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香港卓悅

    蒐羅夏日香港活動,吃的喝的玩的通通為你打包好了!

    一說到香港,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免稅購物! 還有迪士尼!但是香港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卓悅為大家蒐羅了一些香港8月的活動,吃的喝的玩的通通都有,這個盛夏,錯過了狂歡盛宴,豈不可惜~

    第二屆工銀亞洲香港電競音樂節

    集電競、電子科技與音樂於一體,這是個與眾不同的音樂節。2018這場電競音樂節將集結更多世界級賽事,邀請了亞太區、中國、美國以及歐洲地區的110名國際職業型的頂尖電競選手雲集香港。除了有“英雄聯盟王者回歸世界邀請賽2018”,今年還會增加兩個全新的賽事:“ZOTAC CUP MASTERS《CS:GO》盃賽全球總決賽2018”及“香港《絕地求生》世界邀請賽”。 觀賽的同時,電競迷們還可以去“體驗專區”感受一把電競遊戲,體驗虛擬實境、手遊試玩等致潮科技。有電競,有音樂,還有互動體驗及科技產品的這樣一場電競音樂節,想必也是很多網紅的聚集地吧,必定會繽紛有趣!

    活動時間:2018年8月24至26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暑期大型藝術節“國際綜藝閤家歡 ”

    藝術節兩大舞臺節目——英國蘇格蘭芭蕾舞團帶來的《糖果屋歷險記》芭蕾舞,和美國捕風二人組帶來的形體劇場《大風吹》。節目已經從7月份開演一段時間了,一直持續到8月12日。提醒各位,兩個節目的演出地點不一樣哦,所以買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現場特別奇幻,演員將彩色氣球,巨型絲綢等道具為小朋友們帶來奇幻的世界,就連大朋友們看了這樣的美學盛宴,也可以找回童趣與青春記憶。

    奇幻的搖籃曲,帶動鋼琴的飛舞,還有空中四手聯彈,光看圖片就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在香港的演出,還剩幾天時間,抓緊去看看吧。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8年8月12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元朗劇院演藝廳等多個地點

    美食博覽2018

    Serving up global delicacies投入美食大國度:今年的美食博覽品類眾多,有面點、新鮮食品、有機食品、飲料、零食、穀類、冰鮮食品、烹飪原料、方便食品、奶製品等。展覽分貿易館、公眾館和尊貴美食區,三個區對外開放時間不同。共有1542家參展商,來自26個不同的國家及地區。日本是這屆美食博覽的夥伴國家,共有331家日本參展商。同時,展覽還設有多個主題展區,包括清真食品區、中醫藥展區等。品類繁多,符合各類人群,只等你空腹去品嚐啦!

    貿易館:8月18日

    公眾館:8月16-20日

    尊貴美食區:8月16-19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

    這個展覽可以說是今年香港最重點的展覽之一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影音結合,全方位帶領看眾深入瞭解敦煌的石窟、文物和文化。展覽中有100件以上的展品陳列。包括首次在香港展出的莫高窟代表:二八五窟,一比一複製,重現洞內壁畫和塑像。有興趣瞭解敦煌歷史文化的朋友可以約上一起去看看哦~

    活動時間:7月11日-10月22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沙田文林路1號)

    Bob Dylan鮑勃迪倫香港演唱會

    Bob Dylan鮑勃迪倫是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個人也是很有才,在文學、詩歌、繪畫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它的歌曲結合了民謠與搖滾的味道,作為美國六十年代的“時代代言人”,將當時的社會、文化現象融於歌中,表達著強烈的民謠精神。他的代表作有《blowing in the wind》、《Knocking On Heaven‘s Door》、《you belong to me》等。歌曲治癒心靈的同時,也可以帶你追溯上個世紀的美好時光。

    活動時間:2018-08-04 週六 20:3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5BC

    香港瘋狂購物站

    香港玩了一圈,怎麼能不帶點好貨回家呢。想買化妝品和護膚品,去卓悅逛一圈吧,香港本地人也在這裡買東西。品質保證,價效比奇高。最近正在舉辦感謝日大促活動,有些爆款2折就能入手!如果是香港資深買手或常來香港逛的朋友可以領取卓悅VIP卡,每次購物都能積分,不知不覺又省下一大筆呢。

    地址:卓悅香港門店、卓悅官網

    遊戲給你開好機了,啤酒蓋也撬開了,觀影后的相機也擺好位了,演唱會的熒光棒也亮了,卓悅的大門也為你打開了,現在,就等你來香港了!

  • 2 # 星球研究所

    香港有什麼好玩的?嗯,先聽我給你講講香港的歷史。

    長文高畫質圖片預警

    ·

    ·

    ·

    ·

    流量黨迴避

    ·

    ·

    ·

    故事要從近代史說起:

    1841年5月3日,剛剛從大清帝國手中搶佔香港島的“功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被英國政府解職了,外交大臣巴麥尊(Lord Palmerston)在一封信中直接表達了對他的極度失望。

    “我給過你明確的訓令:務必佔領舟山……但你卻割取了香港,一個一無所有的荒島。香港不會成為貿易中心,倒是可以用來隱居。你將被解職,女王已另派全權大臣取代你”

    沒錯,英國殖民者的目標,是佔領舟山群島,而非香港。舟山緊鄰江浙皖三地,可以就近獲得優質的茶葉、絲綢,並向中國經濟腹地傾銷鴉片。若局勢失和,還可隨時北上威逼北京,英國人之前就對舟山志在必得,甚至躊躇滿志地修建起了書院、育嬰堂、養濟院,沒成想,義律最終拿到的卻是香港。

    01蠻荒之地

    與舟山相比,當時的香港幾乎沒有什麼優勢,它位居珠江口、背靠廣東,其輻射的內陸腹地較遠,較江浙落後,而且山地眾多、平原稀少、不利開發。即便加上後來拓展的九龍、新界,這一狀況也未見太大改觀。

    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恰好位於全港中部,居高臨下、俯覽群峰。

    (大帽山頂,攝影師@Keng Po Leung/123RF)

    第二高峰鳳凰山海拔934米,山巒重重、雲海渺渺。

    (黎明時分的鳳凰山雲海,攝影師@Tuomas Lehtinen/123RF)

    就連海拔僅有603米的飛鵝山,也是懸崖壁立,氣勢巍峨。

    (從飛鵝山“自殺崖”俯瞰九龍灣,注意畫面中的人,攝影師圖蟲賬號@影葉Photo)

    山地還伸入大海,山海相接,海岸彎曲綿長。

    (西貢萬宜水庫附近,攝影師@VincentNG)

    山石岩礁的阻擋,使得人們必須藉助便橋才能與大海親近。

    (早期香港設立了許多游泳點,稱為“泳棚”,如著名的西環泳棚,因為便橋點綴美景而成了攝影勝地,注意橋上的情侶;攝影師@孫嶽錚)

    而風浪盛行之處,驚浪拍岸、聲勢震天。

    (石澳泳灘的巨大海岸岩石,注意畫面中的人,攝影師@Andy Yeung)

    風浪之大,尤以秋冬兩季的大浪灣為最,是當地衝浪愛好者必去之處。

    (大浪灣,注意畫面中的衝浪者,攝影師@Andy Yeung)

    除了山地,總面積只有約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島嶼的面積就超過300平方公里,大小島嶼支離破碎,更加大了開發難度,從海拔317米的太墩山眺望西貢內海,千島競發、漫無崖際。

    (圖中包括黃宜洲、滘西洲、鹽田仔、橋咀洲等島嶼,攝影師@Alain Drinksen)

    以石壁聞名的破邊洲,由無數根六角形石柱構成,它形成於1億多年前的火山爆發,高約63米,尤如一道屏風立於海上。

    (破邊洲屬於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攝影師@Alain Drinksen)

    位於大浪灣的尖洲、大洲是一對姊妹島,月光之下,難得享有片刻寧靜。

    (攝影師@Alain Drinksen)

    島嶼之間交通不便,那些較遠的島嶼往往人煙稀少、難以利用。如香港第一大島大嶼山,直到20世紀末青馬大橋竣工,才真正建立起現代城市。

    (青馬大橋,攝影師@VincentNG)

    崎嶇的山地、破碎的島嶼,還造成香港缺少大型河流及湖泊,堅硬的花崗岩地質也增加了開採地下水的難度。長期缺乏淡水資源的香港,直到今天依然靠內地供水,並不得不大量興建水塘儲水。

    (興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大欖湧水塘,因湖中擁有十多個小島,而被稱為香港千島湖,攝影師@Andy Yeung)

    最關鍵的一點則是勞動力的缺乏,以香港島為例,被英國人佔領之前島上已有數千居民。但他們多數以捕漁為生,時常遷徙,英國官員參遜(A. R. Johnson)抱怨道。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編譯出版社)

    “我沒有得到(上級的)任何幫助,香港僅有的居民都有遷徙的習性······我花很大力氣才從澳門和廣州招到首批100名勞工”

    如此貧瘠、缺乏魅力的香港,該如何吸引更多人到來呢?

    (獅子山雲海,圖中右側為獅子山,因形似獅子而得名,是香港人拼搏奮鬥的精神象徵之一,攝影師@Lester Lau)

    02近代秘史

    現在,該輪到香港的優勢登場了。首先,英國人宣佈香港為自由港,面向全世界商船開放、免徵關稅。華人更是擁有一項可以自由進出的“特權”,無論他是否為香港本地居民。

    其次是法治,英國人在原本依靠大清律例及鄉規民約治理的土地,引入了近現代法律體系

    這在當時的中國堪稱一大進步以香港的監獄為例,晚清名臣劉錫鴻、張德彝、郭嵩燾都曾對此讚賞有加。

    (摘自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所著《使西紀程》)

    “觀其區取犯人, 仁至義盡, 勤施不倦, 而議政院猶時尋思其得失, 有所規正, 此其規模氣象, 固宏遠矣”

    香港首任檢察長休姆甚至說:

    (公平只是相對當時的晚清而言,事實上香港華人與英國人之間並不公平;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編譯出版社)

    “香港華人最大的特權是公平享受英國法律”

    第二任港督戴維斯(John Francis Davis)則信心滿滿地言道: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編譯出版社)

    “殖民地靠著提供法律保障,就會奇蹟般吸引富裕的華人來新殖民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香港保持了長久的和平。在近代以來愈發動盪不安的中國,這一點顯得尤為關鍵。於是,一個和平、法治的自由港開始發力。

    (1869年的維多利亞港,完全是依山傍海而建,照片源自@香港特區政府檔案處/GRS)

    1854年,太平天國的起義軍逼近廣州。為躲避戰亂,廣東人成了大規模移居香港的第一批人。香港的人口從1851年的3.2萬人,驟升至1861年的12萬人。之後的趨勢仍然有增無減,

    到了20世紀30年代,香港已經成為一個擁有近百萬廣東新移民的大型城市。商業、貿易開始發展,大小商鋪、攤販在城市中聚集,香港有了繁華之都的雛形。

    (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廟街;1920年代起,新增的人口帶動了天后廟對面出現了不少販賣雜物及小食的攤檔,廟街由此起源;如今這裡已是《新不了情》、《食神》等香港電影的經典取景地,電影中它往往被塑造成一個龍蛇混雜、充滿犯罪行為的地方;攝影師@Andy Yeung)

    商業、貿易的發展又帶來金融業的勃興,早在1845年英國人就在香港開設了第一家銀行。1853年渣打銀行取得香港的貨幣發行權,1865年各國資本又在香港合作成立匯豐銀行

    誰也不會想到,100年後香港金融業將會叱吒風雲。

    (現在的匯豐銀行總行與長江集團中心,攝影師@孫嶽錚)

    革命黨人也來到了香港,他們集會、宣傳新思想,使得香港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攝影師@文子言木/維基百科)

    另一方面,前朝的遺老遺少也紮根香港。他們反對白話文,提倡振興國粹、整理國故。在香港儲存了中國最傳統的文化。直到20世紀30、40年代,香港的文學作品仍大量使用文言文寫作,許多人還能寫得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筆字。

    (深水埗的店招,埗音bù,這種有著傳統文化影子的店招讓很多內地人感覺新奇,攝影師@VincentNG)

    同時香港也留下了最保守、落後的一面,例如依照大清律例男人可以納妾的制度,一直保留到了1971年才被廢除,1927年到訪香港的魯迅說道:

    (摘自魯迅所著《香港恭祝聖誕》)

    “殖民地唱的是中國老調子”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特則說:

    (摘自陳冠中所著《我這一代香港人》)

    “五四運動從沒有到過廣東,尤其香港”

    這便是今天我們眼中香港既傳統又西化的原因。

    整體而言,香港的頭一百年是廣東人的,其他省份的華人對香港還沒有太大興趣,當時的香港還並非中國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因為這樣的地位非上海莫屬。

    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香港一下成了全國唯一的、最安全的城市。

    上海人,也開始大規模移居香港了,不但帶來了十多萬新增人口,還帶來了大量資本以及企業家的頭腦。這次上海人大遷移一直沿續到新中國成立之時,包玉剛、董建華都是這些上海移民的後代。

    (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華)

    如果說第一批來港的廣東移民主要為苦力及工人,而從上海人大規模移居香港開始,有著知識積累、財富積累的社會精英,開始以移居香港為第一選擇。相應地,上海的衰落卻一直持續到了1980年代以後中國重新開發上海。

    一消一漲的歷史翻雲覆雨手,正是香港真正繁榮的起點。隨後的一波移民潮為更龐大,繼上海人之後全國各地的人們,都開始奔赴香港。

    1940年代末中國陷入內戰,僅1949年到港的新移民就高達80萬人。1960年代內地又是一連串的饑荒與動盪,大批內地人或翻山越嶺、或泅渡過海湧入香港。1950年香港人口已超過220萬人,1961年達到310萬人,1971年逼近400萬人。

    香港進入了一個野蠻生長的黃金時代,為容納這些新增人口,城市開始瘋狂擴張,超高密度的住宅一夜之間變成了城市的主題。

    (彩虹邨,是香港最早期興建之公共屋邨之一;以顏色眾多似彩虹而聞名,攝影師@VincentNG)

    政府想盡一切辦法安置人口,能承載愈多人的建築專案愈是得到鼓勵,他們嘗試過圓形建築。

    (廉租房專案勵德邨,“邨”音cūn,意同“村”,1975年落成,是香港罕見的圓柱體建築之一;注意畫面中的摳腳大叔;攝影師@VincentNG)

    頂部只有一孔天井,可以給人們帶來陽光。

    (勵德邨,攝影師@黃坤震)

    也嘗試過方形建築

    (祖堯邨,攝影師@VincentNG)

    或者更密集的方形

    (愛民邨,攝影師@於海童)

    以及長方形

    (1960年代興建的益昌大廈,它與另外4棟大廈合體而成“怪獸大廈”,是《變形金剛4》的取景地;神奇的是攝影師居然在這樣逼仄的空間中拍出了星軌;攝影師@VincentNG)

    最為瘋狂的當屬——九龍寨城。

    清朝為宣示對香港的主權,在九龍保留了一塊飛地,隨後蠻橫的殖民者武力驅逐了清朝軍隊,飛地就成了一個三不管地帶。大量新增人口在此聚集、不斷增加建築,終於發展成了一個超級密集的黑暗之城。

    (1980年代九龍寨城航拍圖,現在已經拆除,原址建成了一座公園)

    有機構對其中一幢建築進行了詳細分解,從圖中可以看出建築之密、人口之多。

    面向中產階級的住宅,也同樣密度極高。

    (1985年建成的九龍灣麗晶花園,是香港居者有其屋計劃的一部分;有限的土地內還設有網球場、籃球場、泳池和停車場;攝影師@Andy Yeung)

    正面望去,樓群有如一個密不透風的屏風。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麗晶花園,攝影師@陳金濤)

    道路也在這樣的空間中艱難穿行

    (香港大學地鐵站附近,攝影師@吳瀚軒)

    最終,香港形成了一個超級城市叢林,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深水埗的城市叢林;攝影師@Andy Yeung)

    黑社會、暴力犯罪、政府腐敗,在迅速擴張的城市中找到了生長的溫床。這一時期的香港

    充滿了赤裸裸的慾望和衝突,卻又生機勃勃、拼搏奮進。

    (中環航拍,孫中山紀念館大致位於圖片中心,攝影師@王凱文)

    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香港幾乎是內地與世界交流的唯一視窗。強大的經濟機器在暴增的人口推動下大力運轉,整個1960年代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高達12.7%,到1969年底香港的人均GDP上漲到829美元(內地直到1999年才達到這一水平)。

    1980年代內地開始改革開放,超過10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又再次為香港注入強心針。走過貧瘠、走過混亂、走過逼仄,一個璀璨奪目的香港終於橫空出世

    (從太平山拍攝維多利亞港,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香港的港口優勢在遠洋巨輪時代非常突出:維多利亞港被四周的島嶼、山地包圍,讓船隻避免強風侵襲;同時由於它位於珠江口東側,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泥沙大部分被淤積在珠江口西側的澳門,東側則是港闊水深,天然良港;攝影師@黃坤震)

    人才的湧入、經濟的繁榮,還推動了香港文化產業的發展,從文學、音樂到電影,從亦舒、倪匡、黃霑、林夕,到張學友、張國榮、梅豔芳,以及劉德華、周潤發、周星馳······

    香港的文化界有如群星閃耀、數不勝數。

    (1980年代的經曲香港電影《英雄本色》)

    自此,香港徹底完成了,從貧瘠之地到東方之珠的華麗升級。

    03千萬移民

    在這個過程中,敢為天下先的廣東人,富有經營頭腦的上海人,以及全國各地以刻苦耐勞著稱的中國人。他們也許是逃難者,他們也許是小市民,他們也許是冒險家。

    無論他們從何而來,都有一個共通點,即都是身負苦難、艱險、憧憬、勇氣的開拓者。之前從未有過的一個身份認同——香港人,就在他們的奮鬥歷程中誕生了。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九龍彌敦道上的行人,攝影師@陳金濤)

    走過歷史,今天的香港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政治考驗。如何在激列的城市競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如何避免沒完沒了的政治運動損害持續上百年的和平環境?如何繼續保持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而不是變得越來越封閉排外?

    (迷霧中的中環,攝影師@Andy Yeung)

    對內地人而言,課題也一樣重要。內地和香港的發展,既非內地造就了香港,也非香港福報了內地。而是內地人和香港人,共同創造、共同完成,沒有人可以高人一等,也沒有人可以遺忘歷史。

    (從飛鵝山俯瞰九龍灣,注意畫面中是兩個人,攝影師@王棟)

  • 3 # 嘰裡呱啦啦的八月未央

    去過無數次香港,但你可能錯過了叮叮車!

    這是最有香港特色的交通工具和歷史文化載體。

    一提到香港,好多人第一反應都是來購物血拼,這幾年,奢侈品香港和內地價差漸漸縮小,好多朋友問我,香港除了購物和逛幾個景點,還有什麼值得看的? 其實,香港這個城市舊與新並存、平與貴相容,有著悠久歷史孕育的文史氣質,比如: 香港渡輪,1888年啟用, 香港纜車,1888年啟用, 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就是香港人稱“叮叮車”的電車,1904年啟用,距今也有115年了。

    .1. 香港擁有全球現存唯一的、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擁有164輛雙層電車,當中包括兩輛古董派對電車及一輛懷舊觀光電車。被譽為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每日平均接載20萬人次的乘客。 造型復古的叮叮車,在香港繁華的港島緩慢地遊走,氣定神閒,多美啊! 方正古樸卻色彩斑斕,身著各種名牌廣告,在狹小的道路上,與汽車和大巴車並駕齊驅, 甚至穿梭在街市小巷,卓爾不群,鶴立雞群。 香港擁電車不僅在香港市民心目中佔有重要位置,它同時亦是這個城市流動的地標,並獲《國家地理頻道》冠以「傳奇電車」之名,是現有全球現存唯一的、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

    .2. 叮叮車的獨具魅力,總是緊跟時代和潮流的脈動。 每次坐叮叮,都像回到小時候坐木馬坐轉轉椅一樣開心……真有穿越的感覺!時速最快不超過40KM, 站和站的距離又近,路過想去的地方隨時可以在緊鄰的站下去,是百年香港一道不變的靚麗風景線!

    .3. 關於叮叮車,你一定有很多好奇,讓我來試著給你解密吧。

    香港人為什麼叫電車為“叮叮車”呢? 電車自通車以來,都是透過敲鐘提醒行人及車輛避讓電車。電車的下層車廂的頭尾各有一個供敲鐘用的腳掣(因為電車的頭尾都有駕駛裝置),司機踏下腳掣便會敲鐘併發出「叮叮」的鈴聲。 由於敲鐘發出的「叮叮」聲與汽車和火車等響號時發出的「砵砵」聲有很大的分別,成為電車與別不同的特色,故此電車在香港常被暱稱為「叮叮」。

    電車的車速有多快(慢)? 電車公司表示,電車的最高時速為每小時45公里,而平日的實際運作時速,包括交通燈前等候的時間為平均每小時10公里以內。

    電車每天接載多少乘客? 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 最早叮叮車是怎樣開始進入香港的? 1841年香港開埠,香港人口增長迅速,可是當時只有馬車、人力車和轎子等簡陋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應付需求,香港政府提議了6段電車路線。其中5段即是今日的電車系統,其餘一段則為山頂纜車。

    1902年2月7日,「香港電車公司」在英國倫敦成立,負責建造及營運香港電車系統。但到了同年年底,這間公司被「香港電車局」接管。 1904年初,電車車身以元件形式由英國運抵香港裝嵌。首批電車共有26輛 1904年7月2日,經過隨後多日的測試後,香港電車終於在同年7月30日啟用。

    為什麼九龍沒有叮叮車,只有香港島有呢?

    1913年當時港英政府顧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百業蕭條,擱置了九龍興建電車的計劃;

    1923年大力發展九龍時,又因為巴士較電車行車速度更快、噪音更少;電車在軌道上行駛,以至月臺的空間也佔用路面,「叮叮現身九龍」的計劃再次胎死腹中。

    製造一臺電車需要多少錢?

    一輛普通版電車在2017年的造價約300萬港元。

    在快節奏的香港,為什麼叮叮車沒有被淘汰? 班次頻密,站臺多:每個電車站平均只相距250米; 票價廉宜:成人票價為港元$2.60;三歲至十二歲以下之小童票價為港元$1.30;而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票價為港元$1.20,全程劃一收費。 環保無排放 電車專用軌道能使乘客避開交通擠塞 因地鐵港島線的缺陷,電車補足短途運輸的交通需要,例如從中環往灣仔、銅鑼灣往炮臺山等,電車在時間上也有優勢。 電車公司近年積極翻新車輛、試驗空調電車等,迎合了時代變遷及乘客需求。

    .4. 現在的香港電車100%由香港製造,電車的百年曆史更是香港每代人的重要連結,所以不論在交通角色,還是在社會文化方面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香港人明白舊與新並存、平與貴相容的價值,這不僅展示著一座悠久城市的文史氣質,更體現著這座城市的人文情懷。對於叮叮車,他們有深厚的感情。

    這個自1904年就投用的交通工具至今魅力猶存,大概是因為坐上「叮叮車」,熙攘繁華的香港似乎瞬間就「慢」了下來。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人......」

    來香港,一定要去坐叮叮車哦!

    嘰裡呱啦啦 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 4 # 黃鸝鳥吖

    香港除了購物,其實還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的。

    答主去了幾次香港,前兩次的重點都在於購物上了,最近這一次才去到了我認為比較好玩的地方。

    這一次我們首先去到的地方是非常出名的香港黃大仙。黃大仙寺廟位於九龍的黃大仙地鐵站。據說有很多明星都是去過的。在這裡求神會十分的靈驗。由於答主是和自己的單身小閨蜜一起去的,所以我們首先去的是拜拜月老。在側門進去會看到門口的一對麒麟,非常的威武。據說摸摸麒麟的抓可以發財哦。好多遊客的自覺排隊的在摸它門。接著我們走到了月老殿,月老殿門口會有一個招牌提示著如何去拜見月老。有一個很詳細的步驟教你去系月老紅繩。取紅繩處有一個功德箱。你可以按自己的心意適度的給一點。由於是寺廟神靈的地方,我們都沒有拍照。

    答主和小閨蜜都是單身,所以就很誠心的再拜見月老。那如果是非單身的,就可以直接去大殿了。

    去黃大仙的路上會有很多的賣香的人問你要不要買香,其實都不需要買,因為黃大仙裡面可以免費請6根香。然後去拜各位大仙。心誠則靈。在大殿裡面可以免費的搖籤。據說一件事情要搖一次籤。求籤是免費的,但是解籤要收費的,下面有一個很大的解籤處。有很多不同的檔口,你可以挑一個閤眼緣的去解籤。心誠則靈,希望你們的願望能成真。

  • 5 # 行者沐然

    去香港旅遊,如果是玩的話,你第一次去香港停留時間又不長,那我推薦的經典景點有以下幾個

    維多利亞港,太平山星光大道,蘭桂坊,海洋公園等等,迪士尼的話就看你個人的喜好了,有興趣就可以去迪士尼逛一逛

    如果是需要逛街的話,那就去尖沙咀的海港城非常大,逛完起碼要用兩天銅鑼灣的時代廣場,崇光百貨都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卞家的莎莎和卓越買化妝品完全,不愁

    關於吃的香港有許多世界各地的美食,但我更喜歡推薦香港特色的地道美食去了香港,不去茶餐廳,那就相當於去了成都不吃火鍋一樣

    藍芳園的絲襪奶茶

    開始我還以為是絲襪做的,哈哈不過,這可是香港絲襪奶茶的鼻祖,

    九記牛腩太出名了,有太多的名人推薦過

    泰昌餅家的蛋撻末代港督的最愛

    蓮香樓的一盅兩件老式茶館的味道

    嗯,不說了,說的我都餓了,我要去吃飯了

  • 6 # 卡哥Carlos

    上面很多回答都告訴了你經典的香港景點。我告訴你幾個小眾的。

    一是赤柱。那邊曾經是英國人最先登島的地方,海邊喝一杯吃個飯特別舒服。

    二是東湧大澳坐漁船出海看海豚

    三是塔門海邊露營。

    四是天水圍溼地公園。

    五是行山。麥理浩徑和衛亦信徑是代表,總長度幾百公里。

    附圖是塔門景色。

  • 7 # 探案人

    我說幾個不是很大眾,卻十分有意思的地方:

    香港警隊博物館

    香港警隊博物館的前身是在1964年成立的「警察歷史記錄委員會」。該委員會蒐集了不少與警隊歷史有關的文物,並建議開設一所博物館展出這些物品。展品包括具歷史價值的香港警隊自1844年成立以來的警隊裝備、文獻及罪案資料等。

    香港懲教署博物館

    位於赤柱監獄旁邊的香港懲教署博物館,博物館不是很大,共有兩層10間展室,展示不同主題的展品。每間展室都透過實物、文字和多媒體影片全方位的闡釋主題,內容十分豐富,布展也很講究,連電梯間裡都裝飾著歷史圖片。整座博物館透過600多件展品和詳盡的歷史資料,展現了香港懲教制度在170多年間的發展和變革。

    大館

    香港的第一家警署名為“中央警署”,1845年建於荷李活道太平山區差館上街。1864年建成營房大樓,1919年建成總部大樓,經不斷擴建後改稱中區警署,俗稱大館。是香港現存的少數建於19世紀的警署建築之一,已於2004年正式關閉。如今的“大館”坐落在中環荷里活道十號,是香港目前最大型的古蹟保護專案。包括同在這一區域的前中央裁判司署和舊域多利監獄和舊中區警署建築群的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以及新建的美術館和綜藝館已成為歷史文化旅遊區,勾畫出香港法制機構的歷史和發展。(這些地方上午11點至晚上11點對遊客免費開放,但需提前預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啥好看的電視劇推薦嗎?不喜歡中國產古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