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侃侃
-
2 # 夢紅樓藝術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比我厲害的人,可以稱其為師。我向他學習善的,好的方面,看到他不好的就對照自己改正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
箇中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
所以重溫,並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
3 # 高陵無聲
孔子還有句話,“無有友不如己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包括被奉為聖人的孔子。以人為鑑,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所謂見賢思齊。說明孔子很善於自省,能隨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隨時發現自己不及他人的地方。這句話的重點是“必有我師”。說明了孔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要虛心向別人學習,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地完善自己。綜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好為人師的大有人在,甘做學生的,鮮有人為。由此可見,孔子聖人之名不是浪得的。
-
4 # 仁義之川
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古人數字一般表概數,而不是確數
例如:
1、“三、六、九等數詞表示概數”
如: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一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一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九設攻城之機變。一一《墨子.公輸》
2、用“百、千、萬、等數詞表示概數”
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一《樂府詩集.木蘭詩》
千變萬化,不可窮極。一一《列子.周穆王
因此,孔子而言,三人行,並不一定指三個人,而是指只要和人在一起,就一定能有做我老師的人。翻譯的時候三倒是可以直接翻譯,但是理解的時候,不能直接理解為就是三個人。
-
5 # 蔣承霖jcl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語出《論語.述而》。比喻到處都有值得學習的物件,應勇於向人請益,取長補短。
-
6 # 天台望海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時刻秉持著學習的態度來生活。不能因為年齡的大小就認為他沒有足夠的閱歷,不能作為學習的物件。孔子曾經不恥下問,向小孩子請教問題。這種作為也是給現在的人民提一個醒,我們不能奉行倚老賣老。不要強硬的反對任何一個想法,人無完人,百密必有一疏,只有借鑑自己所沒有的,所沒有經歷過的,才能使我們更優秀。小孩子一個簡單的動作或許可以引發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不要只被表面所矇蔽,應該更深層次的挖掘內在的含義。畢竟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
-
7 # 特大豬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碎片文化覆蓋面廣是優點,但缺點也很明星,很容易斷章取義,棄大局,而顧小節,金句頻頻,卻完全的背離作者本意。此處的“師”應為學習和借鑑之意,同行中的其他人必有他的優點和擅長,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學習,不好的地方改正。而這個“善”字,還需學習之人,心正,意正方可分辨。
再舉幾個常用例子
莊子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吾生有崖,而知無崖,以無崖求有崖,殆哉矣。”如只取前兩句,便與莊子的本意背道而馳了。
“人盡可夫”也是無數人的斷章取義而完完全全的脫離了本意,原文“父一而已,人盡夫也。”父親只有一個(不算各種乾爹),天下的其他男人都可能成為丈夫的。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藉此想要繼續喝酒吃肉的朋友可能要傷心了。
-
8 # 二重變革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是孔子曾經流傳下來的,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有自己地特點,去學習每個人中的特點,來補充自己,結合自己來為自而用
-
9 # 丁輝亂談
不可斷章取義,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一整句,三個人同行,肯定有某方面比我強的人,我像人家學習,他好的地方,我學,不好的地方,我避免犯錯
-
10 # 王桂蘭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我感覺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指幾個人在一起幹事情,或者幾個人乾的同一行(hang)生意等,裡面肯定有內行,經驗比較豐富,智慧比較深,值得其他人學習和借鑑。這個經驗比較豐富的,就稱得上師傅,老師。我就像學生一樣,尊重他,虛心請教,虛心學習,使自己長見識,提高生存能力,而後知恩圖報。
第二個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同行(xing),一起走動,裡面一定也有榜樣,他的言談舉止,一定有我可取的東西,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該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看人家說出的話有什麼道理,對我有什麼啟發教育,我就要記住人家的話,以之為參照,指導自己的行動。還有在一起走動,看人家怎樣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以及突發事件等,這些值得借鑑和學習的東西,一定要記住,以幫助自己的生活學習。
這裡的三人中的三,它不是確定數,泛指多人。我父親在世的時候,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人多智慧廣,只要我博採眾長,我就具備諸葛亮的智慧。
所以,不管是同行(hang)還是同行(xing),我都要低心做人,虛心聽取他人的指導和建議。其他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我的老師,他們身上都有閃光點,都值得我虛心請教。
-
11 # 那時情節
字面理解就三個人同行,其中必有一個能當我師傅。要深入瞭解就得看全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說在我們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某一方面能超越你,指導你。
人無完人,我們應該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對照自己和別人,看清自己的缺點,透過學習別人的優點來進行互補。
-
12 # 元寶的讀書筆記
想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先要了解它的背景。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這是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說的話編纂出來的書。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即,別人的言行舉止,都有我可以學習的地方。
但後面還有一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瞭解一句話的意義,要看整體。後面這句話說明,有學習的地方,但需要自己去判斷,好的就自己學習,不好的要檢討自己不要跟別人一樣。
這句話完整的來看有三點意義1.那怕你是大學者也要保持謙虛,始終學習。知識是學不完的,別人總有你值得學習的地方。
2.人要有判斷力不能人云亦云,大家都說好的你要認識到是否正確。
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3.時刻警醒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不要害怕被批評。人人都不完美,我們都在學習完美。
綜上,要結合上下文去理解。學習別人值得學習的地方,無論自己做到什麼程度也不要驕傲。時刻警醒,不斷提升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
偉大的古人有很多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泉水流不幹,知識學不完,與君共勉!
-
13 # 風雨生月
何為師?達者為師!
達者即先行者,360行,總有你不知道的,何況現在還不止360行,精於一行你在這一行可以為後進者師,其他的行業你就是後進者。
春秋時期,百花爭放,各種學說紛爭出現,哪派祖師都不敢說自己是最突出者。儒家思想在後世能夠被推崇也是因為符合上位者利益。
人力有盡時,有限的時間只能學習有限的知識,可世界的玄妙是探測不盡的。
擅文者不一定擅長武學,能說會道不代表他能妙筆生花。所以,每個人並不能夠擅長所有的。
就像在學校,每一門課一位老師,才能教出學富五車的莘莘學子,而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掌握了老師也不能掌握的技能,在老師需要學習這項技能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是老師的傳授者、解惑者。
走在路上,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所以你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別人也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
14 # 風水師時筠峰1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應理解為三個人或多個人在行走中,無意的交談,對某些事物的見地、倫理的理解等等,以個人的見解、理由在一塊互相交談,發現了我在某一些事物或倫理中的一些看法、想法不如他,而他的理解思路可以為我的楷模,值得我去學習,同時也得到了第三方或多個人的認可,這一點可以為我的老師。
“兩人行,也有我師”,因為兩個人在交談中,對事物的理解,倫理等方面,發現了對方在某一方面比我分析的、理解的透徹,或者很有遠見等等,就可以為我的老師,這一點我就要虛心的學習。
-
15 # 且聽楓吟
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虛數,極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樣。此句中泛指多個人。焉:是兼詞"於之"的意思,翻譯為"在其中"。翻譯:"幾個愛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簡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事例:豈不聞焉,則要你擇其善者為親友。
明·無名氏《你猜》第一折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 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意思是: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
16 # 榴蓮暈倒
三人行必有我師”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孔子說的這段話中可知,這裡所說的“師”,不是專指滿身是優點,長處的人,那些身上有缺點,短處的可以提示自己改正缺點的人也是被視為“師”的。
這倒是和帝王之術很像,古代帝王有知人善用之術,知道此人擅長什麼就給他什麼事做,不擅長的就不給他做,或者指派一個和他互補的人協助他。
也就是說他人的缺點也能提醒自己不要犯那樣的錯誤。這樣的人才是“師”。
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唐代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師說》中也有解釋。韓愈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韓愈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從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角度說的,從這個角度看也是符合實際的。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1.人無完人,再高明的人都有自身的侷限,不可固步自封,剛愎自用;
2.他人的長處值得我們學習,他人的短處值得我們警惕;
3.每個人必有其長短,不可妄自菲薄,覺得自己不如他人;
4.問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各人各有各自的擅長之處;
5.知人善用;
6.知己善聽,知道自己的弱項所在,就要多采納擅長這方面人的意見,不論對方的地位,才識是否低於自己,都應該虛心請教或採納。
-
17 # 扎西德樂3
目錄人生,三個人或思想或行為在一起至少有一個人的思想、行為等值得你去學習;知識網,這句話是基礎,上升到把每個值得學習的點作為目錄展開,便可無線拓展成其為一張屬於自己的知識網!其次,人脈網何嘗不是三人行☞三生萬物的邏輯。
物理網,很形象的是足球,展開成面;或者是,通訊網。
-
18 # 醉珺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論語·述而》,這句話的意思是:幾個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
志趣相投的人一同前行,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思考方向,同一件事,所得到的結論會不同,而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思考的方向,從而錯失很多重要的資訊。
當你看到大家所表達的方面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學到更多的東西。
志趣相投的人,一同前行,興趣是你們最好的老師,而身邊的朋友,則是你們不斷完善自身的階梯。
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他喜歡畫畫,但是奈何我們的圈子裡沒有喜歡畫畫的人,兩年的時間,畫畫的技術一直沒有長進。
當有一天,他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好朋友,兩個人相聊甚歡,不斷地倒出自己畫畫的方法還有心得。
僅僅一年的時間,他的進步可以說是讓人羨慕不已。
我問他:“你怎麼突然間這麼厲害了?”
他告訴我:“因為他認識了一個朋友,從朋友那學習了很多東西。”
是啥,志趣相投、相聊甚歡,最後取得巨大的進步。
人無完人、學無止境、智者常謙。在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完美的人,我們都是在透過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慢慢變得完美。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們活到老,學到老。
論語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們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無論如何,請保持自己的謙卑,虛心求教,畢竟學無止境。
同行的人,因為性格、思維不同,見解也會不同,一句話、一個點都會讓人茅塞頓開。
所以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並不是說這裡面會有大師傅,而是有能夠讓你學到東西的途徑。
-
19 # 中國新派囂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大家也都不陌生,從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在某個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當然,這裡的“三”應該作為虛數,泛指多人。
孔子深層的意思是說,學無止境,不管一個人的學問多大,總有你不擅長的地方,不應該因為某一方面比別人強就驕傲自滿,要具有虛心向別人學習的態度,關於這一點,孔子自己就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想當初孔子孔子帶著弟子外出遊學,有一天路過莒國邊境,沒想到,一個小孩在路上用磚石泥土做了一個城池,擋住了去路,孔子下車要小孩給他讓路,小孩卻鎮定異常的說道:“老先生,車應該給城池讓路,而不是城池給車讓路,你說是嗎?”
對於小孩兒的回答,孔子很是驚歎,此後為了看看他只是伶牙俐齒還是真的有本事,就接連給他出了好幾道難題,不成想,小孩兒不但對答如流,最後還把孔子給難住了,就這樣,孔子和小孩兒結下了忘年之交,並拜他為師。
這個小孩的名字叫項橐,是莒國的一個神童,他也因此被後世人尊為“聖公”,不得不說,以孔子那麼大學問的人能做到不恥下問,虛心向一個孩童學習,實為不易,也確實是為我們做了一個表率。
然而,令人非常遺憾的是,當今社會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大多數人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身上的優點和別人身上的缺點多,而看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別人身上的優點少。
顯然,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其實,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它的後面還有兩句話,卻被很多人給忘了,其原文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難看出,孔子的意思就是說,別人的言行舉止,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地方去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的身上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便應加以改正。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但是一種人生態度,同樣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改進,自身的修養才會逐漸的提高,而不應該在工作學習中取得一點點的成績就開始目空一切,瞧不起周圍的人。
每當有這個苗頭出現的時候,最好問問自己,你的成就有孔子大嗎?如果沒有,那還是虛心的學習吧,學習買不了吃虧上當,只會讓你更加的完善自己,到時候不用故意炫耀,別人也會越來越尊敬你。
-
20 # 弗學漫話
"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出自於《論語·述而》的一句話,表示古人身養性的一種態度,世人皆可為我師。
三人並不是指實數,實際上指一個群體,即使是兩個人也是一個小團體。
在談及個人修為或者對自身的要求時,要有一個同類的參照物,所以這個團體或者群體至少是兩人以上,所以不能單單地機械地理解為三個人或多於三個人以上的群體,即使兩人也同樣成立。
師,老師,也不能狹義的理解。
一是值得我學習的人是我的老師。
這樣一說,可能會讓人不太理解,難道不值得我學習的人也可以成為我的老師嗎?這樣分別心太強,容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打上種種標籤,實際上,世人皆可成我師。
為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有優點或者有學問,或者在某一方面超過我們,成為我們的老師是順理成章的,也是很好理解的,如果說一個劣跡斑斑一無是處的人成為我們的老師就菲夷所思了,看待這個問題,古人的眼光遠超過現代人,古人看有缺點的人,或者言行身為有嚴重缺失的人,往往採用“以人為鏡可以鑑得失”的態度去審視,即從對方的不好的地方,來對比自身有沒有得失,若有同樣的毛病或不當的言行,就想辦法改掉,從這一方面來講也是我的老師,用現代的話叫做反面教材。
所以在《論語·述而》原文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回覆列表
三人行必有我師。有三個人走過來,其中肯定有我的師傅,也就是說這三個人身上肯定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這句話說明了這幾個問題。
1.沒有人十全十美,沒有完美。你有再多的有點,你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有你擅長的,也有你不擅長的,這就是你應該向人家學習的地方。
3.三人行,不一定三個人都是好人,也有可能是三個囚犯,流氓,可他身上也有你學習的地方。這就是說再不好的人,也有你學習的地方。也就是說,人不可能是十無十醜的,只是優點是否大於缺點,或者他的優點是否可以掩蓋他的優點。
4.平等包容的觀念。古人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可見古人對師傅的看重。了這裡卻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你也不要看不起誰,和人一起,要學會平等的對待,平等的看待。
5.三個人行走,就有你的師傅,你還驕傲什麼?這就是說,你要懂得謙虛,不要會點東西,就驕傲了,就上天了。要懂得謙虛,謙恭。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了,如果大家還有更好的,可以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