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onyDeng

    在我看來,曹操並沒有看中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打算投靠曹營。為什麼這樣說呢?根據司馬徽的推介詞,諸葛亮和龐統得一人可安天下,如此經天緯地之材,曹操豈能毫無所聞?而關於諸葛亮的讚語,似乎都專門針對劉備而來,也就是說,諸葛亮是針對性推銷給劉備的,估計是先讓徐庶投劉,推薦諸葛亮,再由司馬徽在民間造輿論。而所謂三顧,諸葛亮的種種做作,顯然是學姜子牙釣周王,以他跟司馬徽的關係,大機率是他拜託司馬徽向劉備推銷的,故可視為諸葛亮本來不打算投曹。以諸葛亮的抱負,他必定要找一個可以讓自己得到重用的組織才行,曹營人才眾多,他沒有這樣的機會,東吳也不乏傑出之士,瞄準劉備順理成章。所以,沒必要分析諸葛亮投靠曹操的可能性,因為不可能,而且,就諸葛亮的實際才能看,他不足以輔助曹操統一三國,不說他志大才疏,起碼也是能力不足。

  • 2 # 虐待胖子

    真實歷史的諸葛亮沒那麼厲害!三國演義神話了諸葛亮。他要是投靠了曹操,也不過是曹操帳下默默無聞的眾謀士之一。

  • 3 # 青山私塾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屬於總經理,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扶阿斗也屬於總經理,兩人上面都有董事長,平級之間只能對調。

  • 4 # 歷史名人物

    曹操的雄才大略遠遠勝過諸葛亮,諸葛亮只有在劉備這個假仁假義的文盲面前,才有機會表現,劉備什麼都聽諸葛亮的,他不是也沒有本事統一天下嗎?可見結果才是最好的證明:曹操才是百姓支援的領袖。劉備只是小說作者刻意美化的。其實再美化,也掩蓋不了他悲哀無恥的偽君子本質。

    諸葛亮如果在曹操帳下,會死得很早,而且也不會有晉朝,司馬懿活得久的價值就是因為魏國忌憚諸葛亮,應該說沒有諸葛亮也不會有蜀的誕生,按照曹丕曹睿的個性,魏國會統一強盛,但如果司馬懿早早的離開了魏國,奔向了吳或者蜀…算了, 編不下去了 ,愛咋滴咋滴吧,哈哈哈!

    言歸正傳,曹操手下能人謀士不少,荀閥,楊閥,崔閥等各個門閥士族,諸葛亮要是過去基本就是被埋沒的命運,看看司馬懿,司馬家也算是不小的門閥了,但曹操活著的時候極力壓制,直到死後才有出頭之日。

    在三國後期的蜀國裡諸葛亮才能代表荊州勢力,曹操打荊州的時候荊州的官方代表劉崇和當地最大的地方士族代表蔡冒兄弟都已經投降了,換句話說當時的荊州已經基本被曹操掌控了,諸葛亮在當時的荊州分量太輕了除了能代表他自己誰都代表不了。其次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也沒什麼大的功勞基本都是周瑜的功勞。如果諸葛亮當時投靠曹操做多也就看出周瑜的計謀然後提醒曹操,但是當時好像也有人提醒曹操曹操沒當回事。所以曹操得道諸葛亮也改變不了什麼。

    曹操如果得諸葛亮將一統三國,各大軍閥全部投降!曹操得諸葛亮並不是諸葛亮的能力統一中國而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勢力投誠!曹操得全荊州後東吳將失去長江優勢,周瑜能力在強都不能抵抗曹操。益州望風而降。西涼的馬超也不會做無用之功而投降曹操。幽州的公孫家族也會比馬超之前投靠曹操!

  • 5 # 小任淺談史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誰也無法改變,諸葛亮有著諸多方面的原因不會投靠曹操;但不妨礙我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假設探討。假如諸葛亮直接投靠了曹操或者隱世不出山,曹操是可以統一天下的。

    諸葛亮對曹操集團來說,並不能帶來決定性的作用,但對於劉備來說,沒有諸葛亮,劉備不會有建立蜀國的機會。曹操統一天下最主要的障礙就是劉備集團崛起,和東吳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孫劉聯盟不破,曹操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是非常渺茫的。

    諸葛亮輔佐劉備崛起,完成三國鼎立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

    劉備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投靠在荊州劉表帳下,駐紮在新野;此時的劉備沒有謀士,能拿的出手的將領就關羽、張飛、趙雲,剩下了就是孫乾、糜竺、糜芳等人,軍隊約有一萬人,自己沒有地盤,糧草主要靠劉表來提供,劉備這點可憐的實力連一方諸侯都算不上,多年的征戰讓劉備有了一方諸侯的名聲,但沒有相匹配的實力。

    劉備在荊州呆了六年,劉表雖然很客氣的接待他,卻始終防著他;劉表讓劉備駐軍在新野,一方面是想讓劉備替自己抵擋曹操;另一方面,在新野這樣的小城,難以有長遠的發展,以防止劉備坐大威脅自己的荊州。荊州內部也比較複雜,當初劉表單騎入荊州,依靠蒯家和蔡家的勢力佔據了荊州,卻也讓蒯家和蔡家漸漸坐大,兩家的負責人蒯越和蔡瑁又是親曹分子,劉表的兩個兒子也都不成器,劉表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荊州最大的可能就是歸屬於曹操。

    這時候的劉備是沒有目標的,圖謀荊州一方面道義上行不通,劉表既是宗親又收留了他六年;另一方面曹操和孫權都想要荊州;還有荊州本土的豪族並不待見劉備,傾向於曹操。謀劃西川,劉備的一萬人也是幹不過劉璋,所以劉備空有英雄之志卻陷入了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局面。

    諸葛亮的出山後,輔佐劉備制訂了清晰的戰略規劃、謀取了安身立命的地盤、又在劉備死後一手維持蜀漢政權,他奠定了劉備崛起的基礎、也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

    (1)制訂三分天下的策略,讓劉備有了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這裡麵包含謀取荊州發展壯大實力、聯合孫權抗拒曹操、謀取西川三分天下、繼而兩路北伐統一中原等重要的戰略規劃。

    (2)指點劉琦駐守江陵,給劉備提前找了一條退路。諸葛亮對荊州的情況是瞭如指掌的,曹操遲早要南下,新野首當其衝,且城池矮小,兵力不足,遲早是要丟的;而劉琦因為劉表內部的爭奪繼承權自身危險,又沒有依靠,只能抓住劉備這個救命稻草;所以諸葛亮指點了劉琦駐守江陵,這就提前給劉備找到了一條退路。劉備在棄新野後退到了江陵,和劉琦合兵一處。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有兩萬兵馬,有一半是劉琦的。

    (3)聯合東吳、謀劃荊州,給劉備謀取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地盤。孫劉聯盟有兩個人的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是魯肅一個就是諸葛亮;要知道赤壁之戰的時候東吳超過一半的人主張投降曹操的。孫劉聯盟成功擊敗了曹操的大軍,又在諸葛亮的運籌下,劉備搶佔先機,奪取荊州四郡;服軟孫權,暫時借的荊州的統治權,穩固聯盟。諸葛亮又發揮內政才能,積極擴充軍隊,收集糧草。荊州的獲得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不僅有了地盤擴充了軍隊糧草,更網路了一批非常重要的人才,為劉備謀取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諸葛亮步步謀劃,直接影響了赤壁之戰的結果。

    1)步步經營擴大了劉備的實力,讓劉備有了退路。如果劉琦沒有駐兵江陵,在劉表死後,會被蔡瑁所殺,劉備在曹操兵鋒南下的時候,不僅沒有退路儲存實力,還會損失慘重,麾下的一萬軍隊能留下多少真的很難說,但絕對不會剩下太多。

    (2)赤壁之戰劉備集團的功勞不可忽視。周瑜的水軍火燒連營擊敗了曹操,劉備的軍隊擴大了戰果;沒有劉備的配合,東吳可以在水戰中擊敗曹操,但無法將曹操趕出荊州。事實證明,東吳的軍隊陸戰確實不如魏蜀,周瑜率軍攻打南郡,打了半個月還沒有攻下來,劉備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派張飛幫忙,才打敗了曹仁,而這之前,劉備的軍隊早就攻取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沒有劉備的協助,孫權單獨沒能力將曹操趕出荊州,只能據長江死守,但最終還是打不過曹操。

    (3)諸葛亮的步步為營改變了赤壁之戰的結果。因為前期諸葛亮已經為劉備選好了退路,曹操冰鋒南下,劉備撤回江陵;加上劉琦所帶的一萬人馬,劉備有了參與赤壁之戰的資本和實力,在周瑜擊敗曹操後,痛打落水狗,從曹操手裡奪取了荊州大半,讓曹操失去了一次統一天下的寶貴機會。

    如果諸葛亮投靠曹操,赤壁之戰的結果未可預料

    一場戰役的失敗,不僅僅是戰鬥時的因素所決定,更與長期的準備有著直接的關係;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為了這場決戰早早就開始準備。

    赤壁之戰的勝利也離不開諸葛亮步步為營的經營謀劃,當然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謀劃,孫劉集團為了生存依舊還是會結盟,但這個結盟和歷史上的結盟就不同了。

    首先,劉備沒有了劉琦這條退路,到赤壁之戰時,劉備幾乎沒有力量參與這場戰爭。面對曹操南下的兵鋒,劉備的一萬人馬也會損失慘重;和曹操交手好多次,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沒有了劉琦的一萬軍隊,劉備又損失了自己的一萬軍隊,那到了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幾乎是沒有實力和曹操抗衡的;赤壁之戰就成了孫權一方與曹操抗衡。東吳的水軍是無法與曹操的騎兵抗衡的,即使赤壁戰敗,曹操不會丟失荊州,守住荊州訓練水軍再對付孫權,以江東的實力滅亡不會是太長久的事。

    其次,三分天下就不會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得不到荊州這塊根據地的,以東吳的能力,最多能從曹操手裡奪取一兩個郡,而且守不守的住還難說;劉備更不可能再有機會圖謀西川;此時的劉備只有一條路,就是到江東,投靠到孫權帳下,聯合對抗曹操。後來的三分天下也就不會存在了。

    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就是劉備佔據益州、和孫權瓜分荊州又相互結盟;而此時的孫劉聯盟就是一句空話,劉備什麼都沒有,所謂的聯盟實際上只是東吳一家。對於曹操來說形不成什麼威脅,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也基本上就確定了,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但不會太長,起碼在曹操的有生之年是絕對能實現的。

    諸葛亮只要出山就投靠了曹操,不管曹操能不能重用,曹操都能統一天下

    只要諸葛亮沒有在劉備和東吳這一方,即使不出山或者投靠了曹操不輔助曹操,曹操都能統一天下。

    因為赤壁之戰對天下大勢的影響太大了,赤壁之戰的徹底失敗,讓曹操不僅沒有拿下荊州,還讓劉備趁機崛起,與東吳形成攻守聯盟。

    諸葛亮的出山沒有影響到赤壁之戰水戰的結果,但卻擴大了赤壁之戰的戰果;他的步步經營謀劃讓劉備崛起有了地盤和資本,這個擴大的戰果對曹操統一天影響是最大的。

    如果僅僅是曹操在赤壁水戰中敗給了周瑜,沒有後續劉備的幫助擴大戰果,對於曹操來說,劉備早就被打殘,東吳一家不至於讓他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總結:

    諸葛亮投靠曹操,也並不一定被曹操重用,諸葛亮和荀彧是同類型的人才,都擅長於內政和後勤以及戰略規劃;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荀彧已經為曹操打了十幾年的工了。

    諸葛亮對劉備太重要了,沒有諸葛亮的輔佐謀劃,劉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三分天下的;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促成和維護也太重要了。

    諸葛亮雖然改變不了赤壁之戰的結果,但改變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因而,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輔佐,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就有很大可能平了江東,統一了天下;即使水戰失敗,曹操也不會丟失荊州,更沒有孫劉聯盟,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就沒人能擋得住了。

    參考《三國志》

  • 6 # 知行史話

    統一國家這種事情,並不決定於在一兩個人,而決定於天時、地利、人和以及運氣。

    話說,如果曹操統一了中國,也就不存在三國了。不過,我們還是來看看曹操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吧。

    曹操,他的策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策略,導致他無法在動亂時期稱帝(因為他並沒有漢家的淵源),否則他就無法調動很多資源。他只有在藉助皇帝的權威時把全國肅清得差不多他才能稱帝。但在他有生之年,大夥還是不服,他也沒法一下子把大夥打服。這是天時不利於他。

    其次,蜀地與東吳,都有山、川的天險,易守難攻。赤壁之戰後,曹操再想組織一次滅東吳的行動比較困難。所以吳國一直在西晉才滅亡。而蜀漢帝國,如果不是因為人才缺乏,也並不容易撲滅。這是地理對曹操的不利。

    最後,在人和方面,曹操算是做得很不錯的。這方面是利他的。所以,多一個諸葛亮並不會影響大局,但如果郭嘉不要死得太早,倒有可能會影響。

    研究歷史,離不開地理知識。研究紛爭的三國尤其如此。《三國地圖》利用地圖來讓我們更清晰地把握三國曆史脈絡。

  • 7 # 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東漢末年數一數二的大謀士,可謂是天降奇才。昔日劉備在沒有見到諸葛亮的時候,就聽聞他本領非凡,得其便可以安天下。及至在隆中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以後,他的一番話讓劉備受益匪淺。後來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羽翼漸漸豐滿,最後建立了蜀漢。

    蜀漢政權的建立,諸葛亮貢獻了許多心血,要知道劉備請他出山時,連一塊正式的地盤都沒有。後來的赤壁之戰,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代表,前往江東聯絡孫權,幾乎靠著個人魅力,完成了劉備給予的使命。接下來的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迫使他不得不放棄統一天下的夢想。說到這裡,假如諸葛亮投降了曹操,能不能幫助他統一天下,答案是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不是絕對。

    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曹操能否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接下來分析一下。

    其一:曹操可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沒有了諸葛亮,劉備不知何去何從。

    可以試想一下,若沒有諸葛亮的協助,劉備在失去新野之後,面對曹操的追殺,能否順利到達江夏。即使成功到達了江夏,下一步的行動安排怎麼進行,還有面對魯肅前來,誰又能作為特使前往江東。以後赤壁之戰勝利了,沒有諸葛亮的指點,在周瑜的精心謀劃下,劉備能否取得荊州。說到這裡,沒有了諸葛亮,劉備的行動失去了支撐,要想建立蜀漢,恐怕很難。在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爭霸中,劉備很有可能率先出局,然後曹操與孫權對決,經過一系列激戰後,曹操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

    其二:曹操不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沒有了諸葛亮,劉備或許會得到龐統的竭力相助。

    要知道除了臥龍以外,還有一位鳳雛,在當時龐統可是與諸葛亮齊名。面對曹操南下攻取荊襄,劉備在龐統的運作下,或許能夠做好聯孫抗曹,還有奪取荊州的計劃。另外曹操多疑的性格,諸葛亮可能與他不能很好地相處。因為諸葛亮需要的是讓他放手去幹的主公,而不會受到猜疑,顯然曹操這一點比不上劉備。還有曹操手下謀臣眾多,面對諸葛亮上門來投,說不定不會特別器重他,僅僅把他當成諸多謀士之一。這樣一來,諸葛亮投奔曹操,就不能發揮出應有的能力了。然後劉備在龐統的輔佐下,實現了三足鼎立,曹操還是沒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

    總之,曹操沒能統一天下,是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在這些因素中,或許諸葛亮的影響比較大,但不會起到改變歷史走向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諸葛亮投奔曹操以後,曹操統一天下的可能性還是隻有一半。

  • 8 # 海邊美女集錦

    難道是認為曹操不是一個伯樂?以曹操的謀略,他手下那麼多謀士?貌似就不能留個諸葛亮了?回答: 但是他們的性格又有很大的不同,諸葛亮喜歡一個人出謀劃策,不喜歡和其他人共享。 但是曹操又是一個極富“民主”色彩的陰謀家,他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和自己帳下的文成共商的。 所以曹操和諸葛亮是不容水火的,諸葛亮很可能會步楊修的後塵!補充: 諸葛亮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復漢氏,而曹操是一位比較激進的激進黨 他雖然是一位能識將才於草芥的伯樂,但是他也是一位嫉賢妒能的領主,楊修,荀彧等的下稱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追問: 恩,人要學的變的聰明,伴君如伴虎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鋒芒太露。畢竟不是好事?一個君主也是嫉妒比他有才幹的人?尋秦記裡面的秦始皇就是嫉妒項少龍比太厲害,比太有才能。才想把他給除了。以免威脅到他的地位。雖說只是電視不過也說明了人心?人心難測。回答: 原因一:諸葛亮一直視曹操為漢賊,並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政治對立! 二:曹操智囊團中人才濟濟,郭嘉、賈詡等都是軍事天才,深得曹操信任,諸葛亮沒施展才華空間! 三:投靠曹操,就沒有在蜀國時的大權獨攬,就沒有其自由發揮表現機會!補充: 諸葛亮之所以遲遲不出山,是因為他在等機會,劉備不僅政治理想(興復漢室)和他相同,更重要的是可以給他足夠大的舞臺(因為在眾多有能力有抱負的英雄中,只有劉備實力最弱,是最佳輔佐物件),兩人一拍即合!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而非曹操!

  • 9 # 文苼尉

    首先,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是雙方最好的選擇。

    所謂的三顧茅廬,其實是一而再再而三,多次的意思。而且過程中並不是劉備一廂情願的單相思,諸葛亮也多次去探望劉備,這既是禮節性的回訪,也是兩人之間的良好互動,有些互相“面試”的意思。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需要一位明主去展露才華;劉備身邊缺一個真正能幫得上忙的智囊和參謀。二人在互相試探、互相瞭解的過程裡達成了共識,才有了之後的精誠合作。

    其次,諸葛亮沒有去投孫權,有家族原因。

    諸葛亮娶了個“醜女”,並不是史書上說的所謂賢良淑德得不成樣子,而是諸葛亮看中了人家的家室。妻子的姨夫是劉表、舅舅是蔡瑁,這樣強大的家族背景,諸葛亮完全可以在劉表那裡混個一官半職。但是,諸葛亮也有識人之明,感覺劉表沒有前途。諸葛亮的兄弟諸葛瑾在江東侍奉孫權,也是開國的名臣,兩兄弟為了諸葛家族的長盛不衰,也必須各自輔佐不同的勢力集團,因此諸葛亮就不能投孫權。

    第三,曹操身邊臥虎藏龍,諸葛亮難以出人頭地。

    曹操身邊謀士無數,荀彧、郭嘉、荀攸 、賈詡、程昱等人都是當代奇才,曹操是“見過世面”的,雖然曹操也愛才如命,但諸葛亮如果到來那就得比較、試用和權衡。諸葛亮有才華,但需要跟別人比較,出頭也需要時間,這個過程或許會很漫長。與其做牛後,不如當雞首,選一個有野心、有魄力的“藍籌股”,比在紅海里“淹死”強太多。

    第四,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於軍事才能。

    諸葛亮剛到劉備軍中時,職位不過是軍師祭酒,類似於行軍參謀長這樣的職務,也不是劉備軍中最重要的核心層,但是他的眼界和政治才能讓劉備逐漸感受到了能力和學識,這才一步步成為蜀漢的第一謀士以及後來的託孤重臣。在幾次北伐中,諸葛亮不擅軍事的弱點暴露無疑,幾次征討都兵敗而歸。

    因此,如果諸葛亮去投曹操,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光環將大打折扣,而且統一天下需要的是軍事天才,諸葛亮顯然沒有這個能力。

  • 10 # 地面硬化拋光施工

    可能統一天下,諸葛亮給曹操出主意加上曹操自己有判斷力能統一。有諸葛亮火燒聯營就不曹操敗了,那反過來就是曹操贏了。

  • 11 # 方圓論壇

    首先,以諸葛亮的性格分析,他就不可能投效曹操。而已曹操的性格來分析,他也不可能像劉備一樣那麼重用諸葛亮,起碼不會讓諸葛亮掌握那麼大的權利。歷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同一類人。只不過司馬懿走上了篡魏之路。而諸葛亮只是當了一個權臣。嚴格來說,所謂的“臥龍”能力不過如此。千萬別把演義中“神話”對諸葛亮套進真實歷史當中。

    坦率的講,諸葛亮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但其能力更多體現在內政上,軍事能力諸葛亮真的很一般。之所以說諸葛亮不可能投靠曹操,並不是因為什麼大義問題。我們從諸葛亮的性格來分析,諸葛亮是一個權欲心十分重的人。他喜歡的是獨掌大權,也就是說他想要的是主公對他絕對的唯命是從。這一點曹操滿足不了他。諸葛亮出世時期,當時曹操麾下謀士陣營已經趨於完善,不論是內政方面,還是軍事方面,曹操帳下謀士已經非常之充足了。也就是說曹操並不缺謀士,而且其麾下謀士甚至比諸葛亮還強。所以諸葛亮知道自己去了曹操麾下並不會被特別重視。而劉備就不同了。當時的劉備帳下武將倒也不少,但關鍵是沒有一個核心的謀士,諸葛亮正是劉備所急需的人才。所以諸葛亮知道自己去投靠劉備肯定會被重用。畢竟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可完全是兩回事。

    或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曹操的出身也影響了他的名聲。曹操畢竟是大宦官曹騰之後,雖然曹騰不是什麼禍國殃民的太監。但經歷過宦官亂政之後,士林中普遍對於宦官都沒有好感。而曹操雖然並不是曹騰的親生後代,但畢竟曹操名義上還是曹騰的孫子。所以這也讓很多人對曹操敬而遠之。就好像歷史上曹操徵召司馬懿入仕,但司馬懿就因為曹操是宦官之後,所以司馬懿一直拒絕為曹操效力。要不是曹操後來強逼著司馬懿出仕,司馬懿或許也不會效力於曹魏,也就沒有後來的司馬篡魏了。諸葛亮或許也有這方面的顧慮。

    我們再從曹操方面看待這個問題。曹操是三國曆史上出了名的愛才,但曹操愛才也是有條件的。曹操本身就十分的多疑,他絕對不會把權力都交到一個人手裡。畢竟那樣風險太大了。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出,曹操麾下的所有謀士都是各管著自己那一攤子事。根本沒有誰可以獨攬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亮的本質就是權臣心態。而曹操也是一個權臣。正因為如此,所以曹操才絕對容不下諸葛亮。即使諸葛亮投靠曹操,曹操也絕對不會賦予他過大的權利。

    最後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諸葛亮對於曹操重要嗎?很多人都是被小說演義給洗腦了,認為諸葛亮此人多智近妖,得到他就可以奪取天下。但實際上,真實的諸葛亮本事雖然也很大。但絕對稱不上妖孽。而且歷史上諸葛亮的能力更多的是體現在內政方面。軍事能力諸葛亮真的是一塌糊塗。那麼問題來了。曹操陣營中,軍事方面,賈詡,郭嘉都遠勝於諸葛亮。內政方面荀彧又可以吊打諸葛亮。那麼你覺得諸葛亮對曹操來說還重要嗎?或許曹操不會嫌棄多諸葛亮這麼一個人才。但諸葛亮絕對算不上曹操麾下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 12 # 帝國烽火

    很有可能,但是諸葛亮不會加入曹操陣營。

    曹操沒有能統一天下,很多人歸結於赤壁之戰,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曹操人才凋零,謀士減少,這也是為什麼曹操會在赤壁之戰之後嘆息郭嘉的原因。

    赤壁之戰之前,曹操的五大謀士中,郭嘉去世,荀彧在後方,荀攸生病(後來徵東吳去世),程昱被猜忌,賈詡又是一個你不問我不說的人,所以曹操實際上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沒有能用的謀士,這是赤壁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若能加入曹操的陣營,那麼正好可以替補曹操謀士青黃不接的情況。諸葛亮雖然年輕,但是不能否認他擁有極強的戰略眼光,他在曹操的陣營中絕對也是頂尖的人物。從一個謀士和臣子的角度看,諸葛亮的智慧要高於司馬懿,司馬懿最後都能成為曹丕的託孤重臣,所以只要諸葛亮能加入曹營,一定能得到重用。

    諸葛亮是劉備能成帝王之業的重要人員,他除了向劉備提出《隆中對》以外,還建議劉備收納流民,這樣劉備才開始有兵源,並逐步走向強大。同時赤壁之戰勝利的很重要原因是因為“孫劉聯盟”,而諸葛亮一手湊成了孫劉聯盟,若沒有諸葛亮,孫劉聯盟還很難成功。

    如果諸葛亮跟著曹操混,那麼劉備在赤壁之戰之前將不會有兩三萬人馬,孫劉聯盟也很難形成,這樣曹操對付劉備的壓力就會少很多,所以曹操一統天下的機會的也會增加。

    然而諸葛亮是不會加入曹操陣營,因為諸葛亮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謀士,他清楚曹操是不會興復漢室,這就與他的政治理想相違背,所以說到底曹操與諸葛亮不是一路人。根據相關野史記載,曹操是有請過諸葛亮出山,不過被諸葛亮拒絕,裴松之在《三國志》中有說過這一段傳聞。

    總體而言,以諸葛亮的智慧,他加入曹操陣營正好解決曹操內部謀士青黃不接的局面,對曹操統一天下有很大的幫助,若是天命所歸,曹操一統天下還是有可能。可惜諸葛亮與曹操不是一路人,他們不可能走到一起。

  • 13 # 四川達州人

    不能。

    諸葛亮不是神仙。

    這就要看曹操為何不能統一三國。

    第一,世家並不完全支援

    曹操雖然依仗武力,最終從中原殺出統一北方,但整個中國的世家力量並不真正臣服曹操,所懼者只是武力威脅。

    第二,曹操為何赤壁失敗?

    因為南北方實力接近。

    曹操統一北方,但經濟殘破人口缺乏,208年大約戶籍只有130萬(只自由民)。不過江東擁有60萬的戶籍,與荊州反對曹操的世家力量合計起來,也並非絕對劣勢。

    比如,曹操南征劉表10萬軍隊,劉琮等投降十二萬,合計22萬。江東出兵5萬,劉備劉琦不足2萬人,這麼算也不過三比一,但剔除曹操的步兵騎兵,實際就是荊州水軍5萬VS周瑜前軍3萬與劉備加起來也近5萬,實力接近。再計荊州水軍戰鬥力不足,曹操失敗就是必然,因為曹操實在養不起20多萬軍隊,合計大約近百萬官員差役及眷屬們。

    諸葛亮能夠帶給曹操什麼?

    基本毫無意義。

    諸葛亮能夠動員投降效力曹操的,蒯蔡兩大姻親已經帶給曹操了,而反對曹操的荊州部分世家—黃、龐、馬等世家不可能跟隨諸葛亮去投靠曹操。諸葛亮這樣20來歲的新毛頭小子不會有這樣的能力。

    除非諸葛亮能夠拿出1000萬石軍糧,有了這筆糧食,曹操當然足夠拖死江東。

  • 14 # 相遇如風

    如果二字,只是提供了一種假設,對於王侯將相來說,只是多了一道菜,對於個人來說只是換了一種活法。

    一個謀士想要成功,一要有真才實學,二要有時勢機遇,三要有主子信任。真才實學是基礎,時勢機遇是條件,主子信任是根本。

    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對於曹操來說只是錦上添花,因為曹操麾下如諸葛亮般的謀臣不下七八個,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劉曄、司馬懿、徐庶。這些人哪一個都不比諸葛亮差,但為什麼從直觀上看諸葛亮比這些人強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謀士太多了,大多隻有發言權,沒有執行權,即使有經天緯地的謀略,也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諸葛亮則不同,劉備對諸葛亮幾乎言聽計從,諸葛亮既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謀略,也可以用自己的謀略指揮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一流猛將執行。而曹操的一群一流謀士爭論不休之時,諸葛亮的藍圖已經實現了。

    所以,諸葛亮投了曹操,對於曹操來說,頂多是多了一個一流謀士,7個變8個,七嘴八舌,曹操更頭疼了,真不知道聽誰的好了!因為曹操不會像劉備那樣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也無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時間一長,諸葛亮估計也就和賈詡一樣,明哲保身,悠然自得,然後無影無蹤了。

    劉備有了諸葛亮,如雪中送炭,諸葛亮得到充分信任,有了充分的發揮空間,其謀略與才能得到充分展現,從而成就了輝煌人生。

    曹操有了諸葛亮,如錦上添花,曹操不可能完全信任他,多一個不多,少一個無礙,赤壁之戰該敗還得敗,三國還是無法統一。

  • 15 # 五千年視角

    投了曹操,曹操也不一定會用,用了也不一定會聽。曹操多疑,而且本身也是謀略家政治家,司馬懿投奔了,被雪藏了多少年,可想而知。諸葛亮可能會無用武之地,除非能像郭嘉一樣取得曹操的信任也許還有希望,不過很難,更別說幫助曹操統一三國了。假設能像郭嘉一樣被信任,建議能被採納,那是很有可能統一的。但是太多客觀條件了,所以可能性也不大。

  • 16 # 風雲雷火電

    第一,劉備搶先三顧茅廬,把諸葛亮接了去,曹操已經沒有機會了。

    第二,劉備“匡復漢室”的口號,符合受儒家“忠義”思想的諸葛亮的價值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恰恰違背了孔明的價值觀。

    第三,劉備三顧茅廬,又給了諸葛亮很高的禮遇,感動了孔明,激發了諸葛亮的為劉備效忠的決心和鞍前馬後的奴性。

    第四,劉備是帝世之胄,是正統,曹操是“漢賊”,名聲不好。跟著劉備可以留下美名,跟著曹操留下罵名。

    第五,在劉備手下,諸葛亮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而曹操手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雲,再加上曹操猜忌心太重,諸葛亮去了就沒有在劉備手下那樣顯現出耀眼的光亮。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曹操,孫權,而選擇了劉備?

    在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果你想要做官,你的家族不是什麼名門望族,那是很難的。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如果你身懷絕技,或者是謀略出眾,也是可以出人頭地的。

    比如跟著劉備混的關羽,張飛,他們兩人並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之後,但是,他們身懷高超的武藝,並且選對了老闆---劉備,所以,出身草根的關羽、張飛也能夠封侯拜將。

    說道劉備集團,那麼,就不得不提諸葛亮此人。諸葛亮出身於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名門望族,但是,他的父母均早逝,諸葛亮就跟著他的叔叔諸葛玄一起生活,他的叔叔去世以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這個地方開始耕種。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選擇實力比劉備強很多的曹操,孫權?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劉備的漢室血統,以及知人善用。其實,這都是表面原因,諸葛亮之所以不去投靠孫權,曹操,而選擇劉備,諸葛亮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

    諸葛亮的確很有才華,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從《隆中對》中,我們就可以得知諸葛亮對天下大勢,以及對天下各路諸侯都是分析的很透徹的,在諸葛亮眼中,劉表,劉璋,袁紹,張魯等這些都是一些碌碌無為之輩。

    在諸葛亮眼中,可以被稱為英雄,明主的唯獨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而已,而在這三人之中,最能統一天下的也非曹操莫屬,但是,諸葛亮就是把曹操歸為“漢賊”一類,而放棄了曹操。

    當吳國的忠臣張昭將諸葛亮推薦給吳國君主的時候,諸葛亮拒絕道:“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是的,這句話就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真正原因。等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而且手下的謀士特別的多。孫權呢?雖然手下的謀士將領沒有曹操的多,但是,比劉備強多了。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能夠“盡亮”,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我諸葛亮的才華,要盡全力讓我發揮才華,就必須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的話,諸葛亮在曹操手下的眾多謀士當中,是很難脫穎而出,身居要職的。

    而劉備手下的謀士將領還特別的少,將領不過關羽,張飛,趙雲,謀士也不過簡雍,孫乾等人,這些人的才華自然沒法和諸葛亮相比,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就是看中了自己在劉備手下可以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 17 # 中行偃1

    劉子揚曾經對曹操說:“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曹操‬卻‬不這麼‬認為: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沒有‬採納‬劉曄‬的建議。

    劉‬曄‬的道理‬是:“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我們‬不去‬討論‬曹操‬和‬劉曄‬誰‬對‬誰‬錯‬?曹操‬曾經‬在‬攻打‬呂布‬的‬時候‬、平定‬烏丸‬的‬時候‬,也‬都‬遇到‬過同樣‬的困難‬。曹操‬當時‬就想‬像‬現在‬一樣撤退‬,但是‬!郭嘉‬力薦‬曹操‬,不許‬撤兵‬!!!我們‬困難‬,敵人‬也困難‬,狹路相逢‬勇者勝,一鼓作氣‬拿下小沛‬、兵‬進‬柳‬城‬。可以‬說是曹操‬感動‬於‬郭嘉‬的驚人‬毅力‬,催動‬著部隊‬不畏艱險‬……最終‬獲得‬輝煌‬的勝利✌️。

    郭嘉‬的毅力‬如果‬和‬諸葛亮‬比‬?‬!諸葛亮‬是‬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比‬郭嘉‬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是龐統‬和‬劉備‬取得‬了益州‬,面對‬曹操‬來自‬漢中‬的威脅‬,不能說‬是‬無能為力‬,也‬得‬鞭長莫及‬!諸葛亮‬早就‬對‬益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雖然‬不會‬讓‬曹操‬鋌而走險‬,但是‬,對於‬益州‬的重要‬程度卻‬‬心知肚明‬!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誡‬曹操‬務必‬全力以赴‬拿下‬益州‬,就‬像‬郭嘉‬一樣‬。曹操‬後來‬也‬意識到‬問題‬的‬重要‬程度‬: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劉‬曄:“今尚可擊不?”劉‬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沒有‬諸葛亮‬的益州‬‬,想‬抵擋‬曹操‬?‬……

    如果‬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拿下‬益州‬,從‬益州‬攻打‬劉備‬勢力‬的‬荊州‬?什麼叫‬順勢而下‬!藉著‬長江‬上游‬對下‬遊‬優勢‬迅速‬東‬下‬,直撲‬沿江‬兩岸‬,拿下‬江陵‬、夏口‬等‬重要‬港口‬,直搗‬吳郡‬。一鼓作氣‬剿滅‬劉備‬、孫權‬……這種‬情況就像‬王濬‬攻打‬東吳‬一樣‬,東吳‬還‬沒來得及反應‬,王濬‬兵‬艦‬就‬已經‬到‬了家‬門口‬。根據‬戰局‬發展‬,就‬應該‬是這個‬結果‬。

    諸葛亮‬在對待‬益州‬方面‬的影響力‬舉足輕重‬!完全‬可以‬決定‬著‬歷史‬的走向‬。而且‬,如果‬是諸葛亮‬輔佐‬曹芳‬,估計‬司馬懿‬要‬做‬一輩子‬忠‬臣‬了‬。

  • 18 # 小鵬友學習

    首先說,不能。

    原因在於,能否統一天下,不是擁有某人的便能成功的。

    要從階級的角度去看,東漢末年的動亂從實質上講,是當時的寒族階級對儒家豪族的一次反抗活動。

    具體內容,請看我的系列文章。

    再說說諸葛亮。對諸葛亮的解析,不能從單一個人角度去看,而是要放大到家族。

    人作為地球上唯一高等生物,之所以能夠從大自然中殺出,靠的就是無語倫比的社會屬性,特別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屬性。一個人家族的高低貴賤,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

    因此,諸葛亮的活動,可以放大到諸葛家族的活動上看。

    諸葛氏,為漢代法家世家。雖然當時是儒家的天下,但是仍然也算屬於世家行列。

    為在此次寒族衝擊下,家族得以延續,諸葛氏派出多為子弟,展開行動。

    最早行動的是與諸葛亮同族的諸葛誕,主要活動於曹氏政權。

    其次行動的是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早年在劉表手下活動,後到袁術手下。

    在214年,鳳雛龐統戰死,216年,劉備政權於程度建立穩固,諸葛亮成為家族幾人中最顯赫之人,諸葛均也加入劉備政權。

    從諸葛氏幾人的活動軌跡,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出山,不過是家族保全行動的一部分。

  • 19 # 煎餅的歷史

    如果諸葛亮投了曹操,諸葛亮的才能很有可能埋沒了。

    曹操本身就是個聰明人,身邊的人有很多的嫡系和能人謀士。像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都是和曹操有親戚關係的。像荀彧、郭嘉、賈詡等人,單方面的能力不一定差於諸葛亮。諸葛亮厲害是因為諸葛亮是個通才,什麼都能幹。諸葛亮在曹營能想到的,站在曹營的角度,很多謀士也能想出來。諸葛亮在曹營說話,不像在劉備面前說話,劉備說自己得了諸葛亮,像魚得了水。但曹操得了諸葛亮,曹操不一定這樣想。既然諸葛亮在曹操面前不是說一不二,那諸葛亮再有才能也不能展示出來。所以諸葛亮再曹操那裡很有可能埋沒了。

    當然,諸葛亮也不傻,諸葛亮雖說在南陽當農民,但是天下事,還是瞭然於胸的。當時曹操基本上得了一半天下了,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孫權在江東已經歷了三世,而且自己的大哥在東吳效力,諸葛亮不去?而且自己的姨夫還是劉表,諸葛亮為什麼不去當個官,而在南陽種地?其實諸葛亮有自己的想法,她有遠大的理想,常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早有耳聞劉皇叔的名聲,又三顧茅廬試探劉備的為人。所以諸葛亮投奔了劉備!明面是輔佐了劉備,其實也實現了自己的遠大理想!

    所以說,諸葛亮跟了曹操,不一定能統一三國!

  • 20 # 吉時讀書

    點滴的愛將匯成大海

    諸葛亮在整個三國時期裡面,是一位重要的角色,由於他精通謀略,計謀高超,使得他成為了劉備身邊的軍師,幫助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最後的三國鼎立,可謂是功不可沒。

    那麼對於這裡提到的,諸葛亮如果跟了曹操,曹操是不是就可以統一三國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未必!

    首先,曹操雖然依仗“挾天子以令諸侯”,從中原殺出統一北方,使得他並沒有真正得到民心,大家之所以“臣服”曹操,只是懼怕他的武力威脅;

    火燒赤壁

    其次,曹操在赤壁之戰打了敗仗,很多人會說那正是因為諸葛亮的計謀用得好,火燒赤壁,火燒連環船,才使得曹操最終吃了敗仗。對不起,歷史上火燒赤壁跟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三國志-周瑜傳》裡面寫到,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火燒赤壁是黃蓋提出的,周瑜是下決定並且指揮的人,諸葛亮根本沒有參與其中。

    那麼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

    1.當時剛攻克了荊州,民心未穩,曹操又急於攻下東吳,使得百姓中怨言四起;

    2.曹操的手下多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性,在江上作戰的能力,要大打折扣;

    3.曹操中了周瑜的計謀,將自己手下熟悉水性的蔡瑁給殺了

    諸葛亮

    基於以上這些,就算是當時諸葛亮來了,也未必就能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曹操身邊根本就不缺謀士,司馬懿,荀彧,郭嘉,賈詡等,哪個會輸給諸葛亮?要不是郭嘉死得早,還真的未必會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而當時的諸葛亮20來歲,對於曹操來講,根本不值得一提,暫且不說他自己來不來曹操這邊,就算他來了,曹操都未必會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家的誘惑》這部劇,你們對艾莉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