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智慧社會

    我們現在就前進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道路上。

    未來5至10年是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發展期。

    第一步,智慧製造大力發展,物質經濟領域實現無人化,數字化。第二步,勞動力完成大規模遷徙,從物質生產領域遷徙到精神生產領域,這是智慧化時代的重要一步。第三步是完成物質產品的共享分配,人類不再從生到死忙於基本生活保障,人人公平享有智慧機器人系統帶來的機器紅利,按需分配成為必須。人的全部時間專注於精神和文化科技創造,不需要再為生存而奔波勞累。第四步是人的精神和文化文明程度達到真善美和佛菩薩的水平,人人為人,人為人人,這就最終標誌人工智慧社會的實現。

    這是歷史規律,是人工智慧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

    上面四部曲,大約需要20至30年實現,中間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人。

    私有制和私有財產問題如何解決?

    自然消化和透過一次性變現解決,不會引起社會陣痛,就像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工商業改造。

    好吃懶惰如何防止?

    社會進步必定伴隨人的精神狀態進步。社會風氣和習慣具有極大的人性進化力量。簡單一點,看看北韓和中國的過去,雖然貧窮,到不缺精神。

    如果既有富裕,又有精神,這個社會是不是人人喜歡!

    人的本性使然!

    這一天靠誰來實現?

    靠科學技術自身的推動力量

    靠每一個人的嚮往和力量

    靠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總之,人工智慧社會是人類的新生活模式,是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願意不願意,相信不相信,他就在那裡,而且現在就在前進的道路上。

  • 2 # 資料技術博文

    而物聯網就是繼網際網路之後的又一次資訊科技革命浪潮,谷歌執行董事長Eric Schmidt曾宣稱,網際網路即將成為歷史,物聯網將取而代之,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中興通訊首席技術官兼執行副Quattroporte徐慧俊也曾表示,隨著以5G技術為標杆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萬物互聯、萬物感知正逐漸成為現實。

    那物聯網離我到底還有多遠呢?我們用資料來看一看~

    近年來,全球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已從2013年的1.9萬億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3.2萬億美元。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與可用連線數密切相關。預計到2020年,全球連線數將達到260億(智慧手機90億,可穿戴裝置100億,M2M連線70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7萬億美元。

    當前,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空間格局已經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為核心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四大產業集聚區。由於中國擁有龐大的全球電子消費市場和工業規模,因此物聯網在中國擁有廣闊的前景。 2014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元。 2019年9月,在無錫年舉行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釋出了《2018-2019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在這份中報告中,2018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已超1.2萬億元,物聯網業務收入較上年增長72.9%。可見物聯網發展之快。但也不得不承認當前的物聯網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是視窗期。同時,新的洗牌期在到來,行業群雄並起,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 3 # LaoHuang188

    萬物互聯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離我們還有多遠?

    2019年11月25日,華為在上海舉行華為MatePad系列及全場景新品釋出會,華為MatePad Pro、華為Sound X、華為A2路由器、華為MateBook D15等多款新品亮相。作為核心,主打智慧辦公的華為MatePad Pro讓不少人眼前一亮,平行視界橫屏生態讓安卓應用生態更完善,多屏協同功能打通手機與平板之間系統壁壘,加上此前已經完成的手機與電腦互聯,華為朝自己“全場景智慧化戰略”又走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如果說,裝置與裝置之間無障礙連線萬物的互聯全場景智慧化生活,是很多人預想中的未來智慧家居世界,那麼諸多為之奮鬥的科技公司究竟誰能在未來拔得頭籌?萬物互聯的核心是什麼?這種全場景智慧化生活距離我們還有多遠?這些都是問題。

    如果說,萬物互聯是大家預見的未來發展宏圖,那麼以華為、小米等為代表的智慧硬體公司就是將概念落地實質施行的先行者。

    華為“1+8+N”全場景智慧化戰略

    2018年,華為提出“1+8+N”loT生態構想,2019年上海AWE2019大會,餘承東正式宣佈將華為loT生態戰略升級為“全場景智慧化戰略”。在華為與使用者之間構建起包含“1+8+N”三層結構化產品”、2個生態平臺及華為HiAi核心驅動力在內的戰略內容,覆蓋智慧家居等五大主要應用場景。

    其中,以智慧手機為核心的三層結構化產品,以華為Share高速傳送建立紐帶,實現硬體能力相互呼叫和資訊內容高速無縫流轉。手機帶動平板、電視、電腦、耳機、車機、手錶、眼鏡、音響八個輔入口加速,聯動loT硬體生態加速!以華為MatePad Pro為例,多屏協同不只是手機、平板之間一步獲取資訊那麼簡單,更是華為多屏互動、全場景生態建立的重要環節,參考之前手機與PC電腦之間的聯動,華為力爭在全系裝置之間給使用者提供無縫融合的使用體驗。

    平板之外,為了進一步推進華為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落地,華為先後在今年釋出華為MateBook14、AR眼鏡、人-車-家全場景互聯解決方案、華為智慧屏、智慧手環等產品,以促進輔助入口閉環形成。

    結合25日華為全場景新品釋出會表現,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華為始終在圍繞“1+8+N”戰略進行硬體產品佈局,鞏固手機核心優勢之外,加速硬體產品的落地商用。加上華為HiLink智慧生態合作品牌、接入產品種類、loT裝置數量、使用者的增加,華為已然完成了智慧家居、運動健康、智慧出行、移動辦公、影音娛樂應用場景初步佈局。

    小米“手機+AloT”雙引擎戰略

    關於萬物互聯智慧世界,2019年年初,小米正式啟動“手機+AloT”雙引擎戰略,併成立AloT委員會,打造開放網路平臺,吸引更多第三方廠商和使用者加入,截止6月30日,小米loT平臺已連線loT裝置數接近2億。平臺搭建之外,小米也在不斷推動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AI語音互動,並在今年開發者大會上上線小愛同學3.0版本。

    智慧硬體方面,小米品牌智慧音響、智慧燈具、車載系統、智慧門鎖、智慧手機、小米電視等裝置之間透過小愛同學進行連線。以車載系統為例,使用者透過小愛同學就能完成導航、娛樂系統操作,節省不必要繁雜操作同時,還能保證行車安全。

    小愛同學之外,小米透過藍芽作為智慧家居連線協議,開放人工智慧小愛同學技術,讓更多品牌可以享受小米AloT技術帶來便利,進一步最佳化大量AloT裝置控制協調。甚至小米還成為全球首個作業系統級接入地震預警的手機+ AloT消費平臺,並無償向全球同行開放研發經驗。同時,將AloT生態圈產品成本進一步壓縮,此舉讓人工智慧與物聯網變得平民化,讓實際應用技術更接地氣的走進我們生活。

    從目前萬物互聯發展模型來看,大多仍處在理念到實際落地的轉型期,華為、小米一眾先行者完成初步佈局,但在未來誰能奪得智慧家居智慧生活話語權現在還不好說。初步階段,智慧手機仍是當之無愧的核心,但我們期待的智慧家居場景應該是簡單語音、文字指令的直接操作,是否必須以手機作為核心顯示應用並不重要,計算處理中心在任一裝置上都能得以應用。

    當然,當前智慧家居裝置互聯全場景應用盡管初步成型,但無論裝置本身還是loT系統互動方式上仍有很多改進地方,對使用者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切實存在的。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萬物互聯智慧生活離我們生活其實並沒那麼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公共網路一一風雲

    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無人工廠就是人工智慧的到來,5G普及就能實現萬物互聯。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智慧社會》已提前十年為我們佈局。

  • 5 # 機器人技術實驗室

    本人機器人從業者,人工智慧目前還是不成熟,最終問題都需要轉換為數學演算法,其實這個概念幾十年前就已經提出來,到現在仍然不成熟。還是從基礎學科抓起吧。先把道研究清楚,術自然不是問題

  • 6 # 測匠

    人工智慧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產物,萬物互聯是通訊領域的方向。其實二者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了,只是發展的程度可能沒有樓主想象的那麼高。

    目前為止,我覺得人工智慧領域的佼佼者當屬谷歌,而小米則是萬物互聯大眾應用領域的翹楚。大家怎麼認為呢?

  • 7 # 魚羊知訊

    我們已經處於這個時代了,一方面一些公司綁架了這些概念,用大量的錢去建設一些似是而非的工程,讓我們誤解了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另一方面,這些技術是革命性的,但還處於初期,就像工業革命剛開始,原始蒸汽機無法帶來相比人力的巨大生產力提升。建議去看看谷歌等公司的一些研究,就能體會到這兩個技術會帶來的變化。

  • 8 # 不能太靜

    現在已經是一半一半了吧!人工智慧,萬物互聯只能是越來越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完全智慧化還是比較遙遠的!畢竟需要全民素質達到可以自由用運的高度!

  • 9 # 傑森夢想家

    本人從事科技行業已經10多年的時間,現負責某企業人工智慧與區塊鏈實驗室。從我的經驗瞭解到,2020年其實人工智慧和萬物互聯已經開始向我們走來,隨著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5G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與產業端的深度融合,使得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等成為了可以預期的目標。

    新技術各司其職

    物聯網

    物聯網是指無處不在的終端裝置和設施,包括具備智慧感測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宇系統、智慧家居,透過RFID技術的資產識別,攜帶無線終端的人、車、動物。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物品與網路的連結,方便管理及控制。

    人工智慧

    隨著萬物互聯,必將產生海量的資料。人工智慧可以透過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完成對資料的分析,從而利用資料提取出模型和規則,用於代替人工進行趨勢預測,策略執行等工作。

    5G

    5G網路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時延等特點,它可支援長時間、大規模的連線需求的物聯網應用。同時,5G技術將在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更將有助於我們充分利用資源,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可以說,5G不僅是新一代的移動通訊技術,更是未來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

    物聯網發展狀況

    IoT硬體銷售市場規模

    中國智慧家居市場爆發時間預測

    Top12 使用者入口調查

    透過披露出的資料來看,2020年將會贏來行業的爆發與增長。隨著物聯網的爆發,必將會帶動相關行業的共同繁榮。雖然當下物聯網仍處於市場初期階段,隨著相關技術的整合與完善,業務場景的不斷最佳化,必將引發一輪新的技術繁榮,從而把人來待遇另一個新的階段。

  • 10 # 覃美芳

    智慧化不是工業化

    工業化的三要素:生產者、生產資料和資本是全職時間輸送的。

    智慧化的三要素:消費者、智慧手機和消費是休閒時間輸送的。

    智慧化成果按照工業化分配製度分配,是全球所有矛盾的根源。

    更直接說:消費者是創造智慧化價值的主體,但消費者卻不能分享智慧化成果是所有矛盾的根源。

    因為智慧化是未來,是希望!當未來和希望被獨享和獨佔,焦慮會自然覆蓋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2、智慧化1.0是免費共享,智慧化2.0應該是什麼?

    站在1.0領導者的視角,自然是工業化4.0。依然按照傳統分配方式,將未來獨享進行到底。

    但如果站在消費者的視角,顯然是智慧化2.0,承認每個消費者對智慧化的貢獻。

    承認方式:股權共享。

    簡言之,免費共享,共享的是現在!

    股權共享,共享的是現在和未來。

    人不僅需要現在,更需要未來。

    3、原理與圖紙比機器本身更重要!

    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其他國家形成碾壓式的打擊。

    滿清選擇購置槍炮,建立北洋艦隊,但很快就沉了。

    普魯士選擇成為第1個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使德意志民族不僅從一盤散沙的狀態走出,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而且自然孕育出愛因斯坦等一批跨世紀的人才。愛因斯坦時空取代了牛頓時空。因此,重要的是國民應該知道所以然,而不是具體的某個機器、軟體和AI。

  • 11 # 得助智慧

    人工智慧的時代其實已經到來,隨著5G、物聯網等的持續發展,萬物互聯的時代也已經慢慢在“入侵”我們的生活了。

    以人工智慧為例,現在人工智慧產品已經廣泛的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企業經營等中,在本次疫情中也有很多人工智慧的應用。

    人工智慧醫療裝置、人工智慧外呼機器人等等,都是人工智慧在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以呼叫中心為例,我們看看人工智慧如何使呼叫中心智慧化?

    呼叫中心是依靠技術與人力資源支援的行業,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降低人力成本成為企業的迫切需求。利用AI技術,企業呼叫中心將在人機協同、智慧分析、最佳化使用者體驗方面迎來創新與突破。

    在呼叫中心領域,AI技術發展有兩大方向:以AI輔助人工勞動,實現高效協同;以AI替代人工勞動,節省人力成本。我們相信以AI輔助人的工作,人機協同提升呼叫中心的效率是現階段的主要方向。基於呼叫中心的通話能力,我們將開展一系列的人工智慧探索與實踐。

    呼叫中心的AI變革,首先發生在呼叫中心座席人員方面,透過ASR語音識別引擎實現對大量通話的有效分析,進行高效的全量智慧質檢,這是人工智慧實現的第一步。第二步,AI技術將針對客戶方面進行創新,發展對話機器人。輔助人工座席員開展工作,人工監控對話機器人的表現與服務質量,可以實現高效協同,在必要時參與客戶的溝通服務。從客戶分析的維度,客服場景中基於使用者畫像、平臺使用者行為,預判來電客戶的需求;營銷場景中,AI技術可以分析潛在使用者的匹配度,判斷是否為客戶,以及選擇最合適的溝通時間,實現接通率的最佳化;在風控場景下,判斷使用者的信用表現。

    此外,在呼叫中心管理運營和決策方面,AI技術將助力企業知識庫的建立,成為呼叫中心大腦,實現面向使用者體驗的呼叫中心服務,幫助進行客戶溝通的管理與決策,最佳化客戶溝通體驗。在呼叫中心的整體運營監控中,發現問題的預警。在人員技能提升與培訓方面,提詞器能夠幫助新人加速學習,瞭解業務與解答問題的重點。透過質檢打分,支援新人檢索優秀員工的話術,實現知識學習、經驗積累和技能提升。

  • 12 # IT從業者陳斌

    在萬物互聯和萬物智慧的時代,人工智慧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並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且無所不在。人工智慧的每一個前進步伐都建立在以幾何級數增長的計算能力、海量的資料和學習演算法突破的基礎上。目前,“AI+”時代的來臨,引發手機終端、物聯網、汽車、醫療、交通、媒體、晶片等硬體與軟體服務創新升級,虛擬現實和人臉識別等功能的拓展,使得應用場景不斷增多。 在人工智慧、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的興起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以及世界最大的潛在服務機器人市場,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

    覃君君副Quattroporte介紹,未來是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的每一步發展都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被譽為下一股技術浪潮的人工智慧,正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智慧大資料將帶領大家走進人工智慧,一起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知識圖譜及產業鏈,瞭解在人工智慧時代創業與投資的邏輯。

    “人工智慧的產業投資”話題近來是非常火的概念,“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為順應時代的需求,為國家快速培養優秀的人工智慧人才,中國各大學紛紛成立人工智慧學院或增設人工智慧相關專業。

    人工智慧產業到 2020年 前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重點發展領域為大資料智慧、跨媒體智慧、群體智慧、混合增強智慧、自主智慧系統等。

    人工智慧到 2025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重點領域為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國防建設等。十三屆全華人大二次會議舉行新聞釋出會,已將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的立法專案列入立法規劃 。可見,人工智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相關教育統計機構人員釋出資料稱,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供需比例為1:10,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工智慧專業的優秀人才都是企業爭奪的重要資源。人才的匱乏讓人工智慧開發人員的薪資不斷上漲,人才需求量大,因為缺乏競爭力,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年薪會更高。

    人工智慧學院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中南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山東大學、重慶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航空 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上海大學、湖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

  • 13 # 愛AI

    人工智慧已經來了,而且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當2016年穀歌圍棋程式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人們開始關注人工智慧,2016年被稱為人工智慧元年。隨著技術不斷提高,人工智慧發展十分迅速。現在,人工智慧與我們息息相關,逐步融入我們的生活,只是沒有發現而已。

    開啟我們的手機,看看裡面蘊藏著哪些人工智慧的神奇。當你開啟淘寶,會給你推送你喜歡的物品或者你最近想買的東西,他似乎很瞭解你,程式會根據你日常瀏覽來分析你的喜好;手機語音助手Siri,透過語音互動和你對話,雖然他的對話是有限的;你的手機相簿裡的照片,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給你進行分類,使用了機器識別,他可以認識照片裡是人還是貓,亦或是其他,而且準確率也很高。

    利用人工智慧的應用還有很多,也許有人會懷疑人工智慧難道就這能力嗎?其實,人工智慧也是分不同階段的,目前只是在初級階段,弱人工智慧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工智慧主要在特定領域解決問題。

    更多的應用場景發揮著人工智慧的作用,而且離我們很近。在語音交互發面,實時翻譯為不同語言的人類溝通發揮著巨大作用;在機器視覺領域,醫療AI可以分析病人情況,輔助人類醫生;自動駕駛,無疑是人類最能激起好奇心的一個領域,也逐漸在落地。、人工智慧已經在我們生活中發揮作用了,離我們很近,對於我們人類,要做好準備,如何和機器協同工作,未來是一個人機協作、共生的時代。

    對於萬物互聯,5G的出現會加速這一時代的來臨。5G具有低時延,頻寬高,速度快的優勢,將網路提高的另一個層次。如果將5G比作高速公路,它比4G更寬,擁有更多的車道,可以容納較4G多很多的車輛行駛,這樣,5G就允許接入更多的裝置,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來臨。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5G為各地醫務人員溝通帶來極大便利。疫情之後,5G新基建將是發展重點之一,在萬物互聯中好似如虎添翼。

  • 14 # 飄雲科技

    說起人工智慧、萬物互聯,好像覺得離我們還很遙遠,屬於未來社會,其實,她們就在我們身邊,已經潛移默化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簡單來聊一下我們生活中用到的人工智慧、物聯網。

    1、在城市治理方面

    杭州的城市大腦大家都聽說過吧,2016年4月阿里在杭州上線城市大腦專案,初期以城市的交通管理為突破口,把路口高畫質攝像頭採集的影象以及紅綠燈裝置產生的海量資料透過雲計算進行最佳化,產生最優交通方案,經過一年的最佳化,車輛通行速度提升了3%到5%。

    從2016年到現在,已經四年過去了,城市大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陸續上線了數字駕駛艙、杭州健康碼、親清線上等便民服務,這些生活中的便利離不開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深度介入。

    2、無人駕駛

    說到無人駕駛,你可能覺得自己身邊車來車往的都是有人駕駛的汽車,還沒有看到那個汽車能自己跑,這個問題到了長沙就能找到答案。

    3、智慧生活

    現在大部分人交電費都不用去物業站了,家裡用了多少度電,透過手機一目瞭然,這要感謝國家電網的智慧電錶,它可以自動聯網,實時採集資料,這就應該是離我們最近的物聯網了吧。

    我現在住的小區正在改造供水和供氣系統,將來水費和氣費也不用到物業去交了,透過智慧氣表和水錶採集的資料就能在手機上交費了。

    4、總結

    人工智慧、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離我還還很遠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像疫情期間阿里推出的新冠肺炎CT智慧診斷系統、消毒機器人、商場裡的導購機器人等都是例證。

  • 15 # 圖說科技

    隨著5G的到來,物聯網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未來5-10年,萬物互聯將逐步從夢想變成現實。而真實的“人工”智慧,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萬物互聯有多遠?

    萬物互聯,顧名思義就是把特定的物體連線起來,組成一個網。相比第一代網際網路中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互聯,以及第二代網際網路中智慧手機之間的互聯,第三代網際網路將連線物件擴充套件到了“萬物”。在這個網中,包括了所有需要跟蹤監控的物件。

    關於萬物互聯有多遠的問題,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和依隆大學為主的研究機構,聯合發表了一份報告,歸納了數千位專家的觀點,提出了2025年物聯網的發展構想。

    報告認為,5年後,萬物互聯將發展到成熟的階段,比如冰箱會在牛奶喝完時自動下單購買牛奶,紙巾盒則會透過聲音來提醒補充紙巾,橋樑、水壩等建築也更加智慧,會自動把維保資訊發給工程師,等等,諸如此類。

    從目前情況看,支撐互聯的網路似乎已不是問題。不僅有傳統運營商建設的5G網路,還有新興的衛星互聯公司,SpaceX、OneWeb計劃構建的空間5G網際網路。

    5G網路的高速度、低功耗、低時延以及泛在網特性,已經為萬物連結準備好了通道。

    此外,智慧物件所需要的大腦——嵌入物體的低功耗智慧晶片以及配套的作業系統,Google等公司,正在開展研發工作,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正如美國專家所說,5年後,技術上達到支援萬物互聯的水平,可能沒有多大問題。

    那麼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比如,在美國有一家智慧酒吧,老闆透過特定的系統,可以跟蹤每位服務員每一次倒酒的動作細節,比如某時某刻,某位服務員,倒出多少量的,某種酒。目的是杜絕偷酒的行為,因為據說美國酒吧超過20%的酒被服務員偷偷轉移了。

    這是萬物互聯的一個例子,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萬物互聯的應用重在全時段的細節跟蹤,而不是簡單地控制智慧家電、或者手環獲取資料之類。

    綜上所述,萬物互聯可以說已近在咫尺。

    人工智慧有多遠?

    隨著AI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已經在很多商業領域有應用案例,比如人臉識別、語義理解、機器人等等。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還算不上真正的“人工”智慧,與人的智慧水平還是相去甚遠。

    儘管在一些特定領域,比如圍棋,AlphaGo已經沒有人類的對手,但這並不表明它可以像人那樣去思考。

    再比如,智慧寫稿機器人,雖然可以根據演算法,短時間內生成時效性稿件,但這種機器人並無法做創新性的文字工作,因為它只能基於規則進行邏輯推理,不能像人那樣去思維。

    真正的“人工”智慧,最終能發展到什麼程度,現在其實很難判斷。因為,我們人類對自己的思維是怎麼產生的,尚且不清楚,又如何能創造出一個替代品?

    自動駕駛近兩年的冷卻降溫,也說明了這個問題。Google的技術負責人表示,目前的單車智慧,沒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像人那樣去駕駛,仍然需要人為輔助。

    所以,對於人工智慧,也不能期望過高。

    總之,無論是萬物互聯還是人工智慧,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隨著不斷探索,在很多領域內,智慧化的機器人,正在協助人類提高生產力,為人類分擔各種體力腦力工作。而物聯網的發展,也將創造全新的生活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弗H6油耗到底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