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瘋情感

    這是西方文化的最好體現,你可以響應,也可以無視它的存在,自由才是根本。這就和裸泳,裸騎,都是一樣的,你既可以彰顯你的與眾不同,也可以作為一名看客,你的選擇就是最正確的選擇。我覺得挺隨意的人性化多好啊?

  • 2 # 國病

    這可以是一個哲學問題。

    首先,體驗是促進思維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孩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體驗一下,除了瞭解學習這個世界,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透過體驗促進思維發育。而人的一生其實都需要透過體驗來獲得思維進步。體驗獲得的是一種內心感受和刺激,不是透過學習想象可以得到的,所以才會有人說遠行比讀書重要。一個人高空彈跳過後都會有自信心的爆棚感,這種內心感受靠想象學習是獲得不了的。體驗又分長期體驗和單次體驗,長期體驗就是環境,你很難想象從青藏高原或蒙古草原走出一個娘娘腔。

    第二、荷蘭人曾經發明瞭一種可以一刀去除鯡魚內臟的刮魚刀。憑藉著這把刀,彈丸之地的荷蘭開始崛起。後來為了避稅又發明肚子大甲板小的貨船,成為海上馬車伕。發明股市,發行股票,建立現代城市管理制度。這使得荷蘭躋身大國行列,迅速崛起。荷蘭這個彈丸之地曾經的成功在於在思維創新。所以荷蘭人非常注重給予行為體驗予儘可能的空間。在荷蘭,特定區域特定要求下賣淫、吸毒都是合法的,其目的並非有些人說的是為了自由最大化,而是在不妨礙社會正常秩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地讓人可以有體驗不同甚至禁忌的東西,從而激發思維創新。

    第三、無褲日除了一種體驗文化以外,還是一種衝破常態,衝破慣性思維,打破傳統思維的行為藝術。人很容易活在慣性裡,比如朝九晚五生活,如果不試著打破這個家——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人很容易就進入一個被劃定的牢籠內,而失去別的可能性。傳統也是一樣,一方面需要傳承,另一方面還需要打破,提供一種大膽的集體反傳統行為藝術,有利於人們反思常態對不對,有沒有問題。無褲日這種集體反常態行為,其實是很有意義的。同時它也是一種體驗,能獲得一種感受。它也是一種別樣的樂趣,可以讓生活更豐富多彩。我個人很支援這個活動,但若讓我參加,我還真的做不到,因為我的環境已經把我在這方面鍛造得很保守,無法逾越那份尷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也是活在套子裡的人。儘管我的思維透過活躍的辨析思考也很開闊,但無法獲得無褲乘坐地鐵的那份內心感受。因此我覺得,如果中國也有這類活動,你也能克服那份尷尬和羞臊,是可以選擇參加一次體驗一下的。

  • 3 # 大山校長

    “不穿褲子節″的完整名稱為“不穿褲子搭地鐵日″(N.P.S.R)。

    “不穿褲子搭地鐵日"的發起者是美國紐約一個名為“處處即興"的組織。創辦於2002年1月13日,他們的目標是在公眾場合製造歡樂和趣事。該組織規定所有參與者一律不穿長褲只穿短內褲,但三角褲、丁字褲是禁穿的。

    這出鬧劇的始作俑者,就是早已經在紐約小有名氣的惡作劇導演查理.託德。查理.託德其實是一位老師。他在紐約最著名的即興表演劇場UCB劇場教授喜劇表演,業餘時間組織大家搞惡作劇,這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方式。用他的話說:“我只是想出點子,讓紐約人摘下耳機,看看你身邊的有趣世界,在這繁忙的曼哈頓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美國真是愛搞花樣的國度。

    該活動曾經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美國的紐約、舊金山等各個城市舉辦過類似活動。

    不穿褲子搭地鐵日首次傳入中國是2010年1月13日。中國廣州首個“不穿褲子搭地鐵日”引起全城熱議。他們的旗號是“低碳生活”和“廣州亞運"。2012年二月傳入中國臺北。隨後在上海許多老外也不穿內褲坐地鐵。當時讓中國市民看得目瞪口呆。這一活動要求不穿褲子的乘客要做到能夠“板住臉”以免露出任何破綻。並儘量直視對方的臉。參與者表現得彷彿不認識彼此。並且衣著要符合冬天的裝扮,戴帽子、圍巾、穿大衣等。倘若有人問到,就回答“忘記穿褲子了”

    至於“無褲日"個人認為

    一,“不穿褲子搭地鐵日”活動。很有創意,也很新潮,並不是什麼傷風敗俗的事。平時一些大城市的潮男潮女們。不是也喜歡穿短褲穿梭於鬧市嗎?只要在不違法的情況下。人們挑戰一下自我也無可厚非。

    二,“不穿褲子搭地鐵日″活動,能提高年輕人的自信,因為他們經常擔心自己的外表。如果能不穿褲子坐地鐵並且仍然自信,那就等於突破了自己。

    三,“不穿褲子搭地鐵日"雖然有些離經叛道,但可以為繁重的都市生活增添笑料。它挑動人民的視覺神經,啟用沉悶的生活。網友A:“路人看到我們沒穿褲子,嚇到的那一刻,真的好玩"。網友B:“一開始還挺不自在的,到了聯合廣場,以後大家都搶著給我們拍照,就感覺很開心"。但也有網友調侃說:“這麼愛學西方人,也沒見你英語學好"。

    哈!這種“耍流氓”的奇奇行為。仔細想想還挺有意思。但在中國還是省省吧!

  • 4 # 杜家

    一年一度的美國地鐵無褲日總是會吸引眾多的目光,而其中最厲害了當屬於真正不穿褲子的了,不過他們就扭曲了真正點含義,無酷只是不穿外褲而已。如果你在地鐵中看到一些俊男靚女不穿外褲就隨地遊走,不要驚慌,他們可能正是在過“無褲日”。地鐵無褲日最早的含義就是不穿褲子搭地鐵,是有美國民間組織舉辦的活動,旨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因為個性新穎,能展現自己不隨波逐流的個性,現在已經發現到多個國家,很多國家例如英國,無褲日是在冬天,不過也不能阻擋人們的熱情,我國也有,不過更像是“浪”,一個個帶個口罩,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活動的含義。不過不穿外褲,一定要穿內褲,而且所穿的內褲要符合道德倫理,不能透視什麼的。滿車廂的大白腿,估計這天到來車廂中的男生是最開心的了吧,想看有不好意的心情,指的同情。因為新奇搞笑,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舉辦無內褲日。而且原則上是不許歲數太大的老人參加的,畢竟有點太雷人了。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給您

  • 5 # 追著灑水車看彩虹

    “不穿褲子節”的完整名稱為“不穿褲子搭地鐵日(No Pants Subway Ride)”,它是由美國民間組織“處處即興”在2002年發起的一項活動,意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

    “不穿褲子日”活動的內容就是不穿褲子乘地鐵,同時要面無表情,參加者要表現得彷彿互相不認識。在天氣寒冷的地方,除了不穿褲子外,參加者的其他衣著要符合冬天的裝扮——戴帽子、圍圍巾、穿大衣等。當然,在悉尼等地,參加者就比較“幸運”,他們可以享受溫暖的陽光。

    這個瘋狂的節日始於2002年。當時7個喜愛惡作劇的紐約人決定不穿褲子乘地鐵,以引起轟動,並藉此鼓勵人們擯棄保守思想、嘗試新東西、為生活增添樂趣。美國7個人的惡搞已經演變成今天包括倫敦、巴黎、香港、上海在內全球60多個城市的年度重要活動。

    怎麼看待這樣的活動?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講:精神病人思維廣,二逼青年歡樂多。無論這類活動的參與者給這種行為冠以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實在看不出這種行為有任何正面效果。

  • 6 # 王大錘的榔頭

    這種節日我也就隔著螢幕看看熱鬧了,但即便我所在的城市也有這種事,我也不會去趕趟,既不支援也不反對吧。

    “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或許有那麼點作用。不過我更好奇他們的褲子什麼時候脫的,又什麼時候穿上的?只是在地鐵裡穿著褲衩坐的那麼一會,會不會時間不夠的,要是一整天都穿著內褲溜達,那意思才大點。

    據說2013年的時候,上海地鐵裡也有一幫人參與了這個活動。我是擠過上下班高峰期的上海地鐵,他們要是挑著這個時間點去玩一把,我會關心他們下地鐵的時候褲衩子還在不在。老實說,你是不是光盯著妹子看了?

  • 7 # 領跑體育

    上海也曾舉辦過無褲日乘地鐵,但是沒有美國的顯得自然

    美國地鐵無褲日其實並不算是節日,因為這是美國市民自發發起的一項活動,意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可能這也和美國人開放的思想有關係,如果這樣的場景出現在國內,那一定會被指頭痛罵!

    節日起源:

    該節日其實是叫做“不穿褲子搭地鐵日”,2002年由美國民間組織形成,後來每年的1月13日就成為了“不穿褲子搭地鐵日”,在美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有很多人是不穿褲子的,可能初次到美國你會感覺很驚訝。

    其實在2013年1月13日,上海地鐵內曾驚現多人不穿外褲景象,不過引來廣大市民圍觀,因為被圍觀所以該活動就這樣被切斷了,實踐也證明這樣的方式在國內是行不通的,根本不會被大家接受。

    不過對於這樣的活動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往往看法不一樣,但是對於廣大男性同胞應該是很支援這樣的節日的。

  • 8 # 趣科普

    “地鐵無褲子日”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節日,它是由美國民間組織“處處即興”在2002年發起的一項活動,意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由於這個節日能帶來新奇、刺激的體驗,它如今已衝出美國、走向世界。英國倫敦市民在嚴冬中光著雙腿慶祝“不穿褲子節”,已有好幾年的歷史。

    2013年1月13日,上海地鐵內驚現多人不穿外褲景象,引來廣大市民圍觀。

    2017年1月13日,乘地鐵的上千英國民眾身穿各式各樣的服裝,但都不約而同地沒有穿外褲。“無褲日”的完整名稱為“不穿褲子搭地鐵日”,意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

    個人做一名生在90年代,長在沐浴陽光的華夏土地上,覺得這樣的節日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我國的傳統思想真的非常嚴重。(不是說傳統思想就不好)

    我們中國人對於很多事物的思想都非常封建。比如工作,家長都想要孩子穩定進機關單位(我爸說了無數次讓我考),而孩子久而久之也就被影響了。

    女友的一個閨蜜就一直夢想著考上公務員(考了幾次沒上),說考上公務員就好了,日子安穩,每天輕鬆的很,什麼事不用做,工資又高,福利又高,還說她朋友公務員隨隨便便省城兩套房(我都懵了,公務員搶銀行的嗎?)。年級輕輕就貪圖安逸。試問這樣的思想社會如何進步?

    “地鐵無褲日”這樣的節日正好可以提倡人們接受新鮮的事物,改變傳統的思想,去開放自身的思維,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

  • 9 # 南明離火60

    這就是西方的虛偽,什麼追求更多的樂趣,勸他哪的放屁,如果想追求樂趣那還不如不穿褲子,像畜牲,野獸一樣到處亂交,不遵法紀,想幹啥就幹啥,肆意而為,只要我快樂我高興,想怎麼辦就怎麼辦。

  • 10 # 宋三省1992

    我的見識太淺薄了。

    第一次聽說,在傳統思想中,這真是有傷風化。

    在絲綢布匹沒有出現之前不都是拿著樹葉,草編織的遮擋嗎?

    這項舉動可謂是迴歸人類原始本性。

    三綱五常倫理出現之後,這些是被禁止的。

    但是就目前這個情況來看,有些不良思想的出現,也影響著正常的思想。

    我是不贊同。

  • 11 # 沐言學姐

    “地鐵無褲子日”是國內年輕人可以接受,老一輩難以接受的“節日”

    釋放壓力

    高節奏的工作生活模式,總會讓人繃緊精神這根弦。總得找個發洩的方法。

    美國“地鐵族褲子日”恰好是釋放或者轉移壓力的方法。就像高壓鍋總得有個孔來釋放氣壓,不然就zha了。

    因為涉及身體“隱私地方”,所以會有很好的轉移注意力效果。

    有趣好玩

    當然也有新奇好玩的成分在裡面。新奇的東西總能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並參與進來。

    但是在常人的思維裡,著裝應該“規矩”。所以無褲子日,才能成為一種節日,而不是經常能舉辦的。

    “內外有別”

    美國思想開放,無褲子日容易讓民眾接受。但是即使在我國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過這個節日,也是困難重重的。外國人在中國地鐵這個公眾場所“衣著暴露”,會讓人覺得這是有傷風化的行為。在沒有被普遍接受這個節日之前,過這個節日還需循序漸進。

  • 12 # 須為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就是為了娛樂大家娛樂自己,又有相關的條件限制,有道德底線標準,玩玩而已,無所謂對錯,博一下眼球。

    文明社會,人倫底線不破,就無所謂長短,你可以三月三潑水節啊!我可以1月7日地鐵乘車無褲子節,可能蘊含的文化意義不同,但無非是快樂自己,娛樂自己,放鬆自己。

    有創意的玩下去吧!

  • 13 # 歷史三日談

    如果關注過此事的讀友,可能會發現不穿褲子(只穿短褲)的多是年輕人,男的女的都有,很少見大爺大媽參加這種時髦又看起來沒羞沒臊的活動(節日)!

    因此整體上來說“地鐵無褲子日”是偏向於年輕化的,而且這事還對應著專門給年輕人的一句話:“年輕人,火力大!”。

    “地鐵無褲子日”是每年的1月13日,這在北半球就是深冬,在中國叫十冬臘月,氣溫高點的零下十來度很正常,再低點,在美國的北部或著加拿大,西歐等地區,氣溫普遍都在零下十度以下。

    要說在地鐵上還有暖氣,下了地鐵,不知道會不會凍的蛋疼,沒蛋的估計也得腎疼吧?去年一個新聞,說一個女孩穿露腳脖子褲(學問低,不知道專業名字叫啥了),竟然凍到尿血。

    這還是穿著褲子呢,要是不穿褲子,都不知道該尿點啥出來了。做為一種時髦產物,不好說反對,與時尚站在對立面,那就容易被人說成是土逼,反正在中國的大城市上海,這種節日快樂病毒已經入侵開來。

    至於說其他城市會不會“中毒”,這考驗著一個社會的容忍程度和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你覺得“地鐵無褲子日”能在你所在的城市流行起來嗎?你會參加嗎?

  • 14 # 好看電影雜誌

    我覺得這就是美國的文化的一個體現。美國是個多文化融合的國家,這個建國時間才幾百年的國家,文化基因是多元二豐富的,開放,包容的文化。

    地鐵無褲日所宣傳的就是,要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這地鐵無褲日並不是毫無底線的耍流氓,不能穿丁字褲,三角褲,基本上穿的是短褲。在開放中有所保守,不能為了樂趣而丟失底線。

    現代人生活節奏非常的快,精神壓力太大,而地鐵是大多數人所選擇出行的方式,選擇在某一天,以一個別出心裁的方式來釋放壓力,增加生活樂趣。

    而這對年輕人來說,也更加能夠理解和支援,因為這對他們可能單調乏味的工作生活來說,是一個很大波瀾,是個新奇點,甚至說是個節日。誰希望自己的生活沒有一點樂趣呢,雖然這個方式很開放,很獵奇。但是它現在的廣泛流傳,很多歐洲國家引進慶祝,就表明它的存在合理的。

    但對中國人來說,文化基因,文化內涵,文化底蘊個美國差別很大。不管是傳統的儒家觀念,還是現代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我們的思想是內斂的,較為傳統的,而我們的倫理觀念還是濃厚的。

    在大庭觀眾之下穿個內褲,工作,生活,特別是對大部分女性來說,對大部分羞恥心很強的國人來說,這難以接受。對男性來說,誰願意在自己的女朋友,老婆,女兒這樣做??歸根結底文化不同,觀念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沒有誰好誰壞,關鍵在於自己怎麼看。

  • 15 # 一念水墨

    首先這個節日開始是作為一個即興節目興起的,當時一群喜愛惡作劇的紐約人決定不穿褲子乘地鐵,以引起轟動,並藉此鼓勵人們擯棄保守思想、嘗試新東西、為生活增添樂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與美國裸胸日並不相同,並不是為了爭取某些群體的平等權益,而且為了生活增添樂趣。

    當然這種節日起源於美國也是理所當然,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教育下,要興起這種節日是非常有難度的。而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多黨制的國家,從南北戰爭勝利之後,自由、平等、法治、共享就成了美國的主流思想,美國這種形成機制,就決定了他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國家,更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這一切就自然而然造就了美國這一個開放的國家。

    不管是從美國文化的形成還是美國國家的形成,處處體現了私權大於公權,人民大於國家的理念。如此看來美帝有著此等奔放的節日一點不奇怪,愛看美劇的朋友都知道,裸露在美劇裡不叫事。在大受追捧的美劇《權力的遊戲》中,龍女的露點都完全不是劇情的主題。

    如今包括倫敦、巴黎、香港、上海在內全球60多個城市的,地鐵無褲日都成為一項重要活動。每年的1月13日,人們脫去外褲淡定地搭乘地鐵、火車或電車,鼓勵大家“摒棄保守思想、嘗試新東西、為生活增添樂趣”。

  • 16 # wdxlw

    吃太飽。。。閒著。。。一看就是很沒底蘊的民族想出來的東西。然後自己美化包裝一下,加上媒體的報道,媒體報道這種也是放在邊邊角角板塊,當獵奇新聞的。。。美國正經人也不會參加這種活動的。要批判性接受資本主義的東西。。。其實就是一些快閃年輕人弄出來的,然後剛好那個群弄大了。。。小年輕沒正兒八經的貨,靠出格的東西吸引眼球。。。糟粕。

  • 17 # hi123

    惡作劇

    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惡作劇罷了!與文明社會倡導的理念背道而馳,影響非常之壞,助長了一些所謂的潮流前線,是社會風氣不好的體現。當然了,作為現實社會的領頭羊,美國的確出現過一些非常好的社會現象,比如女權運動,就曾經給全世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是,像佔領白宮這樣的現象,就難言它的好了!相信,許多人都覺得這是壞現象,這是與文明進步南轅北轍的。不穿褲節更是如此,有一點社會良知的人都覺得這太糟糕了,畢竟,這太容易引起流氓行為了!

    純屬惡作劇!

  • 18 # 天一閣包裝

    剛回答一個裸胸日,又來一個地鐵無褲子日。

    美國人也真是能折騰。強調自由,發洩情緒,也不要老脫衣服呀?有事說事唄,裸露身體能解決什麼問題?還是喜歡裸露呢?

    中國老百姓看個熱鬧就行了,就當看錶演了,一笑了之。

  • 19 # 桂花芳香77105282

    看了奇葩的美國地鐵無褲日(見圖),不禁要來說幾句。

    美國的地鐵無褲日是2012.年1月3日,由美國紐約的一個“即興組織”發起的,目的據說是釋放壓力,取得歡樂。

    地鐵無褲日,其實是穿短內褲的(禁止穿三角褲和丁字褲,說明還有羞恥感),是日氣候寒冷,脫去外褲坐地鐵,男女一樣,真奇葩!

    美國是移民社會,歷史不長(大概二百多年吧),自稱是自由社會,奇葩的事不少,有“性解放”啦,“裸胸節”啦,“地鐵無褲日”啦……好象在補上原始社會的課似的。依我們老輩看,有失風雅,說重一點,是傷風敗俗。聯絡到美帝國的霸權主義歷史,不禁想起“帝國主義是腐杯沒落的資本主義”的論斷。

    在此,附打油詩一首:

    不穿長褲欲何求,

    露出大腿搏眼球。

    自由女神被粘汚,

    傷風敗俗真堪憂。

    先吐為快,有異見請噴。

    網路圖片:

  • 20 # 荒海拾書

    2002年1月13日,面對從感恩節到聖誕新年假期結束之間的落差,美國紐約的七個男生決定在人潮擁擠的地鐵站來一次快閃,然後秀出自己的"小內內"。

    誰知這股冬日清涼風,從美國東海岸發展到西海岸,吹向了全世界。截止到2018年,"地鐵無褲日",覆蓋了25個國家和60個城市。

    想象一下吧。在搭乘地鐵時,身邊有人戴著厚厚的帽子和圍巾,穿著鼓鼓的棉服,可是下邊卻只穿了一條內褲。

    他們在若無其事的看書、讀報、玩手機,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如果你好奇地問他們,為什麼不穿褲子?

    他們絕對會一致地回答,我忘了。

    和一個義大利朋友探討了一下對此的看法,他說這是一件年輕人為了打破規矩所做的"silly"的事,也就是愚蠢的事。

    我對此可和他的看法不同,覺得這是一件非常"high "的事情。

    很顯然,這個活動絕對吸睛,回頭率高。這正是符合了年輕人那種對自我認可的追求。它的便捷和輕鬆娛樂了我們。

    參加這個活動有三個條件:

    1,自願的原則。

    2,能板住臉不漏破綻。

    3,內褲要符合道德倫理,只能是平角褲,三角褲和丁字褲是禁穿的。

    他們卡在正常行為規範的最低點,集體擦邊玩耍。

    這是表達他們希望改變世界的一種有趣方式,但並未因此打破了文化規則,地鐵到站,他們會穿好褲子,融入滾滾人潮中。

    這絕對和色情無關,也許算是對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

    其實在夏季,短褲體恤就很常見,這活動偏偏是在隆冬舉行,參與者上面被嚴嚴實實的帽子、圍巾和棉服捂住,下面卻搭配清涼短褲。

    這種裝扮帶給我們的視覺反差是絕對的大,心理反差為此會受到影響,也變得誇張了那麼一丟丟。

    其實,這是一項靠近行為藝術的活動,給刻板的生活帶來輕鬆和樂趣,對年輕無敵的一種炫耀和釋放。

    美國的"地鐵無褲子日",和產生的文化土壤有關。美國教育一直在倡導開放與自由。

    個人主義和開拓創新也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加之文化習俗高程度的寬容性,故而"地鐵無褲子日"起源於美國順理成章。

    隨著參與"地鐵無褲日"的國家與城市的增多,有一些其它活動開始和其它掛鉤,比如臺北"無褲日"就和某品牌推廣聯絡在一起,對此種拓展有書君不敢苟同。

    看似某種意義上的提升,反倒將它推至低俗的邊緣。

    保有"純粹感"才是它能延續,參與者日漸眾多的原因。

    在年輕卻平庸的歲月,追求簡單和快樂,挑戰自我,集體來場一本正經的幽默,想想真是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裡陳萍萍為何讓費介給範閒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