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著名退堂鼓表演藝術家

    據說,還在松山城中時,就曾經有人勸說洪承疇投降,被他堅決拒絕。因叛將獻城而被俘後,清兵把他帶到主帥面前,強迫他下跪,他輕蔑地說:“我乃天朝大臣,豈能在小邦王子麵前下跪! ”擺明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那麼這個錚錚鐵漢為何後來又改了主意呢?史上最“桃色”的勸降幕後——莊妃色誘洪承疇究竟有幾分可信度?   洪承疇被押解到盛京後,關在皇宮內的三官廟裡。他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每天披頭散髮,光著腳,不吃不喝,對皇太極罵不絕口。皇太極不僅不生氣,還動員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前去勸降,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疇以往在明朝的同事們,讓他們現身說法。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  在大多數人勸降無效的情況下,范文程出場了。名士就是有名士的風度,他面對洪承疇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惱怒,反而和風細雨與之談古論今,讓洪承疇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人就怕冷靜,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從牛角尖中鑽出來,發現天地之大,就不會一心求死了。  恰在這時,積在房樑上的灰塵飄落下來,落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由自主地用手輕輕撣去。這個細微的動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隨即告辭出來,徑直向皇太極稟報:“承疇不會死,這種時候,他連衣服尚且愛惜,何況生命呢。 ”  勸降洪承疇的三個版本  皇太極知冷知熱搭臺階  《清史稿·洪承疇傳》中記載,皇太極親自來到三官廟看望洪承疇,並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親切地說:“先生不會感到冷吧? ”洪承疇望著皇太極許久,終於長嘆了一口氣,說:“你是真命天子啊! ”歸降了清朝。  到這裡我們就該明白了洪承疇他不是不想投降,他是不能降!那一邊大明王朝已經告訴世人,他是民族英烈,已經為國捐軀了!這個時候,如果我洪承疇要投降大清王朝,你大清王朝必須得給我一個很好很好的說法,得讓我向全天下的漢族人有一個交代!  這個交代是什麼呢?唯一的藉口就是:皇太極是真命天子,我洪承疇是良臣終於遇到了明主,可以降了。  莊妃娘娘的“迷魂湯”  民間廣泛流傳的另一個版本是莊妃勸降了洪承疇,這個版本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洪承疇一動不動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著飢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忽然聞到一股奇香撲鼻而來,瀰漫在整個囚室中。他精神為之一振,微微張開雙眼,面前竟站著一位滿洲貴婦人,嫋嫋娜娜,一頭烏黑油亮、光可鑑人的秀髮,挽著高高聳起的雲髻,衣袖下腕似嫩藕,手如蔥白,窈窕的身材如風擺楊柳、出水芙蓉。洪承疇只覺得整個囚室變得亮堂起來,似乎連飢渴也忘了。  莊妃說:“聽說洪將軍有年過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誰來孝敬她?聽說洪將軍閨房中有結髮的妻子,偏房中有嬌美的愛妾,你捨得讓她們獨守空閨嗎? ”洪承疇聽後酸楚萬分,一言不發。莊妃覺得時機來臨,連忙從帶來的竹籃中取 出 玉壺,兩隻酒盅,倒滿人參湯說:“洪將軍已決心一死,我不敢讓洪將軍壞了名節,這是送行酒,請將軍飲下。”洪承疇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誰知“酒”剛一入口洪承疇便覺出這不是酒是人參湯,心中不由一喜,不禁連飲數杯。莊妃又說:“洪將軍已數日未進飲食,身子虛弱,再多飲幾杯吧!”說著雙手按住洪承疇的雙肩,洪承疇似乎被雷電擊了一下,不由伸出雙手,緊緊握住了莊妃的手。莊妃故意嬌滴滴地說:“洪將軍還有什麼話嗎? ”莊妃的所言所行,喚起了洪承疇對女人的思念,對生的留戀,他決心不再去死……  至於堂堂大清的皇妃怎麼能隨便委身他人?這個聽來荒唐的傳說之所以能夠流傳開來和歷史上滿蒙部族在對待兩性關係上的觀念、風俗不無關係。在那些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效能夠把一個英雄收服過來的話,不但不會受到族人的鄙視,相反,她也會像英雄一樣受到大家的愛戴與尊敬。  另一種更可信的野史  相對來說,另外一種野史的說法更可信。據說洪承疇被俘後,絕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極見勸降無效,又愛惜他是一個人才,就將他放了。但在洪承疇入關途中,遇見了一個家中的僕人,這位僕人告訴他:現在明朝上下都以為他已在松山會戰中戰死,如果他活著回去,而“所統三軍俱沒,地方俱失”,朝廷定會問罪,到時死的就不是他一個人了,他的妻子兒女都將受到牽連。洪承疇進退兩難,猶豫再三,決定返回盛京,歸降皇太極。  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就在於,當時明朝對敗軍之將確是施以嚴懲。《清史稿》記載:洪承疇歸降之後,皇太極對他說:“朕發現你們明朝君主,宗室人被俘獲不施救。而將帥戰敗被擒獲,若有人投降,君主要麼誅殺他們的妻兒,要麼將他們變賣罰為奴隸。這是舊制還是新制? ”洪承疇回答說:“以前沒有這種制度,是近年才有的。 ”皇太極十分感慨地說:“君主不賢明,臣子欺上瞞下,枉殺之事就會層出不窮。將帥死戰被擒或者走投無路歸降,為什麼要加罪於他們的妻兒老小呢?他們殘虐無辜也太厲害了! ”洪承疇聽到這裡,淚流滿面。  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九月,明太僕寺卿張春兵敗被俘之時,也曾對前來勸降的達海、庫光頭纏等人說:“如果我現在死在你們手上,我的五個兒子和三個孫子就可以活下去了。 ”同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大淩河守將祖大壽因為心繫遠在京師的次子的安危,而對是否出降頗為猶豫。他在寫給清軍副將石廷柱的信中,有這樣的字句:“若能設計,將在北京之二弟救出,此乃兄全我祖氏之大恩也。 ”  崇禎皇帝對於敗軍之將和他們的家人毫不手軟地予以嚴懲,與皇太極招降優待明軍降將的做法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歷史走到今天,假如公正地評判,相信大多數人會原諒洪承疇們的背叛,因為他們所背叛的朝廷,已經失去了天道和民心。  兩年後,清軍大舉入關。在平定中原、江南和西南地區的程序中,洪承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反證出皇太極寬廣的心胸和敏銳的政治眼光。

  • 2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洪承疇是大清需要的人才,皇太極捨不得殺他,只能慢慢地消磨他的氣節,施恩感化他。洪本身也明白皇太極的用意,故意尋死不降,以提高他的身價和找臺階臉面。當然皇太極如果給他施刑他也會叛變,因為他怕死,但是儘管投降了他會賣真勁,所以不能使用硬的方法。皇太極軟的方法終於奏效,洪承疇被誠意感動,死心塌地為大清賣命了。美人計只是手段之一。洪承疇的變節是他木身不想為大明死節。

  • 3 # 矮勞叄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筆者認為,洪承疇在明清重大歷史變革關頭,能審事度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服從清廷統一中國的大局,在清初開疆定土,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雖在仕明時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功大於過,應屬可以基本肯定的人物。筆者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應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應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不應站在某一個狹隘的政治立場,為某種政治需要服務;對農民起義應作出具體分析;必須反對和摒棄封建“愚忠”思想。只要我們以中華民族利益為大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史觀,以發展的眼光評價歷史,實事求是、大膽探索、敢於衝破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就一定能夠正確評價洪承疇,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洪承疇文韜武略,權傾兩朝,是中國明清時代一位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大概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其“大節有虧”,是漢奸,鎮壓過農民起義,應予否定;二是認為其在清初開疆定土,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功大於過,應基本肯定。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代表著不同的歷史史觀和評價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隨著大中華民族概念的架構,按照辯證唯物論史觀正確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洪承疇應屬於基本肯定的。本文謹就洪承疇的歷史功過及評價所引發的種種思考,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

    ??首先,洪承疇在清初定鼎燕京、招撫江南、平定雲貴方面建立了不可抹煞的歷史功績,為開清定土立下汗馬功勞。

    ??順治元年(1644),清廷“特令爾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中原” (1),正遇李自成義軍已推翻明朝統治的天賜良機,多爾袞躊躇不前。時隨行參決帷幄的洪承疇急向多爾袞獻策 :流寇 “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而“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2)。並具體提出嚴肅軍紀,“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3)三不政策,投降者封賞,抗拒者必誅,制訂嚴密的行軍路線和用兵方略。多爾袞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和主張,向南進兵。同時,改變過去進關掠奪財物和任意屠城的惡習,“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4),清軍一到,幾無反抗,順利攻佔北京。由於洪承疇引清軍入關有功,被清廷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同內院官佐理機務,“遂為秘書院大學士”(5),成為清初重臣。

    ??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受阻,命承疇總督江南軍務。洪承疇秉承清廷旨意,採取以安撫為主、進剿為輔的策略,招撫張縉彥及江南諸府,擒殺林金聲、黃道周,攻佔閩浙等地。三年平息江南反清勢力,對清朝安定江南局勢起了重大作用。在平定閩地唐王朱隸鍵的隆武攻權時,採用招撫其權臣鄭芝龍的做法,使清廷“不勞一矢”而得福建,避免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被時為平南大將軍的多羅貝勒博洛稱為“開清第一功”(6)。

    ??順治八年(1651年),南明殘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諸人建立以雲貴為中心的包括四川、湖南、廣西部分州縣的反清基地,合師北拒清軍。順治十年(1653),清廷授洪承疇“經略大學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承疇詳細分析敵我形勢,嚴密屯兵布守,制訂攻防戰略;同時注意安定地方,選拔人才,訓練軍隊,使“軍威殊壯,招徠撫輯,民情安悅”(7)。順治十二年(1655),洪承疇擊敗劉文秀,重創馮雙禮,盧明臣墜水死。從此,清軍控制湖廣全境。順治十四年(1657),洪承疇招降孫可望,三路軍馬入滇,規取貴州。順治十八年(1661),桂王朱由榔為清軍所俘。八年征戰,經略五省,平定西南,徹底剿滅南明永曆政權,洪承疇為清廷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次,洪承疇在安邦治國,發展經濟,緩和民族矛盾方面,也為清朝的安定發展乃至歷史上“康乾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清軍入關,佔據燕京,敲響了明朝滅亡喪鐘。然而,明末人民群眾同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卻逐漸轉化為漢滿民族之間的矛盾。尤其在順治二年,清軍佔領南京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頒佈嚴行剃髮令,“反對者,殺無赦”(8),激化了民族矛盾,爆發了遍及江南各地的反清鬥爭。除了明王室乘機反清復明外,江南廣大農民、市民、商人和小手工業者,以及一些知識分子、地主士紳,紛紛掀起抗清鬥爭。面對這種緊張局面,洪承疇採取以招撫為主、剿滅為輔的策略,大力拉攏江南地主階級,以削弱反清力量。他一面開科取士,網羅知識分子;一面疏列降順之人,請命赴部錄用。在平定江南和經略五省中,他不僅招徠了故明文臣武將,也招徠了農民軍將領,一定程度緩和了民族矛盾,減少征戰殺戮。

    ??為發展江南經濟,洪承疇多次上疏清廷,要求寬民力、減稅賦。如他要求將蘇州崇明順治二年的稅銀只徵三分,免徵鹽課、馬役等其他稅徭(9)。順治四年下旨,“免江南崇明鹽課、馬役等銀兩,允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請也”(10)。還有對江寧、池州、寧國、安慶、江西等地一些屬縣稅徭實行減免,使江南的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在經略西南期間,洪承疇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提出 “因俗而治”、“用安遠人”的方針,不改變其服飾髮式,說降土司,並及時上疏清廷,賑濟飽受災荒和戰亂之苦的邊民,有力地促進南疆的生產發展與社會穩定。在發展生產和鞏固邊防方面,他還向清帝提出修水利、尚儉樸、省徭役、定鹽法、獎耕織、開海運及邊防十二策等一系列主張(11),深得順治帝讚賞,對清廷的封建統治決策起了很大作用。

    ??再次,洪承疇在弘揚漢族文化,促進滿漢融合和民族和睦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佐理機務時,積極勸導滿州貴族尤其是清朝皇帝,學習漢族封建文化。順治初年,他奏請選派滿漢詞臣向順治帝進講六經,勸導皇帝學習漢語、漢書及儒家經典,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和典章制度,陳述施仁政的利害。在洪承疇和其他漢臣的推動下,清廷的統治者們日益重視和倡導學習漢族文化,尊孔崇儒,逐步融入到漢文化——中華先進文化的主體圈中來。

    ??洪承疇在明末清初歷史大變革中,為統一中國、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

    ??古人曰:人無完人。洪承疇在歷史上也存在過失。他為維護明朝封建統治鎮壓過農民起義,仕明的歷史並不值得肯定。他生活在朝代更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處於十分尖銳的特定環境,他的過失有的是不可原諒的,有的是可以理解的,有的是統治階級出於某種目地強加而必須重新糾正的。我們應全面公正歷史地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一分為二地評價他們的功過是非。

    ??長期以來,由於受儒家正統觀念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洪承疇一直受到非議。對於洪承疇在清初歷史地位的評價,統治階級是出於不同政治目的而變化的。康熙時期,洪承疇病逝,滿清貴族為鞏固其封建統治,籠絡降臣為其效命,稱洪承疇為“賢良之臣”,“特授世及之榮,以示酬庸之典”(12);乾隆中期,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為宣傳忠君思想,下令撰修《貳臣傳》,極力貶低降清漢官,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視為 “大節有虧之人”。辛亥革命時,出於推翻滿清的政治需要,更是將明末降清漢官視為民族敗類,洪承疇成了家喻戶曉的“漢奸”。

    ??關於洪承疇的降清問題。存在決定意識,評價歷史人物,離不開他所存在的歷史背景。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建立後真政權,並奪取遼東大片土地,逐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使滿州成為一支較為進步的封建政治力量。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重,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廣大農民反對明朝封建統治階級的農民起義不斷髮生,終於釀成1628年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明王朝宣告滅亡。1644年,明朝殘餘勢力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卻只知飲酒作樂,派餉賣官,無所作為;1645年建立的魯王、唐王小朝廷也互爭真偽,腐敗不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代表新的政治力量,卻在進城後追求享樂,喪失鬥志,以至受挫山海關,撤出北京城,節節敗退。

    ??洪承疇降清之際,正處於滿州政權、明王朝及其殘餘勢力、農民起義軍等三股政治勢力構成明末清初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互相交織,錯綜複雜的大動盪年代。災難深重的中國廣大農民本來寄希望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統治者,建立一個嶄新的能代表他們利益的國家。然而,李自成義軍的失敗使他們徹底失望了。此時的洪承疇身居“三邊總督”,為挽救搖搖欲墜的明王朝,正在作最後的戰鬥。當明末農民義軍風起雲湧之際,明軍處處敗退,唯洪承疇屢敗農民起義軍。松山一戰,卻因受崇禎掣肘,喪失戰機,導致退陷清軍重圍,兵敗被俘。此時洪承疇深受皇太極禮待,若拒降則死,或可為後人奉為盡忠報國之英模;若降清,則依儒家封建傳統文化,當涉失節而羅“漢奸”之名。身陷囹圄中的洪承疇,是降是死,一念之差。明王朝的腐朽無能,滿清的初露鋒芒及禮賢下士,洪承疇都是看在眼裡的。當然,他不可能站在今天的“大中華民族“的高度認識漢滿之爭。對於明朝的漢民族來說,此時階級矛盾是主要的,反抗統治壓迫,推翻明朝的腐朽政權才是國內的主流民意,而漢滿民族矛盾是次要的。洪承疇對於滿清投降與否,從歷史的角度看都並非大事,清廷照樣統一中國,明朝照樣滅亡;只是洪承疇本人的一種選擇而已。但為何歷來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呢?那是統治階級將其作為反面教材宣揚的結果。斯時洪承疇如果選擇拒降而英勇赴死,雖或成為民族流芳千古的壯舉,但如果用科學的歷史觀點來分析,則大可不必為洪承疇忠於明室、充當封建統治者的殉葬品而叫好。承疇降清,《貳臣傳》說“有虧大節”,他們的“節”就是儒家思想所指的“忠君”、“忠臣不事二主”,也就是說,洪承疇必須為腐朽的明朝而死,而不能為新生的政治力量——滿清而生。但洪承疇卻偏偏順應歷史潮流,不為行將滅亡的明朝作殉葬,願為新興的清廷效力。當然,彼時的洪承疇對明朝和滿清不一定有這樣深刻的認識。但他必竟是明朝重臣,當他權重“三邊總督”時,尚有楊嗣昌、楊希旦等彈劾他“養寇稔亂”、“暮氣難振”而求誅殺;當他松山之役的關鍵時刻,卻受到兵部尚書阿新甲及崇禎皇帝的掣肘,以至受圍被俘。對於明廷的腐敗和無能,洪承疇不能沒有感覺;對於滿清皇太極的禮遇也不會無動於衷。在此關鍵時刻,洪承疇能分析利弊,把握時機,站到新的政治力量一邊,才有後來成為開清重臣的機會,歷史也證明走這一步是正確的。洪承疇的降清,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社會穩定和民族和睦,是無可非議的。

    ??洪承疇歷史上也曾充當明朝的統治工具,殘酷鎮壓過農民反抗統治階級的鬥爭,這是他的過失的一面。從儒家傳統而言,他是屬於清正廉明的封建士大夫階層中的官吏。1616年中進士之後,十三年奮鬥才官至糧道參議,後來正由於他屢敗農民起義軍,才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重要將領,成為明王朝的重臣。洪承疇除鎮壓明末的李自成義軍外,還鎮壓了清初的江南反清鬥爭,但兩者性質完全不同。清軍南下時,由於廣大民眾對明朝腐朽政權的痛恨,沒有受到多少反抗。清廷的決策者多爾袞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頒佈嚴行剃髮令,嚴重侵犯了漢民族的尊嚴,激發民族矛盾,引發了江南各地的反清鬥爭。這場鬥爭中,既有以反清復明為目的南明遺留勢力,也有農民、市民、商人、小手工業者和地主士紳、知識分子的參加。構成了良秀難分的複雜的統一戰線。這場抗清鬥爭,對於糾正清朝某些政策上的失誤是有幫助的,但阻礙了清朝統一中國的行動。洪承疇秉承順治皇帝旨意,採取先招撫後進剿的方法是正確的,順應歷史發展和國家統一的需要。

    ??綜上所述,洪承疇是清初開國重臣,其所作貢獻對於清初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雖然也曾鎮壓過明末的農民起義,但功勞是第一位的,功大於過,洪承疇應屬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長期以來,由於儒家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統治階級出於自身政治需要而強加給他的“漢奸”等罪名是不能成立的,不正確的評價應該推倒,還給洪承疇歷史的本來面目。

    ??三

    ??關於洪承疇的功過評價,涉及到不少歷史事件和人物,觸及千百年來形成的儒家封建傳統觀念及史學界的某些禁區,因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和思考。這裡也就與洪承疇的評價幾個有關問題提出商榷。

    ??一是評價歷史人物,應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朝代的更迭是正常現象,新興的政治力量必然取代腐朽的政權,這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矛盾鬥爭的最高表現,正是由於有這種矛盾的衝突與統一,再衝突再統一,促使政權的不斷更迭和社會歷史的不斷髮展。任何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都應該放到這個大前提中去評價,才能經得起歷史長河的考驗。有了這個前提,洪承疇從腐敗的明朝中審時度勢,投身到另一個新興的政權中去,何罪之有?他同其他舊朝廷舊政權中殺出、轉為新朝廷新政權服務的官員一樣,雖是舊朝廷舊政權的“叛逆”,卻是新朝廷新政權的功臣,歷史的功臣。洪承疇平定江南、經略五省,發展生產,有利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安定,苻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是評價歷史人物,應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我們擁有56個民族,民族不分大小,均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岐視,以華夷之分評價歷史人物只能走入大漢族主義的圈子,不利於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不少人正是由於看不到這一點,視清朝為外族,凡是抗清者均為民族英雄,降清者均為民族敗類,缺乏全域性的、大中華民族的定位。

    ??三是評價歷史人物,不應站在某一個狹隘的政治立場,為某種政治需要服務。歷史不等同於政治,不應因某個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而任意篡改歷史。乾隆時期的《貳臣傳》正是為宣揚愚忠、防止造反、鞏固其封建統治而出籠的。《貳臣傳》中的降臣情況複雜,應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盡作“大節有虧”之人。王宏志教授的《論“貳臣”》對此作了詳盡的剖析。《貳臣傳》是一篇影響十分惡劣的宣揚封建思想的唯心史觀的作品,應予批判。

    ??四是對農民起義應作出具體分析。農民起義是指農民組織起來反抗壓迫和剝削的鬥爭,曾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但又是一種複雜的鬥爭形式,應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應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更不能說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我認為可分為四個型別:一是以推翻統治階級為目標的、組織嚴明的大規模農民運動;二是運用宗教、迷信等形式,為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組織農民進行推翻舊統治者的鬥爭;三是一些地方農民聯合起來,反抗政府的貪官汙吏和某些政策;四是個別農民不滿地方官吏、惡霸、豪紳欺凌,嘯聚山林成為“草頭王”。第一種型別因其順應國內尖銳階級矛盾,一呼百應,形成全國性反抗浪潮,對歷史的發展進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種型別是一種被利用的變了顏色的“起義”,實質是政權的更換形式,對農民大眾不可能帶來根本的好處;第三種改良性質的起義,由於良莠不分、缺乏全域性性的呼應和支援,必然被統治階級利用、分化以至各個擊破;第四種“義舉”則純屬擾亂地方,雖劫富濟貧,卻也打家劫舍,對於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有弊無利。

    ??五是必須反對和摒棄封建“愚忠”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封建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其中一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應予發揚光大;但一部分諸如倡導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愚忠”、“唯命是從”、“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等,卻是統治階級奴役屬僚、愚弄人民的精神理論和麻醉劑。國人唯上唯書、不求自強的奴性即源於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能由於其對統治階級的不忠即予輕率否定,不能以封建統治者的好惡評價歷史上的人和事;必須衝破儒家封建傳統文化的束縛,摒棄儒家“愚忠”思想說教,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史觀,把歷史研究從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糾正被傳統觀念扭曲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只要我們以中華民族利益為大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史觀,以發展的眼光評判歷史,實事求是,大膽探索,敢於衝破封建傳統觀念的束縛,就一定能夠正確評價洪承疇,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 4 # 愛寧卡屯

    先說一下洪承疇的背景。洪承疇字亭九,福建南安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大家注意,萬曆四十四年就是1616年,也是天命元年,就是努爾哈赤在這一年建立後金,黃衣稱朕,同明朝要分庭抗禮。恰恰在這一年,洪承疇中進士了,這也就意味著洪承疇的一生要同清朝結下不解之緣。洪承疇中了進士之後,萬曆、泰昌、天啟這三朝洪承疇都沒有受到重用,到了崇禎朝,洪承疇開始受到重用。為什麼崇禎朝洪承疇受到重用?因為崇禎初期,西北農民軍蜂起,崇禎知道洪承疇知道軍事,就派他做三邊總督,去同農民軍作戰,農民軍的闖王高迎祥在同洪承疇作戰當中,被洪承疇打死,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就接過闖王的旗幟也成闖王,他率著軍隊進入四川,洪承疇統帥軍隊同他作戰,李自成不敵,就是敗走陝西,洪承疇派他的部下叫曹變蛟統帥軍隊,李自成大敗,李自成以十八騎遁走商洛,就是李自成最慘的時候僅僅有十八個騎兵,僅有十八個人騎著馬,敗走到商洛地區,從此農民軍處於一種低潮的階段。洪承疇大敗農民軍的同時,東北滿洲已經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且當時沒有沙俄勢力深入到外興安嶺。從崇禎三年開始,滿清多次繞過山海關,突破長城的不太險要的關口,攻入關內。名將曹文詔,督師盧象升等大將先後殉國。能擋住滿清的人越來越少。天啟末年,孫承宗,袁崇煥等人在關外訓練出的關寧鐵騎,構築的寧錦防線是關外抵禦滿清的最後,也是最有效的屏障啦。在滿清志得意滿的又一次返回關內後,終於在1635年下定決心攻擊寧錦防線。松山大戰爆發。為了保住松錦,崇禎皇帝派洪承疇都督八總兵出關延敵,全明精銳集聚東北。但是最終清軍又一次戰勝了軍心不齊的明軍,大明箕裘隳散,洪督師也被俘啦。

    洪承疇兵敗被俘前堅決拒絕投降,因叛將獻城而被俘後,清兵把他帶到主帥面前,強迫他下跪,他輕蔑地說:“我乃天朝大臣,豈能在小邦王子麵前下跪! ”擺明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那麼這個錚錚鐵漢為何後來又改了主意呢?史上最“桃色”的勸降幕後——莊妃色誘洪承疇究竟有幾分可信度?   洪承疇被押解到盛京後,關在皇宮內的三官廟裡。他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每天披頭散髮,光著腳,不吃不喝,對皇太極罵不絕口。皇太極不僅不生氣,還動員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前去勸降,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疇以往在明朝的同事們,讓他們現身說法。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  在大多數人勸降無效的情況下,范文程出場了。名士就是有名士的風度,他面對洪承疇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惱怒,反而和風細雨與之談古論今,讓洪承疇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人就怕冷靜,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從牛角尖中鑽出來,發現天地之大,就不會一心求死了。  恰在這時,積在房樑上的灰塵飄落下來,落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由自主地用手輕輕撣去。這個細微的動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隨即告辭出來,徑直向皇太極稟報:“承疇不會死,這種時候,他連衣服尚且愛惜,何況生命呢。 ”

    最終洪承疇還是投降了清廷,坊間一直流傳著洪承疇被莊妃色誘後投降的故事,但是其實莊妃勸降洪承疇不可信。

    第一,文獻沒有記載。這麼重大的事情,滿文文獻、漢文文獻,朝鮮文文獻,沒有記載,經典沒有記載,檔案也沒有記載,可以說,沒有一條文獻根據。第二,違反後宮制度。後宮是有制度的,一個皇帝的愛妃你怎麼可以一個人出了宮,到一個俘虜將領的囚所,敵對方的將領的囚所,一個人,宮廷制度是不允許的。第三,安全沒有保障,莊妃已經有了兒子了,福臨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太極的兒子很少,個個視為珍寶。莊妃離開了皇宮,離開了兒子,單獨一個人,也沒有警衛,到洪承疇的囚所,洪承疇當時下決心我絕食,我要死,要殉大明皇朝。如果一個愛妃單獨到那兒去,出了閃失,責任何等重大呀,皇太極怎麼會做這種愚蠢的事情?第四,身許更屬荒謬。皇太極是大清國的一國之君,莊妃是他的愛妃,而且還給他生了皇九子福臨,他怎麼會派他自己的愛妃到敵國的一個將領囚室裡面,用色情來換取洪承疇的投降?洪承疇在皇太極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俘虜,我說莊妃身許洪承疇,勸說洪承疇投降,這不僅是戲說,而且是胡說。第五,雙方語言不通。洪承疇說漢語,而且還是閩南的漢語(他是福建人),莊妃是蒙古族人,說蒙古語,到了皇太極的宮裡頭,學了滿語,就是莊妃會說滿語,也會說蒙古語,就是不會說漢語,當時關外的漢人不能進到後宮裡邊,她沒有機會同漢人進行交談,所以莊妃會說滿語,會說蒙古語不會說漢語,那麼莊妃到了洪承疇這兒,兩個人語言不通,又不能有翻譯第三者,有翻譯第三者又不能發生那種感情的事情。所以,從語言來說,他們沒法交流,不可能用色情和身許來勸說洪承疇投降,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莊妃勸說洪承疇投降,歷史上沒有這件事情,純屬戲說。

  • 5 # 清史宴

    美人計只是一個臺階而已,說到底還是殺人如麻的洪承疇怕死。

    洪承疇在大明可謂官至極品,榮華富貴享之不盡用之不竭,那麼現在他被滿清俘虜了,滿清的皇帝會給他怎樣的待遇呢?還有就是滿清的皇帝對他洪承疇重視到何種地步呢?這些都是洪承疇本人拿捏不準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滿清的皇帝是想入駐中原的,那麼為了籠絡漢人的心,皇太極是一定不會殺他的。現在洪承疇需要做的就是抬高自己的身價,以獲得更加豐厚的回報,於是老洪開始了絕食,作出視死如歸的姿態,證明自己是效忠大明的。接著便是皇太極的輪番勸降,最後連美人計都用上了,此時的老洪看著火候,也差不多了,於是便做了個順水人情,投降滿清了,充當滿清入主中原的急先鋒。

  • 6 # 魏德雲

    明末,狼煙四起,洪大帥充當了救火大隊長,功不可滅,為大明帝國流血流汗,拼將一死,末了,敗在了石榴裙下,400年來,今多少人噓嘆,又說不出滋味,《明史》有傳,不過是貳臣傳也。忠耶奸耶,莫衷於是也。當之時,明清兩軍對壘,洪領十萬大軍破陣,見清軍強大,用守勢,怪守而出,皇太極無計可旅,怎奈崇禎小兒耳根軟,逼洪帥出戰而全軍敗亡,身被俘,心頗堅,想死,死不了,柤活,就只能象條狗一樣的話下去了,話在屈辱中,話在夢磨中,活在女人堆中,治在咒罵聲中,活在萬人戮脊背中,話在一家老小充軍中,慘死中,他服軟了,他放下了士大夫高責的頭鱸,他一不做,二不休,邦大清出謀獻策,將大明江山統統納入大清版圖,這就是他唯一的選擇,沒退路,或許用對新主子的忠來換回一點點自尊,一點點尊嚴吧。悲情人物也。

  • 7 # 論史

    美人計在清史稿上並沒有記載,我覺得洪承疇首先心裡還是害怕死亡的,捨身成仁畢竟需要很大的勇氣,非常人所不能為也!我覺得洪承疇確實是動搖了。另外清廷對洪承疇的心理攻勢也非常高明,使用了溫水煮青蛙的方法,從降臣到皇太極本人輪番勸說,不停的對其發動心理攻勢。大家來看看清代宗室昭漣的《嘯亭雜錄》,在《用洪文襄》一文中就反應了這個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篇章中,昭漣引用了毛奇齡的說法:洪承疇確實受到了誘惑,所謂“繼命優人誘惑。洪故閩人,夙習好男寵,因之失節”。裡面並沒有孝莊誘惑一說,而是優人。

  • 8 # 腳踏一枝梅

    譭譽叄半的洪九老!洪降清非中美人計耳,乃惜命也。貪生怕死人之天性,螻蟻尚惜命何況人乎?以明末清初之境況看,在明朝洪乃不忠不義不仁不信……N個不的罪人,罪大惡極當誅九族。而在清朝卻是若干個好的功臣,功大至極當重賞。故洪是個陰陽臉,半紅半黑。

    晚年應歸依佛門,在青燈古佛頌經中尋求心靈的雞湯。

  • 9 # 狼屠城3

    洪承疇雖然敗了,但並非他不中用,朝廷不派援軍是主要原因,所以在清軍眼裡,他依然是個人才。這樣的人才,他們當然捨不得殺,要他“為我所用”。洪承疇卻死也不降,還絕食數天,差點餓死。

    因深受國恩,他也曾經想過以死報國,可是他下不了決心。終於被皇太極看出他企圖苟活的慾望,於是親自解下貂皮袍子披在洪承疇的肩膀上,溫柔的慰問:“先生,不冷嗎?”洪承疇架不住這溫柔一刀,降了。

    投降後洪承疇曾為感激崇禎皇帝的寵幸,寫了副對聯貼在廳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他降清後,有人將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

    雖然洪承疇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但死後還是被滿清統治者列為貳臣!

  • 10 # 滿樓書坊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本是明末祟禎的肱股之臣。

    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被封為兵部尚書,曾率部於潼關大破農民起義軍,迫使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

    後來,滿洲人侵犯邊關,洪承疇又被授為薊遼總督,率大軍出山海關救援錦州,但在松山之役中彈盡糧絕,洪承疇和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等都被俘虜。

    訊息傳來,明廷大震,崇禎下令輟朝三日,並以王侯的規格在京城舉行了悼念儀式,“予祭十六壇”(七日一罈)。

    不料,祭到第九壇時,卻傳來了洪承疇降清的訊息——好尷尬!

    《清朝外史》中說,洪承疇四人被俘後,皇太極為震懾洪承疇,將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三人殺了,而特意留下洪承疇,並將械送至盛京(今瀋陽)。

    據說,洪承疇開始誓死不屈,日夜篷頭跣足,詈罵不休,並且引頸待刃,“只求速死”,隨後又絕食七日,但仍然“求死不得”。

    皇太極愛才心切,令人百般勸降,始終不能降服。後來皇太極就問其他明朝降將,有什麼可以討好洪承疇的,有人則以好色對。

    皇太極聽後大喜,命十多個年輕漂亮的滿族少女前去好生侍侯,但洪承疇對於這些少女的誘惑不予理會。

    據說,皇太極最後竟然派出妃子博爾濟吉特氏前去勸降,最後才將洪承疇拿下。

    當然,這只是清末民初無聊文人故意埋汰清廷而編出的野史了(本題答案!)。

    事實上,洪承疇投向皇太極實為個性使然,絕非偶然,也不需要什麼色誘不色誘(皇太極也不可能讓自己的妃子參與這種事)。

    據說,皇太極本打算將“寧死不屈”的洪承疇給殺了,但有個細節救了他。

    當時,皇太極派他最寵信的大學土范文程前去勸降,洪承疇開始是大肆咆哮,百般辱罵。

    范文程則耐著脾氣,既不發火,也不提招降的事,而是和洪承疇聊起家常。

    兩人談話時,樑上突然掉下塊燕泥弄髒了洪承疇的衣服,洪承疇便一邊說話,一邊屢次拂拭。

    范文程把這個細節看在眼裡,隨後將這事回奏皇太極,說:

    “洪承疇不會尋死的,他對自己的破袍子還這麼愛惜,何況他的生命?”

    皇太極心想也是,這才打消了殺洪承疇的念頭而改為極力勸降。這不,成了。

    ~~~~~~~~~~~~~~~~~~~~~~~~

    歷史無限精彩,持續更新中~

    ~~~~~~~~~~~~~~~~~~~~~~~~

  • 11 # 鋒楓2016

    個人認為洪承疇降清是一個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定!坊間所傳的孝莊用美色勸降洪承疇在正史中並無記載,大多是文人意淫瑕想出來的事!

    松錦之戰,明軍精銳盡失,明朝葬送了最後的本錢。明朝再也沒有能為南剿李自成,北抗皇太極了!這一點洪承疇心裡很清楚。在當時中國爭天下的三方勢力中,滿清無疑是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政治力量。在經過皇太極近十七年的努力,滿清已經具備中國所有封建王朝所具有的特質;而中原李自成等義軍本來就一群烏合之眾,洪承疇打心裡瞧不起他們。洪承疇曾擔住中原五省總督,幾乎將中原義軍剿得一乾二淨。洪承疇不可能投李闖義軍。

    松錦大敗,洪承疇被俘,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拒絕投降清朝,為明朝殉節;二是投降滿清,換個新主子。洪承疇老奸巨滑,並不是那種會為國盡忠的仁人志士,他也沒有那種殺身成仁的勇氣!所以被俘時早已打定主意投降滿清!缺的只是一個投降清朝的藉口和臺階。

    被關押在三官廟時,洪承疇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頗有絕食為國盡忠的勢頭,前來勸降的前明降臣降將都被他咒罵出去。其實是這些人的級別不夠。洪承疇心裡早已盤算好!要想在新朝裡立足,就必須要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來勸降!他的心思被前來勸降的范文程看穿,皇太極親自到三官廟看望洪承疇,洪承疇感激惕淋,誠心降清。為大清入主中原,平定南明立下汗馬功勞!真是

    復楚情何極,

    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

    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

    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

    一片月臨城。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洪承疇投降,與美人計沒有任何關係。

    洪承疇被清軍俘獲後,自始至終堅決不投降,不但大罵皇太極,還絕食。但是當有個叫范文程的人去看了他一眼後,便肯定地告訴皇太極,洪承疇肯定會投降。他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呢?

    (洪承疇)

    崇禎十五年,松錦大戰幾乎讓明軍全軍覆沒,堅守松山半年的洪承疇兵敗被俘。

    當時的皇太極一心想要統一中原。因此他對明將多方拉攏,並許以高官厚祿。因此在明末時期,不少明朝官員主動歸降皇太極,比如滿腹才學的范文程和明朝參將鮑承先等人,都因為歸降皇太極受到了重用。

    洪承疇時任薊遼總督,是當時降將中官職最高的一個,再加上他文武雙全,因此對他的勸降,皇太極特別重視。

    據《明季北略》記載,清軍把洪承疇帶到皇太極面前,強迫他下跪。他輕蔑地說:“吾天朝大臣,豈拜小邦王子乎!”擺明了將生死已置之度外,要殺要剮隨便你的態度。那麼他又是怎麼改變主意的呢?

    皇太極屢次派人去勸降,都被洪承疇罵得狗血淋頭。清廷見他太過剛硬,就將他關押在皇宮裡的三官廟中,不給飯吃,只給菽水喝。

    洪承疇乾脆披頭散髮,鞋也不穿,做絕食抗爭。不僅如此,還大罵皇太極,頗有要和清廷對抗到底的氣魄。

    皇太極並不動怒,反而欽佩他的勇氣,於是發動已經歸降的洪承疇舊同僚輪流去勸降,結果也被罵得狼狽而逃。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范文程決定去試一試。

    (范文程)

    范文程是個很會做思想工作的文官,他不像別的漢官見到洪承疇就直奔主題,要洪承疇投降。他坐在那裡,慢條斯理地談古論今,講些仁義道理。洪承疇躺在床上,只是閉目養神,對他不理不睬。

    洪承疇可不是大老粗,他最先就是憑著才華考中進士,做了朝廷文官。所以范文程講的道理他都懂,他也深覺有道理,於是睜開眼來看了一眼范文程。

    就在這時,樑上掉下一塊燕泥, 正落在洪承疇的衣襟上。洪承疇看到了,便將燕泥輕輕撣掉,然後又閉上了眼睛。

    范文程見此,心裡有了眉目。結束造訪後,便向皇太極稟報說:“洪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的確,洪承疇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自入仕以來,歷任三朝皇帝,最後才得到崇禎器重,成為邊關大將。沒想到宏圖未展就成了階下囚,心裡自然很不甘心,之所以求死成名,也是有原因的。

    當時的明朝已是大廈將傾之勢,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如火如荼,一路勢如破竹,攻陷軍事重鎮和城池無數;外有皇太極已平定北方,又和蒙古結盟,全心攻打明朝邊境,準備攻入中原。

    內憂外困的明廷也是一窮二白,連軍餉都發不出。官員各打各的算盤。崇禎也疑神疑鬼,凡是前線吃了敗仗,將領必定會受到嚴厲的軍法制裁,嚴重者還要株連家族。因此許多邊將頂不住壓力,紛紛投降了清廷。

    早在松山時,就有人勸洪承疇投降清廷,被洪承疇一口回絕。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為崇禎待他恩遇有加。因此,他在成為俘虜後,是抱著“殉國”的打算回報崇禎的。

    范文程見過洪承疇後,皇太極決定採用進一步的行動。在洪承疇絕食的第9天,皇太極表示,洪承疇不投降算了,把他給放了。

    這事兒顛覆了洪承疇的看法。他在內心對皇太極有了一絲好感,再加上在三官廟呆得這些天,也讓他重新認識了皇太極,所以他對皇太極沒有當初那麼牴觸了。不過,他還是打算儘早回到明朝。

    (皇太極)

    就在洪承疇入關後急急忙忙往家趕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讓他改變了主意,這個人是誰呢?

    原來這個人是他府上的一個僕人。這個僕人見到他大吃一驚,告訴他說,朝廷以為他已經戰死沙場了,崇禎還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烈士追悼會,並將他的家人列為烈士家屬,給予種種厚遇。

    得到這個訊息後,洪承疇頓時又陷入兩難之境,如果他此時回去,必定會揹負松錦之戰全軍覆沒的罪責,到時不光他被崇禎處死,他的家人也會受到株連。

    思來想去,洪承疇決定歸降皇太極,待日後再想辦法救出家人。就這樣,洪承疇又回到了盛京。

    據《清史稿·洪承疇傳》中記載,當他回到盛京,皇太極親自出來迎接他,見他衣衫單薄,急忙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到他的身上,關心地說:“天氣甚冷,要愛護身體。”

    洪承疇聽聞,長嘆一聲:“汝真命天子也!”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崇禎朝的重要支柱之一,洪承疇南征北戰,為明朝掃平農民起義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一場松山之戰的慘敗讓洪承疇的人生軌跡出現了巨大的轉變。

    從此,一個兢兢業業為大明社稷奔波的忠臣不見了,一個甘為侵略者鷹犬,向同胞舉起屠刀的劊子手出現了。

    1、洪承疇想要建功立業

    怕死是人的天性,但洪承疇明顯比一般人更怕死,因為,他的理想還沒有實現!

    在明朝末年這個所有人撞鐘瞎混的大環境中,洪承疇無疑是非常另類的,也是非常可貴的!

    但是,明朝末年的環境和其他朝代還有很大不同,除了關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關外的後金也在不斷壯大, 東南沿海還有西方殖民者躍躍欲試。

    最可怕的是,此時的最高領導崇禎還是個二桿子,特點就是瞎指揮還不擔責任,行事急躁且不計後果。幹掉魏忠賢雷厲風行,但是對後面的政權建設一臉懵逼,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明朝朝廷烏煙瘴氣!

    1628年,崇禎裁撤了驛站,剩下了80萬兩的開支,然後換來一個李自成!

    而在手下的武將們跑斷腿才把農民軍撲滅,崇禎又講起了仁義,明擺著養虎為患。對於這樣的領導,洪承疇沒有怨言,因為文官出身的他,直到如何忠君,做一個好員工!

    洪承疇一直很努力,在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鎮守陝西,農民起義軍一度很消停。

    然後,皇太極開始進攻。無將可用的崇禎只好將洪承疇調到遼東,然後將洪承疇送上了絕路!

    松山之戰失敗後,洪承疇被皇太極所俘。

    洪承疇大義凜然,堅決不投降皇太極。但是他的內心不甘心,也許內心真的不是怕死,而是想著自己未盡的功業。

    洪承疇幻想著皇太極能像諸葛亮七擒孟獲那樣,因為敬佩他的正氣將他放回去。但是皇太極正在擴張,正是用人之際。所以皇太極不惜一切要勸降洪承疇!

    關於是不是用了美人計。很多野史寫得繪聲繪色,還說孝莊和洪承疇睡了一覺,然後洪承疇終於被枕頭風拿下了。這不僅是在侮辱洪承疇無志,也是在侮辱清朝無能!

    所以洪承疇最後投降,不是美人計,也不是《明朝那些事兒》中說的他意志力薄弱。

    從他之後的舉動來看,他確實是想建立一番功業。

    只不過,己方變敵方,越是賣力,敵人就越看不起。而且,罪孽就越深重!

    2、洪承疇對明朝徹底失望

    在松山之戰前,洪承疇鎮守陝西,起義軍一向很消停,作為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的他,忠實完成了崇禎交給的任務!

    然後,皇太極進犯,洪承疇被調往遼東。

    和24年前的薩爾滸之戰一樣,敵人進犯,明朝匆匆組織防禦,臨時拼湊了一支雜牌軍前往前線,然後配一個大將指揮。上次是楊鎬,這次是洪承疇。

    不同的是,上次楊鎬真的是在瞎搞。而這次洪承疇是能力出眾,有備而來!

    不過,不變的,永遠是明朝軍隊那一擊就潰的低迷戰鬥力!這一點,楊鎬沒法,洪承疇也沒法!

    所以洪承疇玩起了廉頗的套路,固守陣地,等到城外的皇太極彈盡糧絕了自己就撤退了。

    可是崇禎真的就是趙孝成王!因為明朝的當時的趙國一樣,確實無力支撐一場規模並不大的消耗戰!

    所以,崇禎等不了。和催促孫傳庭出潼關和李自成決戰一樣,洪承疇也在崇禎的不斷催促中匆匆出戰!

    800多年前的唐玄宗也是催促哥舒翰出戰,最後丟掉了長安。800多年後,崇禎再次催促,於是潼關失守,松山之戰慘敗!孫傳庭死後,崇禎沒有任何撫卹的表示,好像一個完全不相干的人!洪承疇好一點,松山之戰剛剛失敗,崇禎就急急忙忙輟朝特賜祭九壇,在明朝屬於國葬的級別!

    你是多希望我死啊!當洪承疇從僕人口中得到這一訊息時,內心是有多心寒啊!

    雖然無兵可用,雖然可以聚攏民心,但是崇禎的做法,確實讓人十分不爽!洪承疇終於明白,跟著這樣的皇帝,註定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洪承疇投降了!

    洪承疇的投降,對其個人而言,是一次普通的選擇,但是對於當時的明清大環境而言,他的行為比范文程更加惡劣。范文程身為明朝人投降清朝,成為清朝鷹犬十分可恨。但是他畢竟不成器,在明朝最多就是個生員。而洪承疇是明朝的一品大員,是掌握著明朝最高機密的封疆大吏。他的變節,對明朝造成的影響是毀滅性的。果然,洪承疇投降不到兩年,大明滅亡!

    可惜,洪承疇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為了他的理想,他並不在乎自己的名節!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人!

    所以,洪承疇是一個無法洗白的漢奸!

    今天的很多人,以洪氏後人的名義,大肆為洪承疇樹碑立傳,名為祭祀先祖,實為擾亂思想,顛倒是非,這種行為,註定會遭到人民的不齒和唾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4 # 花開時節思春秋

    這裡簡要歸納總結有關洪承疇降清事件的觀點:

    第一,洪承疇被俘之初,保持氣節、絕食相抗、堅決不降是事實。

    如果在松山被俘的時候,大清將洪承疇與巡撫丘民仰、總兵王廷相、曹變蛟等一起斬殺,洪承疇在歷史上就是明之文天祥,一樣“留取丹心照汗青”。

    洪承疇松山城陷落後,皇太極下令把洪承疇及祖大樂等祖家之人送往瀋陽,大明巡撫丘民仰及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等官員百餘人及兵丁3063人就地被殺。皇太極不殺洪承疇,是因為“欲收承疇為用”,留下祖大樂等祖家之人是為了招降錦州守將祖大壽。

    《明季北略》裡說他被俘後,不屈,命之跪,承疇曰:“吾天朝大臣,豈拜小邦王子乎!”押解到瀋陽後,《沈館錄》裡說,洪承疇絕食相抗,“米漿不入口者七日”,但“求死不得”(估計採取了強制措施)。

    第二,在洪承疇被俘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裡,從松山到盛京,從最初的堅貞不屈到求死不得,從畏死幸生、心思浮動到最終降清,洪承疇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和艱難選擇。第三,皇太極“解衣衣我”、 洪承疇 “叩頭請降”應該只是雙方達成協議後的一出經典政治戲。

    洪承疇降清主要有三種說法,即太宗感化說、太后誘降說、釋放後回降說。這些解釋或過於簡單,或沒有根據。目前,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太宗感化說。我認為,這一說法只是符合一部分事實,真實情況可能是皇太極與洪承疇達成了某種協議,而並非單方面的感化。其實,皇太極“解衣衣我”、 洪承疇 “叩頭請降”只是雙方達成協議後的一出經典政治戲,洪承疇降清的真正原因無非是“畏死幸生”、功名心重。

    《清史稿·洪承疇傳》中“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這一段話,可以進行新的解讀。其中,最關鍵的是三個關鍵詞:“泛及今古事”、“拂去之”、“遽歸”。

    雙方借“泛及今古事”、“拂去之”,相互暗示溝通了投降條件和方式。洪承疇可能有意說到了楚漢相爭時朝信與劉邦、項羽的典故,中國歷史上一些降臣不戰舊主等之類的故事。洪承疇被囚之後,不可能是因為潔癖症犯了才對衣服上的灰塵“屢拂拭之”,而是暗示降清的條件:“你主當視我為士大夫,如漢王劉邦一樣重用於我,解衣衣我。”實際上,范文程對同為士大夫的洪承疇“拂塵拭衣”之舉,肯定不僅看出了“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這一層最表層的含意,而且悟到了洪承疇傳遞出的真實意圖。因為,儒家之士自然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衣冠”的特殊內涵。為什麼范文程要趕緊回去稟報皇太極?因為,他已經知道了皇太極需要的答案和洪承疇的條件。

    範程相會,這一天是五月三日。隔日(五月四日),就是皇太極表演“解衣衣我”的日子。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文程遽歸告上曰”之後,皇太極當即同意了洪承疇降清的條件和方案,隨後范文程再與洪承疇商議具體細節。如果沒有達成投降意見,皇太極怎麼隔日就敢去“臨視”,不怕洪承疇仍然破口大罵,有辱聖譽?當時,皇太極正在想方設法招降洪承疇,怎麼可能讓洪承疇衣服單薄?只有一種解釋,作戲。

    至於皇太極與洪承疇到底達成了什麼協議,我們肯定無法盡知。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至少有兩點是確實的:一是“解衣衣我”的投降方式,實際就是要體現皇太極對洪承疇的信重。二是降臣不戰舊主。皇太極極力招降洪承疇,為什麼只是將洪承疇編入漢軍鑲黃旗下,卻沒有任命具體官職?為什麼直到崇禎自縊、大明滅亡,洪承疇才真正出山,開始為多爾袞、順治皇帝出謀劃策、四處奔走,成為清朝入主中國的“引路人”。只說皇太極對洪承疇有所防範,解釋不通,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雙方已有約定,崇禎皇帝未亡,洪承疇不出山(當然雙方都心知肚明崇禎的大明大限將至)。

    第四,太后誘降說,純屬無稽之談,絕無可能。

    因為,道理很簡單,於理不合。皇太極、莊妃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這樣做的可能和必要。也有人說,莊妃不懂漢語,雙方無法溝通。再說,滿人與漢人的審美觀是有很大差異的。如果真有色誘這樣的事,後來與莊妃有密切關係的多爾袞、順治皇帝怎麼可能那麼重用洪承疇。後世之人評判歷史人物之功過,不必再著眼於流傳甚廣的各種八卦傳聞(主要出自文學作品、民間傳說),洪承疇降清事件中的豔情、傳奇色彩可以去矣!

    第五,釋放後回降說,也難以成立。

    皇太極怎麼可能釋放洪承疇這麼重要的人物。洪承疇在此時只有兩種結果,要麼死,要麼降。

  • 15 # 瀟湘夜雨l

    洪承疇之所以投降,是因為他不想死!

    雖然洪承疇被抓的時候,表現的很有氣節,絕食明志。

    這不過是儒家社會,士大夫階層的傳統價值觀。也就是說中華文化,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標準。

    在這種文化環境之下,任何人都要遵循此道。若是違背,就會被萬人唾棄,臭名昭著!

    這個時候洪承疇內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身為人臣,必須得忠君愛國、肝腦塗地;另一方面,他又想活命!

    所以他需要一個臺階下,他不想站在為國為民、死而後已的制高點上。

    於是皇太極出手了。。。。。。據史料記載,其雲“解衣衣我,叩首請降”。

    也就是說洪承疇認為,他之所以投降不是因為沒有民族氣節,只是因為被皇太極的胸襟和氣度感化了。

    他也同時希望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殺夏完淳的原因!因為夏完淳那番慷慨激昂,對於洪承疇來說,簡直句句誅心。

    至於什麼美人計,不過是民間添油加醋的想象,皇太極哪裡會傻到給自己帶綠帽子!

  • 16 # 有書共讀

    明朝末期貪官汙吏橫行,各地官逼民反烽煙四起。明崇禎帝身處各路起義軍與皇太極滿洲鐵騎夾縫中舉步維艱,只得依靠猛將洪承疇左支右絀苦撐天下。

    洪承疇出身耕讀之家,祖母曾是被明朝表彰的節孝烈女,母親亦是名門閨秀教子甚嚴,日常皆以忠孝理念言傳身教。

    他秉家訓自幼讀書勤苦,一舉得中進士後仕途順遂,後因鎮壓農民起義深得崇禎器重,不但被封為兵部尚書還兼任薊遼總督。洪承疇既得崇禎如此重用,只想一腔熱血報君恩。

    那日皇太極率兵攻打錦州,洪承疇聞戰報親率兵前去救援,卻被皇太極斷其糧草後圍困於松山達半年之久。

    洪承疇手下有將士難捱飢餓倒戈,皇太極趁機一舉擊潰明軍,並將洪承疇擒於馬下。洪承疇剛被擒住時誓死效忠明朝,並以絕食明志。

    由此洪承疇被俘誓不降清而亡的訊息傳到京城,崇禎感其忠誠下令為其設壇祭祀,同時也藉此鼓舞明軍士氣。誰料崇禎祭祀尚未完成,竟又傳來洪承疇已降清訊息,崇禎之舉一時傳為笑談。

    被烏龍的崇禎怎會料到,皇太極因愛惜洪承疇才華,並想利用他作為日後染指中原嚮導,最終設法將其收為己有。

    忠孝家庭薰染孕育,寧願餓死以示忠誠的洪承疇,最終為何降清呢?難道他真如民間所說中美人計而降嗎?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解。

    一,莊妃色誘洪承疇純屬野史叟聞。

    皇太極自知面對只求速死的洪承疇不能硬逼,他聽聞洪承疇有好色短板,那就投其所好令愛妃莊妃色誘洪承疇。

    說起莊妃,我們應該耳熟能詳,她就是日後大清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后。她本是來自科爾沁草原的蒙古格格,自幼才貌雙全,沖齡之年就嫁給皇太極為側福晉。後隨皇太極稱帝成其一後四妃之一,併為其育有一子,也就是未來的順治帝。

    話說莊妃略施粉黛,自帶一壺人參湯孤身來到洪承疇處。只見莊妃啟朱唇婉言勸其進食,洪承疇見一氣質美女飄然而至,暗自剋制不予理睬。也許是莊妃身上散發的幽幽香氣,竟使洪承疇沉醉進入夢鄉。

    可等他猛然驚醒時,陡然發現美人躺在身邊。莊妃見其醒來爽言道,傾慕將軍英才願以身相許。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更別說洪承疇還有好色弱點,其心思逐漸鬆動。

    莊妃頗懂攻心術,她又趁機自稱大清皇后,再曉之以理明析利害關係。洪承疇怎能抵住如此蕙質蘭心的女人侃侃而談?更何況還是身份尊貴的皇后投懷送抱,其意亂神迷飲下莊妃端到唇間的人參湯,意欲剋制坐懷不亂的意志頓失,甘作莊妃裙下之臣,轉日清晨就投降了清廷。

    這就是世人熟知的莊妃勸降洪承疇的經典橋段。雖然它在民間流傳甚廣,可是各種文獻甚至保括明史,都找不到隻言片語的記載,而且整個故事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

    首先皇太極只有一後四妃,雖然他身為一代英主以霸業為重,可天下美女千千萬,他縱可選她人施美人計,豈肯舍自己妃嬪做出如此有失帝王尊嚴之事?

    其次,當日清宮效仿古訓宮規甚嚴。莊妃既使是蒙古格格性情豪放,亦要恪守宮規,她孤身出宮根本不合制度。

    還有皇太極未安排侍衛保護,怎能放心莊妃單獨面見洪承疇?難道他不怕以死相抗的洪承疇殺心迸發傷害愛妃嗎?

    再有當日清兵還未入關,莊妃只懂滿蒙語言還未通曉漢語,她與洪承疇語言不通,又怎樣交流溝通呢?

    有書君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莊妃育有一子,愛子必為之計深遠。她素有帝王心計,其謀求的是兒子承繼大統。以莊妃之心術,絕不會給兒子留下母親色誘明將的汙點,以致危及兒子一生前途。身許之說應屬無稽之談。

    由此可見,洪承疇降清與美人計並無關係,莊妃勸降說純屬小說家編撰的野史叟聞。

    二,范文程巧析洪承疇心理,發現勸降契機。

    其實漢臣范文程才是皇太極派出勸降之人。他出身名門,其祖先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宋代名臣范仲淹。他本是居住遼東的漢人,後歸皇太極麾下做了大學士。有書君覺得,也許皇太極就是想利用范文程家世這一點,覺得容易與洪承疇溝通對話,才用范文程做勸降之人吧。

    范文程來到牢房,洪承疇依然是忠於大明捨得一身剮的視死如歸之態。范文程對此並不在意,其耐心以禮相勸之時,卻在暗中觀察洪承疇的一舉一動。

    突然房樑上掉下一縷灰塵,落在洪承疇衣服上,只見洪承疇皺皺眉頭,用手將灰塵彈落又將衣服撫平。范文程見此舉心中竊喜,不再贅言旋即告辭。

    范文程面見皇太極告之,洪承疇必降只是時間問題。他向皇太極剖析了洪承疇彈灰塵細節,一個連衣服尚且如此愛惜之人,豈肯放棄生命呢?洪承疇現在需要的只是一個臺階而已。難道改變洪承疇之志真的這麼簡單嗎?且聽有書君接著分解。

    三,皇太極以情感人,洪承疇審時度勢擇明主背明降清。

    皇太極對范文程之言深以為然,他又親自來到牢房探望洪承疇。皇太極並未多言,只是噓寒問暖擔心天氣寒冷,洪承疇衣單體寒,並將自己身上大氅脫下親自為洪承疇披上。

    這個小小舉動令洪承疇驚訝之餘,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每個人心中皆有桿秤,洪承疇回思崇禎是如何對待臣屬,斥責廷杖是常事,隨時還會有殺頭風險,自己每天如履薄冰又何曾享受過如此溫暖待遇。

    有書君覺得,皇太極懂得以柔克剛巧妙送給洪承疇一個臺階,有時硬漢只需一點情就可順勢而下。洪承疇就是如此逐漸卸下強硬鎧甲,對大明忠誠有所鬆動。

    洪承疇心中糾結也在權衡利弊。他身為明臣自知明朝大廈早已腐朽不堪,他鎮壓過起義軍,也知各路義軍皆是烏合之眾成不了氣候,只有滿洲鐵騎真正銳不可擋。他再次對比崇禎與皇太極之謀略,自覺皇太極終是高出一籌才是真龍天子,遂決定剃髮降清俯首稱臣。

    觀洪承疇降清過程,皇太極動之以情只是一步臺階,滿清的高官厚祿對曾經位極人臣的洪承疇也構不成誘惑。也許良禽擇木而棲,擇明主才是洪承疇背明降清的根本原因。

    洪承疇降清成了明清對峙局勢轉折點,他為大清出謀劃策成其定國重臣,也許這亦是洪承疇自認的忠誠。

    可是世人心中價值觀多以明朝為正統,大明遺民不但口頭謾罵,甚至編撰莊妃施美人計勸降洪承疇成書,利用百姓獵奇心理,醜化洪承疇使其漢奸之名遠揚,只是連帶莊妃亦成為醜化清廷的目標。洪承疇自認明智之舉,卻落得身敗名裂,就連母親都斷親情將其拒之門外。

    他真的深陷忠奸兩難的尷尬境地,幾百年時間皆未能洗去其降清汙點,縱使褒貶不一,還是罵聲居多。其降清是非對錯還是由各人評說吧。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17 # 冰哥聊史論古今

    面對拒不投降的洪承疇,清朝女人只是用了這種手段便讓他乖乖的投降。

    當時的吳三桂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幫助金兵攻打李自成的大順軍,最終在兩軍都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金兵殺出,大敗李自成。但是在面對洪承疇的時候,清朝卻犯了難,因為洪承疇是個寧死不屈的種,大義凜然,不願投降清軍。

    皇太極為了招降洪承疇,想盡了一切辦法。皇太極是軟硬兼施,軟的方面,要麼許以絕色美人,要麼是許以高官,還送去眾多的財寶,可是洪承疇不為所動。急眼的皇太極又對洪承疇施加嚴刑拷打,打得洪承疇是遍體鱗傷。但是洪承疇依然沒有退步,他還是不願意背叛大明、投降大清,為大清賣命。但是後來清朝一個女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洪承疇的人生,這個女人便是當時皇太極的一個妃子,叫莊妃。

    這個莊妃可不是簡單的人物,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被鰲拜稱為“能頂十萬兵馬”的孝莊太后。不過這裡要說明一下,“孝莊”是在她死後由康熙追封的,是諡號,而不是在電視劇中那樣還活著的時候就用自己諡號。那她究竟是用了什麼手段才招降洪承疇的呢?

    在《滿清外史》中,洪承疇作為兵馬都督,威震一方,在明朝的地位很高,在聽到洪承疇“戰死”的誤傳之後,明朝皇帝甚至為此輟朝。因此能讓這樣的重要人物投降自然成了清朝上下的一致公關工作,而作為皇太極的愛妃莊妃也自告奮勇,終於用她“繞指柔”般的溫情瓦解了洪承疇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莊妃見洪承疇的時候,洪承疇已經是奄奄一息了,要是他再咬緊牙關,挺個一兩天,也許就是名垂青史的中醫之士了,可惜就可惜在最後這一關沒有挺過去,尤其遇到了如此有心機的女人。

    莊妃先是讓人把參湯裝在小茶壺裡,見到洪承疇的時候並沒有急著勸降,而是稱他為“將軍”,還說即使“就義”,也可以先飲下酒再赴死,而且“情態婉嫣,意致悽愁”,那嬌滴滴的悽婉表情,再加上莊妃把酒壺都送到洪承疇的嘴邊了,洪承疇能拒絕得了嗎?況且自己是個將軍,喝點酒再死又有何妨呢?於是便喝了一些。他以為是酒,其實是參湯。等了一會沒死,莊妃又勸了一點,喝了還沒死,反倒是愈來愈精神了。

    再後來,莊妃每日伺候,還送來美食,並且曉以利害,估計也就從明朝的黑暗、崇禎的專斷、袁崇煥的悽慘下場、清朝未來的光明前景等等細細分析,終於把洪承疇說得心動了,飲食上也正常了,心裡也想開了,再後來皇太極見洪承疇衣單,親自給洪承疇穿上裘衣,洪承疇順勢下跪投降清朝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只可惜明朝一代名將,最終未能保住氣節,被富有心機的莊妃給降服了,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來孝莊太后的手段。清軍重用明朝的將領也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一是可以瓦解明軍計程車氣,讓明朝士兵看到自己國家的將軍,居然在替敵國賣命,士氣頓時低落。二是收買民心,讓明朝的百姓看到自己曾經崇拜的將領在金國任職,會覺得金國更值得信任。三是儲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先讓明軍和明軍廝殺,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來漁翁得利。

  • 18 # 折衝萬里

    松錦大戰後,皇太極有三喜。一喜,摧毀了關寧錦防線;二喜,殲滅了十餘萬明軍精銳;三喜,便是俘獲了明軍主帥洪承疇。皇太極所以喜獲洪承疇,是因他急需一個熟悉明朝內幕,且對內地事務瞭如指掌的漢臣,助他入主中原。而在皇太極看來,諳熟明朝世故且精治國通韜略的洪承疇,就是最佳人選。故此,當洪承疇被送至盛京後,皇太極派了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但洪承疇的態度非常堅決,“誓死不降,日夜蓬頭跣足,罵言不休”,不僅將勸降的人俱都罵走,還絕食以明志。皇太極仍不放棄,再派他最為器重的漢臣,內院大學士范文程前去勸降。范文程至洪館後絲毫不提招降之事,只與洪承疇談古論今,並悄悄地察言觀色。二人談話間,見洪承疇將落到衣服上的一縷灰塵“屢拂拭之”,不動聲色的范文程便告辭出來,回奏皇太極洪承疇是不會死得,他對一件舊袍子都如此愛惜,何況他的身家性命(《明季北略》記載,“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聽聞後,對洪承疇更是禮遇倍至。隔日,皇太極親臨探望,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不以為意,繼續噓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皇太極當即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疇身上。洪承疇瞠望皇太極許久,嘆息道,“這才是真命天子啊!”,說完跪地叩頭,薙髮降清(《清史稿》記載,“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見洪承疇請降,皇太極大喜,即日重賞洪承疇,並置酒陳百戲以慶賀。很多滿洲貴胄認為,皇太極對洪承疇的禮遇過重了。皇太極不僅不以為然,反而語重心長地告誡滿洲貴胄,“吾曹櫛風沐雨數十年,將欲何為?”諸將曰:“欲得中原耳”。皇太極笑曰:“譬諸行道(就好像走路),吾等皆瞽(盲人)。今獲一導者,吾安得不樂?”

    洪承疇

    在極其看重倫理綱常,推崇士人名節的古代社會,氣節之士往往會選擇以死明志,但求青史留名。洪承疇是個飽讀詩書的文臣,深受儒家思想薰染。而且,他也不是個貪生怕死、貪戀紅塵富貴的庸碌之徒。既如此,洪承疇為何沒有慷慨赴死,反卻揹負漢奸的罵名,叛明降清哪!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對壯志未酬、雄才未展的不甘。深受儒家教育的洪承疇,從小便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待從政後,洪承疇又憑其文武韜略,定邊剿賊,建樹功勳。在洪承疇看來,只要天假其年,他必能建立一番勳功偉業,施展他儒治天下的政治抱負。可怎奈造化弄人,洪承疇不幸兵敗松錦,併為清軍俘獲。正值盛年的他,不得不面對生與死的艱難選擇。選擇死,可博得身後讚譽,並能青史留名,但枉惜了平生志向。選擇生,必遭千夫所指、百世唾罵,卻能有機會再展人生抱負。兩相比較,虛名假譽並不是洪承疇這種實幹家所看重得。其二、對明朝徹頭徹尾的失望。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洪承疇久歷明朝官場,對明末政治的黑暗腐朽早就深惡痛絕。清朝雖說是異族政權,但皇太極登基後,大力推行新政,推崇儒學、改行漢法、啟用儒臣。曾經對漢人異常殘暴的奴隸制後金政權,被皇太極改造成日益漢化、封建化的大清王朝。而同樣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清朝,亦可以為洪承疇提供施展平生抱負的政治舞臺。而且朝氣蓬勃的清朝國勢蒸蒸日上,又豈是日薄西山的明朝所能相比得。再者,論文韜武略,皇太極遠在崇禎帝之上。論馭下之術,二人亦如天壤之別。崇禎帝生性多疑、用人不專,還兇殘乖戾。手下雖有能人志士,卻不得施展其才。反觀皇太極勇武睿智、沉著穩重,還知人善任。無論滿、蒙、漢三族的英才俊傑,皆能在皇太極麾下人盡其才。對洪承疇而言,一代雄主皇太極,不正是他苦苦期待的治世明君嗎!正是基於以上兩點考量,又經過激烈和反覆的思想鬥爭,洪承疇這才決意叛明降清得。

    只是明朝方面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洪承疇會降清得。甚至,明朝還一度誤以為,“義不受辱”的洪承疇已經捐軀殉國了。故此,明朝特意於京師城外建祠,將洪承疇的牌位與邱民仰並列祠中,還以極高的規格,隆重舉行了祭奠儀式。崇禎帝作祭文,親臨哭祭。不成想就在此時,傳來了洪承疇業已降清的確切訊息,祭奠儀式遂在無盡的尷尬中不了了之。

  • 19 # 蕭欽鈞

    因為洪承疇太怕死,又非常清楚像自己這樣的文官,不是跪下投降就能活命的。即使某個清朝王爺願意受降,也難免被其它不買這個帳的王爺殺死。只有皇太極這個級別的來受降,才能確保清朝其他人都買帳,保住自己一條小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一但失去了敬畏之心真的很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