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萬曆年間,日本豐臣政權、明朝以及朝鮮王朝之間爆發戰爭,明朝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參與了這一戰爭,這次戰爭耗時長、物資消耗也特別大,要不是豐臣秀吉病逝,可能還會無休止的打下去,特別想知道明朝從中得到了什麼,求大神答解!
18
回覆列表
  • 1 # 短閱讀之家

    此戰明朝雖是慘勝,但日本14萬人戰死,基本打掉了日本戰國時代積累起來的優秀戰士,打斷日本稱霸東亞的戰略企圖,使日本的侵華戰爭推遲了300多年。

    萬曆朝鮮戰爭,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徵。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鮮引起。明神宗派軍援朝,日本佔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國的行動受阻,豐臣秀吉也在戰爭末期死去。他死後不久,倭軍隊全部從朝鮮撤退。

    此時的日本,剛剛結束了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人口達到了1800萬左右,經濟繁榮,商人階級活躍,常備軍達到40萬人,相當於中國的漢唐盛世。已經遠遠不是以前的“蕞爾小國”,是名副其實的東亞第二強國。而此時的明朝已經由盛轉衰,人口1億多一點,常備軍也只有八十五萬左右。明朝雖然體量仍然遠遠超過日本,但兩國的戰爭實力已經開始接近。

    如果放由日本佔領朝鮮,日本本土、加上朝鮮,經營十年以後,就完全具備了打敗明朝的可能。那樣,用不著滿清入關,日本就提前與明朝決戰。以日本人的殘暴,中國會更加危險。

    當然,這一點明朝損失同樣慘重,戰爭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戰爭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為一些少數民族首領發展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潘州的楊應龍趁機發動叛亂、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以至滿清滅明後,朝鮮群臣痛哭:“父母之國因救我而亡。”但從中國國脈延續來看,寧亡於清,也勝過亡於倭人。

  • 2 # 創意唯心

    這場戰爭前後打打停停7年(大多時間在和談)。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削弱了邊鎮的軍事實力。尤其是遼東騎兵在此戰後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短時間無法恢復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 壬辰戰爭後,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這恰恰成為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提供了擴充套件勢力的良機,播州之役的楊應龍叛亂、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便是明證。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終告滅亡。

    就支出的經費方面,對於明朝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這也就是為何在萬曆過世後,根本上太倉庫是已經完全匱乏的原因,也造成財政的紊亂

  • 3 # 大寶尬聊

    萬曆十五年前後,受全球化貿易起步的影響,東亞地區的交流和碰撞都異常激烈。實力漸強的日本人透過貿易從中國、東南亞以及西歐獲得好處之後,慢慢拉近了與中國之間的差距,進而產生了走出海島,登上東亞大陸的企圖。

    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不可一世,妄圖定都寧波,稱霸亞洲,在1592年至1597年之間兩次入侵朝鮮,與明朝軍隊直接對決,在東亞掀起軒然大波,中國史稱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

    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明軍和朝軍海陸聯手擊退日軍,大明帝國與朝鮮王國的宗藩關係得到空前鞏固。

    朝鮮幾乎被兩個月滅國

    1592年4月13日(大明萬曆二十年),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以自己的嫡系部隊為主力出兵將近20萬,由宇喜多秀家為徵朝鮮大將軍,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藤堂高虎、九鬼嘉隆為水軍統領,分9隊,假稱借道伐明,從朝鮮釜山登陸,分兵三路向王京(首爾)進攻。

    朝鮮君臣束手無策,百姓逃亡山谷,守軍望風而降。日軍登陸釜山19天后,就攻破了王京,俘虜了2名朝鮮王子。

    朝鮮國王一路北逃,逃到平壤,6月15日,平壤失守,朝鮮國王逃到中朝邊境平安道的義州。日軍入侵兩個月之內,朝鮮全境八道幾乎全部淪陷

    (1413年,朝鮮王國將國內劃為8個行政區,分別為京畿道、慶尚道、全羅道、忠清道、黃海道、平安道、江原道、咸鏡道,道下設州府郡縣。八道的名稱和區域隨著時間推移略有變化。)

    朝鮮王國上下認為,如果沒有中國的幫助,絕不可能打過日本,因此,連續遣使向中國求援。只不過,朝鮮軍隊一觸即潰,幾批使節還來不及反饋訊息,朝鮮都快被滅國了。

    萬曆皇帝不怠政,大臣們很不適應

    其實早在日本進攻朝鮮之前,明朝遼東和閩浙地方長官都收到了日軍企圖進攻的訊息,也及時稟報了朝廷。起初,明朝君臣都覺得日本入侵這事不太可能,因為據他們所知,近千年來都沒有發生過(其實還是有一次,唐朝時期)。當確認是日本侵略屬實,下一步極有可能侵略中國之後,朝臣中對是剿、是撫、還是和各執己見,爭論不休。這一次,萬曆皇帝知道事態嚴重,直接做出決定出兵東征,御倭援朝。

    萬曆皇帝從怠政模式中猛然調回到管事模式,親自下令援助朝鮮,從兵部尚書石星往下,兵部的官員們一時沒回過神來。他們完全不掌握日本的情況和朝鮮戰況,對戰爭的估計極為不足,僅派了遼東遊記將軍史儒以一小支部隊協助防守義州,遼陽副總兵祖承訓率領3000兵馬渡過鴨綠江作戰。由於不熟悉地理,加之連日陰雨,兩隻入朝明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下,明朝君臣都急了,連忙啟動大動作。8月,派遣兵部侍郎宋應昌為備倭經略,指揮薊州、保定、遼東等地部隊赴朝作戰,同時抽調正在寧夏平定叛亂的名將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緊急赴朝。

    遺憾的是,明朝的兵部尚書石星和備倭經略宋應昌都不稱職,懼怕打仗,遲遲不進兵。李如松家族世代駐守遼東,他和兄弟李如柏、李如梅等人驍勇善戰,善於帶兵,同時又驕橫跋扈,與主帥宋應昌派系不同,暗鬥激烈,也極大地影響了援朝過程。直到當年12月,明軍才做好開拔準備。

    平壤大捷李如松收復半個朝鮮

    在明朝決策、準備的這半年時間裡,日軍將領們正忙著在朝鮮各地搜刮財貨人口。當時在經濟文化方面,朝鮮比日本領先很多,因此,20萬日軍在朝鮮大肆掠奪,還把大批工匠、手工藝人擄掠回國。

    特別是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兩個,知道豐臣秀吉身體不好、子嗣稀少,因此在朝鮮山中瘋狂地打老虎、挖人參,運回國內給秀吉補身體。而豐成秀吉的另一個愛將小西行長佔據平壤,與加藤清正等人素來不和,此次出兵朝鮮因為爭功更是鬥得不可開交。

    同時,進入冬天之後,朝鮮北部溫度很低,日軍耐寒能力差,裝備也很簡單,因此凍傷減員嚴重。

    這時,能征善戰的李如松帥4萬精銳部隊入朝,分別是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步兵5千,江浙抗倭步兵3千,另有四川軍5千作為後援進發。

    這幾個地區選出來的部隊,基本上是明朝當時最精銳的了,只是數量上遠少於日軍。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常年駐守遼東,兄弟9人都有勇有謀。明軍的火銃雖然不如日本的火繩槍,但是配有大量火炮,威力極大。明軍勢頭極猛,迅速攻到平壤城下

    萬曆二十一年1月6日開始,明軍與日軍在平壤進行了大規模會戰。主將李如松身先士卒,戰馬被炮火擊斃換馬再戰;明軍的虎蹲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霹靂炮、子母炮、火箭等利器在攻城戰中發揮巨大作用。會戰3日之後,日軍平壤守將小西行長率殘部撤退,又被明軍追擊,傷亡一萬兩千多人,損耗超過三分之二。

    平壤大捷之後,明軍和朝軍迅速攻佔開城和北部四道,半壁河山,失而復得。

    為時16個月的日本侵朝戰爭第一階段中,20萬入朝日軍損失超過8萬;援朝作戰9個月的4萬明軍損失約在1萬左右,朝鮮半島則遭受重大經濟損失,居民被害、被擄掠到日本的不計其數。

    第一功臣戰死遼東

    大明援朝第一功臣李如松,勇猛善戰,因抗擊日軍的功績名垂千古。入朝作戰後,萬曆二十五年,李如松由山西總兵升任遼東總兵,加封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成為明朝首屈一指的地方軍事長官。

    但是,李如松性格中的驕橫狂妄也是致命缺點。出任遼東總兵一年之後,萬曆二十六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韃靼土蠻的戰鬥中,又是因為輕敵冒進,率3千輕騎直搗土蠻巢穴,與對方數萬騎兵遭遇,浴血奮戰,陣亡在今天的遼寧撫順渾河一帶,終年50歲。

    萬曆聞訊後極為悲痛,在北京為其設立衣冠冢,追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號“忠烈”。此後,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代任遼東總兵,幾年後,繼續率領李家軍征戰萬曆朝鮮戰爭的中日第二戰。

    運營人員:anhong1971

  • 4 # 墨言路遙

    中國古代軍隊最後一次揚威異國的榮耀,正是萬曆朝鮮戰爭!

    這場戰爭中,明軍的戰場表現怎樣?正如朝鮮官員那句著名評價: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

    除了朝鮮史料各種讚的“戰勝之速”,而令對手日本印象最為深刻的,除了明軍犀利的裝備,更有明軍士兵鐵血的戰鬥意志!

    著名的南原之戰,五萬日軍圍困只有三千明軍苦守的南原城,在朝鮮友軍無恥跑路的局面下,明將楊元慨然撕毀了日軍的勸降書,然後全軍死戰,三千明軍除楊元等十多人突圍外,全數壯烈殉國!

    更叫日本“武士道”灰頭土臉的,還有稷山大戰!四千明朝邊軍就地設防,生扛裝備精良的日本第三軍團,打得兩萬日軍硬不能前進一步。由於過程太過慘烈,此戰日軍主將黑田長政,還給打出了毛病,以後再不和明朝野戰,日本敗局已定後立刻撒腿逃跑。

    而且也因為打的太慘,好些日本“專家”,一直腦洞大開寫“抗明神劇”,非說日本這一戰打的是明朝十萬大軍。誇張水平,可寫玄幻小說。

    陸軍如此,明朝海軍也不差,這支最後在露梁海上團滅日本艦隊的虎師,初入朝時曾在順天郡一戰中遇挫,有船隻因遇潮擱淺,陷入到日軍重圍。但日本史料記錄下,當日軍得意洋洋準備抓俘虜時,卻看到了驚人一幕:有的明朝傷兵寧死不做俘虜,憤然投到烈火中自盡。能打的動的,全都浴血突圍到岸上,身邊倒下大批日軍屍首……

    但如果留心看幾眼韓劇,這支令日本人驚悚的明軍,在韓國影視劇中,卻常見另一惡習:入朝後就打家劫舍,還沒打日本人,就在朝鮮幹了一票壞事!

    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一個令人尷尬的真相,卻是長期被無視:萬曆朝鮮戰爭裡,那敗壞到瞠目結舌的,朝鮮方負責的後勤保障!

    明軍入朝作戰,糧草物資彈藥,基本由朝鮮供應,不但明軍徵用糧草要付錢,朝鮮方面更腐敗精神大爆發,本該供給明軍的糧草,層層官員剋扣磨洋工。僅看明軍主將宋應昌李如松等人的奏摺,前線動輒一兩天斷糧是常事,打到漢城時,連馬都斷糧!

    斷糧的景象,是觸目驚心的,朝鮮自己的《懲毖錄》裡都承認:明軍打到臨津江時,連戰馬都餓死了一萬五千匹。急紅眼的明朝,從國內調來十三萬石糧食,運到朝鮮就被朝鮮一拖二賴,硬是不往前線運,白白爛在了義州。

    朝鮮官員李元翼更親眼看到,平壤和順安安置的明軍傷兵,不單缺醫少藥,好些人甚至兩三天沒吃飯,各個奄奄一息。朝鮮官員徐渻更奏報,好些駐地的明軍,由於缺衣少食,竟然還要自己跑到深山裡挖野草,場景十分悽慘!抗倭援朝戰爭為什麼拖了七年?這才是最重要原因!

    那明軍打家劫舍了?這個說法,應該來自另一個歷史:當看到平壤明軍傷員的悲慘狀況後,徵東提督李如松大怒,命令部下拿著他的旗牌來到周邊城鎮,勒令當地朝鮮官員,全力保障明軍傷病員的伙食供應。戰場形勢下,這是必須的,然後這位把朝鮮救出水火的鐵血將軍,今天還被韓劇罵。

    不但後來被韓劇罵,當時事後,朝鮮找明朝申訴,明朝朝中那些聽風就是雨的言官們,更是藉此對抗倭援朝將士們大肆攻擊,好多抹黑明軍將士且流傳到今天的言論,就是由此而來。

    而一個真相,也就因此被輕視:大明,曾經有這樣一支在謾罵聲中,打出最後絕唱榮耀的,偉大的軍隊!

  • 5 # 王馳123974274

    明朝付出了沉重的人員傷亡,但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取得了很大成果,第一,擊敗日本後,對朝鮮的掌控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使朝鮮在此後一直到中日甲午戰爭都是中國的一個忠實的附屬國。

    第二,是日本直到清末幾百年都不敢對中國有非分之想,是中國對外相對和平了幾百年。

    第三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在東亞的強大帝國地位。

    第四,使中國周邊的一些有想法的附屬國打消了對抗中國的想法。所以說這次戰爭更加確立了中華帝國的強大地位。

  • 6 # 歷史上的小書童

    自古以來,戰爭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利更有弊,而明朝援助朝鮮與日作戰的這件事,也是發展的必然,其出兵朝鮮也是必然,因為萬曆也懂得以史為鑑,唇亡齒寒的道理,是不允許有威脅存在身邊,至於後來受到中原的威脅,其實也是在所難免的,更多的是實力問題。

    明朝在朝與日一站,無疑是展示了實力,同時也削減了日本實力,相當於是解決了東部的安全隱患,因為日本從來都不是一個安分的傢伙。

  • 7 # Ant一Hunter

    我覺得碧蹄館一戰,日軍的史料有點奇葩 ,各種大肆鼓吹成風,這讓我開始懷疑日本史料嚴謹性

    德富蘇峰《近世日本國民史》中引用的宇喜多秀家注進狀,謂是役明軍動員【百萬騎】,最終被日軍討捕【三萬八千餘人】同樣在《近世日本國民》中引用的《毛利家記》,則聲稱討捕明軍【五萬人】這個數字在《大日本史料》稿本引用的一則文書中,則精確到【51701】。也就是說日軍剁死了明軍51701人。——————————————————————————

    以上日本史料號稱明軍在碧蹄館出動了百萬兵力

    ——————————————————————————

    《日本史記·立花宗茂傳》聲稱明軍動員【三十萬】兵力,被日軍擊敗,死亡【一萬餘人】

    ——————————————————————————

    到這裡這裡又變成明軍出動30萬兵力。。。

    ——————————————————————————

    再稍微【接地氣】一點的日本史料,則聲稱明軍在此戰當中一共動員【十萬】兵力‘,被日軍打得大敗逃竄,死了【一萬】多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史料。——林羅山《豐臣秀吉譜》

    ——藤澤南嶽《日本通史》——《日本外史補·立花氏》

    ——《野史·小早川隆景傳》——《續日本史·小早川隆景傳》——《日本外史·毛利氏》——《國史纂要》

    ——《續本朝通鑑》——《逸史》——————————————————————————

    以上是寫明軍在碧蹄館出動十萬到幾十萬的史料。

    ——————————————————————————

    再【謙虛】一點的,如川口長孺《徵韓偉略》,謂碧蹄館之戰李如松僅動用【兩萬人】,被斬首【一萬】。

    《徵韓偉略》之記載如下:

    「如松留大兵於開城,親率兵二萬到碧蹄館(《征伐記》、《秀吉譜》、《攘錄》曰家丁三千)義弘時在金化城,以素與宗茂交親,遣其臣有馬重臣率兵卒百人援宗茂。京城東大門,長政護之;南大門,景隆守之;景隆弟元康、秀包及宗茂屬隆景,而南大門當明兵衝路。此夜,宗茂兵巡行,明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將高彥伯領兵數百先行偵查,與宗茂兵暗相遇於碧蹄館南礪石嶺,宗茂臣十時傳衛門戰死,其餘死傷八十餘人,明兵亦多死。宗茂鎧上矢如蝟毛,登小丘而休,長政代奮戰,明兵退。如松聞先鋒戰,馳赴之,過惠陰嶺,馬蹶墜,扶起而進。二十八日黎明,我兵登高遙望,明兵來既裡許。我諸將各求先鋒,隆景曰:“與明決勝敗,在此一舉,我雖老,頗有所思,惟今日之事,請許我。”軍監及諸將以隆景老練,皆從之,於是分部下為三。慄屋四郎兵衛第一隊,井上五郎兵衛第二隊,第三隊隆景自率之,屯礪石嶺下,宗茂、元康、秀包為奇兵也,屯嶺頭。宇喜多秀家、長政諸將出京城,在隆景後,隔坂而陣,隆景亦與敵軍隔嶺端,指揮于山頭,以為號。先鋒慄屋進兵,與如松先鋒兵刃相接,慄屋稍退,井上代而戰,亦退嶺頭。奇兵宗茂、秀包等見機而下山,直衝如松中軍,隆景亦縱橫奮擊,而如松兵有節制,進退自在。兩雄相會,戰甚苦,自巳至午,三成令鎮信、義智當大受裨將張翼、荀文亮,義智等鳥銃亂髮,大呼奮擊。吉川廣家及秀家部將宇喜田安心,爭先進戰。而如松所領皆北騎無火器,短劍鈍劣。我步兵刃皆三四尺,精利無比,左右指揮,人馬皆靡,無敢當其鋒者。如松見勢危急,急撤後軍。楊元來援,如松得力又進,隆景等戮力奮擊,大破之。如松落馬,井上將刺之,指揮李有聲殊死戰,救之,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井上,墜馬,明兵扶去,如松遁走。明軍遂潰,開城河,溺死無數,諸將欲追擊,隆景止之,凱旋京城,此役,明兵溺死外,兵死一萬餘。」

    這裡是以上是說明軍在碧蹄館投入2萬人的史料

    也有許多日本史料刻意淡化明軍具體兵力而不提的,僅提到明軍大敗或者被斬首【萬餘】——《皇朝戰略編》

    ——《漢文日本略史》——《漢文內國史略》

    ——《日本政記》——《大日本史略》——石村貞一《國史略》

    ——————————————————————————

    以上是不提明軍投入人數,只寫損失人數的史料,大致說明軍損失萬餘人(不到一萬人)

    ——————————————————————————

    大正時代的《日本戰史朝鮮役》對明軍傷亡的統計處理相對來說最【低調】,說只有六千人。

    ——————————————————————————

    以上日本史料是說明軍損失幾千人的

    ——————————————————————————

    以上種種日本史料,說法大致是明軍在碧蹄館之戰出動兵力二萬~百萬不等,死亡6000~51701不等。儘管數字相差懸殊,但這些華麗的數字全部都沒有實際意義,根本不清楚誰真誰假。。。

    明方第一手的兵力資料,自然是根據《經略復國要編》。據其記載,明軍首次入朝兵力亦不過38537人

    而且「我兵過朝鮮者僅三萬六千餘,傷斃平壤者又近千餘,提督憂甚,眾寡不敵,求調遼兵甚急」

    這樣的情況下,哪還會有碧蹄館之戰出動兵力十萬、三十萬、百萬之說?【圖片】碧蹄館之戰中,明軍投入的人數,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精確演算法

    祖承訓、李寧三千前鋒

    李如松、張世爵、李如柏一千

    楊元一千後繼

    總計也就是五千而已

    其他史料如錢世楨《徵東實記》中皆有作證,明軍所帶去的不過是小股兵力:《萬曆三大徵考》

    二十七日去王京九十里,李將軍引梟騎二千前往踏勘,至碧蹄館,猝逾倭,圍數重。李將軍督將士殊死戰,從巳至午,一金甲倭前搏李將軍急,贛指揮李有升以死護,刃數倭,竟中鉤,墮馬,為倭肢解。李如柏、李寧等乃益遮擁夾擊,李如梅箭中金甲倭,墮馬。會楊元援兵砍重圍入,倭遂潰,而我精銳亦多喪。

    《懲毖錄》

    隘選兵三千騎,從提督而南。李提督與賊戰於碧蹄館,不利還,屯開城。

    《宣祖實錄》

    時京城之賊尚有數萬,提督先遣查大受、祖承訓等領精騎三千,與本國防禦使高彥伯遇賊於曙驛前。大受與彥伯縱兵急擊,斬獲六百餘級,諸將因此益輕敵,賊將聞其前鋒為大受所破,悉眾而來,陣於礪山。大受見賊騎勢大,退屯碧蹄。賊分佈山野,漸逼。提督方行路上,見彥伯軍官,詳聞賊勢,遂馳往碧蹄,路上馬蹶,墜落傷臉。時南浙炮兵俱未集到,只有手下精騎千餘。提督既麾已到之兵,進陣與野,與賊對陣。先放神機箭。初一交戰,賊少卻,而已見天兵少,左右散出,冒死突出,直衝中堅,天兵全無器械甲冑,徒手搏戰,提督與手下驍將數十人親自馳射,勢不能支,麾兵四退,提督殿後而還。賊三千餘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賊遂乘銳亂斫,天兵死者數百。李備禦、馬千總死於賊,提督下馬痛哭。

    據《經略復國要編》,稱此戰戰果為明軍斬首級167,自己死264,一般首級數量是少於傷亡數量的,而且當時明軍人數少,根本無法控制戰場,哪有時間來砍日軍的首級。李如松言稱自己勝利,雖然掩敗為勝,但綜合起來看,說明明軍自身的傷亡並不大。遠遠沒有日本史料中記載的低至六千,上至五萬人。

    不過老實說,一些中、朝史料也有對明軍的表現進行誇張的記錄,《再造藩邦志》、《兩朝平壤錄》都說李如松三千破倭十萬,是打了勝仗。這明顯是誇大了事實,《經略復國要編》也稱【碧蹄之捷】,也是屬於諱敗。

    《再造藩邦志》--【○李如松以屢勝輕敵,往相地形,僅以家丁三千自隨,倭率精悍十萬圍之碧蹄,如松鼓眾力戰,一以當百,自午至申,殺傷相當,正屬危急,而楊元兵踵至,內外夾擊,斬首一百六十七,自是群倭咂舌咬指,無敢鬥。】

    《經略復國要編》--【○以五千孤軍衝擊數萬。】

    幾乎所有日本史料裡,提到碧蹄館之戰,都是一頓吹噓,但也有少數例外。

    日本史料中寫碧蹄館之戰,最低調的可能是《大日本編年史》,這部明治時代成書未刊刻的鉅著,是用當時最先進的實證主義的史學考證視角下寫的,是《大日本史料》的前身。作者參考了柳成龍的《懲毖錄》,只敢寫李如松【留大軍,獨與麾下千餘馳援之】,不敢再擅自誇大明軍的兵力。

    最後這個斬首數,也只是很模糊的提了一下明軍【死者無數】,沒提具體數字。

    從這些細微之處可以看出,這部史著的編寫是很認真的,沒有犯老前輩的毛病。

    也有一些日本史著作犯了笑話,比如飯田忠彥的《野史·外國傳》,雖然參考了諸葛元聲的《兩朝平攘錄》,說明軍在碧蹄館所動用的兵力不過【三千人】,但到了結尾處,仍然大筆一揮,說明軍死亡了【一萬人】。這種寫法是很可笑的,本質上揭穿了一些不負責任的日本史料的荒誕虛構的可笑。

  • 8 # 影視一品

    您的關注、收藏、傳發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萬曆朝鮮戰役對明朝,對之後的中國歷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有利有弊。

    利的方面有:1、使得剛剛形式上統一的日本,膨脹的野心破碎。能夠迴歸理性正確認識自己在東亞國家中的地位,明確自身的實力遠遠不能挑戰中國的霸主地位,讓他專心本國國內,從此中日之間維持了幾百年的和平局面。2、朝鮮方面就死心塌地的認中國為宗主國,對中國的霸主地位得到鞏固。

    弊的方面是:1、長久的戰爭使得國內財政吃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得以消弱,農民起義頻繁發生。2、萬曆朝鮮戰爭吸引了國內大量的兵力到朝鮮,並且死傷慘重,這給了蒙古人和滿洲人喘息崛起的機會,這個對於明朝的威脅是非常巨大的。

  • 9 # 米南德王問道

    萬曆朝鮮戰爭,表面上是明朝打贏了,但在實際上明朝根本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什麼!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萬曆朝鮮戰爭中明朝出兵的目的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遼東邊境,還要幫助藩屬國朝鮮復國。前者無可厚非,但未必需要在朝鮮境內開打。後者則更多的是為了維護國際朝貢外交體系,而對於實際利益來說沒有收益。

    很多人用近現代國際外交格局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情況,實際上就替古人腦補出了很多當時所不具備的意識。明朝的對外關係一直是機械而缺乏靈活應變的。所以,朝鮮對其意義來說不是過是邊境力量展示,而不會有什麼圖謀進取。

    其次,古代的朝鮮一直很難吸引人的原因是,當地物產貧乏,征服容易入不敷出。對於日本這樣地方領主大名權力較大的國家來說,征服朝鮮可以滿足一部分的利益。而對於已經皇權高度集中的明朝而言,需要維繫朝鮮到北京的巨大花費、官吏供養、軍隊駐紮,都是要花錢的。偏偏朝鮮的物產並不能抵消鉅額花銷,自然對於中央集權帝國來說,意義聊勝於無。

    再者,明朝在朝鮮的戰爭,也花費很大。除了大量積攢的白銀被用掉,精銳部隊的損耗也很巨大。這即是因為戰鬥損失,也包括各類補給不濟造成的非戰鬥損失。甚至是朝鮮當地人組織的武裝,都是無差別殺害中日兩國落單傷員。

    最後,明朝在朝鮮其實是名副其實的慘勝。整個戰爭過程,並沒有體現一個泱泱大國對邊區小邦的碾壓。相反,日軍在後期還一直守住半島南部,苦苦支撐。一直到豐成秀吉病死,才最終退出朝鮮。

    明朝將遼東和浙江的精銳部隊抽調去朝鮮。損失的很多部隊,此後再也沒有緩過神來。當這些殘部在幾十年後遭遇崛起的後金,往往都是一觸即潰。被明朝救下的朝鮮,雖然也派兵幫助絞殺後金,作用卻是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萬曆朝鮮戰爭,明朝實際上什麼都沒有得到。如果一定要說組織日軍可能的入侵,那麼在漢江沿線或者鴨綠江沿線防禦,都是可以阻擋日本偏師的。

  • 10 # 歷史春秋網

    明萬曆朝鮮戰爭,朝鮮方面稱:壬辰倭亂。指明神宗萬曆時期的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

    朝鮮在李成桂在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登基,嚮明太祖稱臣,太祖賜名朝鮮。從此確立了大明朝同李氏朝鮮的宗藩關係。

    1588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為了平息國內分封不滿的情緒,就決定對外用兵,1592年日本調動二十萬人還渡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 在戰爭初期,日軍攻勢非常順利,將朝鮮國王李昖驅逐,後朝鮮國王逃跑至中朝邊境的義州,向宗主國大明求援。當時整個大明朝朝廷震動,在此期間明神宗及整個朝野得出“倭寇之圖朝鮮,實在中國,而我兵之保朝鮮實則保中國”,並答應李昖出兵援助朝鮮,明朝軍隊初次用兵朝鮮,初次不利。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啟用李如松總理薊、遼、山東、保定軍務。平壤大捷明軍大勝,後乘勝追擊,歷經了碧蹄館之戰等一些戰事,中日在此歇兵,期間中日議和,豐臣秀吉拒不受封。豐臣秀吉摔掉明朝政府的詔書曰:“吾掌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於是開始了第二次中日對戰。 公元1597年1月,大明萬曆二十四年臘月,日本再次侵犯朝鮮,發兵總數為十四萬。明朝政府再次議定援朝徵日,以麻貴為總兵,出兵初次只有七萬。在明朝軍隊的攻擊之下取得了稷山之戰的勝利,1598年,大明萬曆二十六年,豐臣秀吉病死,後明軍和朝軍分別在梁鳴海戰、梁露海戰的勝利使得日軍再無力出戰。 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 大明萬曆援朝抗日戰事的勝利最後是中國和朝鮮所取得的。這場戰事的影響,維護了大明朝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也增進了兩國的友誼。也在這場戰事中證明了朝鮮半島乃中華門戶,正如明神宗在《平倭詔》中指出的:“朝鮮失,則國門開”的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援朝抗倭之戰更是宣揚我中華宗主國國威,所以《平倭詔》說:“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博聞……” 對於朝鮮保障了李氏朝鮮的國脈,李氏朝鮮對中華也是感恩戴德。如朝鮮肅宗所說:“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特別是朝鮮將神宗立廟供奉,一直延續到清朝。甚至明朝滅亡,在民間還有私自沿用明思宗崇禎的年號,一直用到清朝滅亡。

  • 11 # 使用者158428759

    明朝從戰爭中當時具體得不到實際的好處,但從長遠來看得到的利益是巨大的。第一使朝鮮近四百多年來一直對中國有向心力,讓所有的屬國都知道大明或中國是一個靠譜的老大。當時付出是為了後世,這一點做的非常好,比如說二戰時麥克阿瑟在1944年末堅持發動菲利賓戰役而否決代價小的登陸臺灣,在進攻日本本土。不論當時還是現在來看登陸臺灣戰役都是傷亡代價最小的。但是一個優秀的統帥看的要比別人遠,菲律賓戰役也是如此。此戰使菲律賓人看到了美軍的強大,也親眼看到了美軍為解放菲律賓而戰鬥,流血。使菲律賓人認為美國人是世界上最靠譜的大哥,二戰後不論世界怎樣變化菲律賓一直是美國堅定的盟友。雖然西方的政治家常說: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永遠的只有利益。但是我相信用鮮血澆鑄的利益遠比用金錢拴住的利益牢固。又比如,左宗棠清末收復新疆,在當時來看確實是勞民傷財,甚至是面子工程,但是百年以後呢?可以說澤及後代,功在千秋。

    第二,使日本200多年內不在妄想對大陸的擴張,對中國始終處於仰視的狀態。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很重要。不信你看,日本近代侵略中國不過50年(1898_1945)隨然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是確立了對華的心理優勢。咱們舉個現成的,最簡單的例子大家不喜勿噴。就問答來說,題目為萬曆朝鮮戰役明朝得到了什麼?你把此戰稱做朝鮮戰役,朝鮮稱做壬辰倭亂,我們現在的稱呼是什麼呢?有很多的人稱這次戰爭為,抗日援朝戰爭。一個"抗"字已經分出高低了,因為,弱對強,下對上,為"抗"抗日援朝為近現代對那場戰爭的稱呼,而在當時你要敢那麼稱呼,簡直無法想象的。因為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的悲情心裡,一直認為中國是落後的,落後必然捱打,是受害者,是個可憐的,只是你把我打的受不了,我才反抗。以近現代文人的感受去稱呼300年前的一次對當時的朝廷來講的一次無足輕重的戰爭,對當時日本來講是一次傾國之戰。為"抗日"可見近現代中日50年的兩場戰爭留給中國人的心裡陰影有多大。300年前末落的明王朝對日本人的舉國之戰最多隻是用了一個拳頭就解決了。這對日本人造成的心理優勢一直到清末。

    最後說說明朝的付出,此戰看似打的時間很長,其實並不長,主要就集中在1592.4_1593.7和1597,2_1598.12進行的。

    .其間明政府還在西北1592,2_1592,9這段時間裡進行了寧夏之役。可以說當時明軍進行了兩場戰爭,在農業社會里是相當利害的了。至於說造成了女真的倔起,大明的滅亡,就有點瞎扯了。如果沒有三大爭,女真人掘起的會更快,日本人在朝鮮站住腳後,他們的目標都是富裕的大明。至於薩爾滸戰役的失敗主要是指揮的錯誤,造成的區域性災難。其結果還影響被最大化的放大了,以襯托努爾哈赤的神話般的存在。那次戰役確實消滅了參戰的大部分明軍,不過即使是那樣明軍損失了四萬八千多人,就是一個不剩也不過八萬七千多人。那麼大的一個國家不會因為一次損失幾萬人的戰役就完了,如果沒有農民軍攻下北京,女真人也會入關,但絕不會站住腳。女真也好滿洲也罷,他們同明朝的幾次決戰,如薩爾滸,松錦都打贏了,的後果不過是等待明王朝攢錢下注在玩一把,後果要麼後金繼續贏,明朝回去接著弄錢,但是後金絕對不能輸,那怕一次,明朝只要贏一次就會把以前輸的全拿會來,順便拿走你的命。關鍵是明能弄到錢。明早期國家動員五十萬以上的軍隊作戰很多次,沒有感到吃力,晚期動員十萬就費事了,這主要是政府的財政政策出了大問題這才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滅亡和朝鮮之役沒大關係。

  • 12 # 宇澤楓紫

    萬曆北韓戰爭明朝什麼都沒有得到。在明軍沒有大舉介入北韓戰爭之前,明朝遼東騎兵就已經出兵北韓突襲平壤,結果因為北韓情報有誤,在平壤城內遭到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僅一千餘人逃回遼東。萬曆接到敗報後大怒。李如松平定寧夏之亂後,就統帥大軍四萬五千開赴北韓,攻克平壤,血戰碧蹄館,收腹開城,以敢死隊燒燬日軍糧倉,徹底扭轉北韓危局,壓迫日軍退守南部沿海,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結束,雙方開始議和。議和破裂之後,日本出兵十五萬再攻北韓,明朝出兵十萬於日軍鏖戰三年,最終於露梁海戰中擊敗日軍,終結了日本佔據北韓的美夢。歷時七年的大戰,明朝花費八百萬兩白銀,就是買顆白菜都是付現錢,並且還要養著北韓王室,三萬餘士兵戰死,遼東兵力損失嚴重,削弱了明朝對遼東地區的控制,給努爾哈赤以可乘之機發展壯大。如果說明朝得到了什麼,就是北韓對明朝的忠心,北韓在以後的明清戰爭中,始終心向明朝,在明亡之後還秘密準備軍事力量北伐清朝,恢復明朝!

  • 13 # 歷史有妖氣

    其實,在北韓求援的幾批使者到達紫禁城的時候,明朝朝廷是舉棋不定的。

    到底要不要派兵去北韓?

    贊成的理由主要是維護天朝朝貢體系,北韓是藩屬之國,理應挽救。

    反對的聲音很強大,在內閣首輔大學士王家屏支援下,兵科都給事中許弘綱上書稱“謂中國御倭當於門庭,夫邊鄙中國門庭也,四夷則籬輔耳,聞守在四夷,不聞為四夷守”,這是從傳統儒學政治思想的角度來說理,很難辯駁。

    另外,當時明朝面臨的困難也很大,“河南大飢,宗祿久缺”,在這種情況下出兵,經濟上的壓力也很大。而且明軍“畏倭”的風氣依然存在,能不能打贏,兵部也沒譜。

    怎麼辦?

    久居深宮的萬曆皇帝最終還是拍板,決定派兵北韓。

    那麼明朝戰後得到了什麼?

    我覺得首先是得到了北韓李朝的忠誠,一直到明朝滅亡,北韓李朝都把大明視為再造之父母,衷心擁戴。

    其次是鍛鍊了軍隊,明朝已經很久沒有和一個國家作戰了,長期以來對付的只是境內的叛亂和草原的遊牧部落,這一次戰爭,讓明軍的實戰能力得到了提升。

    當然,失去的更多。

    除了數萬軍人,百萬兩軍費,最大的問題是建州女真努爾哈赤趁著遼東明軍精銳盡出,趁機大敗葉赫為首的海西女真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四部,收服蒙古科爾沁、錫伯、樸勒寨等部,屬於漁翁得利吧。

    這也是很多明朝遺民耿耿於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網友都說小米華為魅族非常優秀,而說ov不行,為什麼他們不會看別人的優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