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說點評
-
2 # 御史大夫001
劉秀,趙匡胤,和李世民三個人都是帶兵出身的,當皇帝的方式有所不同外,在當皇帝以前都是帶兵打過仗的。先看一下他們的戰績吧1:劉秀
昆陽之戰
在新朝大軍圍困昆陽城時,劉秀先是在昆陽城中做出了對抗王邑軍的戰略部署,之後帶十二人突敵而出,四方奔走請來萬餘救兵後趕赴昆陽,又僅帶千人破數倍來犯之敵,之後又實行疑兵計和分兵計,自己更是親率三千敢死隊,直搗百萬敵軍之中軍帳,並擒殺敵軍猷首王尋,驚走王邑並破其百萬大軍,這需要多麼卓越的個人魅力和軍事才華才能做到呢!放眼古今中外幾乎無一人能勝任,但劉秀卻做到了。其在昆陽之戰中的表現,簡直讓人對其產生高山仰止之感。
劉秀還有很多的戰績足矣證明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將才。
2:李世民他統帥大軍,屢屢施展 “堅壁清野、固守疲敵”戰術,連戰連捷,令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一個個強悍敵手飲恨,功封天策上將。
李世民能讓很多的著名將領都甘心接受在他的麾下,也是難得一見的將才
3:趙匡胤公元956年,後周皇帝柴榮御駕親征,向富庶的南唐進攻。趙匡胤先是用一百人做誘餌,取得了五千人戰勝敵軍兩萬人的輝煌戰績;然後,又用這五千人攻下了易守難攻的滁州,斬殺了沙場名將皇甫暉。
趙匡胤南征北戰收復很多的地方割據勢力,也是難得一見的將才
-
3 # 中國驃騎兵
題主,你好。這三個人中劉秀、李世民兩人絕對算是名將。劉秀的昆陽之戰和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的表現絕對是名將中的名將。老趙嗎?我就不清楚了,請樓下的解釋。
-
4 # 江山歸一統
劉秀.李四民.趙匡胤既是皇帝,又是能親自打仗的名將,在皇帝中能打仗還有宋武帝劉裕.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
5 # 野草的沉思
這三個人都是歷史上的明君,也都堪稱名將。
一,劉秀的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好象是神話。
更始元年三月,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發兵征討山東。以巨人巨無霸為壘尉,驅趕著虎、豹、犀牛、大象以助威武,發精兵四十三萬,號稱百萬,圍攻昆陽城。
昆陽城中諸將皆恐慌,想散歸別處。劉秀說:"眼下兵和糧草都不多,敵人強大。如果併力抵抗,還有可救。如分散,必被全部殲滅。現在宛城還在我們手中。如果昆陽被攻破,其他城市也保不住。我們今天不能顧妻子財物而分散,而應合力應戰。”初時,諸將不大服劉秀,及事急,才共找劉秀問計。劉秀為大家規畫成敗。大家才信服他。當時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劉秀讓王鳳和王常守昆陽,自己夜裡帶李軼等十三騎出城南門,去外面找救兵。
劉秀到了郾城、定陵,徵發了各處兵馬,約一萬多人。六月初一,劉秀率軍至昆陽附近,當先率一千多精兵充當先鋒。王尋軍派幾千人來交戰,劉秀衝入敵軍,斬殺了幾十名敵人,軍心大振,以一當百,連連推進。劉秀趁勢率三千人衝擊敵軍司令部。王尋王邑輕視他們,率萬人迎戰,令其他部隊不要輕舉妄動。漢軍奮勇,敵軍潰敗,王尋被殺。這時昆陽城裡的漢軍也擂鼓衝殺出來。內外夾攻,喊聲震天。王莽軍徹底潰敗,爭相逃命,屍橫百里。恰巧又遇上大雷狂風,暴雨傾盆,河水四溢。虎豹都嚇得腿直打顫。士兵掉進河裡淹死上萬,河水為之斷流。王邑等人踩著死屍渡河逃走回洛陽。漢軍繳獲的財物多得沒法計算,連月搬運不完。關中響震,各郡紛起響應漢軍。新莽王朝動搖了。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精典戰例。劉秀的表現,堪比鉅鹿之戰的楚霸王項羽,又亞似當陽長坡坡的趙子龍。
二,趙匡胤二戰例。
高平之戰,是北漢與北周的一次重要戰事。由於戰時北周的右軍將領樊愛能和何徽畏敵勢大,引軍先退,使北周軍陷入危機,周世宗柴榮遇到危險。這時趙匡胤為宿衛將,見狀對同事說:"主上如此危險,我們怎麼能不拼死力戰?”他讓張永德率軍從左翼高處用箭射擊敵人,他自己身先士卒,策馬衝向敵人前鋒,士兵們都拼死戰鬥,以一當百,北漢軍被擊潰,四散奔逃。北周軍反敗為勝。
滁州之戰。趙匡胤戰後唐戰將皇甫暉。皇甫暉要列陣而戰。趙匡胤笑著答應了他。皇甫暉列完陣而出戰,趙匡胤突陣而入,大聲喊道:"我只取皇甫暉一人,其他人都不是我的敵人!"一劍擊中皇甫暉頭部,將其活捉,又擒了副將姚鳳,於是佔領了滁州。
世傳趙匡胤勇猛,名不虛傳。
三,唐太宗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一直親自掛帥,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謂之名將,也恰如其分。
-
6 # 楓葉0829
劉秀、李世民、趙匡胤三個皇帝以戰績論,絕對算得上名將,劉秀、趙匡胤是開國皇帝,一輩子南征北戰的,李世民可以說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
先說說劉秀,這個我覺得更可以說是神將,怎麼說呢?這人運氣太好了
昆陽之戰時,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而昆陽漢軍僅九千人,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史載其從後方偷襲王莽軍時突然大風飛瓦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江河水漲淹死很多莽軍。
還有就是劉秀由於被更始帝猜忌,被派到河北去收服當地勢力,但是卻沒給劉秀一兵一卒,劉秀相當於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去的河北,僅僅兩年後,就“跨州據土,帶甲百萬”,也在河北稱帝,建立了東漢。
下一個說說李世民,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其中的虎牢關之戰堪稱經典,當時竇建德率領精銳主力十餘萬人前來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大破竇建德十餘萬眾,竇建德僅率數百騎逃遁。
最後說說趙匡胤,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登上皇位之後,根據當時的形勢,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先是攻滅後蜀,然後平定江南,滅南唐。基本上每次滅國之戰的戰略方針都是趙匡胤親自制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據說個人武力值還很高,太祖長拳據說就是趙匡胤所創。
-
7 # 故園拾夢
帝王一般不排名將裡,文武廟裡武廟裡可沒有一個帝王。
單論三人能力,自然不比名將差。
尤其是光武帝劉秀,被毛主席贊稱,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王夫之贊其允冠百王。
劉秀手下臣子有七人進入武廟。
他自身能力又高於他們,自然算名將。
其代表戰昆陽之戰足以顯示其超高的軍事水平。
不可否認,昆陽之戰的確有運氣成分,這個運氣主要在人為上。放眼歷朝歷代,以少勝多的戰爭哪場沒有運氣在內?
運氣不是主要,事在人為,本事才是關鍵所在。
昆陽之戰王莽軍號稱百萬,實則精兵四十二萬,這四十二萬是王邑,王尋,嚴尤,陳茂合兵之總數。
一開始漢軍這邊的人都想逃跑,因為雙方勢力懸殊啊,劉秀陳說利害,給他們分析,他們不但不信反而大怒質問劉秀怎敢教訓自己,劉秀大笑而去,後來跑不掉又回來請劉秀出謀劃策作戰,於是這場戰爭主導權就落在了由劉秀手裡。
劉秀讓王常王鳳守昆陽城,自己帶領十三敢死隊,夜闖出去調兵,對新軍內外夾擊。
劉秀等人逃出去,新軍對昆陽發動攻擊,王鳳等人抵擋不過請求投降,王邑犯了個致命錯誤,也是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王邑拒降了。這其實不怪他,這得怪王莽,有一次王邑打了勝仗就因為沒有生擒敵軍,王莽責罰他了,他怕在丟人所以拒降,可能在他看來取昆陽如同探囊取物吧。
劉秀等人成功闖出去,集各地兵馬時,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願赴昆陽增援,劉秀又陳說利害,:“今天如果能破敵,珍寶財物要比現在多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們為敵人所敗,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麼金銀財物呢?”於是他們回去增援洛陽了。
劉秀等人達到昆陽,劉秀親自領一千人先鋒和新軍展開戰鬥,新軍派幾千人應戰,劉秀為鼓舞士氣,親自率先衝殺,斬新軍幾十人,跟隨將領言劉將軍平時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劉秀行為大大鼓舞了士兵士氣,新軍節節敗退,為了進一步消減新軍銳氣,劉秀詐稱宛下兵到,把信射進昆陽城裡,輾轉到了王邑手中,引起新軍恐慌。
後劉秀又選了三千精兵衝擊新軍中堅,王邑等人輕視劉秀,只派一萬多人應戰,為防止其他營混亂下令不許擅自出兵。劉秀奮力並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後,主將被殺,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昆陽城裡的人看到劉秀敢死隊勝利,出來和劉秀內外夾擊,新軍棄陣而逃,人多必然發生踩踏,時恰逢雷雨天氣,狂風大作,王邑帶來助威的虎豹嚇的都發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至此這場戰爭落幕了,後續就是漢軍搬領新軍的物資,搬了一個月都沒搬完最後放火燒了。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昆陽之戰漢軍是打敗新軍四十二萬,並非消滅,其中,踩踏死的,水淹死的,都有十來萬,逃跑的,被新軍殺的。
在這場戰爭中也可以看出劉秀的謀略,膽識,軍事能力,皆是一流,一戰成名天下聞。
當別人都想逃跑的時候,是劉秀遇事不慌亂,保持清醒的頭腦,分析情況給出相應的戰略。
又帶十三敢死隊夜闖十萬大軍。
搬救兵的時候遇到阻礙,又發揮他的口才,陳說利害,說服那些不願增援昆陽的人。
到達昆陽又身先士卒奮勇殺敵,鼓舞士氣。
王邑派一萬多人應戰,他隱藏實力,只帶領三千多少正面剛。衝擊莽軍中堅,擒賊先擒王的戰術。
又詐稱宛下兵到,打心理戰術。可謂步步為營。
其膽識,謀略,勇氣都是一流。
網上瘋傳的隕石術,因為不是重點這裡就不提了,是在兩軍對戰的前一夜。【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是夜有流星墜營,白天有濃雲,當營而隕。這個隕不是隕石,是隕落散開。這不是隕石,也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不能說老天幫劉秀。
至於雷電暴風雨這種,凡事有點思維的也不會覺得是老天幫劉秀,難道老天只對新軍下大暴雨?有目標的選擇衝擊?
-
8 # 漂洋過海來看你996
按照戰績來講,這三個皇帝當然算得上名將。
劉秀的戰績,別的不說,光昆陽之戰就能把絕大多數皇帝給拍死,估計也就霸王能比得上了。
毛主席評價劉秀:最會打仗,最有學問,最會用人的皇帝。
王夫之評價劉秀:允冠百王。(意思是超越了所有的帝王)
至於李世民,不管是正史還是演義小說裡,對李二的認可度都是非常高的
趙匡胤相對來說戰績會小一點,但是也是名將無疑,別的不說,一套太祖長拳就能把其他皇帝打撒下,哈哈哈
-
9 # 安定郡小書生
名將,俗語就是著名的將領,即作為將軍必須在其中某個方面領先同時代其他將領,也就是將軍之中的佼佼者。譬如太史公在《史記》中稱呼王離“秦之名將也”。
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馬上征戰天下的英雄,謂之名將毫不為過也。
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績漢光武帝劉秀,作為大漢王朝的延續者,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自跟隨其兄長兄劉演於南陽郡起兵,劉秀也深謀遠慮,經常親率軍隊,身先士卒。
在昆陽之戰中,劉秀曾率13名騎兵星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赴援昆陽,更是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最終取得昆陽大勝,讓號稱有百萬大軍的王莽新朝折翼與昆陽城下,從此新莽政權土崩瓦解。
在兄長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無故所殺後,劉秀更是表現益發謙遜,韜光養晦、隱忍負重,取得更始帝的信任從而出撫河內。北渡黃河後,劉秀採取一邊聯合地方勢力派,一邊強化武裝加強對弱小武裝的打擊吸收,很快統一的河北地區,最終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稱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戰績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大唐帝國的第二任皇帝,但無疑更是大唐帝國的締造者。被後世譽為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的軍旅生涯開始可以說很早。在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楊廣在北巡長城時,被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關;李世民當初就在左屯衛將軍雲定興的軍隊之中,參與了營救隋煬帝的軍事行動。後來其父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李淵多次出征,參與平叛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李淵晉陽起兵,李世民就是最初的支持者之一,被封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緊跟著又被拜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更是東征西戰,為唐帝國擴充版圖,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中原兩大割據勢力,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正是由於李世民的功勳,李淵不得不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並特詔許天策府自置官屬,使秦王府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宋太祖趙匡胤的戰績宋太祖趙匡胤,大宋帝國的開創者,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
趙匡胤早年投軍出身,在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東征西討,屢立戰功。郭威稱帝,趙匡胤出任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之後轉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柴榮即位,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
在高平之戰中,趙匡胤作為禁軍將領跟隨柴榮迎戰北漢、契丹聯軍入侵,面對前軍潰敗的情況,趙匡胤能夠臨危不亂,組織有效抵抗,最終反敗為勝。在此戰中,趙匡胤身先士卒,左臂被流箭射中,之後被拜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趙匡胤在跟隨周世宗柴榮參與了攻南唐之戰,都是因為軍功歷次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定國軍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忠武軍節度使,深得柴榮信任,就在柴榮病逝前,命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出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成為託孤之臣。
-
10 # 歷史學苑
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都是名將,亦是明君。劉秀謙和謹慎、開明厚道;李世民豪爽大度、英明果斷;趙匡胤寬仁睿智,廉政果斷。接下來,我們一一分析。
劉秀—亂世之中圖霸業漢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恢復大漢王朝,鞏固統一政權,結束多年戰亂。毛澤東評價他是“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
王莽新政末年,連年災荒,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天下大亂。劉秀和哥哥劉縯一起加入當時最大的起義軍—綠林軍,並擁立劉玄稱帝,劉玄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劉玄稱帝使得王莽震驚,王莽迅速調集43萬人進行鎮壓。在昆陽這個地方,劉秀與莽軍相遇,劉秀本身糧草不足,敵人兵力多自己幾倍。處於這樣的劣勢之下,劉秀冷靜分析目前的形式和前景,制定了作戰計劃。劉秀率領昆陽城僅有的八九千人,統一排程。他則親自率領一千多人當前鋒,奮勇殺敵。而莽軍仗著人多,十分輕敵,最終大敗。昆陽一戰,劉秀展露鋒芒。公元24年,劉秀召集兵馬先後收編了銅馬、高潮等地的起義軍,實力大增,關中人都稱劉秀為“銅馬帝”。
李世民—才能卓越,聖主賢君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二兒子,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騎射征戰、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透過玄武門之變取得皇位,開創了貞觀盛世。
唐朝建立後,很多地方都還處於割據混戰之中。剛剛24歲的李世民擔負起統一天下的大任,先後征討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僅用4年零一個月就統一了全國。
在圍困洛陽王世充的戰役中,更顯示了李世民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天才。李世民率唐軍圍困洛陽城,讓王世充岌岌可危,而此時河北竇建德率軍救援,李世民馬上展開軍事會議,制定以攻為守的戰略。讓一部分軍隊圍困洛陽,自己則親率大軍據守虎牢關,阻擊竇建德大軍的東進之路。最終根據情報“牧馬於河北,將襲虎牢”大敗竇建德的軍隊,取得勝利。
趙匡胤—青年才俊,文武雙全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在亂世中起家,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杯酒釋兵權,消除藩鎮,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趙匡胤天資聰穎,書讀的很好,武藝騎射也很出眾,完全繼承了父親的武學天賦。公元954年,北漢世祖劉崇趁著後周國喪,領兵征討後周。周世宗親率軍隊迎戰,趙匡胤也隨軍出征。兩方軍馬在高平展開激戰,戰爭初期,北漢軍隊處於優勢,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臨陣脫逃,導致後周軍隊大亂。趙匡胤冷靜應對,親率2000多騎兵從左側直撲北漢軍隊陣地奮勇殺敵,北漢軍抵擋不住,後周反敗為勝。高平之戰後,趙匡胤一舉成名,權勢逐步壯大起來。公元960年,趙匡胤利用後周群臣朝賀新年的時機,謊報軍情,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正式稱帝。
-
11 # 大白白野
應該算上名將,三人都是軍事家,李世民、趙匡胤都能衝鋒陷陣;昆陽大戰,劉秀等十三騎夜間突圍數十萬敵軍包圍圈就不簡單。劉秀、趙匡胤屬於開國皇帝,軍事家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但是李淵太原起兵,大唐建立,李世民居功至偉,這三位皇帝都屬於打天下的馬上皇帝。開國戰爭年代,軍事上能否取勝非常關鍵,甚至重要性超過政治,我們常說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為政治服務,可是,如果軍事方面徹底失敗了,政治也會無從談起。
偉人毛澤東精通曆史,說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說劉秀“中國最會用人、最會打仗、最有學問、學歷最高的皇帝”。說趙匡胤“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把宋太祖趙匡胤和唐太宗李世民並提。
劉秀在昆陽大戰中表現出色,指揮協調大約綠林軍起義軍17000人打敗王莽的新朝軍隊43萬人。這個以少勝多戰績在古今戰爭史上不多。
劉秀藉助河北突騎力量打敗河北稱帝的王郎勢力。打敗收降了幾十萬銅馬軍。公元25年劉秀在鄗南稱帝,建立東漢王朝,利用12年時間消滅了劉永、彭寵、盧芳、隗囂、公孫述等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李世民在太原幫助父親李淵策劃起義,攻佔了長安,打敗劉武周、薛舉和薛仁杲父子、王世充、竇建德等。長江以北基本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又派李靖等消滅東突厥、吐谷渾等異族政權。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李世民精通騎射,作戰常常身先士卒,經常創造以少勝多的戰例。
趙匡胤是武術家,武藝高強,兩軍對陣,曾親身擊傷南唐將領皇甫暉,使士兵把皇甫暉生擒活捉。高平戰役中率先衝鋒,勇猛作戰,扭轉了戰局,為後周軍打敗北漢、契丹聯軍建立殊功。建立北宋後打敗了李筠、李重進地方反叛勢力。派兵先消滅了荊南、湖南兩個割據政權,又派兵消滅了西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
12 # 高啟龍
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馬上征戰天下的英雄,謂之名將毫不為過也。
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績
漢光武帝劉秀,作為大漢王朝的延續者,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自跟隨其兄長兄劉演於南陽郡起兵,劉秀也深謀遠慮,經常親率軍隊,身先士卒。
在昆陽之戰中,劉秀曾率13名騎兵星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赴援昆陽,更是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最終取得昆陽大勝,讓號稱有百萬大軍的王莽新朝折翼與昆陽城下,從此新莽政權土崩瓦解。
在兄長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無故所殺後,劉秀更是表現益發謙遜,韜光養晦、隱忍負重,取得更始帝的信任從而出撫河內。北渡黃河後,劉秀採取一邊聯合地方勢力派,一邊強化武裝加強對弱小武裝的打擊吸收,很快統一的河北地區,最終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稱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戰績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大唐帝國的第二任皇帝,但無疑更是大唐帝國的締造者。被後世譽為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的軍旅生涯開始可以說很早。在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楊廣在北巡長城時,被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關;李世民當初就在左屯衛將軍雲定興的軍隊之中,參與了營救隋煬帝的軍事行動。後來其父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李淵多次出征,參與平叛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李淵晉陽起兵,李世民就是最初的支持者之一,被封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緊跟著又被拜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更是東征西戰,為唐帝國擴充版圖,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中原兩大割據勢力,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正是由於李世民的功勳,李淵不得不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並特詔許天策府自置官屬,使秦王府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宋太祖趙匡胤的戰績
宋太祖趙匡胤,大宋帝國的開創者,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
趙匡胤早年投軍出身,在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東征西討,屢立戰功。郭威稱帝,趙匡胤出任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之後轉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柴榮即位,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
在高平之戰中,趙匡胤作為禁軍將領跟隨柴榮迎戰北漢、契丹聯軍入侵,面對前軍潰敗的情況,趙匡胤能夠臨危不亂,組織有效抵抗,最終反敗為勝。在此戰中,趙匡胤身先士卒,左臂被流箭射中,之後被拜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趙匡胤在跟隨周世宗柴榮參與了攻南唐之戰,都是因為軍功歷次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定國軍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忠武軍節度使,深得柴榮信任,就在柴榮病逝前,命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出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成為託孤之臣。
-
13 # 雪峰居士
那麼劉秀、李世民、趙匡胤三位皆為帝皇,而且都是軍人出身的帝皇,如果把他們看做軍事將領,能否算得上名將?
劉秀、李世民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名將,而趙匡胤只能是一般的將領。為何?
劉秀,漢光武帝。未成為皇帝前,曾指揮著名的昆陽之戰,以少勝多的經典戰爭案例之一,此戰勝負深刻得影響了西漢末年曆史走向。在這裡就不詳細展開,總之此戰無論戰前、戰時、戰後,劉秀卓越的軍事指揮才得以充分展現。如配享武廟,漢光武帝應當之無愧與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以及漢初韓信等人並列。
李世民,唐太宗。少年從軍,彪悍異常。被拜為天策上將前,為大唐皇朝征戰四方,多的不說,先說淺水原之戰,破薛舉、薛仁杲父子,李世民在這場戰役中是反敗為勝;再說虎牢之戰,一舉殲滅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且作戰時身先士卒。也正因為虎牢之戰,李淵是封無可封,擠破腦袋弄了個天策上將封給李世民。如配享武廟,李世民則當之無愧列所有名將之首。
趙匡胤,宋太祖。追隨後周世宗柴榮,參與高平之戰得以晉升;後又繼續跟隨柴榮南征北戰,無顯赫戰功或戰役記載於正史、野史。如此,則不能配享武廟;且由於沒有指揮大型戰役而不適合稱為名將。但趙匡胤作為皇帝,治軍有手腕有魄力,能夠鎮壓兇悍異常的五代軍隊,此乃證明其政治才能,而不能視作名將才能。
-
14 # 榮耀歷史
想要做名將,就必須拿出震古爍今的戰績。從劉秀、李世民、趙匡胤三人的戰績來看,李世民是元帥,劉秀是大將,而趙匡胤是上將。接下來就展示一下三人的戰績。
天策上將李世民李唐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輝煌的戰績履歷表如下:
義寧元年,太原起兵後率軍攻入長安,為李唐奪得根據地;
武德元年,率軍攻滅割據天水一帶的西秦霸王薛舉、薛仁杲父子,穩定李唐西方;
武德三年,率軍攻滅盤踞在北方的劉武周、宋金剛,穩定李唐北方;
武德三年~四年,攻滅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勢力,佔據華北;
武德四年,擊敗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盤踞在山東的徐元朗,穩固中原。
真正奠定李世民在軍事史上地位的是虎牢關之戰,武德四年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王世充,欲開啟李唐統一全國的大門。
戰役之初,李世民屢敗王世充,王世充只得龜縮在洛陽城內,同時派人向華北的竇建德求援。為了防止李唐坐大,竇建德親率十數萬大軍,號稱30萬殺向洛陽。得到訊息的李世民決定兵分兩路,主力部隊由李元吉率領繼續圍攻洛陽,他則親率三千五百人星夜兼程趕往虎牢關迎戰竇建德。
這三千五百人可不是普通士兵,而是精銳的黑甲軍,由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等人統領,經過連續急行軍,搶在竇建德之前佔據虎牢關。利用虎牢關的地形,李世民硬生生拖住了竇建德十萬大軍,還派王君廓率1000餘人擾亂竇建德糧道。一個月下來竇軍士氣全無,李世民抓住機會率軍衝鋒,三千餘人把十萬大軍衝得七零八落,混亂之中活捉了竇建德,俘虜了5萬餘人,堪稱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王世充眼見沒了外援,只得乖乖開城投降,虎牢關一戰奠定了李唐統一全國的基業。
位面之子劉秀劉秀從一個放牛娃,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其傳奇經歷比之劉邦、朱元璋不遑多讓。要說到以少勝多,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在劉秀的昆陽之戰面前就是個弟弟。
新朝末年,赤眉軍、綠林軍造反,綠林軍推舉劉玄做了更始帝,打著恢復漢朝的旗號,聲勢浩大,王莽在洛陽調集了42萬大軍,由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統帥,殺向綠林軍盤踞的昆陽、宛城一帶,昆陽就是河南葉縣,宛城是河南南陽。劉秀和哥哥劉縯均在綠林軍中,劉縯正率主力進攻宛城,而劉秀僅有萬餘人留守昆陽,昆陽城內眾人都欲棄城逃跑,劉秀穩住軍心,他要求城中守將堅守城池,而他帶著13人趕在大軍包圍之前出城搬救兵。
昆陽城池雖小,卻很堅固,王莽大軍進攻一月有餘未能攻下,而劉秀搬來了萬餘救兵,他親自率領一千餘人為先鋒,向王莽大軍發起了衝鋒,斬殺敵軍千餘人,鼓舞了綠林軍士氣。數日後他又精挑細選三千餘人為敢死隊,帶著他們再次衝入王莽軍中,橫衝直撞,殺了統帥王尋,王軍大亂,昆陽城中萬餘守軍衝出城外,裡外夾擊,王軍大敗,僅餘千餘人逃回洛陽。
此戰殲滅了王莽的主力,新朝正式走向滅亡,同時也讓劉秀走到歷史前臺,開始綻放他耀眼的光芒。明末思想家顧炎武稱讚昆陽之戰“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武力值第一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後周孤兒寡母無力反抗,趙匡胤的江山相較於前兩位來得更容易些。宋朝建立後,平定了南唐、後蜀、南漢等政權,但這些都是趙匡胤部署,曹彬、潘美等大將率軍出征,想要看到趙匡胤的軍事能力,還是要看他在後周世宗帳下的軍功。
顯德元年,趙匡胤跟隨周世宗討伐北漢、契丹聯軍,剛一交戰,周軍樊愛能部便潰敗了,主將脫逃,周世宗柴榮所在的中軍暴露在敵軍兵鋒之下,禁軍統領趙匡胤見狀率領兩千精兵迎頭殺向敵軍,以護衛柴榮,竟然硬生生將北漢大軍殺退,一路追著將他們攆回了太原城。
顯德三年,趙匡胤跟隨柴榮討伐南唐,首戰趙匡胤便現勇猛,亂軍之中直取敵將何延錫人頭,隨後柴榮率主力攻打壽州,趙匡胤分兵偷襲清流關。清流關上有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的大軍,號稱15萬人,趙匡胤派先鋒在清流關前叫陣,自己率軍從小道繞到清流關後,兩面夾擊,皇甫暉大敗逃入滁州城內。皇甫暉在城內喊話,要和趙匡胤單挑,結果一個回合就被趙匡胤活捉,滁州城破。
幾次戰前交鋒,趙匡胤都能擊敗敵軍戰將,堪稱皇帝中武力值第一,後來開創太祖長拳也合情合理。
-
15 # 脂肪故事
把封建王朝歷史上所有的皇帝都拿出來比較,這三個人都算是舉世無雙的名將!
這三個皇帝,都是“事實”上的開國帝王。李世民雖然是李二世,卻參與了大唐建國幾乎所有的重要戰役。
遍數開國之帝,幾乎都是身經百戰、從群雄並起中殺出一條血路,個個都稱得上不世名將!
一、名將的標準成為名將,一定要有指揮過規模以上戰役的經歷。一定要有一場以少勝多、以弱擊強、以寡擊眾的戰役。一定要有一場讓史書銘記、得到世人認可的戰役。
劉秀以八千綠林軍,於昆陽城下大破王莽重兵,此戰之後,王莽新朝潰不成軍,再也無法組織起像樣的攻勢!
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他破薛舉、敗宋金剛、擊劉武周、滅王世充、平竇建德、攻劉黑闥,每一場戰鬥單獨拿出來,都是堪稱用兵如神的典範之作!
趙匡胤跟隨柴宗征討北漢、契丹、伐南唐,顯示了高超的戰場直覺和指揮天份,亦稱得起名將。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是所有皇帝中個人武力值最高的一位,是唯一被認定為“武術家”的皇帝。
二、名將的進階如果僅僅會打仗、能打仗,可以算是一個出色的將軍,但要上升到名將的境界,那就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作戰風格。
這三位皇帝都有著極為獨特的作戰風格。
劉秀思慮綿密、滴水不漏,對整體大局的把握無出其右;在用人上更是敢於放權,指揮起來如臂使指,分進合擊爐火純青!
李世民老辣果斷,善於把握戰機、尋找戰機、捕捉戰機,在面對強敵堅陣時,又能夠當機立斷創造戰機,所以每戰必勝!
趙匡胤用兵如火、以勢勝人。陳橋兵變後征討四方,在短短時間內即統一天下、威服群雄!如果不是去世過早,成就當不僅限於此。
三、如何成為名將名將之路,首先是一場選拔賽。
沒錯,你得生在戰火連綿的亂世,才有建功立業、進階升級的機會!要是國泰民安的盛世,連打仗的機會都沒有,怎麼能成為名將!
名將之路,更是一場淘汰賽。
時逢亂世,群雄爭霸,每個人都想定鼎天下、稱王稱霸,天下之大,猛人輩出,你要想脫穎而出,就得踩著無數人爬到足夠高的地方!
最後,成為名將要有著足夠好的運氣。戰場之上,刀兵無眼,一隻流矢就能夠讓所有的可能煙消雲散!一個不起眼的小兵就能夠讓你萬事皆休!
並且你要祈禱,不要一進地圖就碰到自己無法戰勝的強大敵人!
所以,要成為名將,運氣的因素佔了很大部分!
結語:名將之上,還有另一境界。那就是統帥!統帥已經超脫了一城一地一戰一役的層次,而是上升到了胸懷全域性、謀天下計的境界。
到了這個境界,他們已經不拘於一戰一地的得失成敗,而是從天下的角度來排程兵力、取捨決斷,有了戰略觀、大局觀的視角,要擊敗他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在一個時代,名將可能有很多,但是統帥是極其稀少的,比大熊貓還要珍稀。以華夏文明的體量,一個朝代能夠成為統帥的,不會超過一隻手!
遍數歷朝歷代,其中最為傑出者,也僅朱元璋、劉邦、劉秀、曹操、李世民而已!
-
16 # 高平爺們
當然是名將,而且居功至偉,彪炳千古。
特別是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昆陽之戰是他一生的榮耀,文武雙全,才貌兼備,治國有方,心胸寬廣 ,仁慈儒雅,所有優點於一身的戰將和皇帝。劉秀的戰績在歷史上應該是元帥。
唐二代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玄武門之變盡顯他非凡的睿智,李世民的文韜武略,開創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李世民的戰績在歷史上應該是上將。
亂世出英雄,此時趙匡胤被推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可見趙匡胤並不是凡夫俗子,他的軍事才能助他登上人生巔峰,當時的趙匡胤武功相當了得,不愧為重情重義的俠義之士,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戰績在歷史應該是中將。
三位久經沙場的名將,以自己的能力打下江山,最後開創了屬於他們的偉大王朝,開啟了他們的偉大時代。
-
17 # 公孫雜談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您這是小看這些皇帝了,這些皇帝生於亂世,卻都能蕩平割據,使天下歸一,靠的是什麼?當然是軍事才幹了。
這幾個皇帝早就超越了名將,而是響噹噹的軍事家,下面咱們分別聊聊他們。
咱們先說劉秀。
少年的劉秀生活在王莽篡位新朝,改革復古引起天下大亂的時代。他二十七歲由宛城起兵到統一天下用了十二年。這些年裡沒幹旁的,就是打仗。那麼咱們就看看這位光武大帝的著名戰役。
昆陽之戰。
在昆陽之戰以前,劉秀的主力軍基本是劉氏宗族和本地的豪傑。劉秀這時候,沒兵沒將,沒有盔甲,沒有戰馬。在起兵初期,劉秀是騎牛上戰場的。然而,就是靠這樣的隊伍和裝備打贏了軍閥和義軍,成功統一了天下。這是後話,暫且不提,單說昆陽之戰各方情況。
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打出了復興漢室的旗號,震動了新朝上下。
王莽一看,這還了得,這幫小羔子也想成氣候,奪取我的天下,不行,我必須得掃平他們。
於是他派出了王邑、王尋哥倆出精兵四十二萬殺向昆陽和宛城一線,王莽心說話,就你們那點人,禁不住我一劃拉,一戰就能收拾得乾乾淨淨的。
再說昆陽城裡。漢軍僅九千人,誰都害怕,各路人馬都想棄城逃跑。這時劉秀嶄露頭角,他就對大家說:咱們在一起,還存在打勝的希望,如果各自逃跑,一個都活不了。
他的這些話說服了眾人,並自報奮勇,出城調援兵。他率領13名騎兵,星夜出城,調來了一萬七千精兵救援昆陽。
看到這,咱們都得說劉秀有膽有識,能團結諸部將領,這不是一般名將能做到的。
但是,劉秀調來的兵加上昆陽城裡的兵,一共才二萬六千人,與王莽四十二萬大軍差太多了吧!
這就顯示了劉秀卓越指揮才能。
再說新朝的王邑等眾人。王邑閒著沒事就和手下人吹牛,說咱們軍隊一過,什麼城都能掃平,就昆陽這小城,三下五除二就收拾了,然後咱們哥們唱歌跳舞,也快活快活!
王邑太輕敵了,故而麻痺大意,為失敗埋下了伏筆。
此時王邑開始行動了。又攻城,又挖地道,又造雲車,大有將昆陽吞沒之勢。但是,別看人多,總打仗攻城也累啊,於是士兵三一群兩一夥找地方涼快去了。王邑更沒合計漢軍外援來了。
此時劉秀探得訊息,一反常態,衝鋒在前,連手下人都感到奇怪。劉秀知道擒賊先擒王,直奔王邑大本營殺來。而王邑這邊,兵找不到將,將不知兵,幾個回合下來,不知所措。
但王邑這時候,還沒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他只知道劉秀沒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兵多將廣,但卻不知道大軍的精神頭沒了,一點士氣都沒有,而且他還顯能耐,親自出戰,不讓別人助陣,這正中劉秀下懷。
要知道,這些大軍都聽王邑的,王邑不死,昆陽城肯定守不住。於是劉秀就跟王邑玩了命了,最後王邑戰死,昆陽守軍一看機會來了,乘勢出擊,裡迎外合,將王莽大軍殺得丟盔棄甲,兵敗如山倒,朝野震動,新政權土崩瓦解。
一萬七千多人打敗王莽四十萬人,劉秀一戰成名。
這一戰奠定了劉秀的軍事家地位,而統一全國的構想,就是戰略家了。這可不是名將能達到的高度。
我們接著說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大家太熟悉了,隋末天下大亂,他隨父親李淵晉陽起兵,攻城略地,戰功赫赫,又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皇帝位。開創了“貞觀之治”。咱們也看看他的著名戰役。
洛陽之戰
洛陽是王世充的老巢,按理說精兵糧足,一般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王世充為人不地道,像李世績、程咬金、秦瓊等等紛紛叛他降唐,也就是戰爭一開始,王世充就不得人心,士氣低落,您說這仗怎麼打,幾個回合就把王世充逼進洛陽孤城,王世充不得不向竇建德求援。
竇建德在權衡利弊後決定出兵洛陽。
當然,竇建德有自己的算盤。他和王世充沒什麼交情,往深了說還是敵人。但他又想如果王世充亡了,那麼下一個目標就是他,乘這個機會不打李世民還等什麼呢!
出於這種心理,他才答應王世充的。竇建德其人不簡單,河北一帶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民心。但是由王世充求救到竇建德出兵,足有幾個月時間,那麼他在幹什麼呢?
方才咱們說過,竇建德坐山觀虎鬥,只想能夠從中漁利,他心說話,兩敗俱傷才好呢,才正合他意。
竇建德跟上文的王邑一個毛病——輕敵。這是打仗的大忌。而且他也沒把李世民放在眼裡,一個毛孩子有什麼能耐,故而失敗也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他還有另一層心思。李世民勞師動眾,時間長了,肯定耗不起,而且大軍的給養保障等都是問題,等你們打累了,我們二十萬聯軍解決你這十萬人馬,那是輕鬆加愉快的。
也是因為這樣,竇建德把時間拱手讓給了李世民,為失敗埋下了伏筆。
接下來就是洛陽之戰中的虎牢關大戰了。
竇建德親率十萬之眾向洛陽進發,一路之上,唐兵唐將,或退守,或避開。李世民身邊的將領也認為打不了,先撤了再說吧!
這時候,李世民顯出了卓越軍事才幹。他認為虎牢關易守難攻,竇建德想和王世充聯合沒那麼容易,這可是各個擊破好機會,怎麼能放過?
於是李世民在大白天一面圍王世充,一面去虎牢關增援。王世充叫苦不迭,明知援軍來了,卻沒有能力出城接應,勝利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在虎牢關,李世民不斷派兵襲擾竇建德的軍隊,而且連續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給竇軍心理上蒙上了一層陰影。
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相持了四個多月,雙方都疲憊不堪,李世民派兵絕了竇建德的糧道,戰況開始對竇建德不利。
這時有人就勸竇建德,咱別在這耗著了,您來了圍魏救趙,去偷襲李世民的老窩,洛陽之圍就解了。
本來這個計謀挺好,但竇建德耳軟心活,架不住王世充的哭訴哀求,居然沒有采納。這時失敗已經註定了。
五月的一天,李世民與竇建德展開大戰,從早上打到中午,夏軍又渴又累又餓,李世民一看機會來了,親自率軍衝鋒陷陣。
而竇建德始終沒拿李世民當回事,也沒想到李世民敢親率大軍進攻他的大本營,結果是措手不及,防線崩潰,慘遭生擒活拿。
這一戰,奠定了李唐統一天下的基礎。
李世民在料敵遠近、取勝於地、心理戰、突襲戰等各方面堪稱典範,不愧為軍事家、戰略家!
這比那些大家熟悉的秦瓊、程咬金、薛仁貴高出了幾個段位,豈是名將能比的?
最後再說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是後周護聖指揮史趙弘殷次子,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改國號“宋”。
他根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完成了全國的大部統一。
接著我們再看看他的著名戰役。
公元954年,柴榮即位,北漢與契丹聯軍南下入侵後周,柴榮親自迎敵,不料手下是一幫豬友,一部分人臨陣倒戈,一部分人直接撤梯子,不戰而退,您說這仗怎麼打?
情急之下,趙匡胤挺身而出,並且提出軍事部署反擊,結果還真打贏了,這一戰叫“高平之戰”。
公元955年,後周柴榮準備攻蜀,朝野上下認為根本不可能打勝,這時趙匡胤挑起徵蜀的重任。他提出了進攻策略、作戰方案,及兵力部署。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這個顯能耐,逞能,等著看他的笑話。不料徵蜀過程盡在他的預料之中,從此聲名鵲起。
公元956年,後周柴榮進攻南唐壽州,久攻不下,還陷入南唐援軍的包圍之中。柴榮讓趙匡胤率五千人馬掃平壽州周圍唐軍,而唐軍有十萬之眾。而趙匡胤卻答應了,不但答應了,還打敗了南唐二萬軍隊,斬殺了唐將。
接著又是五千人馬,進攻滁州。攻堅戰,趙匡胤又是打敗十萬唐兵,從此趙匡胤聲威大震。
從這三次戰鬥中,能看出趙匡胤能敏稅地抓住戰機,能抓住戰鬥的要害,而且料敵在先,勝券在握,而其他的將領卻看不出來,顯然超過了許多名將。
趙匡胤不愧是中國北宋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
說句題外話,如果不是被二黑趙光義害死,趙匡胤很有可以統一全中國,並且收復交趾地區。
劉秀有昆陽之戰,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趙匡胤在《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中甚至像個江湖俠士,如果把這些人看做軍事將領,他們的戰績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水平?
回覆列表
這三位帝王中劉秀開東漢二百年基業,李世民雖不是開國之君,但為大唐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趙匡胤是宋朝開國之君。
能為開國之君,其文韜武略絕對在當世第一。
劉秀的能力與運氣各佔一半,被後人稱為“位面”之子。但是運氣是伴隨能力而生的。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二十年後群雄並起。當時起義的是劉秀大哥,後戰死,推劉秀為首領。後來歸順朝廷,再後來打敗朝廷建立東漢,其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李世民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在初中高中課本學習不少關於李世民的課文,他在這三人中軍事能力最強,不可多得的善於騎兵突襲戰術的皇帝,唐初英雄輩出,那些英雄能夠臣服於秦王李世民,可見他軍事能力!
趙匡胤作為宋太祖,開國之君,軍事、政治能力也是無可挑剔!34歲便成為開國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咱們34歲在幹什麼?服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