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奇觀古今
-
2 # 幾世浮沉幾飄零
從天下大勢來看袁術根本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其因有四
一而且袁術能安身立命資本還是因為他們家四世三公的積累的優勢然而其稱帝他就會喪失天然的優勢。
二諸葛亮說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也可以見天下人心還是心存漢室的。
三袁術個人窮奢極欲目光短淺聽不進忠言導致戰局一邊倒,實在不是有為之主。
四袁紹決定稱帝前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居然沒有一位盟友倒是稱帝后被曹操等諸位諸侯聯合征討導致其兵敗身死。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得意自縱橫。
空招俊傑三千客,漫遊英雄百萬兵。
羊質虎皮功難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可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
3 # 皇上約約
答案不言而喻,肯定不具備,時間也驗證了袁術不具備稱帝的條件,至於原因為何?具體說可能才講的清楚,道得明白。
第一方面的原因,袁術的人品不行。
袁術,袁姓,名術,字公路,今河南周口市人。袁術是袁紹的堂弟,出生於汝南袁氏家族,袁氏家族四代為官,而且是大官,高官俸祿。在東漢那個年代,汝南袁氏高官世家,家室算是比較顯赫了。後來東漢漢室衰弱,袁術割據一方成為漢末軍閥,曾經和自己的兄弟袁紹打過仗,和曹操打過,和劉老表打過,和劉備、呂布等也都打過,包括孫策也和他打過,到處結仇,基本上漢末軍閥都與袁術不和,甚至有仇。前期和公孫瓚聯盟,後來也分裂了,算是孤家寡人了,而且四面樹敵。不管是什麼原因而打,足以見得這個人沒有長遠的眼光,不懂得為人處世,四面樹敵。比較嚴重的是在他稱帝后,嬌淫奢侈,不顧朝政,窮奢極華,整日風花雪月,沉湎於犬馬聲色當中。對下,剝削百姓,壓榨農民,四處擄掠良家婦女,江淮地區被他搞得民不聊生,當時可謂是方圓十里不見人煙,即使有人也是在人吃人,在他的統治下百姓大鬧饑荒,苦不堪言。因此袁術目光短淺,安於當下,嬌淫奢侈,不顧天下蒼生,沒有當帝王的潛質和人格魅力。這是其一,人品不行。也是最主要重要的原因。
第二方面,時機不成熟
當時曹操擁有皇帝玉璽,挾持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都不敢自己稱帝。其一,道德上過不去,封建王朝的思想是家天下,皇權神授,整個江山就是漢室劉家的,這種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不管是誰,在他們心裡面已經是理所當然,如果有人貿然稱帝,就是違背了天下所有人的思想範圍,而當時可以說是跟道德有關,差不多相當於覬覦別人的江山,就是賊寇這樣一個道理。其二,雖然漢室衰弱,但是名義上還存在,所以他稱帝名不正言不順。加上所有軍閥雖然還認漢室朝廷,其實都有心思,而且袁術領土還是很大資源也多,所以如果袁術貿然稱帝,其他軍閥也想佔有他的土地,這個時候其他人就可以借幫扶漢室,判處賊寇的名義,群起而攻之,成為眾矢之的。兒歷史確實也是這樣的。所以這是第二大方面,時機不成熟。
所以不管於情於理,論人品說格局,袁術都不具備稱帝的條件。歷史的結局也是如此,袁術稱帝幾年不到就被他敗光,群起而攻之,最後將稱帝讓於袁紹,自己鬱鬱而終。
-
4 # 好史不死
前言:袁術敢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中率先稱帝,在我們如今看來是跳樑小醜,冢中枯骨。但綜合他的各方面來說,他也不算腦子一熱,想要玩一把“坐龍庭”的過家家。他稱帝僭越所具備的條件也還是相當充分的。
出身名門望族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而且是嫡出。他們家族在東漢就是一個專門量產達官貴人的工廠。高貴的出身和官職,讓他擁有極大的名聲。而當時的社會環境,這種名聲就是一個名片,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在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大環境下,讓他覺得憑藉自己的出身和號召力,這個時候出來振臂一呼,必定是擁躉無數、水到渠成。
實力雄厚,堪稱第一袁術稱帝的時候,他的兵馬是各路諸侯中最多的,地盤是最廣的,人口最多的。他當時割據在江淮及豫州等富庶地區。而同期的其他諸侯,袁紹不過擁有冀州,曹操除了手握漢獻帝這個“吉祥物”外,也僅僅只有兗州一塊地盤。劉備當時不過是寄人籬下混吃混喝的“騙子”,孫權和孫策的老爸孫堅也在袁術手下效命。無論是當今還是後來,數得上的人物的實力在當時的他面前都是不值一提,所以他既然有了笑傲群雄的實力,就產生了問鼎天下的野心。
讖言加傳國玉璽,自認天命所歸從西漢武帝的時候,就廣為流傳了一句讖語:代漢著,當塗也。漢朝是“火德”,根據五行的規律,代火的應該是“土德”。而自己姓袁,袁的上部分正好是個“土”字。並且自己名“術”,“術”有城邑中道路的意思,他又別字“公路”,正應了流傳幾百年的讖語。更讓他覺得自己是天命所歸的是,他得到了最具有權威性的“傳國玉璽”。這種種跡象都表明他代漢稱帝就是順應天意,不做就是逆天而行。當時的人對這些天命之說大都是深信不疑的,袁術更是樂享其成。
後語:袁術的稱帝和後世的袁世凱一樣都成了一場鬧劇,留下了千古罵名。袁術雖然具備稱帝的條件,卻不具有稱帝的能力。當時的漢室雖然衰微,卻也不是人心盡失。他一稱帝,自然成了各路諸侯攻打的靶子。並且他的內部並不團結,很多將領對他這個行為並不支援,無法做到勠力同心,所以他的代漢自立也終成了黃粱一夢。
-
5 # 京瑩
問答一
袁術出身高貴,他的父輩以上有四代人擔任“三公”職務,其家族號稱“四世三公”。袁術又是嫡出,他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非常高,因此更加自命不凡。
董卓進京後,就提出要廢立皇帝,立了劉協為帝;而袁紹則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袁術不贊成。
袁紹雖然是庶出,但他年長,在政界的威望比袁術高,人緣自然也好得多,這讓袁術恨得咬牙切齒,非要和袁紹爭個勝敗高低,甚至說袁紹不是袁家的人。
袁術手中有一塊傳國玉璽,是他從孫堅夫人那裡強行奪過來的。有了這個寶貝,袁術就做起了皇帝夢。
他認為,大漢王朝氣數已盡,行將就木,必將由他人取而代之。誰最有資格呢?當然是他老袁家。因為他們家是“四世三公”,而他袁術是嫡出,地位尊崇,又持有傳國玉璽,因此就召開會議,把自己想當皇帝的夢想公之於眾。他的部下有的極力反對,有的就委婉一點地勸他“當不當得上皇帝,與是不是高幹子弟沒關係,如果眾望所歸,天下擁戴,便是一介匹夫,也可成就王道霸業。”可惜這些忠言逆耳,袁術全都當成了耳邊風。
在一片反對聲中,袁術稱帝了。
曾與他關係最好的孫策,在得知後從江東來信表示反對,並與之絕交。袁術四處碰壁,又去找呂布,結果呂布把使節抓了起來,袁術勃然大怒,派兵去打呂布,又被呂布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以反對國家分裂的緣由,來征伐他,袁術聽到後嚇得掉頭就跑。這時候的袁術已經是眾叛親離,四面楚歌。他的軍糧也被“丞相”舒仲應全部分給了災民。他苦撐了兩年,最終發現這個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決定把那傳國玉璽讓給袁紹。可是曹操早已派劉備在下邳攔截他,單等他來送死。袁術沒有辦法,只好又掉頭回淮南。逃到江亭時,終於一病不起,吐血而死。
袁術只當了三年半的皇帝,而且還是假的,沒人承認。從起兵到稱帝,在他的治理下,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他自己每天山珍海味,手下計程車兵卻一個個凍死餓死。
這樣的袁術,又怎麼具備稱帝的條件呢?
-
6 # 奇文笑譚
個人認為當時的袁術是具備稱帝的條件,只是沒守住基業。首先袁術的出身名門望族是 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出身是夠的。其次自身也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實力也是允許的。於是在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但沒有得到眾人的承認。 建安二年,袁術儼然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手下管著揚、豫、徐三州,麾下還有沒獨立出去的孫策周瑜等猛人,戰神呂布也是袁術的盟友。袁術本身是極具野心的人,在獲得玉璽後,又有河內人張鮍為他卜卦,說他有做皇帝的命作為藉口,於是就在壽春勉為其難的稱帝。
可壞也壞在袁術稱帝這件事上,導致天下諸侯的排斥和不滿,也導致自己與麾下的孫策決裂,帶著自己的部眾,佔據揚州從袁術手下獨立出去。此時的呂布又在陳登的建議下,叛盟了。曹操還親自征討袁術,在蘄陽擒斬袁術多名大將。 此時袁術勢力驟減,只剩本家豫州,但要知道豫州可是個人口鼎盛的大州,袁術勢力所在的穎川,汝南,陳國三郡,加在一起人口已經破五百萬了,勢力仍然很強,就連孫策的好朋友周瑜,都是在袁術稱帝一年,已經完全無可挽回的時候才回到孫策的懷抱。但奈何袁術自身的軍事素養又欠佳,最終也只落得身死的下場。
總結:袁術稱帝時,實力在當時諸侯裡算第一的,但槍打出頭鳥,蟻多咬死象,而且漢室還在,得位不正,自身的軍事素養又欠佳對地盤經營又不到位,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
7 # 智7923
袁術具不具備稱帝的條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袁術自己看來是具備稱帝的條件了。(公元197年袁術稱帝 建立成國,年號仲家(又稱仲漢,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以壽春為都,即史稱仲家皇帝。) 或許是為成就的事業,還是在那個戰火連篇的朝代當回皇上,過過癮。 都是不明智之舉。 袁術稱帝在當時不是什麼好主意,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朝代,誰冒頭打誰,好漢也難敵四腳。再說袁術治理國家無方,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逃往汝南,繼續作皇帝。後來,在汝南郡坐吃山空,袁術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所阻攔。不得已撤回壽春後,袁術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大叫道:“袁術至於如此嗎?”遂吐血身亡。。
-
8 # 尋根拜祖
建安二年,袁術以“代漢者當塗高”讖言為藉口,在壽春稱帝,國號“仲氏”。建安四年,袁術在眾叛親離中,哀嚎死去,臨死前連一杯蜂蜜水都喝不到,吐血數鬥。
事實證明,袁術稱帝就是跳梁之舉,他不顧客觀環境和自身的條件,狂妄自大,把自己架上了火堆。我們先從袁術自己的理由開始,探討袁術稱帝的條件,到底具不具備。
袁術代漢的第一個條件:漢室真的滅亡在即嗎?袁術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稱帝,他自己的理由有兩條:一是漢室沒救了,二是自己就是那位代漢的“當塗高”。
01.以讖言為依據,袁術自己娛樂自己
“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以讖言為革命依據,這套老把戲,盛行於西漢末年,留下了無數的笑談。“代漢者當塗高”這個讖言,其實並非當時的流傳說法,而是出自於漢武帝時期。也就是說,從流傳到彼時,已經三百年過去了。即便準確,它也是指西漢的事,袁術東拉西扯的本領真是不一般。
與其說讖言推動袁術稱帝,倒不如說袁術心虛,需要讖言替他打氣,別人未必信,自己騙自己玩而已。
02.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東漢,還是一面旗幟
一個王朝的滅亡,條件很複雜,絕不是單一因素,東漢政權二百年曆史,它所形成政治環境絕不可能瞬間崩塌,即便滿清滅亡,還幾次沉渣泛起。一般情況下,王朝從衰敗到滅亡,要經歷相當長的死而不僵階段。
東漢政權雖然只剩一口氣,但是它依然是天下的一面旗幟,甚至在漢獻帝東遷洛陽之前,全天下的目標只有一個:重振漢室!
也就是說,那時候絕大多數人認為,東漢帝國雖然遭受了董卓之亂,但是隻要剿滅董卓,重振皇綱,帝國完全可以重回軌道。袁術迫不及待地給漢政權判處死刑,提前量打得太多,超前給自己的“仲氏”做“剖腹產”,弄死了自己!
03.董卓尚且不敢造次,代漢的政治力量尚未成型
董卓控制朝政,軍政一把抓的時候,他為何不敢稱帝?很簡單,地方勢力與他為敵,中央勢力表面臣服。再直白一點說,董卓的實力遠遠不足以改朝換代。
連董卓都不足以對抗僵死的東漢政權,袁術憑什麼稱帝呢?其實那時候,不光袁術,滿天下都還沒有一支可以代漢的政治勢力!
曹操牛不?為何一直不稱帝?忠於漢室之說,那是他自己給自己貼金,他根本沒實力代漢,眾多的豪門士族集團與曹操達成一致之前,依然站在傀儡皇帝漢獻帝一邊!
以上因素決定了,東漢政權不可能馬上滅亡,誰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就是找死!
袁術代漢的第二個條件:誰是他的支援力量?東漢自身短時間不能滅亡,袁術外部支援力量如何呢?
01.軍事上,軍閥割據袁術既無優勢也無支援
身處亂世,大夥兒最看重軍事實力,認為軍事實力夠強就能搞定一切,那我們就先看看袁術的軍事實力有多強。
當時天下最要的割據力量大致有如下幾支:河北袁紹,關西董卓(李榷),關東曹操,山東劉備、呂布,南陽張繡,荊州劉表。袁術佔據九江,與江東孫堅聯盟。
從軍事實力上看,袁術肯定比不上袁紹,跟李榷有得一拼,比曹操略強。也就是說,袁術的實力確實算得上頂級水平。不過這裡有虛火,他與孫堅是聯盟關係,不是臣屬關係,倆人多有齟齬:
“或謂術曰:‘堅若得洛,不可複製,此為除狼而得虎也’,故術疑之。”孫堅兢兢業業在前方賣命,袁術聽信讒言,忌憚孫堅坐大不好管,在背後斷他的糧草供應。如果孫堅不站在袁術一邊,他的實力幾乎腰斬!東邊的呂布與袁術之間,今天和明天翻臉,靠不住的聯盟。
至少說,袁術的軍事實力毫無優勢可言,又得不到其他軍事實力的支援,他有立足之本,而無兼併之力!
02.政治上,豪門士族集團不站在袁術一邊
比軍事實力更重要的其實是政治,否則的話董卓早就登基了。那麼袁術在政治上能否壓人一頭呢?
袁術從洛陽逃到南陽後,能迅速站穩腳跟,從未割據軍閥,無外乎兩點原因:一是董卓不想與袁氏豪門鬧得太僵,為了拉攏他們,給了袁術一個豫州刺史的名頭;二是他憑藉袁氏家族的身份,獲得了當地士族集團的支援。
那麼能不能說,豪門士族集團是袁術的堅強後盾呢?不能,士族集團支援袁術,是因為他站在了董卓的對立面,而袁術登基稱帝,又站在了豪門士族集團的對立面!
豪門士族集團為何不支援袁術?
首先豪門士族集團,以皇權為核心,形成穩定的利益結構連,假如袁術代漢,就意味著結構鏈的一次重建,請問袁術拿什麼收買其它豪門家族?尤其山東集團,本來就與關東集團不和,他們斷然不會支援袁術稱帝。
其次,關東集團內部也不會支援袁術。袁氏家族雖然四世三公,有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像袁氏家族那樣的豪門,關東太多了,比如楊氏,也是四世三公,還有陳氏、荀氏、崔氏等等,絕不是袁氏一家說了算,況且袁氏遠在淮南,豪門集團離開家族所在地,基本就喪失了大半條政治生命。
最後,連袁氏家族內部也不會支援袁術稱帝。袁家最狗血的事,就是袁術袁紹的兄弟鬩牆。袁紹是袁術的同父異母哥哥,不過袁術仗著嫡子身份,看不起袁紹這個庶子,張口閉口稱袁紹是“奴婢生的”!
其實袁紹已經過繼給伯父袁成,按宗法制,袁紹就是袁成的嫡子,袁術與他是堂兄弟關係,沒有理由拿出身諷刺哥哥。哥倆從小不和,在政治問題上也從來達不成一致。袁紹想立劉虞為帝,袁術拒絕:
“紹議欲立劉虞為帝,術好放縱,憚立長君,託以公義不肯同,積此釁隙遂成。”袁術想稱帝,袁紹當然義正言辭地反對!
03.新勢力,庶族集團與袁術勢不兩立
除了豪門士族,新崛起另一大政治勢力,更是與袁術勢不兩立——寒門庶族集團。
三國的歷史,其實就是庶族地主集團,打敗豪門士族集團的歷史,三國歸晉,其實就是門閥集團做政治收割機,把包革命成果的歷史。庶族集團都有誰呢?為何與袁術為敵呢?
庶族集團那時正處於發展壯大期,包括曹操、劉備、孫權,還包括諸葛亮、魯肅、龐統、徐庶等一大批士族階層,都是庶族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
庶族地主階級與豪門士族集團之間,可謂勢不兩立,矛盾就在東漢的“察舉制”,被豪門士族集團壟斷,庶族集團出仕的路經被堵塞,只能依附於豪門集團,給他們做門客、謀士,靠豪門集團的勢力,謀取一份起點很低的仕途之路。
這個人群在當時相當龐大,就連曹操都是這個人群中的一員。曹操雖然要比一般的庶族集團好很多,但是也遭到以袁氏兄弟為首的豪門集團歧視,揹著個“宦官之後”的罵名生活!
所以,新崛起的庶族集團就是袁術的天敵,永遠不可能支援他稱帝!
袁術稱帝的第三個條件:袁術自身條件夠不夠硬?再看最後一個條件,打鐵還得自身硬,袁術自身條件夠不夠強大呢?
01.內部大分裂,袁術自不量力
前面講過,袁術外部支援不夠,其內部情況又是怎樣呢?一樣很糟糕!
首先是面和心不和的孫堅,立刻宣佈脫離袁術,讓他的軍事實力損了一半!接著“親家”呂布也背盟,轉投曹操。緊接著廣陵太守吳景和大將孫賁,也宣佈脫離袁術。最後連心腹雷簿、陳蘭也背叛了他。
總之,袁術稱帝前,根本沒有認真考量過,他的內部有多少真正的核心,稱帝以後才發現,身邊全是地雷!
02.缺德寡謀,“冢中枯骨”豈能坐天下
孔融罵袁術是“冢中枯骨”,一點沒錯。這傢伙德行虧缺,頭腦笨得跟豬有得一拼,竟然做著皇帝的春秋大夢。
大概老天都動怒,在他稱帝的當年,淮南爆發大饑荒。政治家應該立刻想到,饑荒就意味著大亂的危機,要馬上想辦法賑災,保持社會安定,袁術怎麼做的呢?
“舒仲應為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術聞怒,陳兵將斬之......術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尊己陵物。及竊偽號,淫侈滋甚,媵御數百,無不兼羅紈,厭梁肉,自下飢困,莫之簡恤。於是資實空盡,不能自立。”老百姓被逼得“人相食”,他捨不得賑災,還窮兇極欲地滿足個人享受,哪裡把自己當作天下的主人了?分明是與天下為敵的賊寇嘛!
總之,袁術的個人素質,低劣得讓人髮指,他坐在袁氏家族的高起點上,盲目自大,胡作非為,陳壽對他的評價非常到位:
“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結論:無論從天下大勢,還是從袁術的自身條件,以及外部的支援力量來看,他都不具備登基稱帝的條件。袁術稱帝就是一出鬧劇、醜劇,既把自己推上絕路,也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他活該被後人譏笑、指斥!
-
9 # 火器工坊
說實話,袁術稱帝的時候,已經不再是巔峰時期,不過其實力之強,仍然是天下第一第二的諸侯。
在孫堅與劉表交戰之際,袁術坐擁荊州南陽、豫州、揚州西北之地(雖然揚州不是直轄),為當時除董卓之外實力最強大的諸侯。
奈何孫堅戰死,袁術同時與袁紹聯軍和劉表交惡,腹背受敵,在進攻曹操失敗後,只得放棄南陽和大半豫州,退居淮南。
不過雖遭失敗,袁術的實力卻仍然強大。時中原戰亂已久,淮南之地土地肥沃,沃野良田,再加上大量的遷徙人口,為袁術提供了龐大後備基礎。
隨後,袁術又聯合呂布為強援,孫堅之子孫策雖然想脫離袁術去自主創業,但是忌憚袁術的實力,雖然打下江東,卻也是作為袁術的附庸存在。
從地圖上看,袁術等於直接和間接控制了今天的蘇南、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北部,在當時仍然有數一數二的地盤而資本。
不過實力雖強,卻不代表天下無敵,袁術就是過於相信自己的實力,反而自大到迷失了自我。
簡單來說,袁術一稱帝,接著呂布就和袁術斷了聯盟,孫策也及時獨立和袁術撇清關係,這就導致袁術實力大損,這使得在最後和曹操大戰時,先前的絕對優勢已無。然後面對曹操這麼個天下雄主,失敗了到也正常。
所以說,袁術尚不具備稱帝資本,卻是利慾薰心,在權欲中喪失了理智。
-
10 # 歷史百川
我認為是具備稱帝的條件的。不過袁術自己無能,稱帝之後被曹操打敗,成王敗寇,以至於被後世嘲笑。
首先,看看袁術的勢力。袁術佔據富庶的南陽、汝南和江淮一帶,地盤雖然不大,但人口眾多,錢糧充足,當時能和袁術叫板的人只有袁紹。
其次,袁術得到了傳國玉璽。現在看來,傳國玉璽不過是一塊石頭,只是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壯大自身的實力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但是,傳國玉璽是自出世以來就被奉為國之重器,得之則受命於天,失之則氣數已盡。(曹操雖然能夠得到漢獻帝,但就算他勢力很大,沒有傳國玉璽他也不敢稱帝,因為沒有傳國玉璽就像個白板皇帝,有名無實)
對普通老百姓來講傳國玉璽可能就是一塊石頭,但是對漢末各路軍閥、知識分子而言,傳國玉璽的意義與作用可是非比尋常。
最後,漢獻帝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是真要深究,漢獻帝的皇位也不是那麼合法。漢末合法的皇帝是漢少帝,但是董卓入京,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強行廢除少帝立獻帝為帝,百官畏懼董卓所以不敢發聲。而董卓死後,各路軍閥之所以還承認獻帝的合法性是因為漢獻帝是個傀儡,有這樣的皇帝,各路軍閥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發展壯大自己。
也就是說,漢獻帝的位置本來就不是合法得來,各路軍閥只是心照不宣,不點破罷了。
袁術雖然具備稱帝的條件,也稱帝了,但是太點背,孫堅自立,呂布反叛,曹操死拼,自演了一出笑話罷了。
-
11 # 老婆是半邊天
首先我們要更正一個流傳千年的誤解——袁術稱帝了麼?
答案是沒有!
史書上講的非常清楚:“號仲家”。什麼意思?
很多人誤以為是自號仲家皇帝。其實都錯了。
真實含義是第二順位皇帝,即預備天子!
這個和王莽當年自稱的“假皇帝”“攝皇帝”如出一轍,都還不是真正的稱帝!
那麼第二個問題,袁術有自己預備皇帝的實力麼?
答案是有的!
先看地盤:當時袁術佔據荊州北部、揚州大部、兗州一部分、豫州的汝南、陳國和沛國三郡、徐州的廣陵和下邳兩郡,光看地盤面積,是南中國最大的割據勢力。
其中汝南更是東漢第二大郡,這片地區戰亂波及較少,社會穩定,百姓富庶,實力相當於現在的上廣北。
兵力方面:袁術最盛時的兵力達17萬人,這在當時絕對可以碾壓任何對手了。官渡之戰時,曹操只有區區兩萬人,而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聯手,總兵力不過五萬。這還都是袁術之後十年發展後才有的結果。
再看東漢最看重的出身: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司空袁逢之嫡次子。由於袁術的庶兄袁紹是過繼於其伯父袁成的養子,因此史書普稱袁術為袁紹的堂弟,其實兩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是袁紹母親僅是個婢女,袁紹早年在家中的地位頗見低微。
剛入仕途,袁術就被任為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別人一輩子追求的終點,卻只是他的起點。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常侍誅殺何進,袁術率先起兵進宮,誅殺宦官。有了這波正能量的操作,袁術聲望日隆。
最後看流行於兩漢的讖緯之說
袁術一直認為袁姓出自於陳,陳是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以為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說的就是自己,故袁術獲得玉璽後,常有稱帝的野心和意圖。
同時,袁術在外,還有著“袁術—公孫瓚—陶謙”軍事聯盟加持,在內,先後有孫堅孫策這種蓋世虎將的庇佑。
可以說,要論公元197年的中國,誰最有實力自稱代理皇帝,那只有袁術一人了。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習慣了以成王敗寇思想論英雄,所以很多人認為東漢末年第一個敢公開稱帝的袁術就是一個笑話,連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都不懂,事實上,袁術是一個被絕對低估的人,他的勢力也是一股被低估的勢力。
袁術是袁家的嫡長,其身份比袁紹還要根正苗紅,當袁紹在朝廷中任職中軍校尉時,袁術已經是虎賁中郎將了,袁術的官職比袁紹高;當袁紹成為司隸校尉時,袁術已經是後將軍了,袁術的官職還是比袁紹高,袁術官職比袁紹高只能說明兩個問題:
袁紹與袁術一是袁術的能力比袁紹強,二是袁術的背景比袁紹強。
袁紹曾經問曹操:天下大亂,你準備到哪裡發展呢?曹操故意不答,反問袁紹,袁紹說:我準備到河北發展,那裡人口眾多,經濟雄厚,是個可以發展的好地方,於是袁紹就去了河北,以上帝視角來看,袁紹到河北發展真的是運氣好。
袁紹而袁術自討伐董卓之後,就直接來到南陽,南陽是當時東漢第一大郡,人口超過百萬,這裡不僅經濟實力雄厚,士族眾多,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四通八達,向南可直通荊州,向北到達舊都洛陽,向東可至江淮,向西可攻關中,最重要的是這裡還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的家鄉,這裡是一塊起兵的風水寶地,當年劉秀就是從這裡起兵,最終統一天下的,袁術之所以選擇南陽,就已經有了這個打算,希望在南陽起兵,像當年的漢光武帝劉秀一樣,統一天下。
在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之後,發展最快的兩個勢力就是袁紹與袁術,他倆藉助祖上的名聲,不斷地拉攏周邊勢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袁紹拉攏了劉表和曹操,袁術聯合了公孫瓚、陶謙,再加上手下的孫堅等,整個關東地區形成了兩大鬆散的軍事聯盟,爭霸地區霸權。
袁術在這場地區霸權爭奪戰中,袁術、公孫瓚、陶謙這一方的勢力落敗,同時再加上袁術手下最能打的孫堅意外戰死於荊州,讓袁術的勢力大為受損,儘管如此,袁術的勢力在公元197年及之前仍然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勢力之一。
袁術鼎盛時期控制了荊州的南陽郡、整個豫州、及揚州的北部,合計差不多十個郡的地盤,不敢說袁術的勢力是天下最強,但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因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兩大勢力都是他們袁家的,一是河北的袁紹,二是南陽及江淮的袁術,如果袁紹與袁術兄弟倆聯手的話,那天下真沒有曹操什麼事了。
袁紹與袁術勢力範圍袁術的勢力在公元197年達到了頂峰,同時也在這一年選擇了稱帝,關於袁術稱帝的條件,從上帝視角來看,確實是不合適的,但袁術也有自己的理由,而且這些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
理由1、袁術想效仿當年的漢光武帝劉秀稱帝。
當年劉秀稱帝時,天下可不止一個皇帝,前有更始帝劉玄和新始祖王莽,後有建世政權皇帝劉盆子,都是先稱帝后打天下,這是東漢初年的傳統與當時環境所決定的,袁術認為現在東漢末年的政治環境與初年的一樣,可以借鑑,所以提出了稱帝的想法,當時漢獻帝被曹操控制在許昌,天下絕大多數人也認為漢室不可復興。
既然劉秀當年能稱帝,為何我袁術不能稱帝呢?既然漢室不可復興,為何我袁術不能稱帝呢?
理由2: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是整個漢朝一個非常有名的讖(chèn)語,讖語是一種融合迷信、占卜、預言、經學於一體的預測式語言,主要對當時時局的一種預測,這在整個兩漢是非常流行的,尤其是自從劉秀建立東漢後,官方更是喜歡研究讖語,當時不像今天,沒有這麼發達的科技,東漢時期對於讖語那是深信不疑的,就相當於今天的科學了。
袁術“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代替漢朝的,是一個在路中高大的人。
袁術字公路,也就是袁公路,公路可以解釋為公共的大路,袁術認為自己符合這個讖語,同時還朝廷了占卜行為,也都認為稱帝的時機到了,不要用今天的眼光看當時的迷信行為,古代就信這個,這可是稱帝的理由。
理由3:傳國玉璽
根據記載,孫堅攻打董卓時,攻入了舊都洛陽城,並在城中一口水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袁術知道後,把這個玉璽奪了過來,這個玉璽可是秦始皇時期製作的,用來在詔書上蓋章,代表著真命天子,是皇帝的身份證,這個事件又進一步拉動了袁術稱帝的野心,都有皇帝身份證在手,為什麼不稱帝呢?
理由4:袁術勢力還是很強的
袁術稱帝袁術在公元197年時勢力在整個天下是數一數二的,完全具備爭霸天下的資格,而且袁術還聯合了匈奴、黑山軍、白波賊、黃巾餘黨,讓他們去攻打袁紹和曹操,只可惜被打敗了,再加上孫堅意外戰死在荊州,要知道孫堅可是袁術手下頭號猛將,兩次擊敗呂布,一次打敗董卓,還斬了華雄,是唯一一個打敗董卓的人,看看曹操被徐榮打得落花流水,連命都差一點沒了,就知道孫堅有多厲害了。
只能說袁術運氣不太好,孫堅戰死,黑山軍於毒、白繞、眭固及匈奴於扶羅相繼被曹操擊敗,袁術還因此放棄南陽進入江淮發展。
所以要說袁術的稱帝條件,還是非常充足的,只不過袁術的能力有所欠缺,至於稱帝之後的慘敗,那又是一回事了。
回覆列表
不具備
但是,袁術稱帝時的勢力可以說是當時最強
初時的袁術一直在朝廷任職,他真正做割據一方的諸侯,成為一方勢力,是在董卓廢帝的時候。“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術得據其郡”
南陽在當時是個人口百萬的大郡,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袁術在這兒還是有不錯的家底,然後領軍跑去了陳留,結果“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被自己親哥和曹操狠揍了一頓,這一仗應該被打的挺慘,收拾軍馬之後他便去了九江,殺了揚州刺史佔了揚州。
在揚州經營的過程中,袁術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主要在揚州大部,豫州一部分,以及荊州一部分。
而與此同時,袁紹只是堪堪把公孫瓚主力趕出青州,但田楷,臧霸,柳毅等人仍佔據青州,袁紹還是隻能抱有冀州一地,甚至由於公孫瓚的存在,冀州北部很多區域尚且不穩定(易京在幽冀交接之地,直到公孫瓚徹底敗亡,他的勢力都沒完全離開冀州)。
曹操也僅僅在兗州站穩腳跟,仍然在和呂布的戰爭之中。
在197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袁術儼然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
只不過孫策一早就準備獨立,等袁術稱帝之後徹底與其決裂,於是由孫家各部擔任太守的揚州集體從袁術手下獨立。
然後緊接著是呂布在陳登的勸說下,帶著控制的徐州各郡與袁術決裂。
於是在袁術稱帝后的很短時間內,他的勢力範圍就從跨有三州變成了只剩本家豫州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