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obo愛食尚

    高拱個人才華和能力都是很不錯的!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心眼小記仇!朝堂之上凡是反對或者跟他作對或者是整過他的人都會被他罷官回家種田!所以這也導致他樹立了很多政敵!一旦他位置出現不穩的情況馬上就會有人群起而攻之!明朝的言官集團那是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存在!不過話說回來,明朝的的首輔不好當是風險最大的職位!明朝好像沒有一個首輔是善終的!

  • 2 # 玉小王33

    其實很簡單說白了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高拱是隆慶帝的老師,但是張居正也是,先來後到所以高拱是首輔、張是次輔,而隆慶帝死後,他的兒子還不到10歲,主政的自然是他的媳婦李太后和她的親信馮保,而馮保和高拱又有深仇大恨(高拱當年還是首輔,把自己的人捧上去頂了馮保司禮監的位置),又加上張居正長得帥比較符合李太后的胃口(野史記載他倆有一腿),所以李太后和馮保合謀搞掉了高拱,捧起了張居正。

  • 3 # 老猿仁

    人在位,對自己估計過高,從上往下看,都是比自己小的。從下往上看,挑戰強大的對手,需要聯合對手的朋友,張挑戰高,高輕敵,才自大,當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都出現,高下臺水到渠成。

  • 4 # 景東影業

    高拱性格外露,個性偏激,張居正性格內斂,愛使陰招,倆人互相看不起,但表面上卻還相互尊重。張居正很早就跟馮保、李太后勾結在一起,而高拱一直看不起李太后和馮保。隆慶皇帝死後,高拱是顧命大臣,內閣首輔。馮保自己私擬詔,將自己弄成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拱欲彈劾馮保,他將訊息告訴張居正,張居正立刻將訊息透露給馮保。馮保將情況告知李太后,李太后同意將高拱免職。接著,馮保擬詔將高拱削職為民。

    高拱失敗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性格火爆,處事操切,他以先帝帝師自居,目中無人,刻薄寡恩。

    其次,根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律,他屬於前朝重臣,新皇帝繼位,罷黜他也實屬正常。

    最後,他昧於人情世故。跟明代很多官僚一樣,他經歷了翰林院到內閣的過程,人生太一帆風順,故而性格稚嫩而偏激。

    高拱與張居正鬥法可參考《大明權力場》,裡面有詳細、生動描述。

  • 5 # 獨鍾金志愛

    高拱是隆裕帝的老師,在隆裕當政時,哪個搞得掉他?張居正能搞他下臺,不過是仗著隆裕掛了,萬曆上臺,自己是萬曆帝老師的身份。說白了,他們上臺,手段高低是一方面,最重要是看哪個在領導的心裡比重更大!

  • 6 # 鄧海春

    明穆宗病危時還曾握著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而高拱卻在僅僅做了七天的託孤大臣後,就被幕後的張居正聯合貴妃和太妃等人下旨貶為庶人,反轉之迅速,令人好奇。所以張居正到底為什麼能“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呢?

    高拱被張居正鬥下臺,還要從徐階說起。

    最初,高拱和郭樸都由徐階舉薦,事後二人合夥與徐階作對。高拱入閣後,自詡為隆慶皇帝的老臣,而徐階此時身為首輔,兩人自然少不了摩擦。據記載:“階旁睨拱,見拱方怒,勉從之。”,講的就是徐階不太聽從高拱的意見,為避免極度爭端,也會勉強照顧高拱的想法。這也很能說明徐階不趕盡殺絕的習慣,若徐階性格不是如此,日後也不會有高拱的捲土重來,一番風雲湧動。大抵就是在嘉靖皇帝起草遺詔之時,徐階將自己的門生張居正叫至御前,而同為內閣大學士的高拱卻是事後才知,加之師傅的影響,張居正與高拱就此結怨。

    接替徐階擔任內閣首輔的是李春芳,此人循規蹈矩,做事踏實,為人寬厚,卻缺乏氣魄。偏高拱此人恃才傲物,仗著自己是隆慶的老師,內閣的很多事務都要由高學士做主。在高拱把李春芳等人趕走後,內閣就只剩下了他和張居正。

    張居正此人是有大抱負的,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就必然需要手握大權,那就得坐到內閣首輔的位置,於是張居正開始計劃除掉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絆腳石”高拱。而張居正早早就找到了盟友,那便是大伴馮保。

    原來在嘉靖時期,馮保他就已經是秉筆太監之一。隆慶時期,他被派去掌管東廠。東廠是管理錦衣衛的特務機構,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據過去的成例,管廠者必升司禮太監。而由於他與大學士高拱不睦,沒有能夠升任這個太監中的最高職位。對於年幼的萬曆皇帝而言,張、馮二人都不可或缺,但在他沖齡之際,自然想不到二人聯手的厲害,可高拱絕對深有體會。

    所謂禍從口出,隆慶皇帝去世後,“首揆”高拱自詡先帝重臣,竟說出“十歲幼童何能盡理天下事?”此等大逆不道的話。這話經由大伴馮保傳到太后與小皇帝的耳中,“天子不過是小孩子,太后不過是婦道人家”,這種狂妄跋扈是和人臣的身份決不能相容的。忠臣張居正立即獻上妙計,建議採取斷然措施解決高拱。隆慶六年夏(1572),黃紙文書一經宣讀完畢,跪在前列的高拱不禁大驚失色。他已然墮入深淵——他已經被褫去官銜職位,並被勒令即日出京,遣返原籍。張居正在如此艱危之際保障了皇室的安全,建立了如此的功勳,其取高拱而代之自屬理所當然,馮保也自然在高拱下臺之後得願成為司禮太監。

    張居正與高拱都是心懷理想的政治家,他們面對的事實就是:政治並非懲惡揚善,真正的政治實踐囊括有違本心,並不高尚的抉擇。作為政治家必然要懂得忍辱負重,舉重若輕,私以為這也是張居正打敗高拱的根本原因——高拱此人過於“直”,他的狂妄清高讓他被淘汰出局,而張居正儘管驕傲,卻也能屈能伸。單就做政治家這一方面而言,張居正勝了。

  • 7 # 跪射俑

    高拱有許多政見與張居正不合,且高拱此人喜歡專權,凡事不好商量。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張居正才設法排擠了高拱。

  • 8 # 我不是易中天

    嘉靖至明穆宗期間的內閣之爭是相當精彩除去贏得千古罵名的嚴嵩,包括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都是治世能才。在嘉靖、朱載垕這倆位懶政的皇帝手裡,其中,張居正和高拱是最富有能力的兩位政治家。

    可惜同一時期兩人位高權重,卻最終互不相容,為了實現理想的張居正,不得不把高拱這頭攔路虎趕走。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皇權、內閣、太監——三者之間的相殺相愛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時候,原本只想找幾個輔助大臣,替朕分憂!髒活累活總的有幾個幹活的。然後不孝子朱棣很快的體會到他爹的良苦用心,折騰出內閣制度。朱元璋壓根沒有想到,這麼搞出來的內閣威力不比丞相差,明末期一度架空了皇帝的權利。在朱元璋和朱棣這兩位強勢的男人手裡不管文武大臣、內閣丞相、太監後宮都會乖乖的為自己服務,可是不是每個皇帝都和他們一樣精力旺盛,勤快一輩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明朝這些割掉蛋蛋的男人!

    ———這個群體,很厲害!

    這個原本為了監視官員的群體,為了平衡官員權利的機構,卻和內閣一樣有了同樣性質的權利。先不說東西廠多麼殘忍可怕,就談談兩個大太監頭子:

    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一個替皇帝批改檔案,一個負責蓋章發放到內閣執行。在弄虛作假的情況下,太監的職位和丞相也沒有什麼區別,這些身體只有外傷的男人,對明朝的迫害才是內傷!

    很清楚是這三個群體尋釁滋事,那麼作為主體的皇帝承擔了什麼角色?

    明朝至嘉靖年間,朱厚熜對信仰無比的虔誠,一生信奉道教,超過他至死不渝的愛情。這種變態信仰導致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皇權的弱化帶來內閣權勢的增長,造成人人想當官,當官想入閣的政治環境。皇帝的不作為是造成權利爭奪的根本源頭。

    張居正和高拱,只是爭奪內閣權勢的人之二

    在他們之前嚴嵩扳倒夏言,徐階又幹掉嚴嵩,然後高拱攆走徐階,最後張居正整垮高拱。看著好複雜,這麼亂七八糟的人名和關係說明什麼問題?

    張居正搞掉高拱沒什麼好稀奇的

    在皇帝不管事的時候,內閣就是萬人之上!然後這個機構裡的首輔就萬萬人之上。內閣有六個成員組成,一把手被稱為首輔,副手被稱為次輔,剩下的四個是閣員。

    張居正作為一個志比天高,心氣沖天的公務員,一心想著怎麼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成為內閣首輔就是他施展才華的必經之路。再說的直白點為了榮華富貴,為了金錢美女,首輔是一個官員畢生的追求!除掉高拱是張居正唯一的選擇,如果換位思考,同樣本事不小的高拱何嘗又不想除掉張居正?

    最後,登場的就是我們的特殊群體

    請不要忽視這群男人,生理上的失敗,不代表事業上的失敗。在內閣和皇權的此消彼長中,太監也是寄生著成長。扮演了類似小偷的角色,皇帝的消極待政,給了這群人偷權滿足自己私慾的機會。張居正和高拱的成功都離不開太監,高拱搬倒徐階也是透過太監,而張居正幹掉高拱就因為一個馮保。一個批改檔案蓋章的權利真的很厲害,被士大夫不齒的閹人,在這場權利角逐裡起到了關鍵作用。

    導致這種誰不服可以幹掉誰的最終原因就是:皇權的消失

    如果皇帝不能平衡三者之間的關係,有效的干預治理國家,那麼一定會引起權利得你爭我奪。嘉靖起,開啟明朝黨爭最嚴重的時代,很萬幸的是,剛開始配備了真正的為公,為民的有識幹吏,即使皇帝不作為,國家在這幫人手裡反而欣欣向榮。然後在想想魏忠賢、東林黨?這種不良競爭的結果是,皇帝在抱怨:是文臣人人皆可殺!有個英明的能幹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 9 # 尋根拜祖

    大明王朝的主題曲就是“生命不止爭鬥不息”,內閣次輔搞首輔就是典型病症。嚴嵩搞掉夏言吉,徐玠搞掉嚴嵩,高拱搞掉徐玠,按這個“既定方針”,張居正不搞掉高拱,那該多掉價!

    張居正之所以能讓高拱趴窩,一半是高拱“自作孽”,一半是“陰陽兩手抓”,使得高拱面臨的局面是,下,沒有群眾基礎;中,沒有政治同盟;上,沒有領導支援。上擠下壓中間掐,高拱不下臺都沒有天理!

    一、飛揚跋扈的行事風格,讓高拱失去群眾基礎

    《明史》說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觸之立碎。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即左右皆為之辟易。”

    急性子,眼裡不揉沙子,遇到點事就發怒,你要是犯上他,讓你不死也要脫層皮!活像一頭公牛!同事們都離他遠遠的。

    本來性格就有缺陷,身份又非常特殊。隆慶皇帝當太子時,高拱就是他的老師,師生感情深厚。就這個身份,連嚴嵩和徐玠都要讓他幾分。

    曾經有一次,高拱放著嚴嵩的面,引用古詩諷刺他,嚴嵩連任何不痛快都不敢流露,還得擠出一點笑容奉陪。

    在這種環境下,高拱跋扈慣了,現在升任首輔了,更加目空一切。有個叫殷士儋的內閣大臣,受氣不過,指責高拱:“若先逐陳公,再逐趙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長此座耶?”言急之下用了個很不客氣的“若”,說完竟然揮拳擊打高拱。

    別以為只有外國議會,才有議員打架,咱們明朝就有!高拱飛揚跋扈到什麼程度,內閣成員被他紛紛排擠,最後只剩他和張居正兩人。

    由此不難理解,高拱受到別人抵制和排擠,一點不奇怪。

    高拱跟張居正的結怨,源自一件小事,或者說是徐玠的小陰謀。嘉靖皇帝駕崩,徐玠故意跳過高拱,單獨找張居正草擬遺詔。這件事表明徐玠與高拱已經勢不兩立,但張居正是無辜的。放在別人身上,這事心照不宣就完事了,但高拱從此就嫉恨上了張居正,說白了,高拱性格使然,太狹隘,太跋扈!

    二、接連得罪張居正和馮保,讓他失去政治同盟

    張居正與高拱其實沒有本質衝突,高拱第一次被趙貞吉排擠出朝廷後,還是張居正幫他復職。兩個人的矛盾,我估計就是高拱的性格,跟誰都不相容。在政壇,不相容又沒法迴避,所以只能死掐。

    高拱跟馮保的矛盾就不僅僅是性格問題了,高拱有點不自量力,想剝奪司禮監的權利。司禮監太監干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有它的歷史淵源,想解決這個問題出發點是好的,可惜被下定決心與高拱分道揚鑣的張居正利用了。

    馮保得知高拱的心思,立刻跟張居正攤牌:要不咱倆合夥,幹掉高拱,你做首輔,要不......這個選擇題對張居正來說不難選,高拱註定不能合作共事,馮保是斷斷得罪不得,拿掉高拱,他就是首輔,何樂不為?

    於是針對高拱的兩條陰謀誕生:

    王大臣事件:

    這件事像極了梃擊案。有個叫王大臣的人,穿了件內侍服裝,突然出現在宮中,見到萬曆皇帝后,驚慌失措,被侍衛拿下了。一審問,說是高拱派他來的,袖子裡還藏了一把刀。按理來說,這麼大的案件,應該審得清清楚楚,可莫名其妙的是,王大臣竟然在審訊過程中,不知道被什麼人下藥,啞了!

    審問不了了之,以處斬王大臣草草結案。以高拱的說法是,這件案子就是張居正勾結馮保,對他的故意陷害。這件事雖然沒有扳倒高拱,但讓高拱受驚不小。

    謠言中傷:

    這句話殺傷力太大,把身居後宮的兩位女人嚇夠嗆,她們連給高拱申辯的機會都沒有,直接把他打發回老家了,甚至連回家換身衣服都不讓,直接返鄉。

    如果說,高拱的性格缺陷,使他失去政治同盟,張居正和馮保的陷害,才是導致高拱被撤職的直接原因。

    三、與太后和皇帝嫌隙,讓他失去領導支援

    高拱雖然是隆慶皇帝的老師,但他與太后及萬曆皇帝的關係並不親近,尤其是萬曆的生母李太后,她只信任張居正,當高拱與張居正出現矛盾時,李太后站在哪一邊,顯而易見。

    “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這句話,其實也多少能反應一點,高拱對萬曆皇帝不屑。能不能治天下是一回事,哪怕萬曆只有三歲,他也是皇帝,按封建禮法,但凡有點人臣之道,都不該有這樣的想法,更不能說。

    再加上馮保的偏向性,李太后母子對高拱的反感是必然的。沒有李太后的支援,高拱即便不被罷職,他想做事,難!

    其實,張居正的萬曆新政,為什麼能成功?除了張居正自身的能力外,李太后這個堅強的後盾非常關鍵,高拱失去這條線,倒臺是早晚的事。

    綜上所述,張居正之所以能幹掉上司高拱,一是由於高拱偏執的性格,是他失去政治基礎;二是得罪張居正和馮保,被人陷害;三是與李太后出現嫌隙,失去領導支援。

  • 10 # 謝金澎

    張居正這個人也算是一個厚黑高手,穆宗在在世時,他是在徐階這個明朝牛人的關照下進了內閣,但是當時是作為高拱的副手存在的。在明穆宗病危時,將自己年幼的兒子託付給了高拱和張居正等人。他還握著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當時的情況朱載垕其實將國家和兒子主要託付給了高拱。高拱是事實上的首輔大臣。

    但是高拱卻在僅僅做了7天的託孤大臣後就被貴妃和太后等人聯合下旨貶為庶人,其實這一切都是拜張居正所賜。張居正的老師徐階與高拱有怨,再加上立遺囑時,張居正被徐階叫到了御前,而同為內閣大學士的高拱卻是事後才知,兩人因此結怨。

      張居正是一個勤勤懇懇,認真做實事的人,也就是會咬人的狗不叫那種。高拱自負才華滿腹,所以一直都很孤傲、恃才傲物,官場原本是醬缸,容不得你任性,你要學會在裡面浸染,高拱這種官風很容易就得罪了很多人。

    張居正就是利用高拱這個缺點,動用自己的踏實做事的對外形象,外加自己的人脈資源,聯合後宮頗受信任的太監首領馮保在太后、貴妃的面前進言說高拱的壞話。馮保之所以要幫著張居正搞高拱,是因為高拱根本看不起馮保這樣的宦官,平時沒事就給這些人白眼。而張居正就不同了,隨時對這些人都以禮相待,時不時的還給點好處巴結一下。

    要知道,當時皇帝還年幼,很多的國家大事還是太后、貴妃說了算的。馮保告訴太后等人高拱有反叛之心,曾說出“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這句話讓太后和貴妃深信不疑,極為不爽和擔憂,於是在張居正、馮保、太后、貴妃的左右上下夾擊下,高拱就只能打包走人了。

      一代名臣就這樣輕易的被解除了為之奮鬥了一生的權力,歸隱山林了。

        1577年,張居正回鄉葬父,路過高拱故里,專誠拜望。畢竟兩人曾同朝為官、關係甚好,只是政治理念分歧導致兩人最後對立。二人相見,感概萬千,淚流滿面。高拱雖感慨過往情分,但是對張居正的恨,卻也難以釋懷,死前還寫了《病榻遺言》四卷,用來記述張居正和宦官的勾結,致使自己罷官還鄉,奪得首輔的陰謀,將張居正寫成了極為陰險的反面人物。

      1578年的冬天,高拱病逝於家中,葬於老墳村。高拱貌似清高,其實還是非常貪戀權勢地位的,張居正在他才當了七天的首輔,屁股沒有坐熱、官癮沒有過足時,出手讓他終結仕途,成了他一生憾事和心病,身體日益衰敗以至於鬱鬱而終。高拱死的次年,朝廷因為高拱的功勞,贈其官復原職,是對他一生的肯定。那個時候朝廷還是張居正當家,張居正也許也知道高拱其人原本不壞,只是理念衝突而已,所以在他死後給予了補償。

    萬曆三十年,張居正倒臺後,高拱又被萬曆皇帝追贈為太師。比起張居正死後滿門被抄斬,名利盡失來說,或許高拱應該慶幸自己離開那個是非漩渦的早,其實也算是功成身退吧。

  • 11 # 史廖未籍

    看有意思,有內涵的歷史分析;這裡是

    —————廖十四化生

    有仇必報的人不一定是思維敏捷的人,卻一定是個生性豪爽的人,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卻不能用“生性豪爽”來形容,因為他是位喜怒不形於色的權術大師,是大明王朝的一代首輔,曾連創造續驅逐四位自己對手的輝煌戰績;就是因為他的聰明和善於權謀,才造就了其過於狂妄和鋒芒外露的性格,這樣的人我們究竟應該說他是大智還是大愚呢?

    這個人的名字大家並不陌生,他就是大明王朝的權臣高拱。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那一定是有仇必報。

    這個仇和怨還要從徐階和高拱結下的樑子說起了,其實高拱還是受了徐階提拔扶搖直上的,當時的徐階認為他們都是裕王府的講官,有著共同的陣營是自己人,在提拔了高拱後說不定高拱還能因為自己的提攜而死心塌地的為自己做事。徐階錯了,如果高拱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一定會感激徐階,可徐階沒有想到高拱是一個有著自己的思想和抱負,不喜歡被人使喚和壓制的人。

    第一次內閣混斗的時候徐階利用言官將高拱擊敗,並讓其致仕回家。幾年後,徐階出於自保選擇致仕,巧的是在過了一段時間後高拱又被啟用,不僅回到了內閣而且還掌握了吏部的權(吏部掌握官員的啟用和裁撤),有人說高拱的啟用是因為宦官的力量;(因為在後來高拱力推陳洪為司禮監掌印大太監)。

    高拱在重新回到了內閣和同時掌握了吏部的權柄後,開始了瘋狂的報復,他為了報復徐階將他曾經利用世宗遺照啟用的一批官員在吏部的官員考核中全部罷黜了。當初高拱的致仕與言官也脫不了干係,於是他便利用自己手下的言官嚴厲的彈劾曾經攻擊自己的人,可以說是不讓其罷官不罷休。除了這些帳外,高拱還念念不忘當年自己在攻擊徐階時極力反對和阻止自己的當今首輔李春芳;因為高拱的性格就是有仇必報,這種樑子和仇在高拱這種人的腦中真是越想越氣,為了解氣,高拱利用自己手下的言官又對李春芳進行彈劾,在一群言官的攻擊下,李春芳在不堪重負且看淡了權力後也致仕了。

    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閣在高拱的排擠下只剩一個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張居正了。而對自己有威脅的言官也因害怕高拱的手段與其打成一片,此時的高拱好不風光。可是在一次推舉司禮監掌印大太監的時候,高拱力推陳洪,因此得罪了當時一心想要登上其位的內監馮保。

    高拱命運的真正轉折在穆宗的逝世,穆宗在遺照中囑咐高拱和張居正要好好輔佐年幼的皇帝,可高拱不知是因為霸道慣了還是手握權柄覺得可以為所欲為了,不計後果的說了一句“十歲的皇帝怎麼治理天下!”這話被早已記恨高拱的馮保聽去,在年幼的皇上和皇后面前說高拱指責幼主“十歲的孩子怎麼做皇帝”。要知道,明朝皇帝為了駕馭大臣喜歡利用宦官和文官互相作對、互相指責和互相制衡,若是其他雞毛蒜皮的小事皇后也不會在意,可壞就壞在當時的高拱說了那句極其沒原則的話,使得馮保在此大做文章攻擊高拱。在古代的時候皇帝最忌諱的不是有人打哪個官員的貪贓枉法,哪個官員橫行霸道的小報告,真正忌諱和討厭的是有人被告發行為不軌和有造反的嫌疑。

    我很負責的告訴大家,當時高拱所說的那番話,在那個時候就具有很大的造反嫌疑。大家可能會不解了,認為高拱只是一句話怎麼就造反了呢?因為如果當時穆宗還在,聽到這句話時只會是不悅的,因為高拱在嘉靖時期便是穆宗裕王府的講官,是很信任的心腹。可現在的局面是穆宗去世,皇帝年幼,高拱權傾朝野,所以難免不會被皇后懷疑和害怕;再者,馮保將此事添油加醋,皇后不免會有所戒備和懷疑。最要命的是後來高拱想要幼主將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收回內閣(當時馮保依靠皇后的權力登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位),看似這樣的做法很高明,可高拱在與馮保鬥爭的時候只考慮到了方法,卻沒有看清大局,他這樣做無異於給皇后又增添了一份不信任,皇后會進一步懷疑高拱具有獨攬大權和威脅皇權的嫌疑。

    最終,在馮保和高拱的政治鬥爭中高拱失敗了,可以說是慘敗,當時連續驅逐四位首輔的高拱也因為自己專橫,走上了被驅逐的道路,走時無一人相送,畢竟他已不是大明王朝的首輔,吏部的尚書,畢竟人走茶涼,油盡燈枯。

    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啊!

  • 12 # 喬江寶

    張居正(1525年一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人。於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隆慶六年取代高拱成為內閣首輔。

    還在嘉靖二十九年的時候,張居正因身體不適而向朝庭請了三年病假回家休養,在民間的生活使他發現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田賦不均,貧民失業而導致流民四起,土地兼併嚴重,官僚貪汙腐敗等。這一系導致社會矛盾嚴重激化的問題使他加深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奸相嚴嵩倒臺後,他的老師徐階繼任首輔一職,徐階和張居正共同商議起草了嘉靖遺詔,糾正了嘉靖時期的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受到同僚的普遍贊同,也為自己樹立了一定的威望,為今後實施的改革舉措鋪平了道路。這也是同高拱產生矛盾的源頭。

    張居正所進行的改革對嘉靖時期的混亂局面起到拔亂反正的作用,緩解了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首先,他整頓史治。造成嘉靖年間的內憂外患的局面除了皇帝本身的昏庸外最重要一點就是吏治腐敗,於是,他在萬曆元年提出了“考成法"。要求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都要做到“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其次是整頓國防。先是重用戚繼光掃除沿海一帶為患多年的倭寇之患,花重金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後又用名將李成梁防守遼東,震懾崛起的後金勢力。然後是丈量土地和推行一條鞭法。張居正對當時地主土豪田多而不交稅,貧民百姓田少而累交賦稅,以至於貧困交加棄產而逃的現象看的很清楚,也深知其根源所在。丈量後共多清算出權豪鄉紳所隱藏的土地達三百多萬傾。為隨後推行的一條鞭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高拱自幼博學多才,但運氣卻不如張居正好,將近四十歲才考中進士,比張居正的二十三歲多出一大截,後進入裕王府授講,成為後來隆慶帝的老師。高拱任首輔時對鞏固邊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首先是北方蒙古殘元勢力屢有犯邊,高拱力主應戰,並命陳希學、曹邦輔、侍郎王遴等人率軍嚴陣以待,御史劉燾在天津督運糧草,以待郎戴才管理軍餉,大戰前的準備安排的井井有條,蒙古軍見明軍防範嚴密打消了入侵的行為。隨後,俺答汗孫子把漢那吉因矛盾與祖父發生衝突,率領親隨阿力哥等十餘人來降。朝中大臣多為反對接納其降,高拱和張居正瞭解到原因,其實是因為祖孫兩人同時喜歡上一個女人而反目,並沒有其他測之事。所以兩人一致同意收留,並上疏皇帝加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並提供優厚的待遇。

    不久高拱又命邊境一帶開通貿易市場,與蒙古互通買賣,僅僅過去幾個月,邊境地區由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變為百姓安居樂業,商賈往來不絕的和平安寧局面,結束了二百多年兵戎相見的歷史。這與高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反過來,高拱興政勵精圖治,卓有成效。但其自認為皇帝的師生關係高人一等,盛氣凌人,且心胸狹窄,缺少寬宏大量的氣度,造成與其他同僚的矛盾隔閡嚴重,口碑不好,威望不高。先後因小事逼走大學士陳以勤、趙貞吉、李春芳等大臣。後連同在裕王府共事的同僚殷士儋也受其排擠,忍無可忍的殷士儋在內閣會議上指著高拱的鼻子罵道"先逐陳年,再逐趙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長此座耶"?說著氣急交加竟對高拱揮起老拳。除了張居正外,原來的舊臣都被高拱排斥乾淨,剩下的全是高拱提拔的新人,唯高拱左右,朝政為他一人獨斷。

    張居正原本有恩高拱,在他與張居正的老師徐階進行首輔之爭落敗後,在家被閒置了一年多,是張居正聯合太監李芳一起奏請皇帝從新起用高拱,而他依舊對當初徐階邀張居正共同起草嘉靖遺詔之事一直耿耿於懷,為報復徐階將他的三個兒子撤職查辦,並指使親信誣陷張居正收受徐階三萬兩白銀以救他的兒子。其一箭雙鵰的用心可見其人品之險惡,再加上其平時專權營利,排斥異已,收受賄賂培植黨羽的行為可見其道德敗壞。

    張居正當然不能容忍這樣一個人坐在首輔的位置上禍亂朝綱,任其發展又將出現一個嚴嵩,況且自己還有宏大的改革計劃尚未實施。如果自己不搬除高拱這塊擋路石,那自已就得捲鋪蓋走人。所以張居正聯合與高拱有矛盾的太監馮保在皇貴妃李氏和陳皇后面前告了高拱一狀,將他在內閣說的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這是犯上之言,大不敬之罪,觸碰了當權著的底線,因其地位特殊,皇貴妃和陳皇后召眾臣商議,結果輿論一邊倒地聲討高拱專權把持朝政,根本不把皇帝和眾大臣放在眼裡,居心叵測。好嗎,平時作人的言行為自己派上了用場,一個替他說好話的人都沒有。皇帝下旨將高拱撤職趕回原籍閒住,永不錄用。

  • 13 # 聽三哥說歷史

    其實搞掉高拱的主謀是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擔任次輔的張居正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從旁協助,最終兩人聯手把首輔高拱扳倒。

    一、既然張居正、馮保是這場“倒拱”大戲中的主角,他們與高拱的關係如何呢?

    首先說說張居正和高拱的關係。張居正和高拱長期共事,兩人都曾擔任隆慶皇帝還是裕王時的侍講官。高拱以太常寺卿兼任國子監祭酒的時候,張居正是國子監司業,為高拱的副手。張居正比高拱小十多歲,資歷也淺。兩人都進入內閣後,張居正是以“師相”對待高拱的,隆慶五年高拱六十大壽的時候,張居正在祝壽詞中說:“幸從公後,參預國政,五年於茲,公每降心相從,宮府之事,悉以諮之,期於周召夾輔之誼,以獎王室。”

    後來,內閣中只剩下高拱和張居正兩人,兩人都是幹練之人,同時權力慾都比較大,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矛盾就開始出現,雙方都曾指使手下言官彈劾對方。等到隆慶皇帝去世,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繼位後,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的馮保聯手張居正對付高拱的局面已經形成。

    再來說說高拱和馮保是怎麼結怨的。在明代太監中,馮保的文化修養之高很難找出第二人,“篤好琴書,雅歌投壺,有儒者風”。馮保在嘉慶皇帝時就已經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在隆慶皇帝登位後,馮保屢次想升任被稱為“內相”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一職,但因為高拱的反對,始終沒有達到目的。高拱前後支援上位的掌印太監陳洪、孟衝從資歷和能力方面看,其實都低於馮保。高拱刻意鉗制馮保的行為自然結怨於馮保。

    隆慶六年(1572)五月,皇帝臨死前,遺詔任命馮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終於成為權力最大的太監。高拱則認為,馮保矯詔奪位,開始對馮保彈劾。

    二、馮保、張居正是如何“倒拱”的?

    馮保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同時又兼任東廠提督太監,代皇帝掌握硃批大權的同時還控制著明朝的特務機關,權傾一時。這當然是高拱所不能容忍的,他決定向馮保發難。

    為了限制馮保的權力,高拱在隆慶六年六月初十向小皇帝提出新政所急五事,主要內容就是限制司禮監太監權力,由內閣全權處理奏疏。馮保看到後代替皇帝批道“照舊制行”送到內閣,實際上否決了高拱的建議。本來奏疏是要送到內閣票擬的,但皇帝的命令以“中旨”出,引發高拱不滿,說出“安有十歲天子而能裁決政事者乎”的話來。

    據後來成為首輔的申時行回憶,小皇帝聽到馮保轉述這句話後,“入奏兩聖母,皆相持而哭”。這事已經為高拱埋下了禍患。

    之後,按照高拱部署,工科給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劉良弼、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吏部都給事中雒遵等先後上疏攻擊馮保,主要內容就是指責馮保獻房中術和春藥害死隆慶皇帝、玩弄“矯詔”手段奪取掌印太監之位、在萬曆皇帝即位之日立於御座之旁接受百官朝拜等罪狀。

    為了防止馮保利用司禮監權力扣押奏疏,高拱事先還讓官員們將奏疏副本送到內閣,他正好可以行使票擬權力,驅逐馮保。

    馮保面對這種局面,也有些擔心,派親信徐爵向張居正請教對策。張居正說:不要怕,正好將計就計。對於張居正來說,驅逐馮保對自己並無好處,而協助馮保趕走高拱,自己就可以升任首輔了。他們決定抓住高拱在公開場合多次感嘆萬曆皇帝“安有十歲天子而能裁決政事者乎”的把柄進行攻擊,從而贏得了小皇帝和兩宮皇太后的支援。

    太監馮保

    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即位不久的小皇帝召集大臣到會極門,高拱還以為皇帝要下令處分馮保,哪知太監傳旨,指責高拱“專權擅政”,命令他“回籍閒住,不許停留”。當時高拱聽後面色如死灰,伏地不能起,在一旁的張居正把他扶起來,找來兩個吏員才把他扶出去。至此,這場政爭以馮保、張居正的勝利而告終。

    總結一下,高拱之所以倒臺有這麼幾個主要原因:一是結怨於馮保,在內官中沒有有力的援手;二是低估了張居正和馮保聯手的力量,在內閣中也沒有同盟者;三是高拱性格剛直,口無遮攔,說出帶有“歧視”小皇帝的話最終被政敵抓住把柄;四是高拱去職也符合“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律,在隆慶時期主政的高拱到新君繼位,便有下臺之虞。

  • 14 # 筆削春秋話史家

    明隆慶四五年間(公曆1570年—1571年),張居正在內閣做宰相,但不是首輔,首輔是高拱,兩人各成一派,面對高拱的強勢,張居正處境艱難。

    這個時候,出現了“膠萊河難題”。

    明朝的政治中心在北京,但經濟中心在南京。很多資源都依靠南方供給,尤其是400萬石糧食,全部靠南方提供。這些糧食,只能靠運河漕運,但唯一的水道並不安全。從清口到徐州茶城這一段,黃河就是運河。黃河流量不可捉摸,水量大了,糧船隨時有漂沒的危險;水量太小,糧船便會中途擱淺。在必須確保漕運安全的大背景下,海運方案提上議事日程,這就有了“膠萊河方案”。這個方案給張居正出了個大難題。

    膠萊河位於山東省高密縣,分南北二流:南流至膠州麻灣口入海,北流至掖縣海倉口入海。這兩條天然水道,在陸上互不貫通,有人提議在中間另鑿新水道,溝通膠河和菜河,就是所謂的“膠菜新河”。鑿通膠萊河後,漕運便可以由淮河入海,然後由膠州灣進入膠萊河,再由海倉口出海直達天津。

    首輔高拱極力主張開鑿膠萊新河,認為如果該方案成功實施,則北邊的糧食供應有了保證,國防問題、經濟問題便隨之而解。

    張居正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水源是個非常大的問題。開鑿膠河和菜河的分水嶺已經夠困難了,但這還不是最困難的事情。有了水道,便要有水,水從哪裡來呢?山中不是沒有水,但是不夠行船,更談不上刷沙。在河水不能刷沙的時候,如果海沙侵入河身,又該怎麼處理呢?

    高拱本來就對張居正心懷戒意,張居正如直接提出反對意見,肯定會遭到高拱的激烈反擊,甚至可能官位不保。

    張居正想到胡橫。胡屬高拱一派,但為人正直,不隨聲附和。張居正提出,派胡橫去實地考察後,再作決定。高拱欣然同意了。胡橫考察歸來,贊同張居正的意見。胡的話高拱聽得進。最後,膠菜新河方案被否定了,國家避免了勞民傷財,張居正順利解決了這個難題。

    表面看來,張居正提議派高系的人前去調查,迎合了高拱的想法,對張居正不利。但是,如果張居正提出派自己的人去調查,高拱很可能不會同意,即使同意最後也有可能否決。所以,只能派高系的人去。派高系的人去關鍵是要選好人,如果胡橫是個隨聲附和的應聲蟲,他必然迎合高拱的主張。所以,必須找到胡橫這樣的人,雖然其處在敵對的陣營,卻可以為己所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是你,會選擇愛情還是選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