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牛城

    結合當時秦國的內外情況看,秦滅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對內,在一口氣搬掉了嫪毐和呂不韋這兩塊絆腳石以後,嬴政的這個秦王終於算是名符其實了。不過,即便是君王也不可能為所欲為,要想穩固自己的權力,他就必須在一段時間裡擁有一群穩固的核心支持者,或者稱之為是「基本盤」。對於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會在戰國中第一個滅亡嗎?這個問題:

    第一、這不僅僅是個偽命題的問題,而更是一個刻意汙衊的問題。

    第二、所謂的秦法嚴苛完全是造謠和誹謗。

    ①秦朝的法律源於商君變法。從商君變法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間過去了了130多年,在這130多年的時間裡,秦法的基本框架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如果秦法嚴苛,怎麼會在130多年的時間裡沒有任何的反對聲音。秦法的實質是富民、愛民、強國之法。《商君書》開篇就做了說明,“法者,所以愛民也!”

    ②漢朝雖然放棄了法治思想的精髓,卻將絕大部分的秦法都保留了下來。此之謂“漢承秦制”。同樣的法律,怎麼到了漢朝就不是苛法了?

    ③法家思想太龐雜,其愛民思想無法向你一一解釋。用一個例子來做說明,根據出土的《睡虎地竹簡》可知,秦法規定:因犯法而被罰修城勞役的罪犯,每頓飯都可以領到朝廷發放的好幾斤糧食。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最鼎盛時期,普通老百姓一頓飯能有好幾斤糧食吃?這是苛法嗎?

    第三,所謂的農民起義滅亡秦朝更是扭曲歷史。秦朝滅亡的真正原意是亡於六國復辟。具體如下:

    ① 斬草未除根。

    秦始皇對儒和原六國遺留貴族的仁慈為六國的反撲埋下了種子。一般說來,持續時間長久的王朝在滅亡後仍會殘留有大量的不甘心失敗的舊朝遺民。這些舊朝遺民在王朝覆滅前是王朝的堅定擁護者和新生力量的鎮壓者;在王朝覆滅後則是時刻準備反擊的復辟者,只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採取行動復辟舊王朝。中國古代歷史上這樣的情形出現過很多次,商朝復辟、秦末六國復辟、劉備復辟漢朝、明朝復辟、清朝復辟等,只不過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② 意外事件

    秦始皇在東巡的過程中突然間去世讓權力的交接出現了問題,從而引發了秦國內部高層的動亂。這讓原六國貴族看到了復辟的時機和希望。

    秦二世及趙高的濫殺破壞了法治,動搖了秦國統治的根基。扶蘇和秦二世其他兄弟的被殺使得皇室內部發生了分裂;李斯和其他一些重臣的被殺使秦庭缺少了治國之臣;蒙恬等武將的被殺則使軍隊失去了統帥,士兵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無法抵禦強大的六國復國軍團。

    ④ 仇恨未及化解

    秦統一的過程幾乎全是靠武力來完成的,因而在統一的過程中同六華人積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國、趙國、魏國等同秦都有幾百年也解不開的世代仇恨。仇恨的化解是需要時間的,秦與六國間的仇恨要想徹底消除至少兩、三代人,五、六十年的時間。秦至六國復國戰爭爆發時才統一了十二年,這麼短的時間仇恨是無法消除的,所以戰爭爆發後,才會有那麼多的原六國百姓追隨各諸侯軍反秦。

    ⑤ 法治未及紮根

    法治的推行、站穩腳跟和深入人心也至少需要兩、三代人花費五、六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六國復辟戰爭爆發時,法治還未能徹底深入人心,被仇恨迷住雙眼的百姓根本無法體會到法治所能給他們帶來的美好。被法治所限制的最厲害的人有三類。第一類人是原六國貴族特權階層,這類人在法治實施後其特權被徹底剝奪,不能再過著原來那種天生富貴、不勞而獲和窮奢極欲的生活了。第二類人是那種依附於貴族的儒家讀書人和門人食客等,這類人依靠著空談闊論亦過著不做實事便可富貴終生的生活。法治之後,所有人的生活必須靠自己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來獲取,所以這類人的那種靠空談過活的途徑被徹底堵死了。第三類人是社會上那種整日東遊西蕩、遊手好閒和無所事事之人。法治要求人必須自食其力,不能懶惰,所以這類人會感到極其不舒服。人治環境下這類人遍地皆是,劉邦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這類人和前兩類人一樣,都對法治恨之入骨,所以也會積極地參與反秦運動。最可悲的並不是在秦統一後這三類人還大批存在,而是在於這三類人一直都能掌控著社會的輿論。復辟戰爭開始後,這三類人就全都跳了出來,蠱惑人們起來反秦。老百姓總是愚昧的,加之仇恨迷心和被人蠱惑,就心甘情願地跟著六國貴族去反秦、滅秦。這就是原六國故地遍地皆反秦的真正原因。

    ⑥ 復辟軍太過強大

    六國復辟軍團的實力太過強大,尤其是戰神項羽的存在,使得已經失去統帥和戰神的秦軍根本抵抗不住。

    以上6條聯合起來,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6條中缺失了任何一條,秦朝都不會滅亡。但天意弄人,偏偏這六條全在同一時間實現了。

    故而,說秦朝是因秦法嚴苛而滅亡,是徹頭徹尾地汙衊和誹謗。

  • 2 # 趙胖君扎西達瓦

    我想,這個問題強調了商鞅變法在秦國的作用,也強調了戰國時代各國富國強兵的願望和百姓們和平統一的期待。我覺得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也不會在戰國中第一個滅亡,甚至仍然會統一六國。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戰國時代,變法強國已經是趨勢,各國都在不斷探索和嘗試。秦國也是如此,即使沒有商鞅變法,還會有其他變法和嘗試,也許統一的時間會拖長,程序會更復雜,方式可能會不同。但是秦國變法富強的強烈願望,仍會促使秦國走向正確的發展道路。

    二、商鞅變法的成功,商鞅是主導人物,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秦國國君和上下一心的秦國民眾。特別是秦孝公的支援難能可貴。當時歷經河西打敗,獻公死後,孝公即位。商鞅在秦國執政二十年之久,而秦孝公,不懷疑、不干涉,全面放手支援商鞅,才有了集中地,大刀闊斧地進行下去的變法改革。歷史上有許多開明的政治家,因為不能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而功敗垂成,商鞅是幸運的。

    三、秦國變法的徹底性。就如上條所說,秦孝公及後期歷代國君對強國富民的渴望和支援。傳統貴族被消滅打壓,法治思維從上至下貫徹執行徹底。而其他六國都有侷限性,對國家中央集權造成損害。無法形成強國合力。

    四、秦國的地理優勢。八百里秦川,雖西北有少數民族騷擾,但構不成存亡大患。東有函谷關易守難攻,南巴蜀實力不夠,所以,地理上秦國有一定優勢,雖然不能成就霸業,但是老秦人自保無憂。

    五、其他六國各有不足。除了上面說的改革的不徹底性之外,魏、趙、韓三國位於中原腹地,四面受敵,發展不出去,李悝、趙武靈王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達到了彼此發展的穹頂。燕太弱,還有匈奴騷擾。齊、楚很強,可以一時稱霸,統一則不足。所以歷史選擇了秦國,秦國也把握了歷史。而其他六國對統一的願望不徹底。

    綜上所述,即使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也不會在戰國中第一個滅亡。

  • 3 # 翊風

    應該不會第一個滅亡,但是發展趨勢很難說。秦孝公發憤圖強,勵精圖治,變法強秦。如果沒有用商鞅變法,秦國改革也會強大一點,但是能不能打出函谷關,很難說。

    當時秦國在六國眼中,民風彪悍、殘暴,虎狼之國,所以六國都想滅了秦國。但是利益的關係,六國表面分秦,暗地勾心鬥角,沒有統一陣線,註定會失敗。

    所以秦孝公和商鞅都是遇對了人,像南韓運用法家申不害的變法,但是也是以失敗告終。

    成功不可複製

  • 4 #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並不是很弱小,很難第一個被滅,有以下原因。

    1、變法之前的秦國只是經濟能力不行,軍事實力還是準一流的水平。手上還有天下雄關餚關和函谷關。因為當時出關的路被晉、魏國圍堵,只有向西發展。從而打下了天下糧倉的巴蜀(西戎)。也為了以後的爭霸打下了基礎。

    2、與晉、魏二國的軍事衝突中,也常有勝利。公元前366年,魏國在武都築城,為秦國所敗。接著又擊敗韓魏聯軍於洛陰。兩年後與魏國血戰石門,大敗魏軍,斬首六萬。因為那時的魏國可是戰果初期的霸主,秦國能力可見一般。

    3、秦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可以說是隻有佔盡了地利優勢。除了東面是列國,南、北、西方向均無強敵,只需要軍隊防守東面即可。從而有了穩固發展的前提。秦國內部經歷了許多變動,什麼外戚干政,上卿僭越之類的,依舊是好好的存在著。

    4、在秦國,早在商鞅變法之前就已經有了一次變法,秦簡公變革。雖然只是小範圍的,沒有商鞅變法的那麼細化,但也是一種另外的推進。秦國的君王中沒有出現列國的那種昏昧無知之輩。

    要想秦國第一個被滅,除了天災以外。其他的都很難。

  • 5 # 益事堂

    商鞅變法戰國時代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施行的兩次政治變革,主要包括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建立縣制以及新軍建立等方面。此次變法是中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在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短期內看,使得積貧積弱的西倕秦國生產力、戰鬥力得以提升,國家實力大大增強,直接的表現是打敗魏國收復河西,重建都城遷都咸陽;中長期看呢,因秦孝公後的各代君王依舊奉行商鞅的法,國力持續增強,制度逐漸深固,因此可以說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廢除分封制度的基礎;從更長遠看,商鞅變法是戰國時代依法治國最深入人心的一次,奠定了《秦律》的基礎,讓後世立法有所依,他的郡縣制甚至延續到了現代。

    商鞅是商鞅變法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但是大家別忘了商鞅只是個“打工的”,其背後的推動者才是最最關鍵的,也是最強大的。

    當時,秦國與魏國常年拉鋸戰,秦獻公繼位的20多年裡,年年有戰,少梁大戰秦國還搭上了老命,國家也大窮了了,留下了一個岌岌可危的窮國。其他六國都把秦國看成和遊牧的戎狄部族看待,可謂奇恥大辱。秦孝公繼位後,決心強國,恢復穆公霸業,頒發求賢令: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他歷數祖宗四代亂政無能並願賜給有使秦國強大的人高官、與之分土,可以說有極大的決心來勵精圖治的。有這樣的君主,秦怎麼會滅亡呢?至於有沒有“商鞅變法”他是一定要求變圖強的,這是最根本的動力,也是最強大的動力。

    我們再看看秦國的戰鬥力。《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獻公)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耑甫>。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公孫痤是魏國的丞相。再加上山東六國把他們當成戎狄看,也可見其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最後,我們看一下天下大勢。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七雄爭霸,但秦孝公時期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大到吞併一個國家。六國各自為政,互相為敵,互相為敵,因此也沒有那種齊心協力瓜分一國的基礎。

    綜上有沒有商鞅變法並不是秦國興起或者滅亡的根本原因。

  • 6 # 成功始於勤奮9

    沒有商鞅,秦國會不會第一個滅亡?

    恰恰相反,秦國一定是最後一個滅亡,甚至不滅亡,反過來滅掉六國,也未可知。秦國開國就很不容易,秦國先祖惡來,是商紂王的寵臣。所以西周開國之後,周天子就很不待見他們。把他們封在了遙遠的邊陲,更坑爹的是,那塊地當時不在周王朝手裡,在西戎手裡,這擺明了就是空頭支票。秦國的王室只好帶著族人一路向西,跟西戎打了很多年,才打下秦國的基業。長期的征戰,造就了秦人悍不畏死的血性,這是歌舞昇平的的山東六國遠遠不及的。另外,秦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處西北。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國地形從西北到東南,是向下走的三級階梯。秦國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而且秦國沒有後顧之憂,不像三晉和齊國,身處四戰之地,不管往哪個方向擴張,總會有人拖後腿。歷史上魏國和齊國,都曾經稱霸一時,可惜在擴張的時候,遭到周邊國家的狙擊阻撓,最終功虧一簣。同樣可以放心擴張,而且有能力擴張的,只有楚國。後人太高估商鞅變法對秦國的作用了,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都比秦國早。尤其是魏國,如果能趁著變法崛起的關頭,滅掉秦國,獲得安穩的大後方,大機率會取代秦國一統天下。只可惜齊國楚國在背後使絆子,再加上老秦人堅韌不拔,硬是抗住了魏國的攻勢。導致魏國霸業,功敗垂成。楚悼王如果活的久一點,讓吳起的變法能夠堅持下去,楚國大機率能統一。

    那麼沒有商鞅,秦國能否統一?

    一、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

    二、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正是秦國東與魏國、北與少數民族連年爭戰的緊要關頭。當時魏國是各國實力最強大的,秦國在與魏的交戰中損失慘重,而北面的少數民族,更是驍勇善戰。秦國離亡國只差一步,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秦孝公與商鞅聯手,在秦國進行了當時是最為徹底的變法,從農耕、到軍事再到民俗,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變革。秦國由此改頭換面,逐步走上富強之路。

    三、孝公之後的幾任國王,都是極力的維持變法政策,比如孝公之後的贏駟,雖然誅殺了商鞅,但是仍然堅持走商鞅確定的路線。就像詩人李白所說,秦國奮六世之威,終於一統天下。可以說,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不但不能一統天下,甚至會很快滅亡於魏、楚等國的合擊之下。

    四、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為日後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來源:知乎

  • 7 # 思淵默言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商鞅變法對秦國的改變,看商鞅變法對秦國曆史的影響。

    在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確實沒有爭雄天下的能力,但是絕不可能是任人魚肉得弱國。商鞅變法是讓秦國上了一大個臺階,擁有了爭雄天下的能力。但是,在此之前,秦國就已經能夠起到影響中原霸權的重要作用。自秦穆公時代起,秦國雖然一直都沒有成為爭雄天下的主角,但絕對是任何一個企圖爭霸中原的國家都必須要爭取的力量。這樣的一個國家,又怎麼會因為沒有商鞅變法而成為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呢?

    更重要的是,商鞅變法發生的五十年前,三家分晉,掣肘秦國兵出函谷的最大勢力,威脅秦國的最大勢力也就消失分裂成三個國家了。如果晉國一直保持強大且統一,秦國沒有商鞅變法,確實還存在著秦國第一個被滅的可能,不過晉國分裂,這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並且,戰國前期最強大的魏國,確實也對秦國造成的極大的威脅,在沒有商鞅變法之前,魏國對秦國的頻頻打擊確實有滅亡秦國的可能,如果保持這個態勢下去,如果秦國沒有變法圖強,可能還真被滅掉了。不過魏國馬陵之戰直接從最強的國家墮落成二流國家,不可能對秦國造成威脅。即使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也很有可能戰勝魏國,兵出函谷。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商鞅變法讓秦國從爭雄天下的配角變成爭雄天下的主角,原本秦國只是企圖爭霸中原的國家努力爭取的力量,而商鞅變法後,秦國就變成了爭霸中原的最主要力量。所以我會認為,即使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可能會失去爭奪天下的力量,但是據守函谷關,以秦國多年積累的實力,幾乎不可能成為七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

  • 8 # 下武維周

    大機率是不會滅國的,甚至若干年後同樣會統一中國。

    商鞅在秦國施行的兩次政治變革,主要包括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建立縣制以及新軍建立等方面,此次變法使得積貧積弱的西倕秦國生產力、戰鬥力得以提升,國家實力大大增強,並且讓後世立法有所依,他的郡縣制甚至延續到了現代。

    但是,不管怎麼說商鞅也是個外來客,假如沒有秦孝公全力支援商鞅,他基本不會成功。並且後繼的惠文王誅人不誅法。只是誅殺了商鞅卻依舊照著他的方針策略治國。

    最重要的是秦國地處西垂,雖西北有少數民族騷擾,但威脅不大。東有函谷天險關易守難攻,南巴蜀交通艱難。即便是不能東出,但是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商鞅時期諸侯最強大的魏國在魏惠王時期國力由盛而衰,其他諸國都各有問題,所以即使沒有商鞅,當時的秦孝公也會找到其他大賢全力支援秦國改革。

  • 9 # 朱八戒CC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可以說就沒有後來的秦滅六國,但並不一定秦國是第一個先被滅亡。

    秦孝公即位的時候,正是秦國與魏國爭戰的緊要關頭,秦國內部的北方少數民族也是連年割據。當時的魏國是各國之中實力最強大的,秦國與魏國的交戰,秦國損失慘重。北方的騎兵驍勇善戰,秦國四面楚歌,危機四伏,危在旦夕。

    秦孝公執政之後,勵精圖治,奮發圖強,變法強秦。透過招告天下,招賢納士,與商鞅強強聯手,實施改革變法,秦國步入了突飛猛進的快車道。從農業生產,手工經濟,到軍事謀略,都進行深入地變革,秦國由此煥然一新,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

    秦孝公之後的幾位君主,同樣積極地推行變法的方針政策。儘管贏駟雖然車裂商鞅,但是仍然堅持商鞅變法確定的路線。秦國通過幾代明主的商鞅變法,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名列第一。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是不可能一統天下,但是也不可能最先滅亡於魏、楚等國的合擊之下。

    如果一個國家有一個賢明的君主,那麼這個國家的強大是肯定的。秦孝公是一代明主,如果沒有商鞅變法,他也能從其它各國的變法受到啟發,再透過招賢納士,實施秦國的變法。

    如果是另一個法家人物在秦國的變法,那肯定是沒有商鞅那樣地天才,這也是事實。但是那只是秦國的發展來的漫一點,但並非一直是那樣衰弱。有秦孝公的禮賢下士,肯定也能培養出一大批精兵強將,為秦國建功立業。也許也能出現與商鞅齊名的改革家。

    變法是那個時代的一股清流,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有楚國的吳起變法,有南韓的申不害變法等等。各國的變法都是要達到富國強兵,秦孝公同樣要走上變法之路,以實現秦國的崛起和後來者居上。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馬陵之戰,讓魏國遭受巨大的損傷,對秦國的威脅也就減少了許多。秦國的長期征戰,造就了秦人悍不畏死的血性,也有可能秦國戰勝魏國,兵出函谷。秦國八百里的秦川大地,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秦國也不是那麼輕易能夠被他國所滅。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崔化劑,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同樣崛起,只是難以統一六國。如果這樣,又是由哪一個國家一統天下,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必要去仔細分析。歷史己經塵埃落定,沒有如果一說。

  • 10 # 胖關vlog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有可能在戰國中被滅掉。理由如下:

    1.秦國位於西捶,受狄戎生活的影響,野蠻粗獷,文化思想與東方六國的中華文明思想格格不入,有被地域化和邊緣化的趨勢,在六國眼裡秦人粗鄙不堪,為六國所不齒,無形中把秦國踢出了中華文明生態圈,人人得而誅之。

    2.秦國東臨魏國,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已有百年,但是自秦穆公後秦國開始衰落,而三家分晉後魏國獨大,經過李悝和吳起在魏國變法,魏國國力超強,尤其是魏武卒重灌步兵震懾六國。

    魏國輕而易舉在秦國手中奪取河西之地,如此秦國門戶大開,如同敵人進入了秦國的客廳一般,胡作枉為,秦國沒有一點脾氣。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3.秦孝公如果不啟用商鞅變法,秦國的積貧積弱一直持續下去,雖有肥沃的土地、泱泱渭水和勤勞的老秦人,但是在戰國紛爭、土地兼併的殺伐年代,沒有一支強大的軍事集團,國家很難在亂世立足。國力的強盛才不會被大國所惦記,威懾西方。

    4.秦國的國土與趙魏韓楚四國接壤,時刻面臨著這四國的挑釁和窺視,一旦秦國不敵四國中的任何一個都將受到攻擊和佔領,秦國必須變法圖自強。

    5.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依舊遵從舊制舊法,貴族和老氏族分化王權,私鬥不止,內耗嚴重,士卒戰鬥力不足,田地荒蕪,耕種的熱情減退,行政機關辦事效率低下,秦國就是一盤散沙,有可能陷入內亂,富國強軍更無從談起。

    所以商鞅變法拯救你秦國,使秦國煥然一新,秦國開始崛起,奠定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基石。

  • 11 # 天羽歷史驛站

    個人認為,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肯定不會是第一個被對手消滅的國家,從地理位置來看,秦國當時地處偏遠地點,被稱為是蠻夷之地,文化,經濟領域都不是很先進,和其他諸侯國相差了不止一個檔次,按照現在的話說最少相差三十年.按照當時國家形勢,其他六國都是對秦國愛搭不理,不屑一顧,認為秦國就是貧苦,落後,素質極差的野蠻人生活的地方。

    雖然秦國不會第一個滅國,但是如果沒有商鞅的變法,也不會有後來的,秦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壯舉,也更不會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誕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主要原因在於秦國進入戰國時期日漸衰微,內憂外患,國內貴族之間矛盾日益嚴峻,長時間處於內鬥的階段,在軍事領域,魏國對秦國那也是毫不留情,頻頻打壓秦國,河西之地盡失,落入魏國之手。這時候的秦國早以沒有了秦穆公時期的鼎盛和遊刃有餘,這時候別說東進橫掃六國了,就是連自家的後院河西之地,能不能收回都是個問題。

    商鞅的出現,可以說是秦國由貧變富,由弱變強的轉折點。商鞅變法後取得的成果那可是了不得的,百姓糧有結餘,山無盜賊,道不拾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人們的愛國思想空前高漲,都不在熱衷於私鬥,而是對打仗很感興趣.秦國的軍隊那上了戰場,面對敵方的軍隊,那就像是虎入羊群,雙眼看到的那都是一個個軍功,爵位,力求殺敵,獲取軍功,升官發財。變法後的秦國,軍事力量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爆發式的發展,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那速度就跟坐火箭一樣。

    經濟領域,思想領域,政治領域,軍事領域的全面改革,提升的是整個秦國整體的水平,整體的水平提升,那他無論面對那過國家都是有著絕對的信心。

    如果沒有商鞅的變法,秦國走下坡路那是必然的,因為在當時的戰國時期,變法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在他旁邊的魏國,已經在秦國之前就已經實行變法,只不過是沒有商鞅那麼徹底。

    商鞅的出現,對於秦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商鞅的變法也是為後世的一個個封建王朝樹立了樣本。

    商鞅能夠在史上留名,就足以看到他的不一般。

  • 12 # 本是白楊樹

    商鞅變法被稱為:大秦帝國崛起之路,但若無商鞅變法,秦國依舊不會在戰國中第一個滅亡。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秦朝位置

    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因此,秦國鄰居楚、魏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約,給秦國一個修養生息的機會。

    二、秦孝公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缺少對地方控制,分封制名存實亡。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地主與農民階級的產生與對立,隨著地主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人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最終引起社會的大變動,各國都興起變法改革。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也開始吳起變法。而秦國在秦孝公前,由秦歷共公後的幾代均為動盪導致秦國力受損,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之地。秦獻公割地與魏求和,並遷都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修養生息,數次東征欲收復河西失地,報復未實現便去世。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為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他國吞併,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立志變法圖強,命華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三、商鞅

    商鞅(前390—前338),衛華人,原名公孫鞅,又稱衛鞅。起初,商鞅是魏國丞相公孫痤的家臣,公孫痤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公孫痤去世前曾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並表示如果不能重用他,就趁早殺了他,以免他日後被他國重用,危及魏國。但是,魏惠王並沒有理睬公孫痤的建議。後各諸侯國會盟,卻拒絕秦國參加。秦孝公認為這是莫大的恥辱,為了改變“諸候卑秦”的落後局面,使秦國富強起來,他決心變法改革,並頒佈了“求賢令”。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便帶著李悝的《法經》來到了秦國的都城櫟陽。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商鞅見到了秦孝公。前兩次的時候,商鞅向秦孝公講述了堯舜等帝王的治國之道,但秦孝公並不感興趣。第三次的時候,商鞅道出了自己的真正主張,以法家學說為治國綱領,以“霸道”治國,並建議秦學公儘早進行變法改革,從而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一次,商鞅的意見得到了秦孝公的讚許,被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四、變法

    商鞅變法遭到秦國舊貴族的反對,變法的壓力和阻礙非常大,為減小變法的阻力,商鞅變法並非一日而成,而是分為兩步進行。商鞅第一次變法: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嚴禁私鬥。第二次變法。其一,廢除貴族井田制,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其二,推行縣制,遷都咸陽;其三,統一度量衡,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並按人口徵收軍賦;其四,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規範社會風俗。變法為秦國擴大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使得貧弱的秦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大大提升。在經濟上,秦國的舊有生產關係徹底改變,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政治上,變法打擊並瓦解舊式血緣宗法制度,秦國的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由此開始;軍事上,變法獎勵軍功,以達到強軍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此之謂大秦帝國的崛起。

    五、秦崛起

    各國均有變法,但針對性各有差異,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其舊制被徹底廢除,並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變法後,秦國連續出現七位明君皆沿襲商君制度。秦王嬴政即位後,先後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最終統一天下。

    商鞅鐵腕變法,固然讓國家強盛,卻也結怨無數。在在商鞅變法頒佈的20年前,同樣是衛華人的吳起在楚國進行改革,就提出“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王室子孫的爵祿繼承只能延續三代,然後就要把封地收歸國有,重新分配。吳起因此遭到貴族的嫉恨,終被射殺。20年後,商鞅再提此議,並且做得更為徹底。在商鞅變法下,“備戰備荒為打仗”“把戰爭進行到底”的戰略支配下,秦國成了一臺強大而無比恐怖的戰爭機器,人民則成了無知無畏的殺戮之士。最終導致秦孝公死後,商鞅舉家逃亡,來到一個叫關下的地方,想投宿旅舍,旅舍的主事不認識商鞅,說:“我不能接待你,商君的法令規定,讓人投宿而沒有驗明身份的,會遭受連坐之罪。”商鞅仰天哀嘆道:“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

    綜上所述,秦孝公如伯樂,商鞅如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秦無商鞅變法未必首滅,孝公立法圖強,或有其餘變法之士,使秦富國強兵。商鞅變法成功之處便在於秦孝公立法圖強,為其排除一切貴族矛盾,法令得以實施,成就秦國霸業,而又因為孝公導致商鞅最終悲慘落幕,可謂“成也孝公,敗也孝公!”

  • 13 # 執筆青雲

    首先給出判斷,就算沒有商鞅變法,秦也不會最先亡。

    我們先來看看,誰是戰國初期的最強國,毫無疑問是魏國。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歷史上,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軍事上,魏文侯重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政治上,更是重用李悝,樂羊,西門豹,秦國變法都是以其為藍本。

    我們再來看看秦國當時的實力,秦國是西部諸侯大國,而且是春秋四強國之一,然而到戰國初,因內部權力之爭,頻繁更換君王,世族封君太強,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治,亦未完成社會變革,雖有東進之意,但軍事實力弱於魏國。

    在戰國初期,秦魏兩國為了爭奪河西關中地區發生了數起大規模戰爭,總稱為河西之戰。第一次河西之戰,魏國穩紮穩打,秦國無從下手,再加上魏國國力更強大,所以秦國敗在了絕對實力面前,一度被趕到了洛水一帶。至於第二次河西之戰,秦國幾乎傾全國之力,集五十萬大軍攻魏,結果被吳用率領五萬新武卒打破,死傷無數,被徹底趕出河西之地。

    那麼這就能判斷秦國會被最先滅亡嗎?不能。

    首先,秦國地處西部,半數都是苦寒之地,氣候乾旱,土壤貧瘠,而且大段國土和西部少數民族接壤,可以說佔領秦國,得不償失,沒準損失還會大於收穫。

    其次,秦人勇猛善戰,但凡苦寒之地,必有悍不怕死之輩,秦人跟戎狄等少數民族拼殺幾百年,民風彪悍,魏國若侵略秦國,必然全民上戰,力出一孔。

    最後,秦國的封君雖然矛盾重重,但終究是內部的權利之爭,而一旦外部矛盾來領,必將成為其主要矛盾,封君們會團結一心,共御外辱。

    那麼最後在簡單判斷一下,最先會被滅的國家,南韓。

    南韓四戰之地,境內無天險,民不過百萬,周遭敵逢,群雄眾起而分之,必將最先亡國!

  • 14 # 一朝風月620

    不會。雖說商鞅變法前秦國相當的弱,但和秦國有直接的軍事衝突的只有魏國。魏國那個時候強大的目中無人,不可一世。魏國不光與秦國開戰,還與南韓和趙國開戰。最後被齊國的孫臏圍魏救趙,龐涓戰死,魏武卒死傷慘重,從此從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變成一個二流國家。魏國傾盡全國力量是能打下秦國的,但趙韓燕齊楚是不會讓他把秦國消化的。而老秦人的韌勁估計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肯定會復國的。畢竟當時的情況不適合兼併大國。看看齊閔王的結局,吞併富裕的宋國,被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攻破七十二城,自己死在逃亡的路上。再看看當時的齊國,即使被五國聯軍攻破七十二城,只剩即墨和莒城,田單依然復國了。秦國當時的情況總比田單時的齊國情況要好吧。而且,秦國只要苟住,守住函谷關和潼關,就算統一不了天下,也是最後被滅的國家,絕不會第一個就被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怎麼詳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