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明體
-
2 # 浪淘天空
安祿山的兵在邊關與遊牧民族作戰,培養出強大的戰鬥力,這也是安祿山敢發動叛亂的本錢。當時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手裡的兵天下最多,哥舒翰手裡的兵不少,但比不了安祿山的鐵騎,加上皇帝瞎指揮,離開守衛堅固的潼關,出來和叛軍決戰,失敗也正常
-
3 # 西府趙王爺
唐朝天寶年間,胡人安祿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亂"爆發!叛軍聲勢浩大,范陽、平盧、河東三鎮之兵盡起,浩浩蕩蕩數十萬。可謂是煙塵千里,鼓聲震地。
當時的唐朝,海內承平日久,數代未經兵戈。唐軍面對身經百戰的西北邊軍,根本無力抵擋。一時間,叛軍所經之地,風聲鶴唳,沿途州縣,望風瓦解。在大將封常清、高仙芝相繼敗退,洛陽、陝郡失守,都城長安只剩下潼關這一道屏障得危及情勢下。唐玄宗拜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統蕃、漢兵20萬眾,扼守潼關。結果靈寶一戰,唐軍大敗,二十萬大軍,僅僅剩下八千人。最終潼關失陷,哥舒翰被俘。都城長安,朝不保夕,於是,君儲逃亡,玄宗皇帝入蜀地避難,太子李亨於靈武登基,長安城拱手讓於叛軍!
那麼此戰哥舒翰為何會敗呢?
要知道哥舒翰乃是大唐名將,戰功赫赫。他曾在西北邊疆屢敗吐蕃,打得吐蕃人不敢過青海放牧。曾有詩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可就是這樣得名將,居然在潼關遭逢如此大敗,二十萬大軍被他曾經所看不起得安祿山近乎全殲。
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哥舒翰自己,當時他屬於臨危受命,但他的身體其實已經很差了。哥舒翰出身名門,家境豪富,是個妥妥的富二代。所以他在個人生活方面就有些奢靡,醇酒美人,時時相伴。如此縱情聲色,身體肯定受不了。所以他在安祿山叛變前夕,就因為中風而臥病在床。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兵臨潼關,玄宗皇帝首先無人可用,這才強令哥舒翰領兵。而由於身體原因,哥舒翰不可能事事親為。結果手下們不給力,馬軍指揮王思禮、步兵指揮李承光經常搞內鬥,讓這支本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更加混亂不堪。
第二是唐玄宗,雖然主將身體欠佳,唐軍也軍心不穩。但哥舒翰畢竟是一代名將,潼關在他的經營之下,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但玄宗皇帝為了早日消滅安祿山,急功冒進,在當時各地捷報頻傳的情況下,便強令哥舒翰主動出關尋戰安祿山。
不論哥舒翰如何勸解,被衝昏了頭腦唐玄宗根本不聽。哥舒翰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率軍出關,如果抗命,他的下場只能是和封常清、高仙芝一樣,身首異處。結果決戰之際,叛軍誘敵深入,將唐軍引入了精心佈置的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敗,他常勝將軍的聲名,也因此付諸東流。
第三是戰鬥力,當時的唐朝,海內承平日久,數代未經兵戈。而安祿山的叛軍都是西北邊軍,常年征戰,兩軍戰鬥力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這些原因湊到一起,最終導致了哥舒翰的這場近乎全軍覆沒的大敗,一代名將因此晚節不保。
實在可惜!
-
4 # 歷史大學堂
哥舒翰,唐玄宗時期名將,多次大敗吐蕃,戰功赫赫,有“大唐第一戰神”之稱。
“第一戰神”也許有點誇張,但他卻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他在詩仙李白眼裡,更是把衛青、白起落下幾條街的大英雄——
丈夫立身有如此,
一呼三軍皆披靡。
衛青謾作大將軍,
白起真成一豎子。
然而,這位屢破吐蕃、百戰百勝,為唐玄宗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卻在與安祿山叛軍的PK中陰溝裡翻了船。
安祿山是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發動“安史之亂”的,之前打死也不信安祿山會反的唐玄宗,直到叛軍勢如破竹地佔了大片地盤,這才如夢方醒,匆忙組織防禦。
首先派出的雖然是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名將,但因是倉促上陣,加上雙方實力懸殊,兩員名將也無濟於事,連洛陽都沒守住,被迫退守潼關,堅守不出。
潼關乃長安門戶,只要牢牢守住這個門戶,叛軍就無法越雷池一步,長安可保無虞,然後調集兵力,從四面八方合圍叛軍,未必不能反敗為勝。
而這,也是多數朝臣的看法。
圖1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然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唐玄宗,無法接受堂堂政府軍出師不利這個現實,求勝心切、急於挽回面子的他,對兩人“躲”在潼關不出戰極其不滿,而唐玄宗派去監軍的宦官邊令誠,竟然一再向封、高兩人索賄,均遭拒絕後,邊令誠竟然在唐玄宗面前說:“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
唐玄宗也不管是不是讒言,將兩人同時賜死,然後起用一個“癱子”,命令他接替被冤殺的封、高二人。
這個“癱子”就是哥舒翰。
那時的哥舒翰不但年紀大了,還因常年好酒好色,把身體糟蹋得一塌糊塗,一次洗澡時不幸中風,差點見了閻王爺,昏迷了很久才醒過來,從此得了半身不遂的後遺症,站都站不起來了。
這對於一個武將來說,無異於判了死刑。
“病廢在家”的哥舒翰接到命令,不由得大吃一驚,以身體原因極力推辭,然而唐玄宗說,戰馬就是一個將軍的腿,把他抬到馬上,他不就站起來了嗎!
哥舒翰不得不接受任命,帶著行軍司馬田良丘、馬軍指揮王思禮、步兵指揮李承光等幾個唐玄宗給他配的屬將和高仙芝的二十萬舊部,開向潼關。
沒多久,安祿山就命兒子安慶緒來攻潼關,被哥舒翰輕鬆擊退。
圖2 哥舒翰據守邊關
那以後長達半年時間裡,叛軍多次進攻,都被擋在潼關以東,眼看長安近在咫尺,就是無法前進一步。
安祿山不愧是老狐狸,強攻不成,便把精銳部隊藏起來,然後命部將崔乾佑把一些老弱病殘放在陝郡(今河南三門峽),想騙哥舒翰去撿便宜。
這點小把戲,怎麼可能騙得了經驗豐富的哥舒翰?
不料,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唐玄宗也得到了,他馬上派人命哥舒翰出兵,捏了那些軟柿子,然後收復陝洛。
完了,皇上上當了!
前線將領最怕的,就是不瞭解軍情的上級干預戰事,尤其是這個上級是皇上大人,因為誰的命令都可以違抗,唯獨皇上的命令不能!
哥舒翰立即給唐玄宗上書,不行啊陛下,安祿山這是故意示弱,給咱們挖了個坑,咱們不能中他的奸計啊。
哥舒翰又認為,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戰速決,官軍則正好相反,利用潼關天險抵擋,利在堅守,再說暴虐無道的叛軍已經失去了民心,時間稍長定會發生內亂,那時再進兵收拾他們,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舒翰的想法,與郭子儀、李光弼不謀而合。
圖3 郭子儀(697年-781年)
那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正在河北攻打叛軍另一股主力史思明,而且連續打了幾個大勝仗,等他們把史思明搞定,就可騰出手來支援潼關,到時候潼關守軍再出擊,就可對叛軍來個前後夾攻,將其徹底殲滅,也就不是難事了。
所以他們二位也認為,潼關守軍只宜堅守,不可輕易出擊,否則萬一被安祿山埋伏的精銳誘殲,潼關就完了,叛軍一旦佔領潼關,那就是滅頂之災!
道理講明瞭,就看唐玄宗能不能聽進去了。
但是楊國忠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是貪生怕死,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是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他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是什麼!
唐玄宗聽楊國忠這麼一說,立即否定了郭、李二人之謀,接連不斷地派中使催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撫膺慟哭。
他哭的不是自己,是整個李唐王朝的命運。
因為他知道,一旦出擊,必敗無疑!
756年六月初四,“慟哭出關”的哥舒翰率軍駐紮於河南靈寶。
南面靠山、北臨黃河的靈寶,中間是一條狹窄的山道,長達七十里,是設伏的理想地段。
不出哥舒翰所料,安祿山的精銳部隊,已經在此設下埋伏。
圖4 安史之亂
四天後,戰鬥打響。
安祿山再次故意示弱,將王思禮的五萬精銳,和隨後跟進的龐忠的十萬大軍,成功誘入伏擊地段。
叛軍哪兒去了?官軍剛開始疑惑,流星雨一般的滾木檑石,就從山上傾瀉而下,在狹窄的山道上,官軍想躲躲不了,想逃逃不了,砸死者不計其數。
哥舒翰連忙命令氈車在前面開路,叛軍點燃早就準備好的幾十輛草車,推下山谷,頓時濃煙滾滾,烈焰熏天,像下了一場大霧,什麼也看不清的官軍胡亂放箭,直到放到天黑,放完最後一支箭,才發現那些箭射中的,全是空氣,連叛軍的影子都被射中一個!
叛軍到底去哪兒了?官軍心裡剛剛再次冒出這個問號,叛軍主將崔乾佑率領的精銳騎兵,就從背後殺出。
官軍慘遭前後夾擊,只顧逃命,亂作一團,僅被擠下黃河淹死的,就達數萬人。
河邊上的官軍運氣不錯,擠上了運糧船,然而沒多久就因超載,運糧船連同上面的人,全部翻沉河底!
僥倖沒有沉入河底的官軍,總算劃到了對岸,但已剩下不到十分之二。
而有幸逃到潼關城外的官軍,最終也大多掉入自己之前挖的塹壕。
那些塹壕總共有三條,均深一丈寬二丈,三條塹壕很快被填滿。
最幸運的是後來者,他們踩著同伴的屍體,總算安全回到了潼關。
圖5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
哥舒翰一清點,發現回來的僅有八千人,而出去的時候是二十萬。
這點人馬肯定守不住潼關,潼關早晚是安祿山的。
產生這個想法的不是哥舒翰,是他的部將火拔歸仁,以及其他幾個與他關係不錯的將領,而且他們一致認為:投降安祿山才是上策。
火拔歸仁是突厥人,突厥火拔部落頡利發石失畢之子,開元二年降唐,襲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哥舒翰帳下為將,那時的哥舒翰是河西節度使。
儘管僅剩八千人馬,但哥舒翰毫不氣餒,準備整軍再戰,火拔歸仁卻對他說:“敵軍逼來,相公且宜西行避之,以圖去就。”
沒想到哥舒翰剛上馬出驛,火拔歸仁就帶領其他將領,“叩馬請降祿山”。
哥舒翰大怒:“大丈夫死則死矣,怎麼能投降叛軍?”
火拔歸仁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繩子,把哥舒翰的雙腳綁在馬腹上,和其他不肯投降的將領,一起押著投降去了。
哥舒翰又氣又恨,想用馬鞭插入自己咽喉自盡,被奪走。
圖6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亂
安祿山將哥舒翰囚禁了幾個月,哥舒翰一直沒有實現替他勸降李光弼等唐將的承諾,安祿山正在想這人到底是真降還是假降,就被兒子安慶緒指使人殺了。
哥舒翰“投降”沒多久,長安門戶潼關失守,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等數千人,慌忙逃往成都。
公元757年,在洛陽稱帝沒多久的安慶緒,就遭到幾十萬官軍夾擊,逃往鄴城前,將哥舒翰等三十多名被俘唐將全部殺害。
一代名將,就這樣結束了生命。
文:沙塵暴
-
5 # 安定郡小書生
唐朝不愧是我國古代最為開放的朝代,湧現出許多少數民族將領,如:突厥人執失思力、阿史那社爾、哥舒翰,鐵勒人契苾何力、僕固懷恩、渾瑊,百濟人黑齒常之,高句麗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安西胡人白孝德。
哥舒翰是西突厥別部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人,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世居安西,唐玄宗時期名將。
哥舒翰的戰功主要來自與吐蕃作戰,迎合了唐玄宗開疆拓土的愛好。歷任右武衛將軍,充當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後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兼任河西節度使;進封涼國公、西平郡王;又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被起用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赴潼關拒敵。此時的哥舒翰已經烈士暮年,時時醇酒美人相伴,已經失去年輕之時勇於進取的雄心。曾因洗澡導致中風,落下半身不遂的後遺症,只好回京閉門養病。
面對唐玄宗的任命,哥舒翰以身體原因極力推辭,最後還不得不接受皇命。在據守潼關過程中,哥舒翰因身體原因將部隊交由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結果致使軍中號令不一;加上哥舒翰馭軍“嚴而不恤”,唐軍士氣低落,人無鬥志。
加之,叛軍勢頭正盛。面對如此局勢,哥舒翰採取固守潼關策略,叛軍主力對潼關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延續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可是唐玄宗以“賊方無備”為由,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使者“項背相望”。哥舒翰只得“慟哭出關”,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敗,他常勝將軍的聲名,也因此付諸東流。哥舒翰被自己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拔歸仁劫持起來,投降了叛軍。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非常重視;哥舒翰也主動投降,請纓招降其餘唐軍將領,結果其餘將領根本不鳥哥舒翰,安祿山很失望,只得將哥舒翰圈禁起來。後來,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害,安慶緒在洛陽稱帝,唐軍反撲收復長安和洛陽,安慶緒在逃往鄴城之前將哥舒翰等三十餘名被俘唐將全部殺。
總之,哥舒翰不是忌憚安祿山,主要是被富貴消磨掉鬥志,失去了昔日的雄心。一位曾經征戰沙場的悍將,沉迷在溫柔鄉里,開始怕死了。
-
6 # 北冥無鯤
怎麼說呢,個人覺得安舒瀚應該屬於楊國忠和安祿山的政治鬥爭犧牲品!
安舒瀚之所以厲害,一方面是自身能力,一方面是有張國忠的支援!
安舒瀚之所以被安祿山俘虜
1.安祿山當時兵力強勁,而安舒瀚缺因病在家!
2.安舒瀚誣陷安思順,讓一直支援他的張國忠開始防備他,再加上安舒瀚手下勸其投降出賣張國忠的 想法傳到張國忠的耳朵,從此張國忠徹底慫了,也想著法收拾安舒瀚!
在安舒瀚堅守潼關期間,由於潼關易守難攻,安祿山遲遲攻佔不小,如果堅守不出,安祿山肯定是會退兵,,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張國忠勸說唐玄宗讓安舒瀚出城一舉殲滅安祿山,無奈,皇命不可違,,安舒瀚出城被伏擊!
安舒瀚雖善戰,旦心胸狹榨,目光短淺!
最終被伏!!
-
7 # 小武書記官
大唐天寶十四年農曆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當時最大的藩鎮首領,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發動叛亂,率屬下三鎮邊軍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南下。當時天下承平日久,加上河北本來說就是安祿山的勢力範圍,叛軍很快就佔領了河北全境。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叛軍擊敗高仙芝、封常清所部唐軍,佔領洛陽,大軍挺進潼關,兵鋒直指長安。
潼關是長安的門戶,潼關一丟,長安不保。作為安西名將,高仙芝與封常清深知此道理,以此固守不出。此時河北顏真卿、顏杲卿兄弟率領河北義軍擊敗叛軍,河北十七郡在一天之內重新歸順朝廷,切斷了在河南作戰的叛軍主力與其燕趙老巢之間的聯絡。潼關地勢易守難攻,只要堅持不出,叛軍必然會被拖至兵困馬乏。但是唐玄宗卻聽信了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讒言,枉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啟用哥舒翰,並讓其出關與叛軍決戰,最終被叛軍擊敗。
哥舒翰也算是安祿山比較忌憚的一員名將,為何會敗於安祿山叛軍?
促成這場失敗的罪魁禍首就是宰相楊國忠。
在哥舒翰上任潼關守將之後,叛軍大將史思明派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叛軍主力在潼關被阻擋的時間越長,對於叛軍就更加不利,於是叛將崔乾佑將主力隱藏,而是將四千老弱殘兵列於陣前,以此誘惑哥舒翰出兵。但是老道的哥舒翰並未中計,繼續堅守不出。此時楊國忠這顆老鼠屎毀了這鍋湯,楊國忠與哥舒翰歷來不和,一旦哥舒翰戰勝叛軍,必將取代自己的相位。為了一己私利,楊國忠不斷勸說唐玄宗派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迫於皇帝的壓力,哥舒翰被迫出關,最終戰敗。
當初哥舒翰鎮守潼關時,手下兵力20萬,即使出關,與叛軍兵力相當,也不至於戰敗吧?但是這20萬軍隊的成分著實讓人不敢恭維,其中包含高仙芝和封常清從洛陽帶回的敗兵以及從長安新招募的新兵。而那些洛陽敗兵不是高仙芝的安西精兵,而是從洛陽市井招募的新軍。這一切都得拜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所賜!直到叛軍攻陷河北,玄宗都不相信安祿山會叛亂。對於安祿山的叛亂,舉國沒有一絲絲準備。當河北丟失的訊息傳至長安,驚慌失措的玄宗急調安西唐軍入關平叛。但大軍行進緩慢,高仙芝與封常清先期抵達長安,率領新軍與叛軍作戰,最終還被玄宗枉殺。即使安西軍不到,那麼關中的府兵又身在何處呢?此時的大唐府兵制早已崩潰,玄宗見天下太平,對於日益荒廢的兵制不再關心。結果導致在國家動盪時,無兵可用。
宰相楊國忠與玄宗李隆基,這一對昏庸的搭檔,一起將哥舒翰推向了戰敗!
-
8 # 方山中人
這個題目有三個問題:
一,李白從來沒有說過哥舒翰是戰神,有一首名為李白作得詩,叫《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啥意思呢,就是誇讚哥舒翰比衛青白起之流強太多。但事實上,這首詩究竟是不是李白寫的還不確定,首先題目叫述德兼陳情,可通篇只有述德,而沒有陳情;其次哥舒翰是天寶八年賜御史大夫,遂入京,且尚未東出潼關,而靈寶在何地,想必陝西的朋友會知道。但是呢,李白自打天寶三載,被賜金放還後,便沒有再入長安。而且傳說李白於天寶十一載幽州行後,於次年還曾三入長安,是無根據,故本詩當為偽作。
二,哥舒翰算不上戰神;
三,安祿山沒有忌憚過哥舒翰。
關於哥舒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有句詩相比接觸到的人會比較多,“哥舒夜帶刀”。全詩如下: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題目呢大概是叫《哥舒歌》,這是一首歌頌唐玄宗天寶名將哥舒翰的詩歌,其實筆者頭回接觸這首詩跟唐朝沒有任何關係,反而是在一位叫溫瑞安寫的小說中看到的,當時其中一篇就叫哥舒夜帶刀。當然了,小說寫的是宋朝的故事,與本題無關,只是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就搜了一下,這才瞭解到天寶年間的名將哥舒翰。
由於題目問的是為何輸給安祿山,那就不具體介紹哥舒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這是一位文武雙全且極具俠士風采的名將。他最著名的事件當屬營救王忠嗣和與吐蕃人的石堡之戰了。當然這些也不需要介紹了。
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寶十四載,二月,哥舒翰洗澡中風,醒來後半身癱瘓。十一月安祿山於范陽起兵,由於他跟史思明是發起者,故稱安史之亂。由於中原長年無戰事,而且安祿山史思明兩部實力強大,故叛軍長驅南下,幾無抵抗。此時唐朝中期第一名將王忠嗣早已病死,故倉皇之下,李隆基命大將倉皇迎敵,有封常清,高仙芝,郭子儀等人。
十二月,善於傭兵的封常清因無軍可用,只能招募市井之人,故無法抗衡安祿山部,先敗於汜水,又丟失東京洛陽,只得撤退,途中與固守陝郡的高仙芝碰頭,二人一合計,潼關太重要了,要是這地方丟了,長安也就無險可守。
二人於是開倉,能拿就拿,拿不了就燒掉,所謂堅壁清野,什麼都不給叛軍留,然後退守潼關,封高本就是名將,依靠潼關這座堅城,成功的拖住了勢不可擋的安祿山,關中稍安。如果能繼續堅守下去,天下勤王者眾多,或許安史之亂也就到此結束了,然而,李隆基著實昏庸,他向來竟然不相信二人的能力,故派了個太監邊令誠一直來監軍。那結局自然是悲劇的,一個常年在宮裡的太監,對軍事指手畫腳,高自然不從,結果懷恨在心,其入京後,便行構陷一事。
這年十二月,太監老邊來到潼關,先殺封常清,又殺高仙芝,令人惋惜。此二人一死,唐朝局勢大變,潼關危矣!李隆基一看不對頭,趕緊啟用半殘廢的哥舒翰,哥舒翰也不是傻子,一看這事就不好辦,要是往日身子骨好沒啥問題,可現在都癱瘓了啊,故極力推辭。可是李隆基也知道,要是這位爺再不出山,唐朝可就真完蛋了,給了他二十萬軍隊,親自踐行,百官相送,各種加封,寄予期望,然而君不見高仙芝出征時也是皇帝親自踐行啊。
哥舒翰到了潼關,採取了和高封二人一樣的戰術,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此時李光弼,郭子儀於河北大敗史思明部,且將叛軍與老巢范陽的聯絡切斷,再加上張巡於河南雍丘阻敵東進,魯炅擋敵於安陽,安祿山數次進攻皆沒什麼效果,什麼西進長安,簡直就是做夢。局勢開始好轉,唐朝有望恢復。
然而,豬隊友再次上線。楊國忠與李隆基一陣瞎鼓搗,最終皇帝老兒絡繹不絕的派出使者,命哥舒翰立馬出兵。
哥舒翰一代名將,自然知道出關必死,故多次上書,李光弼郭子儀等人也主張堅守不出,但並沒有什麼用。
次年陰曆六月,堅守半年的哥舒翰痛哭出關,結果如其所料,叛軍設下老弱誘餌,然後全是埋伏,二十萬唐軍僅八千生還。老將哥舒翰,本欲組織這幾千人重新回潼關,奈何手下人造反,將其劫持,投降叛軍。
見到安祿山後,老安嘲諷他,“你不是看不起我麼?現在如何?”
哥舒翰跪地請罪,“您才是陛下啊!那幾位抵抗的都是我昔日手下,我替您收服他們。”
安祿山大喜,然而直到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他也沒看到這些個唐軍投降。而一代名將哥舒翰也在安慶緒逃亡河北時,被殺身亡,是年至德二載,公元757年。
-
9 # 歷史小公子
攤上了李隆基給誰也敗!
在筆者看來,哥舒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李隆基的瞎指揮!
我們來看,哥舒翰在潼關駐守著大軍,只要他不出兵和安祿山硬碰硬,就算最笨的辦法耗也能耗死安祿山,而更何況,哥舒翰根本就不用等待太久,只要郭子儀和,李光弼大軍迅速擊潰史思明,兩軍一回合,即使安祿山他是韓信轉世也得死!
可問題來了,玄宗皇帝不按套路出牌,他自重被楊貴妃迷的不上朝後,就更加昏庸了,竟然會愚蠢的下令說,讓哥舒翰與安祿山短兵相接。
別開玩笑了,安祿山那可全是胡兵呀,胡兵有多強大?
看看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如何蹂躪南方的農耕民族的吧。
不是自己找死,哪至於最後兵敗虧輸?
所以在筆者看來,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李隆基的瞎搗亂造就的。
而哥舒翰的兵敗主要責任也在李隆基身上,不在哥舒翰本人身上,畢竟哥舒翰也是南征北戰的大將軍!是不遜色於當時任何一位名將的存在。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是唐朝時期,北境民間對名將哥舒翰的頌歌。意思是說,只要有哥舒翰鎮守邊將,北方的那些入侵者,連往唐朝的疆域看一眼都不敢。哥舒翰簡直就是戰神!
甚至連大名鼎鼎的李白,也曾這樣寫哥舒翰:“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在這裡,李白甚至認為,連衛青、白起這樣的千古名將,都比不上哥舒翰。哥舒翰簡直是戰神中的戰神!
既然哥舒翰是戰神中的戰神,可為什麼在安史之亂中,他身負唐玄宗重託,卻在守潼關的時候,一戰就被安祿山打敗,還被綁在馬肚子上前去見安祿山。見了安祿山以後,他竟然向安祿山下跪求情。安祿山先給他封了了高官,接著就把他殺掉了。可以說,哥舒翰顯得無才又無德,毫無名將風采。
(哥舒翰)那麼,哥舒翰究竟是戰神,還是徒有虛名呢?為什麼在潼關之戰中,會那樣不堪一擊,同時又投降變節呢?
我們先來看看哥舒翰在“潼關之戰”中的表現。
安祿山攻陷洛陽,向長安進發。唐朝把大軍集結在潼關,嚴防死守,避免安祿山打進關來。當時鎮守潼關的是將領高仙芝和封常清。本來兩人都守得好好的,安祿山根本就無法前進一步。但是唐玄宗不滿意,逼令兩人出去,和安祿山決戰。在兩人都反對的情況下,唐玄宗殺掉兩人,把哥舒翰換到潼關。
哥舒翰到了潼關以後,最終失敗了。他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哥舒翰沒有帶兵能力。史書上說哥舒翰治軍“嚴而不恤”,就是說他根本不關心士兵。要知道,古代的名將,包括吳起、白起、韓信、衛青等人,都是非常關心士兵的。吳起甚至與士兵同吃同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就是要讓士兵願意與指揮者“生死與共”。哥舒翰不關心士兵,自然就失去了士兵的支援。
同時,哥舒翰又沒有識將能力。他自己身體不行,就委任行軍司馬田良丘負責軍隊事務。可這個田良丘沒有殺伐果斷的手段,又把權力交給了兩個部下。而兩個部下又互相扯皮,誰也不服誰。
這樣一支軍隊,將領不合,士兵不服,還能打勝仗嗎?
(安祿山)其二,哥舒翰沒有鐵血氣質。古代有一句話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哥舒翰明知道不能輕易出關和安祿山打仗,但是,面對唐玄宗的反覆催促,最終他不得不倉促出關。
哥舒翰這樣做,無非是害怕得罪了君王。要知道,古代的將領,為了打勝仗,從來不害怕得罪君王。孫武敢殺掉吳王的兩個妃子,就是證明。
哥舒翰既然知道必須死守,不能輕易出擊,無論如何,他都應該堅持。而且,在受命的時候,他就應該向唐玄宗提要求,讓唐玄宗支援他,不猜疑他。但他害怕得罪唐玄宗,失去榮華富貴,因此什麼也不敢做。
(唐玄宗)其三,哥舒翰沒有謀略戰術。哥舒翰對安祿山是很熟悉的,他已經識破了安祿山的戰術,是以老弱殘兵前來引誘,然後設埋伏打自己。但是,他卻並沒有針對性的方案,依然落入安祿山的埋伏圈中,被動挨打。
在出關打仗之前,史書記載,哥舒翰是“慟哭出關”。這什麼意思啊?一下就把哥舒翰對皇帝不滿,與楊國忠不和的事情,全部暴露出來了。士兵們全都知道了,一時間人心惶惶,這樣去打仗,能夠打勝嗎?
從這裡可以看出,哥舒翰實在算不得什麼名將。既然算不得名將,為何卻被大家讚揚是戰神中的戰神呢?
其實,哥舒翰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當年他在邊關,打了一場“石堡之戰”。吐蕃修築一座石堡城,易守難攻。當年唐玄宗迷戀開疆拓土,一定要邊將把石堡城拿下來。當時很多將領都反對,認為打下這座城得不償失。連唐玄宗的義子王忠嗣都反對。
但是唐玄宗一定要打。最終哥舒翰領命。哥舒翰用損失數萬人的代價,終於拿下石堡城。雖然實際上拿下來確實也沒什麼用,但這讓唐玄宗大為高興,因此對哥舒翰大加讚賞,極力宣揚,重用有加。由此,哥舒翰一時之間天下聞名。
可以說,哥舒翰本身並沒有什麼能力,他不過因為聽話,最後變成了戰神。但是在“潼關之戰”,他很快就原形畢露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11 # 海中巖haha
決定勝敗的不是將軍而是皇帝,歷史上不是一次發生這種事的,皇帝的越權指揮讓多能幹的將軍也得打敗仗。潼關天險守住不難,但皇帝非讓放棄天險出關決戰,不去就是不忠就得殺頭,潼關地形利守不利攻,出關的路很不好,無論誰進攻都吃虧,這種情況出關進攻不敗才不正常。其實安史之亂能打8年,唐朝的皇帝功勞是很大的,每次唐軍取得一定優勢時,皇帝就要亂下命令,削奪前線指揮官的權力,後邊李光弼情況也一樣,好不容易收復洛陽,把李光弼的兵權就又收了,讓個太監指揮,下邊的節度使誰也不聽誰的,轉眼就又丟了。打了敗仗時重用李光弼、郭子儀,一打勝仗就又要削兵權,這樣的仗能打勝才怪。
回覆列表
自大唐開國至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約近120餘年的時間裡,大唐遠播聲威、近撫諸夷,國力空前強盛,政治總體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高度發達,成為中國史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繁榮昌盛時期,被稱作“盛唐”。古人云:盛極必衰。
一個事物發展到頂峰之後,必然會出現向下的趨勢,盛唐也未能逃脫這一窠臼。
“安史之亂”(755年-763年)打破了盛世的安寧與繁華,讓那時的中國人突然間宛若從天堂跌落到了地獄。
安祿山、史思明一夥發動的叛亂行為,絕不僅僅是對唐朝朝廷的反叛,而是對全體唐人幸福生活的赤裸裸戕害——叛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肆意蹂躪,大唐百姓們的生命權、生存權被踐踏和無視。但是其軍制的突出特點是:充分信任領軍將帥,賦予他們完全的軍事指揮和調動權力,甚至給予一定的民政權力;野戰部隊均佈置在西北、西南、東北等疆域邊緣地帶,而在廣袤的國土內部,幾乎沒有野戰部隊。
我們看看盛唐時期野戰軍的部署和分佈情況——
一、安西節度使:撫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原有碎葉鎮,開元七年西突厥十姓可汗請求居住獲准),治所在龜茲,常備軍24000人;
二、北庭節度使:節制突騎師、堅昆等部,統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治所在庭州,常備軍20000人;
三、河西節度使:南御吐蕃,北防突厥,統赤水、大斗、建康等八軍並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涼、肅、瓜、沙、會五州,治所在涼州,常備軍73000人;
四、朔方節度使:主要防禦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以及安北、單于兩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治所在靈州,常備軍64700人;
五、河東節度使: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並雲中守捉,治所在太原府,常備軍55000人;
六、范陽節度使:節制契丹、庫莫奚等部,統北平、威武、靜塞等九軍,治所在幽州,常備軍91400人;
七、平盧節度使:鎮撫靺鞨、室韋等部,統平盧、盧龍二軍並安東都護府、榆關守捉,治所在營州,常備軍37500人;
八、隴右節度使:主要防禦吐蕃,統臨洮、河源、白水等十軍並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治所在鄯州,常備軍75000人;
九、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天寶、昆明、寧遠等六軍,治所在益州,常備軍30900人;
十、嶺南五府經略使:統經略、清海二軍,治所在廣州,常備軍15400人;
十一、長樂經略,福州領之,常備軍1500人;
十二、東萊守捉,萊州領之;東牟守捉,登州領之,兵各1000人。
安祿山依託唐玄宗、楊貴妃等的崇信,在發動叛亂前居然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有野戰部隊183900人,佔到大唐正規軍490400的38%!
這樣強悍的軍力,難怪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南下後如入無人之境,迅速攻克唐朝北京太原、東京洛陽和京城長安。
儘管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令哥舒翰領軍禦敵,並交給他20萬大軍,但多是臨時拼湊的內地“雜牌部隊”和蕃軍,戰鬥力和戰鬥素養與安祿山的叛軍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因此無法取勝也就能夠理解了。加之哥舒翰當時身體多病,在指揮和衝鋒陷陣上頗有難處,所以失敗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