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塏侃史

    ‬洪承疇是一個很合格的統帥

    洪承疇是文官出身,在36歲以前,他都沒有帶過兵。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攤上了帶兵的差事。那是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率兵進攻韓城,時為三邊總督的楊鶴手中無將可用。洪承疇當時是陝西督糧參政,在沒人上的情況下,他被點將了。那一戰,承疇殺敵三百多,隨後,便開啟了長達十多年統兵生涯。

    洪承疇統兵在五個方面拿得很穩:

    1,他的政治路線很對。對於農民軍,他是主剿的。不僅主剿,他還殺降,殺那些叛服無常的農民軍將領,例如王左掛。他還喜歡殺那些身體精壯的農民軍士兵。所以,線路錯誤的主撫派楊鶴倒了,他的官卻越當越大。

    2,他帶兵強調紀律,不許擾民,不許陣前砍人頭。因此,他的部隊還是很有戰鬥力的,被起義軍稱為“洪兵”。

    3,他懂得為部將請功,得到一眾手下將領的擁護。例如:他先後為祖寬、左光先、曹變蛟等專折請功。

    4,他追剿農民軍盡職盡責。崇禎十一年四月,他把李自成整整追打了一個月。史載:此月中,闖賊為洪所逐,足不得停。

    5,他打仗不輕敵。例如五省總督陳奇瑜,本可以在車廂峽將農民軍一網打盡,因為輕敵,落了個雞飛蛋打。聽到艾萬年身死,曹文詔拔刀砍地,三千人追擊六萬農民軍,結果也身死。他臨行前,洪承疇勸過他:“顧吾兵已分、無可策應者。”所以,陳奇瑜下了、洪承疇上了;曹文詔走了,洪承疇留下來了。

    如此,在那個大浪淘沙的時代,洪承疇在明廷中搏來了一個“能打”的名頭。客觀地說,洪承疇並沒有很強的帶兵天賦,他既沒有寫下一部傳世的兵書,也沒有鍛造一支稱雄於當世的軍隊。僅僅因為他的謹小慎微、他的較少錯漏、他的對手稍弱,方顯出他的鶴立雞群。

    ‬松錦之戰的起因

    在松錦大戰以前,清軍已經有四次入關搶掠的經歷,他們一次比一次搶得順手。四次入關的線路有一個共同點,繞道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防線。其實,那時的清廷已經十分強大,但皇太極仍在小心地求證明廷的衰落,他認為,只有打通關寧錦防線,才能最終確認清廷入主中原的能力。

    皇太極釆納了祖可法、張存仁的建議,“逼臨寧錦門戶,使彼耕種自廢。錦州必撤守,而回寧遠,寧遠必撤守,而回山海”。

    1640年3月,皇太極派兵到義州修城屯田,義州在錦州的北面、緊鄰錦州。隨後,清軍圍住錦州的外城,下了一番硬功夫,“內打柵木、外挑濠塹”。守錦州城的是祖大壽,他被清軍稱為“祖瘋子”,他的手下有一批蒙古兵,蒙古兵反叛、從裡往外打,清軍濟爾哈朗部往裡打,錦州外城丟失,大壽退至裡城,清軍忙著填護城河。祖大壽嚮明廷告急: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

    ‬洪承疇要打持久戰

    洪承疇以寧遠為基地,準備從杏山進松山,以松山進錦州,釆取步步為營、以守為戰的策略。

    ‬‬久持松杏,以資轉運,且錦守頗堅,未易撼動。若敵再越今秋,不但敵窮,即朝鮮亦窮矣,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也。

    這是洪承疇的本色論調,在戰爭不能一蹴而就的情況下,穩中待變。這種戰略說不上多高明,但至少最高指揮者在心態上挑不出毛病。

    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認為戰爭曠日持久,會導致糧餉缺失,懇請崇禎催戰,以求速勝。崇禎派職方司張若麒前往一線,他密奏說錦州之圍很快能解,於是崇禎決心速戰。

    ‬‬‬洪承疇兵援錦州、氣勢如虹

    1641年7月,洪承疇在寧遠誓師。除了曹變蛟、白廣恩、吳三桂、王廷臣外,明廷的決心很大,又調了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王樸、薊鎮唐通、榆林馬科,“抽練兵共七萬”,合計步騎十三萬。

    明朝亮出了最後的底牌,洪承疇仗劍躍馬、口中高喊:“滅此醜奴,只在今朝!”一時間,明軍呼應聲地動山搖、氣勢如虹。

    7月29日,明軍兵發鬆山,立營於松山西北。濟爾哈朗令其右冀兵出擊,失利。明軍奪取了正黃、鑲黃、鑲藍三旗的營地,清軍死傷慘重。

    8月2日,明軍攻擊圍困錦州的清兵,祖大壽乘機突圍,清軍陷入兩面作戰,但仍苦苦支撐,祖大壽突圍失敗。明軍在松山和乳峰山之間扎步兵營七座,騎兵分佈在松山的東、西、北三面。

    援錦之初,明軍形勢稍好,連圍城之中的祖大壽都充滿樂觀,他向外遞話:“宜車營逼之,毋輕戰。”

    反觀清軍,就只能咬碎銀牙強忍著。阿濟格是先頭的援軍,他甫一抵達松山,十分瀉氣,說:“與其勞苦如此,不若遁走。”

    分析戰情,我想說:明廷出傾國之兵援錦州,放出了最後的底牌,即使想用添油戰術,也無油可添。明主將應當果決,不給圍錦州的清兵喘息之機,擊垮他們最後的心理防線。

    至8月18日,洪承疇依然沒有將優勢轉為勝勢,就註定了他必敗的命運。

    ‬皇太極鎖了明軍的“喉”

    明軍用了“王炸”,但效果不明顯;清軍也請出了“王炸”,他們的“掌門”皇太極。皇太極來了來了,他來了,帶著他全族15到60歲的男丁過來了,帶著他一路的鼻血過來了。

    皇太極登上北山往下看,他立馬錶揚了洪承疇:“人言承疇善用兵,信然”。隨後一個轉折說:“此陣無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下面就是皇太極的個人表演時間了:

    1,他命令阿濟格抄明軍後路佔領了塔山和筆架山,奪得屯糧12堆。

    2,令清軍連夜挖出了從松山到海邊、深八尺、寬一丈的三道長壕,徹底鎖死了明軍撤退的線路。(三道長壕應該有,因為錦州城南有地名叫三道壕,但壕估計不會太長,因為在沒有挖掘機、沒有南翔技術學校的當時,一夜挖不出太多的土方)

    3,命令多爾袞和豪格攻打松山,使明軍在松山和乳峰山的地面部隊撤防回松山。

    4,他在松山至寧遠的險隘處佈署了三道伏兵,算計突出包圍圈的明軍。

    結果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王樸帶頭逃跑,吳三桂次之,遇伏、再遇伏,兩人狼狽地逃回寧遠。其它明軍被清軍往海邊趕,遇到海潮淹死了幾萬人。洪承疇收拾了近萬潰兵,退守松山城。

    ‬一個比洪承疇更加無恥的人

    洪承疇堅守了五個月的松山城,到1642年2月,清軍攻破松山城,松山副將夏承德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二戰末期,日軍走投無路,八路軍勸降,雙方開始對白。

    八路軍:“敦促你們投降。”

    日軍:“投降可以,什麼條件?”

    八路軍:“無條件投降!”

    這個夏承德的覺悟連小鬼子都比不上,他不僅願意無條件投降,還擔心清人不相信他投降,把他的兒子送到清營當人質。就是他,帶領手下人生擒了洪承疇、丘仰民、王廷相等人獻給清軍。

  • 2 # 江湖小曉生

    洪承疇在關內對付農民軍,那真的是一把好手。他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帶兵打仗的能力超強。把李自成打得丟盔棄甲,躲進了深山老林之中。

    深受崇禎賞識的洪承疇,也躲不過接手薊遼總督的厄運。這個職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職位,基本上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孫承宗被提前下崗,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劉策被棄市。經略遼東或者擔任薊遼總督,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這個時候你讓洪承疇擔任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小心肝不得撲騰撲騰地跳啊?況且人家擅長打內戰,對外可能就沒那麼大的本事了。

    在松錦大戰過後,洪承疇兵敗被俘,大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整個關外地區,除了吳三桂的人馬尚屬明朝外,幾乎全部投降清軍。是什麼造成了洪承疇如此大敗?

    一、洪承疇和遼東這幫將領壓根不熟。

    洪承疇帶兵期間,主要是在關內,他的心腹人馬自然也都是從關內帶過來的。比如說左光先、曹變蛟、馬科等人,都是洪承疇手下驍勇善戰的猛將。

    這些人帶著大軍來到了遼東戰場之上,他們首先做的事情是什麼?並不是商量著如何排兵佈陣對付清軍,而是打算取代昔日在遼東稱王稱霸這幫人。

    最早在遼東隻手遮天的人是李成梁,李成梁告老還鄉以後,老李家依舊在遼東很有影響力,因為他的幾個兒子都是這裡的土霸王。

    此外李成梁手裡還調教出了一大幫武將,這些武將也成為了遼東根深蒂固的力量,就連崇禎皇帝輕易都不敢動當地的武將。

    比如說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等等,都是老李家一手提拔上來的武將。他們在遼東的勢力,那是新來的洪承疇集團,無法取代的。

    新老集團濟濟一堂,這對洪承疇這個遼東的最高統帥來說,其實壓力很大。他既要滿足自己集團的根本利益,又要保證遼東本土集團不會鬧事。

    你覺得如果是你,這種問題好解決嗎?當然不好解決。蛋糕就這麼大,本來是一家人分,現在兩家人來分,而且分蛋糕的人,還偏袒外來戶,你說這關係能處好嗎?

    二、崇禎集團步步緊逼,不給洪承疇喘氣的機會。

    松錦之戰為什麼會開打?1639年洪承疇到任以後,一直忙著佈防,沒有做出過進攻的舉動,這和當年的袁崇煥如出一轍。

    其實誰到了遼東,都知道對付清朝的人馬就應該這麼打,以守為攻才是上策。可是崇禎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他殺掉了袁崇煥,依舊搞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在洪承疇到任不久,崇禎便逼迫洪承疇出戰。1640年,被逼無奈的洪承疇在塔山、杏山均遭到了清軍重創,於是他又撤了回來。

    這個時候他打算步步為營,按照孫承宗留下來的戰法,一步步向前推進。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再次催戰,洪承疇知道,如果不來一場大勝,他這個薊遼總督估計就要和袁崇煥一個下場了。

    因此松錦之戰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開打的,你說洪承疇頂著如此巨大的壓力,再加上時間緊迫準備不及時,他能打贏這一場戰爭嗎?顯然不能。

    對方的清軍那是以逸待勞,而洪承疇屬於自投羅網。他內部的矛盾都還沒解決,各集團的人馬就被拉上了戰場,很顯然這些人不會齊心協力地作戰,最後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崇禎想要速戰速決,主要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因為遼東的消耗實在是太大,每拖延一天,對大明朝來說都是重創,所以崇禎一直想著速戰速決,這就有點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的感覺了。

    三、上頭人、手下人都不聽他的,洪承疇也是很為難。

    當時洪承疇的計劃是,慢慢逼近錦州,且戰且守,用時間來消耗對手,最終擊敗清軍。可是陳新甲和崇禎都在讓他速戰速決,因此洪承疇放棄了自己所有的計劃,改成了速戰速決。

    明朝大軍全部集結在一起,就想著跟清軍幹一架。這個時候皇太極的人馬也已經從盛京趕來支援,而濟爾哈朗的人馬已經切斷了明軍的糧道。

    洪承疇的大軍連回去的路都被人家堵死了。這個時候洪承疇認為,唯有拼死一戰,才能夠有生還的希望,才能夠打出明軍的氣勢,也才能夠躲過被崇禎清算的厄運。

    可是他手下的各大總兵官們,卻認為只有往南突圍,才能夠有生還的機會。顯然各大總兵官的想法很正確,他們想要給明朝保留大部分戰鬥力,而洪承疇是想要跟皇太極對賭國運了,風險實在是太大。

    最終洪承疇向他們妥協,可就在確定了南撤的計劃以後,明朝軍隊內部出現了巨大的騷動,因為有部分人馬不聽從指揮,提前撤退了。

    這可完蛋了,因為13萬大軍就這麼騷亂了起來,誰也不聽誰的指揮,紛紛提前行動,結果清軍有組織地殲滅了大部分明軍。

    總結:洪承疇的投降,標誌著大明朝氣數已盡。

    洪承疇帶著殘餘人馬,在松山防守了半年之久,最終糧草耗盡,成為了皇太極的俘虜。他本來打算絕食而死,因為洪承疇是大明朝最後的希望,是抵抗清軍的領袖。他如果投降了清軍,那大明朝可就真的沒希望了。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清軍漢臣范文程給了洪承疇一個臺階下,最終勸降了洪承疇。洪承疇投降以後,防守錦州的祖大壽也宣佈投降。緊接著塔山、杏山全都成了清軍的地盤,關寧錦防線正式土崩瓦解。

    大明朝最後的希望破滅了,清軍長驅直入,佔領了整個東北。1642年松錦之戰的結束,標誌著清軍具備了入關的條件。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

  • 3 # 驕然

    我來談談我的觀點吧,對於我來講,洪承疇是典型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洪承疇在鎮壓明朝內部的叛亂時,應該說是把好手,屢立成功,成為明朝的著名將領,然而當他被派到關外與當時的清軍對抗時,卻被清軍打的大敗。這一方面來說,洪承疇在明朝內部對付的都是一些雜牌軍,沒有遇到真正像樣的對手,同時因為都是明朝人,戰術打法上都能夠相互瞭解,而當洪承疇在對付清軍時,一方面清軍的實力遠不是明朝內部起義軍所能比擬的,另一方面清軍在戰術打法上與明軍完全不一樣,這讓洪承疇很難適應,所以洪承疇失敗也就完全正常了。

    應該說洪承疇在對抗清兵時,明朝已經沒落的不成樣子,國內矛盾激化,各地戰亂頻繁,明朝的滅亡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歷史的天平已經向著清朝傾斜,這一點誰也改變不了。

  • 4 # 鼎玉軒轅

    洪承疇確實是明末為數不多的猛人,以鎮壓農民義軍起家,在陝甘地區把義軍打的服服帖帖的,高迎祥的死跟他有關係,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十幾個人鑽進商洛山也是他的功勞,就在西北局勢越來越好,義軍還剩半口氣的時候,東北出事了。

    自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伐明以來,明朝一直敗多勝少,更邪門的是經略遼東的楊鎬,袁應泰,熊廷弼,劉策,孫承宗,袁崇煥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無論成敗。這次皇太極又派兵包圍了錦州,這時候東北就剩下錦州,寧遠,松山,杏山等幾個孤城,這還有賴於孫承宗和袁崇煥的關寧錦防線。而這次關外沒有可用的人,崇禎急眼了,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把洪承疇安排在了薊遼總督的位置上,開始了他為大明最後的一戰。那麼他為什麼失敗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內部不統一,洪承疇率領的部隊,有他的老部隊,跟著他在西北打義軍的班底,以曹變蛟為主。還有遼東的本地武裝,這些都是遼東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提拔起來的,如吳襄,祖大壽等。還有從登州,山西等地調過來的軍隊,這樣內部很難統一,各懷心思,這從以後的突圍就暴露了出來。

    二,戰法的掣肘,洪承疇是經歷過大陣仗的,也是卓越的軍事家,來到遼東他遵守了孫承宗和袁崇煥的戰法,步步為營,以守為攻,步步蠶食的戰法來消耗清軍,進而解錦州之圍。但是崇禎和兵部尚書以及一些附和的大臣不是這麼想的,崇禎主要是經濟壓力,糧草軍費已經讓崇禎喘不過氣來,更有甚者,西北的義軍又死灰復燃,他很想用一場勝利來緩解目前的窘況。而陳新甲也深知崇禎的行事作風,更有一點想讓洪承疇遵守他的戰法來打敗清軍,進而可以爭個頭功,因此他們督促洪承疇速戰速決,而正面野戰正是八旗軍的優勢,皇太極巴不得洪承疇出來硬碰硬呢,結果清軍截斷明軍後路,大明的最後一支精銳除吳三桂以外,幾乎全軍覆沒。

    最終松錦戰役以明軍慘敗收場,洪承疇被俘,吳三桂幾個總兵退到寧遠,不久後洪承疇在范文程,皇太極的遊說下,降清了,看到大勢已去,祖大壽也投降了,這次是真投降。自此明朝幾乎失去了東北全境,清軍也具備了入關的成熟條件。

  • 5 # 海中巖haha

    洪承疇不是會打仗,而是會帶兵,會管理,能審時度勢處理情況。當時的情況和後世的曾國藩的情況一樣,曾國藩總結的就是結死褰打呆仗,拼勇猛是拼不過太平軍的,只有堅守不出利用火器困死太平軍。屢敗屢戰最後終於勝利。袁崇煥打死努而哈赤用的這是這一招。洪承疇用的也是這一招,只要長期的拖下去明軍肯定是能取得勝利的,但區別就是皇帝不同意,必須馬上決戰否則就是不忠。明朝的將軍沒有出路,要麼象袁崇煥一樣被殺,要麼衝上去送死,明朝並不少良將,但都被皇帝逼到了死路上,出戰必敗,不出戰就殺。最終忠臣只有戰死,能活下來的都是吳三桂這種不忠心但能逃命的,松錦大戰吳三桂逃跑沒有處罰反而升了官。洪承疇的方案是最正確的,但皇上不聽,為了證明自己是忠臣必須去戰死。如果清朝後來對曾國藩也是這個要求,太平天國也能勝利。忠臣都戰死了,逃跑的都升了官,以吳三桂為首的總兵們丟下洪承疇逃命,這樣的軍隊誰指揮也沒用。洪承除了投降就只有死了,從袁崇煥被殺後,忠臣已經沒人願意當了。

  • 6 # 蘭臺

    我給大家講兩個松錦之戰時發生在明清兩邊的真實故事:

    清朝鐵帽子王作戰不利為了避免被重罰,自己砍了自己幾刀;

    明朝吳三桂率先逃跑導致明軍全軍覆沒,戰後升官;

    松錦之戰前期的松山北崗之戰,後來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最初與明軍交戰稍顯不利,他怕就這麼回去被皇太極責罰,因此他命令親隨在自己身上多砍兩刀,證明自己是經過奮戰之後才略微退卻的,不是他作戰不努力。

    而松錦之戰後期明軍突圍當晚,當洪承疇與八總兵商議全軍突圍以後,關寧總兵吳三桂率先帶領麾下士卒逃命,其他五位總兵隨機不顧計劃跟著吳三桂逃竄,打亂了洪承疇總體突圍計劃,導致明軍全軍覆沒。

    結果明朝戰後處理松錦之戰戰後責任人的時候,率先逃跑的關寧總兵吳三桂居然“不降反升”,加封提督銜,而其他五位總兵裡最後只有大同總兵王樸被下獄處死。

    為什麼明朝只處死王樸?

    奧妙在於吳三桂因為率先逃跑,所以關寧軍儲存最為完好,其他五鎮總兵力只有大同總兵王樸幾乎全軍覆沒,僅以身免,因為王樸在戰後已經是“光桿司令”了,所以王樸成了被處死的倒黴鬼。

    松錦之戰,清朝這邊,努爾哈赤時期共同執掌國政的八大貝勒,皇太極時期皇太極最鐵桿支持者濟爾哈朗,只是因為在與明朝援助錦州援兵第一次作戰時因為兵少,作戰稍微失利;因為害怕被皇太極以軍法處置,所以竟然命親隨砍自己幾刀來換取皇太極從輕發落;

    而明朝這邊,關寧總兵吳三桂在明朝地位比濟爾哈朗在清朝差的不知道多少倍,而且明明是吳三桂棄軍先逃,導致洪承疇大軍全軍覆沒,結果他因為兵多,所以不但沒有處罰,還升官了;不僅他升官了,其他五個逃跑出來的總兵官裡,只有僅以身免的大同總兵王樸被殺。

    這說明什麼?

    說明清朝“命令執行度”以及“軍法的威懾力”都要遠遠超過明朝。

    法律界有一句諺語“刑法的威懾力不在於殘酷性,而在於不可避免性。”

    意思就是如果刑法可以“選擇性執法”,那麼就算規定死刑凌遲處死都不會有威懾力,因為大家都知道,是選擇性執法,有些人是不會被判死刑的。

    清朝這邊,濟爾哈朗這個和碩鄭親王,皇太極最鐵桿支持者犯了軍法,一樣會被嚴厲處置,所以濟爾哈朗為了逃避自己被嚴厲處置,不惜自殘來減輕自己的處罰力度;這就保證了清軍軍法的嚴肅性和威懾力,普通八旗士兵和軍官就更不敢不服從命令了;

    而明朝這邊,是否會被軍法處置關鍵不在於是否犯錯,而在於自己是不是還有實力,如果還能掌握軍隊,那麼就算是導致全軍覆沒的元兇也不會被處罰。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這樣一來,明朝軍隊軍閥的嚴肅性和威懾力就蕩然無存了,自然洪承疇的任何命令都不會得到有效執行。

    如果我們把松錦之戰時清軍和明軍看做是一個系統,那麼清軍這邊,皇太極任何命令都能得到有效執行,系統冗餘很低,執行很順暢;而明軍這邊,洪承疇任何命令都得不到有效執行,系統冗餘不斷累積,在假設兩邊系統結構相似的情況下,最先崩潰的一定是明軍這個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洪承疇精通兵法,並且指揮打仗非常內行,最後還是在松錦之戰慘敗的真正原因。

  • 7 # 千佛山車神

    洪承疇是個將才,打仗也是不錯的,雖然他沒有什麼特別的軍事天賦,但對形勢的判斷是很準確的。

    (洪承疇畫像)

    洪承疇是個文官,在帶兵之前曾擔任江西清吏司主事、員外郎、刑部郎中、浙江提學僉事、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陝西督糧參政。

    崇禎元年陝西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三邊總督楊鶴一時手下無將可用,就提拔了當時正在陝西任職的洪承疇。PS:按照明代以文制武的制度,軍隊的最高統帥通常都是文官。

    面對當時風起雲湧的起義軍隊,洪承疇的判斷是很敏銳的,他認為農民軍反覆無常,尤其是在西北缺糧的環境下,想招撫農民軍更是不可能,因此他反對楊鶴提出“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策略,堅決主張徹底剿滅農民軍。

    洪承疇奉行穩紮穩打的策略,對於李自成步步圍剿,絕不給洪承疇喘息之機,而對於降兵,洪承疇的態度基本不予接納,凡是降兵一律斬殺。

    事實上洪承疇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當時明廷兩線作戰,被關外的滿人和西北的農民軍搞得非常疲憊,於是朝廷內部就有很多大臣主張安撫農民軍。

    再加之明末官軍腐敗,軍官士兵畏死者甚多,前線許多將領都不想跟農民軍死磕,因而也主張對農民軍以安撫為主。

    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是鐵桿的造反分子,壓根沒想過真心投降,在主和派官員的縱容下,李張二人詐降、降而復反等情況頻頻上演。

    直到洪承疇接管西北戰事之後,對農民軍展開了雷霆打擊,到崇禎十二年時洪承疇已經將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騎,眼瞅著馬上就可以弄死李自成了。

    然而就在洪承疇圍剿李自成的關鍵時刻,遼東戰事吃緊,清軍圍攻錦州,崇禎皇帝急忙把洪承疇調往東北,李自成這才免於一死。

    (洪承疇是李自成一生所遇到的最厲害的剋星之一)

    自袁崇煥擔任薊遼督師之日起,明廷在遼東開始推行築城計劃,相繼在關外建立了松山、杏山、錦州、寧遠四個軍事據點,試圖步步為營,慢慢蠶食清廷在遼西地區的土地。

    對此黃臺吉肯定不能坐視不管,必然要拔除明廷在關外的這幾處據點,雙方圍繞著松山、杏山、錦州、寧遠四地展開了爭奪。

    崇禎十三年黃臺吉圍攻錦州,崇禎皇帝命令洪承疇帶兵十三萬救援錦州,洪承疇初戰告捷,逼迫黃臺吉親自到前線督戰。

    此時明軍總兵力13萬人,清軍兵力約11萬人,明軍佔有一定優勢。且明軍在戰爭初期連戰連捷,士氣旺盛,戰事對明廷方面是有利的。

    不過洪承疇並沒有被眼前的小優勢所迷惑,他知道明軍對清軍尚未構成絕對優勢,應該堅持穩紮穩打的策略,逐步推進以解錦州之圍。

    只可惜明廷財政緊張,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皇帝不斷催促洪承疇決戰,監軍張若麟也多次催促洪承疇趕緊出兵,使得洪承疇被迫放棄了穩妥的進兵策略,急速帶領大軍行至錦州城外尋機與清軍決戰。

    (崇禎皇帝太著急了)

    由於洪承疇進軍太過倉促,大軍身後防備不足被清軍抓住破綻,清軍連夜在明軍身後挖築壕溝切斷明軍補給,將明軍包圍起來。

    面對如此局面洪承疇仍舊保持了鎮定,他會同諸將商議決定集體突圍,在洪承疇看來清軍的數量不足以徹底禁錮明軍,若全軍集體突圍,主力還是可以衝出去的。

    但是明末官軍的腐敗和貪生怕死超出了後人的想象,就在洪承疇決定突圍當晚,大同總兵王樸便率先突圍逃跑,其他將領也相繼各自奔逃,洪承疇的集體突圍計劃被完全打亂,其主力部隊由於沒能搶先撤退而被清軍牢牢困死在松山城。

    眼瞅著突圍無望,松山副將夏承德暗中降清協助清兵破城,明軍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戰死,洪承疇、祖大樂被俘。

    平心而論,洪承疇在松錦之戰中確實犯有重大錯誤,對大軍的後方看守不嚴,給了清軍包抄的機會。

    可是松錦大戰的失敗也不能全賴洪承疇,倘若按照洪承疇的進兵策略,明軍即便不能獲勝也絕對不會如此慘敗。

  • 8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松錦之戰中,洪承疇並沒有出現很大的失誤,從整個過程來看,松錦之戰中的錦州城已經相當於雞肋,於明朝而言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也是因為經營遼東的失敗,所以才導致的局面,可以說在遼東,明朝已經是軍事加政治的雙重失敗。而松錦之戰的背景,就是剛剛鼎故革新的滿清,面對殘破經營的關外明軍。

    所以即便是洪承疇有十三萬大軍,也有無力迴天之感,基本上只能同清軍打打接觸戰,根本就沒有大規模野戰的能力和優勢。且從分析來看,史學界普遍認為松錦之戰有三大無法彌補的弊端,導致了明朝的徹底失敗。這三大弊端中,一是軍餉糧草等補充不及時且困難,二是朝中文官集團的鬥爭,影響到了前線的安排,第三就是明朝沒有能與滿清抗衡的騎兵,卻又欲穩固遼東,且放棄了牽制和瓦解分化政策。

    軍餉糧草問題

    明軍軍械儲備消耗很大,補充也是非常緩慢,軍餉更是困難,糧草也存在問題。這是明末明軍普遍的一個情況,洪承疇雖然領十三萬精髓,可戰鬥力已經比不上萬歷年間的明軍。

    從薩爾滸戰役之後,明軍已經凸現出來了許多問題,可是明朝沒有能力去改變。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練新軍,也就是從頭到尾練就一支新軍,從而保證純潔性和戰鬥力。這是最有效的辦法,就如同當年戚繼光練戚家軍一般。只有這樣,才能挽救戰鬥力,可是明朝國庫沒錢,練不了新軍。

    所以明軍面對清軍的時候,戰術戰法已經僵硬,除了火器之外沒有其他辦法。洪承疇不敢同清軍野戰,選擇固守。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可偏偏崇禎撐不住了,財政撐不住了。這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崇禎的催促和不滿,使得洪承疇不得不佈置好決戰準備。萬事妥當之後,明軍主動出擊,進而在野戰中被八旗鐵騎給圍殲。

    文官集團的鬥爭

    文官集團中,東林黨是不希望洪承疇掌握重兵的,這一點導致了各方面的效率減緩。且朝廷中,存在大部分的世家大族話事人,這些大地主階級的代表,不希望明朝花大力氣維護遼東。他們所思所想和所害怕的,乃是流寇,乃是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起義軍。

    當年洪承疇差一點徹底平定了李自成之禍,結果被匆匆派去解救錦州。所以此舉讓大地主階級很不滿,他們聯合朝中的代表,一起對支援捍衛錦州的官員發起抨擊。所以洪承疇的所作所為,並不能完全放開手腳,且朝中的閒言碎語,也影響了崇禎的判斷。

    沒有騎兵,卻又放棄瓦解和分化政策

    上兵伐謀的道理,明朝末年是沒人懂的。首先有毛文龍之死,再有就是東蒙古完全倒向滿清,以及朝鮮對滿清稱臣。這些事情中,明朝的努力幾乎看不到,全部都是在被動的應對著,全然放棄了牽制瓦解的政策。

    甚至乎滿清打算議和通商的時候,崇禎都猶猶豫豫的先答應後拒絕,全然沒有一點正確的謀略。要知道當時議和條件很對等,基本上只要明朝承認關外之清和遼東現狀,並每年給歲幣就行。條件比當年金國給宋朝的都要公正,且這在當時是最好的緩兵之計。

    只要崇禎懂得忍一時,那麼通商之後,基本可以省下不少軍餉。崇禎也有時間進行內政的革新,再不濟也能等待一些變數,以保證明朝可以渡過當時的自然災害。可崇禎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手把明朝最後的幾乎斷送。

    且沒有可以抗衡的騎兵,這種情況下,崇禎還讓洪承疇主動出擊。只能說洪承疇投降,一點都沒有對不起崇禎。

  • 9 # 哪吒說歷史

    從古至今戰事一起,戰爭的走向向來都是波譎雲詭,甚至超出了很多名將所能把控的範圍,其實但就軍事方面的才幹來講,洪承疇的軍事才能完全能夠匹敵皇太極。那麼問題來了,洪承疇為什麼會在松錦之戰中敗下陣來的呢?我們不防從頭分析一下。

    公元1640年,清軍圍困錦州城,洪承疇奉命率十三萬大軍救援,松錦大戰開打。戰爭開始時洪承疇的戰略是且戰且守 步步為營。因為明軍的野戰能力遠不如清軍,所以這個策略在當時來說是非常穩妥可行的。因此,戰事開始階段明軍取得了不少勝利,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逼的皇太極留著鼻血也要親自趕往前線。

    令人膛目結舌的是,幾場勝仗下來崇禎帝不但沒有認可洪承疇的策略,反而聽信兵部尚書陳新甲的話要速戰速決就此,大明王朝決策層的素質可見一斑!決策層素質低下也就算了,竟還有干預指揮的臭毛病!結果在崇禎帝的命令下,洪承疇不得不向清軍發起進攻。很快,皇太極一眼就看出來明軍的軟肋,抄了明軍的糧道,洪承疇被圍。

    在這個危急的時刻,洪承疇決定將大軍分成兩路向南突圍。誰料手下將領竟然不聽命令爭相擅自突圍,一時間軍隊混亂不堪死傷無數,洪承疇的突圍計劃徹底泡湯。其實,王樸 吳三桂這些將領如果能拼死執行洪承疇的突圍計劃,明軍還是很有可能化險為夷的,畢竟那可是實打實的十幾萬明軍精銳,這麼多人就是戳也能戳出一條缺口

    從這次混亂的突圍可以看出:明軍將領之間各懷心思;將領與統帥洪承疇之間缺乏信任。這是一隻配合程度幾乎為零的軍隊!這樣的軍隊一旦嚇破了膽,天王老子都顧不上,只顧自身逃命去了

    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再厲害的名將也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如果歷史再給洪承疇一次機會,我依然覺得洪承疇還是會失敗。因為他身處在那個新舊王朝交替的年代,而他又只是那個破舊王朝的一枚任人擺佈的棋子!高手過招,差之毫釐距之千里,假如崇禎帝和他的決策層能夠再聰明一點點,再給予洪承疇多一點點的支援,松錦大戰也不會是那樣一個結局。

  • 10 # limin52888

    洪承疇的戰略思維和戰術都是不錯的!之所以在松錦大戰一敗塗地,還是兩個字:輕敵!當然,不是說他輕視敵人,而是對敵人的強大明顯估計不足!軍史愛好者曾寫文列出各時間段總共十大無敵軍隊:中國元朝的蒙古鐵騎和後金的八旗鐵騎名列其中。蒙古鐵騎的無敵無人否認!後金的八旗鐵騎也是名付其實的:以本身十萬左右的兵力,打下萬里江山,建立一代帝國。可以說幾乎從無大敗!大明之亡,表面上亡於農民軍之手,實際上後金才是罪魁禍首!五次入關,搶掠無數,劫斷的是大明的生機:圍剿農民軍的軍隊和勇將幾乎都在與清軍的戰鬥中被消滅了。比如盧象升的天雄軍。松錦大戰更是連底褲都輸掉了:這十三萬大明主力,殲滅農民軍還是很輕鬆的!如果不覆沒於松錦,何來的李自成入京?說回松錦之戰,明軍的騎兵巨弱,步兵更非騎兵之敵。所以,八旗騎兵即便敗逃也損失不大,而明軍一敗則是死傷慘重,常常是屍橫遍野,慘啊!野戰中騎兵對步兵可以一對五甚至一對十,這是戰爭常識。

  • 11 # 火器工坊

    洪承疇戰敗的原因很多,錯誤的指揮,軍心不齊,以及最重要的後方小動作太多。

    1639年,皇太極包圍錦州,意在勸降祖大壽,隨後祖大壽詐降,惹惱了皇太極,於是清軍以四萬大軍包圍錦州,還調來了紅夷大炮。

    情急之下朱由檢命洪承疇為總指揮,帶領十三萬兵馬救援祖大壽。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疇部至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但隨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戰,結果是明軍陣亡200多人,清軍陣亡31人。這個戰損比讓洪承疇猶豫了,他很清楚,明軍的戰力和清軍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要贏,必須琢磨一下怎麼打。

    於是洪承疇退回寧遠,請示整軍半個月,想一想戰略對策。一開始,崇禎皇帝也是同意的,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帝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

    無奈之下,洪承疇只能硬著頭皮挺進,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聽聞洪承疇大軍到來,皇太極也是十分焦急,於是他下令八旗旗下男丁只要夠十五歲了,都來參軍,就這樣硬是拉出了一支10萬人的大軍前來支援。清軍合兵後,人數在14萬左右,與明軍相差不大,而且這裡面的水分也是不少,多數是些沒打過仗的旗人。

    就這樣洪承疇和皇太極就僵持住了,洪承疇覺得清兵太能打不敢妄動,而皇太極也是覺得明軍兵峰過盛不敢交手。僵著僵著,皇太極想出了對策。

    二十九日晨時,洪承疇驚訝發現,自己的陣營門口多了三道壕溝,很明顯,皇太極這是要斷了洪承疇的糧道。就在洪承疇犯愁的時候,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

    情急之下,洪承疇決定撤兵回寧遠,約定明日一早分成兩路突圍南逃。結果大同總兵王樸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然後“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黑夜中,明兵“且戰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這下子可讓皇太極高興壞了,他馬上讓清軍縮小包圍圈,務必全殲明軍。混亂中,吳三桂反其道行之,推常識走大路避開了清軍的截殺,其他總兵見狀緊隨其後,逃出了包圍圈。但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最後洪承疇被清軍俘獲,經皇太極勸降後投降。

    如果說大明糧餉充足,崇禎皇帝不催戰,王樸不率先逃跑,那麼洪承疇不能說穩贏至少也不會敗的這麼慘,但是老天偏偏就這麼神奇,把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都加給了洪承疇,那你就是再天才,也沒轍了。

  • 12 # 一枚明粉

    洪承疇很擅長作戰,騎兵奔襲、大戰場合圍、步兵山地戰、長途追擊,這些都在陝甘川戰場、中原戰場試用多年,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但到了松錦的時候,八鎮總兵來自不同的地方,作戰協同經驗少,而且各有想法,這時候將軍們已經開始軍閥化,私心超過愛國。1、總兵是多大的官

    總兵在最開始相當於戰區司令,到了明朝中後期,大致也是節制數萬部隊,直屬一萬野戰部隊的軍區司令。慢慢的總兵就基本成了有一萬野戰部隊的軍官。到了明末,連這個數字都達不到了。1639年,楊嗣昌主持推廣練兵,各地負責野戰的總兵開始合營訓練一萬戰兵。再往上就是文官負責了。

    (洪承疇)

    透過這個,我們會發現兩點:第一、文武分離、以文制武;第二、各地總兵戰時才會集結一起,缺乏合營訓練。

    由於洪承疇作戰能力強,第一個問題可以解決;但第二個問題現在又加了軍閥化,是一個死結。

    (以文制武的體制)

    2、八鎮總兵都是誰?

    目前關於八總兵人物基本沒什麼錯了,關於其職務基本是錯的。《明檔》有完整的材料告訴我們是什麼:

    (吳三桂)

    團練遼東總兵官吳三桂

    分練遼東署總兵官劉肇基(王廷臣)

    中協分練總兵官左光先(白廣恩)

    山海總兵官馬科

    東協分練總兵官曹變蛟

    西協總兵官唐通

    大同總兵官王樸

    懷來督標總練官楊國柱——山西總兵官(李輔明)

    (關寧軍)

    這基本就是參戰的總兵官。其中團練、分練對楊嗣昌練兵計劃執行的結果。遼東練兵兩萬,分別是團練、分練總兵負責,吳、劉(王)都是遼軍系統。

    中協、東協分練總兵是訓練這兩地野戰部隊,兩位總兵與山海關總兵是西軍系統,屬於洪承疇嫡系。

    唐通最初在漢中作戰,後來調到宣府、再薊鎮,升遷迅速,大戰缺乏。

    大同總兵王樸出身京營,長期在大同擔任總兵,有功,但缺乏大戰經驗。

    楊國柱是遼東系統,和侄兒一樣,擅長騎兵作戰,但宣府野戰軍力太缺乏。之前隨盧象升作戰就全軍崩潰。

    (松錦決戰,明軍心不齊)

    至於率山西兵參戰的李輔明也是出身遼軍系統,擅長騎兵作戰,但山西兵太弱。

    可以說:明軍主要構成是西軍、遼軍、宣大軍三個系統,將領作戰能力參差不齊、且缺乏聯合作戰經歷。至於作戰能力,遼軍、西軍最強;至於保全實力,遼軍最強;至於譁潰、宣大山西軍隊都經常譁潰。

    這樣的部隊組合起來想去遼東打勝仗,怎麼打?

  • 13 # 超級兔子15

    被吹噓不割地的豬明王朝是所有大一統王朝裡,內部崩潰前,棄地第一多,沒有之一,同時期全世界所有主要勢力,包括西歐,毛子,土雞,波斯,莫臥爾,都在擴張,只有豬明一個內部沒有大亂卻不斷萎縮,全世界小冰河也只有豬明掛了。

    豬明前期各個領域都可以說領先世界,然而掛機二百年無所作為,後期各方面都落後,文化不如文藝復興的意呆利,軍制不如古斯塔夫的瑞典,集權不如英法,航海不如兩牙,應對災變能力甚至不如同樣遇到小冰河的毛子,大波波與土雞。

    吹得神乎其神的豬明火器更是個大笑話,事實上全世界擁有火器的部隊都在毆打蠻子的時代,只有豬明被蠻子毆打,毛子依靠一些粗製濫造的火器反推遊牧的同時期,擁有所謂精銳火器的豬明被漁獵遊牧們打的只能龜縮長城,更是創造了火器軍隊被農民軍打進首都的奇蹟。

    豬明末年更是滿朝偽君子,在豬明體制下為國為民的沒幾個,道貌岸然的滿大街,還培養了人類歷史最強漢奸團,兩年半從山海關打到廣州,比某黨還快,同時精準屠殺自己全部能人,豬明末年的有能力者只有兩個下場,被自己人害死或者投降滿清,碩大的王朝最後只能靠一個土匪李定國一個海盜鄭成功支撐。

    就這麼一個二百年無所作為,糟蹋光中華千年優勢,敗壞民族風氣,棄地千萬裡的王朝,一群智障天天吹,我只能呵呵。

  • 14 # 歷史哨聲

    有心殺賊 無力迴天——這就是洪承疇松錦大戰中的感慨

    先看松錦之戰中洪承疇和皇太極局勢圖:

    現在來看松錦之戰洪承疇為何前期重挫清軍、後期戰敗:

    1、錦州城沒有做好堅守準備,僅有一個月的糧食,松山更慘,只有3日糧,迫使洪承疇、崇禎帝等放棄對峙,主動攻打包圍錦州城的清軍;

    2、在取得前期優勢後,崇禎帝、兵部尚書陳新甲、張若麟以兵餉困難為由催戰,迫使意圖讓明軍休整半個月再戰的洪承疇不得不立即出戰;明朝的戰事失敗基本上都是因為朝廷的催戰,薩爾滸之戰如是,松錦之戰也如是。孫承宗曾對天啟帝說過:

    “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於朝;此極弊也”

    1641年3月,清軍包圍錦州;

    1641年4月下旬,洪承疇派遣吳三桂等到松山、杏山一地;4月25日,雙方在乳峰山交戰,清軍失利,傷亡很多;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為首功;

    乳峰山之戰後,洪承疇要求明軍休整半月後再進攻為錦州解圍,但崇禎帝、陳新甲不肯要求趁勝進攻——其實洪承疇在明軍佔有優勢時,見好就收,讓明軍休整,有利於提升和鞏固明軍士氣;清軍作戰失利,士氣下降,又是遠道而來,時間拖越久越不利。

    3、洪承疇被迫進駐松山,讓明軍的後方空虛,讓皇太極得以攻打塔山,奪取筆架山糧草,導致明軍無糧不能和皇太極進行持久對戰。

    4、明軍被圍後,8總兵均無戰心,一心想退,不肯聽從洪承疇決戰突圍策略:

    “雖糧盡被圍,應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戰亦死,如戰或可死中求生。不佞決意孤注,明日望諸軍悉力。”

    洪承疇話說得很明白。如果8總兵依然敢戰,皇太極根本就不能大敗明軍——因為明軍總數是20萬,清軍是24萬,數量基本相等,加上清軍要分軍包圍,只要明軍集中突圍,後清根本圍不住。

    但8總兵讓人很失望,一心要撤回寧遠。洪承疇只好分兩路南撤。可即便如此,大同總兵半夜就先逃跑了,結果其餘總兵也就爭先恐後、毫無秩序的後撤。

    決戰不敢,連撤退都沒有秩序,這樣的軍紀能不戰敗嗎?

    5、在洪承疇被包圍後,被朝廷派遣援救的楊繩武、範志完竟然不敢和洪承疇內外夾擊攻打清軍,只是在邊上觀看。

    7、崇禎帝在洪承疇在松山被包圍時,沒有任命有威望、敢作戰的的大將為元帥組織去援救,而是讓一個沒有經歷什麼大戰的巡撫去援救,導致援軍和逃出來的吳三桂等軍沒有得到有效組織,坐看清軍包圍洪承疇。

    綜述

    從松錦之戰前一年皇太極下令在義成築城屯田,就可以看出皇太極意圖用長期騷擾的戰略來迫使明軍在錦州屯田。

    清軍包圍錦州,不過是一次常規的破壞錦州屯田操作,並沒有想過真的要奪取錦州城。不過由於崇禎帝和朝廷急於解圍錦州,迫使洪承疇前進到松山,導致了寧遠後方的空虛,迫使皇太極不得不帶兵出征,給了皇太極派軍騷擾後勤的機會,也導致了8總兵在陷入包圍後一心撤退不敢死戰。

    實際上,只要明朝耐心點,以:洪承疇鎮守寧遠、1個總兵守塔山、3總兵守杏山、4總兵守松山這樣一個防守進攻態勢,清軍沒有得到便宜之後,自然就撤兵。

    沒有耐心,以不知前方形勢的朝廷決定前方軍事作戰策略,這就是明朝為什麼在遼東屢戰屢敗的原因。孫承宗主理遼東時、天啟帝連個監軍的太監都不派,是孫承宗能夠在遼東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

    松錦之戰的失敗原因,不是洪承疇無能,是崇禎帝和內閣不放權、不信任。

  • 15 # 老照片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松錦之戰,清軍兵力佔優,以逸待勞,且有皇太極親自督戰,清軍整體上佔優勢。但是來自明朝內部各方的掣肘,對於洪承疇的取勝也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面對清軍大兵圍城,步步緊逼,洪承疇採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逐漸推進的戰術,透過拉長戰線對清軍形成壓力,再選擇時機決戰取勝。但是兵部卻認為清軍逼臨山海關威脅內地,而且兵多餉少,所以催促洪承疇即刻進兵交戰。而且洪承疇雖未主帥,卻要聽從來自中央的監軍的命令,此時的監軍是刑部的張若騏,堅持速戰速決,胡亂指揮。

    等到糧餉減少,洪承疇接受多數將領的建議,決定撤兵。但是此時總兵們不聽從號令,各自為政,整個撤退混亂無章,明軍士兵相互踩踏,這又給了清軍可乘之機,殲滅明軍甚多。

  • 16 # LongTime常錟

    明朝著名的將領有著很多,但崇禎年間棄筆從戎的洪承疇絕對是最為傳奇的一個。洪承疇從考得進士之後,就開始走上了他的為官之路。但這個時候,洪承疇也只是一個文官。從23-36歲的這個年齡段,洪承疇的人生平平淡淡,並沒有顯露出他在領軍上的鋒芒。

    直到1629年,這是崇禎帝上位的第二年,也是洪承疇在明為官的第13年,這一年,陝北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洪承疇主動請纓,率兵征戰,鎮壓農民起義。這次的帶兵打仗並沒有被看好,因為是洪承疇反覆地要求,才被勉強地同意他帶兵出征。

    可出人意料的是,洪承疇居然以少勝多,成功鎮壓了農民起義,此役過後,洪承疇名聲大振,也算是開啟了他金戈鐵馬的征戰之路。而在隨後的幾年中,洪承疇也不負眾望,征戰於西北以甘肅,寧夏為主等地,戰戰告捷,洪承疇的軍事地位空前提高。

    包括後來著名的李自成,在當時也是被洪承疇打得失敗逃走。洪承疇那時也成為了封疆大吏。但不斷的農民起義,其他政權的入侵,也代表著明朝根基的開始動搖,再多的戰爭,也並不是洪承疇一人的耀目就能得以拯救的。

    洪承疇的轉折之戰在於松錦大戰。洪承疇受朝廷之命,帶領將士前往錦州,解開清軍圍困錦州的困局。洪承疇麾下13萬人馬,整裝待發,想要挫清軍的銳氣。可到了戰局,結果卻不同以往的所向披靡,無人可擋,洪承疇在錦州的戰役中,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和阻力。

    松錦之戰長達兩年之久,洪承疇的敗落也沒有摧枯拉朽,不過卻是落在下風,劣勢日益明顯。那個時候明朝的國庫也早已空虛,難以支撐起錦州城計程車兵的供給,內憂外患,整體戰鬥力也直線下降。

    而且這支強大的清軍,也是洪承疇從軍生涯以來,最為難纏的對手,和以往鎮壓的零散無組織紀律的農民起義軍截然不同,甚至整體的戰鬥力和軍事謀略還在洪承疇之上,所以在正面對抗中,洪承疇並沒有還擊之力,也不是清軍的一合之將。在錦州城,當時也還有著監軍的干擾,洪承疇面對清軍的策略本來是先蓄勢待發,但奈何朝廷給予巨大壓力,而監軍也從中持續干擾洪承疇的判斷,使洪承疇開始大亂,進行了一次極為消耗的進攻,而這次進攻也被清軍切斷了糧食的後路,損失極為慘重。

    在正面碰撞失敗後,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但錦州的政治集團卻又畏畏縮縮,貪生怕死,主張退軍,導致洪承疇難以尋找生機,隨後明軍一路敗逃,清軍一路追剿,明軍節節敗退,持續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洪承疇也因此役成為了清軍的階下囚,實屬被拖累,敗得非常冤枉。而松錦大戰的失敗,也開始象徵著腐敗的明朝正式開始進入了消亡的階段,洪承疇的決策被幹擾,導致最後被俘虜,已經體現出了統治階級的自私和急功近利,加上失去了洪承疇這樣有作為的軍事將領,也註定明朝未來一落千丈。

    松錦大戰消耗完了幾乎明朝傾力培養的九邊軍,而洪承疇隨後也被清朝重用,在後來的對明的征戰中,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

  • 17 # 史海爛柯人

    明清鼎革之際,曾湧現出了一批十分卓越的軍事將領。有趣的一點是,明朝的許多文臣被派往戰場上後,竟往往創造出了許多經典戰例,一度遏制住了八旗鐵騎的攻勢。在明朝將領中,洪承疇便是極為耀眼的一位將星。只可惜,在松錦大戰中,洪承疇還是一敗塗地。

    在明清戰爭中,有數次大規模的會戰,直接影響到了雙方事態。公元1640年,皇太極調集重兵圍困錦州。因此前明朝委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負責防衛清軍,所以在錦州被圍後,洪承疇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和吳三桂八位總兵,統領十三萬人馬前去解錦州之圍。

    起初,洪承疇大軍部署於松山與杏山之間,與清軍交戰。戰爭初期,明軍憑藉兵力優勢,給清軍造成了一定創傷。不過,隨後皇太極和多爾袞開始調整戰略,發揮八旗騎兵善於機動和奔襲的優勢,在派兵圍城的同時,調集騎兵突襲明朝援軍。

    當時皇太極帶病親征,決定將洪承疇主力圍困起來,用挖掘長壕的方式切斷了明軍糧道,同時致使錦州、松山和寧遠三地彼此孤立,難以相互支援。更為重要的是,此前駐守錦州的祖大壽曾嘗試突圍,但經過血戰後還是被清軍逼回了城內,導致士氣低落。接連的戰爭,令原本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開始慌亂起來。

    關鍵時刻,崇禎再次喋喋不休地催戰,這令洪承疇左右為難,只得率主力對清軍進攻,同時讓祖大壽從錦州突圍,想從兩面夾擊清軍。結果,因此前清軍在錦州城外挖了多道壕溝,令祖大壽的騎兵難以突擊,再次被逼回了錦州。如此以來,洪承疇的計劃被打亂,只能單方面同清軍作戰,再次失利。

    接連的失敗,讓明軍將領內部產生了分歧,多少人提出先退回寧遠,補充糧草和人馬後再來解救錦州。不過,洪承疇卻堅持要背水一戰,同清軍決戰。最終,明軍軍心動搖,大同總兵王樸率軍潛逃,導致其他各路人馬也開始回撤。結果,此時清軍乘機衝殺,洪承疇一方大敗,僅剩一萬多守軍戍守松山。

    到1642年時,被圍困數月的松山,因副將夏承德反水而落入清軍手中,洪承疇被擒。得知松山失守,祖大壽也率所剩兩千多人投降。這樣一來,松錦之戰清軍大獲全勝,洪承疇一敗塗地。

    洪承疇之敗,固然有著多重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首先,明軍雖佔據人數優勢,但卻都各自為政。洪承疇雖然統帥十三萬人馬,但同時出征的尚有八位總兵,各部並非鐵板一塊,關鍵時刻都想著自保,並不願追隨洪承疇與清軍拼命。大同總兵王樸的潛逃,成為洪承疇大潰敗的催化劑,讓清軍抓住了取勝的機會;

    其次,不懂軍事的崇禎,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總是在北京城對前方將領指手畫腳。面對崇禎的催促,處於風口浪尖上的洪承疇,固守也不是,進攻也不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強行與清軍作戰,但錦州方面的兵力不足,根本無法配合外圍明軍,實難奏效。

    另外,從洪承疇的對手來看,當時的清軍戰鬥力正盛,且皇太極拿下錦州、松山的決斷很堅決,甚至連多爾袞的勸誡都不聽,帶病親征。同軍心動搖的明軍相比,清軍氣勢如虹,雖無人數優勢,卻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因此,儘管此前洪承疇在鎮壓農民起義時屢立奇功,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他被調往東北戰場後,面對皇太極、多爾袞這樣的猛將時,卻顯得應接不暇了。更為重要的是,連年征戰已令士兵疲憊不堪,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更是導致了明軍氣勢低落,松錦之戰以明軍的大潰敗而結束,倒也並不意外了。

  • 18 # 夕陽下的晚楓

    松錦大戰是明清鼎革期間的一場大會戰。此戰中,手握十三萬大軍的洪承疇,帶著八位老練的總兵出征,前往松山一帶,以圖解救被圍在錦州的祖大壽。結果,令人意外的是,曾經戰功赫赫的洪承疇,卻在松錦大戰中一敗塗地,連自己都做了皇太極的俘虜。

    文官出身的洪承疇,曾於危難之際被派往鎮壓農民起義,並迅速成長為一代將星,成了崇禎眼中的救命稻草,後被派往遼東對抗皇太極。而此時皇太極則進一步加緊了進攻明朝的攻勢,並選擇拿錦州開刀。這樣一來,松錦大戰於1641年拉開了帷幕。

    皇太極派兵將荊州圍困起來,使之成為了一座孤城,並挖溝塹、立柵木,讓祖大壽的騎兵難以突圍。在圍困錦州的同時,清軍又利用自己善於奔襲的優勢,不斷對洪承疇的援軍進行襲擾和打擊。不過,由於雙方實力懸殊,起初洪承疇還是取得了一定優勢的。

    後來,皇太極調整方案,用對付錦州的方式來圍堵松山一帶的明軍:

    遂星夜令軍士將北山頂中劈為二,狀如刀脊,遇石輒命鑿去,凡深八尺,上廣一丈二尺,而下隘甚,僅可容趾,馬不可渡,人不能登,有墮者,無著足處,不得躍起,濠長三十里,以兵守之,時已為所據,誅殺殆盡。其西亦浚一濠,即以土築堡,凡五十里,直接杏山,亦以兵堅守,絕中國之援。——《洪承疇降大清》

    皇太極既知難以同佔據人數優勢的明軍速戰速決,便採用了圍困的方式,把洪承疇主力的糧道給決斷了,同時設定溝塹、壘砌土堡,讓明軍難以展開快速突圍。結果,洪承疇開始由主動陷入了被動。

    在圍困祖大壽和洪承疇的同時,皇太極還調集了幾門紅衣大炮,對錦州守軍進行轟炸,令祖大壽一方始終陷於恐慌之中。另外,清軍除了派出滿洲八旗主力外,還集結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動用了一切可以參戰的力量,決心拿下錦州、松山,以打通進入遼西的通道。

    而在關鍵時刻,洪承疇一方卻發生了分歧,大同總兵王樸甚至偷偷率軍潛逃。在糧草不濟、人心不齊、主力被圍的情況下,洪承疇還想與清軍進行決戰,死守松山,結果最終大敗。到1642年冬,松山殘軍中出了叛徒,將洪承疇等人擒獲後獻給了皇太極,而祖大壽也在絕望之中投降了清軍。

    洪承疇之敗,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手下八位總兵,幾乎沒有人願意在拼命,多數人想著要退回寧遠,補充糧草和人馬後再救錦州,可洪承疇畏懼崇禎,只得硬著頭皮決戰。結果,十幾萬明軍慘敗,自己也落入了敵手。

  • 19 # 看遍山川

    洪承疇是能打,和孫傳庭搭檔把農民軍頭目高迎祥都給活捉了,李自成接班起來後和洪承疇在陝西潼關南原一戰全軍覆沒,李闖王只剩下十幾人逃進商洛山當了野人。可恰恰在這時候東北戰局糜爛火燒眉毛,皇太極發動了對明朝的軍事行動。

    李自成就像一隻剛剛進入蒸籠裡的大閘蟹,只要稍加火候便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可能就此長眠商洛而不是今後的九宮山。但崇禎皇帝沒有那個耐心了,他眼看著橫行西北的大傢伙還剩半口氣,急吼吼地調洪承疇去應付東北的大火。結果西北原本瀕死的大閘蟹重新爬出來,把大明江山搞了個天翻地覆,東北戰局在他的英明干預下變得更加不可收拾,那火越撲越大。

    擺在洪承疇面前的戰役目標是救援被圍困在錦州的祖大壽,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太極不是劉阿斗,八旗軍更不是軟柿子,明軍要想實現戰役目的非得從長計議一步步來。洪承疇久歷戰場,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他制定的戰術就是步步為營,從寧遠、塔山、杏山、松山向錦州推進,肅清外圍才能談得上解錦州之圍,如果啥都不顧不考慮長驅直入為解圍而解圍,非但解不了圍還得把去解圍的人給搭上。

    可在金鑾殿坐著的崇禎不這麼想,他太想要勝利了,西北的仗已打成了一鍋爛粥,兵部尚書陳新甲也主張速戰速決結束僵持局面,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河南湖廣折騰得厲害。既然是經驗老道久戰沙場的能人洪承疇出馬,崇禎君臣似乎撈到了救命稻草,什麼攻守條件戰場態勢、糧草補給隊伍士氣都不足以考慮。

    前面有蒙古族大將滿桂在崇禎的死催下,被逼迫出戰裹屍沙場,吃了官司的孫傳庭也是被崇禎君臣死催出關,結果稀裡糊塗和農民軍決戰而亡,這次輪到的是洪承疇。

    連被圍困在錦州的祖大壽都傳出訊息,稱城裡糧草還有,還能堅持,他要求洪承疇不可速戰,要和清軍耗下去,他們時間一長必然有變。被圍的不急,急的是去解圍的,準確地講是北京城裡的崇禎和若干一味附和大臣們急。好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洪承疇再有多的理由都會成為消極避戰的藉口,腳底下再不挪動後果很嚴重。讓人聯想到安史之亂時守潼關的哥舒翰,當年他是“守”字當頭,為大唐把好最後一道門,也是被皇帝大臣們死催出關最後慘敗投降。

    皇太極怕的就是你龜縮在防禦工事裡打一架再縮回去,暢快地打野戰是八旗的優勢。洪承疇硬著頭皮率部從寧遠出發向松山錦州一線運動,皇太極就等著明軍這機會安排大軍插入寧遠和松山之間各個隘口,切斷了明軍的退路。兩軍激烈碰撞,明軍全線崩潰,只有吳三桂突圍逃入寧遠城,洪承疇等萬餘人被攔截在松山彈丸之地,其餘明軍都陣亡或被俘。

    之後的事就如同在料理大明在關外的後事了,孤守錦州再也盼不到援軍的祖大壽彈盡糧絕,最後投降了皇太極,從此大明在關外的主力部隊都被耗盡,崇禎手裡再也甩不出像樣的兵力和滿清開戰了。

    洪承疇被俘後開始是嘴硬皮硬,見了范文程、皇太極和莊妃(據說)後,人家好說歹說才讓洪承疇慢慢服軟了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牡蠣與生蠔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