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邢臺大懶牛
-
2 # 姑山之嵐
能確定的說,劉備先攻打曹魏,關羽是配合劉備的行動,才發生襄樊之戰。
劉備選擇發動夷陵之戰。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荊州對劉備很重要,是諸葛亮三分理論中必須擁有的地方。
二、劉備認為孫權比較容易對付,吃柿子撿軟的捏。
三、為關羽報仇,符合自己嫡系集團的心理訴求。
四、是一種外交策略。以戰迫使東吳恢復孫劉聯盟,籌碼是換回荊州。
以上四個原因,讓劉備必須打孫權,奪回荊州。只有穩固的孫劉聯盟,又有荊州,才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
-
3 # 點點滴滴股票情
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具體情況不同,都會影響一件事的決策!而做決定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綜合天時,地利,人和,而樓主問的問題可以這麼來看,做決定的主體分別是關羽和劉備,時機和當時是攻曹還是攻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面我一一來分析!
首先,我們從關羽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攻曹。這首先得從關羽的身份和位置來說,關羽的身份是一方將領,而不是蜀漢的最高決策者,關羽的行動是執行蜀漢的決策,而當時蜀漢的國策就是“聯吳抗曹”!對於是否打曹還是打孫,關羽自己說了是不算的,雖然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假如在當時的情況下,關羽的格局還是線上的,拎得清輕重,而對於君主而言,最忌諱將不服從軍令,這種忌諱關羽還是拎得清的,再說了自己也不能給大哥下不來臺呀,不然開了這個頭,劉備要是不懲罰,還怎麼帶隊伍?
其次,從劉備角度來分析。劉備是蜀漢的最高統治者,擁有絕對的國策制定權,可以更改國家策略。從這一點上,劉備的許可權選高於關羽,再結合當時的情景,劉皇叔收服漢中,平東西川,擁有了絕對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兵鋒正盛,正在自我膨脹,而我們回顧“聯吳抗曹”的國策是在什麼什麼情況下定的,定國策時,劉備只有荊州這一塊地盤,而且荊州是四戰之地,不是猥瑣發育的好地盤,這種情況只能和孫權聯合,不然同時面對周圍壓力,劉備壓根沒有存活空間,而在劉備攻打東吳時,劉備一方面已經有了,易守難攻的大本營,另一方面,我猜測,劉備會戰曹操後也知道曹操實力還是很強大的,劉備可能考慮三步走戰略,這時劉備的實力勉強和曹操持平,但強於東吳,我猜劉備是想第一步先統一長江以南,再北上攻曹,而關羽和張飛的死給了劉備攻打東吳的藉口,類似於龐統之死,要不然劉備打曹是恢復漢室,你打人家東吳算什麼情況?名不正言不順呀!所以,劉備順水推舟,直接滅吳。
最後,我們思考一下,生活中哪裡會有什麼無緣無故的愛,哪裡有什麼無緣無故的恨,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而作為劉備目標只有一個,恢復漢室,而只要統一,滅吳滅為只是時間選擇的先後問題,而情況隨時變化,但總原則是哪一方天時地利人和,則如何決定,在當關羽被滅後,劉備已經不具備了東西兩面攻曹的條件,必然要先拿下東吳才是最優解!
不要看別人說了什麼,多去看他做了什麼,嘴可以撒謊,身體上卻很誠實!!!
-
4 # 雲行筆記
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我把你的問題稍微做下分解,你問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關羽要攻曹魏?其實是在問荊州對於蜀漢的作用是什麼?你問的第二個問題,劉備為什麼要攻打東吳呢?其實是在問荊州對於蜀漢能丟掉嗎?荊州、孫劉聯盟和關羽誰更重要?
回答這兩個問題前,我們稍微把時間點往前提提,去到劉備三顧的那個茅廬裡,與劉皇叔一道來聽諸葛孔明先生講講那篇著名的《隆中對》。
這篇《隆中對》出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記述的時間大概在公元207年-208年間的冬春之際。我們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這篇《隆中對》基本上就是諸葛山人給劉皇叔的自薦信了。
公元208年,這一年很熱鬧,這一年劉表病逝,曹操南征,劉琮投降,赤壁之戰爆發。
《隆中對》寫在這些事件之前,很有些兵棋推演的意味,其中對孫劉聯盟,就有了具體表述。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從“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和“外結好孫權”中我們可以讀出諸葛亮的心中,孫劉聯盟的重要性。但面對當時的形式,劉備的那點家當與孫權結盟實在是有點熱臉蹭冷屁股的味道。但諸葛亮不愧為優秀——不,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及時的抓住了公元208年,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的契機,實現了他戰略夢想的起點——聯吳。
能夠爭取到孫權的支援,可以說是諸葛亮在蜀漢建立前對於劉備最大貢獻。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精彩翻盤。也是由於劉備在危難時對於孫權的支援,使原本應是南北朝的劃江而治,變成了魏蜀吳的三國鼎立,而在當時劉備是其中最小的那份勢力,他的勢力所在地域就是荊州,不對,是部分荊州。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陽、長沙七郡,約相當於今天湖北、湖南兩省,廣西、貴州、河南的一部分。漢末治所在漢壽,即今湖南常德市。赤壁之戰之後,上述七郡被魏、蜀、吳三家瓜分。
大家對曹操控制的那部分,江北的荊州沒有意見,也不敢有意見,而孫劉內部卻因劉備控制的那部分而兄弟蕭牆。究其原因決非是爭地盤那麼簡單,從大方面上來講,是戰略出發點不同。
荊州對於即將拿下川渝、漢中地區的劉備來講,是面對曹魏形成鉗制的戰略右臂;而對於孫權則是長江中游的戰略防禦權,在誰的手中,劉備一旦背盟,那麼孫吳的長江防線就豁了個大口子。
那麼迴歸到您所提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關羽要在荊州襲擊曹操呢?
說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隆中對》,看看諸葛亮當初的想法。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其中說荊州“此用武之國”,該做何解釋?
荊州所據的江漢平原,沿漢江北上,即可到達漢中平原,當年白起就是由漢中南下,透過鄢郢之戰,大敗楚軍,使秦國佔領了江漢平原的大部,並迫使強大的楚國向東遷都。
而漢中透過蜀道可與四川盆地相連,雖然蜀道艱險,但確能平穩地構築起一個強大的戰略大後方。川渝、漢中地區物產豐富,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戰爭所需的給養。荊州地區,可以透過南北兩翼的長江和漢江的水道陸路與戰略大後方相連。而荊州就做為蜀漢的軍事據點,背倚著戰略大後方,對曹魏或孫吳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存在,進可攻,退可守,這不就是諸葛口中的“此用武之國”嗎?
抗戰時期的三次長沙會戰,國軍就是將日寇頂在了江漢平原的東緣,換成三國時期的局勢,就是保住了荊州,構建起了川渝、漢中和荊州(江漢平原)的鐵三角關係。
我們在從時間點上看看,蜀漢軍的軍事動向。
公元214年劉備攻取益州(成都),公元218年對漢中發起進攻,第二年即公元219年便佔領了漢中。而關羽的水淹七軍,也發生在那個219年,我們可以把關羽對於曹操的北伐,看做是白起南征楚國的逆向,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打通荊州與漢中的連線,實現川渝、漢中、荊州的鐵三角,如此這一區域便滿盤皆活了。
但很遺憾,關羽有些操之過急了,他過於輕視孫吳力量在荊州的存在,同時劉備大部分軍隊入蜀作戰,留給關羽的人手也是有限的。儘管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勝得有如神助,但最終沒能打通荊州與漢中的聯絡。
孫權也不傻呀,他能坐等荊州與漢中勾連在一起嗎?到那時候,入蜀的漢軍就會在巴渝、漢中平定後,大批地回防到荊州,那時劉備的荊州還要的回來嗎?不但劉備的荊州要不回來,可能自己從他手裡奪得的那部分荊州也得吐出來,與其將來坐以待斃,不如趁早動手,早拿到早踏實。
於是公元219年,趁關羽北伐,荊州空虛之際,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荊州,而那位戰神呢,等待他的也只有走麥城了。
程式走到了這裡,關羽死了,荊州丟了。那時劉備、諸葛亮已經拿下了巴渝、漢中兩地,與荊州勾連就差最後一小步了,所以聽到這個訊息時,你猜這哥倆心裡是個啥心情?
他們到底是在哭關羽呢?還是在哭荊州?
但不管哭誰,荊州一丟,劉備所佔據的四川盆地和漢中平原,雖據險可守,但也變成了兩塊孤地,死地。據險可守也意味著憑險難出,你去想想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應知道從那裡出來有多費勁。諸葛亮終其一生地六出祁山,在北方翻來覆去地爬秦嶺,最後也都是鎩羽而歸,不也是一個例證嗎?
而失去逐鹿中原的資格,自然也就失去了對中原政權的政治話語權,從古至今,川渝地區產生過多少地方政權,他們哪個得了勢?而你能記住的除了蜀漢還有誰呢?
劉備野心是要比孫權更大的,他是以成就霸業、光復漢室為人生理想的,因而他是不能接受偏居一隅做個地方小軍閥的。其實諸葛亮何嘗不是這麼想呢?只是他更忌憚自己辛苦建立的孫劉聯盟。
到這裡,是不是就回答了你的第二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劉備非要去打孫吳了吧。
於是公元221年,荊州丟失,關羽被殺兩年後,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拒絕了孫權的求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伐吳。結果在三峽東口的夷陵,被陸遜打得丟盔棄甲滿地找牙,人也在三峽西口的白帝城,被活活氣死了。
而自此以後直到蜀漢滅亡,蜀漢勢力再沒有向東發展過。
小結:
1、關羽先攻擊曹魏,是為了實現荊州與漢中乃至蜀地連成一體的戰略願景;
2、孫吳是趁著關羽北伐空虛,而偷襲了荊州,擒殺了關羽;
3、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另為關羽報仇而東征孫吳,並遭慘敗。
是不很有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味,如此的冤冤相報,成就了三國壯麗的英雄史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
5 # 韶華傾夢
恰一看,似乎只是一個問題。但是,一分析下來則是有兩個問點。一是關羽為什麼要攻打曹魏?二是劉備為何與關羽相反,展開對孫吳作戰?
其實,這兩個問點是一個時間先後,且有因果聯絡的問題。而且,其涉及到的還是劉備勢力的前期發展戰略,以及對曹魏和孫吳的態度問題。
首先,先來看一下三國之間的關係。在赤壁之戰前,曹操吞併完袁紹的勢力和地盤之後,逐漸成為北方勢力最大的諸侯。而東邊和西南等地,則有孫權和劉璋等人。至於荊州這一塊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江東的孫權,還是北方的曹操,都想要整塊地拿下。
於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而為了生存,劉備僅靠江夏一郡和江東孫權結為聯盟。而在赤壁之戰後,曹軍大敗,劉備勢力搶先江東佔據荊南四郡,一躍成為和曹操,以及孫權爭奪天下的諸侯。但也因為如此,荊州問題成為孫劉聯盟之間的主要矛盾。
儘管後來經過了湘水之盟,劉備和孫權把荊南劃分而治,但矛盾關係仍然得不到解決。可是,為了拿下漢中,劉備只能被迫的一步步進行妥協。
在建安二十四年,已經奪取益州和漢中的劉備勢力,正在休養生息,廣積糧草,以圖中原。這時,劉備得到細作來報,說曹操和孫權暗中結盟。
細作探聽得曹操連結東吳,欲取荊州,即飛報入蜀。
這個時候,荊州問題再次成為魏蜀吳三國之間的主要問題。只要曹魏得到荊州,曹魏便可兵向江東和兩線入侵蜀漢;只要蜀漢得到荊州,便會對下游的江東進行嚴重的威脅;而如果東吳得到荊州,將會把江東的防線從水上推到陸地上,加強邊防。
所以,荊州無論是三國中的哪一國都想要全盤接管,但這是一個嚴重考驗。而曹魏和東吳的暗中連結,很大程度上對剛剛奪取益州和漢中的蜀漢造成很大的逼迫。可是,東吳和蜀漢的邊境很接近,而且蜀漢的兵線大多數集中在西線。
再者,雖然東吳和蜀漢之前鬧過一些不愉快,但畢竟聯盟還在。所以,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也不願惡了江東。因此,只能讓荊州的關羽展開北伐,對曹魏在荊州的勢力進行打擊。
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所以說,劉備派遣關羽攻打曹魏的目的只是破壞曹魏和孫吳的聯盟關係。但是,隨著襄樊之戰的推移,關羽一度逼迫曹操想要遷都,狠狠的打響了蜀漢的名聲。
關羽率軍在荊州大肆攻佔曹魏的地盤,不斷地擴大了蜀漢的疆域,這雖然對蜀漢有利。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孫吳有了危機感。畢竟,孫吳和蜀漢聯盟,就是因為曹魏勢大,而蜀漢勢小,孫吳才能在孫劉聯盟中佔據主要位置。可是,隨著蜀漢佔據益州益州和漢中,以及關羽的一系列戰爭操作,嚴重地威脅到了孫吳的安全。
所以,孫權和曹操的聯盟關係進一步加深。在關羽孤軍深入魏境之後,孫吳和曹魏對其進行前後夾擊,使得關羽最後不得不敗走麥城。
而在關羽被斬殺,蜀漢在荊州的地盤也被孫吳給搶走之後,劉備才開始和孫權真正的翻臉,刀兵相向。也因此,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以及看是否能夠再次搶回荊州,才開始伐吳戰爭,打響夷陵之戰。
總而言之,在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的發展勁頭就被遏制。再經過夷陵之戰的失敗之後,蜀漢更是逐漸走向了下坡路。
-
6 # 讀春秋思無忌
並不是簡單地先打誰的問題,而是漢中之戰後天下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天下格局的變化第一階段: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打響了荊州保衛戰,在諸葛亮和魯肅的斡旋下,劉備和孫權建立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第二階段:公元215年,劉備奪取益州,孫權要求其歸還南郡,雙方一度在湘水對峙,曹操對張魯發動的漢中之戰挽救了雙方同盟,劉備與孫權劃湘水而治。
第三階段:公元219年,劉備奪取漢中,孫權方卻開始動搖。當時,孫權有兩個選擇,要麼堅守聯盟而攻打合肥,要麼與曹操合作而偷襲荊州。時任東吳大都督的呂蒙竭力勸說奪取荊州,孫權終於放棄攻打合肥,而調轉矛頭刺向關羽的後背。
然而,無論是關羽還是劉備,他們都未曾想到,孫權竟然在這個骨節眼上突然臨陣倒戈。
關羽為何攻打襄樊?公元219年,漢中之戰進入白日化階段,曹操率領十幾萬精銳親赴漢中,留下曹仁鎮守中線南陽,張遼、臧霸守衛東線合肥,于禁、龐德隨時待命。
5月,漢中之戰告一段落,曹操開始啟程返回洛陽。曹魏失敗的訊息傳到中原,使得孫權蠢蠢欲動。孫權集合大軍,打算一舉攻下合肥,將北防線推到淮水以北。曹操聞訊,緊急調動各州人馬緊急開赴合肥。
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隨著兩個訊息接踵傳到荊州,南陽郡山賊開始躁動不安。
關羽覺得,奪取襄陽的時刻到了。
孫權主導的合肥戰場將牽制曹魏留在中原的大部分兵力;漫長的歸程使得曹操主力遠水救不了近火,他有充足的時間攻取襄陽;曹操是吳蜀聯盟的共同敵人,即使東吳不出手幫忙,也不至於倒戈。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關羽匆匆忙忙安排好後勤事宜,便悉數出動荊州主力攻打襄陽和樊城,甚至來不及差人知會班師回成都的劉備。
天降大雨,助關羽水淹前來救援曹仁的于禁七軍,此前觀望的南陽郡山賊,甚至是曹操麾下的南鄉太守、荊州刺史紛紛倒向關羽。
這對曹操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打擊。一旦整個南陽郡失守,關羽便可以重走孫堅北伐董卓之路,北攻洛陽,西打許都。此時,如果孫權分兵兩路,一路增兵支援關羽,那麼許都將告急;一路攻打合肥,而鎮守合肥的主力張遼、臧霸與劉備關係匪淺,如果臨陣倒戈,黃淮地區也將告急。
然而,就在這形勢對吳蜀聯盟一片大好之際,早就對荊州虎視眈眈的呂蒙,慫恿孫權避實就虛,他認為關羽的荊州唾手可得,而合肥不易攻取。這時,曹操又拋來聯盟的橄欖枝。孫權權衡再三,最終採納了呂蒙的建議。
曹操同時派徐晃率領騎兵先行,關羽中了徐晃的引蛇出洞之計,包圍樊城的營寨毀於一旦。之後又發現呂蒙已經佔領江陵,孤立無援的關羽只能退守麥城,後被東吳截殺於臨沮。
關羽進攻襄樊的初衷沒有錯,如果他能拿下襄陽,那麼對吳蜀雙方都是好事,如果能進一步奪取南陽郡,那麼離許都就更近了,離光復大漢江山又近了一步。正因為此,他也沒有對東吳動武的動機。
不過,輕敵的關羽犯下了幾個致命的錯誤,他錯在高估了隊友東吳,錯在沒有制定好攻守計劃,錯在沒有知會劉備和諸葛亮,以致於孤立無援、腹背受敵。
劉備為何攻打東吳?劉備還未從漢中大捷的喜悅中走出來,便聽聞東吳奪荊州殺關羽的噩耗,不由得氣急攻心,不顧大臣們的苦苦勸告,執意討伐東吳。
首先,劉備恨東吳的背信棄義,為關羽復仇
雖然劉備心裡也埋怨關羽為何不告知自己此次行動計劃,好讓他提前做出部署,但是即便關羽在樊城打敗了,至少還可以退到江陵,如果不是東吳背後搞鬼,蜀國何至於此?
劉備每每想到關羽的孤立無援,想到關羽對自己忠心耿耿,想到關羽此次伐魏是為了光復漢業,便寢食難安,認為不報此仇,妄為兄弟。
其次,吳蜀聯盟的破壞使得曹魏躲過一劫
劉備以為歷時1年多,耗盡蜀中財富,打贏漢中之戰,總算為吳蜀伐魏帶了個好頭。如果當時東吳能助關羽一臂之力,佔領襄陽,那麼聯軍的長江西線再無憂慮。如果東吳能趁其疲敝,攻打其東線,那麼也可以拓展其東部北防線。
因此,雙方如果能堅守同盟,共伐曹魏,那麼,往小了說,雙方可能蠶食曹魏的部分地盤,往大了說,光復漢業有望提前實現。
然而,好好的一副牌,都叫孫權給打爛了。吳蜀內訌不過是內部地盤的重新劃分,對曹操來說,其地盤並沒有因此而丟失一寸。
最最可恨的是,吃虧的只有我劉備!
最後,討伐東吳是為了試圖奪回荊州
本來漢中大捷後,劉備認為有生之年有望光復漢業,但是樊城之戰後,一切皆化為烏有。劉備不甘心,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當時,劉備也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其一、出秦嶺攻取關中,然而蜀道的艱辛讓他意識到這根本不可能;其二、出巫山沿江而下奪回荊州,再伺機北伐。他以為東吳實力遠遜於曹魏,未必是自己的對手,而且糧草供應可以走長江漕運,快捷方便,無後顧之憂。也就是說,攻取關中的希望極其渺茫,而奪回荊州至少有50%的勝算。因此,這也是劉備執意出兵東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劉備也犯了孫權同樣的錯誤,吳蜀再度內耗,不是又肥了曹魏?
結語:漢中之戰牽一髮而動全身,孫權欲趁機攻取合肥,將防線北擴到淮水。
關羽以為光復漢室才是天下頭等大事,於是趁曹操主力在外,主動策應孫權,也發動了樊城之戰。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呂蒙慫恿孫權臨陣倒戈,攻取荊州,殺害關羽。
劉備聞訊,恨孫權背信棄義,錯失重創曹魏之機,除了要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攻打東吳的勝率也遠高於伐魏,因此,他才對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
漢中之戰原為吳蜀聯手伐魏起了個好頭,然而,呂蒙的建議卻讓孫權放棄了兩分天下的大理想,而回歸到三分天下的小目標。
樊城之戰後,無論是孫權還是諸葛亮,曾多次對曹魏用兵,然而卻始終無能為力,三國由是鼎立,直到曹魏統一天下。
你說,呂蒙為何要引發吳蜀內訌,他是曹操派來的臥底嗎?孫權對關羽背後捅刀,他贏了嗎?劉備之後發動夷陵之戰,他又贏了嗎?
-
7 # 信陵小司徒
前言:為什麼關羽先攻打曹魏,而劉備要首先打東吳呢?
很好理解,劉備與關羽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軍事部署,是基於當時的三方軍事的現實情況,而做的決定。
(一)西聯漢中 北攻襄樊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劉備集團在發兵約十萬的情況下,歷經近兩年的時間,一舉擊敗曹操並曹魏集團約十五萬大軍,奪取漢中之地。
同年七月,劉備進位漢中王,並且冊封董督荊州事的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全權負責荊州事宜。與此同時,劉備命令宜都太守孟達北上房陵,副軍中郎將劉封從漢中東進上庸,與孟達配合,奪取上庸等東三郡。
所以,當此之時,劉備集團攜戰勝之威,大肆開疆拓土,對曹魏集團採取積極地進攻態勢。
因此,為了呼應劉備一方在漢中以及東三郡的軍事行動,同年七月,關羽率領荊州軍一線部隊三萬餘人,並關平、周倉、趙累等正式發兵北部曹操佔領區的樊城與襄陽,襄樊戰役,就此拉開帷幕。
至八月,劉封、孟達奪取上庸,而關羽更是將曹仁、呂常打殘,圍困在樊城,僅僅剩下殘兵數千人,幾乎旦夕可破。
更為威震華夏的是,關羽於同月水淹于禁七軍三萬餘人,俘虜于禁,斬殺龐德,曹魏內部叛亂紛起,相應關羽,這一刻,劉備集團的軍事武功達到了極致的狀態,逼迫的曹操不得不考慮遷都避難。
可就是在此時,司馬懿、蔣濟勸說曹操聯合孫權偷襲關羽,同年閏十月,關羽在襄樊前線被迫撤兵,東吳呂蒙、陸遜也是趁此機會偷襲江陵、公安,荊州南郡失守。
緊接著,關羽所部兵卒幾乎全部潰散,關羽敗逃到臨沮時,被東吳所殺,荊州至當年十二月中下旬,全部丟失!
(二)天下鉅變 東出荊州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關羽剛剛敗亡不久,劉備集團上庸丟失、曹魏集團曹操去世、大漢公司名義董事長劉協徹底被逼退位,曹丕篡漢稱帝。
所以,當年那一年,劉備接連晴天霹靂,內部法正等去世,地盤丟失,外部大漢滅亡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劉備都可能有點反應不過來了。
故而,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稱帝剛剛兩個月不到的劉備決定,東出荊州,攻打東吳!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打東吳呢?除了柿子撿軟的捏以外,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給關羽報仇,而是逼迫東吳,放棄荊州。
六年前,東吳呂蒙率軍兩萬偷襲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起兵五萬東下公安,最終雙反簽訂湘水劃界的協議,中分荊州。
所以,在劉備集團連遭重擊之後,劉備第一時間要做的,是穩定局勢,然後是收回一切可以收回的土地。
此時,荊州剛剛丟失十四個月,自己在荊州前後經營十一年之久,人心一定還在,若是不趁此機會東征,以後在想要要回荊州,就很困難了。
況且對於荊州的地理地勢,劉備很是熟悉,劉備集團的六十六名主要大臣,約五六萬人計程車卒家屬,全部在荊州,他們的故鄉,也是荊州。
因此,劉備東征荊州,也是考慮到所部的人心,才做出這樣的決定,更何況,上一次他率軍五萬匯合關羽的三萬人馬,逼迫東吳退兵。
這一次,劉備更是動用了約十萬大軍,前軍八萬人,出峽四萬多人,所以,劉備也是想要利用這樣的兵力威懾,如果能拿下荊州做好,拿不下,也要迫使孫權將荊州交換自己,回到襄樊之戰前的態勢。
故而,這一次,劉備才會發兵東吳,而不是曹魏,所以,劉備與關羽出兵方向的不同,絕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基於當時實際情況的一個慎重決定。
-
8 # 文史學徒夢九霄
關羽攻曹魏,劉備打東吳順序不同的原因在我看來,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關羽攻曹魏屬於被動,而劉備打東吳屬於主動。
一、關羽北伐關於關羽北伐的說法有很多種,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是請示了劉備,獲取了劉備的同意,然後劉備準備後方支援,關羽先去進攻曹魏,這種思路也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的思路,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關羽進攻太順利,被東吳抄了後路,最後兵敗。
還有一種說法是關羽想要站穩蜀漢劉備之一第一人的位置,黃忠都斬了夏侯淵了,自己最近沒什麼戰績,結果未經請示就去攻打曹魏,結果失敗告終。
這兩種說法雖然都經得起推敲,但是沒有史料支援,反而是關羽被迫接受進攻曹魏,有歷史記載可以分析,主要原因是曹操和劉備的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密令曹仁,徐晃,于禁,龐德去進攻關羽,一來轉移漢中失敗的注意力,二來讓劉備關注荊州形式,不要得意忘形。
有敵來攻,關羽自然要應戰,但是關羽忘了聯劉抗曹的基本主張,加上自己對戰曹魏又水淹七軍,勢如破竹,被暫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最後敗走麥城。
二、劉備膨脹劉備打東吳表面上打出的是為關羽報仇的旗號,畢竟桃園結義,劉關張情同手足,三國裡面是個人就知道,況且關羽還是從起兵開始就跟隨劉備的兄弟,不為這樣的兄弟報仇,劉備這麼仁義一個人未免讓其他手下寒了心。
但實際上劉備深知荊州戰略的重要性,曹操打荊州不見得打的下,因為曹操不善水戰,可是劉備有水軍呀,赤壁之戰的時候東吳三萬水軍,劉備也有一萬水軍,而且戰鬥力還不弱。
加上劉備剛剛得了西川之兵,漢中之地,信心滿滿,自己一路走來靠的不是什麼背景,顛沛流離這麼多年,好不容易得到的地盤,那麼容易就被搶走,肯定心有不甘。
最主要的是劉備對自己的戰鬥力拿下荊州有很高的把握,但沒想到橫空出世的陸遜,一把火把劉備燒回了白帝城,也把劉備突然而來的迷之自信給燒沒了。
總結:關羽,劉備無論被迫還是主動北伐南下,其目的都是佔領更多地盤,一個是有機會直取長安,一個有機會佔領荊州,進可攻退可守,伺機而定天下,可惜天不隨人願,這兩次不同動機的戰鬥都以失敗告終,關羽和劉備也因此相繼喪命,讓人惋惜呀!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是因時間的不同而攻擊順序的不同。
關羽攻打襄陽,樊城時,正值劉備奪取漢中後的大好形勢下。如果,劉備滿足眼前取的勝利果實,那麼,蜀漢政權的勢力將被侷限在益州,這不符合劉備匡扶漢室的理想,同時,也因地理條件的限制,把荊州放在一個易攻難守的境地。
所以,取得漢中後,劉備即安排劉封從北向南,孟達從南向北攻擊東三郡。很快,東三郡成了劉備囊中之物。但是,劉備前進的步伐沒有停止。
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沒有忘記,接下來的行動更大,那就是取得襄陽。
為什麼必須是襄陽呢?
發源於漢中的沔水,一路下來直達襄陽。漢中,東三郡,襄陽就分佈在沔冰邊,要麼麼分佈在沔水的支流上。取得襄陽,樊城後,一方面把荊州和漢中連成了一整塊,同時,也避免了,將來一但和東吳有戰事時,被孫權切斷荊州和益州的聯絡。
所以,劉備漢中稱王后隨即讓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目的就在於此。
致於,劉備征討東吳卻不是一個大的戰略目的,基本上是由多種心理決定下的結果。
首先,荊州丟失了,關羽被殺了。無論是出於對隆中對戰略的考慮還是對關羽情宜上的考慮,這一仗,劉備必須得打。否則,不僅僅是他自己過不去心中的坎,就是對部下,也無法交待。
其次,漢獻帝被逼退位了,就意味著大漢王朝的終結。劉備稱帝,也意味著他延續漢室的國作。曹魏是首當其衝的大敵,應該討伐,但是,因實力的懸殊,一但開戰勝負難料,勝了當然好,敗了將對剛剛成立的蜀漢政權帶來巨大的負影響,這將嚴重削弱它的正義性。退而求其此,就選擇了東吳。
其次,東吳的一系列作法,也刺激了劉備的自尊心,奪取荊州後,孫權把都城移到武昌,並明令部下不得掉以輕心。這一切明顯是針對劉備而來的。另外,孫權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稱號,也表明東吳開始死心塌地的投靠了曹魏。所以,不打曹魏打孫權也就成了劉備的不二選擇。
再有就是,在漢中和曹操的爭奪戰中,劉備取得完勝,這次勝利,極大地增強了劉備的決心,曹操都被打敗了,放眼天下,又有誰還是敵手,東吳也就不被放在眼中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簡單,沒有必要過多的考慮。
當時劉備拿下荊州大部,益州,漢中以後,形成了三足鼎立,當時要數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和吳國只好結盟。
當時,關羽守荊州攻打魏國燕城的時候,蜀國和吳國還是聯盟,關鍵吳國老大還是劉備的大舅子,關羽再傻也不能去打老大劉備媳婦的孃家人吧。
可是世道人為,關羽誰他孃的會想到孫吳會背後下陰招,捅了他的後背,在攻打燕城的時候,被孫吳斷了老窩,還截了後路,最後敗走麥城,與世長辭了。
劉備其實重心也是魏國的,必定但是蜀吳是聯盟的,自己還睡著吳國老大的妹子,可是誰承想孫權回來這一手啊,自己再怎麼說也稱帝了,關羽是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地盤也被搶了,不做出點動作不好安撫兄弟們啊,其實他也知道,現在最大的敵人是魏國,而不是吳國,和吳國交戰只會便宜了曹操這個老小子,可是也是無奈啊。
後來就有了夷陵之戰,劉備幾乎敗光了家底,損了關羽失了地,最後公道沒要回來又搭了一支精英部隊,元氣大傷。
後來大家都知道,咽不下這口氣啊,最後硬被這口氣給氣死了。
託孤後,諸葛亮還是知道大局的,於是又開始連吳抗魏了,敗光了家底,諸葛亮在牛也無力迴天啊,最後,蜀國就沒有最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