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貝克漢斌13
蒙哥馬利真的是天上掉錢包,德軍在北非戰場的投入說實話是不足以取得戰略性的勝利的。打到這種程度純粹是隆美爾是個軍事天才。
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是把天地地利人和全佔了,他也沒有取得什麼大勝,隆美爾還是跑了。他就做了一個普通只會官該做的,集中優勢資源,穩穩防下
-
3 # 當代曹植
非也,德軍敗在後勤,而非隆美爾。由於德軍全面進攻蘇聯,北非戰場成為次要戰場,作為希特勒親信的隆美爾由於情商太低和站隊問題,而深受容克集團排擠,無法參加對蘇作戰,被希特勒派到北非戰場上獨擋一面。
其實希特勒若暫緩進攻蘇聯,全力支援隆美爾打下埃及甚至西亞地區,不僅可以獲得急需的石油,還可以封鎖蘇伊士運河,掐斷英國本土與印度的聯絡,英國將不得不向德國求和,德國再全力進攻蘇聯,則蘇聯必亡。
1942年6月底,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前,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一鼓作氣,打到了距離埃及首都開羅80公里處。可以說是彈盡糧絕、疲憊不堪,再也沒有絲毫的力氣向前推進了,只得停下來,重新組織力量,準備一舉攻克阿拉曼防線。
此時的開羅城,儘管已經實施軍管,但依舊混亂不堪、人心惶惶,到處瀰漫著失敗的情緒,彷彿隆美爾隨時都能攻進城來。遭到英國議會指責的丘吉爾,在感嘆隆美爾厲害的同時,將失敗原因全部推向他的將軍們,他要臨陣換將了。
果不其然,丘吉爾開始改組中東司令部,由亞歷山大任英軍中東總司令,戈特為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接替亞歷山大任第1集團軍司令,負責盟軍登陸非洲的“火炬行動”。
其實,同樣個頭不高的蒙哥馬利,有著與隆美爾一樣的臭脾氣,傲慢、專橫,在軍官中的口碑並不好,經常被孤立在一邊的“另類”,而且不願受拘束,敢於違抗命令,屬於“稍不留神就失控”的“麻煩分子”。自然,不入丘吉爾的“法眼”。
就在他準備去倫敦報到時,陸軍部的一通電話,改派他到非洲指揮第8集團軍,說到這,還要“感謝”德軍。原來,戈特乘坐運送傷員的飛機,在返回開羅的路途中,突然遭到德軍飛機的襲擊,機毀人亡。要知道,這條航線德國飛機從來不來。
這恐怕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命難違”吧?不管怎樣,到了非洲的蒙哥馬利,很快將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打陣地戰的經驗,傳授給他的部下。倒不是他“古板、陳舊”,而是他發現隆美爾的“三板斧”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
他就是要利用大縱深的防禦,遲滯和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從而將對手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迫使其停滯不前,甚至不戰而退。因為在他看來,他最大的優勢就是後勤補給充足,相對於隆美爾長達3000公里的運輸線,這可是致命的優勢。
當然,蒙哥馬利的優勢,不僅限於此。
儘管去非洲指揮第8集團軍,蒙哥馬利並沒有太多的思想準備,但讓他去戰鬥依然是一件興奮的事情。同時,帶著“臨危受命”、“捨我其誰”的優越感,擺出一副“用我,就要聽我的”的派頭,開始對第8集團軍司令部進行改革。
一是,不顧眾人勸說,一下子提拔了3位年輕有為的人,擔任3個軍的軍長;二是將司令部繁瑣的管理、協調等事務交給一位參謀長去做,他另組織一支十幾個人建立的小型指揮部,只管打仗。這一點,和隆美爾的做法有些類似。
更重要的是,他一改過去奧金萊克不斷地進攻戰術,一面命令加緊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不再出擊,一面囤積彈藥、部署防線,坐等隆美爾來衝。同時,他對部下強調“絕不後退”,正是這條命令,讓慌亂的英軍開始“專心”的防守。
1942年8月底,經過休整的非洲軍團,開始向阿拉曼防線出擊,但遭遇到英軍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陷在雷區前進不得。在這場炮火對決中,隆美爾慘敗,不得不在進攻的第4天,命令部隊退回出發地。久違的勝利,讓英軍歡騰不已。
接下來,讓蒙哥馬利更加有信心的是,越來越多的優勢開始顯現。首先,美軍的先進武器源源不斷地運往非洲,適合沙漠作戰的卡車、吉普車增加了部隊的機動性,尤其是先進的“謝爾曼”坦克,更是德軍坦克的剋星。
其次,兵力充足。為支援盟軍的“火炬行動”,丘吉爾算是下了老本,將所有的預備隊和機動力量交給蒙哥馬利,旨在打個大勝仗,為登陸非洲開個好頭。現在的第8集團軍“富得流油”,坦克1100輛,總兵力19萬人,是德軍的2倍。
更重要的是,丘吉爾將當時屬於“絕密”的,破譯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情報,交給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所有的戰術計劃,都暴露在他的面前,甚至是隆美爾得了什麼病,什麼時候回國,他都瞭如指掌。
綜上,北非戰場上,英軍佔據天時地利與人和,德軍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非隆美爾之罪。
德國二戰失敗,與一戰類似,敗於三線作戰,遭到全世界的群歐!
-
4 # 薩沙
完全是實力碾壓的結果。
我們看看阿拉曼戰役是雙方實力對比。
英軍總兵力為19萬5000人,擁有坦克1029輛。
軸心國則有11萬6000人,擁有坦克559輛。
看起來雙方差距似乎不是太誇張,然而,這559輛坦克中,只有220輛是德國坦克,其餘339輛都是非常垃圾的義大利坦克。
義大利人是不堪一擊的,也就是說德國要用220輛坦克,對付1029輛英軍坦克。
而英軍坦克都是比較先進的坦克,第八集團軍有五百多輛格蘭特坦克和謝爾曼坦克。相反德軍坦克則多為二三型坦克,只有極少數的虎式坦克。
現在數量是1:5,德軍根本就不可能勝利。
更倒黴的是,即便是軍隊中,德軍數量也不多。
11萬6000人的軸心國部隊中,大半是義大利人,德華人只有3萬多人,卻要對付19萬英軍。
更可怕的是,德軍也沒有制空權。
英軍共有1200架可以使用在埃及和巴勒斯坦,而德軍和意軍在非洲大約總共只有350架可以使用的飛機能支援裝甲部隊作戰。
所以,開戰後沒多久,制空權就是英軍的。英國戰機肆無忌憚的四處轟炸掃射,德軍坦克連長距離行軍都很困難。
德軍還極度缺乏補給,尤其油料奇缺。因為德軍無法控制地中海,所以運輸船隊經常被炸沉或者擊沉。在戰役開始前三週,隆美爾幾乎沒有得到物資補充,幾乎崩潰。
這種情況下,隆美爾的失敗也就是正常。即便如此,隆美爾還是發揮了自己的能力,盡力消滅敵人。
在這次戰役中,隆美爾損失了12000人和350輛戰車,他的部隊只剩下80輛戰車堪用。盟軍的損失也很慘重:有23500人傷亡或失蹤,這是第8軍團步兵人數的四分之一。當道格拉斯·溫伯利將軍向英軍第9裝甲旅的約翰·居里詢問哪些是他剩餘的部隊,他指著12輛戰車說:“他們是我剩餘的裝甲部隊。” 溫伯利將軍說:“不許再這樣了。”
-
5 # 零碎的往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場,成就了兩位職業軍人的輝煌,一個是德國的隆美爾,另一個是英國的蒙哥馬利,大多數的軍事歷史迷們很自然地將二人的指揮能力進行如何比較。這也正是我們今天的熱題!
當然,單純的將兩人進行比較,顯然缺乏嚴謹和說服力。因為,每一場戰鬥的勝負不僅僅是指揮官的戰術素養和戰鬥意志決定的,這其中往往還有許多客觀因素左右著戰局。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軍人生涯、戰術實踐等方面評價一二。蒙哥馬利和隆美爾兩人在北非的交戰上,蒙哥馬利的軍隊比隆美爾的軍隊力量高出一大截。當時隆美爾只有8萬軍隊,而且有一萬不能戰鬥;而蒙哥馬利的軍隊有19.2萬人。軍事裝備上,隆美爾只有550輛坦克,而且還是老式坦克,效能很差;蒙哥馬利有1229輛坦克,其中還有500輛美式先進的坦克,火力比隆美爾高出了一大半還要多。
再加上隆美爾的軍隊補給線已經被切斷,而蒙哥馬利能透過紅海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在實力相差太大的情況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隆美爾被逼迫的無路可退,就算是神仙下凡也無濟於事,只有失敗。在隆美爾敗走非洲後,他很無奈的說:“如果我有足夠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馬利。”
造成隆美爾失敗的原因不應該直指他的戰略眼光,就當時的情形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沒有石油,沒有彈藥,後備軍力又不足,用這樣的軍隊哪位將領又能抵擋裝備精良,而且物資充沛的敵軍呢?這也正是北非戰場隆美爾失敗的真正原因!1942年11月4日,隆美爾決定把殘兵敗卒撤下來,但為時已晚,撤下來是帶輪子的,拋在身後的步兵只能聽任命運擺佈了。在15天中,非洲軍撤退了1000公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傷亡20000人,被俘30000人。非洲軍成為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支向盟軍投降的軸心國部隊。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隆美爾再次返回戰場時,既是坦克戰、沙漠戰,也是後勤戰。英軍以其海空優勢,封鎖和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使德軍難以持久作戰。已經感受到了對手的實力強大,不撤退就有可能全軍覆沒。於是,他再一次地違抗命令,組織部隊撤退。他在撤退的路上佈置了大量的地雷,並多次組織反衝鋒,硬是阻擋對手1個月。
並在缺乏空中掩護和補給匱乏的窘境下,以弱勢兵力巧妙的挫敗了對手的數次進攻,同時將北非戰場上2萬多德軍精銳,安全順利地撤回德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蒙哥馬利擁有絕對優勢兵力,卻沒能全殲非洲軍團,這兩人的戰術水平差距可見一斑。
蒙哥馬利在阿拉曼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有人幫他打好了基礎。就在非洲軍團攻佔託布魯克後,向埃及進發,英軍駐中東司令奧金萊克接管了第8集團軍,他在研究了坦克戰的打法後,將傳統步兵師改建成步、炮協同作戰的“戰鬥群”,增強了部隊的火力優勢。同時,採取縱深防禦,大量佈置地雷和反坦克炮,將非洲軍團阻滯在阿拉曼地區。由於不同意丘吉爾主動出擊的要求被撤職。由蒙哥馬利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他不僅接過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而且依然沿用奧金萊克的縱深防禦。地理位置優勢。阿拉曼地區距離德軍大後方2000多公里,其中還有1000多公里的水路,物資運輸本就困難;再有皇家海軍和空軍24小時不間斷對其補給線進行攔截,非洲軍團的日子並不好過,可謂強弩之末。而英軍到最近的亞歷山大港只有75公里,補給十分簡便。同時,大量美國援助的坦克、大炮運抵前線,大量的兵員補充部隊。在兵力上達到了2.5:1,飛機、坦克等裝備達到了5:1,這樣的“富裕仗”,換做隆美爾早就拿下整個非洲了。當然,由於希特勒的瞎指揮,禁錮了隆美爾的發揮。同時,早被英國情報部門破解的恩尼格瑪密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洲軍團的一舉一動,蒙哥馬利都掌握。因此,才會有了阿拉姆哈勒法嶺之戰的勝利。所以,蒙哥馬利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一場事先精心佈置好的“富裕仗”,在戰術上並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之所以英國大力的宣傳,主要在於不僅可以鼓舞反法西斯同盟國計程車氣,而且以此來提高英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說白了,此戰役的政治意義比軍事意義更大。這次戰役的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在戰略上,使德國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在軍事上,保證了盟軍從中東通往蘇伊士運河供應線的暢通。在精神上,此役對盟軍堅定信心有著重要作用。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一句話:“在阿拉曼戰役前,我們從未打贏過一仗;但在阿拉曼戰役後,我們所向無敵。”當然,評價一名指揮員的能力不能簡單地從一場戰役中來比較,更不能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標準蓋棺定論。如果非要選出一個勝出者的話,還要從他的個人經歷、性格特點、戰鬥經驗以及戰術思想方面進行評定。
1942年8月底,經過休整的非洲軍團,開始向阿拉曼防線出擊,但遭遇到英軍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陷在雷區前進不得。在這場炮火對決中,隆美爾慘敗,不得不在進攻的第4天,命令部隊退回出發地。久違的勝利,讓英軍歡騰不已。
接下來,讓蒙哥馬利更加有信心的是,越來越多的優勢開始顯現。首先,美軍的先進武器源源不斷地運往非洲,適合沙漠作戰的卡車、吉普車增加了部隊的機動性,尤其是先進的“謝爾曼”坦克,更是德軍坦克的剋星。
其次,兵力充足。為支援盟軍的“火炬行動”,丘吉爾算是下了老本,將所有的預備隊和機動力量交給蒙哥馬利,旨在打個大勝仗,為登陸非洲開個好頭。現在的第8集團軍“富得流油”,坦克1100輛,總兵力19萬人,是德軍的2倍。
更重要的是,丘吉爾將當時屬於“絕密”的,破譯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情報,交給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所有的戰術計劃,都暴露在他的面前,甚至是隆美爾得了什麼病,什麼時候回國,他都瞭如指掌。
他要趁著隆美爾不在非洲,發動進攻。
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原先的航空隊都去支援蘇德戰場了,英軍再次擁有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非洲軍團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尤其是燃料,只夠開50公里。隆美爾不得不將進攻停下來,他要一邊治病,一邊去要增援。
原來,條件惡劣的非洲,讓許多人多多少少的感染了一些病,隆美爾也不例外,而且病得還不輕。經過診斷,醫生建議他回國調養一段時間,正好趁著戰事穩定的機會,隆美爾給部隊交代一番,並表示有戰事一定返回,動身回國。
當然,隆美爾將非洲的情況向德國元首做了彙報,希望得到更多的先進武器,以及更多的德國部隊,因為他對義大利軍隊的實力太過失望。但答覆卻是,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進攻不順,沒有太多力量補充非洲,隆美爾應該保持現狀。
不管怎麼說,回家的感覺還是好的。遠離炮火紛飛的日子,讓隆美爾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許多,他也盡享天倫之樂,但32天后,他不得不重返非洲。原來,蒙哥馬利就是要趁他不在,發動全面反攻,給當面之敵以沉重的打擊,計劃7天內趕走德軍。
10月23日,蒙哥馬利開始了進攻。儘管猛烈的炮火讓德軍損失慘重,但防線依舊沒能突破。2天后,隆美爾趕回戰場,組織力量積極應對,雙方一番廝殺過後,蒙哥馬利並沒有達到他預想的結果,5天傷亡一萬人,德軍依舊堅守在防線上。
就在所有人都在質疑蒙哥馬利的戰術水平時,隆美爾終於對糟糕的後勤失去了耐心,命令部隊主動撤退。這個訊息,讓丘吉爾等人終於看到了光明,決定乘勝追擊,給撤退中的隆美爾以殲滅性的打擊。此戰,讓蒙哥馬利成了英華人的英雄。
當然,個人的輝煌往往離不開國家實力的支援。也就是說,戰術家既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也有數倍於敵的富裕戰。但是,優秀的戰術家往往能夠審時度勢,善於捕捉戰機,當斷則斷,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
6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阿拉曼戰役的打響標誌著盟軍在北非戰場實施的戰略轉向,由隆美爾支援北非戰場以後對於盟軍不利的局面被徹底扭轉,盟軍藉助大西洋的海運航線,向北非輸送了大批軍事裝備和人員物資,失去制海權和制空權的德意非洲軍團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盟軍施行下一階段的戰略大反攻,此戰也打破了隆美爾不可戰勝的神話!
阿拉曼戰役前夕,隆美爾曾請示希特勒,希望可以控制蘇伊士運河,進攻開羅,獲取盟軍囤積物資的同時,調動盟軍部署在北非的軍事力量,已便伺機尋找戰機,殲滅盟軍一部。但是在蘇聯戰場上遭到重創的德軍搶佔了北非大量的軍事支援,希特勒只能拒絕了隆美爾的提議。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數次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事,在蒙哥馬利擔任英軍指揮官一來,確實對隆美爾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但是退到阿拉曼的隆美爾真的是因為蒙哥馬利太厲害嗎?一、非洲軍團在北非戰場的處境
德意聯軍所組成的非洲軍團,由於義大利在早期的戰鬥中,損失了大量的精銳力量,打醬油的戲劇操作,讓德國一點脾氣都沒有。德國在蘇聯戰場上陷入了泥沼,面對近在咫尺的威脅,希特勒決定將更多的資源傾向於蘇聯戰場,得不到補充的北非德軍只能依靠自身強大的修復能力,勉強度日。
反觀盟軍,頻頻失利的英軍在得到大本營的強力支援後,軍事力量和武器裝備達到了北非戰場的巔峰,數次敗於隆美爾的蒙哥馬利自然雄心勃勃,大兵壓境,準備一舉擊潰這隻可惡的老狐狸!
二、非洲軍團和英國集團軍的實力對比
非洲軍團在北非戰場的全部兵力由德國裝甲師和義大利裝甲部隊組成,共計十萬餘人,坦克和大炮的數量相當於盟軍的三分之一,軍事物資和裝備少得可憐,並且沒有海軍和空軍的支援。
英國的聯邦軍隊在得到加強後,共計十一個師和四個獨立旅團,23萬餘人,並且擁有飛機大炮的協助,在裝甲數量上數倍於非洲軍團,在海軍的幫助下,後勤得到了充足的保障!
總結:隆美爾出於對戰場形勢的考慮,不得已退到了阿拉曼,兵力懸殊的劣勢讓他無計可施,並不在於蒙哥馬利厲害與否。
-
7 # 無根樹花正孤
隆美爾元帥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並稱是二戰德軍“三大名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戰功赫赫,從而名聲大噪,1941年轉入北非戰場,初期將英軍打的丟盔棄甲,為自己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譽,但在1943年的阿拉曼戰役中,被蒙哥馬利擊敗,暗淡的離開了非洲。
但是這並不能表明蒙哥馬利的指揮水平要比隆美爾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場戰役的勝負已經不是單純的看雙方將領水平的高低了,兵力結構、物資補給以及武器裝備的效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北非戰場在雙方陣營的地位不同,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同,自然在資源分配、補充上優先等級也就不一樣。當時,按照德意兩國的利益線劃分,北非屬於義大利的勢力範圍,德國在北非也一直沒有太多的傳統上的利益訴求,自1941年向蘇聯開戰以來,德國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東線戰場方向。
按照原計劃,墨索里尼想重溫往日羅馬帝國輝煌的舊夢,恢復歷史上的統治範圍,那麼北非戰場的問題自然就應當由義大利方面來解決,而且二戰初期德軍在歐洲一路高歌猛進,英軍只能疲於應付,本土還有著被德軍登陸的危險,本來義大利,應當乘虛而入一舉佔領北非,但是由於義大利實力不濟才會在北非與英軍打成了相持狀態。
1941年2月隆美爾作為德軍非洲軍軍長到達非洲時,所轄的德軍部隊不過1個輕步兵師、1個坦克師和一些少量的航空兵部隊。反觀同盟國方面,北非戰場的地位則重要的多,1940年法國戰役之後,英國守軍已在歐洲大陸沒有了立足之地,北非戰場成為了日後反攻歐洲大陸的最好跳板,蘇伊士運河也是聯通英國和外部殖民地的重要的海上通道,萬萬不可拱手讓人,這些因素都使得英國領導層守衛北非地區的決心十分堅定。
而對於德國領導層來說,北非戰場則顯得有些可有可無,東線的對蘇戰場才是備受關注的重點,這就導致非洲軍團的所獲得支援遠遠不足。阿拉曼戰役時,同盟國軍隊實力在軸心國2-3倍左右,而當時德軍剛在無比重要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大量失血,根本無力救援北非戰場,也就是說,隆美爾在北非面臨的情況始終是以少敵多。
其次,補給情況天壤之別。由於英國傳統的海軍優勢,使其一直牢牢地掌握著地中海的制海權,一方面保證了英軍兵力、物資運輸的暢通無阻,另一方面有效的打擊了軸心國的海上運輸力量,使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常常是缺衣少彈,特別是使得非洲軍團裝甲車輛的生命——汽油變得異常的匱乏,大大的影響其作戰能力和戰術部署。
特別是在1942年6月,美軍開始對北非戰場的英軍提供援助後,其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強大的海上運輸力量,使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處境變的更加不利了。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在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隆美爾還是憑藉其靈活大膽的指揮,充分利用了沙漠天氣特徵和地理要素的特點,充分發揮出裝甲部隊的優勢,打出了不少以少勝多的戰例,攻佔託卜魯克要塞的行動更是為其贏得了元帥軍銜,時年只有51歲。
蒙哥馬利於1942年8月出任北非戰場的第8集團軍司令,前期對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並沒有很好的應對措施,直至相持至1943年初,在德意非洲軍團無法獲得外部支援的情況下,以幾乎是陣地戰的方式在阿拉曼戰役中擊潰了德意軍隊。
縱觀兩人的軍事生涯,可以說兩者是不同型別的將領,很難在個人軍事素養上分出勝負。隆美爾是一個典型的戰術家,並未指揮過大叢集作戰,戰略眼光、統籌大軍能力不足,他的優勢在於對機動作戰方式的堅持,和對戰場形勢的準確把握。
而蒙哥馬利則是一個戰略家,指揮集團軍以下級別部隊並非其所長,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以後的作戰中也可以看出,其適合的崗位至少是集團軍群以上的指揮員。所以在北非戰場這個狹小的空間裡,蒙哥馬利並沒能盡情的發揮出他的才能,同時也不妨礙他給予對手隆美爾很高的評價。
-
8 # 紅色手電筒
德軍在阿拉曼戰役中的失利,首先是自身犯了幾個錯誤,而英軍是很好的利用了德軍的錯誤,而蒙哥馬利是沒有犯下大的錯誤,從而打敗了隆美爾。阿拉曼戰役的地圖,下邊的是戰前形勢圖。
首先是隆美爾在攻克託布魯克以後的長驅直入,超出了自己進攻的頂點,進攻頂點說白了就是進攻停下來的時候不是打不動了,而是能夠守住自己打下來的地盤的時候就要停下來,隆美爾打到阿拉曼的時候,只剩下了50輛坦克和2000左右的步兵,要不是英軍被打怕了,隆美爾到了阿拉曼就得被英軍打回來。馬耳他經過醫院騎士團幾百年的經營,擁有堅固的城堡。
第二就是軸心國當年是放棄了攻佔馬耳他的大力神計劃,導致馬耳他死灰復燃,重新卡住了隆美爾的後勤補給線,在1942年初德軍使用空軍壓制了馬耳他的英軍,英軍的守島部隊受到沉重打擊,馬耳他被德軍壓制,導致英軍對於隆美爾海運補給線的破壞程度大大減輕,隆美爾的補給情況大有改善,正是補給的改善使隆美爾攻克託布魯克並且封帥。但是在隆美爾打到了阿拉曼以後,軸心國方面放棄了攻佔馬耳他的計劃,而英軍趁機增援馬耳他,同時德軍原來壓制馬耳他的空軍力量調到了蘇聯,這樣馬耳他死灰復燃,重新恢復了對隆美爾後勤補給線的破壞,而這一點對於隆美爾是致命的。
由於沒有攻佔馬耳他,隆美爾雖然經過補充,但是在阿拉曼隆美爾只集結起10萬人,489輛坦克,飛機675架。而英軍則是集中了近20萬人,1200輛坦克,750架飛機。而這些坦克增加了大量的美國的謝爾曼、格蘭特這種裝炮的坦克,而在此之前英軍的坦克雖然多,但是英軍坦克的技術水平落後於德軍,有很多坦克只有機槍,而現在在阿拉曼英軍坦克中有170輛M3格蘭特和252輛謝爾曼,這兩種坦克對付德國的3、4號坦克沒有任何問題,而且裝甲更好,德意軍的489輛坦克中,德國只有160輛3號和38輛4號坦克,這樣在坦克技術方面德國方面也喪失了之前坦克的技術方面的的優勢。蒙哥馬利十分謹慎,沒有犯大的錯誤。而隆美爾是煩了戰略性的錯誤。
英軍在阿拉曼集中了優勢兵力兵器,而蒙哥馬利又是一個戰術上謹慎的陣地戰大師,由於在北非的沙漠戰經驗要遠遠遜於隆美爾,所以蒙哥馬利並沒有和隆美爾打運動戰,而且和隆美爾打起來陣地戰,而這是隆美爾並不擅長的,也是德意軍隊最為忌諱的,由於供給不暢,德意軍隊的油料彈藥始終是緊缺,油料的緊缺導致隆美爾也是沒有辦法實施機動作戰,這樣就等於是以己之短擊彼之長,阿拉曼完全是按照英軍的劇本在進行,這樣德軍完全被限制在陣地上和英軍硬拼。英軍打得也是比較艱苦。
而經過阿拉曼的血戰,德軍終於是支撐不住撤退而去,而這個時候德軍的人員損失一半,坦克只剩下了不到40輛,這種情況下,德軍已經是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只能是一路向西。而蒙哥馬利是小心翼翼的跟蹤追擊,雖然沒有最後消滅隆美爾,但是自身也沒有吃虧,而隆美爾在和之前的英軍將領交手都是經常使出回馬槍這一手,而蒙哥馬利的小心翼翼使隆美爾沒有機會使用自己最拿手的回馬槍。
應該說隆美爾在北非的失利,一定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由於是次要戰場,希特勒對於北非的支援比較少,但是對於指揮上的干預也少,這給了隆美爾極大的發揮空間,而隆美爾自身一味擴大戰場空間,但是又不重視自身後勤工作,這是最終在阿拉曼被打回去的最主要原因,而蒙哥馬利是最大限度的利用隆美爾的錯誤,同時自己不犯錯誤,這樣在阿拉曼成就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回覆列表
1942年6月底,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前,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一鼓作氣,打到了距離埃及首都開羅80公里處。可以說是彈盡糧絕、疲憊不堪,再也沒有絲毫的力氣向前推進了,只得停下來,重新組織力量,準備一舉攻克阿拉曼防線。
此時的開羅城,儘管已經實施軍管,但依舊混亂不堪、人心惶惶,到處瀰漫著失敗的情緒,彷彿隆美爾隨時都能攻進城來。遭到英國議會指責的丘吉爾,在感嘆隆美爾厲害的同時,將失敗原因全部推向他的將軍們,他要臨陣換將了。
然而,卻鬼使神差般地將蒙哥馬利拉上了歷史舞臺。作為中東總司令,又兼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奧金萊克,儘管傾其所有,迫使雙方在戰線上僵持下來,但並不是說英軍有多厲害,而是德軍的後勤跟不上。身兼數職,以及不利的局面讓他應接不暇、力不從心,他也很清楚自己將為這場失敗“買單”。
果不其然,丘吉爾開始改組中東司令部,由亞歷山大任英軍中東總司令,戈特為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接替亞歷山大任第1集團軍司令,負責盟軍登陸非洲的“火炬行動”。原先有人提議蒙哥馬利去非洲,但遭到丘吉爾的否決。
其實,同樣個頭不高的蒙哥馬利,有著與隆美爾一樣的臭脾氣,傲慢、專橫,在軍官中的口碑並不好,經常被孤立在一邊的“另類”,而且不願受拘束,敢於違抗命令,屬於“稍不留神就失控”的“麻煩分子”。自然,不如丘吉爾的“法眼”。
就在他準備去倫敦報到時,陸軍部的一通電話,改派他到非洲指揮第8集團軍,說到這,還要“感謝”德軍。原來,戈特乘坐運送傷員的飛機,在返回開羅的路途中,突然遭到德軍飛機的襲擊,機毀人亡。要知道,這條航線德國飛機從來不來。
這恐怕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命難違”吧?不管怎樣,到了非洲的蒙哥馬利,很快將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打陣地戰的經驗,傳授給他的部下。倒不是他“古板、陳舊”,而是他發現隆美爾的“三板斧”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
他就是要利用大縱深的防禦,遲滯和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從而將對手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迫使其停滯不前,甚至不戰而退。因為在他看來,他最大的優勢就是後勤補給充足,相對於隆美爾長達3000公里的運輸線,這可是致命的優勢。
當然,蒙哥馬利的優勢,不僅限於此。儘管去非洲指揮第8集團軍,蒙哥馬利並沒有太多的思想準備,但讓他去戰鬥依然是一件興奮的事情。同時,帶著“臨危受命”、“捨我其誰”的優越感,擺出一副“用我,就要聽我的”的派頭,開始對第8集團軍司令部進行改革。
一是,不顧眾人勸說,一下子提拔了3位年輕有為的人,擔任3個軍的軍長;二是將司令部繁瑣的管理、協調等事務交給一位參謀長去做,他另組織一支十幾個人建立的小型指揮部,只管打仗。這一點,和隆美爾的做法有些類似。
更重要的是,他一改過去奧金萊克不斷地進攻戰術,一面命令加緊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不再出擊,一面囤積彈藥、部署防線,坐等隆美爾來衝。同時,他對部下強調“絕不後退”,正是這條命令,讓慌亂的英軍開始“專心”的防守。
1942年8月底,經過休整的非洲軍團,開始向阿拉曼防線出擊,但遭遇到英軍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陷在雷區前進不得。在這場炮火對決中,隆美爾慘敗,不得不在進攻的第4天,命令部隊退回出發地。久違的勝利,讓英軍歡騰不已。
接下來,讓蒙哥馬利更加有信心的是,越來越多的優勢開始顯現。首先,美軍的先進武器源源不斷地運往非洲,適合沙漠作戰的卡車、吉普車增加了部隊的機動性,尤其是先進的“謝爾曼”坦克,更是德軍坦克的剋星。
其次,兵力充足。為支援盟軍的“火炬行動”,丘吉爾算是下了老本,將所有的預備隊和機動力量交給蒙哥馬利,旨在打個大勝仗,為登陸非洲開個好頭。現在的第8集團軍“富得流油”,坦克1100輛,總兵力19萬人,是德軍的2倍。
更重要的是,丘吉爾將當時屬於“絕密”的,破譯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情報,交給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所有的戰術計劃,都暴露在他的面前,甚至是隆美爾得了什麼病,什麼時候回國,他都瞭如指掌。
他要趁著隆美爾不在非洲,發動進攻。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原先的航空隊都去支援蘇德戰場了,英軍再次擁有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非洲軍團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尤其是燃料,只夠開50公里。隆美爾不得不將進攻停下來,他要一邊治病,一邊去要增援。
原來,條件惡劣的非洲,讓許多人多多少少的感染了一些病,隆美爾也不例外,而且病得還不輕。經過診斷,醫生建議他回國調養一段時間,正好趁著戰事穩定的機會,隆美爾給部隊交代一番,並表示有戰事一定返回,動身回國。
當然,隆美爾將非洲的情況向德國元首做了彙報,希望得到更多的先進武器,以及更多的德國部隊,因為他對義大利軍隊的實力太過失望。但答覆卻是,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進攻不順,沒有太多力量補充非洲,隆美爾應該保持現狀。
不管怎麼說,回家的感覺還是好的。遠離炮火紛飛的日子,讓隆美爾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許多,他也盡享天倫之樂,但32天后,他不得不重返非洲。原來,蒙哥馬利就是要趁他不在,發動全面反攻,給當面之敵以沉重的打擊,計劃7天內趕走德軍。
10月23日,蒙哥馬利開始了進攻。儘管猛烈的炮火讓德軍損失慘重,但防線依舊沒能突破。2天后,隆美爾趕回戰場,組織力量積極應對,雙方一番廝殺過後,蒙哥馬利並沒有達到他預想的結果,5天傷亡一萬人,德軍依舊堅守在防線上。
就在所有人都在質疑蒙哥馬利的戰術水平時,隆美爾終於對糟糕的後勤失去了耐心,命令部隊主動撤退。這個訊息,讓丘吉爾等人終於看到了光明,決定乘勝追擊,給撤退中的隆美爾以殲滅性的打擊。此戰,讓蒙哥馬利成了英華人的英雄。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