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彩虹丶
-
2 # 小明在山西
你好,我是明哥日誌,我給您作答:
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日期,江東自古多才俊,吳國當然也會有很多名將,在這裡結合吳國曆史給推薦一下排名前10的吳國建國後的十大名將,請您瞭解。
第一名,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吳國的建立者。其父孫堅為長沙太守,兄孫策結交江淮世家,佔據江東六郡。孫策死後,孫權繼其兄位,管理江東。於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又於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武功謀略,不輸於周瑜。
第二名,周瑜。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在孫策平定江東時,主動跟隨,助其創立政權。其精通軍事,官至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孫策死後,以中護衛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官至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領部隊與劉備聯軍,採用火攻之計,大敗曹操於赤壁,並以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其武力高強,世所公認。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
第三名,陸遜。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出身大族,又與孫權有裙帶關係。陸遜精於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此時陸遜領兵抗擊,最終以少勝多,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又接連破魏揚州牧曹休於石亭,被孫權加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後又官至丞相。有勇有謀,可惜後被捲入立嗣之爭,憂憤而死。
第四名,魯肅。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原為周瑜部下,在周瑜跟隨孫權時,亦率幾百人歸順,頗得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赤壁之戰開始時,魯肅堅決主張聯合劉備抗曹的策略。在軍中任贊軍校尉,助周瑜於赤壁大敗曹軍。周瑜將死之際,推薦其代替自己領兵輔佐,任奮武校尉。十分有謀略,但因處於孫劉兩家的和平時期,並沒有其用武之地。
第五名,呂蒙。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十五六歲即從軍,後跟隨孫權轉戰各地,四處征戰,任橫野中郎將。在赤壁之戰中,隨周瑜等大將大破曹操。因不讀詩書,被人嘲笑,稱之為"吳下阿蒙"。後聽受孫權之勸,苦讀詩書。在魯肅死後,用計殺死關羽,關平父子。
第六名,黃蓋。
黃蓋,字公覆,亦是早期跟隨孫堅的東吳老將。其最著名的戰績,就是於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時,詐降曹操,並以火攻打破曹操之軍。後又因平定山賊有功,加偏將軍,官至武陵太守。
第七名,周泰。
周泰,字幼平,是東吳的老將之一。在孫策平定江東時,即跟隨孫策,後成為東吳的將領。又曾多次保護孫權,是孫氏父子的中軍護衛大將。他的戰績在三國時期也是不俗,曾一回合斬殺張南,二十餘回合斬殺沙摩柯,在赤壁之戰中也立有戰功。又多次擊敗曹操之軍,官至平虜將軍。後孫權而賜他青羅傘蓋,以表彰其功勳。
第八名,淩統。
淩統,字公績,凌操之子,三國時期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吳國名將。十五歲被孫權拜為別部司馬,攝繼父兵。又曾為前鋒,助孫權爭奪江夏,後被封為偏將軍。嘉禾六年。淩統病卒。
第九名,丁奉。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重要將領。年少時以驍勇著稱,被封為小將,後又因奮勇殺敵,屢立功勳。公元252年,丁奉在東興之戰大破進犯魏軍。後被拜為大司馬,左軍師。
第十名,程普
程普,字德謀,是東吳開國老臣,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世。程普曾隨孫堅討伐黃巾軍,又曾幫助孫策平定江東。在孫權掌權過程中,又同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平定江東亂匪,在赤壁之戰中也有不俗的表現。而其曾單挑太史慈,並與其大戰三十回合而戰平。因其年長,又被人尊稱為"程公"。
其中前五位都做過一方統帥,統帥過一個方面的戰役,可以稱作“帥”,後五位都可稱作“將”。
-
3 # 終南喬俊傑
東吳名將:周瑜、陸遜、孫策、丁奉、黃蓋、朱然、淩統、甘寧、呂蒙、魯肅、程普、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徐盛、潘璋等。
1.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
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二宮事件時捲入孫權孫和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2.淩統(189年-217年,一說189年-237年)
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少有名盛,為人有國士之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官至偏將軍。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3.蕩寇將軍程普(?—210年)
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東吳的武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
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勳卓著。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4.黃蓋
偏將軍、武陵太守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主公。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為此事蹟而被後人廣為傳頌,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了“苦肉計”的故事。
5.西陵太守,折衝將軍甘寧(?—220年)
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少年有力,讀諸子,18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建安九年(204年)率八百健兒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建安十年(205年)轉託黃祖,黃祖又以凡人畜之。期間曾射殺淩統之父凌操,因此與淩統有殺父之仇。
建安十三年(208年)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百騎偷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
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吳主賞識,被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折衝(常勝)將軍。《三國演義》中虛構在吳蜀之戰中在病重時被蜀國將領沙摩柯一箭射死。
擴充套件資料
江表之虎臣
三國時孫吳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英勇善戰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他們為孫吳基業的開闢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功勳。
《三國志》把此十二人合為一卷作傳(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盛讚他們為“江表之虎臣”,故名。
-
4 # 木辛金欠
東吳有十二虎臣,虎,將也。分別為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三國時期猛將如雲,蜀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有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頜、于禁、樂進。但對吳國除了周瑜、黃蓋、孫權耳熟能詳之外其他好像就並不熟悉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論對三國的熟悉程度,首先肯定是劉蜀,這是因為作者基於劉蜀是漢代正統,有意偏袒,筆墨最多,這裡不再贅述。其次是曹魏,可以說三國演義中把曹操的個人奸雄魅力塑造的很不錯,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英才彙集。最後才是東吳,東吳真是有苦說不出,都是被三國演義給坑了:正史中孫堅破呂布、斬華雄演變為“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赤壁之戰又編造了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甚至還噁心了一把赤壁之戰真正總指揮周瑜周公瑾,說是氣量狹隘,最後氣絕身死,周瑜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
正史中東吳國力不弱於蜀漢,甚至能與曹魏抗衡,三國志中東吳有傳記的武將比曹魏還要多!在吳立國初期,猛將即有數十位之多。即有此東吳十二虎臣,也是三國時孫吳方面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三國志》把此十二人合為一卷作傳(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稱為“江表之虎臣”,故名東吳十二虎臣。
什麼時候三國志能拍成一部劇,以告慰周瑜周公瑾周冤大頭在天之靈?
-
5 # 胡家小胡
所謂“名將”,那得指揮過大的戰役,還得是大勝仗,最好對當世和後世都有影響的勝仗,比如打敗入侵鞏固政權什麼的,才能稱的上名將。以這個為準則的話,《三國志》中吳國就兩個名將,一是周瑜,二是陸遜,再無他人。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說的就是周瑜,其 21歲追隨孫策平定江東。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曹操佔領整個北方,實力遠超孫劉聯軍的實力,赤壁一役,完全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徹底擊碎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希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所以周瑜乃是東吳第二名將。
陸遜,雖出身旺族,並不是個紈絝子弟,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還品質高尚呢。他巧於用兵足智多謀,智取荊州,打敗了我們的武財神關二爺,夷陵破蜀,火燒連營破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是吳國第一名將。除此二人,再無名將。
-
6 # 大河橋下流
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名將最多,次之蜀漢,五虎將名聞天下,吳國的將軍們最樸實,他們雖沒多少耀眼的光環,卻很實用。
周瑜是吳國有名大將,因為小說的原因,周瑜在民間一直是一個氣量狹小,不能容人的鼠肚雞腸式人物,這其實是羅貫中為突出諸葛亮而有意貶低了周瑜,先來看看三國志中人們對周瑜的評價。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
"盡節用命,視死如歸"
"曲有誤,周郎顧"。
"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周瑜的英雄氣概。
魯肅是又一個為東吳立下大功的名將。
三國志中魯肅是這個樣子"家富於財,性好施與"。
″此天以卿賜我也″。
"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魯肅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帥才。
吳國的名將還有"火燒連營"的陸遜,
襲取荊州的呂蒙。
還有吳國最後的將星,取得西陵大捷的陸抗。
正是有了這樣一些名將的存在,吳國才能在與魏、蜀兩國的較量中不落下風,並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與之分庭抗禮
-
7 # 遇見弗蘭克
吳國有名氣的將軍很多,如黃蓋、淩統、甘寧、韓當、呂蒙等。但由於吳國偏居江南,並未處於中原主戰場,且長於水戰而短於步騎的緣故,所以在三國比較普遍的攻城陣站中亮相機會並不多,沒有出現像魏蜀兩國的曹仁、夏侯惇、許褚、關羽、張飛、趙雲等光彩照人的將領。但仍有四位在歷次關乎吳國存亡的時刻表現突出,無愧名將稱號,那就是吳國先後的四位大都督:
1、周瑜。
吳國開國功臣,聯合創始人,軍隊的實際控制人,對吳國忠心耿耿。有膽識,有謀略,赤壁之戰的操盤手,稱得上三國頂尖人物。
2、魯肅
接替周瑜成為大都督,力促吳蜀聯盟,並竭力維繫。深謀遠慮、格局高遠,對當時的局勢認識深刻,也是孫權最為倚重和信賴之人。魯肅死後,吳國就再沒有人有此大局觀。
3、呂蒙
呂蒙資質不算特別高,貴在忠誠與勤奮好學。白衣渡江奇襲荊州是代表作。但戰略眼光不夠,不聽孫權將令追殺關羽,直接打破吳蜀聯盟,落得個被毒殺結局。
4、陸遜
陸遜算得上青年才俊,軍事謀略高過劉備,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揚名立萬。為人過於耿直,不為孫權所喜。
-
8 # 一擊必殺成功
吳國名將首推周瑜,演義裡諸葛亮的原型就是他,主要戰績也是最知名的赤壁之戰,文韜武略頂尖的一個能臣!
陸遜,吳國本地氏族,吳國中後期著名將領,主要戰績就是夷陵之戰!也是一個軍事奇才。
陸抗,陸遜的次子,蜀國滅亡之後,吳國主要也是靠他守住了晉國大軍,晉國名將羊祜也是等他死了才請奏伐吳!
其他像黃蓋,程普,甘寧,太史慈等武將,魯肅,張昭,顧雍等文臣,也都是知名的文臣武將!縱觀歷史,吳國名氣最高的也就是周瑜,陸遜了
-
9 # 古梁鏞
《三國志》為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一部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中最重要的前四史,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華人物和歷史大事件,《三國志》尊魏國為正統,全書共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那麼,在《三國志·吳書》中,有哪些人物可以算的上是名將呢?
《三國志卷五十五 ·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在《三國志》中,作者陳壽將程普、黃蓋、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放在一起,詳細介紹了三國時期吳國的多位武將,其中程普、黃蓋、周泰、甘寧、潘璋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將領,他們很多都是東吳本地將領,有的出身江東世家,有的則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軍中小卒成為領兵作戰的將領,那麼,作者陳壽是如何評價這些人的呢?
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陳壽認為這些將領,都是東吳的虎狼之臣,屬於猛將範疇,勇猛為先。
《三國志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傳第九》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放在一起做了一個詳細記述,其中對周瑜、魯肅、呂蒙的一生介紹的非常詳細,但是對陸遜的記述的比較少,原因是這篇文章後面記錄了一件事,就是孫權和陸遜品評周瑜、魯肅、呂蒙,有孫權把這三個人的優點和缺點一一言明,以此告誡、拉攏陸遜,所以說,孫權對陸遜可謂是推心置腹。至於為什麼對陸遜的介紹比較少,因為陳壽在後面一篇文章,專門詳細介紹了陸遜陸抗兩父子。
周瑜可謂是東吳政權的元老級人物,孫策開啟東吳霸業,周瑜就是孫策集團最為重要的一個領袖人物,孫策之下就數週瑜。孫策身隕後孫權繼位,周瑜依然是東吳政權的二號人物,執掌東吳軍事大權,赤壁之戰,周瑜更是親自指揮,最終大敗曹軍。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魯肅去世後,呂蒙接任,魯肅時期東吳發展相對平穩,而到了呂蒙時期,蜀國和吳國摩擦不斷,最終呂蒙乘著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聯合魏國,呂蒙率奇兵白衣過江,偷襲荊州,致使關羽腹背受敵,最終大敗,孫劉聯盟自此正式破裂。
陳壽對於周瑜、魯肅、呂蒙給予了高度評價。
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陳壽認為,在曹操大舉南征,舉兵進犯荊州,揚威東部的時候,大臣們都建議東吳向曹軍稱臣,以換去江東政權的存活,可是周瑜、魯肅明辨是非,高瞻遠矚,看法和其他人完全不同,屬於“奇才”,呂蒙有勇有謀,懂兵法,擒拿關羽是呂蒙一生最為輝煌的戰績。所以周瑜、魯肅、呂蒙不單單是普通的武將,他們具有“國士之量”,屬於文武雙全級別的優秀軍事將領。
《三國志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
朱治可謂是東吳政權的老臣,孫堅當年為長沙太守,朱治就跟隨孫堅東征西討,建立了很多戰功,孫堅去世後,朱治的職位是督軍校尉,有兵權。孫策當年寄居袁術門下,正是朱治等人一起助力孫策脫離袁術,孫策脫離袁術前往江東創業,朱治就是孫策最為忠實的支持者之一。朱治作為江東朱治是孫策政權的最早一批核心成員,對東吳孫氏政權忠心耿耿,孫策去世後,朱治繼續輔佐孫權,恪盡職守,兢兢業業。
朱然是朱治的外甥,他和孫權是好朋友,曾經在一起學習,孫權執掌江東後,朱然先後擔任山陰縣領、折衝校尉,管理五個縣的民生,政績卓然,孫權提拔他為臨川郡太守,負責清剿會稽山山匪。呂蒙病逝前,孫權問呂蒙,誰可以繼承呂蒙的職務,呂蒙推薦了朱然。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孫權最為中意的是呂蒙、淩統,其次就是朱然。
呂範很早的時候被孫權賞識,立過很多軍功,呂範生活奢侈但是對於工作非常認真勤奮,所以孫權也沒有追究他,對他依然非常尊敬和看重。當年孫權商議借荊州給劉備,呂範當時嚴厲反對,可惜孫權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後來孫權討伐關羽的時候,經過呂範的家,他特意進去和呂範見了一面,後悔當初沒有采納呂範的建議,呂範去世的時候,孫權親自去葬禮送別。
朱恆也是孫權提拔的將領,這個人作戰勇猛,每次作戰“恥為人下”,非常勇猛,但是這個人對於財物看的非常輕,輕財貴義,並且記性非常強,見人一面他就牢牢記住這個人了,朱恆對於東吳政權忠心耿耿,去世的時候家裡沒什麼錢,權賜鹽五千斛以周喪事,他的子孫也都是東吳政權的猛將。
陳壽對朱治、朱然、呂範、朱恆的評價也非常高
評曰:朱治、呂範以舊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聞,呂據、朱異、施績鹹有將領之才,克紹堂構。若範、桓之越隘,得以吉終,至於據、異無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時殊也。
陳壽認為,朱治、呂範、朱然、朱恆、呂據、朱異、施績都是將才。
《三國志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抗張象傳第十三》
這一篇陳壽主要記述了陸遜陸抗兩父子的一生業績,陸遜我們都知道,關羽被害後,劉備興兵報復,當時蜀漢兵強馬壯,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東吳內部反應非常大,許多人都覺得大難臨頭,後來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負責兵馬排程,夷陵之戰,陸遜火燒劉備連營,最終大敗蜀軍。陸遜治軍有方,排程有法,可惜陸遜最後被孫權猜疑,“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到孫休的時候,他追諡陸遜為昭侯。
陸抗是陸遜的兒子,父親死後,陸抗帶領陸遜的五千兵馬接父親靈柩返鄉,孫權召陸抗,當面問楊竺參陸遜的二十條罪狀,陸抗面不改色一一對答,孫權才發覺自己錯怪了陸遜,後來有一年,陸抗重病來都城就醫,病好之後趕赴工作崗位,孫權親自送行,並且承認自己對不起陸遜。
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陸抗是東吳後期的主要將領,引領東吳對抗晉司馬政權,陸抗和晉車騎將軍羊祜可以說是三國後期最著名的兩位軍事人才。
陳壽評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抗貞亮籌幹,鹹有父風,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者哉!
陳壽對陸遜的評價非常高,稱他為“社稷之臣”,而陸抗則“鹹有父風”可謂是一門忠烈。
武廟古今七十二名將武廟是唐朝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武廟經過多年的發展,最後形成了以供奉武廟十哲為主,七十二名將為副的廟宇,以表彰祭祀古往今來的著名武將,和文廟相對,同時激勵當代青年。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雖無十哲之名,仍有其實。其中三國時期的名將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鄧艾、陸遜、陸抗、羊祜。
-
10 # 皥噑144卡
據三國志記載:吳國有名的大將就這麼幾個,注:這裡所說的名將指的是能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文武兼備的大將,而不是單單武力來評 。 周瑜、(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後克皖,與策納大喬、小喬。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揮)與劉備聯軍敗曹操於赤壁。後病逝。精音樂,時有“曲有誤,周郎顧”語。 魯肅、
(172—217)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餘人隨周瑜至江南,得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曾軍大舉南下,他堅決主張聯合劉備抗曹。任贊軍校尉,助周瑜於赤壁大敗曹軍。瑜臨危,薦其代己領兵,任奮武校尉。繼續堅持與劉備的和好政策。 陸遜、
(183—245)三國吳名將。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孫權侄婿。精於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銳不可擋,他領兵抗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堅守七八月不戰,待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戰的勝利。吳黃武七年(228年),破魏揚州牧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後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官至丞相。 呂蒙、(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旋病逝。 陸抗、(226—274)三國吳國名將。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子。年20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5000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
-
11 # 趣看史
陸遜當仁不讓!他既是一戰成名保江東的將軍!也是一個外來政權本土化的代表!他既能代表江東利益,也能登堂入室!
回覆列表
孫堅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與朱雋一起剿滅黃巾軍。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並參加過諸侯聯合討伐董卓之戰。公元一九二年袁術派他前去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公元229年春,孫堅的二兒子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后,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策
孫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年割據江東豪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年孫堅戰死時,孫策十七歲,他將孫堅的靈柩運回,葬於曲阿縣(今江蘇丹陽縣)。事畢,孫策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結納豪俊之士,待養成羽翼,為父報仇。
孫權
(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堅為長沙太守,兄策結交江淮世家,據江東六郡。東漢末,繼其兄據有江東,在魯肅、周瑜輔佐下,治理屬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吳蜀爭霸,於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 即帝位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鄴(南京)。曾派船隊航海至夷州(今臺灣)。設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生產。但賦役繁重,刑法嚴峻,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周瑜
(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後克皖,與策納大喬、小喬。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揮)與劉備聯軍敗曹操於赤壁。後病逝。精音樂,時有“曲有誤,周郎顧”語。
呂蒙
(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旋病逝。
黃蓋
三國吳國將領。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為郡吏,舉孝廉。後從孫堅起兵,為別部司馬。繼從孫策、孫權征戰。為安撫山越,曾相繼任九縣令長,殺不法官吏,所在平定,遷丹陽都尉。他善於馭眾,愛護士卒。赤壁一戰,建議火攻,並領滿載薪草、灌有膏油的船隻數十艘詐降,乘機因風縱火,大破曹軍,以功任武陵中郎將。後為郡守,徵“武陵蠻”。官至偏將軍,病卒。
程普
三國吳國將領。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初為州郡吏,從孫堅征伐,鎮壓黃巾軍,破董卓。後助孫策經營江南,官拜蕩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策死,與張昭等共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周瑜為左右督,大破曹操於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甘寧
三國吳國將領。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初依附劉表,後歸孫權。曾從周瑜破曹操,又從呂蒙拒關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衝江軍。後曹操進攻濡須(在今安徽),他為前都督,率兵百餘夜襲曹營,使魏軍大驚。建安二十年(215年),從孫權攻合肥,奮勇死戰,為孫權所重。
陸抗
(226—274)三國吳國名將。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子。年20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5000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
太史慈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今山東黃縣東黃城集)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凌操
凌操,吳郡餘杭人。孫策鋒起淮南時,征討吳賊嚴白虎,白虎不敵,奔走餘杭,於路劫掠;凌操便與兒子淩統引鄉人殺敗之,父子二人來投孫策,孫策使為從徵校尉,同引兵渡江。孫權統軍後,凌操從討江夏黃祖。軍入夏口,凌操先登,破其前鋒,輕舟獨進,為黃祖部將甘寧流矢而死。
淩統
淩統(188-237年),字公績,吳郡餘杭人,相傳鸕鳥鎮凌家堂為其故里。父凌操,任孫策部破賊校尉。策死,從孫權。建安八年(203)在夏口一戰中,凌操不幸中流矢死。淩統時年15,隨軍徵進,奮力搶父屍而歸。孫權嘉其勇,又以其父為國殉難,拜淩統為別部司馬,行破賊校尉,使率父部。
潘璋
潘 璋(?~234) 三國時東吳戰將。字文珪。[兗州]東郡發乾縣 [今河南濮陽今東昌府區人]。從孫權,屢建功業,由別部司馬,加武威校尉。與曹操軍戰於合肥之役,操將張遼掩至,吳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敗退。璋原在後,此時,馳馬急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孫權壯之,拜偏將軍。
丁奉
丁奉是吳國晚期名將,曉勇而有計謀。他年輕時作小將,多次跟隨其他將領征伐,經常勇冠三軍。孫亮繼位後,丁奉升為冠軍將軍,參加了吳魏龍興之戰,大破敵人先頭部隊,立下了大功,升為滅寇將軍。孫休繼位後,丁奉幫助孫休用計誅殺了權臣孫綝,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
韓當
韓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善弓馬,有膂力,從孫堅征伐,陷敵擒虜,為別部司馬。
周泰
周泰是東吳大將,武藝出眾,威名宿著。他勇猛過人,血戰中常帶傷繼續作戰,在對曹軍數次戰役中發揮出色,深受孫權喜愛。
徐盛
徐盛是三國時吳國名將。他在漢末因戰亂客居江東,從而開始輔佐孫權。早年徐盛抗擊黃祖,因功升為中郎將。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禦。因前後戰功,徐盛先後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後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曹丕被迫退走。吳黃武年間,徐盛病逝。
還有:陳武 周興 蔣欽 朱桓 董襲
最後特殊介紹下 陸遜 此人文武雙全
陸遜
陸遜字伯言(183-245),本名陸議,吳郡吳人也。世江東大族,孫策之婿,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著名的軍事家。少孤,為從祖康綱紀門戶。年二十一,歷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年旱,開倉濟民,督農桑。討會稽山越賊帥潘臨、鄱陽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權配遜策女,數訪世務,遜議以 “平山寇叛,取精銳。”權納其策。由虛勢伏兵,破丹楊費棧,安內患,得精卒數萬。建安二十四年,蒙稱疾瞞關羽,遜代獻驕兵計,軍暗渡取荊州,除撫邊華亭侯。敗詹晏、屈陳鳳。破房陵鄧輔、南鄉郭睦,誘降文布。遷鎮西將軍,封婁侯。陸遜論治荊州“拔人才、未親疏。”權納之。黃武元年,拜大都督、假節。督軍五萬西陵拒劉,伐謀分兵相機而動。火攻,備軍盡歿;伏兵,遜逸待勞。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吳蜀合,捆以外遜主之,權留璽於遜自裁度。皖縣破曹休,繳獲從輜重。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輔太子。京外上疏:“寬刑罰、忘過記功,以成王業。阻權偏師取夷州。”公孫淵背盟,權欲徵,遜陳弊利“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輟;圖四海,匪懷細害大。乞息六師,定中夏。”權納焉。嘉禾五年,遜協諸葛瑾攻襄陽。信韓扁為敵虜。遜佯攻暗退兵,襲江夏附者眾。陷魏江夏太守逯式解邊害。嘉禾六年,平吳遽亂,定三郡。遜憂呂壹弄權,陳曲直於權。年少豐,開倉濟民。遜善賭人,昔言以諸葛恪、暨豔、楊竺終敗喪,果應。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陳 “太子正統,藩正有別,當彼此得所,上下獲安。”叩頭流血。權不納,又累遣使責遜,遜憤恚卒,年六十三。孫休時,諡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