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班主任四月天老師
-
2 # 卒子的軌跡方程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今,人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但是我們的一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還是存在問題。我覺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如今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我們的父親。當然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因為大家都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工作都很忙,下班來也很疲憊,而且還要燒飯、洗衣、做家務、帶孩子,根本顧不上與孩子交流。可是孩子是需要交往的,需要我們成為他的朋友。有研究表明,父愛教育各方面都益於孩子的成長,與媽媽的感情細膩,性情溫和相比較,爸爸則會顯示出勇敢,堅毅,強悍,意志堅定等特點,可以給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所以家庭教育就需要我們的父母都要參與進來,家庭教育才會顯得更加完美和全面。
第二方面、過於強調智力開發,忽視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表現在以下方面:
1、忽視了孩子的勞動能力的培養,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差,獨立性差。現在的孩子大多養尊處優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理能力很差!
2、忽視了他們性格情感的培養,溺愛較重使得孩子變得無情無義。讓孩子沒有愛的感覺,這種愛就叫做溺愛。很多的父母認為我的付出不需要回報是一種境界,但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只有付出愛的人才能感受愛,只有孩子能夠感受到愛,愛才能變成一種心理的成長。
3、對孩子的限制保護太多,忽視了對孩子主動探求新事物的培養。儘可能地把每件事情都包辦代替或者這個不要那個別碰,使得孩子逐漸變得沒有學習的能力,樣樣都不會,而現在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對孩子過度保護,最終會帶來孩子的無能,這一嚴重的後果。
第三方面、過分地把孩子的教育推向學校,我們經常會聽到這種聲音,我們什麼方法都用了就是不聽或者不接受的訴苦,就是聽老師的話,把孩子的教育都寄希望於老師。但孩子的教育要講究方法的,不能生硬地進行說教。
第四方面、評價激勵不夠,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創造力。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很多的孩子都需要的是表揚。那如何去激勵孩子,1、要對孩子鼓勵,這會讓孩子產生無窮的前進力,2、要信任孩子的潛在的力量,3、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4、積極的暗示能夠讓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找到自我,5、允許孩子失敗。當孩子失敗難過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憐憫的太多。或者在孩子的面前唉聲嘆氣,甚至劈頭蓋臉的責備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
總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在家愛看書,孩子也會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你愛整理房間,他們也會潛移默化地整理自己的東西!做好自己,就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
3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現在的家庭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中國家庭教育整體起步晚、底子薄。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從60年代起就開始重視家庭教育,而中國真正重視家庭教育,也就近十幾年的時間。所以中國無論是政府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投入,還是專家學者在家庭教育領域研究的人才都非常的缺失。就導致了中國的現代家庭教育水平起點晚,起步低。
中國現代家庭教育整體師資薄弱。我接觸過相當多的從業者,教育理念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知識傳授給家長,必然會導致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整體低下。而隨著教育與研究的發展,其實我們的教育研究都是在快速的推進,以便適應這個快速發展和變化的時代。而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還抱著十幾年幾十年前的知識,抱殘守缺,而不是及時學習國際最前沿的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識來做支撐。很多的從業者都是用自己親身培養孩子的經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驗來傳授給家長,而不是科學的現代家庭教育知識體系。殊不知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的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會導致經驗的落伍和不適應。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水平對孩子未來成長的決定性影響,但是他們卻很難透過有效的渠道獲取到國際前沿的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識,這就使得他們即使想學習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要想在短期內徹底改變中國家庭教育水平相對滯後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需要國家大幅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投身於現代家庭教育領域,才有可能逐步的改變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
-
4 # 小文說教育
大家都知道,疫情以來,學生在家網課,雖然社會、學校、老師都在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線上學習服務,然而,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快瘋了,甚至於出現了家長跳河的鬧劇,同時,又有不少花季少年選擇了跳樓輕生,由此可見,現在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夠,家庭教育過分的依賴學校我們知道,教育是一項工程,它是社會發展的保障。而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然而,現實中,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並能較好的擔當起這一責任的家庭卻很好,大部分家庭認為只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於是把教育的責任、教育的任務完全推給了學校。這種教育理念與思想認識,勢必會影響到孩子,使孩子意識不到教育的意義,產生學習無用的情緒。此外,家長與教師之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家長不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出了問題,家長往往只是感嘆孩子沒有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這無疑增加了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難度。
二、家庭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目前,中國仍然是農業大國,農民仍然佔據著絕大部分比例,而農民的農村土地收入相對較少,因此大多數學生父母都選擇外出務工,而這部分學生的監護權一般就移交到了祖輩或者親朋。而這些年邁的祖父輩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沒有教育的精力,更沒有教育的能力,親朋好友的責任心又不高,這無疑就形成了學生教育管理的盲區,導致這些留守兒童出現很多問題:厭學、逃課、上網、打架鬥毆、飲酒。還有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賭博等不良行為,對孩子也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就算父母雙方有一方在家,要承擔所有家務和農耕種植,也根本無法顧及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目前這種家庭環境勢必不利於孩子成長。
三、教育方式傳統單一,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當前,面對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父母往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家教過於嚴厲,甚至於剝奪了孩子最起碼的休息、娛樂時間,扼殺了孩子全面自由發展。另外,很多家長雖然熱衷於管教孩子,但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部分家長封建家長作風嚴重,不顧孩子的自尊,經常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規則、有些家長甚至認為“棍棒下面出孝子”,於是對孩子訓斥、體罰,而又一部分家長又過於溺愛孩子,這也對孩子的性格成長、思想教育造成了不良影響。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缺一不可,當前,家庭教育存在著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改進呢?
一、社會方面1、社會各職能部門要協調配合,大力宣傳家庭教育重要性,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圍。
2、注重家庭教育組織網路的建設,形成鄉鎮、街道、學校家庭教育網路,深入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3、辦好家長學校,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的思想意識和能力素質。
二、學校方面1、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配合社會職能部門辦好家長學校,傳播家教知識,提升家長家教能力。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校要求,做到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
2、做好家校聯絡,搞好家校合作。學校要建立學生家庭教育資訊袋,掌握學生家庭和家長有關資訊。建立家訪制度,發揮家訪的多向性作用。
三、家庭方面1、家長要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家長要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責任感,自覺學習家教知識,提升家教能力。
2、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環境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家長要儘可能為孩子創造和諧溫馨、民主寬鬆的的家庭環境,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3、樹立現代家庭教育思想。家長要改變過去的思想觀念,積極培養孩子的科學民主、公平競爭合作的思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4、提升自身家庭教育能力。家長要積極透過各種途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改變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的綜合能力。
-
5 # 甜菜的小魚粥
我是一名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先丟擲我的結論,我認為現在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無序化、無力化。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家校聯手,以開放、包容、學習的心態解開教育的死結。
01
無序化的家庭組織和教育模式
疫情下的網路課程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眾生百態,更照出了家庭教育存在的各種無能為力、千瘡百孔。
而其中,無序化的家庭組織和教育模式尤其讓我關注。
所謂無序化,我認為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與孩子缺乏對自我身份的定位與認同,以致於造成“父不父,子不子”的家庭困境。首先,家長缺乏作為引路人的自覺性和權威性。網課期間,很多家長與我私信,其中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孩子我們沒法管了”或者“他不聽我和他爸的話的,我們一說,他就進房間”。諸如此類話語,其中背後折射的就是家長作為引路人身份的長期缺位。
其次,孩子作為成長者與學習者的身份認同度不高。高中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樹立的關鍵時刻,應該正是充滿疑惑,需要學習與指引的年齡段。但現在很多孩子封閉內心,拒絕交流,害怕成長。
解決措施:父母與孩子需要一場開誠佈公的“座談會”或“圓桌派”,以公開、平等的態度來分析當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孩子需要向家長表明自己的困惑與需要的幫助。家長要有學習的心態,學會交流,善於傾聽積極鼓勵孩子開啟心扉。02無力化的說教式教育和暴力化懲罰網課期間,很多孩子開始遲交、不交作業,讓老師頗為頭痛。一與家長交流,很多家長立馬錶現出火冒三丈的態度,最後留下一句“老師,我會教育他的”或者“我讓他爸揍他一頓”就匆匆下線。而我以為,這正暴露出了當下家庭教育無力化的弊病。
首先,很多家長尤其是媽媽特別熱衷說教式的教育模式。事實上,單純的說教不僅無益於孩子的改變,更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媽很煩”的心態。因為,任何大道理都必須依託具體的事實和孩子的生活閱歷與實踐為基礎。而我們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是,道理太大,理由太少。說教太多,傾聽太少。
其次,一部分家庭到目前依然崇尚“以暴制暴”的軍事化教育模式。動輒摔電腦、砸手機、關禁閉,要麼就是和孩子搞冷戰,剋扣零花錢……這些方式導致的最壞結果就是孩子越加叛逆直至與父母決裂。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尊心發展的高峰期,以暴力的、激進的方式對孩子實行懲罰教育很容易導致其自尊心的損害,最終結果只能是孩子的心離父母越來越遠。
而無論是說教還是暴力,其實都折射出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無力。
-
6 # 千年蟲1672
你認為現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什麼問題?應該怎樣改進?
這幾天我一連讀到幾則相同的新聞報道。廣東的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因為老師要求寫一封作業完成保證書,跳樓了。一個河南十四歲女孩,不完成作業,老師與家長溝通後,把女孩踢出群,女孩跳樓了。昨天一個九歲的男孩,也是不願意完成作業,老師線上訓斥後,也跳樓了。三則報道的結局,都是家長鬧到政府,以老師某句言語不當為由,要求政府介入調查。三個孩子都是為了作業,相繼跳樓,後繼的類似於事件還在發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悲劇一再發生,究竟由誰來負責?究竟是誰之罪?
細究,其實與學校老師沒有多大的關係,與社會以及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許多誤區。一,我們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總是呵護至之,在物質方面總是不遺餘力的滿足孩子。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造成孩子習慣於伸手要想要的東西,手機普及出現幼齡化。學生玩手機打遊戲就是這樣養成的。二,孩子的事總是大包大攬,甚至在學校打掃衛生,家長都會代辦。不讓孩子受一點苦。這樣的孩子脆弱,受不得一點委屈。三,孩子犯了錯,家長一般不會糾正,反而會幫助推卸責任,導致現在熊孩子層出不群,讓孩子覺得自己小,做了任何錯事可以原諒,而無所顧忌。四,家長往往只注意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需求,缺少對孩子真正的關心。上述三例悲劇中,老師在線上已經告知家長:情況,而家長不去觀察孩子的變化,不去同孩子談心,安慰,出了事就推卸責任,全部算在老師頭上。四,家長喜歡當甩手掌櫃,把孩子的學習進步,全部推給學校老師,不知道學習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環境起了主要作用。上述三位學生都是因為作業不能完成。也就是他們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家長平時沒有督促到位,孩子習慣了不完成作業,拖拉,不認真等等。五,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度。孩子在學校受到一點委屈,家長都會去學校興師問罪,老師的一個小懲戒,或者一句粗口,都會招來家長無妄之災,無形中傳遞給孩子的錯誤資訊,自己是受保護的,不管做錯了什麼,老師不可以懲戒,因此而肆無忌憚無法無天。這些因素造成上述三名學生,心理脆弱,吃不得一丁點苦,受不得一丁點委屈,膽子大,可以不完成作業,而有膽子跳樓。這樣的孩子今後在社會上也難以生存。
我們的家長要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理性對待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來。不管有多忙,每天要督促陪伴孩子完成作業,幫助他養成習慣。對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當面糾正,不能給予錯誤的暗示。對孩子的要求不能輕易滿足,一定要有原則性。有時間陪孩子多運動,安排一點適宜的勞動,磨練心智,使之堅強。同孩子一個星期堅持談一次心,瞭解一週在學校的表現與要求,讓他把心裡想的,遇到的困難講出來。不能讓它憋在心裡,鬱積。對孩子學習上出現的困難,要理解適時減壓,給予鼓勵和幫助。總之,要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氛圍,要做一個理牲的家長。
-
7 # 莫談教育
家庭教育最主要是是教育家長,當今中國家庭教育最大問題:爸爸啥都不管,媽媽啥都管。爸爸啥都不管。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小學開家長會,要求必須是爸爸參加。通知一發出,家長群裡就炸開了鍋,這樣的家長會可是第一次。
媽媽們幸災樂禍:
“孩子爸爸知道了這個訊息,緊張得不行,他從來沒去開過家長會,不知道教室在哪裡,不認識班主任……根本不知道要面對的是什麼,我跟他說,認真做筆記就好了。”
“從這周開始,明顯感覺爸爸有些焦慮,已經跟我確認了三四次時間地點了。”
從中可以看出,在很多家庭,爸爸在孩子的教育裡參與度是遠遠不夠的。
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每十年都會做一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爸爸們總是說自己工作忙,說自己沒時間,沒時間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沒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甚至連孩子在幾班,在讀幾年級都不知道。
總以為自己努力掙錢養孩子,就是盡到了自己的教育責任,但其實,相對於金錢,孩子更需要的是父親的耐心陪伴和用心教導。
媽媽啥都管
爸爸啥都不管,孩子的教育只能全靠媽媽。媽媽要忙工作,要忙家務,要照顧一整個家庭的生活,還要忙孩子的教育問題。事情一多,當媽的就很容易變得極端。
變得控制慾極強,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意孤行。希望孩子優秀,就不顧孩子的意願,給孩子報十幾個班,把孩子的時間壓榨的一點不剩。怕孩子受傷害,就把孩子保護的嚴嚴實實的,不許孩子跑跑跳跳,怕孩子摔傷,不許孩子出去瘋玩,說髒兮兮的有細菌。
甚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切,整天就是圍著孩子打轉,沒有一點自己的生活,也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時間。
在電視劇《小歡喜》裡,英子的家庭就是一個典型的媽媽包辦一切的家庭。英子從小就在媽媽的照顧下長大,爸爸對英子的生活和教育沒有過什麼幫助。
後來父母離異,英子跟著媽媽,媽媽更是把英子當成自己一切,為了英子放棄工作,整天圍著英子打轉,幫英子分析成績,給英子準備各種營養品。在這種密不透風的關懷下,英子壓力越來越大,和媽媽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
媽媽們總是想著自己辛苦一點,累一點沒關係,只要孩子好就行,但是卻沒想過,有時候太多的愛和期待,也會讓孩子感到絕望。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不缺席
與英子家相反的是方一凡家,方一凡成績不好,有一個脾氣火爆的媽媽,有一個不求上進的爸爸,但是卻組成了一個最幸福的家庭。
方一凡能在媽媽的火爆脾氣下沒心沒肺的長大,很大的原因就是爸爸從來沒有缺席過孩子的教育。他會耐心的陪兒子給老師準備生日禮物。會在媽媽發脾氣時充當一個耐心的滅火器。
會在媽媽與孩子發生矛盾時兩邊安撫好,充當潤滑劑。會在孩子犯錯時嚴厲批評孩子,告訴孩子什麼錯是堅決不能犯的。
正因為父母從不缺席,且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才養成了樂觀溫暖的方一凡。
哩哩貓—新家庭早期教育正向知識傳播者。
-
8 # 主動人生程顥
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系統性。比較碎片化、片面化、簡短化。
父母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職業,需要通曉心理學、腦科學、學習力、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但也不是要讓家長成為專家,而是有所學習,掌握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相關學科知識,讓自己養育孩子有所依照。而這個學習的過程是持續的,長達十幾年,貫穿孩子成長的過程,所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不能指望大的教育環境發生整體的改變適應你的教育方式,只能透過自己的不斷學習與提升,儘可能多掌握更多的教養心態和工具,這個對父母的學習能力確實有很高的要求。
-
9 # 網鏈課堂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一方讀了多少育兒書,陪伴了孩子多少時間,而是爸爸媽媽創造的有愛的氛圍。
淪陷在父親教育缺失的時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p#副標題#e#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2008年,中日韓美四國的研究者發現: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親也已經遠離了孩子。中國高中生將父親選作第六傾訴物件,排在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兄弟姐妹、網友後,其他三國的高中生也僅將父親視為第五傾訴物件。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援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牢靠的、最安全的。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寂寞孤獨的女人。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 “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p#副標題#e#
被掩蓋的婚姻問題
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於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每個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婚姻中雙方的不同視角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迴圈。
大家可以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個男人為什麼沒辦法執行父親的角色?
難道單純地是由於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當然不是。
1.男人害怕擔當父親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自己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
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
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
2.被冷落的父親
很多母親有了孩子之後,本能地把孩子放在了首位。表現之一就是有了孩子後,孩子睡在夫妻的中間甚至夫妻開始分房睡。婚姻關係退居親子關係之後。對於有的丈夫而言,孩子出生,就失去了妻子。
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沒有很快進入父親角色的丈夫,往往會得到早就進入母親角色的妻子的不理解和責備,進一步地想逃離家庭。在家庭中被冷落的父親,很難有熱情參與到育兒之中。
3.傳統觀念導致男人遠離孩子
中國的傳統是家長制,因此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有的父親會不自覺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
4.系統地看問題,為中國式家庭尋找出路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
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p#副標題#e#
這樣的局面該怎麼改善呢?有如下的建議:
1.重新把婚姻關係放在家庭關係的首位
你最應該親密的,是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把孩子請出你和伴侶的愛床或放在你們的旁邊;無論多忙也要給夫妻兩人一些單獨的時間和空間,如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甚至出去旅遊等。有些話、有些感受只有在單獨相處時才會說出來、才能感受到。
要告訴孩子,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然後爸爸媽媽一起來愛你。也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戀父”“戀母”時期。
這不是自私,也不用擔心這樣會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愛。當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會多出很多愛給孩子。
2.尊重丈夫的育兒理念和方式
被批評的父親會有深深的挫敗感及憤怒,久而久之育兒的積極性和熱情被打擊,逐漸地會有種感覺:反之我做什麼都不好,都要被你說,那我就不做了。
無論丈夫的育兒方式是怎樣(只要不過分),只是表達方式跟母親的不一樣,都包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當我們制止時,其實也切斷了父子/父女之間愛的流動。
夫妻之間育兒方式的不同,可以在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步。重點是分享,而不是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3.女性需要發展自我,而不僅僅把自己定位為家庭主婦
回覆列表
家庭教育,其實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率先對孩子進行的教育,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礎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還是社會教育的基礎。它貫穿了孩子的一生,從孩子出生,一直到結婚生子甚至到老年的時候。可以說,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那麼,中國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今天就三種問題來聊一聊!
第一個:溺愛式教育!
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生育觀念,所以也就造成了很多家庭現在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高,從小到大,對孩子幾乎是百依百順,想要什麼,想吃什麼,幾乎是有求必應。
其實,過分溺愛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他們去了幼兒園、學校以後,這種思想會影響他們的社交關係,從而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會導致孩子因為同伴疏遠而不想學習,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心理疾病。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愛都能理解,但是古人講過“過猶不及”,過分的溺愛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前幾年的那個考上北大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沒有,不能夠自己獨立地生活,還是得靠父母照顧,最後被北大退學,這樣的例子難道不夠慘痛嘛?
父母怕孩子受到傷害,想滿足孩子的願望可以理解,但是過分溺愛就會毀了孩子。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可以找一些家長、老師請教一下,對孩子得有計劃、有節制,不能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家長得改變自己的觀念。
第二種問題:棍棒式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種思想,學習不好只要一直打就能變得優秀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觀念。
這種透過打罵來實現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僅達不到家長所要的效果,而且還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要麼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出現一些嚴重得心理問題,要麼就會使孩子性格孤僻,從而引發抑鬱症等問題,影響孩子的社交問題。
對於這種棍棒式的家庭教育,這種例子真的是數不勝數,實在是太多了。家長們要增強法律觀念,《反家暴法》早在2016年就已經頒佈了,切不可以身試法。
家長們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交流,努力去解決孩子心裡的問題,要給孩子信任感,讓孩子主動與你交流,共同協商出解決事情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第三種問題:放羊式教育!
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放羊式教育還是存在挺多的。
一些父母認識到棍棒式教育和溺愛式教育的缺點後,讓孩子自由發展,不去約束;還有一些父母因為自己學歷不高,或者沒有什麼文化,不知道怎麼來教育孩子,這樣的父母也實行了放羊式教育。
其實,放羊式教育,雖然能夠讓孩子自由發展,但是也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孩子會受到其他不良思想的影響,從而開始學習一些不好的東西,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前幾年出的一個例子,父母都是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對孩子平時就是放羊式教育,誰知道孩子竟然跟著外邊的人去學著賭博,最後因為偷錢被公安局抓住,父母這才知道,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放羊式教育並不是不好,讓孩子自己選擇發展方向這是挺好的一點,但是在孩子自由發展的同時,家長也需要給孩子進行必要的價值觀的引導,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