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釀松山閣舊主

    《鞏金甌》曲譜屬傳統雅樂類,是中國第一首法定的國歌,於宣統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義前六日)由清政府頌定。鞏即鞏固,金甌在中國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國土。所以鞏金甌有鞏固國土的意思。

    《鞏金甌》歌詞:鞏金甌[ōu],承天幬[dào],民物欣鳧 [fú]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 [hào],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歌詞大意是對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偉大祖國的歌頌,對生逢盛世的喜悅與自豪。但天不遂人願,當時的現實背景是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任由列強欺凌,割地賠款,國家主權被任意踐踏,國家利益被層層盤剝,四萬萬中華兒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首功頌德的歌,毫無意外的與滿清一起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被勞苦大眾唾棄的笑料。

  • 2 # 司馬長史

    鞏金甌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首法定國歌,清廷頌定這首國歌僅僅六天過後武昌起義就爆發了,所以這首國歌並沒有正式奏唱幾次,與其說是清政府的國歌,不如說是清政府最後的樂曲或者就是清政府的一塊遮羞布。

    國歌是代表的是一個國家,鞏金甌歌詞寓意很好,要求鞏固國家完整的國土,但是實際情況是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割讓祖上國土,歌詞背道而馳。

    現代意義上的國歌最早在荷蘭出現,荷蘭國歌出現後許多國家都爭相模仿,制定自己國家的國歌,清朝被開啟國門後也逐漸意識到國歌的意義。

    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第一次奏請制定國歌,他還寫了一個草案,但是沒有被批准,接下來就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李鴻章,李鴻章經常簽訂條約、經常與外國人打交道,所以心中很清楚國歌的意義,關於李鴻章與國歌的故事,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茉莉花》。

    但當時李鴻章用來臨時代替國歌的不是《茉莉花》,而是王建的詩歌,配上李鴻章家鄉安徽劇的樂曲,這首歌也沒有被清政府批准。

    在《鞏金甌》之前充當清政府國歌是當時陸軍的軍歌《頌龍旗》,歌詞的內容是歌頌我國地大物博,人民眾多……

    用陸軍軍歌充當國歌也不是辦法,清政府遂專門指定國歌,《鞏金甌》便誕生了,作詞的是嚴復,作曲的是溥侗,溥侗是皇親貴族,但不同於那些提鳥籠鬥蛐蛐的八旗子弟,他多才多藝,崑曲、京劇、二胡、琵琶、古典文學、音律、文物鑑賞等樣樣精通,被內行人稱為侗五爺,是民國四公子之一。

    嚴復、溥侗寫好之後由郭曾炘稽核、修改,最後在朝廷上定奪,《鞏金甌》頒佈六天後武昌起義爆發,這首國歌還沒傳唱開就隨著清王朝進入了歷史。

    《鞏金甌》表達的情懷是要守住祖上的土地,

  • 3 # 中國新疆歡迎您互

    這是代表中國政府的國歌,政權在如何更迭,作為中國人可以以史為鑒,讚頌與批判,但真的不該侮辱代表自己國家的國旗國歌!大龍旗代表中華天朝上國皇權和中華龍的傳人,國歌代表帝國遼闊,中華之上,那代表了一個時代!歷史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侮辱的,尤其是自己的國人

  • 4 # 老照片

    《鞏金甌》是清王朝的第一首正式國歌,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國歌。1910年,禮部左參議曹廣權上疏稱“各國皆有專定國樂,極致欽崇,遇親貴遊歷,公使燕集,既自奏國樂”,所以清朝也應“整飭禮樂,以證人心”。

    1911年10月,宣統皇帝奏準“國樂”,名為《鞏金甌》。這首國歌的歌詞出自海軍參謀官嚴復,禁衛軍關、宗室溥侗負責作曲。其歌詞為“鞏金甌,承天疇,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啤,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內容相當短小,但是蘊含了美好的期盼:疆土永固,百姓安居樂業,帝國永存。

    諷刺的是,這首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國歌僅僅頒佈六天後,湖北武昌就爆發了革命起義。次年2月,宣統帝宣佈退位,大清三百年的統治結束,二千年的帝制也壽終就寢了。

  • 5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單單從歌詞上來講,這首歌還是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的,文學性質也很強。是一首傳統的表達國家富強的一首雅樂。

    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情景來看,這首清朝的國歌依舊錶現出了清朝統治者高高在上。

    不顧百姓呼聲的為政態度,以及罔顧民族大義,粉飾人間太平的罪惡的操作手法。令人不恥。

    在帝國列強已經瓜分了清王朝的土地之時,不求收復抗爭,卻還在歌唱金甌,歌唱領土完整。

    在百姓生活已經舉步維艱,民主革命即將爆發之際,卻還在歌功頌德,宣揚清朝德法統。這無疑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態度。

    明明已經國難當頭,不求抗爭自保,卻還在祈禱期望帝國依舊強大,還在說現在是太平盛世,這怎麼可能呢。

    但是相對於六七十年以前清王朝不可一世,不思進取的態度相比,這首還是表達出了一定的進步思想。

    並且清王朝為了外交使然,自然需要在鄭重的外交場合播放展示帝國風采的國歌。而這首歌的確展現了清王朝曾經的氣勢。

    再加上與西方相接軌的古典配樂,在氣勢上確實不輸英美等歐洲帝國主義列強,在外交上還是可以用來掙回一點臉面,至少不至於太丟大國的顏面。

    而這首國歌正式立法確定的六天之後,卻是為清王朝敲響了喪鐘,可謂是諷刺至極。

    當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革命軍也有流唱很廣的歌,叫做《先行者之歌》,這首歌唱出了革命軍的遠大抱負。

    在國人為覺醒之時,先覺醒之人理應擔負起救治國家民族的使命。為天下人創造一個寧靜安康的世界!

  • 6 # 李青蒿

    清朝算是與外國接觸比較多的一個朝代,清朝也學習了很多外國的東西。這些新奇事物是他們在國內看不到的 ,就比如國歌。以前的歷朝歷代從來都沒有過國歌,清朝算是開了一個先例。李鴻章在出使外國的時候就發現其他的國家都有國歌,唯獨大清朝沒有,為了不丟臉面李鴻章就即興地唱了一首七絕詩來當做清朝的國歌。

    優美的曲調婉轉悠揚的歌聲,一下子折服了外國人,讓這些老外紛紛叫好。這首改編的七絕詩,也被人稱作《李中堂樂》。經歷了這一次小小的尷尬之後,李鴻章就提議創作一首清朝的國歌,可是並沒有得到批准。另一首《頌龍旗》是清朝陸軍軍歌同樣也擔任過清朝的臨時國歌,這些都是臨時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歌。

    清朝法定的國歌鞏金甌創作於1911年,是清朝滅亡的前幾個月之前創作好的。這首歌是嚴復作詞,那些說這首歌作詞爛人敢問有幾個的文采比嚴復好?

    不論其他不帶著有色眼鏡看這首歌的話,就單單從作詞作曲這是非常好的一首詞曲。

    這首歌的大意是,鞏固國之疆土,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賜,讓國內的民眾萬物得到心悅。有幸能夠和同胞們生在這個太平盛世,這種喜悅怎麼形容?承蒙上天保佑,青天在上大海翻騰不息。

    這首歌表達了作者想要的鞏固疆土,讓民眾們生活在太平盛世的願景。只可惜,事實並未如此曲所歌頌的這樣。在這首歌創作不久之後,還沒有來得及在重大場合使用成為正式的國歌,清朝就已經滅亡成為了清朝的喪歌。

  • 7 # 史料未及VL

    中國第一首法定國歌《鞏金甌》。《鞏金甌》於宣統三年由清政府頌定,是被寫進國法的歌曲。

      鞏意為“鞏固”,金甌意為“疆土鞏固”,這首歌表達的是鞏固疆土的意思。

      歌詞:“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譯文:“國土如金甌鞏固,受天覆庇。民眾萬物如野鴨嬉於水藻般欣悅。喜見同袍,有幸遇著太平時世,真是和樂自得。帝國蒙上蒼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翻騰不息。”

      1910年,慈禧和光緒已經先後去世。曾到日本考察過音樂的禮部左參議曹廣權,鑑於“各國皆有專定國樂,極致欽崇,遇親貴遊歷,公使宴集,既自奏國樂”,而“我國國樂從前由出使大臣曾紀澤權宜編制,聲調緩慢,至今各國常致疑問”,他奏請“整飭禮樂,以正人心。”

    宣統三年(1911年)6月20日禮部衙門奏擬訂國樂辦法,並由攝政王載灃批准,設立國歌。那麼,用什麼歌曲作為國歌呢?清朝禮部典禮院隨即開始國樂的制定工作,參考了由駐外使節提供的英國(《天佑吾王》)、美國(《星條旗永不落》)、法國(《馬賽曲》)、德國(《萬歲勝利者的桂冠》)、奧地利(《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俄國(《天佑沙皇》)、日本(《君之代》)國歌。

    後來,典禮院參照日本、英國國歌的形式制定了國樂《鞏金甌》,並評價道:“現今各國國樂,取義選詞不相因襲,以尊揚君主休美為主旨者,英吉利、俄羅斯、奧地利等國是也;以紀念重大兵事之聲績為主旨者,法蘭西、美利堅等國是也;以酬禱國運之綿長、誇張國威之強盛為主旨者,日本、德意志是也。我國國樂,義取和平,詞無誇飾,足與英、日輝映,增光壇坫矣。”

    如何評價:

    這首歌旋律沉重大氣,竭力為腐朽的清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還祈禱即將滅亡的清朝帝國能金甌永保,但沒有任何皇室奴化思想,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氣質內涵。拋開政治的立場說,這兩首歌運用西方樂理進行譜曲,把當時西方的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古代音樂)巧妙的結合。其中《鞏金甌》的編制過程中還參仿了日本國歌《君之代》,當我們聽這兩首歌的時候,在其中的旋律上能找到許多的相同之處。日本文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深,所以在音樂上當然也存在相通之處

    總之,可能是由於自己比較有一點大國情懷的緣由,我是很中意這一類歌曲的。就如孫異在《重回漢唐》裡面所唱的那樣“我願重回漢唐,再奏角徽宮商”“我願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因此,古典類的音樂是一種具有中國傳統藝術感的的音樂,音樂的賞析因每一個人而不同,所以對這些音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樂隨心生!

  • 8 # 磁力無比

    晚清是清朝最差的時候,民不聊生,沒有進入工業文明,也是經濟最差的時候,落後西方很多年!!!這歌就是晚清清政府的國歌,也就是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時候的歌,比較奇葩!因為那時候洋人已經在殖民中國!!!

  • 9 # 吉月文

    第一,用詞艱深,實際上反映當時社會上下脫節的嚴重情況。詞作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譯家嚴復,從用詞來看,非常的古雅得體,但是用了不少生僻字。不要說當時文盲率那麼高,就算是放在現代,沒有相當文化基礎的人,恐怕也很難完整準確的把歌詞讀下來。從這一點上其實也就可以看出,歌詞和中下層民眾是脫節的。應該說從晚清時期開始在救亡圖存的過程當中,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一個精英階層和社會大眾之間的割裂。無論是晚清時期的洋務派維新派,以及革命派,還是後來從革命派轉型而來的國民黨,都存在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這也是中國近代革命在這之前長期以來,限於困境進展非常有限的一個主要原因。這個問題一直到共產黨成立之後,才真正意義上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第二,從內容上看,是以宣揚君權至上為主題的。已經和當時的社會大趨勢背道而馳,因此很快就遭到了社會的拋棄。皇權意識極為濃厚,實際上也側面反映了晚清時期的所謂憲政改革,本質上就是一個騙局。滿清貴族至始至終沒有主動放棄特權的意願。在當時整個社會對於清政府已經極為失望的情況下,依然拒絕透過憲政方式讓出權力,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清政府的負面是不可避免的。鞏金甌在正式成為國歌之後,就因為辛亥革命,而在事實上被廢棄。

    第三,內容當中宣揚出來的四海昇平的情況和當時清政府岌岌可危的局勢形成了鮮明對比。有句話叫做缺什麼想什麼,這種在歌詞當中刻意營造四海生平氣象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當時社會已經處於崩潰邊緣,清政府利用這樣一種歌詞,一方面是為了祈求社會穩定,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加油鼓勁,自我安慰。

    總的來看,這首晚清時期的國歌,也是中國第1首真正意義上的法定國歌,確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王朝即將覆滅之前,整個社會較為複雜的局勢。它既反映了晚清政府希望繼續維持傳統君主制度,又希望保障社會平穩,但實際上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倒臺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10 # 藤樹先生

    我們國家現在的國歌叫做《義勇軍進行曲》這是我們新中國的國歌。在以前封建王朝的時候是不講究要什麼國歌的。但是後來到了晚清的時候為了和當時的世界進行接軌所以就設計了一首國歌。這首國歌的名字就叫做鞏金甌是清朝末期的國歌。那麼它的歌詞表達了一種當時怎樣的情懷?該如何進行評價呢?其實對此我有這樣的看法。

    當時鞏金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鞏金甌,承天禱,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這首歌整體的聽起來特別的悲傷,其實透過歌詞也發應了一種愛國的情懷。當時的清政府正是處於多災多難時代。清朝的溥儀皇帝已經宣佈退位了。被迫搬出了自己老祖宗們給自己留下的紫禁城。成為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而當時的中國到處在割地和賠款已經到了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創作出這樣的一首歌還是特別有好處的。

    我個人對於此有什麼樣的評價?

    我的評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肯定是對於清朝能夠擁有自己的國歌而感覺到十分的讚賞。這畢竟對於清朝來講也是特別好的一個方面。在當時的清朝其實從上到下都處於了一個十分禿廢的時期。這個時候晚清就像是一盆炒過了的青菜爛到根部了。有這麼一首悲傷的國歌出現興許能夠喚醒一部分麻木不仁的人。

    第二就是清朝活該有這樣的結局。

    當時的清朝政府其實有很多車的機會是可以發展壯大的。光緒年間的時候幾個人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變法。最終卻是已失敗所告終而這首歌其實正是變相的讚美了當時的清朝政府是多麼的美好。如果是反對政府的歌曲在當時那個環境之下也肯定不會成為國歌的這一點大家是要毋庸置疑的。隨時歌曲創造的已經是特別的好了。但是國家的發展情況卻是一點都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最終虛偽的清王朝也像這首歌一樣隨之而消失不見了。

    當時歌曲的名字起的但是挺符合掌權者們的心思,還教做鞏金甌,而金甌在古代更是被稱之為國家領土完整。當時主要就是指的清朝政府的國土。而鞏的意思我想很多人也都明白這裡講的鞏就是鞏固政權的表達。都到了如此的一種地步清朝統治者的美夢還沒有清醒真的是讓人感覺到特別的悲哀!

    如果當時的清政府把寫這首國歌的投入,用入到國家的建設和軍隊的發展上那麼清朝或許還能再堅持個幾十年。國家的老百姓們自然而然的也會少受特別多的折磨。這就是我對這首早期國歌的真實評價。是一種華而不實讓人一看就不喜歡的東西。不知道大家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 11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這天都到了冬天了,生冷生冷的!俺瞅著題主的題目——《鞏金甌》?俺就更冷了,題主您要不是個歷史愛好者,俺大頭朝下給大傢伙走兩步。這麼冷門的知識,您都能翻的出來,俺得給您伸個大拇哥,佩服佩服!

    這要不是瞅到這題目,俺早把這事忘到了爪哇島上溜達去了,既然碰到手上了,俺就把題主這事和大傢伙掰扯掰扯。

    首先咱先了解一把,滿清這事是咋來的。

    來歷

    話說滿清後期,咱大華夏落後世界那不是一星半點兒的,您就算是撒丫子去追,這都得有點功夫才成。

    可滿清的朝堂上,嘰嘰歪歪的事太多,別說撒丫子去追,就算是向前挪動一下都困難重重。

    一個甲午海戰,把一些人打回了原形,把另外一些人給打清醒了,咱大華夏的思潮也開始走向了多元,都在思考如何挽救與民族危亡。

    但戰爭輸了,您就得面臨這賠款問題。這時間掐到1896年,滿清政府這就面臨著第二期對小鬼子賠款問題。

    就這會滿清那家底,賠款?拉倒吧,這都不夠慈禧自己個禍禍的,所以這就得向大鼻子借款。

    一提到借款,這幫大鼻子算是聞到味了,打破腦瓜蛋的要借給滿清。尤其是英國人甚至都吼出來:“這次如果不和它借錢,它要再來一次大兵壓境北京城!”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這麼好的事?都找你,要借給你錢?這不是逗人玩?”

    俺就呵呵了,您也不瞅瞅,列強這倆字代表這啥,這都是吃人不吐骨頭的物件,這錢借了是要還的,而且還得算利息,您還不上,就得拿海關,國家稅收來做擔保。賠本的買賣他們能幹?想多了。

    所以作為滿清的裱糊匠李鴻章,這就得去西歐來安撫這幫子嗷嗷待付的傢伙們,結果就整了一個《英德洋款合同》。

    這具體內容咱就不說了,這畢竟不是咱今天的主體。

    結果,李鴻章一登陸,整個灘頭鴉雀無聲,為嘛呢?因為那會滿清壓根就沒有啥國歌,您讓這幫人奏啥樂呢?沒得奏啊!

    好尷尬啊!

    李鴻章也感覺這太掉分了,為了避免尷尬,所以就臨時找了一首絕句填詞,唐朝詩人王建的絕句: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再配上李鴻章他們老家那安徽廬劇中的“倒七戲”當曲譜,作為臨時的國歌,此後在西歐這嘎達轉了一大圈,用的都是這歌曲。

    因為這事李鴻章首創的,所以這曲子被稱為《李中堂樂》。

    雖然是臨時的,但這也是滿清的國歌。

    後來西歐這嘎達轉悠完,又去了老毛子的地界,和老毛子簽訂《中俄密約》咱大華夏又損失了不老少的東西,這過程中也奏的是這曲子。

    李鴻章把這幫子嗷嗷待付的列強餵飽了之後,回到咱大華夏的地頭上,把曲子的事上報了上去,結果沒有得到滿清政府的批准。

    那麼作為臨時國歌,這事到這就結束了。

    這時間到了1906年的時候,滿清政府成立了陸軍部,這陸軍部對待自己的事到是挺上心,這不就譜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

    滿清的官員們,圖省事,也不願意廢那腦細胞,所以一股腦的就把這《頌龍旗》當成了國歌的使喚,但這事壓根就沒有法律規定。

    後來,滿清駐英國大使曾紀澤,瞅著列強們一到公共場合就奏自己國家的國歌,感覺大華夏這頭也太落後了,也應該有一首,所以自己個就寫了國樂草案《普天樂》,結果滿清政府還是沒有答應。

    但這首歌卻成為了滿清半官方的國歌,也就是在海外的時候使用,但因為這曲子太過緩慢,批評的人不少。

    這不時間推倒1911年十月四號,這事就不能再耽擱了,這就把《鞏金甌》推了出來,而且還寫入了憲法,成為了憲法的一部分。

    話說就這事定了以後,六天以後,這武昌起義就爆發了,得咧,這滿清的國歌就沒來得及推廣,所以一般人就沒啥印象。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問了:“為嘛要把《鞏金甌》當做滿清的國歌呢?”

    那麼咱在說說這事。

    原因

    其實這曲譜,在很早以前就出現過。那還是康熙登基的時候,用的就是這曲譜。

    後來乾隆特別的崇拜自己的爺爺,所以他登基的時候也用的是這曲譜。

    詞是後來填的,由海軍部參謀嚴復填詞。

    當時參考了由駐外使節提供的英國(《天佑吾王》)、美國(《星條旗永不落》)、法國(《馬賽曲》)、德國(《萬歲勝利者的桂冠》)、奧地利(《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俄國(《天佑沙皇》)、小鬼子(《君之代》)國歌。後參照小鬼子、英國國歌的形式制定了國樂《鞏金甌》。

    而《鞏金甌》的歌詞是這樣的:

    鞏金甌[ōu],承天幬[dào],民物欣鳧 [fú]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 [hào],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會產生疑問:“《君之代》?”

    啊!對,話說小鬼子那《君之代》,聽著就特別的糟心,本來很好的心情都能讓他給吹哭了,更那哀樂差不離,您如果想象不到,您回憶一下,去村裡邊參加葬禮那調調,一個調。

    但《鞏金甌》採用的是咱大華夏地頭上傳統音樂,跟小鬼子那還是有區別的,不一樣。只是在填詞的時候,借鑑了他的內容短小精幹而已。

  • 12 # 江雨燕

    這首國歌是大清王朝最後的倔強。

    1911年,鑑於清王朝和外國的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加上其它各國在外交場合都有演奏國歌的習慣,在禮部左參議曹廣權的建議下,宣統皇帝下旨制定國歌:

    典禮院會奏,遵旨編制國樂專章一折;聲音之道,與政相通,前因國樂未有專章,諭令禮部各衙門妥慎編制。茲據典禮院會同各該衙門將編制專章繕單呈覽,聲詞尚屬壯美,節奏頗為葉和,著即定為國樂,一體遵行

    但大家都知道,清王朝1912年在孫中山和袁世凱的聯合下迫使清帝遜位,所以這首國歌其實更像是唱響大清王朝滅亡的悲歌。

    其看它的歌詞:

    鞏金甌(ōu),承天幬(chóu),民物欣鳧 (fú)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 (hào),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鞏金甌》中的“鞏”代表的是鞏固的意思。

    金甌:一是比喻國家的領土完整;二是一種酒器;

    南北朝時蕭衍取代南齊建立梁朝,他稱讚自己的國家像金甌一樣完整,所以有成語金甌無缺之說,“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後代於是就用金甌來表示國家的完整。

    詩人們也在詩歌中用金甌來代表國家,”秋瑾的《鷓鴣天》中有“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毛澤東的《清平樂·蔣桂戰爭》中也有“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所以《鞏金甌》所要表達的主題就是鞏固國家的完整,畢竟那時的清王朝飽受欺凌,割地又賠款,而這首國歌的出現就是激勵大清子民為鞏固國家完整而效力。

    其實反映的就是一種國家需求,就像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號召全國民眾團結起來對抗日寇,彼時的《鞏金甌》也反映的是大清王朝希望鞏固自己的國家完整。

    不過諷刺的是,這首國歌制定才不到一年,清帝遜位,這個268年的大帝國就這樣轟然倒塌。

    《鞏金甌》這首歌詞的大意是:鞏固帝國完整,承接上天的旨意,百姓萬物都像野鴨子戲水般快樂,很幸運生在清平盛世,帝國有上天保佑。

    這首國歌更像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它所描述的一切都和彼時的大清國毫無關係,可以說這是一首獻媚於皇帝的國歌,其內容具有濃烈的忠君思想。

    這首《鞏金甌》是嚴復作詞,就是那個翻譯了《天演論》的嚴復。

    他提倡西學,支援君主立憲,反而革命共和,是一個懷舊但不守舊的人,在《鞏金甌》時表達的就是他希望大家能夠鞏固大清帝國的完整,永葆帝國的統治。

    這在那個風雲變幻、思想動盪的年代實際上已經顯得是多麼的不合時宜,結果連嚴復自己也沒有想到,國歌才剛剛制定一年,大清王朝就垮臺了。

  • 13 # 湘西小木魚
    清朝的國歌《鞏金甌》。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延續了296年,1616年由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到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時結束,先後出現了12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順治帝玄燁、康熙帝胤禛、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嘉慶帝永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宣統帝溥儀。

    清朝雖然是一個封建王朝,可是也有國旗、國花和國歌。清朝的國花是牡丹,國旗是“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的黃龍旗,都是由晚清的實際掌權人慈禧太后選定。

    清朝的國歌是《鞏金甌》,於宣統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由清政府頌定,這個時候慈禧已經去世,所以國歌的事情就和她沒關係了,是由攝政王載灃批准的。清朝的國歌是因為西方國家都在公共禮儀場合都在演奏國歌,大清駐英大使曾紀澤,晚清重臣李鴻章等人多次上奏才制定的,也算是順應時代的潮流了。

    清朝國歌的內容。

    清朝的國歌《鞏金甌》內容很簡短:

    鞏金甌(ōu),承天幬(chóu),民物欣鳧 (fú)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 (hào),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關於這首國歌,還有一個典故,那就是南北朝蕭衍取代南齊建立梁朝時候,說自己的國家和金甌一樣完整,“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從此之後,金甌不僅僅是指酒杯,也可以比喻國家的領土完整了,大清的國歌就是說自己的領土很完整。

    清朝國歌的含義。

    《鞏金甌》是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是:

    鞏固金甌國土,承接天之恩佑。民眾萬物如野鴨嬉於水藻般欣悅。喜見同袍,有幸遇著太平時世,真是和樂自得。帝國蒙上蒼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翻騰不息。如何看待清朝的國歌《鞏金甌》?

    大清能順應潮流制定國歌是不錯的行為,國歌的歌詞也很好,在歌頌領土完整和清朝的萬壽無疆,可是清朝的國歌《鞏金甌》於宣統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發行,六天後就發生了武昌起義,幾個月之後也就是1912年2月2日清帝溥儀就被迫宣佈退位,大清就滅亡了。

    清朝也沒有領土完整,山河支離破碎,民眾苦不堪言,沒有盛世也沒有強大,還很快就滅亡了,所以這首國歌就很諷刺了,就成了清朝的葬樂了。

  • 14 # 達摩說

    我不是清粉,但我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對《鞏金甌》有如此大的偏見。

    首先,《鞏金甌》走的是宮廷雅樂的路數,其特點就是低沉、穩重、肅穆。有人覺得這旋律像哀樂,確實有點沒文化了。

    其次,還有人說《鞏金甌》的歌詞是在粉飾太平,這個看似沒問題,但其實很偏頗。大家要清楚,清朝當時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如果我們對比一下同為君主立憲國的日本和英國,它們國歌又是怎樣的呢?

    日本國歌《君之代》歌詞中譯本:

    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這話說的,許他日本天皇一傳傳他八千代,就不許大清鞏金甌?

    再看英國的《天佑吾王》:

    天佑女王,祝她萬壽無疆。上帝保佑女王!常勝利,沐榮光。孚民望,心歡暢。治國家,王運長。上帝保佑女王!

    這個也夠厲害吧?許他們家女王萬壽無疆,就不許大清鞏金甌?

    君主立憲國畢竟有君主,雖說權力不大,但多少也需要神聖性,需要對國王進行謳歌,透過對國王的信仰以加強國民的凝聚力。

    這麼一比,《鞏金甌》好像也不是多麼粉飾太平吧?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鞏固金甌國土,承接天之恩佑。民眾萬物如野鴨嬉於水藻般欣悅。喜見同袍,有幸遇著太平時世,真是和樂自得。帝國蒙上蒼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翻騰不息。

    至少比起日本那“八千代”要好多了,我們不過是想要一個完整的疆土,一群快樂的國民,一片清明的太平盛世,這不過分吧?

    再次,《鞏金甌》的問世體現了清廷試圖與世界接軌的努力。

    因為當時世界各國都有國歌,且在重大國事和外事場合都會奏響國歌,只有清朝沒有,這顯得清朝還是個野蠻封閉的國家。

    頭一個尷尬的是李鴻章。甲午戰後,李鴻章周遊列國,途徑各國時都有奏國歌的儀式,但清朝沒國歌啊,李鴻章只好用自己熟悉的安徽小調臨時哼了一支曲子,就算是國歌了,後來被人稱為《李中堂樂》。

    但也不能總是那麼哼哼,到1906年,清朝有了陸軍軍歌《頌龍旗》,於是官員們就暫且拿它當國歌使,各種場合需要奏國歌的,就以《頌龍旗》來代替國歌。

    不過國不能一日無歌啊,於是在1911年,由嚴復作詞,溥侗作曲,《鞏金甌》這才問世。

    所以,《鞏金甌》的問世其實是一件好事,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重要事件,而且應該歸功於清朝。

    這就是我對《鞏金甌》的一點粗淺評價。

  • 15 # 鹹魚閒聊

    《鞏金甌》是清朝國歌,雖然很多人並不瞭解這首歌的歌詞,創作背景等等,但毫無疑問的是,《鞏金甌》是真真實實存在過的,它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首國歌。

    當然了,晚清之前,我們是沒有“國歌”這個概念的,而“國歌”這個概念的出現與《金甌缺》的創作離不開當時我們與西方人在文化(包括音樂)上的“交流”。

    眾所周知,晚清與西方的“交流”始於一場戰爭,這就註定了這場“交流”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至於這種不平等的“交流”給我們帶來的後果,我們亦深有體會,國破家亡以及巨大的羞辱至今想來內心仍隱隱作痛。

    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這就是《鞏金甌》創作的背景,1911年,清宣統三年,《鞏金甌》被正式創作出來併成為清朝國歌,在此之前,正是由於清朝大臣們出使歐洲或者參加一些外交活動時逐漸瞭解了“國歌”的概念以及必要性,《鞏金甌》才被“呼之欲出”。

    《鞏金甌》由晚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嚴復作詞,嚴復博學多才,還是倡導西學的代表人物,由他寫出的《鞏金甌》確實很有水準,《鞏金甌》的歌詞如下:

    鞏金甌[ōu],承天幬[dào],民物欣鳧 [fú]藻, 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 [hào],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鞏固金甌國土,承接天之恩佑。民眾萬物如野鴨嬉於水藻般欣悅。喜見同袍,有幸遇著太平時世,真是和樂自得。帝國蒙上蒼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翻騰不息。

    雖然歌詞讀起來有點佶屈聱牙,但看完翻譯後,大家還是能理解《鞏金甌》想要表達的意思的。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金甌”兩個字,“金甌”出自《南史·朱異傳》,原句是

    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所以自此以後,“金甌”就被人們用來比喻江山的完整,當然了現在應該說是領土完整。像鹹魚曾看過的一本書,叫《金甌缺》,這個書名就是取自這裡,《金甌缺》講述的是北宋末到南宋初這段歷史,用“金甌缺”三個字來形容那段歷史再適合不過了。

    那麼解釋完“金甌”兩個字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鞏金甌》,然後對比當時晚清所面臨的各種困境就不難理解,當時清政府把這首歌定為國歌時所寄託的美好希望。

    可是希望雖然美好,但現實還是很殘酷的,晚清統治者們總希望江山能一直穩定,但他們卻從沒有反思過如何“鞏金甌”。維護江山穩定,避免國土淪喪僅僅是想想就能實現的嗎?

    實際上,《鞏金甌》被定為國歌后僅六日,武昌起義便爆發了,而武昌起義也只是一個開端,由武昌起義引發的辛亥革命迅速燒遍大江南北,一年後,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這首《鞏金甌》不僅沒能幫助滿清統治者們“鞏金甌”,還預示了大清的滅亡,現在想來也著實諷刺。

    不過,《鞏金甌》本身的詞曲創作還是非常大氣的,尤其是嚴復寫的詞,非常的氣勢恢弘,若單以歌曲本身而論,《鞏金甌》還是值得大家去了解一下的。

  • 16 # 一到四月

    一週不到 ,1911年10月4日正式頒佈,參考英國國歌《天佑吾王》和日國歌《君之代》,10月10日武昌起義。廢止在1912年2月12日,沒聞過春風,亦沒有見過夏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判斷一個人喜不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