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謀略秘籍
-
2 # 丹小麥
從多個方面來理解:1、正面,體現了孔融知世理懂規矩,能夠控制自己的“欲”而施惠於人。2、體現孔融是一個遵從父母意願的乖孩子。3、反面,一個孩子,在天真無邪的年紀便懂得了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是封建禮教對童真的束縛。4、也體現了孔融的家長在對待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態度不夠謹慎,沒能避免潛在的紛爭,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5、中國傳統禮教是滅“小我”而存“大我”,一滅一存之間,其實滅掉的是個性,存下的是共性,即“天下大同”。
-
3 # 今古雜壇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後代,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他為人剛直敢言,後應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相傳,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一些梨讓他們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親問他為什麼要揀最小的拿,他回答說: "我年齡最小,應當吃最小的梨。"從此,幼年孔融這種懂禮謙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後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廣泛流傳。 孔融長大後,成了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並步入仕途,做過北海相。雖權重位高,但仍保持著謙虛禮讓樂於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衝,解了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 "我叫太史慈,剛從遼東回家探親,聞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地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人家深為感動,才命兒子太史慈來救。
孔融為官數十年,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說跟他謙虛禮讓平易待人的美德沒有關係。
-
4 # 隨忄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
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 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其中,“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曾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孔融是東漢文學家,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家、天下名士,而且是門第出身,其政治背景與立場與曹操有明顯差異,成為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而且由於曹操殺孔融所加的罪名極重,甚至直到西晉時陳壽著寫《三國志》時,都不敢為孔融立傳,成為該史書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於全家被殺和曹操所加的嚴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後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殘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與言論仍然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影響。
-
5 # 青蛙小小飛
孔融讓梨
客觀來講孩子小的時候是沒有什麼心機和沽名釣譽之嫌的!
無非是讀了一些聖人之書,學會了簡單的謙讓和禮數
如果根據小孩子的行為判斷他是一個沽名釣譽,耍弄權謀的人確實有失偏頗!
孔融讓梨的故事只不過是儒學家,教育家為了教育後人而選取了一些名人的故事而進行傳播和教育罷了!類似於現在選取故事編撰教材而已!
至於孔融為人可參考三國正史,根據歷史記載孔融做的某些事說的某些話,確實讓人覺得他是一個狂妄書生和沽名釣譽之人!其針對父母所講大逆不道的話即便放到現在也是會被人口誅筆伐的!
總覽孔融其人,不可根據讓梨一事評判其人,然而根據其成人後的事評判確實狂妄自大,沽名釣譽爾!
-
6 # 情感品讀社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要懂得謙讓,但是孔融這個人,最後卻沒有落得好下場,我認為是其太過高傲,分不清形勢的原因。首先故事是這樣的: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孔融的生平。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
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
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
結局: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沒錯,孔融是被曹操殺死的,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是個“奸雄”,但是他也是個能容人的領導,不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謀士武將願意歸順他呢?那麼他為什麼會殺死孔融呢?
曹操給孔融一個罪名:敗倫亂禮。這就不得不說孔融當初和讓梨有著同樣影響力的話了: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什麼意思呢:“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呢?自己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罷了。母親又如何呢,就相當於一個物體從瓶子裡出來,就跟瓶子沒有任何關係了。”
這話要放到現在,真真是大逆不道,恐怕得被人在網上噴出個狗血淋頭。這在東漢也不行啊,所以曹操就瞅準了要弄他!
當然僅憑這一點是不夠的,孔融總是喜歡懟曹操,曹操心裡很是不爽。
曹操曾頒佈一條法令稱“酒可誤國”,禁酒。其實當時民不聊生,曹操本意是覺得,釀酒太費糧食了,禁酒吧!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能力。何況曹操本身也是愛酒之人。
但是孔融不懂這一點,他覺得曹操這是瞎整,並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以此來懟曹操,然後叫上自己的好友在家中飲酒,絲毫不給老曹面子。類似於這種懟曹的行為,他還做過不少,覺得曹操怕他,不敢把他怎麼樣。
這讓老曹心裡更加不爽了,所以決定現在就弄他,於是美好的孔融就這樣被曹操給磨滅了。
曹操說孔融的罪狀,都是真的嗎?這一點我覺得不盡然,首先說孔融愛懟老曹,這一點是沒錯,他太清高了,就是一副讀書人的架勢,我看不慣你,我就懟你,你要殺我的話,我也沒辦法...
然後說說孔融那句驚世駭俗的話,他真的不孝順嗎?也不盡然,當初孔融父親去世的時候,他哭到站不起來,還得被人攙扶這也不是假的呀。還有,有一天孔融見一人在墳前哭父親,卻沒有一滴眼淚,所以就把那人殺了。雖然說和古代殺人好像有點太隨意了些,但起碼能說明孔融是痛恨不肖子孫的。
以我之見,怕是喝酒誤事啊!
曹操想滅了孔融,其實還有別的原因。曹操之所以想滅了孔融,我覺得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政治立場不同。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孔融是旗幟鮮明,很明白的把自己和身為傀儡的漢武帝聯絡了起來,並且好像還感覺同病相憐一般的情愫。
曹操想著一統霸業,孔融想著維護漢室,這本就是水火不容啊!
這曹操能忍?我挾天子令天下,你跟他一派,不就跟我對立嗎?
所以我認為這是曹操老琢磨滅了孔融的主要原因。
孔融讓梨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道理,但是孔融的生平卻不是很美好。我認為這和他的性格分不開。不管怎樣,孔融小的時候的確是文采飛揚,他的悲慘,也是那個時代的客觀因素造成的。
-
7 # 聿遠
題主問;如何評價孔融讓梨?孔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我的回答是;孔融讓梨的故事是精心包裝出來的奇葩果。是扭曲人性的。孔融的讓梨,讓掉了其兄一條命。
為什麼這樣說呢?四歲的孔融再天才也恐怕無法說出我們小學課本上孔融讓梨中的謙讓大梨的理由。
孔融的天才是真的嗎
讓我們來看看孔融讓梨後回答父親問時說的話。
故事大家都熟的不能再熟了,孔家要分梨,孔融先拿,結果挑了個最小的。
爸爸問他:“這麼多梨讓你先拿,你為什麼只拿個最小的呢?”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他老爸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弟弟嗎,他不是該拿最小的嗎?”
孔融又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乍一聽好感動,怎麼說都有道理,太懂事了。可是再一想,那句話是像四歲小兒碩的話。就是換個現代的大人如果沒有心裡做好預案,突然一問十有八九不可能回答的如此面面俱到,頭頭是道。
所以,這樣扭曲人性的故事不聽也罷。
這個故事應該是孔家見孔融聰明伶俐有發展前途,同時為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需要,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需要。說白了,就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級別不到,不能享受。
故事外的故事
很久以前聽到一個段子。有一個學校,新學期開學要發新書,因為有本書很髒,老師為了讓學生們自願要髒書,先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而後讓學生一個個上講臺。凡是違心說要髒書的學生,不但沒得到髒書,而且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培養有如此心機的孩子難道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嗎?如此的教育結果難道是我們需要的嗎?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裡,社會上,職場中這樣的人屢見不鮮。而且往往活的很好。那些埋頭苦幹,不善言辭,不會欲擒故縱,欲取先縱的人往往出力最大,獲利最小。是現代版的被迫讓梨。
就說這次抗疫中,那一聲不能讓老實人吃虧的怒吼感動了多少人。
孔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孔 融 (公 元 153年 ~208年 ),字文舉,魯 國 (今山東曲阜) 人。漢獻帝時任少府,因不滿曹操的作為而被免職。好士待客,聲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殺。孔融是東漢末年的名儒,為建安七子之首。
在後漢書中,評價孔融為志大才疏!
事實也如此,孔融被黃巾軍f打的落花流水,實在沒地方去,於是就投奔曹操。曹操剛開始還挺樂意,名滿天下的孔融前來。
但是擋不住,孔融一個勁兒的作死。孔融仗著自己的身份,屢次諷刺曹操:
孔融說曹操和曹丕強搶袁氏妻女;又諷刺曹操遠征烏桓;曹操覺的糧食不夠吃,要求禁酒,也被孔融諷刺說婦人也誤國,是不是也禁止。
曹操很生氣,於是命人收集孔融的黑材料。剛好孔融有一次喝醉了口出狂言: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大概意思是,父親和兒子之間,沒有什麼特別要緊的。當老爸的之所以要生孩子,不過是情慾罷了。母親和兒子之間,也沒有什麼特別要緊的。只不過裝在罐子裡,倒了出來也就和罐子沒有什麼關係了。
有這樣不孝的黑材料,曹操立馬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腰斬於市,孔融的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殺。
孔融在辯論和文化方面是有才華,但是在軍事、內政以及政治上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孔融自持名聲才氣,想著無人敢動他。所以口尖利舌,口無遮攔。志大才疏。確有取死之道。
-
8 # 七鬥
融四歲,能讓梨,實在了不起!四歲稚子,就懂仁義恭儉讓,除可贊可嘆,還有點不可思議。
為什麼說不可思議呢?
那就是四歲的孔融咋那麼早熟呢,俗話說,三生四歲,貓狗作為,也就是這麼大的孩童的所作所為,就像小貓小狗一樣,任性而為,不講道理。特別是在吃的方面,更與小貓小狗一樣,只會護食搶食。
但三字經橫空出世,融四歲,能讓梨了!孔融啊孔融,你讓五歲六歲的情何以堪!又因為你捱了多少打罵,你早熟的過分了啊!
但到底是什麼情況,倒要推理推理,當時有幾個梨子,是不是有大有小,或有壞有好?
孔融兄弟倆,如果梨子也是倆,那麼孔融撿了個小的,就是謙讓嗎?也許是大的壞了呢?或者,孔融上去就拿,無意識取了那個小的呢?也許其潛意識裡這梨子都是他的呢,先吃個小的,再吃大的也說不定。
只不過他這舉動,感動了他爸媽,逢人就誇,加上他家又是孔子後人,這是給老祖宗長臉吶!本是平常事,卻成佳話啦。
但假如情況就真的如傳說的那樣神奇呢,孔老二的後代,流淌著儒家仁義的血脈,四歲讓梨也不為奇,姑且信他。
但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愛好文學,博覽群書,建安七子之一。
漢獻帝時,官至“將作大匠”,聽上去唬人,其實無實。
有真才實學而無所用,孔融很失落,也很不平,一腔抱負更與何人訴,這時他遇到了禰衡。
平原禰衡,年方二十,初生之犢,恃才放曠,桀驁不馴,更憤世嫉俗,針砭時弊,孔融見之,欣賞不已,五體投地,以四十之齡,與他結為忘年之交。
這麼有才,豈能埋沒,孔融極力舉薦這小弟,曹操聽了 ,擬用之。
不知禰衡是不知天高地厚,還是不畏強權,老罵曹操,曹操本想把他咔嚓了,恐世人笑他小肚雞腸,遂送禰衡與劉表,禰衡又罵劉表,劉表忍,又送黃祖,黃祖赳赳武夫,一個粗人,禰衡不知收斂,估計也是罵人上癮,面對大老粗,照罵不誤,黃祖不忍,怒而殺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融與禰衡八拜之交,惺惺相惜,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稱禰衡是“顏回復生”,四十歲的孔融脾氣一點也不遜於二十歲的禰衡。
建安七子,其中六人都與曹丕曹植關係緊密,被曹操闢為掾屬,也就是不是家人的家人,唯有孔融一人不但不與曹家來往,而且還指桑罵槐,對曹操明諷暗譏。
曹操對他也恨的牙癢癢,幾次想殺了他,一苦於沒有藉口,二忌他是孔子之後,一直忍著沒動手。
山陽郡守郗慮,察言觀色,想曹操之所想,急曹操之所急,趕緊羅織罪名,構陷孔融,罪名就是孔融大不敬,說孔融的孝行就是造假,他爹死時哭暈在廁所都是假的。
曹操聽了,來了興趣,“何以見得?”
“孔融曾經說過‘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什麼意思呢?解釋就是,父親於兒子有什麼恩情呢,不過是情慾的產物。母子之間也是,不過是將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之後就沒有關係了 。 這還了得,這豈是大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三綱五常你都反了,罪該萬死啊! 曹操遂殺孔融。
四歲知讓梨之禮,四十而不知忠孝大義,真不知孔融是活糊塗了,還是活明白了!
-
9 # 成安縣精英書法培訓
孔融,字文舉,孔宙之子,孔褒之弟。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稱“建安七子”。曾先後任虎賁中郎將、議郎、北海相等職。後因曹操所忌,遭殺害。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舉,魯(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二十世孫。“七子”中,他年輩最高,政治態度與其他6人不同。獻帝時任北海(山東壽光)相,世稱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職。為人不拘小節,恃才負氣,剛正不阿。因非議曹操,被殺。其散文辭藻華麗,多用駢句,但能以氣運詞,有新變化。曹丕《典論·論文》稱他:“體氣高妙,有過人著者。
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代表作《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都顯示這種特色。詩僅存7首,其中《雜詩·巖巖鐘山首》寫遠大懷抱,情辭慷慨;《遠送新行客》寫喪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
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
當時,著名計程車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孔融只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膺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
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瞭)孔融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一門爭義
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
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
”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孔融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
剛直不阿
孔融於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開始步入仕途,負責彈劾貪汙官僚。
河南尹何進遷為大將軍,司徒楊賜派孔融前往祝賀,卻被擋在門外,即時留下彈劾狀辭職。何進十分生氣,私自派遣劍客欲追殺孔融。不料劍客卻對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何進忌憚其名聱,辟舉為侍御史,因與中丞趙舍不和,孔融再次辭官。
何進再辟舉為司空掾,北軍中侯。在職三日,升遷為虎賁中郎將。後董卓總攬朝政後,想要廢掉漢少帝,孔融與之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轉任其為議郎,隨後又將孔融派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
北海為相
孔融到北海後起兵講武,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轉移保朱虛縣。
後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後被管亥所圍,遣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受寵若驚,立即發兵解圍。當時袁紹、曹操勢力逐漸強大,而孔融知紹、操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北海國的左丞祖者勸孔融要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殺之。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擊北海,城被攻陷後孔融逃往東山,妻兒為袁譚所虜獲。
不屈權臣
漢獻帝建都許昌後,徵孔融為將作大匠,升任少府,後被封為太中大夫。孔融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不僅屢屢反對曹操的決定,而且多次在公開場合使曹操難堪,如反對恢復肉刑、譏諷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嘲笑曹操徵烏桓、反對其禁酒。
再加上他忠於漢室,上奏主張“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來增強漢室實權,此舉更是嚴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殺之,株連全家,時年55歲。
建安文采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 孔融像
[1]列為“建安七子”。
-
10 # YE河裡的海豚YE
在幼兒園時,我們就學習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旨在讓我們明白兄弟姐妹之間要相親相愛,有好東西時要想著對方,學會禮讓,懂得分享。要是我們不能夠謙讓,就會被教訓說:“你看孔融,人家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兄長,你就不能學學嗎?”
就是這樣一個在眾多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好孩子”,卻在長大之後幹出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那就是提出“父母無恩倫”。
原話是這麼說的:“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了之於母,亦夏奚為?譬如物寄缻中,出則離矣!”大概意思是,父親和兒子有什麼親緣關係,從根本來說,我就是個意外的產物,他們並不是為了生我而生我,只是意外懷了我,所以生下我;至於母親,那就更可笑了,對我來說,她就是一個容器,裝著小時候的我罷了,我從她體內出來就同他沒關係了。
要知道,孔融可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孔子他老人家可是認為人要“入則孝,出則悌”,孔融的這番說法可是直接對上了大行於世的儒家思想。
孔融的父親孔宙死後,孔融悲傷得不能自己行走,得要人扶著才行,周圍的鄰里看見了,都誇讚他的孝行。我就奇了怪了,這還是那個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的孔融嗎?彷彿看到了孔融啪啪打臉的情景。
因為沒法確認到孔融提出“父母無恩倫”的確切時間,我只能假設兩種結果:在孔宙死之前和死之後。要是第一種情況,不得不說,孔融是一個做戲的高手,欺騙了那麼多人。不過,周圍的鄰里也是瞎的吧,一個不孝父母的人在父親死後哭的如此傷心,沒有人質疑一下這不合理嗎?
要是第二種情況,那我有點同情孔融了,同時也很好奇是什麼導致了一個樂觀向上的好郎兒變成了一個親情淡漠的人。
雖然孔融是一個這樣的人,但他還是在其他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文學造詣很高,是“建安七子”之一,詩作也很受人追捧。為人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去查貪官汙吏,查到什麼,就一板一眼地說,毫不避諱。之後就經常給曹操提意見,提的多了,曹操就很煩,想要暗搓搓地殺了他,正好想到孔融之前的那番不孝理論,正是一個好藉口,於是就把孔融給殺了,還株連了全家。
孔融死的時候是五十六歲,因為這樣的理由丟了性命,真的不算是好的結局。當時的形式就是這樣,世道太亂了,孔融又性子太直,曹操也不是能像李世民那樣聽得進諫言的明君,自然,孔融也無法善終。
-
11 # haitian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個小孩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有一天,爸爸帶著一籃子新鮮的梨子回來,因為孔融最小,就先讓他挑,但是孔融只拿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的都留給哥哥們。
這個故事貴在一個“讓”字。幼小的孔融知道謙讓,因此只拿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的謙讓給了別人。小小年紀就懂得了“讓”這也表現出了他的品德也為他後來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個故事向我們傳遞的是一種以和為貴,懂得謙讓,尊重別人的一種良好品德。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去謙讓,這將會提高你的素質與提升你的修養。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別人尊重的人。
-
12 # 瀋陽歷史課代表
開篇點題,孔融是一個名孝悌之義,懂忠君之禮,自負才學,疏於謀略之人。
“融四歲,能讓梨”。是三字經中的一段,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們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感到很奇怪,問孔融為何只拿小梨而把大的讓給兄長。孔融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周圍的人對於這個只有四歲卻深明孝悌之義的孩子無不感到驚奇。這個故事流傳千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今也是家長教育孩子懂得禮讓的早教案例。
這是這樣的孔融最後竟因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掉,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來看看真實的孔融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孝
孔融十三歲時,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傷的不能自已。其他人如果不扶著已經都站不起來了。因為這件事被官府稱讚了孔融的孝。被官方肯定的孝可不是一句空口的表揚,因為有了這個榮譽,官府就可以直接向朝廷推薦你當官,叫舉孝廉。這在沒有科舉考試的漢代,是入仕的重要途徑。
還有一件事,孔融當北海相時,一天在路上行走,看見一人正在墳邊哭自己的父親。孔融竟然因為這個人哭的不憔悴,給他殺了!
因為哭爹哭地不憔悴就直接殺人,可見孔融應該對孝有著超於常人的偏執。
二、義
名士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朋友,因為被朝廷通緝,逃到了孔褒家。可惜孔褒不在,只有16歲的孔融在家。張儉看孔褒不在,無奈之下準備離去,被孔融攔下。孔融義正言辭地說,我兄長雖然不在,難道我就不能成為東道主麼?收留了張儉。後被朝廷追究。孔褒、孔融都被逮捕入獄。縣裡不知該定兄弟倆誰的罪,一時間難以判決。孔褒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理應定我的罪。”孔融說:“張儉來時,哥哥孔褒不在家,是我收留的張儉,應該定我的罪。”孔褒和孔融的母親則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家三人爭先赴死,保護家人。
最後朝廷定了孔褒的罪,而年輕的孔融因為此事名滿天下。
三、忠
孔融為官之後,終於朝廷。先得罪了權臣大將軍何進,何進被殺後又得罪權臣董卓。就這種專門跟一把手對著幹的態度,按理說早死多次了。但是由於孔融名滿天下,為了不得罪天下的讀書人,何進和董卓都沒有殺他。董卓將孔融外派到黃巾軍猖獗的北海,想要借刀殺人。
後來孔融兵敗被圍,幸得劉備出手,才獲救。
後來曹操秉政,孔融依然維護漢廷,多次得罪曹操。被曹操安了個“不孝”的罪名殺害。並株連全家,年56歲。
四、愚
孔融雖自負才氣過人,但謀略不足,很難在亂世中生存。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攻打孔融鎮守的北海,孔融守城不利,袁軍已經衝進城內巷戰。可他仍然歪靠在桌子邊讀書,談笑自若,視乎還有大招沒放,結果到了晚上城池盡失,孔融單人逃走。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五、才
至於,曹操殺孔融的核心罪名是因為孔融說過這樣的話,孔融說:“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父親生子純粹為了情慾,母親的肚子是個瓦罐,孩子只不過是寄住而已,出生之後就跟瓦罐沒什麼聯絡了。如果發生了饑荒,父親又為人不咋地,那麼把糧食給不認識的人,餓死父親也沒啥大不了”。
這些話根本沒有史料能夠證明,明顯與孔融生平為人相違背,可見是曹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足為信。
另外好多著名的成語、俗語都是源於孔融,比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忘年之交”、“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就不一一展開了。
-
13 # 滄浪之水32935735
這是一個貴族教育的表現,在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事。讓梨證明了尊重,有梨證明了家庭富裕。讓梨的事可以讓人知道證明他們家很有人脈。這些都在那個環境下可以做的最好的表現。漢朝實行的是舉孝廉的官員考核,孝的行為會帶來很多實際的好處。
回覆列表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孔融長大之後的確是很有名,但是小時候那麼友愛的他,最後卻因為不孝被殺,還牽連了家人。
孔融出生於東漢末年,他並不是因為讓梨出名的,畢竟他當時只有四歲,誰會注意一個四歲的小孩子。十三歲的時候,孔融的父親孔宙去世的,他因為悲傷過度,站都站不起來了,因此當時的州里就都知道了他這個大孝子。恐怕這些稱讚他孝行的人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人最後會說出不孝的話。
孔融真正聞名鄉里是在十六歲,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褒(就是讓梨的那個)有個叫做張儉的朋友,由於得罪了中常侍侯覽被追捕,因此就逃到了孔融的家裡,當時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孔融見張儉是哥哥的朋友,因此就將他藏了起來,張儉就此得以逃命。誰知道過了幾天這件事被官府知道,兄弟倆都被逮捕入獄。
孔融說張儉是自己藏的,應該降罪於他,不關哥哥的事。哥哥聽後非常感動,於是說張儉是去找他的,不是弟弟的錯。最後朝廷將孔融放了,孔褒因此被殺。就此孔融才真正出名。漢朝的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大都是朝廷聽說誰有名就讓誰做官,因此孔融這個名人自然能當官的。
但是孔融因為恃才傲物,又口無遮攔,在朝中得罪過不少人,雖然因此更加出名,但是仕途一直都不順利。曹操是個愛才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就讓孔融在自己手下做事,也是為了籠絡天下士族文人,誰讓孔融這麼有名呢,還是孔子的後人。
但是時間久了,孔融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孔融是個酸腐文人,只認漢朝宗室,因此就開始跟曹操到處作對,經常對曹操辱罵侮辱。比如曹丕娶了袁紹的兒媳婦做妻子,孔融就用商紂王的例子罵曹操。後來遇到了饑荒,曹操下令禁酒,畢竟釀酒是很浪費糧食的。但是孔融就連這也管,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好幾次寫信給曹操不要禁酒,言語還非常不恭敬。
曹操終於忍無可忍,於是就挑撥一個叫做郗慮的人,郗慮得到曹操是授意,就開始誣陷孔融,這下曹操終於找到機會除去孔融。孔融之前跟一個叫做禰衡關係特別好,禰衡也是個狂人,就是那個說出“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許褚可使牧牛放馬,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罷了”的人。
孔融曾經跟禰衡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意思就是,父親於兒子有什麼恩情呢,不過是情慾的產物。母子之間也是,不過是將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之後就沒有關係了。
這話就是放在現在,也是絕對的大逆不道,有了這句話,曹操終於有了足夠的罪名殺死孔融,並且還將孔融一家都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