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味書窩
-
2 # 強哥說劇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白人託尼給黑人鋼琴家唐當助理的故事。剛開始兩人相處的並不好,託尼對唐有歧視。唐也看不慣託尼的談吐和做事風格,但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託尼對唐不再歧視,唐也慢慢接受託尼,兩人最終成為了好朋友。
《綠皮書》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是一部關於友誼和種族歧視的電影,由於兩人身份的差距,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一個是生活在上流社會的鋼琴演奏家,經常出入一些高檔場所,和一些有身份的人打交道。而另一個只是一個夜總會的保安,沒有什麼文化,舉止談吐比較隨便。影片正是透過兩位身份和地位的懸殊,引出兩人剛開始存在隔閡的原因。然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影片是通過幾個事件一步一步消除彼此的隔閡的,先是唐到酒吧喝酒,遭到幾個白人的欺負,然後託尼奮不顧身救了唐,後來託尼打了警察被關了起來了,唐就找關係把託尼救了出來。
電影一經上映就引發了社會討論,在美國一直存在種族歧視的現象。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存在這種現象,說到這我突然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則新聞。在美國一對黑人情侶在公園散步,遭到公園白人管理員的持槍驅趕。在《綠皮書》中同樣如此,綠皮書其實是一專門為黑人旅行用的書,書中記錄了所有願意接待黑人的酒店。據此我們就能看出,在美國種族歧視嚴重到什麼程度。不管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的唐,都免不了被歧視。雖然唐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但依然免不了被人歧視的命運。
影片中有幾處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例如一次兩人路過一個衣櫥的時候,看到一套西裝很不錯。託尼就建議唐試穿一下,當老闆知道是黑人唐要試穿時,態度頓時發生了改變。再有一次唐演出前要到餐廳吃飯,但被酒店工作人員攔了下了。所有觀看演出的觀眾都能進入餐廳就餐,唯獨唐被他們拒之門外。影片透過大量的例項,向我們展示了在美國種族歧視的嚴重性。
影片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下足了功夫,兩位主人之間想成了鮮明的對比,有很多細節的鏡頭,導演正是透過這些細節的刻畫,塑造出兩個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性格。不管是談吐舉止,還是生活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影片中的音樂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影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唐只有在談鋼琴的時候才找到自己,只有透過音樂才能消除和白人之間的隔閡。音樂是無界的,在音樂裡不存在差距,不存在種族歧視。只有音樂才能讓唐找到自信,得到別人的讚美和認可。
整體來看《綠皮書》是一部反對種族歧視,讚美真摯友誼的電影。電影透過兩位男主種族的不同,慢慢引出種族歧視這個中心話題。再透過兩人的後來的相處,慢慢消除兩人的隔閡。人與人之間用心對待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為膚色和種族歧視別人。
-
3 # grapes
“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又或不夠男人,那請你告訴我,託尼,那我到底算是什麼人?!”——這句臺詞是《綠皮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臺詞,這句臺詞真是的反應出了也表達出了唐的內心的壓抑,不歸屬於白人,但為了獲得白人上流社會的認可不而選擇不和黑人為伍,還要保持著音樂藝術家的清高,他的內心該是有多麼的寂寞孤獨。
這部劇講述的就是一個黑人鋼琴家(唐)為了到美國的南方去開展自己的巡迴演出,但南方是個種族歧視很嚴重的地方,為了能讓自己的巡迴演出順利,唐僱傭了一名白人司機(託尼)來當自己的保鏢及司機,由於兩位的社會階級和教育程度的差異,使得電影笑料不斷,看起來感覺很輕鬆,但靜下心來回味,整部影片看下來就是白人拯救黑人的故事,因為有白人,唐的巡迴演出才成功了,白人才是美國的真正主人,白人才是這個社會的救世主!
雖然,在影片中看似唐成功了,但注意一個細節,下面的觀眾全都是白人,唐的成功與否還是得經過白人的認可,底子裡在美國白人至上還是一種主流狀態。
在美國種族歧視一直是個長久以來解決不了大問題,即便出了個黑人總統,但在美國,這種種族歧視還是沒一點改觀,近期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壓7分鐘從而導致死亡的事件已經導致美國全國性的出現暴亂,示威遊行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
4 # 找明天
綠皮書的確是配得上現有平臺給出的高分的電影,而它的高分也是因為把平常而敏感的現實拍成了電影。
簡單來說就是一部白人黑人存在種族之間的敵對、歧視等問題的兩個人因為一起外出工作,慢慢的從歧視-體會-不解-理解-認識-到好友的電影。(可能有人說我這個順序不對,每個人理解不同吧)
而為什麼這電影能這麼高分?個人理解就是一開始說的那樣。但是,拋開我們本土廣電限制原因,並不是每個導演找到敏感題材的內容都能把電影拍好。所以這電影能的高分和獲獎:1,題材。2,演員(演技的確自然到位,特別是那種體會轉變到理解的過程)。3,導演。4,劇情(沒有科幻片那種拖沓)。5,(可能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電影所表達的國家以外的地方可以透過這種敏感題材瞭解到該國家的國情和本土文化等原因,所以這點是很能吸引人的一個點。就像日本的av、漫畫。南韓的倫理等等。首先這個原因就是一個大賣點吸引人。
以上是簡單的看法。如果有耐心可以看看以下長篇大論:
最佳影片《綠皮書》一直是當年奧斯卡的熱門預測物件。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的是維果·莫特森飾演的底層白人司機,以及馬赫沙拉·阿里飾演的黑人鋼琴家前往尚未平權的南方巡演,兩個地位和性格懸殊的男人,在旅途中從格格不入到惺惺相惜,成就了一段真摯的友情。
與以往的同類型影片不同,在電影《綠皮書》裡,黑人成了具有高地位的僱主,而白人則是他的司機,二者之間的對立被反轉,故事簡單通俗,加入了更多喜劇的成分。
2018年11月21日,《綠皮書》在美首映,上映後就獲得了高達94%的爛番茄觀眾好評度。
在整個頒獎季,《綠皮書》獲得了多項大獎,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曾力薦這部電影,說自己兩週內看了五遍。
知名影評人圖賓根木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綠皮書》屬於溫情小品,不激不越”,目前,電影的豆瓣評分達到了8.9,也是當入圍奧斯卡影片中分數最高的一部,不少觀眾都說自己看得“笑中帶淚”。
影評人週黎明在微博上評價說,“影片對兩位主角的描寫非常細緻,兩位演員也貢獻了深入骨髓的表演。
更難得的是,對當年種族歧視的刻畫儘量避免了臉譜化,由此,當年黑人藝術家對於尊嚴的堅守,更令人動容”。
據悉,維果·莫特森為了角色一度增重40斤,原本不會鋼琴的主演馬赫沙拉·阿里進行了3個月的鋼琴訓練,並憑藉這個角色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獎。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奧斯卡典禮中的“中國元素”與“中國資本”可謂亮眼。
早在2018年7月,阿里影業就做出了參投決定,並將該影片推薦給了華夏電影,雙方決定一起把電影介紹給國內觀眾。
圖賓根木匠評價說,事實上,中國資本參與美國電影製作和發行已經很多年了,這是一種水到渠成,“中國大陸的投資人比中國大陸電影人更早一步拿到了奧斯卡”。
據瞭解,《綠皮書》將於當年3月1日國內上映,它也成為本次頒獎季最快與國內觀眾見面的奧斯卡獲獎電影。
-
5 # 西安大宅設計小姐姐
一個粗俗的義大利移民,對黑人百般厭惡,但意外得到了一份為黑人鋼琴家開車的工作。在近兩個月的巡演途中,兩人一起歷經磨難,見證著美國從北到南愈發嚴重的種族歧視,最終成為了摯友。這故事簡直是經典的美式主流劇情片的敘事模板和寫作教程,一輛車、兩個人,“在路上”的標準美式題材,一路升級打怪,從對峙、試探直至最終和解,抵達小格局的大團圓。它的每一步都避開險峰,按照最“套路”的方式本分地呈現故事,但依靠紮實的劇本、兩位男主角看似不動聲色實則暗流湧動的表演,讓舊瓶老酒又顯嶄新生機。《綠皮書》並不是一部音樂歌舞題材,但因為男主角之一的設定為黑人鋼琴家,眾多的演奏段落被導演聰明地化用,成為了電影外部的配樂。而更重要的是,樂曲風格的變換、兩個男人對於音樂的討論,非常巧妙地切近、融入了主題。
-
6 # 菜菜happy
“拒絕種族歧視”是一個非常政治正確的題材,也因此被拍成了不少電影。
可是也正因為這樣的政治正確,卻使得老樹開新花更加難得。
當對迫害的控訴從聲淚俱下變成微笑面對的時候,那種強撐出來的坦然反而能給人更深的感觸,就像那個不會哭著要糖吃的孩子。
影片的劇情非常簡單,因為酒吧整頓暫時失業的白人託尼迫於生活壓力,應聘去給黑人鋼琴家雪利當司機,因為雪利要巡迴演出,所以他們要相處兩個月。
一路上,向來不講究的大老粗託尼很多次把從骨子裡優雅端莊的雪利搞得很無語,而文化人雪利教給託尼的禮儀規範也讓託尼很暴躁。
《綠皮書》是一本全名叫《輕鬆度假 黑人司機綠皮書》的指南,裡面講了哪裡有專門為黑人準備的、不會被白人禁止去而且較為舒適的餐廳和旅館。
但當他們共同經歷了很多受歧視的場面之後,慢慢透過互相的保護和教導改變了對方的行為方式,而一開始對黑人充滿偏見的託尼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一路上都在保護他。他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對於這樣的題材來說這實在算不上是個有意思的劇情,但從描述來說聽著很政治正確,或者是一看開頭就能想到結尾,但這部影片卻跟我原本的想象很不一樣。
首先是節奏感,在目前節奏越來越快大環境下,無論是網劇還是電影都想盡力加快節奏,透過這種方式抓住觀眾的眼球,導致資訊量過大,要麼觀眾接受無能,要麼劇情鋪展不開,要麼細節沒法深挖。
而對比來看很多慢節奏的劇情又讓人看不下去。
但這部影片最讓人感到舒服的地方是它的節奏非常合適,每個片段都飽滿有力、張弛有度,既能讓你看到所有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又不會因為拖沓精力分散。
另一個讓人看著很舒服的地方是,整部電影並沒有因為想要給你講一個政治正確的故事而刻意地煽情,或者是歇斯底里地表達。
相反的,它的基調很輕快,就好像看著兩個人開車出門旅行了一次。同時,一個低階層、什麼都不講究的白人和一個在黑人裡階層稍高、什麼都講究的黑人的碰撞,產生了奇妙的效應,帶來了很多令人發笑的密集笑點。
影片沒有情緒上的負擔和沉重感,沒有道德綁架著你去流淚,但是又能留下蛛絲馬跡讓你看出總是微笑著的雪利背後的隱忍,發自內心的感到同情。
那個每天說話帶著髒字、生活都難以維持的白人,卻能隨意地在黑人服務的餐廳吃飯;那個坐車會在腿上鋪紅毯、每天在高檔音樂廳彈奏的黑人,卻只能在區別與白人廁所的松樹下的爛茅廁方便。
而這樣反差巨大的兩個人最後竟然很自然地成了朋友,也是因為劇本的優秀,讓人感到驚訝卻順理成章。
雪利教託尼怎麼樣簡化名字可以讓別人更通順的讀出來,怎麼樣把話裡的髒字去掉可以讓別人聽著更舒服,而託尼覺得,誰不願意聽自己講話就可以滾一邊去了,兩種想法其實並沒有優劣,雪利更討喜,託尼更隨性。
雪利看到託尼在場外和別的黑人一起擲骰子賭錢,告訴他:“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但你不同。”還提醒託尼拍乾淨膝蓋上的灰。
可以看出他是掙扎了很久才能改變自己被出身決定的命運,同時他也肯教導託尼不要髒了膝蓋損了尊嚴,要站著生活不要跪著賭錢。
但同時託尼根本不介意這些所謂的尊嚴,也不介意是不是和黑人一起玩,又讓人覺得如果你本身不那麼敏感,其實很多東西是傷不到你的。
面對多次的羞辱,雪利每次都露出了一個得體的微笑,不爭不吵,優雅的解決,但是在託尼為他打抱不平的時候,雪利只是告訴他,這樣令人不愉快的情景會一直出現,只有忍耐才是解決辦法。
雪利告訴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著咖啡和朋友聊天,發洩那點情緒並沒有什麼用,只有自尊才是永遠的。
這樣聽起來很對,也是君子的處世之道,但是託尼告訴他,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了你做了什麼,問問你為自己做了什麼。
君子的處世之道只能用在同樣的人身上,而如果看似很有修養的對待別人換來的是別人變本加厲的歧視,不抗爭反而是放縱別人的行為了,有時候自上而下的改變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還要由下而上更多的人配合才能真正改變那些根深蒂固在人們腦海裡的觀念。
託尼不會寫那些意境深遠、文采飛揚的信,但他知道該生氣的時候生氣,該為自己抗爭的時候抗爭,也許結果並不好,但起碼做了,起碼不會對不起自己。
雪利不會像託尼那樣氣頭一上來就去打人,但他每天微笑著,無論什麼樣的人他都能拿出極好的修養和自我約束來對待。
雪利和託尼,兩個人的膚色和生活地位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但讓人感覺奇妙的是,兩個人的性格也都並非完全符合他們所處的狀態。
託尼的定位是白人,在電影中相比黑人本該有更高的地位,可他卻只是在酒吧工作的油嘴滑舌的人,迫於生計給自己不喜歡的黑人開車。
你要說他因為自己的膚色更有優越感吧,他也願意和雪利分享自己聽到的喜歡的黑人音樂,也會因為第一次看到雪利完美的演奏情不自禁地紅了眼眶,誇獎雪利“根本不像個黑人,而像個自由女神”。
託尼會大口吃雞塊,也會用不好好開車為理由,小孩子一樣要挾雪利吃下他從沒嘗試過的雞塊,在得到不錯的反饋之後託尼還把全家桶都塞到了他手上。
你要說託尼身上充滿了市井小民的油滑氣息,他又會在早上結束了酒吧的工作後回家給孩子蓋上被子親吻他的額頭,回說著“早安”的妻子一句“晚安”之後擁抱著妻子沉沉睡去,會在維護雪利的時候拒絕餐廳主管給的錢。
你要說託尼是個大老粗,什麼都不懂,他又能寫出“一座小房子,一棟亮著燈的小房子,裡面住著幸福的一家人”這樣溫馨的話,又能告訴雪利要為自己抗爭。
你要說他偷了石頭還不在乎品行不端,可他又很嚴格的按合同給雪利找斯坦利鋼琴,每天晚上都會細細研究那本綠皮書。
雪利的定位是黑人,在電影中本該擁有相比白人更低的地位,可他卻是個能巡迴表演的著名鋼琴家,優雅和好教養彷彿從骨子裡透出的。
你要說他也是個處處受歧視的黑人,其實也不對。車子壞掉他等在路邊的時候,和那些在地裡耕作的黑人們久久的凝視到他的眼裡有了淚光,他和那些黑人完全不同,他不必為溫飽擔心,他還可以講“擁有尊嚴”這種精神層面的事,是那些耕作的黑人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
你要說他是個有修養的人,可卻不會去吃被白人嘲笑只有黑人會吃的炸雞,也不會聽下里巴人的黑人音樂,強大的同理心卻從沒用在理解自己的同伴上。
你要說他文采出眾,鋼琴彈得也好,可是表面上被人尊重背地裡卻被白人不動聲色地羞辱。
他們的角色身上存在著既矛盾又合理的衝突,也使得這部電影有很多可看的點。
也正是因為兩位演員在演技上能相互成就才讓這兩個人的性格更飽滿立體。
整個電影兩個人基本上全是對手戲,託尼從一開始“哼”著不幫雪利放行李,什麼話都不願意聽到後來真心為雪利考慮;雪利從一開始一臉高傲的坐在寶座上、披著紅毯坐在車上對託尼很陌生,到後來誤以為託尼要離開承諾給他更高的薪水來留住他。可以很明顯看出兩個人對彼此態度的轉變。
託尼一開始又混又高傲還聽不進勸告,到最後變成個安安靜靜會有些思考的人;雪利高昂著下頜骨展現不屑,和耕地的黑人對視時候眼神的閃爍,以及被警察抓到和另一個白人男子同性戀時,看向來救他的託尼眼神裡的自尊、委屈和氣憤。都能體現出兩位演員各自對角色的立體的性格塑造。
總之這部影片非常值得一看,強烈推薦。
-
7 # 玲兒妹妹談情感
看完《綠皮書》,想到了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奇風歲月》。
(《奇風歲月》書評:彼方尚有榮光在,少年何須滿鬢霜。)
兩者敘事的大背景相同,一個發生在1962年,一個發生在1964年。回想一下1960年代的美國,當霍爾頓還深夜遊蕩在陌生的土地,一心想成為一名麥田的守望者,當阿甘剛剛遇見珍妮,殊不知那個女孩竟會牽絆一生的時候,《奇風歲月》裡的主人公科里正與他的同伴們一同翱翔在南方小鎮的半空中,沐浴在南方熱情的Sunny下,縱橫在廣闊的麥田裡,盡情享受著少年時代的光陰,而我們的黑人鋼琴家唐·雪利正和白人司機託尼·利普駛在美國南部聖誕節前夕的風雪中。
這十年,黑人民權組織和3K黨針鋒相對,攪得美國國內雞犬不寧;美國對北越進行了第一次公開武裝進攻,正式拉響戰爭警報,無數的美國青年被派進越南的叢林中,生死未卜;南方各州實行“黑白隔離”制度,這種種族隔離但平等的合法化給黑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憂傷的暗紗.....
電影《綠皮書》就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將宏大又深刻的故事核心以溫柔又明亮的筆觸講述出來。
因為這學期剛好學了門叫做Interculture studies的課,自己的pre也是以一個名叫“say her name”的黑人平權運動為案例分析的,所以在看電影的故事中,聯絡到很多課上老師講過的內容,也同樣被主人公的勇敢與結局的溫暖觸動。
印度裔美國文化研究學家Homi K. Bhabha在他著名的“Cultural Hybridity”理論中提到過一個“The Third Space”的概念,在其中他講到the third space就是多種文化糅雜在一起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高度混合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生活的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著既包容又排斥的矛盾感,他們感到自己處在diaspora與hybridity混雜的環境中,與主流文化既高度集中又高度邊緣化。
在電影主人公的身上,這種“The Third Space”得到了充分體現。Dr.Shirley從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接受過完整的古典鋼琴訓練,住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樓上的公寓,他熱愛肖邦、李斯特與勃拉姆斯,為職業前景考慮,最後成為了一名爵士樂鋼琴師。舞臺上的他是聚光燈下最矚目的鋼琴大師,課舞臺下他卻只能在雜物間化妝、住在狹小的旅館裡。他生活在種族隔離仍然合法的美國,他是擁有音樂博士學位的非洲裔同性戀人士。
他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如此的迷茫。他無法融進黑人的原生環境,也不被美國的白人社會接納,又因為自己的性取向,他甚至對自己的性別也產生懷疑。於是,他只能在眾人喧譁的夜色中暗自垂首,在無數個受到偏見的場合倔強的維護著身而為人的尊嚴。
“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 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
在被從車上扯下查身份證的雨夜,在一醉方休卻僅僅因為膚色被毆打的酒館,在憤怒的敲下顫抖的琴鍵的演奏會,在無數次懷疑自己“既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的內心叩問下,Dr.Shirley自己身處在the third space裡,又彷彿就變成了the third space本身。
電影后段,有一段靜默的鏡頭。
他們的車在南部的鄉間小路上拋錨,和田裡勞作的黑奴對視的這一幕,無聲卻發出巨響。同樣的膚色的人相互凝視,雖然膚色相同,可是生在不同的成長背景,接受不同的文化,社會階層、人生觀、價值觀也截然不同。在這五秒鐘短暫地凝視中,卻蒼涼的敘事出兩類人悲歡不同的人生。那一刻的他們同樣生活在種族歧視的陰影之下,但Dr.Shirley好歹還有選擇回到相對民主的北方的權利,而後一類人呢?
“人生而不同,地域影響人生,總有人困於群山綿延,囿於江河湖海,起點如此,終點也如此。而我們只是帶著好奇匆匆一瞥,卻不知這一瞥裡有著多少人從青澀至蒼老的終生。”
想到這,Dr.Shirley作為那個年代黑人的縮影,卻是相對幸運的一個。他身後還有那麼多那麼多黑人,用無聲的方式,在歧視與偏見的目光中,波瀾不驚的度過了苦難但平凡的一生。
當託尼·利普問到Dr.Shirley為什麼甘願放棄北方的安穩,來到南方忍受有色眼光時,他的同伴說:“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就在《綠皮書》故事的次年,華盛頓林肯廣場二十五萬人聚集,眾聲反對種族隔離,馬丁·路德金振臂高撥出那句“我有一個夢想”,將民權運動推向高潮。
不是每個人都有鼓起勇氣的能力,但如同劇中所說,勇氣能改變許多東西。Homi K. Bhabha的理論同樣告訴我們,一切文化的不對等背後,都是權力之間的不對等。但是在這種cultural hybridity的過程中,也能夠為相對弱勢的一方提供發聲與權利訴求的聲音被聽到的可能性。
上課時,老師講的兩句話我很喜歡:
第一句是“每一個訊息就像星星 只要存在 就同等重要”
第二句是“You have to listen to the voice from the voiceless.”
1967年,黑人城市運動走向高潮,涉及128個大城市。其中紐瓦克和底特律的聲勢最大。在底特律,政府出動了14000名空降兵、國民警衛隊和警察,用坦克、機關槍和催淚彈來鎮壓黑人群眾,共造成38人喪生,5億美元財產被毀。1968年4月4日黃昏時分,馬丁·路德·金正站在孟菲斯城一家汽車遊客旅館的陽臺上,這時一個叫詹姆斯·厄爾·雷的白人突然向他開槍,把他打死,這年他只有39歲。
一個標杆倒下了,悲壯的運動還在繼續,即使是今天,黑人運動連同女權運動一起,依舊是西方世界關注的議題。同樣的,刻板印象與自我認同的概念,也在這個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世界中變得愈發複雜與模糊。我是誰?他人又認為我是誰?“喧囂與孤獨在對峙與妥協中,構成人生的全部迷局。”劇中不同膚色的主人公們在結尾以換位開車的方式表達出階級變換、角色和解的意味,但要做到完全而平等的認同卻絕非易事。
故事的結尾為這種身份認同與自我和解賦予了可能性,也因此顯得格外溫暖。無論是搖下的車窗、那句聖誕快樂、“謝謝你替他寫信”、聖誕夜全家團聚的暖色,還是那塊被小心翼翼放在桌上的“幸運石”。誠然作為符號,言語與行為本身並不含有意義,但是正是人的賦予,才讓它們充滿可悲可喜的意義。
“在兩類人雜糅著挑釁、無奈、好奇與容忍的旅程中,從最初彼此的“進犯”到最後極富感染力的瞭解與接納的過程中。”
“積雪慢慢融化。”
豆瓣上有句影評說的真好:“決定我們成為某一類人的,往往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世界,由我們見過、愛過的一切組成。”
-
8 # 鄉幹部
託尼是個吊兒朗當遊手好閒的混混,在一家夜總會做侍者,這期間夜總會因故要停業幾個月,可託尼要支付的生活費和房租,不會因此而取消,所以他的當務之急,就是去尋找一份工作來填補這幾個月的空缺。在這節骨眼上,一個叫唐雪莉的黑人鋼琴家提出僱傭託尼;唐既將開始為期八星期的南下廵回演出,可是南方對黑人的歧視非常嚴重,於是託尼便成了唐的司機兼保鏢。
一路上兩人迴異的性格,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與此同時唐在南方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平侍遇,也讓託尼對種族歧視感到深惡痛絕。
劇情發展順其自然地讓兩個不同膚色,不同身份的人在這次旅途中擦出了火花,一個是優雅,成功的黑人藝術家,一個是充滿小市民氣息的下等白人;在黑人地位備受歧視的那個年代,兩人互相影響,一路產生矛盾和衝突的經歷,將社會上的種族歧視這個現實展現得淋漓盡致;給觀眾帶來了很多的戲劇色彩。從人物的設定上,編導顛覆了以往此類題材影片,都是黑人幫白人打工的影視套路,用此證明黒人也存在於上流社會中,當然也包括總統。
這是獲獎亮點之一2,整部電影的表現手法非常自然,節奏不緩不慢,人與人相處的變化關係變換恰到好處,而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的臺詞對話,穿插在漫漫長途旅行中,化解了許多孤獨與無聊,卻又不時地把幸福和感動的小雨點撒向螢幕,讓觀眾在觀影中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是獲獎亮點之二3.影片故事的戲劇衝突等電影要素用兩個不同膚色,不同性格的人來展開,詮釋電影主題,當今社會特別是有種族和階層等級的人如何和諧相處。
活在“聚光白”的黑人,高雅又真摯,用知性的行為和精湛的藝術造詣感染了白人司機;
活在”黑影”下的白人,魯莽卻人情味濃,不戴有色眼鏡看人,自然有力的地感染了鋼琴家。這就是影片編導的高明之處,不用刻意去解讀怎麼樣跨越種族隔離這個連總統都頭疼的難題;用”人與人之間本身就是天然的朋友”這句活就可。
這是此劇獲獎的亮點之三實際上,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和國內許多影迷一樣,對電影巜綠皮書》也是一頭霧水,以為只是一部公路旅行片,待觀影完畢,才知這個奧獎不白拿。
膚色,階層,性格和志向天差地遠的一黑一白兩男人,因為音樂而結緣,因為公路旅行而成為一生的朋友;我想,有時光有才華並不夠,還需要勇敢,去推倒心中那面牆才能開門見山。電影就像一小塊石頭,投入黑白分明的種族社會,盪出一汪輕盈而美麗的漣漪,雖然有刻意擺佈之瑕疵,但我服這個獎項:也為這類題材的電影能登上世界影壇高峰而鼓掌。
-
9 # 葉秋臣
《綠皮書》是那種只看簡介都註定要掏錢買票的電影。
奧斯卡各大獎項塵埃落定,除去我們已經熟悉的《黑豹》和《蜘蛛俠:平行宇宙》等作品,還有一些平日裡不太熟悉的名字,也因為獲獎而被許多人列入了必看清單。
何為綠皮書?
如果你去百度,會發現這是一種官方檔案的代稱,因封皮是綠色才以此為名。同理,還有白皮書、紅皮書和藍皮書等等。但是,在電影《綠皮書》中,卻不是這個涵義。
這裡的綠皮書,是一本黑人出行指南,裡面記載了黑人可以吃飯和住宿的地方。那時候的美國,許多地方只允許白人進出,黑人是被禁止的,甚至廁所都是如此。
綠色意味著“通行”,意味著依據書上所述去操作,就可以儘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雖然並不生長在美國,但我們或多或少都對他們黑人和白人之間微妙的關係有一定的概念和了解。而且在過去的影視作品中,甚至是書本上的課文中,都對這個歧視問題做出過詳細闡述。
在這種既有矛盾的前提下,電影《綠皮書》巧妙地結合了這個背景,講述了一段愛與包容的故事。
唐,是一位黑人音樂家,打算進行音樂巡演。雖然生為黑人,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為人談吐風雅。即便是身份如此尊貴的黑人,也依舊因為膚色而遭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
託尼,是一位白人保鏢,他被聘為唐在巡演時期負責接送的司機。雖然整體素質都不如唐,但因為生來擁有的白面板,讓他為唐擋去不少的麻煩事。
兩人一開始的接觸並不順利,因為根深蒂固的矛盾始終都在,很難釋懷。但他們在一段時間的相處後,共同經歷了許多困難,也彼此感受到了對方的不易。
他們互幫互助,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用真摯的相處寫下了真正的“綠皮書”。
許多看過電影的朋友們都說,這部《綠皮書》雖然講的是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地位高低,但其實並沒有直白地去揭示什麼陰暗面。《綠皮書》更想給觀眾表現的是一種狀態,一種黑人如何生存的狀態。影片裡的唐已經是身份十分特殊的黑人,尚且還會有如此的待遇,可想而知若是再底層一些的人們,又會活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中。
電影《綠皮書》在細節方面也堪稱完美,因為改編自真實事件所以故事的細膩度也很高。部分片段會讓觀眾在看過之後,陷入一種無法辯駁的思考中,你既可以在當時的背景下了解為什麼白人要那麼做,又會對唐遭受的一切感到忿忿不平。但你同樣也很明白,這不是一己之力能夠改變的現實。
唐和託尼寫出了彼此之間的“綠皮書”,但其他人的“綠皮書”卻很難真正被讀到。
《綠皮書》是一部難得的上佳之作,將於2019年3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如此優秀的電影,有什麼理由不去買票觀看呢?
4天后,不見不散。
———————
-
10 # 峰大大123
《綠皮書》自然是一部好電影。
我甚至覺得,這部電影其實對我們華人來說,也很有現實意義。《綠皮書》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也很簡單,一個白人給一個黑人鋼琴家當司機,一路護送對方巡迴演出,兩人在一路經歷了諸多事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表面看,這是一部簡單的公路電影,看的就是導演如何在這樣模式化的故事裡玩出不同的東西。
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就是如此的低調而富有內涵,硬是把一個老套的主題拍出了新意。從技法,從劇情,從人物,從故事,都可以一品再品。這種把藝術做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境界的作品,定是大量的經驗才孕育出來的匠心。
正是因為太低調內秀,所以電影很多優點不被門外漢所察覺,讓觀眾看完覺得略顯平淡,意猶未盡。然後產生了不過如此的想法。這是非常可笑的。就好像吃了特級廚師精心料理的家常菜,然後說一點也不刺激獵奇,要去吃加足了味精的泡麵一樣。
總之,不要僅僅把這部電影看成是有關種族歧視的電影,這是部關於兩個人逐漸消弭偏見成為朋友的電影。有些電影,深刻的揭示人性中的缺陷,他們用手術刀去剖析人類的弱點。這當然是好電影,但有些電影,他們去發現人性中美好善意的優點,讓人看到希望。
-
11 # 範特東愛剪輯
《綠皮書》於2018年11月21日在美首映,整個頒獎季以橫掃之勢,獲得54項提名,18項大獎。除在金球獎上五提三中,成為金球獎最大贏家外,還美國製片人工會獎一舉摘得最佳影片獎。
其聯合出品方阿里影業成為繼亞馬遜、Netflix之後全球第三家、也是中國首家聯合出品獲奧斯卡提名影片的影視網際網路公司。
據介紹,《綠皮書》講述的是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這是我看過的最有意思的一部電影,全場笑聲掌聲就沒停過。節奏歡快,情節有趣又不失深度。V叔扮演的來自Bronx街頭的義大利裔司機和Ali扮演的受高等教育的黑人音樂家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二人從紐約一路向南巡演,然而越向南種族歧視也越來越嚴重。導演用一種巧妙的角度向觀眾展示了當時的不公以及音樂家內心的糾葛。儘管他從小就在不同的重要場合表演,然而最盡興的一次卻是在聖誕前夕的一個黑人小酒吧。他最終選擇了為自己發聲,不再對歧視屈服。結局溫馨感人,著實是一部好電影。
-
12 # 空調佬volg
不久前落幕的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美國傳記片《綠皮書》成為最大贏家。
其實,該片在2018年面世之後,就成為觀眾熱捧的佳片,連續獲得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工會獎等等。
國外諸多媒體,也對《綠皮書》不吝溢美之詞。
英國《觀察家報》甚至認為,它是“十年來最好的電影之一”。
“它把一段溫暖、動人又了不起的友誼,帶上了銀幕,同時又講了一個關於愛、同情心和深層次共鳴的人性故事。”
據說,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搬到銀幕進行藝術加工後,成為既搞笑又暖心的佳作。
那麼這部大熱的《綠皮書》,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又是怎樣的?現實中兩位主角經歷了什麼?《綠皮書》的名字又從何而來呢?本文將為您一一解答。
(以下文字含部分劇透)
電影《綠皮書》名字咋來的?
《綠皮書》是一本書嗎?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一本出行指南。
不過,這本指南是為黑人服務的,並曾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
《黑人司機綠皮書》
《綠皮書》誕生於1936年,全稱是《黑人司機綠皮書》(Negro motorst Green Book)。
在那個種族隔離的時代,黑人的行動受到諸多限制。
為了方便黑人朋友出行,一位叫維克多·雨果·格林的黑人郵遞員,編寫了一本詳盡的小冊子,列出了哪些旅店、停車場、餐廳等,可以為黑人提供服務。
因為創辦者的名字中,有“格林”(Green)字樣,因此這本指南就被簡稱為《綠皮書》,“綠”也有通行無阻之意。
《綠皮書》創刊人Victor Hugo Green
1936年《綠皮書》首次出版,並開始在加油站售賣,每年銷量高達1.5萬冊。
在1936年-1966年間,《綠皮書》每年都會根據最新調查,調整內容推出新版。
很多版本的封面上,都有這樣一句話:“隨身攜帶你的綠皮書,你可能需要它。”
在《綠皮書》這部電影中,這本出行指南成為關鍵線索,也成為該影片名稱的由來。
電影《綠皮書》講了啥故事?
故事發生在1962年。
非裔美國鋼琴家唐·雪莉(Don Shirley),即將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為了確保行程的順利和安全,他僱傭了正為生計發愁的白人託尼·利普(Tony Lip)當司機。
《綠皮書》劇照
一開始,二人都對對方存有巨大偏見。
唐是位天才鋼琴家,從小受到貴族教育,他難以適應託尼的粗陋,一再要求他行為舉止的文雅。
而託尼骨子裡歧視黑人,曾偷偷丟掉黑人裝修工用過的杯子。
就這樣,兩個膚色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格反差強烈的人,在旅途中產生了諸多矛盾和笑料。
然而在兩個月的旅程中,託尼被唐的才華所折服,開始站在他的立場思考,甚至為救唐而大打出手。
《綠皮書》劇照
唐也幫託尼給他的妻子寫信,這也同樣深深打動了託尼。
當旅行結束時,兩人都放下了偏見,成為彼此的摯友……
《綠皮書》劇照
唐與託尼的故事原型——都非俗人
電影《綠皮書》濃縮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唐·雪莉與託尼·利普都確有其人,並且也經歷了同樣感人的旅程。
並且現實中的兩位主角,人生經歷比電影更精彩。
真實的唐·雪莉
先說說唐·雪莉這位大藝術家。
唐·雪莉,是美國著名的古典爵士樂鋼琴家和作曲家,也是一個黑人天才。
他出生於1927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父母都是牙買加的移民。他的父親是一名牧師,母親是一名教師。
唐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且天賦異稟——
他兩歲就開始彈鋼琴。
3歲時,他就已登臺表演。
9歲時,他受邀到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跟隨米特洛夫斯基學習音樂理論。
18歲成為波士頓流行樂團的專業演奏人員。
電影中,馬赫沙拉•阿里飾演的唐·雪莉
天才的唐幾乎是一路開掛,而阻礙他的卻是自己的膚色。
他一直夢想著成為古典鋼琴家。然而他在二十多歲時,白人戲劇製作人索爾·胡克卻告訴他——美國觀眾不願看到“有色”鋼琴家出現在音樂舞臺上,他應該專注於流行音樂和爵士樂。
雖然唐很傷心很無奈,但這卻是殘酷的現實,他只能被迫接受。
後來天才的唐,硬是創造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將古典音樂、爵士音樂和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成為著名的爵士鋼琴演奏家。
可儘管如此非凡,他大部分的演出,還是在混亂的夜總會。
真實的唐·雪莉在他的豪華公寓裡
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吐槽,他們“邊彈琴邊抽菸,把一杯威士忌放在鋼琴上……”
他只好暫時放棄了鋼琴演奏家的職業,轉向學術領域。
天才不愧是天才,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音樂、心理學、禮儀藝術多個學位,人們開始叫他“唐博士”。
同時,他能流利地說8國語言,並且在繪畫上堪比職業畫家。
上世紀50年代初,唐成為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這時,他偶然得到了一筆資金,用於研究音樂與青少年犯罪之間的關係。
在這段時間裡,他重新燃起音樂熱情,重返鋼琴演奏家的行列。
他經常在一傢俱樂部彈琴,精湛的演奏讓觀眾如痴如醉。
唐·雪莉音樂專輯的封面
殊不知,他同時在觀察觀眾的反應,在行雲流水的演奏過程中,進行了完美的心理學實驗。
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曾讚美,“他的精湛演奏技藝堪比諸神”。
之後,他繼續從事音樂演奏和創作,人生仍在一路不斷開掛中。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還為唱片公司錄製了許多專輯。
在1961年,他的單曲《水男孩》在某音樂榜單上排在前50位,並且在榜單上停留長達14周。
在20世紀60年代,他舉辦了幾次巡迴演唱會,很多場都是在歧視黑人的南方各州。
正是在那個時候,他僱傭了託尼·利普,也開始了影片中的傳奇故事。
託尼·利普,人生也同樣充滿傳奇。
電影中,他是位落魄的白人,為了能暫時脫離困境,才不得不受僱於黑人唐。
而現實中的託尼·利普,在結束了那段窘迫後,成長為一個知名演員。
他曾在經典電影《教父》中,出演了一個小角色。
後來,他在HBO電視劇《黑道家族》中,因飾演犯罪團伙頭目卡米盧帕塔奇而聞名。
託尼·利普(中)在HBO電視劇《黑道家族》中飾演犯罪頭目
託尼·利普本名為弗蘭克·安東尼·瓦萊拉(Frank Anthony Vallelonga),出生於1930年的賓夕法尼亞州。
他身體強壯,熱愛運動,曾是美國職業棒球小聯盟的成員。
他曾在21歲-23歲在美國陸軍服役。退役後,他在一家名為科帕卡巴納的酒店,擔任領班和主管人員。
託尼服軍役時的照片
在1962年,他結識了音樂家唐·雪莉,並受僱駕車陪伴其巡演,二人因此而結緣。
10年後,他在夜總會工作時,認識了著名導演科波拉,並得到了電影《教父》中的一個小角色,從此開啟了演員生涯。
他一生中,曾參與21部電影的表演,包括《憤怒的公牛》、《好傢伙》等等。
相信在與唐的那段旅程中,他一定獲取了精神力量,支援他追逐自己的夢想並取得成功。
真實的託尼·利普(左)與電影中維果·莫滕森飾演的角色
電影中讓人驚訝的橋段——是——真——的
《綠皮書》中許多有趣的情景,居然完全來自於現實故事。
真實橋段1:託尼一口氣吃了26個熱狗!
在《綠皮書》中,維果·莫滕森扮演的託尼,一下子吃下了26個熱狗。
或許你認為這是藝術誇張,然而託尼的兒子接受採訪時揭露:父親確實曾在一次旅行中,因為飢餓一下子吃掉26個熱狗。
真實橋段2:唐和肯尼迪總統的弟弟是朋友
在電影中,託尼為了給唐出氣,毆打了警察,二人因此入獄。
唐只好使出大招:給當時的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打電話求助,二人因此順利出獄。
真實情況是,唐確實是羅伯特·肯尼迪的朋友。
要知道,唐可是聞名遐邇的藝術家,自然有機會接觸高層名流。
在肯尼迪總統遇刺後,唐還參加了他的葬禮。
《綠皮書》劇照
真實橋段3:高雅藝術家不會吃炸雞
在電影《綠皮書》中,託尼的性格粗獷豪放,喜愛吃炸雞。
然而,一直過著紳士生活的唐,卻從沒吃過這種食物,甚至不知如何下口。
在現實生活中,唐確實講究頗多,不願意用手直接接觸食物,比如拿著炸雞大啃特啃,就是他難以接受的。
《綠皮書》劇照
真實橋段4:唐幫託尼給媳婦寫信
電影中,託尼這個糙漢想給妻子多洛莉絲寫信,卻因此而為難不已,幸虧唐出手相救。他們“合寫”的信讓多洛莉絲大為感動。
託尼的兒子證實,母親收到的那些信,確實是唐和父親一起寫的。
背景的黑白上,是真實的託尼和多洛莉絲
電影的編劇——是託尼的親兒子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綠皮書》的編劇之一,就是故事主角託尼·利普的兒子尼克·瓦萊隆加(Nick Vallelonga)。
他根據童年時的記憶、父親寫給母親的信,以及父親的講述,蒐集了故事的核心材料。然而,電影卻仍被唐·雪莉的家人,指責為部分失實。
尼克·瓦萊隆加
在電影中,唐和託尼成了好朋友,而唐與家人隔閡、疏遠。
唐的弟弟莫里斯則指出:“我哥哥並沒把託尼當朋友,只是將他當做一名僱員,當做他的司機。一個又成功又富有的藝術家,會僱傭一個看起來不像傭人的傭人。”
對唐的家人的質疑,尼克曾對媒體透露: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產生了將唐與父親的故事寫成劇本的想法,於是曾特地與唐·雪莉進行溝通。
唐卻告訴託尼——這件事不要再去採訪其他人,他只想展現那段旅途中發生的事。
為了不違背對唐的承諾,託尼沒能與唐的家人取得聯絡,這也造成了其家人的誤解。
真正的唐(左)與馬赫莎拉·阿里飾演的唐
尼克介紹,唐和父親的旅行,其實不止兩個月,而是長達一年半。在一年半的時間裡,二人也產生了深厚的友誼。
之前,父親有嚴重的種族歧視。而那次瘋狂的旅行,極大改變了父親,他開始向孩子們灌輸人人平等的理念。
尼克還曾回憶,唐·雪莉經常去他們家做客,他是個“一絲不苟,穿著、說話得體,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他還時常送孩子們禮物,曾在尼克小時送過他一雙溜冰鞋。
然而作為天才藝術家,唐是孤獨自閉的,經常借酒消愁,幾乎每天都要喝下一瓶威士忌。
真正的唐(左)與馬赫莎拉·阿里飾演的唐
也正因如此,這位孤獨的藝術家,能與父親建立友誼,才更顯得不可思議。
電影《綠皮書》的上映,讓兩個大男人的友誼,感動了無數觀眾。
遺憾的是,兩位老人均已離世——
託尼·利普於2013年1月4日去世,享年82歲。
時隔短短3個月,唐·雪莉也因心臟病離世,享年86歲。
不知這兩位老哥們兒,會不會一起在天堂,欣賞這部回憶滿滿的電影呢?
-
13 # 麻辣閒娛
收穫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近日在北京點映。馬雲不僅出現在觀眾席,還發表了自己觀點“今天我是第三遍看這個電影,而且推薦給了很多朋友。因為我覺得它讓我感受到很多希望,看到社會的溫情。”
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讓馬雲連刷三遍的《綠皮書》吧。影片講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種族問題嚴重的美國。一個義大利人(類似於社會小混混的白人司機),受聘為一個黑人音樂家開車,和他一起前往南方巡迴演出。黑人音樂家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高學歷,禮儀得體,風度翩翩,彷彿是教科書版的“優雅與高階”。義大利人粗野,市儈,充滿街頭智慧,總能出其不意的解決市井難題。雖然在種族上,黑人天然受到歧視,但在階級上,富有的音樂家也未必不歧視街頭混混。這微妙的反差已經有趣,更何況二人從北向南遊歷,逐漸進入種族歧視愈加深入的腹地,附庸風雅的富人、趨炎附勢的服務生、冷眼看待音樂家的其他黑人、倚強凌弱的警察……種種遭遇鋪排出那個時代的眾生相,也將歧視與反歧視、社會與個人、富有與貧窮、內心與環境、個體與群體,這些天然反差帶來的矛盾,表現得富有層次。
沒有哪個時代是單純的,也沒有哪段人生不是五味雜陳的,更加沒有哪個社會是沒有歧視沒有天然階級矛盾的。
政治正確當然不錯,但複雜的政治正確才是這部電影的魅力。
即使是這麼嚴肅的主題,電影的講述方式卻溫和,幽默。
很喜歡《綠皮書》,一個活得像黑人的白人,一個活得像白人的黑人,比膚色更嚴苛的是階級。金錢,教養,藝術薰陶,口音,儀態,你克服了所有一切,卻克服不了膚色。你可以為上流社會演奏,享受掌聲和白宮,卻必須在雜物間更衣,在樹叢中如廁,在黑人中吃飯。為什麼要去自取其辱?因為他想去了解他的同胞所真正經歷的,去承受他不應該卻本來會承受的,這從北部向南部的旅程,是一個小型的耶穌受難路。最觸動的,一個有尊嚴的人在被羞辱的時候,怎麼保持尊嚴。看著對方,背脊挺直,輕輕的說,I see ,就夠了。
就像馬雲說的“好電影不是用錢堆起來的,也未必要有驚天動地的故事……這個電影好就好在,似乎很平淡,但故事背後有很多東西,比如我們不是靠拳頭贏得世界,而是尊嚴。”
-
14 # MIND電影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自然是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評價有好有壞,單從電影的深度和劇情上來說,我覺得《綠皮書》值得看。
關於《綠皮書》
當時的美國南部因為種族歧視的緣故,出版了一本綠皮書,就是用來介紹每個城市中,哪些旅館、餐館允許黑人居住。
其實電影中對《綠皮書》的介紹不是很多,主要是為了兩個主角一路南下遭遇做鋪墊。
電影中有意思的幾點
唐·雪利,黑人鋼琴家,溫文爾雅,行為舉止都透露出一股文化氣息。
託尼·利普,祖籍義大利,退伍軍人,某歌舞廳安保人員,退伍軍人,愛好抽菸、打架、飆髒話,大字不識一個。
兩人從膚色到性格,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電影裡,黑人鋼琴家成為了富人,白人託尼·利普每日都為了生計,努力賺錢,為此他能為了與別人打賭,吃下26個漢堡。
正值託尼·利普的歌舞廳裝修期間,唐·雪利找到了無事可做的託尼·利普,想要託尼·利普在接下來自己的南下巡演中,充當保鏢和司機。
託尼·利普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只能接受了這份工作。
託尼·利普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對黑人有著歧視。
為此他在黑人來家修水管後,丟掉了他們喝過的水杯。
隨著南下巡演的進行,兩人彼此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兩人的價值觀也在慢慢的接近,唐·雪利更像是一個歷經滄桑的人,改變著託尼·利普的人生態度。
為了節省開支,託尼·利普會每天給妻子寫信報平安。沒有文化的他,只能零星的拼湊出幾句話,於是唐·雪利開始在旅途中教他寫信。
感動的妻子不要不要的!
與臺上眾人簇擁相比,唐·雪利在演出完之後,都會一個人喝悶酒。他沉浸在孤獨的世界裡,他是一個高層階級的人,本該是聲色犬馬,卻因為自己的膚色而被人冷落。他是一個黑人,又因為自己的西裝革履,被同一膚色的人遠離。
所以,他是孤獨的。
影片的最後,有一個溫馨的結局。唐·雪利在聖誕節得到了一個擁抱,一個特別溫暖的擁抱。
總得來說,電影依託兩個男人之間的關係,延伸的兩個種族之間,尊重彼此,是電影中最想要表達的。
我覺得《綠皮書》值得一看。
-
15 # MIND電影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自然是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評價有好有壞,單從電影的深度和劇情上來說,我覺得《綠皮書》值得看。
關於《綠皮書》當時的美國南部因為種族歧視的緣故,出版了一本綠皮書,就是用來介紹每個城市中,哪些旅館、餐館允許黑人居住。
其實電影中對《綠皮書》的介紹不是很多,主要是為了兩個主角一路南下遭遇做鋪墊。
電影中有意思的幾點唐·雪利,黑人鋼琴家,溫文爾雅,行為舉止都透露出一股文化氣息。
託尼·利普,祖籍義大利,退伍軍人,某歌舞廳安保人員,退伍軍人,愛好抽菸、打架、飆髒話,大字不識一個。
兩人從膚色到性格,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電影裡,黑人鋼琴家成為了富人,白人託尼·利普每日都為了生計,努力賺錢,為此他能為了與別人打賭,吃下26個漢堡。
正值託尼·利普的歌舞廳裝修期間,唐·雪利找到了無事可做的託尼·利普,想要託尼·利普在接下來自己的南下巡演中,充當保鏢和司機。
託尼·利普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只能接受了這份工作。
託尼·利普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對黑人有著歧視。
為此他在黑人來家修水管後,丟掉了他們喝過的水杯。
隨著南下巡演的進行,兩人彼此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兩人的價值觀也在慢慢的接近,唐·雪利更像是一個歷經滄桑的人,改變著託尼·利普的人生態度。
為了節省開支,託尼·利普會每天給妻子寫信報平安。沒有文化的他,只能零星的拼湊出幾句話,於是唐·雪利開始在旅途中教他寫信。
感動的妻子不要不要的!
與臺上眾人簇擁相比,唐·雪利在演出完之後,都會一個人喝悶酒。他沉浸在孤獨的世界裡,他是一個高層階級的人,本該是聲色犬馬,卻因為自己的膚色而被人冷落。他是一個黑人,又因為自己的西裝革履,被同一膚色的人遠離。
所以,他是孤獨的。
影片的最後,有一個溫馨的結局。唐·雪利在聖誕節得到了一個擁抱,一個特別溫暖的擁抱。
總得來說,電影依託兩個男人之間的關係,延伸的兩個種族之間,尊重彼此,是電影中最想要表達的。
我覺得《綠皮書》值得一看。
-
16 # 影像節
跟以往許許多多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相比,《綠皮書》的確不夠份量,但也沒辦法,這就是現實。這幾年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衰敗跡象已經很明顯了,既拍不出什麼史詩大片,更難有驚世之作。就像去年的《水形物語》一樣,《綠皮書》充滿了向好萊塢黃金時代致敬的意味,從這個角度來說,《綠皮書》至少達到了好萊塢的工業標準:程式化、情節緊湊、敘事流暢、表演出色,就是沒有什麼新意。儘管對種族問題的浮淺描寫是這部電影目前遇到的最大詬病,但客觀地說,這種爭議對《綠皮書》來說並不公平,其實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隔閡和友誼,而這種隔閡又不僅僅是種族和膚色上的,摻雜了背景、身份、性格等多個方面,等到最後兩個人發現他們之間並非那麼不同時,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又是好萊塢電影的一個古老配方,那就是不讓觀眾把問題帶回家。既然是兩個人的矛盾衝突,那麼兩位演員的表演就成了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維果·莫騰森和馬赫沙拉·阿里這對搭檔選得很到位,兩人不僅各自演技線上,相互之間也很來電,這是《綠皮書》最主要的看點。好萊塢之前不知拍了多少黑白配夥伴電影,更多的是警匪片、動作片,而《綠皮書》就是一部披上了文藝外衣的黑白配夥伴電影,看得輕鬆、幽默、再有一點點感動就夠了,其他真的不必苛求什麼,畢竟像《肖申克的救贖》那樣的黑白配夥伴電影已經成為絕唱了。
-
17 # 阿輝王
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就是劇本紮實,在人物塑造和細節上非常出彩。這趟一路向南的旅程到最後也不能讓Dr. Don Shirley證明自己在白人心中的地位,他身陷孤獨境地也沒人幫得了他,除非他自己跟自己和解,自己去完成一場關於自我的救贖。它並沒有刻意說教的去講什麼,但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不同時代某些群體的遭遇,不僅僅是黑人和白人這麼簡單。這部電影的主題正如片中那句點睛的臺詞所說的,因為天才還不夠,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而這就是一部關於勇氣和改變的電影。雖然是非常套路化的公路片,拍的卻是異常的溫暖,劇本非常加分
-
18 # 二狗學長好0818
章子怡:感情無國界
“我遇到的每個人都說這是一部好電影,”高說。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綠皮書》(the green book)上映三天後,連續第三個週末蟬聯票房冠軍,首週末票房超過1億美元。
此外,98%的觀眾在購票平臺上給出了四星級的評分。就連馬雲也說他已經通過了三次考試。陶樸9.4,貓眼9.6,豆瓣8.9,強勢口碑重新整理了該平臺的年度最高得分,也成為過去十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最高得分。
很多觀眾看完電影后說,《綠皮書》雖然有奧斯卡的光環,但沒有門檻。編劇舒歡評價更多:“笑料決定了喜劇的下限,情感決定了喜劇的上限。
”“綠皮書是極高的天花板,打破了喜劇的天花板。”許多高校教師在看完電影后也用“教科書電影”來描述綠皮書,這充分肯定了作者、導演和表現。相信隨著社會輿論的不斷髮酵,《綠皮書》的長期成效是值得期待的。
《綠皮書》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幾乎贏得了每一個獎項。
對於這樣一部滿是獎牌的電影,一些觀眾擔心是否會有一個門檻。然而,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說,綠皮書的故事和情感很有共鳴,他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又笑又哭。
在黑人鋼琴家和白人司機的陪同下,他們一路南下。
從一開始瘋狂的相互仇恨到後來的相互支援,他們所展現的是超越種族和身份的友誼。從奧斯卡頒獎典禮到國內觀眾,這種情緒幾乎觸及每一位觀眾。
浙江傳媒大學的老師表示,《綠皮書》從劇本、表演、服飾、道家思想到後期,都可以看作是一本“教科書”。來自電影學院的蘇木老師也說:“《綠皮書》是一部很好的電影,裡面的人物都是對立的。
這兩個角色完全融合在一起,麵糰被“煮熟”了。
“我遇到的每個人都說這是一部好電影。這是一個很好的劇本,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有節奏,而且兩位主演從頭到尾都很棒。
有趣的是,許多觀眾對維果·莫滕森的精彩表演印象深刻,他們說:“維果也應該得到一座金像。”
電影《綠皮書》正在全國放映。
-
19 # 司空雨馨的頭
據說本屆奧斯卡評價之前,《羅馬》獲獎最佳影片的呼聲很高。我還沒有看到《羅馬》。不過如果《羅馬》有與《綠皮書》不相上下的品質,我認為是觀眾的福音。
《綠皮書》我看了兩遍,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獲獎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實至名歸。
很多評論和簡介說《綠皮書》是一部關於種族問題的電影,其實不是。本質上說,《綠皮書》是一部關於人性、關於階層、關於親情以及關於社會文明進步和個人生命抉擇的故事。《綠皮書》無非是把這一切,放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南部種族歧視盛行的一個極端的、典型的時代背景底下下來展開故事。
種族歧視現在在全世界都已經很不得人心。在我看來,種族歧視的改善,根本動因,與其說是此前歧視有色人種的群體更加善待有色人種,不如說是之前歧視有色人種的群體更加善待自己,他們正在完成一場對於自己的人生的再定義,這是一場之前歧視有色人中的群體的一次集體的自我救贖。
拋開膚色不說,《綠皮書》的全部情節,都能夠使觀眾持續地含淚會心一笑。為什麼?因為它持續地擊中全球人類今天諸多共同痛點啊,與膚色無關。
比如說,女性歧視,不管是在亞洲、美洲還是歐洲現在依然暗流湧動吧?在其他一些地區,此處省去1000字,就更不用說了。那麼如果,一個女性掙脫了一切的束縛,出落得特別優秀,像雪利博士那樣,對吧,那麼她可能就成了一個奇葩的存在。她在職場上將會遇見的一切麻煩,恐怕不會比雪利博士更少。並且,她也許將會處於跟雪利博士一樣的處境: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那麼你告訴我我是誰???如果我不夠像女人、如果我不夠像男人,那麼你告訴我我是誰???對吧?
很多朋友跟我說起《綠皮書》,對於這部電影,我聽到的最多的評價是:很溫暖。我想,這就是《綠皮書》的魅力所在:請打破一切藩籬,讓努力和實力見證我們的人生,讓世界變得更溫暖。
回覆列表
電影中,維果·莫滕森(Viggo Mortensen)飾演的託尼·利普(Tony Lip)是一個來自於義大利裔家庭的白人,片中的他油嘴滑舌,能言善辯,動輒以拳頭解決問題,是個十足的老炮兒,卻被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所飾演的黑人鋼琴家唐·雪利(Don Shirley)所看重,僱為司機,開始了兩人的南下巡演之旅,這兩個來自不同階層,有著不同膚色的人,在這段旅途中自然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讓人在歡笑之餘,又留有感動。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62年,此時距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廢除奴隸制,已經過去一百年,然而種族歧視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美國南部地區。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正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時期,而1962年,正是民權達到高潮的前夕,美國南方多是農場主,黑人曾被大量買入,作為奴隸,從事農業生產,片中兩位主角從北到南的旅途中,也可以看出,越往南黑人越受到更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唐不能用室內白人用的廁所,不能再西裝店裡試衣服,不能在受邀演奏的餐廳裡用餐等等。
片名《綠皮書》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指南,是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的一本小冊子,裡面標出了哪些可供黑人住宿和就餐的地點,這本冊子也以格林(Green)的名字命名為“綠皮書”(Green Book),這在當時白人和黑人關係緊張的時代,可謂至關重要,因此該書1936年第一次出版後,隨即風行於市,一直到60年代中期,隨著平權運動的進展,才漸漸淡出歷史舞臺。
6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期,1963年,黑人民權運動的代表馬丁·路德·金髮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此時,各種黑人爭取種族平等的事件也相繼上演,蒙哥馬利公共汽車抵制事件、小石城事件、自由乘客運動等都是民權運動時期爆發的事件,此時的南方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而唐·雪利在這種環境下,還毅然選擇前往南方巡演,他的勇氣實在讓人欽佩,正如片中所說的“成為一個天才還不夠,還要有勇氣去改變人心。”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但因拍攝前沒有徵詢唐·雪利家人的意見而被批評為“謊言的交響樂”,其家人認為電影中有許多情節和事實有很大出入,例如唐雪利從來沒有當託尼是好朋友,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成功。同樣是不同階級間的碰撞,許多人估計會想起法國片《觸不可及》,有人稱它是膚色對調版的《觸不可及》,而作為旅途中和解的電影,許多人又會聯想起《為黛西小姐開車》。
平心而論,《綠皮書》是一部完成度較高的公路喜劇片,但情節套路上沒有太多新意,然而影片劇本紮實,節奏歡快,情節有趣,在人物塑造和細節處理上有很多點睛之處,尤其是託尼和唐駕車拋錨在南部的鄉間小路上,和田裡正在勞作的黑人對視那一幕,無聲卻發出巨響,讓人印象深刻。兩位主角表演到位,默契十足,更為影片加分不少。
《綠皮書》經典臺詞:
1.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was the easiest thing I’ve ever done.
愛上你是我做過的最容易的一件事。
2. The world is full of lonely people wait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
3. 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
4. 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成為天才是不夠的,要改變人們的觀念是需要勇氣的。
5. My father used to say, whatever you do, do it a hundred percent, when you work, work, when you laugh, laugh, when you eat, eat like it is your last meal.
我父親曾經說過,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去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手要像最後一頓。
6. They don"t have a choice, but you do.
他們沒有選擇的機會,但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