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潤萬古
-
2 # 學殤
因為權威始終長在皇家手上。還有魏忠賢再厲害那他也怕當時一些大臣,也只是當時的權威專政交給他。因為魏忠賢是有野心的人。因為魏忠賢知道。他是9000歲。皇上萬歲只差個1000歲。他的夢想是先把皇上搞好,當然這皇權肯定在皇上手中。因為這天下畢竟還姓朱。他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大臣們對他濤聲依舊。所以可以說他得入人心不說了,照不照顧百姓。可以說他昏庸無能吧。因為這也是一種能力吧。還有一種原因自己就因為有人想殺他,30年不上朝唉!這能怪誰?他疑心太重了。就這樣依然堅持不上朝,最終自己還有權威,所以說他的權威就是他的大權所以說他30年不上朝,為何掌握在他手中他太厲害了。
-
3 # 史勁造
我認為之所以“明神宗為何30年不上朝,大權還在自己手裡”最大的原因是他沿襲和發展了朱棣朝創立的內閣作用,並將原本屬於皇帝自己的“批紅”的工作進行了發展與簡化。具體來說就是將“批紅”工作一分為二交給身邊的太監去做,而自己在旁只做監督工作。其中秉筆太監負責抄錄並附上意見,而掌印太監權力更大具備一定的決意權。此舉極大簡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而明神宗也是為後世的明朝皇帝開了個壞頭,從而導致明朝後期的大太監“代行皇權”而部分皇帝的不作為。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4 # 地緣觀天下
明神宗,也就是朱翊鈞,年號萬曆,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一個爭議頗多的歷史人物。他為何能30年不上朝還大權在握!?這要將他的執政生涯一分為兩段來看這個問題,萬曆執政一共48年,將其分為前15年和後33年,後面33年也就是開始怠政的30多年:
第一階段(萬曆十五年之前):萬曆皇帝本身就自幼聰穎,好學勤奮,這一時期又有治國之奇才內閣首輔張居正輔政,創造了明朝歷史上經濟最為繁榮,軍事都比較強盛的時期。然而,在萬曆十年,張居正去逝!張居正當國這十年,取得成績是非常傲然,但是所攬之權,正是神宗的大權,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這也為他死後被抄家埋下了伏筆!可以說透過這一階段積累的國家實力以及拿推倒清算自己的老師張居正,這兩點萬曆徹底奠定後30年獨攬大權的基礎!
第二階段(萬曆怠政33年):這一時期萬曆怠政、荒淫無度,卻能獨攬大權。實際上這一時期的萬曆並沒有完全不理政,這一點從後來郭沫若發掘萬曆皇帝墓有所佐證。萬曆皇帝的屍骨的腿骨,一個長一個短,而且萬曆的右腿腿骨還是彎曲狀況,這就說明萬曆生前右腿確實有問題,導致行動不便,而萬曆的這種病情在現在被稱作是“肌肉萎縮”!一是腿疾影響天子影響,二是確實行動不便。這也是其怠政不上朝的一個直接原因!所以萬曆當年整日並非完全沉醉於酒色之中,雖然30年沒有上過朝,但是後期還曾派兵出征援助北韓攻打日本,把當時的豐臣秀吉打回了自己的國內,最終豐臣秀吉因為明朝的強大和萬曆的能力之強,最終含恨而終。但是,多次征戰的暴斂以及後來的黨爭也逐漸導致明朝的衰落!
所以,個人認為從以上兩個階段來看萬曆的後30年如何能獨攬大權,可能會對這個問題理解的更為合理。
-
5 # -洛林
最重要的一點:30年不上朝,不代表30年完全不理朝政啊!老闆不參加公司例會,不代表他不參與決策、不看報告、月報表啊!
如果是你們想象的那樣,皇帝好像啥也不管了,也不露面也不批示,那別說30年,就是一年,大臣都該帶兵衝進宮去,看看這皇帝還活著沒到底咋回事了……
首先皇帝有代理人,就是宦官,宦官是不可能造自己的反的,這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而且我們可以看倒,當時萬曆不是完全不看奏摺不批示的!哪怕到了後期,像大臣上疏批評皇帝不露面不上朝,萬曆都有親自批示,辯解自己身體不好,又患有腿疾,行動不便等等
事實上明朝的皇帝再不像話,有一點還是比較好。個人修養還是不錯的,頗有君子氣質。如土木堡英宗,其氣質高雅,不卑不亢,連也先也歎服。再如荒唐的正德,再怎麼鬧,文官天天在耳邊叨叨,其實也沒拿文官怎麼樣。這個當年明月也提到過,我就不多講了。——只不過看到萬曆回覆的這一段,也頗有點意外……你說他昏君吧,人家上疏批評他不上朝,他倒也也沒把人家怎麼樣,自己反而委屈巴巴地為自己辯解。
總之皇帝是不可能離開權力中心的,一旦離開,別說皇位,性命都堪憂。人家只是不出席會議,股權還把在手上,董事會也承認你的絕對領導,至於你們會議開的再熱鬧,報告遞到皇帝這裡,人家還把著決策權不是?
他爸爸倒是個上朝的,可是以他爸爸的言聽計從,已經達到了太上,下而有知的地步。就是說員工只知道有這個老闆,但也不知道他出了什麼主意幹了什麼事,其實這是很高明的領導。——這其實對於他來說,上不上朝又有啥區別呢?
-
6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明神宗朱翊鈞,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任皇帝。他的年號是萬曆,老百姓又稱他為萬曆皇帝。他可以說是大明王朝最後一個有為還算英明的君主了。當然他的搞怪任性,也是大明眾多帝王中可以排前三名。比如他的三十年不上朝就是其中之一。
他三十年曠工不上班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十歲登基稱帝,小小年紀被當時他的師傅張居正管教太嚴格,童年留下了心理陰影。造成了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第二個原因,就是被善於宮鬥,政斗的後宮和文官集團搞煩了。最後我們的明神宗朱翊鈞同志賭氣罷工了,乾脆三十年不上朝,眼不見心不煩。但是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仍然牢牢把持了大明最高權力,證明了他不是傀儡,而是英明有為之君。
一,少年天子,管教太嚴格,童年陰影,逆反心理開始。
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登基稱帝,作為一個兒童,難免有貪玩不愛學習之頑劣心性,這也是人之常性。但是作為他師傅的張居正,未免過於嚴厲矯枉過正,常常批評小孩子朱翊鈞。當時張居正獲得李太后的支援!與大太監馮保又結成聯盟,事實上掌控了大明權力。面對威嚴的首輔大臣張居正,明神宗朱翊鈞小孩子只能唯唯諾諾,還要表面尊敬,但是內心的不滿當然也日益增強。形成了逆反心理。
二,立皇儲國本之爭,與文官集團鬥爭十五年,最後承認失敗而負氣不上朝。
明神宗朱翊鈞反攻倒算權臣張居正,馮保,培養了自己的嫡系宦官勢力從而掌握大明權力。此時萬曆皇帝真的是意氣風發很勤政的。可他自以為是逆反心理又開始發作了。
明神宗朱翊鈞寵愛鄭貴妃,很不喜歡太子朱常洛,有意立鄭貴妃生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做太子。以是朱翊鈞想廢太子,可是靖難之役的教訓,以及被儒家洗腦的文官士大夫們,堅決不答應。轟轟烈烈的國本之爭開始了。這場國本之爭,是文官集團對君權的一次集體抗爭,明神宗朱翊鈞,開始也未必就真的下決心廢太子,也是權力爭奪一種試探。
讓明神宗朱翊鈞大吃一驚的是,大明文官集團的抱團結黨抗爭,非常的堅定和頑固,嚴重挑戰了他的君權。以是圍繞國本之爭,明面是立太子與廢太子的宮鬥,政鬥,實質是明神宗朱翊鈞想擴張君權,掌握朝政的野心,以及抱團取暖抵制皇帝集權的文官集團的私心。
結果是因為奪宮案牽涉鄭貴妃和福王朱常洵,朱翊鈞終於明白了文官們的無恥和堅定,終於無奈妥協下旨立朱常洛為太子,讓這場鬥爭降下了維幕。明神宗朱翊鈞一氣之下,乾脆以曠工三十年不上朝表示對文官集團的氣憤和惱火。
最後總結:
明神宗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是自己徹底奪權失敗後,逆反心理和賭氣任性性格的雙層作用表現。也可以看出從少年到中年,明神宗朱翊鈞被張居正壓制管教,後來又被文官集團集體抵制反抗的傷心。最終徹底激發了他內心,從童年時光的陰影戾氣,以是他用不朝,不廟,不見,不批,不講五不表達了自己的嚴重不滿。
-
7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老規矩,先說結論——明神宗萬曆皇帝主要透過以下3個方法做到大權在手!
一、明朝的制度使然,給了皇帝懶政的機會
明中葉以後,明朝皇帝怠政偷懶是出了名的,不只是萬曆帝,諸如還有正德帝、嘉靖帝、天啟帝,這些人裡面不只是萬曆帝一個人沒有大權旁落,其他皇帝亦是如此。
建文朝出現內閣制度,明宣宗時太監機構司禮監擁有批紅權,也就是說最後形成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和太監勢力的代表司禮監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的情況。
很明顯萬曆帝怠政歸怠政,但並沒有委以太監大權,來使內閣與司禮監共同決定國事,而是仗著當時制度上的互相牽制,出現不了權臣的情況,所以自己乾脆不聞不問,一心偷懶去了。
二、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
雖然他不上朝,但對於大事還是嚴抓的,諸如萬曆三大徵,就是萬曆拍板決定,並且選兵點將的。至於他理政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喜歡透過召見大臣,開個小會什麼的,來處理一些必要的政務。
這裡再說一點,隨著上世紀萬曆帝定陵的發掘,考古得出萬曆帝患有腿疾,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萬曆帝偷懶的正當原因。
雖然他有腿疾,但也不能說他就可以怠政,以至於造成“曹署多空”那種情況,最多是一個行走不方便,雖然有影響,但不至於影響那麼大,所以萬曆帝整體來說,怠政是他自己偷懶的問題,跟他的腿疾沒多少關係。
三、萬曆皇帝打壓張居正的前車之鑑
張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更是明朝的權臣,所以張居正死後,親政的萬曆帝痛恨張居正觸犯他皇帝的權威,於是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抄家。
張居正之所以成為權臣,有兩個條件不可或缺,一是原來與內閣互相牽制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竟然破天荒的與張居正站在一起,支援張居正改革。二是萬曆帝當時年幼,皇族實際當家人李太后支援張居正改革,所以張居正才可以成為權臣。
張居正被清算以後,馮保被貶南京,死後亦遭清算被抄家。
是以張居正前車之鑑在前,最有可能成為權臣的內閣首輔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心裡清楚,萬曆帝看似怠政,但是如果自己對權力要求太多的話,恐怕就要被收拾了。
所以萬曆帝怠政偷懶時,乾脆放棄了以司禮監牽制內閣,形成朝廷正常執行的局面,就是害怕再出現司禮監馮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這樣強強聯合的情況,免得自己大權旁落。
當然弊端很明顯,就是他放著互相牽制的局面不用,而是選擇極端的不聞不問,將大明王朝距離深淵的距離又明顯的拉近了不少。
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諸如萬曆帝這種聰明人如果糊塗起來,無疑後果很嚴重,所以他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的大明江山,以至於死以後僅僅24年明朝便亡國。
歷史總是這麼讓人頭大……
-
8 # 軍令如山
中國有這麼一個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這個人就是神宗,他所開創的時代是萬曆中興。
為何三十年不上朝
萬曆16歲的時候,太后和大臣為他包辦了婚姻,選了作為皇后,但是萬曆根本不喜歡她。萬曆20歲的時候,偶然間臨幸了一位宮女,這名宮女也,而且這名宮女很爭氣地為他生下了長子。
按照皇室的規矩,在皇后沒生出嫡長子的前提下,作為長子的朱常洛應該被立為太子。但是後來萬曆皇帝又遇到了,而且非常喜愛鄭貴妃,鄭貴妃也為他生了一名皇子,名為。
此時的萬曆皇帝已經將全部的愛都轉移到了鄭貴妃母子的身上,鄭貴妃被晉升為僅於皇后的皇貴妃,而他也有意立朱常洵為太子。
但是自古以來,廢長立幼都是取亂之道。大臣們是深知這個道理的,於是群臣堅持要萬曆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剛開始的時候將許多反對他的大臣都罷免了,但是明朝大臣的特點就是很有節氣,敢於以死進諫。因此哪怕是明知會被罷官,也絕不會放棄底線。
而且太后也反對此事。因此萬曆一時之間並不能得償所願立朱常洵為太子,於是便想了一個"損招",即採取不上朝的方法來給大臣施壓。就這樣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國家依舊照常運轉,這是為什麼呢?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改革是在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一場變法革新運動。張居正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張居正改革又稱萬曆中興,正是張居正前期的發展,為後期萬曆皇帝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也給了他後期不上朝有了一定的資本。
萬曆親政
在親政初期,他充分展示了膽識與謀略,完成了關乎國家領土完整的"萬曆三大徵",即平定寧夏哱拜叛亂、兩次抗日援朝、平定西南楊應龍叛亂。瞿九思著《萬曆武功錄》中,稱平定楊應龍叛亂是"唐宋以來的一大偉績"。
雖然萬曆到後期,連續三十年不上朝,但國家大權依舊掌握在他的手中,一個是明朝的政治體制,相互制衡,沒有任何一方做大,權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雖然很多的皇帝不成器,但明朝依然屹立不倒。
一個是設定內閣,取消丞相,這樣一來內閣無法變成權臣,權利沒有那麼大,另一個是廠衛制度,對百官進行有效的監督,如果有事,就直接報給皇帝解決,這樣一來大權牢牢地把握在皇帝的手中,就算三十年不上朝,權力中心在萬曆手中。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番番歷薯
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0幾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其聞名的不是他才智謀略或是治國理政有方,而是長達幾十年不上朝,卻沒有大權旁落。
為什麼呢?我來說說4點原因。
1.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首先,明神宗即位後,內閣以“聖齡衝幼”為由,對早朝制度進行變動,減少早朝的次數,定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這一改動一直延續到明末。其次,講處理政務的機制發生了改變,“廷議—票擬(內閣)—批紅(司禮監)—封駁(六科)—執行(六部)”的機制形成。如果皇帝和大臣的日常工作就是每天上朝議事,上完朝就可以下班回家,這麼多國家大事,花個半天聊聊天能搞定,豈有那麼簡單。所以後來上朝在萬曆這成了形式,不上朝只是不開全員大會,依然可以在書房開個內閣小會、約談召見各部高管大臣,並透過批紅權進行決策。也就是說最後形成以文官集團為代表的內閣和司禮監互相牽制的情況,萬曆帝並沒有委以太監大權,仗著制度上的互相牽制,內閣與司禮監共同決定國事。明朝至萬曆年間,文官集團又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力量,這種力量使得國家機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皇帝處於相對架空的位置,皇帝只需中間調和指正。但是雖然沒有上朝,萬曆也利用軍隊完成了“萬曆三大徵”。
2.他有腿疾。《詔對錄》記載過萬曆身體不適而缺席很多活動,《明神宗實錄》中所記來看,朱翊鈞經常頒諭旨,稱“朕自夏感受溼毒,足心疼痛,且不時眩暈,步履艱難”。而上世紀萬曆帝定陵的發掘考古得出右腿比左腿短的情形,也得出萬曆帝的確患有腿疾。所以腿疾影響上朝不影響大權啊!
3.他決定不了自己的哪個兒子可以當太子。萬曆皇帝不上朝還有因為立太子的問題。因為沒有立太子,讓群臣們有多不滿意想造反,也沒有主心骨。《萬曆十五年》裡有一句話大概是說的萬曆並非不管,而是選擇性放棄,對待這份做不了的主,他選擇了逃避。
4張居正的影響很大。萬曆經歷了一個從仁師到結黨謀私甚至有謀反意圖的轉變的張居正,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原來與內閣互相牽制的司禮監的掌太監馮保與張居正站成一隊,支援張居正改革。萬曆對他進行了清算抄家。有了這個前車之鑑,繼任的內閣首輔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不敢越雷池半步。
-
10 # 七仙女說電影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
事出必有因
萬曆是明朝十幾位皇帝中的第13任,即位時年僅10歲,由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然而,即便張居正已死,萬曆皇帝已經大權獨攬,但還是無法按自己的想法來辦事。
文官集團不斷以勸諫的名義,批評他奢侈懶惰、只顧個人享樂,甚至連他的私生活比如寵愛德妃鄭氏冷落恭妃王氏也要批判一番。
萬曆皇帝發現,雖然貴為皇帝,但是根本無法抗衡眼前這個文官集團。
甚至連立太子的事情也做不了主,必須按照文官集團的要求,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不是他自己最喜愛的三子朱常洵。所以他開始了他的罷工,以至於二十八年不上朝,這一對抗持續到了他生命的盡頭。到死也未能如願。
明萬曆消極怠工的結果如何呢?
比如,高位空懸,這是祖宗二百年未有。
據悉當時他不行使皇帝的職責,不願意簽署各部院大臣的任命。
當時中下級官員和地方官員的任用,因為得不到皇帝的親自選拔,甚至只能靠抽籤來任免……
那為何大權仍然在握呢?
不上朝並不代表不處理政務
首先你要知道,所謂上朝就是朝會,講禮儀講程式,走形式的意義和耗費的時間是遠大於開會討論實際事情的。明朝皇帝有內閣票擬,有司禮監批紅,有廠衛四處監督盯梢,加上神宗確實和大臣鬧的僵,懶得見他們。明朝文官體系不是魏晉南北朝那樣的世家大族,都是科舉上來的,不背靠皇權他們什麼也不是,既然內閣自己就能梳理奏摺,皇帝只要掌握拍板權就行了,開不開朝會沒有實際意義。
而其最重要的是,萬曆也知道,就算自己不上朝,以現在的情況,文官們也能自行操作。他已經沒有了發言權,所有的事情,在他的眼裡,只不過是走一個形勢罷了。
最後,中國作為一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的農業大國,一個王朝的更替並不是頃刻之間,歷史的慣性也會讓一個王朝繼續向前幾十年。
-
11 # 跪射俑
1、明神宗有很高的威望,他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清除奸黨運動,沒有權臣挑戰他的統治地位。
2、自朱元璋起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例如廢除宰相、後宮多選自民間,完全鞏固了皇權。
3、他一直不立太子,這使他地位鞏固。
4、因他長期不上朝,與群臣不見面,也就減少了衝突,朝臣只能聽命於他,成了皇命的搬運者。
-
12 # 對犇彈琴
打個比方
你有一家大型公司,公司高管每天會開早會,公司會因為你這個老闆不參加早會而失去控制嗎?
-
13 # 小島知風
主要因為是明朝的內閣制度以及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所以他才能在近三十年不上朝時期絕對掌握大權把控權力。明神宗是一位非常聰明的皇帝,但是可惜他不是一代明君,他的聰明沒有用對地方,他更多的是用到了挑弄大臣,攬權上面。
明神宗萬曆皇帝共在位48年,是明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縱觀他的一生,他其實從繼位伊始就展現出了他對權術的掌控性,即位之初,張居正和高拱以及高儀為顧命三大臣,高拱當時為內閣首輔,權勢正盛,少年繼位的明神宗所幸無為而治,利用李太后和大太監馮保聯合張居正將高拱趕出內閣,嚇死了高儀,開始張居正首輔的萬曆新政。
頭十年的萬曆皇帝在李太后和張居正的督促下,還是勤勤懇懇努力的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這十年中萬曆皇帝藉助張居正和李太后的勢力,把當初的三位顧命大臣整的只剩下張居正一位了,所以從中不難看出萬曆帝對於權利把控的心態。
張居正死後是萬曆皇帝第二個十年的開始,張居正之死也是讓萬曆皇帝真正收回皇權的時候,萬曆皇帝趁此機會打擊了大太監馮保,削弱了李太后的勢力,由此開始,萬曆皇帝徹底攬大權於一身。
這十年也是萬曆皇帝有勤政變成墮落的開始。最後的二十八年,萬曆皇帝幾乎日夜貪杯好色,不問政事,但是萬曆皇帝卻始終能大權獨攬,這其中和明朝祖制有很大關係。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中國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以後,就沒有了宰相,內閣首輔其實等同於宰相,但是實際權力卻比宰相差遠了,因為明朝施行的內閣制,但是內閣輔臣一般都在17人等人數不等,互相制衡制約。
所以只要萬曆皇帝把控好內閣,玩轉好內閣權力互相牽制,他就可以穩坐釣魚臺,只要內閣正常執行,朝廷政務即可正常執行,而內閣輔臣互相牽制,就沒人能大權在握,因為真正的權力還是掌控在萬曆帝手裡。
而且萬曆帝非常善於玩弄權術,萬曆一朝的內閣首輔除了張居正以外,沒有一位首輔任期能滿十年,大多在一到兩年就換人,長的也不過五六年,所以頻繁更換內閣首輔也利於萬曆皇帝把控內閣,透過內閣獨攬大權,即使不上朝,朝廷也正常運轉,他也是大權在握。
操控內閣外加萬曆帝一直不設太子,所以滿朝大臣只能唯萬曆帝一人獨尊,大權只在萬曆皇帝一人之身。
萬曆帝整體來說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是真正善於掌控權術的人,但是聰明沒用到正地方,光用在和臣子勾心鬥角,掌控權術上了,他最後二十八年特點基本就是嗜酒貪杯,好色成性,斂財無度以及貪戀權力。
萬曆帝的才智充分告訴世人他不是一個昏庸之才,但是他沒有一代明君的那種雄才大略,在萬曆時期正是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發展到了晚期,而新型的生產關係萌芽已經開始產生,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是處於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期前奏,但是在這個大變動中,由於中國封建制度的略根性根深蒂固,以及當時的萬曆皇帝一門心思貪杯好色且貪財以及玩控權力上面,非但沒讓中國趁勢跟上世界潮流,迎來新時代的曙光,反而萬曆皇帝把明朝推向了絕境,加快了明朝的滅亡,萬曆帝死後24年,北京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明朝滅亡。
-
14 # 市井小販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一生一直備受爭議,最廣為人知的事情應該就是創下歷史上皇帝最長時間不上朝的記錄。明神宗 10 歲登基,在位 48 年,有 28 年不上朝。
明神宗即位之初,由於母親李太后聽政,首輔張居正督促,他還是比較勤奮的。年少時的明神宗每天都有課程安排,有日講和經筵,就是經常性學習和定期講座。明神宗透過勤奮學習,詩詞造詣、書法功底都很厲害。明神宗在張居正的輔佐下還有過“萬曆中興”和“一條鞭法”的重大成績。那明神宗為什麼沒有繼續保持,反而玩起了“消失”呢?
皇帝為何不上朝
萬曆中期,明神宗開始不上朝,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無為而治,無須上朝。當年朱元璋打下江山為子孫後代制定了《皇明祖訓》《太祖寶訓》,對制度法令、機構設定、皇帝官員甚至後宮的言行都有明確的規定,為明神宗的“靜攝”提供了基礎。當老闆的一般都喜歡在幕後操作,明神宗作為當時最大的老闆,即使身處幕後也能處理朝政,此後的萬曆三大徵可以說明。
其次,《大明會典》中記載了一種叫“烏香”的東西,是暹羅、爪哇、孟加拉等國進貢給明朝的,這其實就是鴉片。明神宗稱之為“福壽膏”,這種東西讓明神宗樂不可支,但也使得他吸食成癮不能理政。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讓明神宗“消失”。
第一,賭氣。明神宗的長子朱常洛,就是後來的短命皇帝明光宗,他母親是意外被皇帝寵幸的宮女,所以一直都不受寵,甚至是被討厭。但是,由於他是皇長子,按照祖制被封為太子,可是萬曆心裡一直盤算著將自己最寵愛的妃子鄭貴妃所生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立為太子,接替自己的江山。於是萬曆封鄭貴妃為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他想步步為營實現自己的心願。結果明神宗的私心被大臣們看透,他們極力阻攔,這讓明神宗十分氣惱。但是在明朝,皇帝的言行要經過層層過濾,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再加上黨爭中受到處理的人,紛紛揪著此事不放,於是明神宗一生氣,心想: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從此“靜攝”不上朝。
第二,言官們罵聲太狠,皇帝接受不了,只好躲起來。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大臣們最敢罵皇帝的朝代,他們罵得直接、猛烈,根本不給皇帝留一點面子。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在《酒色財氣四箴疏》中,把明神宗描繪成一個好色、貪婪、殘暴、昏庸、無能、懶惰……總而言之一無是處的皇帝。而歷朝歷代的皇帝又都怕擔殺諫臣的罪名,結果受了氣還得忍著,言官們還是不肯罷手,這罵聲猛於虎啊,明神宗終於忍不了了,就索性六不做——“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眼不見心不煩,耳根還清淨。
第三,自卑。據明朝末期義大利人利瑪竇寫的日記所載,明神宗之所以久不上朝,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容顏信心不足,於是對朝官們避而不見。
總之,眾多原因導致明神宗一消失就是二十多年。但是明神宗很幸運,國家沒亡在他手裡。
長久不朝,為何國家還能運轉
明神宗在後宮生活得滋潤自在,雖然 28 年不上朝,但依舊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明朝是很有特點的一個朝代,它除了六部還有內閣,內閣的成員輔政,權力很大,奏摺要經內閣才能送到皇上面前,這就給皇上省了不少力氣。
張居正和嚴嵩是萬曆時期的輔臣,皇帝就像今天的國家領導人,只有遇到特別重大的軍事、民事、外交事件,他才會親自過目和處理。
明朝的監察機構十分嚴格,錦衣衛、東西兩廠都會將各種資訊傳遞給皇帝,即使官員們報喜不報憂,皇帝也能很好地瞭解社會真實動向。
首輔張居正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卻深受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影響,絕不會圖謀不軌,只要張居正穩坐如山,別人即使想有異心也不會輕舉妄動。
皇帝去哪兒了
萬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謝傑批評明神宗荒於政事:“陛下孝親、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用、聽言、親親、賢賢,皆不克如初矣。”萬曆中期以後,內閣的廷臣都快忘記皇帝的模樣了,可想而知明神宗的後宮生活有多“繁忙”。
當時朝廷的首輔李廷機大人有病,連續遞交了一百二十次辭呈,都得不到訊息,皇帝根本不管不問,最後他只能不辭而別。而國家的四位重臣,于慎行、趙志皋、張位、沈一貫也很無奈。他們關心政務,對皇帝忠心耿耿,對政事更是憂心如焚,只是在皇帝“消失”的這些日子裡卻也無計可施,他們只好靠數太陽杆子的長短來打發值班站崗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皇帝不見群臣,但是卻與自己最寵愛的妃子鄭貴妃日日相見,時刻纏綿在一起,就連鄭貴妃所生的兒子福王也是一日見兩回。《明史•葉向高傳》:“不奉天顏久,而福王一日兩見。”說的就是明神宗的“私生活”。明神宗寵愛這母子倆,甚至還想立福王為太子,只是他和內閣的爭執長達十餘年都沒有解決。
在明神宗“消失”的這些年裡,最可憐的應該是囚犯,因為囚犯們被關在監獄裡,有的長達二十多年都還沒有問過一句話,這樣被懸著基本上等於是無期徒刑,他們在獄中哭泣喊冤都是徒勞的。皇帝聽不見也看不見。
被萬曆皇帝遺忘在角落裡的除了百姓、國家、社稷,其實還有他自己。他早已經忘了自己是一國之君、九五之尊、天下蒼生的君主。
回覆列表
整天吃喝玩樂,花天酒地,卻保持天下太平的皇帝,中國五千年來只有一個,那就是明朝的第13個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史稱“萬曆帝”。這位皇在位48年,就有30多年不上朝,創造了歷史之最。
明神宗雖然30年不上朝,但卻不像歷史上那些荒淫無道的昏君,搞得天下大亂。他不上朝,整天在後宮喝小酒,看美女享樂,國家大事卻一點不耽誤。明神宗在位期間,創造了明朝的短暫復興,史稱“萬曆中興”。這期間還打了幾次大仗:援朝抗倭,明軍戰勝而歸。勘定播州,明軍八路進兵告捷,平息了楊應龍之亂。薩爾滸之戰雖然慘敗,但朱翊鈞用熊廷弼固守遼東,國內並無大礙。總的來說,明神宗玩玩樂樂當皇上,基本上保持天下太平。
事實上,明神宗從小就比較貪玩。在他的老師張居正的逼迫下,不得不勤政幾年。張居正死後七年,也就是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神宗覺得天天上朝太累了,宣佈以後不再上朝。《明史·周弘禴傳》:“十七年,帝始倦勤。”
明神宗不上朝天天干什麼?就一件事,吃喝玩樂。因為天天都是這碼事,搞得他腎虧得不行。不但腎虧,胃、肝都虧。《明史·周弘禴傳》:“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
明神宗整天在後宮玩樂,身體虧了事小,就不怕天下大亂?他不怕。為什麼,他心裡有底。在此之前,他已經用了一個絕招兒,把朝中大臣都給擺平了。
明朝和其他幾個朝代不太一樣,沒有中書省和宰相,而是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全部稱為“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首輔”,主持內閣大政。
明神宗歲數還小的時候,張居正是首輔。因為張居正是明神宗老師,明神宗非常怕他,張居正一咳嗽,明神宗就嚇一哆嗦。明神宗長大了,張居正訓他還像訓三孫子似的。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朝中大事自然是張居正說了算,就連明神宗的飲食起居,張居正都要管,搞得明神宗一點自由都沒有。好在張居正是一位精心治國的大臣,雖然專權,但把國家治理得挺好,讓明神宗省了不少心。
張居正死了以後,明神宗私下裡喝酒慶賀,慶祝自己從此翻身得解放。他不想再那樣緊緊張張地每天上朝,聽那些大臣嘰嘰歪歪說些瑣事。於是就產生了不上朝的想法,可不上朝又擔心這些大臣不好好玩,怎麼辦呢?明神宗很聰明,這些大臣的頭是首輔,他只要把首輔一人鎮住了就行。首輔不敢胡來,規規矩矩辦事,他就可以輕輕鬆鬆當皇帝了。怎麼鎮住首輔呢?拿張居正開刀。
明神宗其實挺恨張居正的,他活著的時候敢怒不敢言,這回張居正死了,他要用張居正的下場來嚇唬後來的首輔。就在張居正死了兩年之後,明神宗開始清算張居正。張居正兒子上吊自殺,家人全部發配。明神宗還要把張居正刨墳掘墓戳屍,最後念其治國有功又是老師免了。
張居正如些勤政,最終都落這樣的下場,可見明神宗有多狠,後來的首輔哪個敢亂來?明神宗心裡講話,我不上朝,不代表我沒有權力,誰亂來辦誰,我連老師都辦,還不敢辦你們嗎?
事實上,明神宗這招起了作用,朝中那些輔臣真沒有敢亂來的。再加上明神宗也不是糊塗人,該玩玩該樂樂,但大事不糊塗,所以三十不上朝,照樣天下太平。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是:貪酒、貪色、貪財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不是一個庸人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