹了,而他們這麼多,潛意識裡是為了引起注意。那些會周密計劃如何犯罪的,往往不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更多的是正常人或帶有偏執的A類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則沒有真正體驗到親密關係,總是被家人一會兒疏離、一會兒關心親熱,弄得不知所措。所以,當他們成年以後,在親密關係上,往往會出現“上一秒熱情如火,下一秒冷落冰山”、“前一秒愛你入骨,後一秒趕你出門”的兩極化舉動。有的甚至會出現自殺、自殘等行為,情緒和心境極不穩定。而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症狀表現,主要是因為內心你深處害怕被拋棄,因而總是試圖用極端的方式來吸引對方的注意(比如某香港女星多次試圖用自殺挽留男友)。
表演型人格障礙情緒表達和變換非常迅速,而且帶有戲劇化或誇張的表達,與他人交流時,常常帶有一些挑逗性言行。同時,他們也非常容易受暗示,從別人那裡聽得靈感,然後編纂不存在的關於自己的故事。而他們最在意的,就是自己能否成為他人注意的中心。
自戀型人格障礙,顧名思義就是自戀。不過,和一般人的自戀不同,自戀型人格障礙有一種權利感,總是不合理地期望自己有特殊待遇,經常在人際上剝削他人,總是幻想著無限的成功、才華、美麗或理想愛情,但自己卻不願意付出太多,認為自己是特殊的、獨特的,而且嫉妒心極重,比如特朗普。
也就是說,B類人格障礙者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非常嚴重,不懂得考慮他人感受,更不知道換位思考。因為他們潛意識裡都覺得自己是他人注意的中心,是世界的焦點,所以舉動上往往帶有極大的表演性,是天生的戲精。
三、C類人格障礙主要是社交、情感方面。
C類人格障礙主要指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等;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一種能力感不足、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心理行為模式,主要表現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回避一些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除非能確定自己會被喜歡,否則不願與人打交道。而且在親密關係中往往因為害怕被拒絕的先佔觀念而表現得疏離。
依賴型人格障礙則正好相反,總是過度依賴他人,過度需要他人,以至於產生依附行為,並極度害怕自己被拋棄。他們需要有人為他們的大多數生活承擔責任,難以自己開始一些專案或活動,如果沒有他人的大量建議,就很難做出日常決定。為了獲得他人的培養或照顧,經常過度努力,甚至會做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言行。
強迫型人格障礙主要沉湎於有次序的、完美的,以及精神上和人際關係上的控制,尤其沉湎於細節性的諸如日程、規程、順序等,而忽視了要點,經常過度投入工作或追求績效,不情願將事情委託他人,行為模式僵化且固執己見。對價值觀過度在意,過於小心謹慎而缺乏彈性。經常沉湎於某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強迫性思維,不斷重複,併為此感到痛苦。
可以看出,C類人格障礙的主要問題在於社交、人際關係方面。
四、其他未歸入A\B\C類的包括人格分裂(解離型人格障礙)等。
其他型別的人格障礙諸如攻擊型、不穩定型、淡漠型、組合型、去抑制型、解離型等等。
以解離型人格障礙為例。解離型人格障礙俗稱人格分裂,也稱為分離性身份障礙,既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也是分離障礙的一種。其主要症狀為,存在2個或更多個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態為特徵的身份瓦解,這些人格有的互相知曉對方的存在,有的並不知曉。在這些人格當中,有一個主人格,有時候會出現,有時候則是一直沉睡。這些人格的出現,往往和患者本身早年的痛苦經歷有關,如《24重人格》一書裡主人公的經歷,電影《分裂》,張一山的《七個我》,都讓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人格分裂。但對於患者本人而言,TA並不知道自己存在這樣的問題,對自己分裂期間的所作所為也完全不知道,除非其他人格與主人格之間存在聯絡,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
綜上所述,只有具備了上述幾種人格障礙主要特徵的其中幾條,才是人格障礙。但有一點,人格障礙從嚴格意義上說,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雖然不是精神分裂,但是和精神分裂有一個共同特徵,即,患者不自知。也就是說,人格障礙者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
所以,如果只是
懼怕別人的目光接觸,很在意別人的眼光,不一定是人格障礙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自卑的人和敏感的人也會懼怕別人的目光接觸,不過,不同的是,自卑的人更在意別人的眼光,而敏感的人懼怕別人的目光接觸,則是出於自我保護。
比如,常年因為美貌遭受嫉妒和排擠的女性,往往對別人的目光會比較敏感,並且,為了讓自己不受他人惡意的困擾,她們往往會採取迴避別人眼光的方式來欺騙自己“世界很美好”,或者是透過這種方式“眼不見為淨”。
而對於自卑的人而言,不敢和別人目光接觸,則是害怕看到別人眼裡的否定。但同時,他們又極度渴望別人的肯定,所以往往也十分在意別人的眼光。
除了自卑的人和敏感的人,社交恐懼症和迴避型人格障礙也是懼怕別人眼光的。
那麼,社交恐懼症與迴避型人格障礙有什麼區別呢?
這兩者的共同點在於:迴避社交、不喜歡人多的場合。
不同的是:
1.對於社交恐懼症的人而言,他們主要害怕在別人的眼光裡看到自己被否定;
而對於迴避型人格障礙而言,則主要是害怕在別人眼光裡看到自己被拒絕。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核心則有兩種。一種是自卑,不能確定別人是否喜歡自己;一種是敏感,因為經常被嫉妒、被擠兌而逐漸變得迴避。後者面對的是人性問題,更為艱難,常見於貌美英俊者身上。
3.社交恐懼症一般只在對陌生的人或社交場合才會出現不合理的焦慮,和熟人相處通常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社交恐懼嚴重者則是與任何相處都困難,尤其在建立親密關係上,常常因過度焦慮而搞砸。
迴避型人格障礙則是主動迴避與人的交流,外表往往顯得很高冷,但同時他們內心很渴望交流。一般情況,待人接觸沒有任何問題,除非發生衝突,不會用犀利的語言回擊。
4.社交恐懼症當出現社交焦慮時,往往伴有緊張、臉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汗、四肢顫抖等軀體症狀;
迴避型人格障礙則沒有上述症狀。
但很重要的一點,如前面所述,所有人格障礙者均不自知,即,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個別透過學習的會有所覺察者除外),且易激惹。
所以,如果只是害怕目光接觸,在意別人的眼光,更多的可能是內心的自卑或者一種社交焦慮。
以上是我的回答,限於篇幅,無法對每種人格障礙進行詳細描述,只能列舉其中幾種,進行主要特徵描述。
-
9 # 道dao
瀏覽了一下,回答問題的都是心理學專家甚至還有精神科醫生,分析問題很專業也很到位,似乎問題很嚴重,還有說終身不可治癒的,不知道您看了是什麼感覺,我覺得如果是真有病的人,看了這些一定會有心理壓力。
其實,就像每個人或多或少生理上會有病一樣,心理上多少也可能會有問題,這很正常。
就說我吧,因為從小寄養在外地親戚家,等到了上學的年齡才回到父母身邊,一直跟父母不親,很少有交流,在學校因為語言問題一說話大家就學我,也就不敢說話,長期以往性格特別內向,一直到成年都是這樣。到了工作單位還是不敢跟人說話,偏偏我的工作又是需要與人交流的。曾經我還找過心理科的醫生,醫生建議我住院治療,可是我又怕單位知道所以不想請假,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明白了問題沒那麼嚴重,只不過是自己從小自卑造成的。
要改變自己其實不難,多交朋友,做一份需要跟人交流的工作來鍛鍊自己,我現在在畫院經常組織大型活動,有時候還客串一下拍賣師,只要過了自己心理這一關就沒問題了,相信自己。
-
10 # 0大木瓜0
我嚴重懷疑我媳婦就有人格障礙。
每天吃完晚飯,自己窩在沙發裡,屋裡就是發生原子彈爆炸,她也不理呼,就是捧著手機“哇啦哇啦”語音起來沒完沒了,我懷疑這是“好表達”障礙。
還有,她總是回放自己的語音,沒完沒了地聽。一遍沒聽夠,還聽第二遍第三遍。一邊聽還一邊“艮兒艮兒”樂,我懷疑這是“好臭美”障礙。
另外,她每天出門那個費勁,比慈禧老佛爺出宮還費勁。洗臉梳頭,描龍畫鳳,三脫四換。就說穿衣服吧,帽子不配衣服了,衣服不配褲子了,褲子不配鞋了,鞋不配包包了……總之,不折騰半天就是配不齊,我懷疑這是“搭配”障礙。
最後障礙是明明親自把門鎖上了,都下到20樓了,還懷疑沒鎖上,急急慌慌跑上去檢視,這不就是明顯的“強迫症”障礙嗎?
咳,看來咱媳婦病的不輕啊?得治。
-
11 # liufang劉芳
人格障礙簡單的說就是不能與他人愉快的相處。
有的人性格內向,不擅言辭,與人溝通起來很困難。
有的人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有的人與人說話不友好,有的人做事比較自我,有的人不懂得換位思考,他們也許其他方面都很出色,但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上面卻是一團糟。
人格障礙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因為在工作生活中都離不開說話、做事、解決問題,而這些事都不是單方面的,一個人不可能有矛盾,兩個人的時候,才可能產生矛盾。
如果一個人的性格開朗,做事得體,沒有性格障礙,那麼,與他(她)相反的做人做事方式,就是出了障礙。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性格障礙,有以下幾種方式:
1.是否能與他人友好相處?
2.是否懂得換位思考?
3.是否比較自我?
4.是否比較自卑?
5.是否比較自負?
6.是否比較情緒化?
7.是否比較自私?
8.是否可以正常的表達?
9.是否懂得感恩?
10.是否心地善良?
11.是否懂得寬容?……
有的人只是某個方面出現了人格障礙,有的人是心理出了問題,有了非常難以理解的人格障礙,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就要去諮詢心理醫生。
正常的人是沒有障礙的,正常的人格可以愉快的溝通、愉快的互動,如:看見對他(她)微笑,他們也會微笑;叫她(他)的時候,他(她)會迴應;懂得分享、懂得對別人友好、懂得感恩、懂得與人為善等等,如果一個人不能愉快的與他人溝通,就要考慮是否有了人格障礙。
單一的人格很少見,大多數的人格都是由多種人格組成的。
【我是劉芳,專注愛情、婚姻、家庭情感問答,祝朋友們幸福快樂!】
-
12 # 紫花地丁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制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一般性人格障礙通常會在六個方面符合下列診斷標準:
首先,在認知(即對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釋方式)、情感(即情緒反應的範圍、強度、不穩定性和恰當性)、人際關係和衝動控制方面,出現明顯偏離個體文化背景預期的內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
第二,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是缺乏彈性且廣泛存在的,涉及到個人和社交場合的諸多方面。
第三,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會引起患者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患者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第四,這種心理行為模式在長時間內是穩定存在的,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或是童年。
第五,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表現來更好地解釋(比如精神分裂症發作)。
最後,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比如,濫用毒品、酗酒)產生的生理效應,或是其他軀體疾病(例如,頭部外傷)。
綜上所述,要判定一個人是否存人格障礙,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需要精神科醫生來進行專業判斷,而不是靠我們自己衡量。相信幾乎每個人都會存在一些心理或是性格上的“異常”,但是這個“異常”必須持續得足夠久、表現得足夠突出、更加不符合社會規則和文化習俗、給個體帶來的影響嚴重到一定程度,才能得到人格障礙的診斷。事實上,真正能夠達到人格障礙診斷標準的個體,在廣泛人群中的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五。所以題主也沒有必要盲目給自己扣上人格障礙的大帽子,還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不適應的行為上吧。
-
13 #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臺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當出現人格障礙的時候,也就是說一個人平時日常生活以及他的思想,他的行為標準已經嚴重脫離了它所在的社會背景正常個體所應該出現的一些表現,當與正常個體所出現的一些表現背道而馳,甚至大相徑庭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認為這個單獨的個體,可能出現了人格障礙的問題。
多數情況下,絕大多數社會個體由於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每個人處理和應對一些應付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不同,因此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與我們正常社會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相背離的情況。但是隻要多數情況下我們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我們的思想是否和這個社會的時代標準的,那麼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認為是患有了人格障礙的問題。因此就您目前的情況來看,建議您最好是不要有太大的思想壓力。
除非是有嚴重的氣質性疾病,或者是一些比較嚴重的精神類的問題,才會導致出現人格障礙一般情況下,我們只是有的時候思想,開了小差,導致出現了一些問題,只要經過及時的糾正,做好心裡的疏導就會逐漸走向正確的道路,從而不會患有人格障礙的問題。從你目前描述的情況來看,應該是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您目前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建議您不用過於擔心,這樣的情況不要輕易給自己下定義,最好是去當地比較知名的精神心理門診做一下心理疏導,透過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心理諮詢師逐步走進你的心扉去聽。
傾聽去多試著理解和接受您目前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相信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另外可以請心理諮詢師給您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從而幫您逐步去找回曾經的自信,自己的同事,同學多溝通多交流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援,取得他們的信任,相信假以時日,您目前的情況就會逐步得到改善。該建議由好心情平臺的大同煤礦集團公司三醫院陳宇飛醫生給予回覆的。陳宇飛醫生從事臨床工作11年,擅長與患者溝通交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擅長由於器質性疾病導致的應激心理。如果您有相關問題,可以透過好心情app與陳宇飛醫生溝通交流。
-
14 # 鵜鶘心理陳小康
人格說通俗一點,就是個性的意思,是一個人長期形成的一套穩定的行為和心理模式。平時一個人說話做事的一貫風格,碰到事情的一貫處理方法,他的興趣愛好,生活特點就構成了這個人的人格。那人格障礙就是這些人格特點偏離了正常,形成一套特有的行為模式,而且這些行為會讓他們無法適應環境,自己感到很痛苦,也讓別人感到很痛苦。人格障礙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時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或終生。雖然人格障礙的人感到很痛苦,但他們不能從經驗中學習,總是重複出現這些病態的模式。
人格障礙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表現為異常和怪異的人格,他們偏執,猜疑,堅持自我觀點,根本無法變動,或者觀念和行為非常古怪,和周遭格格不入,外表邋遢,很少和人有積極的來往,情感也很淡漠。第二類是表現為情緒非常波動,很戲劇性的人格,包括了反社會人格,衝動性人格,表演性人格和邊緣性人格。邊緣性人格的人的情緒非常不穩定,時而和你非常親近,時而又對你大發雷霆,還有伴隨自殘或者自殺的行為,來作為威脅和操控影響他人的手段。第三類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徵是焦慮或者恐懼型。包括強迫型人格障礙,他們吹毛求疵,不分場合的追求刻板的完美,為人挑剔。焦慮型人格障礙的人,表現出對生活中各樣事情的擔心和恐懼。
人格障礙幾乎終身的持久狀態,故可預料很少會有變化。藥物治療或者說心理治療對人格障礙的作用都不是太理想,而且人格障礙本身也對治療關係非常具有破壞性。只能說,一部分人透過治療,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現,部分緩解異常的人格模式。
-
15 # Bay7492
生活中你是不是這樣的 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做些別人認為偏執的事 ,可自己卻沒什麼感覺,但是一旦和人交往,就感覺害怕,張迴避與人交往?
其實,人格障礙並不可怕。在現在這個生活節奏快的時代,可能人人都有人格障礙 ,只是自己感覺不到,被生活的瑣事壓的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時間來關注自己的心理變化,只有真的影響到生活了,才會採取措施。
怎麼去克服這個心理呢?首先要要平心態,不要覺得去看醫生很丟人,並沒有什麼丟人的,就像你生病了就要就醫,只不過身體生病了要吃藥打針,心理的病需要藥物和疏導的配合治療。
有個故事想和你分享,在我上高中的時候我也是一名人格障礙患者,可能一直持續了兩年三年,我都不知道要去就醫,那個時候只是每天的不開心和負面情緒的堆積,可是高三的學習壓力大,讓我根本顧及不到自己,我家長也總是催我,希望我能考上好大學,各方面的壓力讓我只知道學習,像個機器一樣,如果我不在學習,就滿滿的負罪感,從來不與同學交流,更不懂得如何與朋友相處。而且學習效率非常低,一度的痛苦讓我非常難受,後來直到我受不了的地步,感覺全世界都在與我作對,生活沒有意義,甚至想過要自殺。但是一想到爸爸媽媽又非常的愧疚,終於有一天,我勇敢的把我的感覺告訴我爸媽,他們帶我去就醫,大概吃了一年藥吧,我就基本完全恢復了。又變回以前那個開朗的我。
現在想想,如果我早點關注到這點,早點與爸媽說的話,可能我的高考不會失利,可能我會收穫更多東西,不會浪費那些青春在與這種病作鬥爭。所以我想告訴你,早點去就醫,放平心態,這是很正常的事!千萬不要害怕,畢竟我就是成功的例子,沒什麼過不去,加油!
-
16 # 賽潤迪菲提
有一個比較靠譜的測試表,不用專門找人做,只要依照測試表觀察被試者的行為有沒有異常就知道了。
測試表為PCL-R病態人格測試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6168936/?type=like
-
17 # 希樸羊
人格障礙有9類,比如偏執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等等。要診斷人格障礙其實很難,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有失控異常的時候,或者行為不符合個人行為模式的時刻,我們很難去鑑定說這個人有這樣的行為是一時受到外界刺激或者他自身穩定的行為模式。所以去對一個人的人格進行診斷的話,如果是諮詢師的話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至少可能是半年或是更長一些。
如果真的要判斷,可以藉助診斷標準。以邊緣性人格障礙為例,它可能會表現出來的行為是:
A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和想象中的自己被拋棄 B 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 C 認同障礙:對自己形象的認同很不穩定 D 有兩方面以上可能導致自己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如衝動消費也是 E 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自殺自傷行為 F 情感表現不穩定 G 不合時宜的憤怒等,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以上的標準裡,有五個以上就可以診斷是邊緣性人格障礙。但是到達障礙的話,需要很長時間的評估,比如說我自己其實也會努力讓自己避免被拋棄,但是我不會瘋狂努力避免被拋棄,我偶爾也覺得自己不好看,但是不會很不穩定,有時候也會憤怒,但是不會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如果把自己往診斷裡面套的話,都會發現自己好像都會有一點點若有似無的相似,這就是為什麼人格診斷的時間比較長,需要很長時間去了解。 看到題主說的是自己自卑,無法跟人對視,逃避別人目光等等。我覺得似乎並不是主要在人格障礙那塊,好像還是自卑的問題。題主不要擔心。
-
18 # 心夥伴
一個人是否患上人格障礙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如果僅是短暫的有偏激、憤怒等情緒,很快就可以好轉的話,這個人其實還是非常正常的。真正的人格障礙是非常變態,且極度危險的。有缺陷的人格跟正常人格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不過在面對某種特殊情況,觸發了缺陷的話,就會造成嚴重後果。這種缺陷分兩種:一種是先天發育不完全導致得的,一種是後天形成的。
比如某個人生下來就大腦就擁有缺失,而這種缺失如果影響到了思維,那他就擁有人格障礙。而後天形成的人格障礙是透過一些比較特殊的事情導致的,比如曾經被人綁架過,那麼這個人也許只要看見繩子與刀就會情緒激動,然後做出一些難以預料的行為。從心理學上講個人的內心思想與做出行動後他所預知的結果與實際結果偏差較大的話,就屬於人格障礙。比如他認為自己只需要送一支玫瑰花給一個女生就能獲得對方的愛情,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這就是他所預知的結果與實際應該產生的結果擁有重大偏移。這種偏離包括了很多種情況,其中有認知偏離、情感偏離、以及人際關係偏離。
人格障礙分為三種級別,輕度人格障礙不會影響到他人正常生活,並且持續時間較短;中度人格障礙會輕微讓他人產生不適,並且已經持續了兩年以上;重度人格障礙一般指持續了兩年以上,並且日常生活會讓他人嚴重不適、反感,甚至可能危害到他人的安全。
-
1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這個問題提得很專業,因為人格障礙是精神病學裡面的一個非常標準的診斷。但是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我想一定不是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因為專業的醫生是經過訓練的,他對這個病有自己的一個診斷標準和判斷流程。
那如果在這裡面碼出一些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我不知道有多大的意義。所以我也不知道你去判斷一個人有人格障礙之後又有什麼作用?
簡單的來看,人格障礙最基本的就是不適應,對環境,對人際關係、對工作,甚至對家庭關係都不能夠適應。
但是人格障礙有一個特點就是,基本上他已經不處在痛苦裡面了,但是他的行為,情緒,情感表達模式會導致周圍人的痛苦。他會使周圍人生活在一個非常痛苦和不安的關係裡面。他對這個社會對人有一個非常偏執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會輕易改變。並且他會得到很多的證據來證明他的認知是正確的,來說服其他人。
與人格障礙的人交往有一個特點,就是你會發現他說的好像都對。他總是有道理的,然後又好像哪裡不對。因為他的很多認識是不利於個人生活的,也不利於周圍關係交往的。
人格障礙分很多型別有偏執型,表演型,邊緣型等等。其實不管究竟是哪一種人格障礙,我們都會發現他與周圍的人和環境,相處起來十分困難。當然了,要最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是否有人格障礙,不是我們某一個人說了算。這個問題如果只是問問的話,那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一下人格障礙就是那種與周圍人和環境,交往起來都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並且自己也不適應,而且並沒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認為都是周圍人的錯,這種型別的人基本上他有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礙。
-
20 # 照見
目前世界上關於人格障礙的診斷,最常見的有兩套,在細節上有所差異。無論是哪種標準,在中國只有精神科醫生有法律上的診斷權力!心理諮詢師沒有權力、心理老師沒有權力。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人格障礙非常難以辨認,一般人沒有多年經驗是不可能判斷準確的。
診斷標準的共同點是——
必須從很年輕時就出現問題,持續很久了,才能叫人格障礙。具體時間範圍後面介紹。
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現在是第5版本,簡稱DSM-5
另一套是國際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疾病分類(ICD)目前是到第11版了,也就是ICD-11。目前國內有翻譯的是ICD-10。第11版意義重大,因為它的精神障礙部分的修訂、研究和釋出是中國第一次能全程參與的。
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是,DSM-5裡要診斷為人格障礙,那麼有關人格障礙的行為模式,是至少要出現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的,而且持續到現在。也就是12歲到25歲之間出現問題,持續到目前(不管他目前多大)
ICD-10診斷比較嚴格,它認為必須是在兒童期就出現問題持續到成年後還再繼續才算,也就是6歲之後到目前。
人格障礙往往很可能持續一生。
因為我並沒有讀過ICD-10,所以以下內容來自DSM-10
一般人格障礙所有人格障礙,都有一些共通的診斷標準。必須先滿足這些,才能說是人格障礙。一共…有六個部分。
A·明顯偏離了個體文化背景預期的內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表現為以下2項或更多的症狀:1-認知(對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釋方式)2-情感(情緒反應的範圍、強度、不穩定性和適應性)3-人際關係功能4-衝動控制
B·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是缺乏彈性和泛化的,涉及到個人和社交場合的諸多方面
C·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D·這種心理行為模式在長時間內是穩定不變的,發生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期或成年人早期
E·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表現或結果來更好的解釋
F·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比如毒品、藥物、酒等)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比如頭部外傷、腦膜炎等)
用通俗的說法就是:人格障礙的人跟誰相處基本上都有問題,不管什麼場合。時間久,很早開始他就是這樣。但不能因為文化差異就說別人有人格障礙。沒有其他更好的解釋,才能說是人格障礙。行為是明顯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痛苦的,導致難以順利的工作學習生活。
人格障礙的類別ICD-10的分類比較少見,雖然它是中國法律允許使用的標準,這裡先簡單說說。
1,偏執性人格障礙2,分裂型人格障礙;3,反社會人格障礙;4,衝動型人格障礙;5,癔症型人格障礙;6,強迫型人格障礙;7,焦慮(迴避)型人格障礙;8,依賴型人格障礙;9,其他人格障礙;10,未待定的人格障礙。
比較常見的其實是DSM-5的分類,我精簡通俗化了一下書裡的內容如下
A組,特點是顯得古怪或奇怪偏執型人格障礙:對他人的普遍的不信任和猜疑,以至於把他人動機解釋為惡意。表面為至少4種過更多的行為——沒有足夠依據的懷疑別人在剝削傷害欺騙自己,不公正地懷疑朋友或同事們對自己不忠誠,對他人信任很猶豫而且無根據地害怕一些資訊會被用來對付自己,善意的討論會被當做隱含攻擊、威脅或貶低自己,持久的心懷怨恨,容易感到自己名譽受損迅速做出攻擊和反擊,對配偶的忠誠反覆無根據的猜疑…
分裂樣人格障礙:一種脫離社交關係,在人際交往時情感表達受限的普遍模式。主要表現為情感淡漠,至少有4種或更多表現——不渴望也不享受親近的人際關係,幾乎總是獨來獨往,對性行為幾乎沒興趣,幾乎沒有任何活動讓他覺得有樂趣,除了父母和親兄弟姐妹外缺少親近的朋友,對別人的批評和讚美都顯得無所謂
分裂型人格障礙:一種社交和人際關係缺陷的普遍模式,表現為對親密關係感到強烈的不舒服和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下降,且有認知或知覺的扭曲和古怪行為。
B組,特點是情緒不穩定
反社會人格障礙:一種漠視或侵犯他人權利的普遍模式,始於15歲,目前至少18歲。表現為經常地不守法律、欺詐、鬥毆、不顧他人或自己安全、不負責任、缺少懊悔之心。各種情景下都這樣。
邊緣型人格障礙: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表現為下面5種或更多的症狀:會極力避免想象或真正的被人拋棄,容易極端理想化也極端貶低別人(對同一個人),容易反覆自殺自傷,慢性的空虛感,持續的顯著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覺的不穩定…
表演型人格障礙:一種過度的情緒化的,追求他人注意的普遍模式。表現為下列5種或更多的症狀——自己不能成為他人注意中心時感到不舒服,不合時宜地用性和外表誘惑、挑逗別人,說話風格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沒有細節內涵,誇張的情緒表達,易受暗示,自認為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比實際上的更親密,情緒表達變換快速而表淺
自戀型人格障礙:一種需要他人讚揚並且缺乏共情的自大。表現為5種或更多症狀,包括——要求過度讚美、幻想無限成功、沒有相應成就時卻盼望被人仰慕、覺得自己應該有特權、不願識別或不認同別人的感受和需求、常嫉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嫉妒自己…
C組,特點是容易緊張焦慮恐懼
迴避型人格障礙:一種社交抑制、感覺自己社交能力不足,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表現為4種或更多症狀——害怕批評否定,除非確定會被喜歡否則不和人打交道,認為自己沒有社交魅力,預設自己會被拒絕和批評,不願意冒險參加新社交活動,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在新人際關係中受抑制…
依賴型人格障礙:一種過度需要他人照顧以至於產生順從或依附行為並害怕分離的普遍模式。表現為5種或更多症狀——需要他人的過度建議和保證否則無法做出日常決定,需要別人為他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方面承擔責任,害怕失去支援而不敢表達意見,難以自己開始一些事情,為了獲得他人支援而過度努力甚至委屈自己做不願意的事情,害怕自己無法照顧自己而獨處時感到不舒服或無助,害怕將來某一天變成只有自己能照顧自己,在一段密切關係結束後馬上需要另一段關係…
強迫型人格障礙:一種沉溺於秩序、完美以及精神和人際關係上的控制,而犧牲了靈活開放和效率。包括至少4個症狀——沉迷於細節而忽視重點,因為完美主義而不能完成一件事,在不缺錢的情況下過度投入工作而忽視了親朋好友的關係和娛樂活動,對道德和法律過度在意過度小心,不願意丟棄無用的無價值的也毫無情感價值的物品,不願意將工作委託給他人,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吝嗇,僵化固執…
由其他軀體疾病引起的人格改變:這個比較特別,常見於一些腦部受傷的病人。比如前額葉受損導致的自控力喪失引起的衝動問題、攻擊問題、縱慾等等。
其他特定人格障礙和未特定人格障礙:有些人可能同時有上面說的好幾種人格障礙的特點又不一定符合某一種,但是符合一般人格障礙診斷。如果能夠有一個特定總結,那就是其他特定型,比如『被動攻擊』。沒有就是未特定型。
回覆列表
臨床表現
人格障礙具有如下共同特徵:1.人格障礙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不具備疾病發生髮展的一般過程。2.可能存在腦功能損害,但一般沒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形態學病理變化。3.人格顯著的、持久的偏離了所在社會文化環境應有的範圍,從而形成與眾不同的行為模式。個性上有情緒不穩、自制力差、與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徵。4.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情感和行為的異常,但其意識狀態、智力均無明顯缺陷。一般沒有幻覺和妄想,可與精神病性障礙相鑑別。5.人格障礙者對自身人格缺陷常無自知之明,難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屢犯同樣的錯誤,因而在人際交往、職業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6.人格障礙者一般能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會對其行為的評價,主觀上往往感到痛苦。7.各種治療手段效果欠佳,醫療措施難以奏效。鑑別診斷
主要是與人格改變的鑑別。某些情況下,在成年期人格也可發生嚴重持久的改變,這有別於應激或疾病所致的暫時性行為改變。導致這種持久改變的情形如:(1)腦損傷或腦器質性病變;(2)嚴重精神疾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3)特別嚴重的應激性經歷,如被劫持為人質或受盡折磨的囚犯。在ICD-10中,腦器質性疾病所致人格改變被劃分在器質性精神(F00),包含了一類由腦疾病、損傷或功能障礙所致的人格和行為障礙。例如腦炎或頭部損傷所致的人格改變。DSM-Ⅳ將這一狀況診斷為全身疾病所致人格改變。在ICD-10中,列於以上的其他兩種人格改變形式劃分於成年人人格和行為障礙的部分(F60)。要診斷精神疾病後的持久人格改變,人格的改變必須持續至少2年,與所患疾病有明確關係,且在病前沒有出現。此種情況下的個體可能表現出依賴、被動和苛求,或者由於(非妄想性)堅信發生變遷、遭到詆譭而表現為社會退縮和社會隔離。ICD的作者強調這種改變必須是可根據患者在疾病中的體驗、其過去的態度、適應性以及生活處境而能夠被理解的。然而普遍的認為精神分裂症可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人格。在ICD-10中,災難性經歷後的持久人格改變也必須持續至少2年。這種應激性體驗必須是極端強烈的,例如,災禍、隨時面臨被殺可能的長久監禁、恐怖活動的受害者、飽受折磨或被關押於集中營。這一類個體多有敵視、易激惹、多疑、社會退縮、空虛感、無望、離群索居和緊張不安。在應激性經歷之前並不具有這些特徵,儘管這種情況可見於創傷後應激障礙,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總而言之,人格障礙是“行為的根深蒂固的適應不良型別”,在少年階段或更早階段即可發現,並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應激或疾病導致的人格改變都有相對明確的起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