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6年11月的第一天看了這部很北歐的電影。生活給了我們什麼,反抗、接受、看的開。關於孤獨,關於生死,關於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
6
回覆列表
  • 1 # 心在遠途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叫歐維的老年人,因為妻子的離世和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而讓他變成了一個脾氣古怪,性格怪異的一個人。其後,又因遭到公司的開除,再加上對妻子的思念,所以他開始了自己的自殺計劃,但又因一次次的意外事件,和鄰居帕特里克的妻子及其一家的影響,使歐維的自殺計劃一次次失敗,並且因為善良鄰居的影響使歐維慢慢發生了改變,最後安然死去的一個故事。在電影中每次自殺前都會想起身前的一些往事,從這些回憶中可以看出以前的歐維是個性格和善,勇敢,穩重的人,而這些故事的回憶都是從一開始的美好到最後走向破滅,從兒時到成年成家,這彷彿是對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印證,有喜有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歐維的改變到是越來越消極,從反到他的妻子確值得一說,因為車禍是去了雙腿,但是她確越來越努力,始終懷著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反倒開始歐維越來越抱怨,最後因為妻子的離世,使他變成了現在這樣,我想這就是一個累積的結果,妻子是他最後的希望,希望破滅,才把他多年累積的東西爆發了出來,而他的怪癖的性格我想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最不好東西的體現。值得一說的還有歐維的改變,他的改變到底是因為什麼,我想不是好的鄰居,還是他自己。還是那些過去美好的回憶,還是他心中那份本質的善良,只不過是受了鄰居的感染,一步步激發了他對生活的熱情和以前美好生活的回憶,所以可以說是歐維改變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對生活的態度。最後的結尾是個遺憾,歐維還是死了,但是這次卻讓人感覺那麼釋然,不禁讓人對歐維輸了一口氣,正如他在最後的遺書中所說的一樣,自己要該為自己負責,所以我想死亡也許就是歐維本該的宿命了。只不過最後的歐維並不是因為死亡而死亡,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宿命罷了,必須要說的是此時的歐維是快樂的,熱愛生活,熱愛自己及周邊人的正常的歐維。

  • 2 # 惠玲兒1

    在這個名叫歐維的瑞典老頭一次次未遂的自殺嘗試之中,他反而是祥和與幸福地跟著回憶重溫了他和早逝的父親、剛離世數月的妻子以及曾經親密無間而又因為“小原則”鬧崩的老友的種種。從封閉自我,關上自己和他人、和這個世界的聯絡,到重新開啟自己,接納身邊的人事物,難度不亞於從死到生所需要的勇氣。

    我們的一生總是要學會去接受各種不完美,甚至是痛苦與無奈,死很容易,關鍵是要學會有尊嚴的有愛的活著。愛永遠在人心最溫柔最細微的時刻,觸動迸發出來,無論前方有多黑暗,愛的光芒會照耀著人向前奮進。

    既然愛的力量如此強大,為什麼我們還要選擇死亡,而不是努力活著呢?

  • 3 # 神的電視機

    豆瓣評分:8.7

    這部電影改編自瑞典作家弗雷德裡克·巴克曼的處女作,至今已經被翻譯為25 種語言,由原作者參與編劇使得這部影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小說的質感,大量的細節和內心獨白被用於補充畫面情緒,提供了更加原汁原味的心理狀況拍攝。

    劇情梗概

    性格古怪的老頭歐維59歲,妻子亡故後,無兒無女的他獨自居住,有時候還有點兒讓人討厭。

    脾氣執拗,每天在小區裡巡查,訓斥不遵守社群規則的人。

    在某天早晨,歐維被工作了43年的工廠被無故辭退,加上對妻子的思念,這讓歐維對生活徹底失去了熱情,他決定透過上吊結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剛搬來的新鄰居在這時撞壞了歐維的郵筒,歐維只好先幫笨手笨腳的鄰居一家停車。

    第二天,歐維再次決定去死的時候聽到了敲門聲,原來是新鄰居給他送來了禮物,以感謝他昨天幫助他們停車。

    歐維彆扭地收下了禮物,隨後便被鄰居夫妻借走了梯子。回到屋裡的歐維回憶起妻子還在世時,他求婚的場景。

    他們一起生活的場景

    (年輕的歐維還是很帥的)

    被思念折磨的歐維繼續自己的上吊計劃,他第三次決定去死,這次為了不讓人打斷他,他套上繩結後立刻踢翻了椅子

    窒息的歐維出現了幻覺,眼前浮現出自己的童年。早年就失去了母親,他在父親的陪伴和教育下,歐維長成了同樣誠實善良的人。但不幸的是,當歐維把自己的優異的成績單給父親看時,父親開心的拿著成績單四處給別人看時,一場突然的車禍奪去了父親的生命。

    然而繩子突然斷掉,歐維的自殺計劃又沒能夠得逞。

    他怒氣衝衝地跑去找店員申訴,決定用別的方法結束自己的生命。

    歐維去到妻子的墓碑旁,傾訴這發生的一切。對愛人的思念折磨著他。歐維第四次決定去死。

    他打算在自己的薩博車裡用尾氣自殺。他坐在自己最愛的車裡,放著音樂,慢慢進入瀕死狀態,眼前浮現和妻子第一次在火車上見面時的情景。

    然而鄰居女人在這時再一次來到車前打斷了歐維。原來是她的丈夫從梯子上摔了下來,她來麻煩歐維把她帶到醫院,甚至還讓歐維幫她帶孩子,無奈的歐維只好先答應了。

    在從醫院回家的路上,一個男人跳下鐵軌,想要自殺,歐維看著附近旁觀的路人沒有一個人過去救他,歐維跳下月臺,在火車開過來之前把人推回了站臺上。

    然而歐維自己卻沒有離開鐵軌,他站在原地,第五次決定去死。這一次沒有人可以打斷他,只要他不移動腳步就可以離開這個世界。

    在火車呼嘯而來的時候,歐維想到了當年父親發生意外的相似場景。

    在最後一瞬間,他離開了軌道。

    回家的路上,歐維看見一個抱著狗的女人,在用石子扔向一隻流浪貓。

    歐維立刻制止了她,救下了這隻可憐的貓。

    歐維隨時都被需要著,他需要幫這些“白痴”鄰居,需要教伊朗女人開車,需要幫她帶孩子。現在,他還要照顧這隻流浪貓了。

    他本來了無牽掛,一心尋死,但這些瑣事讓歐維不得不推遲自己的自殺計劃,

    在與鄰居一家人的相處中,歐維感受到缺失已久的溫情。同時,這麼多次的自殺失敗也讓歐維開始反思自己。

    鄰居的一番話讓歐維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他敞開了心扉,並懷著感恩之心接受了命運的一切安排。

    整個故事其實是一個人從失去與他人的聯絡,到逐漸重新建立起與他人的聯絡的過程。失去愛人的歐維是童話中那個固守著自己花園的巨人,也是那個內心赤城地愛著這個世界的凡人。

  • 4 # 優優飛揚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允許我引用《甲方乙方》中的橋段。

    葛優飾演的楊重見到在站在河邊,狀死跳河的姑娘一樣,奉勸她不要想不開:

    一年前的今天,我就是從這裡跳了下去,被人救起來了,現在覺得當時的我特傻。

    女答:你以為你今天就不傻了嗎,我這練氣功呢。

    電影中的歐維決定去死,則有明顯的哲學思考,與其說是失去妻子傷痛的爆發,不如說是一種值得探討的生存困境。

    電影開頭,當歐維去超市買花,售貨員告訴他五十元一束,七十元兩束。

    歐維非常不能理解,堅持要三十五元買一束。

    最後他還會三十五元拿到一束,因為他還是買了兩束。

    這個開頭不僅在於讓觀眾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歐維是個奇葩男人,更在於這個男人是一個習慣和世俗法則鬥爭的人。

    歐維買過鮮花之後,我們發現他命中有座墳,他是未亡人,而這座墳也是影片種的敘事動力。

    在這部影片一共有112分鐘的電影,此時才進行了兩分鐘,那些講不好故事的導演學著點吧。

    這個開頭可謂簡潔利落,人物性格和老人的社會關係都有了大致交代。

    較真的奇葩,深情的寡夫,這是歐維給人的最初印象,簡單來講,歐維在開頭並不討人喜歡。

    如果我和這樣的人最鄰居,我肯定不喜歡他,主要是他太事兒了。

    每天在固定時間起床,用傳統方法煮咖啡,穿著藍外套藍褲子,踩著木屐,到小區巡邏,看有沒有人在不該開車的地方開車、在不該停車的地方停車,看是不是有狗在他門口撒尿……

    電影保留著原名小說裡的人物基因,這種選擇無疑非常正常。它和習慣走固定模式,講究起承轉合的好萊塢電影不一樣,對於戲劇衝突沒有那麼富有心機。

    比如,歐維在回憶時,逝去的妻子索菲亞曾經問過歐維“我們選擇死亡還是努力活著呢?”

    這個哈姆雷特式的疑問,不僅在追問是生死的重要課題,也暗示了這對恩愛夫妻,一定有人先死掉。

    當決定去死的歐維,年邁之時想起妻子這段話,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儘管我們知道,電影安插這句話是高超的套路,但是,我們還是有些被觸動。

    這是細節的力量。

    關於細節的力量,用大段大段的語言敘述不如打散讓觀眾自行組合,最近熱映的《盜墓筆記》正是這種失敗的典型之作,用對話來交代事件,這不是電影,是新聞播報。

    言歸正傳,《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歐維童年喪母青年喪父,作為藍領的父親對於歐維也是養而不教,窮人孩子早當家。開頭說,歐維在一家公司工作了43年,也就是說,他從16歲就開始工作了。

    換而言之,歐維並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這也體現在他追求的愛情方面,提前吃過飯,就是為了能夠讓女朋友吃自己想吃的。

    說到底,還是窮。

    如果是在女少男多的西朝鮮,歐維這樣的男性找女票,先排隊吧。

    況且找到的媳婦還是笑容燦爛,心地善良的美麗姑娘。

    這個姑娘叫做索菲亞,按照我們從墓碑上的提示,她的生卒時間是1956年-2014年。

    而已經59歲被公司辭退的歐維,按照2014年算,出生日期在1956年左右。

    這就是細節。

    索菲亞曾經這樣評價過歐維,“世界上最不靈活的人”。

    歐維的確很不靈活,在很多地方他都太過於固執己見。

    他和魯內曾經是非常好的朋友,後來走向決裂,一直持續多年。

    歐維一直堅持開薩博汽車,鄰居多年開沃爾沃。幾十年如一日,兩人都已經變老,歐維決定主動冰釋前嫌,卻發現魯內放棄了沃爾沃,改開寶馬。

    歐維主動走向決裂。他是那麼瞧不起看奧迪的人。

    固執己見是歐維的標籤,符合影片從開始就塑造的人物形象。

    而這種固執己見也證明了,歐維真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修養,己所欲勿施於人,也是修養。

    我前文說,歐維是一個喪失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底層人,也想為歐維這種狹隘的價值判斷找到理由,難道真的是教育的缺失,形成了歐維這種我行我素的性格?

    親情、愛情、友情是歐維的一生。

    幼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友、步入老年之喪妻,這是歐維的一生。平淡的一生,細想下來,也只有它的驚心動魄。

    可以說,他比很多人過得都悽慘。有些是不可阻擋的意外,比如死亡。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傷害,比如友情決裂。

    這三段感情經營的好壞,決定這個人一生是否幸福。

    歐維的一生,對我們普羅大眾也有很好的關照,正如同名原版小說的質疑“他認為,做人就該做有用的人。他從來都是有用的人,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做了一切社要他做的事。工作,從不生病,結婚,貸款,繳稅,自食其力,開正經的車。社會是怎麼報答他的?

    這是報刊的力量。好報刊是保障基層民眾的權利,而不是隻為政府唱讚歌。

    有人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瑞典異性戀版《單身男子》,不苟同。這不僅僅是一個單身男子的故事,更多的是這表達一個平凡男人歐維的生存困境,就是他們在他們生存的時代有著強大的不適應。它流著和《聖人文森特》、《老炮兒》式的血液。

    他們身上獨有的堅持,心中奉為圭臬的原則,在他們生存的時代格格不入。他們更像是新時代的畸零人。

    正如原著小說裡面所說:

    他們被困在錯誤的時代。他們這樣的男人對生活只要求幾樣非常簡單的事情。頭上一片屋頂,安靜的街道,值得他們忠心耿耿的汽車品牌和女人。一份可以有所作為的工作,一套房子,裡面的東西定期有個故障好讓他們修補修補。

    然而,這樣的正常人卻想死。還是社會出現了問題。

    正如加繆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 5 # 俊閔有戲

    這是一部真正稱得上“工整”的好電影。它沒有什麼多餘的人物角色,沒有什麼廢話的臺詞,沒有什麼不必要的鏡頭,沒有什麼複雜的炫技,全片中規中矩地向觀眾講述了一個有頭有尾、情感飽滿的故事。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轉場,每一個剪輯,都如同教科書一般,工整,規矩。就像片中精於機械又富有原則的歐維那樣,顯得十分規矩。如果非要從中找出一些“不那麼規矩”的點,最明顯的莫過於敘事了。導演漢內絲·赫爾姆用倒敘和插敘向我們娓娓道來一個男人坎坷又不乏美好的一生。高明之處在於,導演不僅能在一開始就給觀眾製造懸念意味的疑問,從而吸引觀眾看下去,還能在這種透過敘事揭示疑問的過程中,讓觀眾不斷地對男主角“刮目相看”,在逐步生出的好感中,情感也得以積累與爆發。但凡看過該片的朋友應該會有這樣一個過程:歐維出場的時候,他的言談舉止,會讓你忍不住去想:這個老頭怎麼回事?他怎麼看起來和其他人不大一樣?隨著他與街坊四鄰的對話增多,你會覺得,這個人怎麼看起來如此的不好相處?到了他被所在公司辭退,開始“決定去死”的時候,你難免會想,丟掉一份工作就自殺?至於嗎?如果你樂意去注意一些細節,你或許也會被這樣的鏡頭語言所催出疑問:入門處掛著的那堆女士衣服,歐維為何捨不得扔也捨不得收納一下?“決定去死”的時候,為什麼他要把一個女子的照片擺放著朝向窗外?巡查社群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每個車庫的門都拉一拉,還踢一踢豎起來的提示牌?他為什麼那麼不喜歡狗、貓甚至小孩?他那麼喜歡汽車,為什麼又對薩博之外的汽車品牌如此厭惡?凡此種種,看似平淡無味的生活細節,以及看起來非常“奇怪”的男人歐維,在導演不急不慢地敘事節奏以及頗為精明的懸念設定中,逐漸展現出令人感動的故事,慢慢呈現出一個令人歡喜的男人歐維。整個觀影體驗如同泛著小舟在一條雜草叢生、毫無景緻的河面上航行,在有點無聊決定返航之際,又總能被河畔的一些花鳥所吸引,於是堅持航行下去,慢慢地,河面越來越寬,一幅優美的、充滿生機的圖景出現在眼前,竟備受感動。是的,觀看《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需要一定耐心的,倘若你因為前面的“莫名其妙”與“平淡乏味”而放棄繼續看下去,那麼,你將錯失一部好電影。它的好,除了前面提到的工整之外,就是方才說到的它的敘事:在倒敘、插敘的結合中,影片那舒緩的節奏與一定的懸念設定,會給觀眾帶來足夠的“吸引”與“驚喜”。這種“吸引”,會讓你靜下心來繼續觀看下去,而其中的“驚喜”,便是你會逐漸地發現,原來歐維的故事那般的感人,歐維的為人是那麼的善良、正直以及有愛!乍一看,歐維是一個倔強、刻板、固執、偏執甚至冷漠的男人,看上去不易相處,給人的感覺並不好。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導演透過倒敘與插敘的手法讓我們逐漸瞭解到歐維的一生:因為母親早逝,他的童年缺乏母愛,好在父親給了他足夠的父愛;在父親剋制的疼愛與用心的教育中,歐維成長為一名正直、善良以及喜歡汽車的男人;在失去父親之後,孤身一人的他遇到了一生摯愛索尼婭;他們相遇、相愛、相互促進,在喜於迎接一個孩子的到來時,卻遭遇不幸......。歐維的一生歷經多次沉重的打擊,但在自身的剛強與妻子索尼婭的鼓舞下,依然積極地面對生活。這其中,他最大的支撐便是來自於對索尼婭的愛。在妻子離世之後,這個高大威猛的男人便失去了支撐,於是才會那麼執著地“決定去死”。其他疑問也會在這種愛當中得到解答,因為他那麼深愛著一個人,內心當然是溫暖的、善良的、充滿愛意的。所以,在他固執、冷漠與刻薄的外在表現之下,深藏著一顆富有愛的心。這也是為什麼,他願意幫助街坊四鄰,願意幫他們倒車、練車、修暖氣,願意幫鄰居帶孩子,願意收留流量貓,願意接納被趕出家門的同性戀,願意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死敵”。在那麼多令人奇怪的疑問之後,我們會發現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男人,一個美好與憂傷並存的愛情故事,並因此而喜歡上這個叫歐維的男人。他對妻子那真摯的、深沉的愛,實在太容易擊中觀眾的內心,進而生出感動。裡頭好些個畫面都讓人感動:當他怯生生地因為自己的窘迫而起身要離開時,她起身一把將他拉過來,給了他一個足以說明一切的吻;當他看著她露出的那種充滿感染力的笑容時,那種眼神裡的深情足夠令人難忘;他在她積極樂觀的鼓勵下收穫成績,一頓緊張中詢問是否願意嫁給我?每一次她伸出食指,他就心領神會一般地用碩大的手握住她,每一個握住手的鏡頭出現時,我都忍不住湧出淚來;兩次他抱著孩子的鏡頭,我也情不自禁地溼了眼眶,感動不已。在這其中,還有一點值得令人心生觸動的是:當你看到年老的歐維失去妻子之後,孤獨一人的生活,沒有了妻子的陪伴,相當於沒有了精神支撐,生命一下子少了許多趣味,那種感覺真是難以想象的。這多少會讓我們想起自己那些老去的親人,甚至也能想到將來必定老去的我們自己,當最愛的人逝去,驅動自己生活的動力將從何而來?當然還是能夠繼續生活下去,但顯然不那麼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也需要足夠的熱愛。所以,多關心身邊漸漸老去的親人吧,多給一些愛,多給一些理解,多給一些陪伴。總之,於我看來,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或許能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如何愛一個人,如何體面地度過一生。

    轉自知乎木易

  • 6 # 職業影迷牛哄哄

    電影講述了瑞典的某個普通社群,叫歐維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後再無留戀,他被公司辭退於是決定死去,然而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不斷有新的生活接近他,他感受自己最後的人生坦然的病逝。

    電影對歐維的塑造實在太動人,欲揚先抑,層層揭開這個老人的過於,展現他執拗外表下的善良。即使是自殺的動機,被公司辭退這件事上也能從他過去的對工作的認真痴迷上得到呼應。歐維自己以為一無所有,但一些哪怕細微的事情也能夠影響到他,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停留,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在整個過程中,他自己也重新審視全部的人生。 在記憶中,歐維的妻子曾經對他說過,人要麼死去,要麼就想辦法活著。這是歐維妻子對生活的態度,也是歐維後來明白過來的人生哲理。自怨自艾,和別人保持距離,對於生活並無幫助,反而接受它,並且不放棄的努力生活,解決問題,才是生活的本質。

  • 7 # 野離離

    在《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這本書中,作者弗雷德裡克·巴克曼說:

    死亡是一樁奇怪的事情。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假裝它不存在,儘管這是生命最大的動機之一。

    我們其中一些人有足夠的時間認識死亡,他們得以活的更加努力、更加執著、更加壯烈、有些人卻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時才意識到它的反義詞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擾,在它宣佈到來之前就早早地坐進等候室。

    我們害怕它,但我們更怕它發生在身邊的人身上。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在於它與我們擦肩而過,留下我們獨自一人。

    從這本書拍的同名電影中我們看到,歐維每天都會買來新鮮的花放在妻子索尼婭的墓前,跟她說說話,發發牢騷,就像他們平時在一起的碎碎念一樣,就像索尼婭從未離開。

    歐維是一個刻薄古板偏執的人,很難想象這樣一個行走的咆哮體怎麼會有人忍受得了他,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發現,歐維其實是一個內心異常柔軟善良的人,尤其是對他的妻子索尼婭。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之間的愛情,王小波的那句“愛你就像愛生命”再適合不過。

    所以什麼樣的人才不怕死?對人世間已經了無牽掛的人最無懼死亡。歐維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至愛患病離他而去,也帶走了他的魂,所以他才決定追隨她,去另一個世界與她匯合。

    只是,活著不容易,死也很難啊。歐維嘗試了6次自殺,均被各種突發的情況“耽誤”,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但一轉身,又潸然淚下。就像影中說的那樣:此生無論我們做什麼,都逃不開人生。

    因為人生中還有愛的羈絆,那些枝枝蔓蔓填充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命更加深刻,也更加豐盈。

    01

    誠實是最好的美德

    歐維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留下他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深沉的愛被包裹在不苟言笑中,平時很少表現出來,只在歐維需要的時候爆發。

    歐維的父親在鐵路上工作,歐維從小就跟火車鐵路打交道。一次歐維在列車上撿到一個錢包,被一個無賴湯姆看到了,他一把奪了過來,想佔為己有。

    歐維又迅速地一把搶了回來,人高馬大的湯姆掄起拳頭,正準備教訓一下眼前這個不知好歹的小子,拳頭還沒落下來,歐維父親的拳頭已經落在了湯姆身上,先讓他吃了教訓。

    父親讓歐維自己處理這個撿來的錢包,經過一番考慮,歐維將錢包給交還了出去。父親說:做人要誠實要正直,並要用行動來踐行維持誠實,誠實是最好的美德。這番話,種在歐維的心中,紮下了德根。

    後來他遇到了妻子索尼婭,那個時候他在火車上做著無足輕重的打掃工作,沒有錢,房子也被燒了,無家可歸,一無所有。一開始他謊稱自己是在部隊服役,在兩人第一次約會共進晚餐的時候,他將一切坦白。

    兩個人對對方都有愛意,正是因為愛,歐維才不忍心讓她跟著自己過苦日子。他的真誠和實在,倒是讓索尼婭覺得這是一個會對愛人負責且靠譜值得託付的人。

    所以,他們開始交往了,歐維的斑斕人生拉開了序幕。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女人想要陪你一起走下去的決心,她認定了你,便不怕吃苦,不怕磨難,只要你在,哪裡都是生活。

    歐維是幸運的。

    02

    好的愛情,是會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索尼婭的出現,改變了歐維的生活,也豐富了他的生命。

    索尼婭是上天派來歐維身邊的天使,湛藍色的眼睛在纖長捲翹的睫毛下忽閃,一笑就露出兩顆潔白的虎牙,俏皮靈動。一頭利落微卷的淺棕色頭髮,散發知性優雅的魅力,索尼婭喜歡看書,家裡整面牆都是她的書。

    一個在精神層面得到滿足的女人,不會對物質生活有過高的慾望。不管什麼樣的生活,她都能過的體面有質感。

    兩個人陷入熱戀中,也不忘互相鼓勵。歐維透過考試,拿到了證書,成為了一個受過教育的工程師。索尼婭也在積極地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做準備。

    他們彼此扶持,共同進步,在成長的路上讓彼此都變得更好。

    婚後對於要不要孩子,歐維認為自己還沒做好準備,不確定能不能成為一個好爸爸。索尼婭是瞭解他的,因為太愛才不敢隨意,才想做足夠充分的準備去迎接那個小生命的到來。

    “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好爸爸的。”索尼婭說,愛人的認可,讓歐維也深信不疑,他會成為讓父親一樣的好爸爸的。

    遺憾的是,一次事故中,懷有身孕的索尼婭失去了孩子還落下了殘疾,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好在天生樂觀堅強的索尼婭並沒有深陷痛苦無法自拔,她化悲傷為動力,順利通過了教師考試,取得了資格證。

    但因為她是殘疾人,所有的學校都拒絕了她。

    “選擇死亡還是努力活著?”不就是因為坐輪椅不方便嗎?歐維自己連夜修了一條可供輪椅上下坡的路,才讓學校再也沒有理由拒絕索尼婭了。才一年,索尼婭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改造差生的方面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

    都說,女人是男人最好的風水,男人是女人最大的福報。

    就像電影《朗讀者》裡有句經典的臺詞:唯一能使人生完整的,是愛。愛能讓彼此更加完整,也能讓他們周圍的世界更加和諧,完滿。

    03

    失去愛人,但別再失去愛的能力

    沒有人比歐維更不幸了,他幼年喪母,少年喪父,房屋被燒,青年喪子,晚年失業,連最愛的妻子也先他而去。

    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

    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很寶貴的東西,會一個接著一個,像梳子豁了齒一樣,從你手中滑落。

    所以,獨自生活的歐維變得古怪、刻薄、固執,人們再也看不見那個充滿柔情、熱心、溫和的歐維了。

    他現在總是在妻子墓前抱怨,他的那些鄰居不工作,不會倒車,也不會更換輪胎,他們總是忙著吃午餐。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白痴”。

    他的新鄰居小心翼翼來借梯子,他說:每個家庭都應該有梯子的,難道不是嗎?老太太怯怯地跟他反映說家裡太冷了,求他幫幫忙看下是不是暖氣出現了問題,歐維頭也不回地扔下一句話:回去試試拍打取暖器。

    他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巡視社群,如果有車子沒能停在規定的線條之內,他會記下車牌,如果是遇到有車子違反規定,私自開進社群,他會大聲呵斥,粗魯地警告,要是有搞破壞的貓狗在,他也會毫不留情地趕走。

    他簡直就是“來自地獄的惡鄰”。

    他是沒有愛了嗎?不是,一個本質善良真誠的人,變得冷酷無情,他其實是在掩蓋,為了不讓自己的愛表現出來,因為他沒有能力做到平靜溫和,他失去了這種能力。

    他只想死,想盡各種辦法自殺,買來繩子上吊,或者企圖臥軌,或者拿出獵槍,想吞槍自殺,這一切都是為了想早一點見到在另一個世界等他的妻子。

    他認為,命運就是我們愚蠢的後果,而他那些“愚蠢”的鄰居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們總是會製造各種麻煩,然後再來歐維幫忙。尤其是他的那個從伊朗遠道而來的孕婦鄰居帕瓦尼。

    當然了,這個彪悍的女人不是隻會捱罵,還懂得用自己做的美食討好,俘獲了他的胃,自然能降下一點他的火。

    自古以來,聰明的女人都懂得利用合理的手段,來提升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好人緣。

    歐維教她開車,幫她看家,給她帶孩子,給孩子讀繪本......這些溫馨動人的時刻,化成了一陣陣的細雨,滋潤並喚醒了歐維蒼老幹涸的心。

    莫言說:“世事猶如書籍,一頁頁被翻過去。人要向前看,少翻歷史舊賬。”失去了愛人,並不代表就失去了整個世界,你依舊有愛的人和值得被別人愛。

    04

    沒有人是孤島,能獨自承擔一切

    歐維從小到大的經歷讓他習慣了儘可能地不去求人,能自己搞定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自己搞定的事情,創造條件自己去嘗試,嘗試去搞定。

    父親去世之後的那段日子,他身邊沒有親人,沒有可以為他出頭的人,受到湯姆幾個人圍毆時也沒有人及時地趕來救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房子被燒卻無能為力。

    他懂得自食其力,嚐盡人間疾苦,難能可貴的是,還能在他人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伸出援助之手。

    所以,他會冒著生命的危險衝進火海去營救被困的老人小孩,會在火車馬上進站千鈞一髮之際,跳下去救起那個因體力不支掉下站臺的人 。

    他會盡可能地救人,卻不會給他人有機會來幫助自己,在社群的人眼裡,他無所不能,簡直就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書。

    他好像什麼都會,會修輪胎,會修暖氣,會教人開車,所以,他很篤定很自信地認為,自己能搞定一切,包括自己一個人就能阻止那些私人保險公司的無賴,強行帶走自己的鄰居和曾經的親密的合作伙伴。

    但是,並不是這樣,個人力量在龐大且根深蒂固的體系面前,不過是像螻蟻想要撼動大樹,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帕瓦尼告訴他:沒有人能獨立承擔一切,包括你。這一句話當場點醒了偏執的歐維,他開始敞開心扉,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都告訴了帕瓦尼,讓他人幫助自己一起想辦法,走進自己曾經一直封閉的心靈孤島。

    我們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或許不斷會舊人離去,但也不斷會有新的生命加入併成長,我們一直在失去,卻也從未停止得到。

    05

    命運其實是善良的後果

    毒舌如歐維,每次看到不順眼的事都是一通暴跳如雷,把對方罵個狗血噴頭。但罵歸罵,最後還是會幫忙。

    他前幾次自殺未遂,都是被那幫“愚蠢”的鄰居打斷,這一次他決定去臥軌。但自己還沒跳下去呢,就看到一個人因為突然發病掉下來站臺,眼看火車就要進站,歐維就像上次火海救人一樣,幾乎沒有思索就跳下去奮力將其救起,而自己也一併被站臺上的人拉了上去,完美地錯過臥軌機會。

    最後一次自殺他找來獵槍,想要在深夜再也沒有鄰居的打擾下吞槍了卻生命。誰知又有兩個小夥子敲門,對方是來求收留的,因為其中一個出櫃被家裡趕了出來,無處可去。

    看吧,哪怕歐維脾氣那麼臭,在人們心中,他依然是那個得以讓別人內心軟著陸並能就地棲息的安全島。

    只是他那顆善良柔軟的心,被厚重的金屬鎧甲包圍,想要直接觸動到他的內心需要先經過激烈的碎甲過程。

    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用愛去軟化。

    帕瓦尼兩個可愛的女兒暖萌的擁抱,寄居小夥子的愛心早餐,患病時有親鄰陪伴,還有那個溫軟可愛的新生兒朝他微笑......那些堅硬冰冷就這樣慢慢地被消融,那個古怪脾氣差的老頭兒也更加可愛了起來。

    每個人的生命總有那麼一刻,決定他們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善因種善果,善良的人也將被善意反哺。

    人有一千種死法,想死卻死不了是最難忍受得那一種,也是最幸運的那一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美國一年一度的“地鐵無褲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