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知行史話

    這個問題,挺有深度的。我們好好聊一下。

    春秋時期的幾場戰爭

    我們先來看幾場春秋時期的戰爭吧。小夥伴們搬好小板凳坐穩了,因為春秋是期的畫風跟現在很不一樣,你們不要驚呆了,把下巴都驚掉了哈。

    場景一:《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宋國公子城與華豹之戰

    雙方戰車在赭丘相遇,華豹張弓搭箭,向公子城射來,結果卻偏離目標。華豹動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見,對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為鄙!” 意思是戰爭的規則是雙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規則,豈不太卑鄙了!華豹聞言,就放下弓,老老實實地等公子城張弓,結果公子城一箭射死了華豹。

    場景二:《左傳·成公十六年》晉楚鄢陵之戰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也就是說,在這次戰鬥裡,晉國的大將軍郤至前後三次遇到了楚共王。他每次見到楚共王,都脫下頭盔,趨避到一邊,以表示對楚共王的恭敬。

    楚共王很欣賞這位晉國將軍的風度,派工尹襄贈給了郤至一張弓,並說:“方事之殷也,有韋(紅色皮革)之跗注(綁腿),君子也,屬見不穀(國君自稱)而下,無乃傷乎?” 意思是:“戰鬥正激烈的時候,我看到有位打著紅色皮綁腿的有禮貌的人。他一見到我,就遵循禮節疾步而走,讓他受累了!”

    “郤至甲冑而見客,免冑而聽命,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靈,間蒙甲冑,不敢當拜君命之辱,為使者故,敢三肅之。’” 意思是郤至接見了工尹襄,脫去了盔甲,聽他傳達楚王的話後,回答說:“您的外國臣子郤至,奉了中國君主的命令作戰,在戰場上正穿戴著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問,我心裡實在不敢當。因為在戰鬥當中,只好對您的使者行個敬禮了。” 說完,對工尹襄作了三個揖就走了。

    ⬆︎古代戰爭場景⬆︎

    場景三:《韓非子》宋楚泓水之戰

    宋國與楚國打仗,宋國軍佇列好了陣,楚國軍隊渡過泓水來交戰。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馬上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

    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爭規則。君子說:‘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鬚髮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於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現在楚軍正在渡河,我軍就發起進攻,不合仁義。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我們再進攻。”

    結果是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後,雙方才開戰。宋軍最終因寡不敵眾,落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

    歷史對這三場戰爭的評價:

    對宋國公子城與華豹之戰,史書並沒有嘲笑華豹愚蠢,相反卻肯定他以生命維護了武士的尊嚴。

    對晉楚鄢陵之戰中的郤至,史書認為他的行為體現了春秋時期貴族的講禮貌的涵養。

    而宋襄公的“愚蠢”,史書則認為是那個時代貴族風度的光彩流露。因為,他既想要取勝,也要贏得“漂亮”,贏得“合理”,贏得“高貴”。

    ⬆︎泓水之戰場景⬆︎

    春秋時期的貴族精神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場畫風跟後世差別那麼大?

    那就得好好了解一下那個時代的“貴族精神”。

    孔子一直很羨慕春秋時代“禮”的社會,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

    “鬱郁乎文哉”的春秋時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就是貴族社會。是中國最後的貴族時代。

    春秋戰爭裡最大的特點,在於講究承諾,遵守信義,不以陰謀狡詐取勝,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雙方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佈陣有一定的程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始終離不開“禮”的約束。

    春秋時的戰爭方式以車戰為主,因此必須選擇好一處平坦開闊的地點,雙方約好時間,大致同時抵達,等列好隊伍之後,鳴起戰鼓,驅車衝向對方。這就是所謂的“約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這種戰爭更像體育比賽,要遵守一定的次序。

    貴族在戰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偷襲、欺詐、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宋襄公所說的“不重傷”(不讓人二次受傷,就是不攻擊傷員),“不禽二毛”(不俘虜老年人),“不鼓不成列”(對方沒有排好佇列時,本方不能進攻),和《淮南子》所說的“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正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戰爭規則。

    即便是在血腥的戰爭中,優雅仍然是春秋時代貴族的基本追求。雖然彼此的目的都是擊敗對方,但他們的言辭仍然處處得體。正如錢穆先生所評價的:“當時的國際間,雖則不斷以兵戎相見,而大體上一般趨勢,則均重和平,守信義。外交上的文雅風流,更足表現出當時一般貴族文化上之修養與瞭解。即在戰爭中,猶能不失他們重人道、講禮貌、守信義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

    ⬆︎古代戰爭場景⬆︎

    那麼,春秋有義戰嗎?

    小夥伴們一定會想:你舉這些例子,不就要說明春秋有義戰嗎?

    不!

    我的觀點則剛好相反:春秋確實無義戰!

    為了闡述我的觀點,先帶大夥瞭解什麼是“義”。首先看看字面意思:

    古文的“義”字,上面是“羊”,下面是“我”。“羊”,在古文裡跟現在的意思基本一致;“我”在古文裡跟現在的意思句完全不同,是指一種兵器。

    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義”了,也就是說“兵器上插著一頭羊”。什麼時候兵器上會插著一頭羊?當然是祭祀的時候。在甲骨文裡,“我”是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不是用來打仗或打獵的兵器。

    祭祀,是天子權利的象徵。因為“天子”是上天的兒子,凡人是不能跟上天神靈溝通的。

    所以,“義”代表的是“威儀、禮儀”。

    那什麼是“義戰”呢?

    就是天子為了展示威嚴或者為了教訓不遵守“禮”的諸侯國而發動的討伐戰爭。

    我們回過頭來看前面的三場戰爭:

    第一場,其實是宋國兩個貴族之間的決鬥;另外兩場是諸侯國之間的互相征伐,都談不上“義”戰。

    所以,用這三場戰爭來論證“春秋還是有義戰”的,沒有說服力。

    ⬆︎古文義字⬆︎

    春秋無義戰嗎?

    戰國(公元前476年)之前,整個周王朝發生的戰爭,有歷史記錄的一共有423場。其中,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294年間,就有383場戰爭發生,平均一年一場還有多。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鎬京之前,周天子發起的戰爭還是有很多的,大部分都屬於“義戰”。可從前770年開始,整個春秋,基本上都是大國兼併小國的戰爭或者是大國之間的征伐戰爭。

    當然也有一些打著周天子旗號的“義”戰,那些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還有一些涉及周王朝的戰爭,大部分還是周室內亂,完全稱不上“義”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前771年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已經羸弱得沒有辦法組織一隻自己的軍隊。隨著鄭國這種囂張跋扈的“強國”的崛起,各諸侯國不斷地侵吞周王室的土地,周王室對此毫無辦法,也無能為力去約束各諸侯國。

    最初,周王室還能借助諸侯國的力量,去發動一些小規模的捍衛王室威嚴的“義”戰,可是,隨著周王室自己的內亂,自己的“禮崩樂壞”,到了春秋中期,就連這點號召力也沒有了,只能任人利用,以求生存。

    難怪孟子要說“春秋無義戰”。

    ⬆︎古代戰爭場景⬆︎

    附一:周王室的衰敗

    當初,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嫡立幼,引發周王室內亂。“烽火戲諸侯”後周幽王被殺。周平王即位後為躲避戎、狄等外患的威脅,將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周王朝從此進入春秋時期。

    平王東遷雖然在形式上保住了周王室的天子地位,由於連年天災和西戎的兵禍,又兼之自厲王以來的窮兵黷武,周王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地步。禮制破壞殆盡,權威也一落千丈。

    首先是領地不斷縮小。

    東遷之後的周王室無力顧及關中地區,這塊名義上屬於周王室的土地便被地處西唾的秦國順理成章地接收了。

    為了獎掖護衛周王室以及支援周王室東遷有功的晉國、鄭國等諸侯,周王室又先後將周圍的一些土地分封給他們。

    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將虎牢關以東之地賜給鄭國,將陝西東部的酒泉地賜給號國。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將黃河以北的溫地賜給晉國。

    這l兩次分封,導致王室的領地不斷縮小,其實際佔有領域東至榮陽,西抵渲關,南達汝河,北臨黃河。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隨著秦晉二國征服陸渾,並將其族人內遷至中原伊川一帶,周王室的領土被進一步壓縮,僅據有今河南省西北一部分土地,方圓不過一二百里,其面積甚至不能和稍大的諸侯國相提並論。

    其次是財政入不敷出。

    土地縮小帶來的惡果就是財政狀況的捉襟見肘。

    周王室靠著那麼一點點地盤,整個王室入不敷出。周平王死後,王室居然窮到拿不出錢來辦一場像樣的喪禮。繼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魯國去討要贊助,來置辦喪葬和陪葬品。

    周襄王即位後,居然傾全國之力也找不到一輛供天子乘坐的馬車,只得又派人到魯國去要,結果被魯桓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諸侯不貢車服”趕了回來。

    成語“數典忘祖”,也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周景王責難晉國不向王室進貢日常用品,卻被掌管典籍的籍談以從來沒有受過周王室的恩賜為理由回絕,周景王立刻歷數了周王室對晉國的封賞,把籍談說得啞口無言。

    可是,周景王的伶牙俐齒並不能緩解周王室的財政危機。惡化的經濟局勢面前,周王室也無法再維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了。

    ⬆︎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

    最後,是禮制破壞殆盡。

    周幽王除了引來犬戎的戰亂之外,他還給後來的王室子弟們做了一個非常惡劣的榜樣。

    春秋年間,那些不安於現狀的庶出子弟紛紛聯合大臣或是諸侯,想要登基纂位,王室內亂頻頻上演。

    周莊王三年(公元前694年),執政的大臣周公黑肩(又稱周桓公)企圖弒君改立,想把即位不久的周莊王改立為莊王之弟王子克。幸得事情后辛伯告發,周公黑肩身死,王子克流亡到燕國避難。周公黑肩和王子克雖然沒有成功寡位,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效仿。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因為周惠王即位時,曾經奪取了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幾位大夫的土地田產,心懷不滿的五大夫遂擁護蒍國的學生、周惠王的叔父王子頹發動叛亂。雖然一度被周惠王擊敗,但在衛國和南燕國軍隊的支援下,王子頹反敗為勝,將周惠王趕到鄭國。直到三年之後,周惠王才在鄭厲公和虢叔的幫助下回到成周,平定叛亂。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其異母弟王子帶勾結西戎和北狄,意圖弒君造反。周襄王先下手為強,把王子帶趕到了齊國,但王子帶並不死心。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王子帶捲土重來,在周王室一些大臣和北狄的裡應外合下,攻佔了成周,周襄王只得逃到鄭國避難,後來還是晉文公重耳出兵平叛,殺掉王子帶,周襄王才得以重登大寶。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原本應該由太子王子猛即位,但周景王生前卻寵愛庶長子王子朝,並指定由其即位。二人為王位發生爭奪,王子猛雖然稱王,但旋即被王子朝殺死。王子猛之子王子句即位後,同王子朝混戰三年之久。

    周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年),周定王去世,繼位的太子去疾即位僅三個月就被弟弟王子叔殺死,而王子叔即位五個月後又被弟弟王子鬼殺死。

    ......

    土地越來越小,財政越來越捉襟見肘,再加上王室如此內亂,在政治和經濟上佔據優勢的諸侯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往往參與到周王室的內亂中。但與此同時,卿大夫在諸侯國內為了爭奪國君之位而掀起的內亂卻也層出不窮,此起彼伏。史書記載:“春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甚眾”。

    嗚呼,春秋時期哪有義戰?

    ⬆︎古代戰爭場景⬆︎

    附二:春秋時期戰爭列表

    前769年-鄭滅鄶之戰

    前767年-鄭滅虢之戰

    前766年-秦攻犬戎之戰

    前750年-秦攻戎之戰

    前739年-桓叔之戰

    前722年-鄭莊公、共叔段之戰

    前722年-紀攻夷之戰

    前721年-莒攻向之戰

    前721年-魯滅極之戰

    前720年-鄭攻周之戰

    前719年-東門之戰

    前719年-莒攻杞之戰

    前718年-制北之戰

    前718年-長葛之戰

    前718年-晉莊伯攻翼之戰

    前718年-衛攻郕之戰

    前716年-戎襲周使凡伯之戰

    前716年-鄭攻陳之戰

    前714年-鄭抗北戎之戰

    前713年-秦滅蕩社之戰

    前713年-衛戴之戰

    前712年-鄭滅許之戰

    前712年-息競之戰

    前712年-鄭伯攻宋之戰

    前711年-魯攻杞之戰

    前709年-汾隰之戰

    前707年-葛之戰

    前706年-北戎攻齊之戰

    前705年-鄭攻盟、向之戰

    前704年-楚、隨速杞之戰

    前704年-秦攻蕩氏之戰

    前704年-曲沃滅翼之戰

    前704年-周攻曲沃之戰

    前703年-楚、巴攻鄧、鄾之戰

    前702年-齊、衛、鄭聯合攻魯之戰

    前702年-詹父攻虢公之戰

    前702年-虞叔攻虞公之戰

    前701年-蒲騷之戰

    前700年-楚攻絞之戰

    前700年-魯聯鄭攻宋之戰

    前699年-楚攻羅之戰

    前699年-鄭、宋紀之戰

    前698年-牛首之戰

    前697年-鄭厲公復位之戰

    前697年-秦攻彭戲氏之戰

    前695年-魯奚之戰

    前695年-魯、宋攻邾之戰

    前693年-齊滅紀之戰

    前692年-魯攻餘於丘之戰

    前691年-魯攻衛之戰

    前690年-楚攻隨之戰

    前688年-楚攻申、鄧之戰

    前688年-秦滅邽、冀之戰

    前688年-衛惠公爭國之戰

    前687年-秦滅小虢之戰

    前686年-魯圍郕之戰

    前685年-齊魯干時之戰

    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前684年-蔡莘之戰

    前684年-魯乘丘之戰

    前684年-齊滅譚之戰

    前683年-魯鄑之戰

    前682年-南宮長萬叛宋之戰

    前681年-齊滅遂之戰

    前680年-齊攻宋之戰

    前680年-楚滅息、攻蔡之戰

    前679年-曲沃滅晉之戰

    前679年-宋攻郳、鄭之戰

    前678年-楚滅鄧之戰

    前678年-宋與諸侯攻鄭之戰

    前678年-楚攻鄭之戰

    前676年-巴那處之戰

    前675年-周王子頹之亂之戰

    前675年-齊攻魯邊境之戰

    前672年-晉攻驪戎之戰

    前672年-河陽之戰

    前670年-戎攻曹之戰

    前666年-齊攻衛之戰

    前666年-楚攻鄭之戰

    前665年-鄭攻許之戰

    前664年-齊攻山戎救燕之戰

    前661年-狄攻邢之戰

    前661年-晉滅耿、霍、魏之戰

    前660年-熒澤之戰

    前660年-申生攻山皋氏之戎之戰

    前660年-虢公攻犬戎之戰

    前659年-狄攻邢之戰

    前659年-魯敗邾於偃之戰

    前659年-莒驪之戰

    前659年-楚攻鄭、齊救鄭之戰

    前658年-楚攻鄭俘鄭聃之戰

    前658年-虢攻戎之戰

    前657年-徐人取舒之戰

    前657年-楚攻鄭之戰

    前656年-齊、楚召陵之盟之戰

    前656年-齊、魯等國攻陳之戰

    前655年-晉假途滅虢之戰

    前655年-楚滅弦之戰

    前654年-新城之戰

    前654年-晉攻屈之戰

    前653年-齊攻鄭盟於寧母之戰

    前652年-狄攻晉敗於採桑之戰

    前650年-狄滅溫之戰

    前650年-齊、許攻北戎之戰

    前649年-諸戎攻周之戰

    前648年-楚滅黃之戰

    前646年-狄攻鄭之戰

    前646年-楚滅英、六之戰

    前645年-韓原之戰

    前645年-婁林之戰

    前644年-戎攻周齊與諸侯戍周之戰

    前643年-齊攻英氏之戰

    前643年-魯滅項之戰

    前642年-宋攻齊之戰

    前642年-狄攻晉之戰

    前642年-訾婁之戰

    前641年-秦滅梁之戰

    前641年-衛攻邢之戰

    前641年-宋圍曹之戰

    前640年-鄭入滑之戰

    前640年-楚攻隨之戰

    前639年-楚攻宋之戰

    前639年-狄攻衛之戰

    前638年-泓水之戰

    前638年-升陘之戰

    前637年-齊攻宋圍緡之戰

    前637年-楚攻陳取焦、夷之戰

    前636年-周王子帶之亂之戰

    前636年-秦送重耳返晉爭位之戰

    前635年-晉攻原之戰

    前635年-衛滅邢之戰

    前635年-秦、楚鄀之戰

    前634年-楚滅夔之戰

    前634年-魯、楚攻齊之戰

    前634年-楚攻宋圍緡之戰

    前632年-城濮之戰

    前630年-介攻蕭之戰

    前630年-鄭燭之武退秦師之戰

    前630年-狄攻齊之戰

    前629年-狄攻衛之戰

    前627年-晉箕之戰

    前627年-魯攻邾之戰

    前627年-秦、晉崤之戰

    前627年-汦水之戰

    前626年-晉、衛戚之戰

    前625年-彭衙之戰

    前625年-晉聯合諸侯攻秦之戰

    前624年-楚攻江之戰

    前624年-王官之戰

    前624年-晉聯合諸侯攻沈之戰

    前623年-狄攻齊之戰

    前623年-晉攻秦之戰

    前622年-楚滅六、蓼之戰

    前622年-秦軍攻鄀之戰

    前620年-令狐之戰

    前620年-魯攻邾之戰

    前619年-秦攻晉取武城之戰

    前618年-楚攻鄭俘鄭三大夫之戰

    前618年-楚攻陳佔壺丘之戰

    前617年-秦晉互攻之戰

    前617年-狄攻宋之戰

    前616年-魯、鄋瞞鹹之戰

    前616年-楚攻麋之戰

    前615年-河曲之戰

    前615年-楚圍巢之戰

    前614年-狄攻衛之戰

    前613年-邾攻魯之戰

    前612年-晉攻蔡之戰

    前612年-齊攻魯、攻曹之戰

    前611年-楚滅庸之戰

    前610年-周甘歜敗戎之戰

    前610年-齊攻魯西鄙之戰

    前610年-晉、衛、陳、鄧聯合攻宋之戰

    前608年-北林之戰

    前608年-晉攻崇之戰

    前607年-楚攻陸渾之戎之戰

    前607年-晉攻鄭、楚攻鄭之戰

    前607年-赤狄攻齊之戰

    前607年-鄋瞞攻齊之戰

    前605年-魯攻莒佔向之戰

    前605年-若敖氏叛楚之戰

    前604年-楚攻鄭、晉救鄭之戰

    前603年-晉攻陳之戰

    前603年-赤狄攻晉之戰

    前602年-魯、齊攻萊之戰

    前602年-赤狄攻晉之戰

    前601年-白狄晉聯合攻秦之戰

    前601年-楚滅蓼舒之戰

    前601年-楚攻陳之戰

    前600年-齊攻萊之戰

    前600年-魯取根牟之戰

    前600年-晉攻陳、楚之戰

    前600年-晉攻陳之戰

    前599年-宋攻滕之戰

    前599年-魯攻邾之戰

    前599年-潁北之戰

    前598年-魯聯齊攻莒之戰

    前598年-楚攻陳之戰

    前598年-楚攻宋之戰

    前598年-楚攻鄭之戰

    前597年-新鄭之戰

    前597年-晉、楚邲之戰

    前597年-楚滅蕭之戰

    前597年-宋攻陳、衛救陳之戰

    前596年-楚攻宋之戰

    前596年-齊攻莒之戰

    前596年-赤狄攻晉之戰

    前595年-楚聯魯攻宋之戰

    前595年-晉攻鄭之戰

    前594年-輔氏之戰

    前594年-晉滅赤狄潞氏之戰

    前593年-晉滅赤狄甲氏等部之戰

    前590年-周攻茅戎之戰

    前589年-齊、魯龍之戰

    前589年-齊、晉鞍之戰

    前589年-楚聯合蔡、許攻魯、衛之戰

    前588年-晉、鄭祭之戰

    前588年-丘輿之戰

    前588年-晉、衛攻赤狄之戰

    前588年-魯圍棘之戰

    前585年-魯取郙之戰

    前585年-晉攻楚、沈、許之戰

    前584年-楚攻鄭、晉救鄭之戰

    前584年-吳攻郯之戰

    前584年-吳攻楚巢、徐、州來之戰

    前582年-渠丘之戰

    前582年-秦聯合白狄攻晉之戰

    前581年-晉會諸侯攻鄭之戰

    前579年-交剛之戰

    前578年-麻隧之戰

    前577年-鄭攻許之戰

    前576年-楚攻鄭、衛之戰

    前576年-晉攻曹之戰

    前575年-鄢陵之戰

    前575年-勺陵之戰

    前575年-潁上之戰

    前574年-楚滅舒庸之戰

    前574年-高氏之戰

    前573年-彭城之戰

    前572年-洧上之戰

    前572年-晉攻齊之戰

    前572年-鄭攻宋之戰

    前571年-齊攻萊之戰

    前570年-鳩茲之戰

    前570年-晉攻許之戰

    前569年-魯攻鄫之戰

    前569年-楚、頓攻陳之戰

    前568年-楚攻陳之戰

    前567年-齊滅萊之戰

    前567年-莒滅鄫之戰

    前566年-楚攻陳、晉救陳之戰

    前565年-鄭攻蔡之戰

    前565年-莒軍攻魯之戰

    前564年-陰口之戰

    前563年-晉滅逼陽之戰

    前563年-楚、宋蕭之戰

    前562年-晉、秦櫟之戰

    前561年-莒攻魯之戰

    前561年-楚攻宋楊梁之戰

    前560年-魯滅邿之戰

    前560年-庸浦之戰

    前559年-棫林之戰

    前559年-皋舟之戰

    前558年-齊、魯城之戰

    前558年-湛阪之戰

    前556年-齊、魯防之戰

    前556年-宋攻陳之戰

    前556年-衛佔曹重丘之戰

    前555年-平陰之戰

    前555年-費滑之戰

    前554年-晉、衛攻齊之戰

    前554年-齊破高唐之戰

    前553年-邾襲魯之戰

    前553年-魯、莒盟於向之戰

    前550年-熒庭之戰

    前550年-蒲侯氏之戰

    前549年-棘澤之戰

    前549年-楚舟師攻吳之戰

    前548年-舒鳩之戰

    前548年-鄭攻陳之戰

    前548年-齊崔杼攻魯之戰

    前548年-晉聯合諸侯攻齊之戰

    前548年-吳攻楚巢城之戰

    前547年-秦、楚攻吳、鄭之戰

    前547年-楚率諸侯軍攻鄭之戰

    前547年-茅氏之戰

    前546年-諸侯“弭兵之會”

    前541年-魯攻莒取鄆之戰

    前541年-太原之戰

    前538年-朱方之戰

    前537年-鵲岸之戰

    前537年-鼢泉之戰

    前536年-房鍾之戰

    前536年-齊攻北燕之戰

    前534年-楚滅陳之戰

    前532年-魯攻莒取郠之戰

    前531年-楚滅蔡之戰

    前530年-豫章之戰

    前530年-晉滅肥、伐鮮虞之戰

    前529年-公子比叛楚之戰

    前529年-吳滅州來之戰

    前529年-魯季平子攻費之戰

    前528年-費邑叛南氏之戰

    前528年-楚滅養氏之戰

    前527年-晉荀吳攻鮮虞之戰

    前526年-齊攻徐至蒲隧之戰

    前525年-晉滅陸渾之戰

    前525年-長岸之戰

    前524年-宋、邾蟲之戰

    前523年-齊高發攻莒之戰

    前523年-楚舟師攻濮之戰

    前522年-鄭鎮壓萑苻奴隸之亂之戰

    前521年-宋平華氏叛亂之戰

    前520年-周王子朝之亂之戰

    前520年-齊北郭啟攻莒之戰

    前519年-雞父之戰

    前518年-吳滅巢與鍾離之戰

    前515年-吳、楚潛之戰

    前513年-鄆民潰之戰

    前513年-趙車叛周之戰

    前512年-吳滅徐之戰

    前511年-吳攻楚潛、六之戰

    前510年-吳攻越之戰

    前508年-豫章之戰

    前507年-鮮虞攻晉平中之戰

    前506年-柏舉之戰

    前506年-蔡滅沈之戰

    前505年-復郢之戰

    前505年-越入吳之戰

    前504年-鄭滅許之戰

    前504年-魯攻鄭取匡之戰

    前504年-吳敗楚水、陸軍之戰

    前530年-齊攻魯之戰

    前502年-魯平陽虎之戰

    前501年-中牟之戰

    前501年-魯攻齊陽州之戰

    前501年-周平儀慄之戰

    前500年-晉攻衛之戰

    前500年-魯攻侯犯之戰

    前498年-衛攻曹佔郊之戰

    前498年-費人攻魯反墮三都之戰

    前497年-晉卿爭權之戰

    前497年-聯合攻晉之戰

    前496年-槜李之戰

    前496年-楚滅頓之戰

    前495年-楚滅胡之戰

    前495年-鄭罕達攻宋之戰

    前494年-夫椒之戰

    前494年-楚攻蔡之戰

    前494年-齊、衛、魯、鮮虞救範氏之戰

    前493年-齊、鄭攻晉之戰

    前493年-魯攻邾之戰

    前492年-齊、衛攻戚之戰

    前492年-趙鞅圍朝歌之戰

    前491年-趙鞅圍邯鄲之戰

    前491年-楚滅戎蠻之戰

    前491年-齊國夏攻晉佔八邑之戰

    前490年-晉軍圍柏人之戰

    前490年-晉趙鞅攻衛之戰

    前489年-趙鞅攻鮮虞之戰

    前489年-齊內亂之戰

    前489年-吳攻陳城父之戰

    前488年-宋滅曹之戰

    前488年-魯攻邾之戰

    前487年-魯夷之戰

    前487年-齊鮑牧攻魯之戰

    前486年-雍丘之戰

    前486年-楚攻陳之戰

    前485年-吳舟師攻齊之戰

    前485年-吳、魯、邾、郯攻齊之戰

    前485年-晉趙鞅攻齊之戰

    前484年-稷曲之戰

    前484年-艾陵之戰

    前483年-錫嵓之戰

    前482年-越襲吳都之戰

    前480年-楚子西攻吳之戰

    前479年-楚滅陳之戰

    前479年-楚白公勝之亂之戰

    前478年-笠澤之戰

    前477年-巴攻楚圍鄾之戰

    前476年-晉智瑤攻鄭之戰

    前476年-楚率諸侯攻東夷之戰

    前475年-越圍攻吳都之戰

    本文參考書目:《史記》《左傳》《韓非子》《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淮南子》《中國戰爭史》《說苑》《中國通史》
  • 2 # 騎驢爬樹

    這個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春秋戰國以前,打仗是沒有多少陰謀詭計的。特別是自周朝提倡周禮之後,大家都是啊按部就班的來做事,有什麼事都擺在明處,兩方打仗,都是提前打招呼,你比如,宋國看不慣蔡國,就會提前下通知,我今天要打你,你做好準備,咱們當面鑼,背面鼓的幹,裁判就是中央周室。再比如鄭國看不慣齊國,卻又打不過,就會告訴齊國,我要上週室哪裡去,讓周室召集周圍的方國都來評評理,大家都敞開公平道義來說話,所以說那是在有周室的情況下,大家都以周室的周禮,效仿古人聖賢來做事。

    但自周室衰落之後,無人制衡下面強大的的諸侯國,各方諸侯國一開始還是秉持周禮,無多少逾越之意,到時間長了,大家發現沒有裁判了,有人耍孬種,不按套路出牌了,那就只有各耍詭計,不然就被滅國,特別是初秋諸子百家興盛以後,什麼陰陽家,縱橫家,法家,不是你陰我,就是我陰你。自周室以後的戰爭都是為了一己私慾,周室衰落以後道德崩潰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大家不在是奉行堯舜之美德,一人為惡,同仇除之,所以說春秋以後確實無義戰。

  • 3 # 角夞蠡

    謝邀,春秋的戰爭基本以稱霸為主要目的,雖然這一時期出現了勢力比較大的五霸,話語權、聲音比較大。但周王朝的勢力還在,餘威猶存,諸侯國勢力比較均衡,沒有哪個國家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雖然按照孔子的說法,禮崩樂壞,打還是比較平靜,沒有哪個國家敢公然挑戰周王室的權威,就是最不聽話的楚國,在滅掉陳國之後,趕快又讓復國。本來戰爭就沒有什麼仁義,我認為,春秋的戰爭還要好一些。

  • 4 # 涼州七里

    湊個熱鬧,筆者有個習慣,古人的論點不能望文生義,必須結合典故的前後和時代的背景來看個通透。

    ▲這是筆者最愛的配圖

    試想,戰爭有的是狗咬狗的搶地盤行為,也有的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舉,想來哪怕是夫妻吵架也總有多佔點理的一方吧?何來絕對意義上的“無義戰”呢?孟子顯然不會如此膚淺。

    典故和本意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孟子.盡心上》

    文中的義指的是君臣之義理,春秋則既代表了一個時代,也指孔子所著的史書《春秋》,敵國並非敵對國家,而是相對於天子而言地位相同的諸侯國們。

    ▲孟子論道

    因此,孟子亞聖的意思是:也許戰爭的某一方的邦國或許比對方要“正義”一點,這樣的情況的確存在。但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天子可以討伐犯錯的諸侯,但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因此,總體上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因此孟子並非是要將春秋大大小小的戰爭歸結於“不正義”,其背後隱喻在於春秋時代天子式微,已然駕馭不了野心勃勃的諸侯國們,也不能遵守本心地釋出征伐命令,所謂征伐往往是諸侯國的意圖。

    既然沒有來自天子的命令,自然這些被強行發起的戰爭可以歸結於“不義”了。

    “義戰”的淵源

    孟子的思想終歸是來自孔子,不用說這要問問孔子的《春秋》了。

    “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孟子·離婁》

    上文的乘、檮杌和春秋並非車輛、兇獸和季節,而是春秋時代晉、楚、魯三國的官修史書。而《春秋》不同於前二者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單純地記述史實,而是融入了孔子自己的感情看法並繩之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也即後世所流傳的“春秋大義”,用以褒善貶惡,撥亂反正,故而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在記述戰爭時歷來是立場態度十分鮮明的,那就是譏刺不合禮法,不合道義的戰爭和罪惡,沒有合於道義而加以讚許的情況。

    那麼孔子的善惡標準是什麼呢?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

    孔子的標杆其實在於“禮”,既天子、諸侯、大夫和士的各盡其職,各忠其位,任何挑戰上級貴族權威的行為都將被定義為“越位”。但孔子的觀點帶有濃厚的先天宿命性質,天下為何有道?為何無道?那還不是前代周天子不斷作死的結果。一個昏聵的天子是否值得尊重,於古於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這個時候的“有道”或是“無道”已經非常明顯,當備受譏諷的“荊人”(對楚國的蔑稱)將禮樂學得有模有樣,各路蠻夷被“攘”得乾乾淨淨之時,時下貌似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威脅周天子的東西。

    如果有,那就是這些各懷心思的諸侯國們了。

    ▲姬重耳的霸業頂峰--踐土之盟

    孔子的視角面向的就是春秋爭霸階段的戰爭。他首先推崇的自然是“尊王攘夷”的齊桓管仲組合了,而對個人素質和團隊水準甚至更勝一籌的晉文公,雖然狠狠地收拾了齊桓公都拿不下的楚國,但在踐土之盟時因為違背禮制召喚周襄王參加諸侯大會,而得了一個“譎而不正”的評價,意思就是花花腸子太多了。

    後面“霸主”們必然是一代不如一代,雖然離戰國時的明火執仗還有點距離,但爭當“武林盟主”並收取保護費卻是實錘,說“不義”也很恰當。

    後世的解讀

    1.董仲舒

    “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不足以來遠,而斷之以戰伐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董仲舒

    董仲舒認為在那個時代各國諸侯們的霸業都不培養政治的道德基礎,因此國與國,人與人都不互相信任,不敢彼此親近。對於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關心,只顧眼前,毫無遠見,更別提周朝初期那樣遠道來歸的國際道德關係了。他們只知道用武力來建立霸權,但是每次發動戰爭的時候,卻又都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打扮的高尚無比,“皆非義也”的結論理所當然。

    2.朱熹

    “《春秋》每書諸侯征戰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於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於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不同於備受爭議的人品,朱熹的水準是線上的,他對孟子思想的把握相當準確。其實並不需要對這句話做針對孔孟思想或者《春秋》原文進行對應分析,只需闡發這當中的義理就足夠了。

    儒家所謂義戰,必用天子之命,所以說“徵”乃是“上伐下”。地位相同的諸侯國互相征戰,那就是藐視天子,目無王法,是“擅興之罪”。

    朱熹進而解釋孟子“彼善於此,則有之矣”之意並舉“召陵之師”為例。“召陵之師”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成功遏制了楚國(當時被認為是蠻夷之國)北上擴張,維護了中原諸國利益並取得和平勝利的一次行動,所以被引為範例。

    3.南懷瑾

    而南懷瑾先生也認為《春秋》這本書並不是非戰論,相反它特別強調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認為戰爭應當是為義而戰。

    南先生體現的正是中國傳統的戰爭哲學,所謂“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復仇”(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孟子自己也認為“彼善於此,則有之矣。”,《春秋》對於鄭人伐衛,楚公子申伐鄭等戰爭也採取了贊同態度。

    但這些都是就具體的事情而言的,然而並不能改變孔子對春秋諸侯戰爭的總體看法,更不能改變“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事實,雖然“彼善於此,則有之矣”,然而終究還是“春秋無義戰”。

    其實,三位大家的觀點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非義戰是整體情況,

    迴歸上帝視角來看

    春秋之時諸侯之間兼併和爭霸的戰爭此起彼伏,周天子被徹底架空,是一個所謂“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混亂時代,歷史文化的破壞和政治道德的沒落都十分嚴重。在二百四十餘年的歷史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從必然性看來,春秋的“禮崩樂壞”是歷史進展的必然,西周時代曾經的國家和階級之間牢不可破的藩籬被逐漸打破,勢必帶來原有道德體系的奔潰。主因在於周天子的無能為力,內因則在於人類膨脹的野心,於今天而言並無二致。

    與今人而言,這是一段很少有人能夠耳熟能詳的歷史,當年的變遷至少還有孔孟的先賢去憑弔,而今天則很少有人會認同曾經的圭臬了。沒有戰爭哪來的統一?哪來今天生活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華人呢?

    歷史成其為歷史在於已經發生且不可更改,然而這兩個問號放在當下的全世界來看就有點不好說了,未來又會如何評價當下的戰爭行為呢?

    ▲這就是本質

    本來這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義戰”,戰爭的根本動機在於利益的追求,也就是《鹿鼎記》裡的經典描述。

    當下的世界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顯得安寧,但背後的博弈和黑手卻比過去的疊加還要多,一個國家也許能夠抵抗住船堅炮利的攻擊,卻不見得能在文化侵略和經濟掠奪中倖免。

    同時,國家和民族之間總歸是一些存在排他性的,合縱和連橫都是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腦殘的決定。從來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施捨,哪怕只得了一份道德意義上高點,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打擊,哪怕是損人不利己。

    至此,筆者彷彿又多了一層對於“春秋無義戰”的理解。

  • 5 # 野草的沉思

    春秋無義戰,是儒家的一種說法。按這種說法,天子征伐諸侯,是正義的。諸侯之間發生戰爭,是不應該的,不正義的。

    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權勢逐漸衰落,諸侯勢力逐漸壯大。諸侯間為了爭奪地盤或其他利益,彼此間時常發生戰爭。總體上說,這種兼併戰爭沒有什麼正義性,但在具體的戰爭上,卻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例如小國對於大國侵略的反抗。例如對於被侵略國家的援助等等,就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下面試舉幾例。

    齊魯長勺之戰。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魯莊公時,齊國攻伐魯國。魯國在曹劌的指揮下,成功地擊退了齊國。象這種小國為捍衛自己國家而反擊大國入侵的戰爭,就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楚宋泓之戰。宋襄公想做霸主,楚成王反對。宋襄公恨楚成王,但惹不起楚國,就去欺負鄰近的和楚國關係好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國出兵,擊敗了宋國,救了鄭國。象這種戰爭,也是有正義性的。

    再如孫臏與龐涓的戰爭。孫臏與龐涓是師兄弟。龐涓在魏國為官。魏王聽說孫臏賢,便聘來孫臏欲重用。龐涓怕自己失勢,殘忍地將孫臏致殘,:誘其寫兵法,準備在寫完後將孫臏殺害。後孫臏被齊國救走,做了齊國軍師。再後來,龐涓攻擊趙國,被孫臏用計戰敗殺死。孫臏對龐涓的戰爭,顯然也是有正義性的。

    春秋時期的戰爭,類似於上面的很多。由此看來,春秋無義戰這個觀點,是並不完全正確的。

  • 6 # 井夫子

    “春秋無義戰”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下》。文言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那麼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得先看一下孟子:

    其一、孟子的政治主張

    春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這時期,確實戰爭很多,且混亂。

    而孟子則是出生在之後的戰國時代,也是那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裡,重點要說的就是他的思想,基本上就是儒家思想,宣揚“仁政”,倡導“以仁為本”。而春秋時代對於他來說,無異於各家為了利益,擅自發動戰爭,而絕不是為了天下百姓,甚至“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這才是他認為沒有合乎義的戰爭的理由,也就是春秋無義戰。

    其二、事實並非如此。

    或許在孟子眼中,春秋無義戰,但是在我們眼中真的是這樣嗎?莫說隨著發展,至明清時期已經是兵法的大範圍應用,詭奇狡詐無所不出,就連現今社會商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在春秋時期的戰爭,在我們眼中看來,卻是那麼的質樸。

    首先是戰爭思想的不同,其時雖然群雄爭霸的最終目的仍舊是“私利”,但是卻不能不顧百姓的看法,因此幾乎每場戰爭都要立名頭,那時候打仗常常是先表我為什麼要打你,然後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天氣,然後備戰,準備開打,若中途誰國家出了事,或者有什麼天災,約戰的國家還需要前去施以幫助,待那個國家度過危險期,隨後接著約戰。

    瞧,這樣的狀況放在現在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其三、事實也是如此

    當然,雖然有著這種種約定,但並不代表當時的事情就是那麼溫和謙恭,相反血腥的緊,如漢代的董仲舒評認春秋時代就說,在那個時代,政治道德衰落,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誰也不相信誰,彼此不敢輕易親近,所謂“德不足以親近”。也就是說雖然明面上看起來是那樣,但是隻是政治考量,給人看的,實際上呢?卻絕非如此。

    而那個時代自然更加顧不上文化的建立,只能顧好眼前現實,所以才有:“文不足以來遠”之說。因為只有“戰足以來遠”,只有用戰爭來侵略別人才能活下去。

    或許孟子正是瞭解到了這些冠冕堂皇才有了此話吧,只不過自古以來戰爭,又何時少得了冠冕堂皇呢?因此比起“春秋無義戰”,私自更認為但凡戰爭,從無義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帶孩子精神緊張,擔驚受怕的,怎麼樣快樂帶孩子,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