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露為霜65799235

    太高深,問老羅吧,這都是小說而已,。

    史實上龐統是在攻城時冒進,被流箭射死的,但跟張任無關,跟劉備的的盧馬也無關,也就是說根本沒這件事。

  • 2 # 李 巖

    龐統犧牲,劉備師出有名,為軍師報仇,這樣才得了西川,如果沒有龐統蜀國建立是不可能的!龐統的落鳳坡確實有些神話色彩,但也不是瞎編的,有專家稱落鳳坡卻有此地!

  • 3 # 小老鼠的救贖

    《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到了,可惜後來取西川的時候死了一個鳳雛龐統,否則劉備的實力將更加強大。

    龐統怎麼死的?說白了騎了領導的坐騎,替領導擋子彈死的。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且聽我細細講來!

    話說劉備取西川的時候,帶的軍師是龐統。龐統自恃才高,有點輕敵。小說裡說諸葛亮曾經測算出取西川會有大將折損,叫劉備和龐統小心,但龐統認為是諸葛亮怕他取西川得了大功嫉妒他才這麼說,於是毫不在意!

    在攻打一座小城時,有兩條道,一條大路,一條小路。劉備讓龐統走大道,方便行軍,自己走小道,劉備也自恃作戰經驗豐富。結果龐統偏要走小道,讓劉備走大道。他的理由是大道必有重兵佈防,所以讓給劉備,小道沒人提防,所以自己走小道。

    在即將分別之際,看到龐統的馬打滑把龐統摔下來,劉備還把自己騎的白馬讓給了龐統,龐統也毫不推脫,騎上劉備的白馬就高高興興的去了。

    誰知,小路上有敵軍埋伏,埋伏的敵軍都以為騎白馬的是劉備,於是都把箭往白馬上的人上射。可憐的龐統,被當成劉備,身中亂箭而死。

    劉備知道龐統死後,傷心不已,把他厚葬於落鳳凰坡。

    龐統之死,始於換馬,死於為劉備擋子彈,做了劉備的擋箭牌。所以說,領導的坐騎,不是你想騎,想騎就能騎,有時候是讓你去送死當擋箭牌的!

  • 4 # 易經研究人

    龐統和諸葛亮一樣,也是在尋求明主,但由於長相不帥,所以屢屢失敗。在那個年代,往往以貌取人(易中天先生在講三國的時候,也說過這類的話),到劉備這裡,也是一樣,一身大才卻讓做個縣令,他可是和諸葛亮齊名的。人家一上來就是二把手,而他卻要從底層做起,實在不公平。當劉備知道龐統實力後,立馬就任命為三把手,這可是龐統在其他地方從沒有過的待遇,為報知遇之恩,死而無怨!士為知己者死,也就是這個道理。

  • 5 # 秦曰漢雲

    龐統之死是一個意外,跟劉備並沒有關係,如果非要歸咎於劉備,那麼就要怪劉備太虛偽,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要從龐統為劉備統一大業規劃藍圖,獻上的三條計策說起。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卻並沒有安天下,何也?

    究其原因,第一是因為鳳雛死得太早,第二是因為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執意要替關羽報仇而伐吳,致使夷陵之敗而元氣大傷。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採納諸葛亮的計策輕易取得了荊州,為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然而鳳雛加入隊伍之後,認為光憑一個荊州就想三分天下根本不夠,至少還要取得益州和漢中,因此極力勸說劉備謀取益州。

    當時的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同為宗室兄弟,關係不錯,劉備擔心攻取益州會對自己名聲不利。龐統卻認為身處亂世,有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典型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如果這也要名聲,那也要名聲,名聲有了,地盤卻沒有了,沒有地盤就一事無成,有名聲也沒用。攻取益州現在就是一個好機會,劉璋的益州被夾在曹魏和孫權之間,很難有所發展,遲早要被別人搶去,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家兄弟拿來以圖霸業,你心裡實在過意不去,以後再封一塊地方給劉璋就是了。

    不得不說,龐統這樣的謀士真是不可多得,不僅給劉備的雄圖霸業規劃了藍圖,連他心裡那點小虛偽都照顧到了。自比周公的曹操表示:這樣的謀士給我來一打(開個玩笑)。

    謀取益州,龐統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其中上策過於直接,像劉備這樣的偽君子是不好意思用的;中策雖然麻煩一點,好歹有那麼一絲絲蒼白無力的興兵藉口;下策見效太慢,劉備等不起,又怕夜長夢多。劉備左右權衡、唉聲嘆氣、半推半就、勉為其難……就……中策。

    龐統就是執行這條中策的時候,途經雒城,中箭而死,年僅三十六歲,後來這個地方因此被命名為“落鳳坡”。

    意外要發生,誰也無法預料,但是如果劉備選擇的是上策,或許龐統就不會犧牲了吧,這也是劉備自己作的,為了一點點虛偽的名聲而失去了一名重要的謀士,不知道他心裡有沒有些許後悔。

    也有人持另外一些見解,認為龐統就是劉備故意派出去送死的,那樣就有藉口興兵討伐劉璋了。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第一劉備不是神,他無法預料龐統會遭到埋伏;第二劉備要找藉口,將有很多方法,犯不著去損失這樣一名重要的謀士,這是虧本的買賣。

  • 6 # A我亦可往

    龐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為何?

    一、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

    龐統遇上劉備前並不得志,作為文人,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是最大的悲哀。遇到了劉備後,因其相貌醜露未得重用。後來是張飛發現了他的才能,才有了劉備贈送的盧,從而感動了龐統。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大概也不過如此。

    二、讓劉備師出有名,可以名正言順的攻下西川。

    劉備的仁義使得攻取西川遙遙無期,恰逢劉璋與劉備產生嫌隙,劉璋在劉備返回途中伏兵欲殺之。龐統得知後覺得時機已到,便讓敵軍以為自己是劉備,在落鳳坡中箭而亡。這便讓劉備有了攻取西川的理由,天下無人敢擋。

    龐統用生命給了劉備機會,同時也是感謝劉備給自己機會。

  • 7 # 朕驚歷史

    在科舉制度被創造用來選人之前,中國非貴族階層而平民出身的謀士傳統的“進仕”方式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從春秋戰國時期到三國時代,這種方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龐統有才卻因相貌問題,被曹操和孫權拒於門外,只有劉備收留他,還讓他做了自己的二把手,出任軍師這個重要職務。

    大致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文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流行到三國時期,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大多都會對對自己有恩的人報答“知遇之恩”。出身平凡卻有才能的人沒有捷徑做官,如果有伯樂能根據他的才能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或者當一名將領,此時身為臣子,就融入“君君臣臣”的思想體系,“主榮臣榮,主辱臣死”,就應該儘自己的智力勇力能力報答,這是“忠”的表現。

    盡職盡忠,甚至是為了君主赴死,在自己選擇了跟隨請自己“出山”的人的時候,就已經註定。官場戰場,死亡是不能預料的。在朝做官,有時危及君主利益,君主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就如荀彧,為曹操效勞是想報答他給自己官做給自己錢花,為了恢復漢室而賣命,曹操卻想篡漢,自己的思想與曹操不和,他只能被迫慷慨赴義。同樣,在戰場,如果主公遇到危險,自己就算死亡也要保護主公,就像典韋,在曹操有難時為掩護曹操逃走而死。

    這種關係,不同於現在的僱傭,拿工資就給辦事,並不只是“食君之祿,報君之事”的交換關係那麼簡單。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主公,卻能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自己,這樣的舉動是很讓人暖心的。就像戰國時期魏國名將吳起,關注自己士兵的生活,經常去兵營巡視,看到有士兵生了膿瘡,自己用嘴去吸。這樣的將領,怎能讓將士們不以死報答?

    這就如同現在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樣,在家裡親人自然會關心我們,但到了外面,茫茫人海之中自己顯得渺小孤單,又是無助,這時有人來幫助我們,給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也會很感動。非親非故,非親兄弟卻如同親兄弟,造就有難同當。如果他有危險,也甘願為他擋“子彈”。

    這就是為什麼龐統願意替劉備赴死的原因。龐統因相貌醜陋,求職之路四處碰壁,曹操不納,孫權拒絕,還屢遭嘲笑。劉備卻能禮賢下士,將他待為上賓,食則同時,寢則同榻,直至拜為軍師,這待遇與之前的經歷相比,天差地別。龐統看待劉備,自己認為算是遇到了明主。

    劉備仁義佈於四海,天下皆知,對待屬下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這就是為什麼關張趙黃,還有那麼多謀士一直跟隨他,甚至是他遇長坂坡之難時還不離不棄的原因。

    龐統跟隨劉備取西川,進攻雒城時受阻,想要兵分兩路一路正面進攻,一路奇兵繞後奪城。劉備首先想要的走最危險的小路,龐統知道威險,知道或許是劉備的欲擒故縱,但他還是堅持了走小路。出發前,他的馬把他掀翻在地,劉備把自己的坐騎讓與他,這種恩德,龐統更願替劉備效勞,甚至是從容赴死。

    後來,黃忠死前向劉備表達能為他出力,看到他成為漢中王,自己一個降將能被封為上將,雖死而無憾;諸葛亮六次出師北伐,直至勞累病死於軍中,也是他表文裡說的那樣:“報先帝遇臣知遇之恩”。

    臣子能“鞠躬盡碎,死而後已”,不只是劉備的個人魅力,禮賢下士才是真正的原因。還有就是中國古代那種“君君臣臣”的忠君思想,為君主“愚忠”而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 8 # 小生讀史

    首先,龐統與諸葛亮,一個鳳雛,一個臥龍,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諸葛亮的才華早已經是世人皆知,但是龐統卻不一樣,龐統出道晚,死的早,留給後人的印象並不深刻。

    龐統早年的時候是在周瑜的手下混,赤壁大戰時,龐統向曹操獻出鐵鎖連環計,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賞,但是曹操卻不知道自己已經中了龐統的奸計。諸葛亮巧借東風,周瑜火攻,龐統獻計,可以說赤壁之戰能夠大敗曹操,全是這三個人的功勞。

    後來周瑜去世,魯肅極力推薦龐統為大都督,但是龐統性格高傲,在孫權面前數落周瑜,使得孫權大怒,驅逐了龐統。之後龐統來到了荊州,雖然他寫了一手好文采,但是人卻長的很醜,被劉備嫌棄,於是被派去做了一名小縣官,但是他卻整日飲酒作樂,後來張飛到縣裡視察,張飛責怪他不理縣裡的事務,龐統大怒,聲稱只要半柱香的時間便可把這半年的事務全部處理完。

    果然,還沒到半柱香龐統已經全部處理好了,張飛大驚連忙去稟告劉備,劉備知道此人才華後親自來迎接,但是龐統執意要走,所以劉備只好親自為他打酒,贈送寶馬一匹,恭送龐統。可能龐統只是想試一下劉備是不是真的禮賢下士,看到劉備這樣待自己,於是他便安心留在劉備身邊了。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千里馬需要有伯樂賞識才不會被埋沒,而龐統這匹千里馬正是遇見了劉備這個伯樂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劉備出兵西川幫助劉璋打張魯,龐統也跟隨他一起出徵。雖然最後張魯被打跑了,但是西川卻成為了劉備心中的一塊心病,因為他想取西川,但是卻苦於師出無名。

    荊州是他借東吳的,西川是他同宗劉璋的,自己卻一直無立足之地,再說荊州遲早要還的,而西川自己不取,曹操也一定會來取,但是自己又不想被天下所詬罵。當劉備將自己心中的煩惱告知龐統時,龐統便對劉備說:“主公放心,我一定會讓你師出有名的。”

    龐統所謂的師出有名,就是用自己的性命做賭注,他故意將自己的行軍路線告訴張任,然後再大軍分為三軍,他率領前軍走在最前面,而且特意要了劉備的的盧馬,當他看見張任的伏兵時,大笑一聲從容赴死。得知龐統中箭身亡的訊息後,劉備痛不欲生,他知道龐統為了能夠讓自己攻取西川,用死來換取了這個機會。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所以龐統赴死也是自願的。

  • 9 # 芝麻開門34528881

    新三國電視劇看多了吧!從古到今打仗那有不死人的,龐統之死是他命不好,在亂軍中死於非命這也能跟陰謀扯上關係這個真是扯犢子了。如果真如一些大神所說的是讓劉備師出有名而殺身成仁的話,那麼龐統也應該在設計殺楊懷高沛之前就應該設計露出破綻讓楊丶高二人殺死自己以成全劉備而取成都,而不是死於攻打別人的城池地盤死了還可以賴在對方頭上的。這也太可笑大幼稚了吧!

  • 10 # 一翁16

    在愚翁分析,龐統為逞一時!卻誤折生命。歷朝歷代稱一山難藏二虎!諸葛亮先入為首,龐統不甘寂幕為次…當然,羅老先生前已有交代,,龍鳳得一即可。三足而立。龐統不擋箭死,難道讓孔明先亡?

  • 11 # 冰封三尺06

    主要是被各路不懂正史的小白網友給騙了。

    網友說劉備最厲害的謀士是法正,最厲害的武將是魏延,還有最會用人的劉備。龐統一想,有這三個王者帶著,這不是躺贏嗎?打曹操還可能不好說,打劉璋這種青銅不是分分鐘嗎?

    沒想到,那三個不是王者,也就黃金級。給劉備上,中,下三策,劉備不聽也就算了,可劉備不是對法正言聽計從嗎?怎麼法正也不幫忙說話,還是說中策就是法正選的?還有那個韓信級的魏延怎麼也不懂呢?

    最後,龐統被隊友坑死。諸葛亮帶張飛,趙雲入川。

  • 12 # 那年明月

    資深三國迷,來回答下題主問題。認為龐統做了劉備的擋箭牌應該是受電視劇的影響,其實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這都是不實的。甚至有人認為龐統是為了報劉備知遇之恩,筆者認為也是不對的,龐統其實是死於自己的好勝心。

    首先,擋箭牌說證偽。《三國志》裡描寫龐統的死很簡單,僅一句話: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就是說龐統是在攻城時被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箭射死了,這完全是個意外,自己點兒背,跟劉備毫無關係。《三國演義》將龐統的死稍作神話。劉備分兵三路取西川時,剛要出發,龐統的馬受驚將他掀了下來,劉備愛才就將自己的的盧馬換與龐統騎,結果蜀兵都認為騎白馬的是劉備,一聲哨響都往白馬招呼了,於是龐統死於亂箭之下,都知道的盧馬妨主,所以認為龐統是做了劉備的擋箭牌,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當時劉備將馬讓與龐統,只是客氣客氣,誰想龐統這個直心眼卻當了真,龐統走後,劉備是心中甚覺不快,怏怏而行。

    其次,劉備對龐統打心底是不太認可的。龐統一開始去投奔劉備時,因為相貌醜陋,劉備雖幕其才,心卻不喜,於是給安排了個縣令去做。直到後來諸葛亮和魯肅都寫信提意見,劉備才將龐統與諸葛亮表面上同等看待。為何說是表面上,後面有一事足以證明。劉備攻下涪關後,烹羊宰牛犒賞全軍,一不小心喝多了,大著舌頭跟龐統說:今天這個宴會,很歡樂吧。龐統還是理智的,回答說:現在是我們征討別人之國,把這個當做歡樂,可有違你仁義之名啊。劉備一聽,生氣了,心想我剛剛打了勝仗,現在又好吃好喝待你,你反而敢教訓我,自比武王伐紂,將龐統趕出了宴會。酒後吐真言吶,若是諸葛亮,劉備敢這樣麼?

    知道了劉備對龐統的態度,就不難想到,龐統是多麼迫切的想證明自己,他要證明自己的才智不下諸葛亮。從隆中對就知道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龐統的目標就是幫劉備取得益州。劉璋請劉備入蜀協助時,劉備顧忌仁義名聲放棄了殺劉璋、取西川最好的機會,導致後來與劉璋兵戈相向。龐統求勝心切,不理會諸葛亮請劉備回荊州的申請,強行進軍,導致最後兵敗身死。

    可憐龐統天縱奇才,卻像個向家長爭寵的孩子,最後死於自己的好勝心下。

  • 13 # 人生客棧

    很多人覺得,龐統的死是天意,比如他死的地方叫"落鳳坡",恰好寓意著他要再次隕落了,其實落鳳坡是後人給取的名稱,。

    龐統連個縣令都做不好,可見他並不適合管理,反而適合用於軍事方面,諸葛亮去跟他相反,適合管理後方的政治,卻不適合帶兵打仗

    剛剛已經說過,龐統用在軍事方面,是十分厲害的人物,劉備想要攻打益州是,他給出上中下三條計策,其實每一條計策都可以擊敗劉璋,劉備選擇了中計。

    很快劉備勢如破竹,終於拿下了涪城,劉備奪得涪城,便開始大搞慶功宴,劉備在慶功宴上喝過了頭,甚至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因為之前打的敗仗太多了

    要知道當時劉備宴請群臣,酒宴上有許多將士,龐統如此頂撞劉備,這屬於以下犯上,在古代是大不敬的行為,嚴重的可以殺頭

    劉備為了蠻會面子,便對龐統怒斥:"當年武王伐紂,取得商朝天下後,不也是前歌後舞嗎?你簡直是胡說八道,快給我滾出去!"

    龐統回來後,好像沒事人一樣,繼續吃喝,劉備也當做什麼事也沒發生,繼續吃喝,宴會又恢復了之前的歡樂氣氛。

    劉備想到許攸,便跟著想到曹操後來殺了許攸,但他不能明目張膽的殺龐統,畢竟大家都不會統一,於是故意給龐統設了一個局

  • 14 # 小柒柒說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蕭何一樣的人物,並不是小說中的那樣用兵入神,再說那時候諸葛亮要留守荊州以防東吳來犯 ,所以更不能去。況且龐統並沒有想去替劉備死,他是騎了劉備賜給他的白馬,被張任誤以為是劉備,在落鳳坡中伏,被亂箭射死了。

  • 15 # 月夜luck

    鳳雛龐統死於諸葛亮嫉妒之心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  一、謀士才志存在時間、空間和陰陽差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係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其實,他們就像劉備的異姓兄弟、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異姓混合兄弟(夏侯)、孫氏父兄、司馬家族一樣,屬於同門校友型別的集團。只是合作較為鬆散、隱形,僅限於推動哲學從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一、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會發現,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專注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而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了。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衝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對於諸葛亮,筆者已在《破解<三國演義>之“三國五方”結構》等文章中,詳細論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劉備、奪天下的雄心,此亦“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隱意。但他們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這裡就不贅述了。  二、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兇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了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羕幫忙,龐統必會功虧一簣。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三、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裡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而且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儘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儘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大。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於孔明。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衝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  動作可分解為:  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  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孔明瞭,他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  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裡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喲。四、龐統為什麼要反覆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  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居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端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準攔截。  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  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 羅貫中的“宿命迴護”手段可謂地道,表面上看,星象的三種解釋最後似乎都應驗了,其實都是人為操縱。  所以,現代人不必再對星象好奇!  四、孔明以同樣的姿態修復自己,成全司馬天下 英雄所見略同,孔明又何嘗不能重新認識同窗好友龐統的寬闊胸懷,只見他剛剛擦乾眼淚就開足馬力進川,同時也邁出了反劉的實質性步伐:調走張飛和趙雲,只留關羽一人守荊州,以從關羽開始打斷劉備的兄弟鏈。  諸葛亮最終不但沒有辜負龐統的期望,先後滅掉了劉璋、劉備,還在西川實施了較劉漢“仁”政先進的“儒法混”新政。  而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後來在碰到同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時,也仿效龐統選擇了理智讓賢:明忠蜀漢,暗降司馬懿。又果斷交出了校友團隊中的最後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復自己的人格,詳見《破解<三國演義>之“三國五方”結構》) 諸多謀士,從郭嘉到程昱,從徐庶到諸葛亮,到龐統,特長和價值觀或許各有差別,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兒——不退縮、不逞強,只求生命無怨無悔、縱情燃燒!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疑惑,劉備得了一龍一鳳怎麼仍舊沒安天下?原來他只摸到了鳳毛龍角,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他們。惟有司馬昭具備乘龍駕鳳的能力,還記得鄧艾結結巴巴說的“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嗎?還記得鍾會在定軍山感應諸葛亮顯聖嗎?此即指明鄧艾是龐統式的鳳,鍾會是孔明式的龍,也同樣是一忠一逆。誠所謂:龍鳳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 16 # A春光裡

    對於歷史,太多人就是玩心機,瞎猜想。行兵打仗死人是正常的,哪裡有打仗的軍師謀劃好自己去送死的?說龐統甘願做劉備的擋箭牌純屬瞎扯。這既不通情理也不懂得歷史。龐統是當時的大謀士,又是深受劉備重用的人,不然的話也不可能讓他隨軍當軍師。龐統的死純屬意外屬於戰爭中的正常死亡,至於說因為和劉備換馬就是甘願做劉備的擋箭牌,就純屬陰謀論

  • 17 # sunjin6278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司馬徽對諸葛亮和龐統才能的評價之言。性格決定命運。龐統雖有奇畫才謀,但其做事不顧信義仁德,多講詭詐,急功近利的性格,決定了他短壽的命運。

    龐統之才也是在與江南名士司馬徽交往時,被司馬徽認可才得以傳出的。在江東曾為周瑜麾下功曹,以善品評識人著稱。周瑜死後不被江東重用,就投奔劉備。劉備就讓他做了耒陽縣令,卻因不稱職被免職。這時在江東魯肅和諸葛亮的薦舉下,才被劉備重用,後與諸葛亮一樣為軍師中郎將。在劉備借得荊州期間,龐統建議劉備取益州。這也與諸葛亮隆中對策不謀而合,劉備接受建議,就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守荊州,他自己率黃忠、魏延、龐統等應益州劉璋邀請,名義上是幫劉璋抵禦漢中張魯,實際上是為了奪取益州。在益州涪城初會,面對前來迎接的劉璋,龐統就勸劉備挾持劉璋,進取成都。劉備感到初來乍到,人心不服,有違信義,就沒有采納。劉璋就撥錢糧給劉備軍,讓其前往駐軍葭萌關。一年後,龐統為劉備分析形勢,表示在此不能久駐,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取成都,擒獲劉璋,佔領益州;中策是假裝回荊州,誘斬把守關頭的蜀中名將楊懷高沛,再進取成都;下策是回荊州,再徐圖益州。劉備就用其中策,擒斬楊懷高沛,迅速攻佔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樂吧。”龐統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於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後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雖然這次酒會君臣二人明面和好如初,但內心已出現了隔闞,不久劉備就命在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攻克白帝、江洲、江陽,前來助攻成都。龐統有意獨佔取成都之功,就加緊向成都進軍,在攻取雒城之戰中,龐統親冒矢石,率軍日夜圍攻,不幸為流矢所中,傷重而死,死時年僅三十六歲。劉備非常悲痛,就在雒城外安葬了龐統,其所葬墓地被後人稱為落鳳坡。後來又封龐統父親官職,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龐統建策行計,多不重仁義信德,劉備剛入巴蜀,就勸劉備趁與劉璋相會,挾持斬殺劉璋。試想想,當時劉備率軍入蜀,名義上是幫助劉璋抵抗漢中張魯的,這時無恩無信,驟殺劉璋,怎能取得蜀人信服?更何況劉璋雖闇弱,卻對益州人民很仁善,可以說還是很得民心的。驟然殺之,必難得民心。就是後來劉備取得了益州,益州士人也是面服心難服的,這從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轉嫁內部矛盾和後來譙州勸劉禪降魏,就可看出,益州士人一直對劉備的佔領統治認可度不高。劉備正是考慮到龐統的詭詐急功近利,與自己王道有出入,才決定調諸葛亮等來益州的。因此,足智多謀,有的行的是長謀,有的行的是短謀。短謀只能逞於一時,害人害己,必不長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說過的哪一句話讓你至今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