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兒對我笑8887
-
2 # 陽光有雨丶
今年24歲,大學專科,畢業三年裡連上實習的公司一共做了三份工作。大學裡學的是機械製造,大三下學期找了份對口專業實習,實習了半年,整天和機器鐵板打交道,踩開關,換磨具,基本上沒有任何溝通交流,幹了半年,突然發現自己本身不適合做這份工作。做為一個男人,沒有任何社交,沒有任何與人溝通的技能,綜合考慮以後,這不是我以後要面對的生活和工作。在拿完畢業證以後毅然的離開了工廠,滿腔熱血的投身到城市中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 一頭扎進人才市場轉了一圈下來,大部分崗位都是銷售。當時轉到一個醫藥工作的招聘臺前,簡單瞭解以後招聘的人覺得我還是屬於比較開朗的人,就告知我下午去面試了。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就到公司開始上班了,公司主體上打著醫藥公司的名號,實質銷售上卻是在兜售老人吃的保健品。我們的工作是每天拿著傳單到街上去發放,單子上大部分是些佔小便宜的資訊,發雞蛋啊,免費做理療之類的。然後老人拿著單子來公司就開始做會銷,遊說購買產品。幹了一段時間覺得公司、產品的水份太大了,售賣的產品大部分都沒有所說的那種療效,銷售的依託都是靠服務。時間做久了,才發現,大部分老年人都是因為子女缺少關心,所以在工作人員耐心的服務和陪伴下,才願意掏錢購買產品。做了一段時間以後,根據個人、公司的雙向原因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了公司。離開公司以後,還是考慮要做銷售,剛好之前做保健品的一位客戶給了一張宣傳單,她們投資的一家企業正在招聘。當時因為沒有工作,便沒有多想的去面試了,結果後來才知道是我們當地名氣很大的一家企業,而我要去面試的地方是正在建的一個旅遊專案,面試如願通過後正式上崗,但因崗位調整,我並沒有到一線去做銷售,而是轉到了售後部門。公司開業後因為定位的原因一開始銷量並不理想,售後的問題也不多。也是因為銷量不理想,公司高層後期定位有所調整,慢慢的銷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旅遊場所銷售的東西大部分存在很多問題,售後的問題隨之也急劇上升。接觸的客人來自天南地北,每天要處理很多棘手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客人大部分都是在抱怨,問題處理的多了,自身已接受了很多負能量的東西,一開始還能有所調整,但時間久了,自己也變得蕭條了。因為工作的性質,夾在商場和客人中間,協調不好,客人在謾罵,領導也在責備。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而這樣的工作也使自己身心疲憊。現在還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但也已經跟部門領導溝透過,工作只繼續到年底,現在已經是九月份了,馬上就要到年底了,年底想要進入快消品行業,但如今迷茫和惆悵集於一身。社會就是這樣,家庭情況一般,只能靠自己打拼。但身處在這個城市之中,看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希望,雖然迷茫,但還是希望保持一顆奮發向上的心。相信選擇大於努力,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為之努力,為之奮鬥。也希望各位有相同經歷的夥伴們共同勉勵。
-
3 # 樂逍遙86610862
有這樣的提問,肯定有這樣的存在。但這又似乎是一偽命題。先不論努不努力,作為一個思維正常的人來說,面對一次機遇之所以為機遇那一定是他深思熟慮過後,因此抓住這一機遇並肯為之去努力既便過程當中有所焦慮也是可以克服的,是非是半生不熟的爛選項。這是其一。再有這種現象的恐怕是常言所道,叫作這山望作那山高,心態使然。其實作為人把自已奮鬥目標定為永無止境,那是好事,而本提問沒有明確其焦慮是積極還是消極?所以也不好妄下結論。一般而言,努力的付出換來了焦慮,通常是浮躁的人才有這種體現,若果真這樣,那未倒是大可不必了。要不然真就成了英雄氣短的笑資,這難道是你想要的結果嗎?當然不是囉!
-
4 # 北斗七星2017
每個人的一生要想創業賺大錢,必須討出辛勤的勞動,流下辛苦的汗水和眼淚,其過程驚心動魄,沒有一帆風順的平坦大道可走,有時候可能還要面臨孤獨前行。人都是這樣,攀比之心大家都存在,總覺得越學越覺⺁得自己比別人知識淺薄,越埋頭辛苦努力賺錢,可能總覺得自己錢永比別人家少,還賺得不夠多。所以每當夜深人靜之時,獨自一個人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明明自己付出的已經夠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心中的疙瘩無法解開,焦慮之感湧上心頭,又是一個不眠之夜。所以我個認為賺錢不賺錢,是機會和你所從事行業不同所決定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因為打工的比不了上班的,上班的比不了做生意的,做生的比不了房地產開發商等等。所以老話說得好"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自己真的努力了,既是沒別人更優秀我也無怨無悔!
-
5 # 初心客廳
努力和焦慮不是因果關係。
焦慮主要來自於你的參照物件。選擇合適的參照物件,就能減少焦慮。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我們總拿自己與那個人外人比較,永遠不會知足和快樂。
人活幾十年就是讓自己活得快樂。
轉換思維,看看你超過了多少人,看看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放過自己。
-
6 # 一路傾訴網
近越發努力了,可焦慮感直線上升,讓我越來越看不懂生活。
其一,好幾個高中同學,是屬於上學時候學習成績很不好的,現在都在家裡信用社上班,工作穩定,離家近;其二,一個大學同學考了教師資格證,馬上要當老師了;其三,小學同學天天在曬二胎,兒女雙全。
看到這些,我反思了一下,對比一下我當下的狀況,工資不高,離家遠,沒結婚,下一秒就是淚奔啊。
然後,我做了一次深度思考,問了自己三個問題,然後反觀了大眾是怎樣的狀態:
1.為什麼要努力?
2.為什麼會焦慮?
3.為什麼努力了,反而越焦慮?
首先,為什麼要努力?
因為不能拼爹
因為要變成富二代他爹
因為要成名
因為要財富自由
因為要超過別人
因為要變得有自尊
因為要賺錢買房
因為要賺錢買車
因為要娶媳婦
因為要讓父母過得好點
因為要買漂亮衣服
因為要買LV
因為要......
說起為什麼要努力,真是有太多理由了。因為你不努力,就會成為社群大媽的笑柄,同學聚會上的談資,老婆(老公)眼裡阿斗,自己眼裡的LOW比。
其次,為什麼會焦慮?
1)什麼是焦慮?焦慮是人類在與環境作鬥爭及生存適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人類情緒,當某事物的價值在將來可能會發生明顯降低時,就會對該事物產生一種焦慮感。
2)為什麼會焦慮?當你努力時,卻沒有立即收到回報,你就會懷疑自己,產生焦慮。當你看到本來與你同層的人,突然暴富了,或者升職加薪了,又或者嫁入豪門了,再或者出國旅遊了,這些都會引起你的焦慮。正所謂,羨慕就是,本來就比你強的人,再次成功了;嫉妒就是,本來與你同階層,他透過努力逆襲了,你卻停在原地。
3)怎樣控制焦慮?看到別人有成績,你會焦慮。那麼,你不妨反思自己的人生,勸自己慢慢努力,都會得到的
最後,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方面:
一、你真的非常努力了,努力到下一秒就會讓世界末日到來。
我有個朋友,真的是工作狂。朋友聚會,她從來不到場;週六日都在公司加班,從不出去逛街;下班以後都在單位學習各種新知識新技能,給自己充電。即使這樣,她還是會焦慮,經常失眠,做夢會夢到工作,吃飯不規律,總是胃疼。問其原因,她答:我如果不努力,我就永遠不能跟袁強走到一起,他家裡條件那麼好,如果我不變優秀,他爸媽一定會嫌棄我。後來他們還是分手了,因為沒時間約會。後來她知道,男方家長並沒有嫌她家境不好,反而是她自己多想了。
呵呵了就,你以為你拼盡全力,就會有收穫了?我這個朋友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自己胡亂揣測,努力錯了方向,導致了後面的焦慮。
二、你還不夠努力,或者說你根本沒努力,只是自己認為很努力。就像大家常說的,習慣了懶,努力一下就覺得會死。
這就要說到另一個朋友,天天安於現狀,像溫水裡的青蛙,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跟身邊的朋友差距太大了,痛下決心,要痛改前非,做一個勵志的妹子。可計劃還沒開始,就已經在焦慮了,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我該怎麼辦?怎麼才能走向人生巔峰?然後就又做回之前那個按時上下班工資不高的小職員了。
動圖
如果你壓根沒努力,那就不要焦慮了,反而是在浪費生命,你不妨換個思路,想想如何做一個知足的人。
其實,努力不需要焦慮,儘管努力就好了。如果你不喜歡努力,知足也是蠻不錯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松!
-
7 # 希樸羊
越努力越焦慮的原因其實有很多,比如社會的總體氛圍、競爭、他人的要求等,但所有這些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個人,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越努力越焦慮不是嗎?下面我想從歸因模式來說為什麼努力的人反而更焦慮:美國心理學家韋納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1、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2、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3、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4、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5、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6、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現代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是鼓勵人們努力,相信越努力的人越幸運,人們也傾向於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程度,覺得越努力就會越成功,可是他們卻忽略了其他的因素:能力、運氣等。如果說努力程度決定了你能使多大勁,那麼能力就是那根彈簧,彈簧能拉多遠,不僅是由你的力道決定,還由彈簧的質量決定。總有人的彈簧質量更好,在同樣的力道下能拉得更長,於是,他們就開始焦慮,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努力,還需要更努力才行,這個時候有一個詞:心有餘而力不足就開始起作用了,於是越來越焦慮。
所以,如果你已經努力很久了,但還是很焦慮,不妨暫時停下腳步,安靜想想是不是努力的方向不對,自己的能力不在自己所努力的這個方向?
-
8 # 風墟
蕭先生是一個年入逾百萬的企業主。從他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一種非常典型的成功商人的氣質。
就是那種非常珍惜時間,且做事目標明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先在頭腦中盤算好接下來的步驟和時間節點的高度理性主義者。
他一開始就用非常迅速且準確的語句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裡將自己的問題描述了一遍。最終總結:“老師,我真的非常焦慮。這種焦慮已經持續了十二三年,從我創業的一開始就如影隨形的跟著我。最近這段時間這種焦慮越來越強烈,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我剛要張口,他接著又問:“請問我這種情況要多少次的諮詢才能治好?我知道你們的諮詢安排通常是一週一次,但我想更快一些,你給我安排一週兩次,最好在兩個月內把我的焦慮治好,我可以給你多加錢。”
我想了想,說:“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這種想要我快速把你的焦慮“治好”的念頭,很可能恰恰是導致你焦慮的一個主要原因?”
他愣了一下,“您是什麼意思?”
我說:“你告訴我你一開始創業的時候是為生活所迫,在一開始的時候你想著每個月能賺到五千塊你就滿足了;但你賺了五千塊後你覺得你需要一年賺到最起碼十萬塊才行,一年後你也做到了。但到了這個時候你又渴望每年能賺五十萬。現在你年入一百多萬,可你認為自己還是賺得不夠。
聽起來你好像是一直認為自己只有賺到某個目標的金錢後你才能滿足,但每一次你達到了目標後,你好像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滿足和平靜,反而又在向著更大的目標去努力,你認為這個更大的目標能夠帶給你平靜,是這樣嗎?”
“您說的沒錯。”他沉默片刻,“但是究竟我要怎樣才能儘快擺脫這種焦慮?我、真的、受夠了、這樣的生活了!”他幾乎有些咬牙切齒的說道。
我看了他一會兒,說:“也許您不試圖“快速”擺脫焦慮的話,反而會更快一些。”
這個虛構案例中的蕭先生其實是許多人的代表。
這些人通常都有一個較為嚴苛的父母或者對他有過重要影響的長輩與老師,這種挑剔的外界環境總是無時無刻不表現出對他的不滿意,會經常拿他與別人對比。但是無論他怎樣努力,卻永遠無法得到他們的認同與關愛。
事實上還有一種和無論怎樣努力都得不到認同同樣悲劇的成長經驗:只有自己在迎合家長或老師的期望和要求時才能得到“關愛”,一旦違反了他們的要求就會遭到辱罵,否定,嘲諷,甚至毆打。
他們很可能是在一個喜歡攀比與排名的學校或團體中成長起來,學習名次,家庭背景,人際關係,“混”的好不好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相互對比和貼標籤的條件。
他們總是非常的著急,做任何事情都極度的求快。想要快速成功,快速賺到很多錢,快速擁有光鮮亮麗的職業。哦,還有一個最普遍的渴望就是:快速的自我提升。
他們一直在不停地拼命努力著。考個重點大學,在考託福雅思國外鍍金幾年,選擇一份光鮮亮麗的好工作,這似乎是這個群體集體嚮往和期待的一種未來規劃。
客觀來看,他們與同齡人對比的確稱得上是“成功”。
但問題在於,他們幾乎從來沒有享受過成功的喜悅。他們始終是被一種對失敗的恐懼,害怕落後,害怕被別人看不起所驅使著。
而「越努力,越焦慮」這種現象也多發於這類“追求卓越”的人身上。
所以究竟為什麼會越努力,越焦慮呢?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我記得在我上小學那會兒,書店裡還是很流行“心靈雞湯”之類的書籍,意林之類的雜誌也正風靡著。
後來人們意識到心靈雞湯的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後,心靈雞湯就淪為了一個貶義詞。
但是很快,一種名為“成功學”的“學問”迅速即雞湯之後流傳開來。各類的大師,各類的名言金句被所有人都掛在了嘴邊。
隨後就演變成了一種全民都理所當然的追求成功的集體傾向。大家都開始變得積極向上,甚至演出現了“你不努力就是LOW逼”,"最美的年華必須要拼命"之類的一種對“不努力者”的批判。
於是所有人都變得焦慮了起來。大家都害怕被別人落下,都害怕被別人批判,害怕成為別人口中的low逼與loser。
集體性的對“成功”的追求,對“不努力”的批判造就了一個每個人都難以接受自身消極一面的大環境。
再落到每個人身上,越努力、越焦慮,歸根結底有三個根本性的直接原因。
1.“焦慮努力者”的努力一開始的動機就是被焦慮所驅使著。
他們因為自己不夠好,因為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因為會被別人看不起等等而產生了焦慮,為了擺脫這種焦慮,他才會努力去變強,努力獲取別人的認同。
但是恰恰是他的這種“擺脫焦慮”的渴望令他又產生了一種「二級焦慮」,也就是“因為無法擺脫焦慮而產生的焦慮”。
所以,他越是“努力”的想擺脫焦慮,卻只會令焦慮變得更多;他會因為焦慮情緒的存在而無法專注做事,於是他達到目標的進度就會變慢,而進度變慢又會加劇他的焦慮;
於是他的焦慮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直到他最後無時無刻都處在焦慮的狀態中,而無法再去做任何事,無法再用心去體會和感受到生活的存在。
2.做事的目的只是為了最後的結果。
做事情當然是為了得到最後的結果了,但“焦慮努力者”和平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做事的目的“只”在於最後的結果,他們“只”是為了某個產出,某個結果,某個目的。
所以這就會導致他們無法享受做事的過程,無法感受到生活的當下,在他們看來,生活好像只有一個接一個的目的和節點,他們只想完成任務似的儘快從這個節點趕到下一個節點。
沒錯。
「生活對於他們而言像是一場被別人安排的任務」。
所以,如果你的生命中只有任務在,那麼,“你”在哪裡呢?
3.過度求快。
因為你將生活當成了一個被別人安排給你的任務,你就不可避免的想盡快完成它。只有儘快完成了,你才能儘快從你所討厭的生活中逃離。
比如你拼命賺錢,為的是某一天可以不用賺錢;你努力考研,為的是儘快擺脫考研的痛苦;你硬寫一篇公號文,為的是寫完了就可以好好的放鬆;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邏輯,常見到你甚至無法意識到這個邏輯中存在的問題。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有這樣一段話:「當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時候,就代表你對這件事已經失去了興趣。你想要快點結束它去做別的。」
所以,當你強迫自己去做一件你不感興趣的事,你強迫自己去完成一件你很抗拒的任務,這無可避免的會令你產生很多的焦慮。
而且,你越是求快,則越是會更加焦慮;你越是焦慮,你做事的效率就越低;這就是“欲速則不達”的根本含義。
那麼你要如何才能從這種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中擺脫出來呢?
我的答案是:放棄努力。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去做一些你真正興趣所在的事情。
我知道這個回答無法令“焦慮努力者”們滿意。因為毫無疑問當他們看到放棄努力的時候已經本能地感受到了一種“恐慌”。他們會認為如果不努力的話只會更糟糕,如果放棄努力,他們的生活就會失控,他們認為他們一直在逃避的那些生活中最壞的結果都會鋪天蓋地的向他湧來,他的生活會一團糟糕,他會變成一個廢物。
其實焦慮努力者們現在所處的狀態就像一個正在學游泳的人。
他對水很陌生,他感覺自己有點兒在往下沉,他很恐慌。於是他趕緊用力掙扎想要抓住些什麼好讓自己不墜落下去。
但是他卻抓了個空,自身卻往下沉的更深了。於是他更恐慌,更用力,更拼命的掙扎,然而他越掙扎就越是往下沉的越快。
焦慮努力者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像是一個游泳新手所做的掙扎,自以為可以努力的“抓住”變得有錢、人緣好、學習好等這些幻象就能夠將自己從“恐怖”的生活中拉上去,但他所做的這一切努力卻正是導致他越來越陷入危險的原因。
那麼不會游泳的人通常都是怎樣學會有用的呢?
當你放鬆的時候,你不再掙扎,不再僵硬的時候,水本身的浮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將你託上來。
就像你對生活放手,不再緊縮自我,不再試圖透過努力來抓緊什麼的時候,生活本身就會帶給你“安全”和“平靜”。
你一直害怕的是,如果不努力了就會失去一切;就像不掙扎了就會落入水底;
但就像水會將你托起來一樣,當你不再被緊張和焦慮驅使的時候,你自身的興趣,你本身的某些動力,你對這個世界的好奇等等會自發的引領著你去探索這個世界,會帶領著你去進行許多有意義的創造。
而在這個時候,你的生活才會是充實和有意義的。
所以,比起拼命的試圖要做些什麼,也許有時候不做什麼會更加重要。
以上。
-
9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題主你好,你所說的越努力越焦慮,有一種可能的心理學解釋就是,你對“努力”的狀態有點成癮了。通常人們只會認為沉溺於不好的東西(比如菸酒、毒品等)才算成癮,而卻認為對於工作狂卻很認可,覺得這種人才是應該學習的物件,其實凡事過度沉溺其中都是不正常的,努力成癮的人也是一樣。通常來說,努力成癮的人會有這些表現:
首先,他們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努力,不夠勤奮,還有很多人比他們更努力、更拼命,而努力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非常必須的存在,無法理解人怎麼可以不努力,但是,最重要的特點是他們無法享受努力的這個過程,“努力”並不會讓他們感到快樂,有時甚至會故意用努力來懲罰自己,比如沒有按時完成計劃,就用做更多的事情來懲罰自己。然後,他們也經常對自己感到不滿甚至是厭惡,一旦有時間投入到了自己認為“沒有用”的事情上,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努力很難受,負罪感強烈,甚至認為自己很墮落、過於放鬆……而且,在面對具體事情的歸因上來說,總是習慣性地將其失敗歸因於不努力,乍一看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其實卻忽略了很多客觀原因,直接指責的就是自己,根本原因是出於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和焦慮,用讓自己不那麼舒服的“努力”來掩飾罷了。
之所以會努力成癮,說到底還是離不開成長環境的原因,比如從小受到“你還不夠好,你還需要更努力才行”這樣的思維灌輸,認為自己不夠努力就不值得被父母、被他人尊敬和愛護,而在逼迫自己更努力的過程時,由於並不能享受這個過程,導致效率不夠高很可能完不成任務,引發了更高水平的焦慮,進而更加完不成任務,用努力來懲罰自己,同時更加討厭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差,還不努力……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這也就是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的原因。 -
10 # 血公子說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有過一段經典的言論: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與倦怠之間。
拋開哲學的嚴謹和束縛,我來通俗的解釋一下,就是我們設立目標,我們追逐目標,達不成目標,我們痛苦,目標達成,短暫的幸福後就會趨向於無聊。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追不上目標,就像那些年我們追不到的姑娘,這個追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謂的努力。
努力來,努力去,努力去,努力來,可目標總是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於是乎就焦慮,到底能不能實現呀,是不是我走錯了方向,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越問越焦慮,越焦慮就努力,至少看上去努力,此處的努力很多時候已經並不是為了目標前進,而僅僅是為了掩蓋焦慮。
因為只有努力著,才能用潛意識告訴自己:你瞧,我沒有懈怠啊,我還在拼著。
可悲的是,很少人能發現,這樣的努力其實根本就是徒勞無功,像等待戈多,像椽木求魚。
以上是離目標還遠的努力者們的焦慮。
..
離目標很近的努力者,是另外一重焦慮,有趣的是,往往他們離目標越近就越焦慮。
焦慮什麼呢?
害怕成功不了,害怕又是一出夢中花、水中月式的虛幻,沒準一個鬧鈴,就把一切成功的喜悅都刺穿、擊碎、血淋淋。
為什麼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就因為最難的恰恰就是最後這十里,這十里發生的變數也最多,就在你期待第一、等待掌聲起的時候,沒準一個不留神,就被一個像風一般的男子,“嗖”地一聲超越了過去,然後掌聲響起來,歡喜的不是你。
正因為如此,才有衝刺這一說,所以臨近目標的人,往往也要比尋常更加的努力,也更加焦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一種感覺,反正我小的時候,沒趕上好時候,作業繁重,雖然我自恃有點小聰明,可以用三支筆寫作業,但也還是他媽的累啊。
跟女神好上的時候,她摸著我的手心,曖昧的笑,說這麼多老繭,你這些年過的真不容易,以後你有好日子過了。
我當時怕破壞了氣氛,忍住了沒說,尼瑪你以為這是擼的,這是小時候寫作業寫的啊!
那時候雖然作業多,寫著累,但還是要堅持寫好的,誰讓我是課代表,誰讓我是第一名,槍打出頭鳥,別人寫不好沒事,我寫不好就要吃粉筆。
變態老師的故事,以後有空了給大家講講,在接觸漢尼拔之前,他始終是我心目中的變態NO.1,他經典的懲罰招術就是讓學生吃粉筆。
所以別人說我肚子裡有好多墨水,我會謙虛的說,哪裡,哪裡。但如果有人說我肚子裡有好多粉筆,我會含著淚點頭。
話說很小的時候,我就掌握了好多化學知識,比如我知道吃粉筆的話,要吃白色的,那個是純天然無新增劑的,假如不巧白粉筆用沒了,那就挑顏色淡的粉筆吃,比如粉色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長大以後,我特別喜歡白色和粉紅色,擇偶亦如此。
接回前面,話說當時寫作業,寫一兩個小時,完全沒問題,可是一到快寫完的時候,手就開始顫,尤其是寫到最後幾個字的時候,會突然生出便意,有時候幾乎控制不住,要先上了大號,才能把最後幾個字寫完。
那種感覺,就是我們所說的焦慮。
明明馬上就要寫完作業,去看《聖鬥士星矢》,去守護雅典娜,有什麼好焦慮啊?
那時候我不明白,現在明白了。
以上是接近成功的努力者們的焦慮。
...而成功以後,努力者們仍然焦慮,焦慮於未到的挑戰,焦慮於成功後的無聊,甚至焦慮於焦慮本身。
人們常常愛把無聊和焦慮區分開來,覺得這是兩碼事,其實很多時候,無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焦慮。
無聊往往是因為沒有目標,不知道幹嘛,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像具行屍走肉,不由得就考慮活著的意義,想著想著要麼焦慮,要麼一不留神就抑鬱了。
不過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只要我們找到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標,焦慮就會短暫消失,既而變成激情,甚至亢奮。
但這種激情用不了多久,焦慮就捲土重來,前路漫漫,別說上下求索,就是左右求索也實在是難,太他媽難了,怎麼就這麼難……
還有另一種焦慮,是發現自己過去的努力,原來竟然沒有什麼意義,要麼效率太低,要麼搞錯了方向,做了好多無用功,要是當初努對了力,老子現在也是號人物。
當然,更多的焦慮在於,雖然想努力,但發現時間不夠用,太不夠用了,就是把啪啪的時間省下也還是不夠用,想著人生苦短,再看看鏡子裡的自己,那條該死的魚尾紋,終於爬了上來,再也揮之不去,於是不由得嘆氣,想著《山丘》裡的旋律,咒罵人生太短,唏噓相見恨晚……
這裡的相見,未必就是姑娘,有可能是一本精彩絕倫的書,有可能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或者一朵開的剛剛好的花,顏色剛好,氣味剛好,可惜心已蒼老,不再能欣賞。
當然更多的,是那些事業和機遇,風口轉瞬即逝,風來時沒能趕上,盼著風來風又不來,好不容易又來了,雙鬢已斑白,已經到了別人來問“尚能飯否”的年紀。
你撐著站起來,舉起酒杯,恨不得喝完這一杯,還有三杯,但你這一杯都喝不完,你知道,別人的故事剛剛開始,而你的故事已經講完。
所以,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不是因為努力本身,而是你本身就焦慮。
-
11 # 高太爺
為什麼別人的努力可以成就自己,而你卻越努力越焦慮呢?這其實涉及到一個有效性與目標性的努力問題。那麼為什麼才是有效與目標性的努力。
有效性與目標性的努力才能讓人越努力越成功
認知心理學把問題解決定義為具有一系列目標指向性的認知操作,簡而言之就是有目標,有方向的操作讓人可以獲得成就感,實際解決問題的認知行為。努力本質上是我們的認知行為,只是有惡性努力與良性努力之分而已。
舉個簡單的例子,面對同樣的工作,有的人是從頭做到尾,事無鉅細,按部就班;有的人是東做一點西做一點,到處挖坑;有的人是做好計劃,有的放矢,有目標地來執行開展工作。
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前兩種人最後大多會陷入一種工作太多或者工作無法完成的焦慮迴圈中。第三種人更容易成為同行內的佼佼者。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覺得明明自己很努力了,卻還是覺得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方向,掙不到未來的原因。因為你陷入了錯誤的認知行為裡面,在惡性努力?焦慮中徘徊。
該如何養成良性努力?
人的努力實際就是自我認知行為的表現。當自我認知出現偏差時,認知行為也會隨之發現偏差,偏離了自己的預期目標。良性的努力就是有目標有指向有效的認知行為。
心理學家貝克曾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
正確的認知可以影響行為,並且認知是可以調整的和改變的,當發現自己陷入了焦慮的迴圈中時,首先自我剖析,存在了那些錯誤認知,是否急於求成,是否自我設立目標過高,是否眼高手低等等。
然後調整改變,當然不是要求一蹴而就,而是採用記事本的形式,把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可達到可控的小的計劃,記錄下來,每完成一個小計劃打個“√”,有計劃按質按量地完成小目標,及時調整偏差認知。
慢慢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努力是有收穫的,自己的努力是有成就的,這樣的努力,你才會覺得值得,自己的努力才不會被辜負,當然也就遠離了努力的焦慮。
-
12 # 獨自前行204948681
因為有壓力,所以去努力,努力是什麼?克服困難。為什麼焦慮?因為很難,患得患失,沒有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根本原因吧?所以意識境界的提升才是關鍵,否則越努力,越焦慮就很正常了。
-
13 # 三分鐘談教育
1.因為你努力,所以焦慮。如果接受了自己的處境,會發現很多比自己更差的人。努力上進的代價就是要焦慮。
2.焦慮過頭,影響了努力,沒有意義。這裡面還是心態調整的問題。
3.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因為過去他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優秀,請繼續保持努力。
4.努力只是提高了成功的機率,但成功或者優秀確實有天命的因素,也要樂觀接納。
5.有人年少多金顯達於人,有人大器晚成低調隱忍,每個人命運不同,個性不同,生命狀態不同。
6.說來說去,還是與其他人比較,讓你無法快樂。
-
14 # 雙耳聆聽or侃侃而談
你這焦慮是好事,是“好”焦慮,我倒覺得你不用克服,你真正需要的是轉變你對焦慮的態度,不是抵制,而是接受它。焦慮這情緒很怪,你越抗拒它,它反而越來勁。往往適得其反,到時候好的焦慮就變成壞的焦慮,也就是抑鬱症了。
1.焦慮,是對自己有追求體現
適當的焦慮,其實是自己對自身現狀的不滿,見賢思齊的良好心態,只是有點著急,但對快速成長的作用,是極其好的。
2,焦慮是你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非常努力還十分焦慮,那就對了,那說明你正在走上坡路,走的高了,一段時間登頂了個小山,以為能滿足了,結果一看上面還有高山,才知道原來自己是這麼渺小。只能前行,焦慮會讓你繼續前行,登上更高的山峰。
3.越努力,焦慮越大,你能走的就越遠
努力和焦慮就好比,彈弓和彈球,你越努力,就是拉的越緊,這樣球就能飛的越遠。
綜上,你的努力而帶來的焦慮是好事,你好好的轉變心態,接受它就好。
-
15 # 暴躁雜貨鋪
咱們試想一個場景:在那三萬平米的無敵溪景豪宅裡,你從用純金打造的高低床上自然醒來。管家準備好了早餐——大腸刺身端在你床前,你慵懶的伸了個懶腰。
這個時候你媽來個電話,說是最近公司營業額翻了30k多個百分點,賺了好幾兆億。因為不知道這筆錢該怎麼花,所以全部打到了你XX銀行赤橙黃綠青藍紫超級無敵貴賓中的博美卡里。
看著46寸手機屏中那條數字幾乎要溢位的簡訊,你喊醒了你下鋪異父異母的兄弟。他睡眼朦朧的問你等會是找幾個蒙古的沙灘嫩模還是青藏高原的水鄉美女。亦或者是在你那臺價值三千多萬的電腦上好好廝殺幾盤掃雷還是蜘蛛紙牌。
而這個時候的你卻一本正經的說,我們出去搬磚吧,我要努力!
對不起寫笑了,都給我嚴肅點!
不知道有些人是不是對“努力”這兩個字有什麼誤會——總感覺它是一件充滿了“愛與力量”的美好事情——這種觀點尤其在那些不努力的人中更加具有說服力。
事實上,真正的“努力”的動因必然是受到了某種刺激和激勵或者帶有強烈的個人願望所產生的行為。一般身在幸福美滿中的人很難去下決定做出要努力的決定。即便是有,他的動機也應該是——居安思危。
從“努力”這件事的本質上來說,它是一件漫長的、痛苦的、孤獨的並隨時伴有“焦慮”的旅程。如果它本身真的如想象的和宣揚的那般“美好”,那麼這個世界上也就不存在“鹹魚”這一說了。
那麼為什麼“努力”一定伴隨著“焦慮”呢?
中國非著名不要臉雙商低文盲——暴躁貓,曾經總結過:
努力的道路有千萬種,但過程中的焦慮卻很相似。
1、窮人的焦慮
按照“二八”黃金定理的說法,這個社會80%都是窮人。而在大多數窮人的思維中“有錢”是克服焦慮的唯一辦法。怎麼變得有錢則是他們焦慮的源頭。
然而令人沮喪的地方在於,在窮人的字典裡從來沒有一步登天這個說法——無論是透過努力改變命運亦或者是用那些寫在“刑法”上的賺錢方式。在達到目的之前的過程必然是漫長、反饋低、極其痛苦甚至孤獨的。
如果把“努力”的起點比作沒有數量限制的單向車道,80%的人一開始是在並駕齊驅。這個時候你為了能夠讓車跑快一點,你奮力催動油門。可是你發現大家的發動機都差不多,催動油門作用不大,所以你必須想辦法更換髮動機。
和現實世界中不一樣的是,你所要更換的發動機只能自己造,於是你在別人停車休息的時候努力蒐集材料,自己摸索發動機組裝技術。好不容易裝好一臺,換上去以後發現還不如之前的。
於是你不斷利用他們休息娛樂的時間來鑽研和打磨,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段日子裡最痛苦的不是肉體和精神的折磨——而是來自旁人的看熱鬧和嘲笑。
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些,你終於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超越他們。正在你歡呼雀躍的時候,你發現那些曾經嘲笑你的人臉色變得凝重,然後你發現他們中居然有人試圖從側面剮蹭你。
你抓緊機會繼續改造,終於你完全超越了身邊的人。在你還沒有來得及高興的時候,你發現在遙遠的車道上有人跟你一樣快,甚至比你還快。道路越來越窄,你們很快就幾乎並駕齊驅了。
雖然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保持不動,因為就算你這樣,後面依然有大量的人在墊底。但是你即使能夠保證不對周圍風景的厭倦,卻不能不擔憂後面的路途是否依然能夠如此平坦。
為此你必須給車加上防滑輪胎,裝上避震器,裝上導航儀。
就算完成了這些,你會不會想要嘗試下水遊一遊,或者上天飛一飛呢?
無盡的輪迴,笑。
另外別跟我說什麼知足常樂,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一開始壓根就不會想要改裝發動機。
2、中產的焦慮
中產的焦慮其實很好理解,下面是源源不斷網上湧動的窮人,上面是富人緊緊關閉的大門。和窮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窮人努力還能創造機會,中產努力只能等待機會(個例除外)。
3、富人的焦慮
對不起分析不到,因為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但是隻要人性(貪婪,自私,攀比)沒有顛覆性的進化,“焦慮”是肯定會一直存在的。
舉個例子吧:馬化騰就很努力,可是最近他的焦慮隔著幾百個億的資產我都能感覺到。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這裡要來個翻轉了。
既然“努力”這麼漫長,這麼痛苦,這麼焦慮。那到底還要不要努力呢?
當然要啊!
因為“不努力”更漫長,更痛苦,更焦慮啊!
經常網上衝浪的你們不用我再舉例了吧?讓我節省一點鍵盤耐久度好麼?
完。
-
16 # 酷炫腦科學
參見去年的熱播劇《東京女子圖鑑》,越有錢越努力是因為眼界開闊了,想要得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慾望在不斷增大。而在慾望變大卻不能背滿足時,人就會焦慮。
不安全感是焦慮的前身,當人們覺得別人賺得錢比你多,男/女朋友要被更優秀的人搶走,朋友變得越來越漂亮…類似這些來自於生存的攀比,擇偶上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時,人就會感到不安,焦慮也就隨之而來。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類似的焦慮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身體中的壓力機制就會被長期啟用或是頻繁啟用,這就會造成大腦和身體的各個部位的損傷。在這裡就不得不提腎上腺皮質激素了。
在慢性焦慮下,免疫系統的作用會被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慢性釋放抑制,人因此就變得免疫失調或是免疫下降,這就容易讓人生各種各樣的病。另外,皮質激素還會令中樞神經興奮。大腦內抑制性遞質GABA的含量的減少會引起中樞興奮,讓人產生“總是覺得該做點什麼,否則就會坐立不安”這種感覺,說好聽點就是“閒不住”。最令人無奈的是,皮質激素還會抑制大腦松果體中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在調節我們睡眠節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令人犯困。所以,褪黑激素的分泌減少,人們就會出現睡眠問題甚至是整夜的失眠。
-
17 # 知我心理學
許多人以為付出努力便能緩解心中的不安,但卻發現越努力反而越感到焦慮。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
18 # 不列顛的貓
你是不是也會這樣?
努力過後,發現事情的結果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會開始變得焦慮不安,越來越不快樂?
每天都在忙,但是卻仍舊感覺不到所謂的未來在哪裡。每天帶著焦慮入睡,帶著睏意醒來。時間永遠都不夠用,工作似乎也是怎麼也做不完,明明很累躺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於是陷入了一個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中......
還記得不久之前看到的一個新聞:
28歲美女結婚前突然猝死,原因是天天加班,焦慮、辛苦、疲勞、壓力過大,最終將她壓垮,最後留下一句話:
我被燒糊塗了,婚禮變成了葬禮。
社會很快,我們很急,急著去生活,急著去成功,也急著去死。
那麼問題來了
怎麼擺脫焦慮
如果焦慮對你生活產生的影響不是很大,平時多注意下面這些事,讓你的情緒能夠得到一些好轉。
降低對自己的過高期待
有目標是好事情,但是把目標設定的遙不可及,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目標過高,越不容易達到,在這個過程中,人就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試著放鬆自己,每逢空閒的時候,在家庭雲和家人互動分享下生活的點滴,一家子不管在哪裡都不會再有距離,透過軟體裡面記錄的關於那些的美好回憶,讓自己以此分散些注意力的同時還能和家人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一舉兩得。
有一個發洩情緒的方法
不要把所有的情緒都埋藏在心裡。雖然社會上都在提倡說要把情緒都藏在心裡,但是心裡如果堆積太多的事情,很容易就達到崩潰的邊緣。
一定不要成為一個沉默的人,要學會為自己發聲。找一個合理發洩情緒的方法,不要總是負重前行。
每週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
什麼時候才是最能夠發現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時候?
答案是獨處。
一個人終其一生最應該學會的一點就是和自己相處,在這個過程中才最容易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不看手機,不玩電腦,不刷微博,不逛淘寶,就只是放空一下自己就很好。
給自己一些消化情緒的時間
某知名演員曾經說過她對情緒管理的一個方法,那就是允許自己有一些情緒低落的時間,但是一旦過了那個時間,就必須打起精神,然後精神滿滿面對生活裡面的風浪。
過度焦慮除了把生活帶入更糟糕的境界,並不會給生活帶來其他任何不同的地方。
不要怕,往前跑吧,天總會亮的。
-
19 # 說煩解憂
羅列如下努力的狀態,有沒有你的影子?
1. 一輛已經擠不下的車廂,你為了可能的遲到威脅,而硬生生地擠了進去。
2. 明明已經很累了,還是在凌晨時分趕出了那份企劃案。
3. 想想房貸,於是忍下了不去吃夜宵的打算,吃起冰箱裡的剩菜。
4. 因為工資高,寧可選擇最遠上班路線的工作。
5. 加班到了後半夜,想著也就4小時後要重新上班打卡,索性不回家公司將就著趴一會。
6. 本打算出門看電影,又因為累而直接選擇在家睡覺。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關於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解釋如下:
不確定性:是指發生的結果尚為不知的所有情形。
風險:是指那些涉及以機率或可能性形式出現的隨機問題,但排除了未數量化的不確定性問題。即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所有事件,以及每一事件發生的機率又準確的認識,但對於哪一種事件會發生卻事先一無所知。
有一則毛毛蟲的故事:
毛毛蟲都喜歡吃蘋果,長大後各自去森林裡找蘋果吃。
第一隻毛毛蟲,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毛毛蟲。
來到一蘋果樹下,它根本不知道這是一棵蘋果樹,也不知樹上長滿了紅紅的蘋果,當它看到其他毛毛蟲往上爬時,也就稀裡糊塗地跟著往上爬,沒有目的,不知終點,更不知自己想要哪一種蘋果,也沒想過要去摘蘋果。
結果:它可能找到一個大蘋果,幸福地生活著。也可能迷路,過著悲慘的生活,但是可幸的是,因為無知而幸福可能也是種幸事。因為大部分的蟲都是這般活著,也就沒有可比性,焦慮可能不會找上這樣的蟲。
第二隻毛毛蟲,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它爬到了蘋果樹下,它知道這是一棵蘋果樹,它也知道它的目的是為了吃到一個大蘋果,唯一不知的是大蘋果長在什麼地方,它猜可能長在大的枝葉上吧?於是慢慢往上爬,遇到分支就選擇大枝葉。
最後它終於找到一顆大蘋果,這隻毛毛蟲剛想高興地撲上去大吃一頓,但是它放眼一看,原來自己找到的這個是最小的一個,上面還有大的,更讓它洩氣的是,假如當時它不選擇大枝葉,而是另外一條路的話,它可以得到更多的蘋果。
結果:它鬱悶,它覺得自己當時的努力真的很傻,看到更多更大的蘋果之後更焦慮。
第三隻毛毛蟲,不知道自己知道。
它來到蘋果樹下,知道自己就是想要一個大蘋果,並且研製了一副望遠鏡,還沒喀什爬之前,就先用望遠鏡搜尋了一番,找到了最大的一個,同時,它發現當從下往上爬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分支,有不同的爬法,於是它研究出最細緻的爬路方法可以找到那個最大的蘋果,它記下了路線開始爬。
結果,等到它爬上去時,它的目標蘋果已經被別的蟲捷足先登,又或者是早已熟透爛掉。就像是叫做教授的目標蘋果,蟲爬的是深造的路;叫做老闆的目標蘋果,爬的是創業的路,原以為會有一個好計劃之後一定會有好結局,可是風險卻是共有的。
結果:它以為自己知道了全部,卻忘了市場風險,當最終的結果是一個熟爛的蘋果時,可預見的打擊會有多大。
第四隻毛毛蟲,知道自己知道。
它不是一隻普通的蟲,做事有自己的規劃,知道自己要什麼蘋果,也知道蘋果該怎樣長大,因此它會帶著望遠鏡觀察蘋果的同時,加上蘋果成熟的時間的考慮,它的目標不是大蘋果,而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蘋果花,它計算自己的行程,估計當它到達的時候,這朵花正好長成一個成熟的大蘋果,它最終如願以償獲得最好的那個。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就在於做了第二第三隻毛毛蟲,以為自己什麼都懂,而忘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當看到結果時,就更加焦慮於那些未知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於是,越努力越焦慮。
第一與第四隻毛毛蟲之所以不焦慮,是因為第一隻是隨遇而安的樂天派,結果並不一定是好的。充滿了隨機性。而第四隻是考慮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行動派,目標確定,不焦慮,不彷徨,有條不紊地實施計劃。充滿了必然性。
世界的確充滿了許多變數,你願意做哪一隻毛毛蟲?
我採訪了新生代的孩子對毛毛蟲故事的看法,問詢他們如果你是毛毛蟲你會怎麼做?他們的答案讓人更加驚訝:
答案一:把樹砍下來!(你是蟲,你不可能做到。)那我就召集一群毛毛蟲一起啃。樹一定會被啃下來。(團隊意識)
答案二:我不出動,我拿望遠鏡,找一個爬的最快的毛毛蟲做搭檔,我遙控它去爬,然後結果我們一塊分享。(合作意識)
答案三:為什麼要吃蘋果呢?我可以吃其他的。(資源另闢意識)
一群有自我的孩子們,後生可畏。
努力不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結果,但不努力一定會得到最壞的結果。
要想做到不焦慮,除非無知,否則請確保自己始終保持自我!
回覆列表
一個努力的人一般來說,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焦慮感,為什麼?
第一,擔心努力結果的失敗。任何人在付出努力之後都是想獲得成功和回報的,沒有人會去做徒勞的事情;那麼一旦我們自己努力之後,對於事情發展的不可預料性就會使得我們有些焦慮,擔心努力會遭受失敗,汗水付諸東流。
第二,對於成功的恐懼。有時候我們付出了努力,而且明明知道結果是在朝著我們想象的方向發展,最後也會獲得成功,可“幸福來得太突然”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似乎又無法相信自己眼前的事實,從而變得緊張。像那種買彩票中大獎,而引發心臟病的例子就是這一點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