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T人劉俊明
-
2 # 愛AI
未來必將是人機協同合作的社會,分析人工智慧未來會取代哪些工作,我覺得應該從人工智慧的優勢和劣勢方面分析,哪些工作會被取代,哪些依然由人類來完成。
程式化、重複性、記憶和練習,人工智慧的優勢所在人工智慧是基於大資料和深度學習的一項技術,在特定的領域,機器憑著龐大資料,不斷記憶和自我學習,最佳化模型,來提升自己,逐漸達到解決人類特定問題的能力,甚至遠超於人類。對於銀行、保險這類金融行業,早已積累了大量資料,有了前期的鋪墊,引入人工智慧會相對簡單,財務出納、稅務助理、核保人……這類崗位會在未來被取代。
李開復老師的“5秒鐘法則”可以幫助我們參考,哪些工作最易被人工智慧取代。“5秒鐘法則”即在5秒內就能做出決定的工作,未來最易被取代。例如駕駛汽車,我們在駕駛過程中很快就能做出判斷(如果超了5秒,那可能就糟了),卡車司機,一般駕駛時間較長,疲勞駕駛可能性也比較大,更容易出現問題,如果被人工智慧取代,會大大提升運營效率,減少安全事故發生,這類工作未來會被大量取代。再比如工廠流水線操作工,年復一年做著重複、乏味的單一工作內容,經過人工智慧的學習,將會取代這類程式化、重複性的簡單工作,讓人類工作者去做更有技術含量的事情。
這類工作還有很多,電話銷售、司機……人工智慧的優勢所在,我們就儘量避免從事這樣的工作,這些工作在未來人機協作中,就交由人工智慧來做,人類去完成更有技術,更有意思、人工智慧無法完成的工作。
人之所以為人,人的價值,作為人的意義何在,總結為一個字“愛”。人有意識,有七情六慾,懂得愛人與被愛……這是我們作為人的價值體現,而人工智慧,這些卻是他的短板。
當谷歌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柯潔時,它體會不到站在圍棋巔峰時的喜悅,他體會不到對手在下棋時的緊張、焦慮,它體會不到輸棋的懊惱。當AI醫生檢視患者放射影像時被確診患有癌症時,它體會不到患者的痛苦以及家人的情緒,而只有人類才有同理心,才能體會得到病人以及家屬的心情,人類醫生會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而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目前無法理解的人類感情。
由此,未來我覺得更是一個“有溫度的”社會,人們都生活在一個愛與被愛的社會,而針對人工智慧無法理解人類感情,無法正常社交,未來關愛類的職業會受到追捧。護士、護工、社群老人看護這類有溫度的工作,他們會根據每天不同情況(包括身體健康狀況、心情……等因素)來對待他們,和他們聊天,照顧他們,當然,誰都不想每天對著冷冰冰的機器聊天,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溫度的動物。
人工智慧目前仍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它只能在特定領域解決問題,目前在邏輯推理,創作等富有創造性,思考性較強的工作上暫時不能勝任。藝術家,小說家這種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也不易被取代。
其實,人工智慧的到來,是會大大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讓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說一千道一萬,人之所以為人,愛是貫穿永恆的,圍繞著這個方向,我們會發現更多有溫度的工作。
-
3 # Ama的遊戲
還是有有很多,別說現在是弱人工智慧,就算以後強人工智慧必然也有很多職業不會被取代。
其實就是想想你不願意人工智慧出現的地方,以及人工智慧辦不到的事情。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作為一名科技從業者,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雖然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了智慧化時代,但是人工智慧技術尚處在發展的初期,人工智慧產品的落地應用還需要突破一系列障礙,所以對於大多數職場人來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工智慧產品並不會對工作崗位形成威脅。
從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前景來看,相比於取代傳統崗位來說,人工智慧技術更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傳統崗位的升級,這不僅會提升社會生產力,同時也會提升職場人的崗位附加值,為職場人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的職場人並不應該遠離人工智慧,而是應該積極擁抱人工智慧,這是提升自身職場價值比較有效的方式之一。
從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應用來看,當前職場人要想擁抱人工智慧,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是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特點來選擇學習切入點;其二是立足自身的行業領域來學習人工智慧技術;其三是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趨勢。
未來不論從事何種職業崗位,都可能需要與大量的智慧體進行交流合作,這個過程就需要職場人具備與智慧體進行交流的能力。從目前的技術體系結構來看,普通人要想更好地與智慧體進行交流,應該掌握一門程式語言,比如Python語言就是不錯的選擇。
在學習並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過程中,最好要結合自身的行業崗位,隨著當前工業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大量傳統行業都會陸續打造自身的智慧化發展路線,而職場人如果能夠立足自身的行業特點來學習人工智慧技術,也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實際上,職場人利用自身對於行業的認知能力,完全可以抓住人工智慧落地應用的初期紅利。
最後,人工智慧本身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自身的概念也在不斷完善,所以職場人也要時刻關注當前的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