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在深秋41

    水滸傳楔子

    《水滸傳》楔子: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見天師不成。回至方丈,不顧眾道士勸阻,開啟“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禍。他吩咐從人,隱瞞走妖魔一節,假報天師除盡瘟疫,得到仁宗賞賜。

  • 2 # Mozheng

    楔子讀作蠍子,原來是木工術語,是指一種上寬下銳的木片。

    以前沒有釘子,木工用楔子把兩個木頭連線起來。

    如果你見過傳統的椅子,椅面上就經常有楔子。桌子、櫃子、柱子也都有楔子。

    因為楔子有連線、關聯的作用,所以就可以引申為文章中的引子,通常放在片頭,一般是概述或者有疑問,有懸念的一段序言,來引出正文。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格局》:“ 元 詞開場,止有冒頭數語,謂之‘正名’,又曰‘楔子’。”

    《儒林外史》第一回:“究竟 王冕 何曾做過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這不過是個楔子,下面還有正文。”

    有些小說採用倒敘的寫法,開頭的結局也可以稱作楔子。

    金聖嘆刪改《水滸傳》,將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併,改稱“楔子”。並解釋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

    現在的電影有預告片,也可以算作一種影視類的楔子。

  • 3 # 軫念信箱

    一直以來,我很疑惑《水滸傳》憑啥名列“四大名著”之一。

    你看,暑假哪部重播最多呢?第一《西遊記》、第二《三國演義》。

    《紅樓夢》重播不多,但“紅學”名氣更大。

    我想,一來是水滸寫的是江湖草莽,比起王圖霸業、賈史王薛和齊天大聖,顯得不那麼大氣、貴氣、神氣。

    而來,有句老話叫“少不讀水滸”,說的是水滸寫的都是打打殺殺,對少年有誤導。

    其實,這都是誤讀。

    為什麼呢?最近,跟隨鮑鵬山老師讀《水滸傳》他問了我三個問題。

    第一,人生在世,你和什麼打交道最多?答案:人。

    第二個,人生在世,哪一門學問最重要,也最難?答案:瞭解人,瞭解人性最重要,悟透人性最難。

    第三個,人生在世,最大的事業是什麼?答案:四個字,安身立命。

    那麼,什麼能幫助我們解決這三個問題,答案就是讀水滸,讀懂水滸。

    《水滸傳》是寫人心的,寫人性的,寫人生的,寫人間百態的,是人學中的經典。

    《水滸傳》的主題就是:人,在一個不完美甚至充滿不平和苦難的世界裡,如何安身立命。

    如果你不信,那麼今天我就帶你讀一讀《水滸傳》的楔子。

    楔子,就是前言、導言。大家可不要小看「開篇第一」的重要。

    秦始皇一統中國,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

    細節是魔鬼。仔細看,統一度量衡是公元前221年,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第一年。

    統一貨幣呢?答案是11年後,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的那年。在秦始皇心中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讀懂楔子,才能真正走進《水滸傳》的門戶。

    《水滸傳》的楔子叫做《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故事很簡單,講的是宋仁宗嘉右三年的春天,全國瘟疫大流行,疫情無法控制,仁宗派殿前太尉——洪信,到道教勝地龍虎山張天師處祈福。

    故事的結局是,張天師雖然制止了瘟疫,但太尉卻“誤放”走了妖魔,沒錯,妖魔正好108個,就是我們梁山泊的108個好漢。

    你注意到我在“誤放”這裡打了引號,證明我有話要說。如果你手邊有一本《水滸傳》,我們就對照鮑老師對三個問題看看這一段故事的玄機。

    首先,說說人。

    第一個人:張天師。

    故事中張天師是道教的首領,他的第一代天師就是東漢的張道陵,然後就世代相傳。

    他的特點是底蘊深厚,古代就有“北孔南張”的說法,「孔」指山東曲阜詩的孔子的孔家,「張」,指江西信州龍虎山道教的張家。

    第二個人:洪太尉。

    太尉是官職的名稱,太尉在宋代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呢?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國防部長。

    不過這裡有個細節,宋代太尉有兩種,一種叫殿前太尉,是文官。級別挺大但沒有實際指揮軍隊權利,可以理解為現在的「文職將軍」,比如,洪信。

    第二種叫做殿帥太尉,有實際指揮軍隊的權利,位高權重,比如,我們熟悉的高俅高太尉。

    那麼一個虛職文官,碰到底蘊深厚的張天師,發生了什麼呢?

    是「權利力壓底蘊」。

    故事說到:三清山三清殿裡面有一個伏魔殿,大唐時候的老祖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

    《水滸傳》這般描寫:“周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硃紅槅子;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著朱印;簷前一面硃紅漆金字牌額,上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

    還說,每一代接任的天師都要親手再貼一道封皮,讓子子孫孫不得擅自開啟。

    從這一段可見,歷代天師們對這件事都很謹慎、很重視。

    相比洪太尉的態度則完全不同,這個洪太尉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個,輕浮。

    洪太尉聽了張天師講解“伏魔殿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洪太尉心中驚怪,想道:“我且試看魔王一看。”便對真人說道:“你且開門來,我看魔王甚麼模樣。”

    一個朝廷大員聽聞此中利害,不是竭力維護,反而兒戲的要看看。

    可見,”烽火臺戲諸侯“形式變了,內涵沒變。

    現實生活中很多”四拍老闆“,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也不這樣輕浮嗎?

    第二個,不講道理。

    聽到張天師勸阻,“太尉,此殿決不敢開!先祖天師叮嚀告誡:今後諸人不許擅開!”

    洪太尉是怎麼反應的呢?

    ——“胡說!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這等去處,假稱鎖鎮魔王,顯耀你們道術。我讀一鑑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神鬼之道,處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內。快快與我開啟,我看魔王如何。”

    一方面是“假稱鎮鎖魔王”不相信有所謂的魔王,一方面又說“快快與我開啟,我看魔王如何。”

    這種指鹿為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說辭,我們可以看到權利的邏輯,和正常的邏輯是不同的。

    不論正說反說,與我有利則是有理,與我無利則是無理。

    第三個,無恥。

    真人三番五次勸阻,洪太尉大怒,便要沒收道觀的“營業執照”、將道士們送去勞教。

    ——“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擋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煽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

    這裡的度牒,就是做道士、和尚的憑證,刺配則是在罪犯臉上刺字,發配邊疆做苦役。

    看到這我明白了,楔子寫一段虛構的故事是為什麼呢?

    是一個真相:後來上梁山造反的108個魔君,是誰把他們放到人間,讓他們去殺人放火的呢?是洪太尉。不,更進一步說是權力。

    只有讀懂了這裡,你才明白是麼時候安生立命最難?在權力濫用下安生立命最難。什麼最需要真正鎖到“伏魔殿”呢?不是108個魔君,而是權力,權力最需要在制度的籠子裡,否則你只能躲著它、順著它。

  • 4 # 洪樓過客

    一、《水滸傳》第55回是《吳用使時遷偷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通篇似乎沒有“楔子”。

    二、《水滸傳》開篇前有楔子,《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寫了洪太尉奉皇帝之命到江西龍虎山祈禳放出妖魔,遂至天下大亂的故事。這裡楔子的作用,用金聖嘆的概括最為貼切: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

  • 5 # 謝懷慶407

    插在縫隙中,使物體固定的木塊。

    【造句】這張木凳子掉了一塊楔子,難怪搖搖晃晃的。

    元雜劇中,在四折之外,視劇情需要所加的獨立段落,用以銜接劇情。今亦用以指小說前的序文。

    【造句】作者在正文之外加入一段楔子,使得劇情內容更加完整、生動。

  • 6 # Mister六

    楔子

    (1)長篇小說的組成部分之一,但並非部長篇小說所必備。通常載入小說故事開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聖嘆刪改《水滸傳》,將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併,改稱“楔子”。並解釋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2)戲曲名詞。原雜劇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獨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劇首,有時也用在兩折之間,銜接劇情,類似現代戲曲中的過場戲。

  • 7 # 雲丘子

    水滸傳》第55回:“水底下早鑽起三四百水軍,盡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滾入船裡來。”

    這裡的楔子是指:木材製作的楔形物。用來加強、支撐、保持船體穩定的木製固體物。也就是他們提前鑿好的船底眼洞,然後又用木製固體物塞起來,在必要時可以拔出來的固體木製物

  • 8 # 老陳的漫步人生路

    一端平厚、一端扁銳的竹木片。多用於插入榫縫或空隙中,起固定或堵塞作用。《水滸傳》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鑽起三四百水軍,盡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滾入船裡來

  • 9 # 話說電影TOP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

    梁山好漢打下高唐州,殺死太守高廉,救出柴大官人後,高俅急欲為弟復仇,向皇帝舉薦 河東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汝寧郡都統制,使兩條銅鞭,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雙鞭”呼延灼帶兵剿滅梁山。呼延灼又推薦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杞。於是,高俅派汝寧,陳州,潁州三路人馬剿滅梁山。

    三路人馬到梁山,兩軍對壘兩陣,呼延灼用出 絕陣“連環馬”,大敗梁山。呼延灼副將彭杞被梁山所擄,梁山卻頭領中箭者六人:林沖、雷橫、李逵,石秀、孫新、黃信;小嘍羅中傷帶箭者,不計其數。

    梁山眾人無計可施時,呼延灼卻如虎添翼。朝廷撥給炮手“轟天雷”凌振,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凌振到梁山後,第一陣炮轟梁山,迫得梁山放棄鴨嘴灘小寨。眾頭領驚懼添愁。

    “智多星”吳用出計,擒凌振,解炮轟之苦。“金錢豹子”湯隆又保舉一人與一種兵器可破“連環馬”。

  • 10 # 回憶裡的影視

    根盤地角,頂接天心。遠觀磨斷亂雲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謂之山,側石通道謂之蛐,孤嶺崎嶇謂之路,上面平極謂之頂,頭圓下壯謂之巒,藏虎藏豹謂之穴,隱風隱雲謂之巖,高人隱居謂之洞,有境有界謂之府,樵人出沒謂之徑,能通車馬謂之道,流水有聲謂之洞,古渡源頭謂之溪,巖崖滴水謂之泉。左壁為掩,右壁為映。出的是雲,納的是霧。錐尖象小,崎峻似峭,懸空似險,削磁如平。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虎嘯時風主谷口,猿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雜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

    這洪太尉獨自一個,行了一回,盤坡轉徑,攬葛攀藤。

    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三二里多路,看看腳痠腿軟,正走不動,口裡不說,肚裡躊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擁而臥,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這般山路!知他天師在哪裡?卻教下官受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著肩氣喘。

    只見山凹裡起一陣風,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後奔雷也似吼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洪太尉吃了一驚,叫聲:“阿籲!”撲地望後便倒。偷眼看那大蟲時,但見:

    毛披一帶黃金色,爪露銀鉤十八隻。睛如閃電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就。伸腰展臂勢猙獰,擺尾搖頭聲霹靂。山中狐兔盡潛藏,澗下樟袍皆斂跡。

    那大蟲望著洪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後山坡下跳了去。洪大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中風麻木,兩腿一似鬥敗公雞,口裡連聲叫苦。大蟲去了一盞茶時,方才爬將起來,再收拾地上香爐,還把龍香燒著,再上山來,務要尋見天師。又行過三五十步,口裡嘆了數口氣,怨道:“皇帝御限,差俺來這裡,教我受這場驚恐!”說猶未了,只覺得那裡又一陣風。吹得毒氣直衝將來。太尉定睛看時,山邊竹藤裡箴絞地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來。太尉見了,又吃一驚,撇了手爐,叫一聲:“我今番死也!”望後便倒在盤舵石邊。微睜開眼看那蛇時,但見:

    昂首驚風起,掣目電光生。動盪則拆峽倒岡,呼吸則吹雲吐霧。鱗甲亂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銀。

    那條大蛇徑搶到盤舵石邊,朝著洪大尉盤做一堆,兩隻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洪太尉臉上。驚得太尉三魂蕩蕩,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大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卻早不見了。大尉方才爬得起來,說道:“慚愧!驚殺下官!”看身上時,寒粟子比滑燦兒大小。口裡罵那道士:“叵耐無禮,戲弄下官,教俺受這般驚恐!若山上尋不見天師,下去和他別有話說。”再拿了銀手爐,整頓身上詔敕並衣服中幀,卻待再要上山去。

    正欲移步,只聽得松樹背後隱隱地笛聲吹響,漸漸近來。大尉定睛看時,但見那一個道童,倒騎著一頭黃牛,橫吹著一管鐵笛,轉出山凹來。太尉看那道童時,但見:頭縮兩枚丫舍,身穿一領青衣。腰間絛結草來編,腳下芒鞋麻間隔。明眸皓齒,飄飄並不染塵埃;綠鬢朱顏,耿耿全然無俗態。

    昔日呂洞賓有首牧童詩道得好: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只見那個道童,笑吟吟地騎著黃牛,橫吹著那管鐵笛,正過山來。洪大尉見了,便喚那個道童:”你從哪裡來?認得我麼?”道童不睬,只顧吹笛。大尉連問數聲,道童呵呵大笑,拿著鐵笛,指著洪大尉說道:“你來此問,莫非要見天師麼?”太尉大驚,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間在草菴中伏侍天師,聽得天師說道:“今上皇帝差個洪太尉責擎丹詔御香,到來山中,宣我往東京做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祈攘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鶴駕雲去也。”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內毒蟲猛獸極多,恐傷害了你性命。”大尉再問道:“你休要說謊?”道童笑了一聲,也不迴應,又吹著鐵笛轉過山坡去了。太尉尋思道:“這小的如何盡知此事?想是天師分付他,已定是了。”欲侍再上山去,“方才驚唬的苦,爭些兒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罷。”

    大尉拿著提爐,再尋舊路,奔下山來。眾道士接著,請至方丈坐下,真人便問太尉道:“曾見天師了麼?”大尉說道:“我是朝廷中貴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這般辛苦,爭些兒送了性命!為頭上至半山裡,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驚得下官魂魄都沒了。又行不過一個山嘴,竹藤裡搶出一條雪花大蛇來,盤做一堆,攔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盡是你這道眾,戲弄下官!”真人複道:”貧道等怎敢輕慢大臣?這是祖師試抨太尉之心。本山雖有蛇虎,並不傷人,”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動,方欲再上山坡,只見松樹傍邊轉出一個道童,騎著一頭黃牛,吹著管鐵笛,正過山來。我便問他:‘那裡來?識得俺麼?’,他道:‘已都知了。’說天師分付,早晨乘鶴駕雲望東京去了,下官因此回來。”

    真人道:“太尉可惜錯過,這個牧童正是天師!”大尉道:“他既是天師,如何這等狠催?”真人答道:“這代天師非同小可,雖然年幼,其實道行非常。他是額外之人,四方顯化,極是靈驗。世人皆稱為道通祖師。”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識真師,當面錯過!”真人道:“太尉且請放心,既然祖師法旨道是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這場醮事祖師已都完了。”大尉見說,方才放心。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管待大尉;請將丹詔收藏於御書匣內,留在上清宮中,龍香就三清殿上燒了。當日方大排齋供,設宴飲酌。至晚席罷,止宿到曉。

    次日早膳以後,真人道眾並提點執事人等請太尉遊山。太尉大喜。許多人從跟隨著,步行出方丈,前面兩個道童引路,行至宮前宮後,看玩許多景緻。三清殿上,富貴不可盡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極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毆、驅邪殿,諸宮看遍。

    行到右廊後一所去處,洪太尉看時,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硃紅棍予,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鈦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著朱印。棺前一面硃紅漆金字牌額,上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大尉指著門道:“此殿是甚麼去處?”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師,鎖鎮魔王之殿,”太尉又問道:“如何上面重重疊疊貼著許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但是經傳一代天師,親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孫孫下敢妄開。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經八九代祖師,誓不敢開。鎖用銅汁澆鑄,誰知裡面的事,小道自來往持本宮三十餘年,也只聽聞。”

    洪太尉聽了,心中驚怪,想道:“我且試看魔王一看。”便對真人說道:“你且開門來,我看魔王甚麼模樣。”真人告道:“大尉,此殿決下敢開!先祖天師叮嚀告戒:‘今後潛入,不許擅開。”大尉笑道:“胡說!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這等去處,假稱鎖鎮魔王,顯耀你們道術。我讀一鑑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神鬼之道,處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內。快快與我開啟,我看魔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稟說:“此殿開不得,恐惹利害,有傷於人。”大尉大怒,指著道眾說道:“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土阻擋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煽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真人等懼怕太尉權勢,只得喚幾個火工道人來,先把封皮揭了,將鐵錘開啟大鎖。

    眾人把門推開,看裡面對,黑洞洞地,但見:

    昏昏默默,杏奮冥冥。數百年不見太Sunny,億萬載難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東西。黑煙召霄撲人寒,冷氣陰陰侵體顫。人跡下到之處,妖精往來之鄉。閃開雙目有如盲,伸出兩手不見掌。常如三十夜,卻似五更時。

    眾人一齊都到殿內,黑暗暗不見一物。太尉教從人取十數個人把點著,將來打一照時,四邊並無別物,只中央一個石碑,約高五六尺,下面石龜跌坐,大半陷在泥裡。照那碑閹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篆,人皆不識。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湊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洪太尉看了這四個字,大喜,便對真人說道:“你等阻當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卻何妨!我想這個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從人與我多喚幾個火工人等,將鋤頭鐵鍬來掘開。”真人慌忙諫道:“大尉,不可掘動!恐有利害,傷犯於人,不當穩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眾,省得甚麼!上面分明鑿著遇我教開,你如何阻當?快與我喚人來開。”真人又三回五次稟道:“恐有不好。”太尉那裡肯聽?只得聚集眾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齊併力掘那石龜,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約有三四尺深,見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圍。洪太尉叫再掘起來。真人又苦稟道:“不可掘動!”太尉那裡肯聽?眾人只得把石板一齊挖起,看時,石板底下卻是一個萬丈深淺地穴。只見穴內刮刺刺一聲響亮,那響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嶽撼山崩。錢塘江上,潮頭浪擁出海門來;泰華山頭,巨靈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奮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鹹,飛錘擊碎了始皇輦。一風憎折於竿竹,十萬軍中半夜雷。

    那一聲響亮過處,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衝上半天裡,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眾人吃了一驚,發聲喊,都走了,撇下鋤頭鐵鍬,盡從殿內奔將出來,推倒擷翻無數。驚得洪太尉目睜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上。

    奔到廊下,只見真人向前叫苦不迭。太尉間道:“走了的卻是甚麼妖魔?”那真人言不過數句,話不過一席,說出這個緣由。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兒窪內聚神蛟。

    畢竟尤虎山真人說出甚言語來?且聽下回分解。

    賞析編輯

    讀《水滸傳》,一開篇是一個《楔子》,很多人不仔細看這個《楔子》。可是,《水滸傳》的很多妙處就是從這個《楔子》開始的。

    《楔子》的寫法,在古代小說是一種常用的的寫法,通常的作用是交代一些事情的背景或人物,以引出所要描寫的事情。《水滸傳》的《楔子》交代了歷史背景:“天下太平無事日,鶯花無限日高眠”,水滸的故事從一個太平日久的朝代開始,宋代的盛世經過了一個三登之世,正是“天下太平,四方無事之時”。豈知這個“太平”,已是天下紛亂的開頭,太平里正孵化著天下的大亂。突然在宋仁宗嘉祐三年天下盛行瘟疫,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雖然採取了不少的辦法,卻越來越嚴重,無奈,派洪信去請天師張真人來朝祈禳瘟疫。

    這個太平之中的“亂”從洪信洪太尉身上引出:“亂”一則來自朝廷官吏之“貴”――受朝廷重託去請張天師祈禳瘟疫的洪太尉,才走了“三二里多路”便“腳痠腿軟”,起了怨言:“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茵而臥,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受這般苦!”官貴必民賤。官何以顯貴?官尊顯貴,官富顯貴,官侈顯貴。當官的驕尊富侈霸,做民的豈能不水深火熱,當牛作馬?官愈貴民愈賤,物極必反,泰極否來,載舟的水就要覆舟了,昇平的歌舞也就成了葬禮的“楔子”。“亂”二則來自朝廷官吏之“驕”――無論是真人也好還是方丈也好,雖多加阻攔,只是因為懼怕洪太尉的權勢,便無法阻止洪太尉開啟了“伏魔之殿”的地穴,放出了鎮鎖的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一百零八個魔君。這一亂,便真正引出了《水滸傳》的主要故事。

    寫好漢的書,第一個正式出場的卻是街痞出身的高俅,著多少有些諷刺的意味。可是細想,作者的安排也是獨具匠心,如果沒有這個靠踢球發跡的高俅在朝廷權傾一時,哪裡會有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漢呢?

    回評編輯

    哀哉乎!此書既成,而命之曰《水滸》也。是一百八人者,為有其人乎?

    為無其人乎?試有其人也,即何心而至於水滸也?為無其人也,則是為此書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設言一百八人,而又遠託之於水涯。

    吾聞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一百八人而無其人,猶已耳;一百八人而有其人,彼豈真欲以宛子城、蓼兒窪者,為非復趙宋之所覆載乎哉!吾讀《孟子》,至“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二語,未嘗不嘆。紂雖不善,不可避也,海濱雖遠,猶紂地也。

    二老倡眾去故就新,雖以聖人,非盛節也。彼孟子者,自言願學孔子,實未離於戰國遊士之習,故猶有此言,未能滿於後人之心。若孔子,其必不出於此。

    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於伯夷、太公居海避紂之志矣。大義滅絕,其何以訓?若一百八人而無其人也,則是為此書者之設言也。為此書者,吾則不知其胸中有何等冤苦而為如此設言。然以賢如孟子,猶未免於大醇小疵之譏,其何責於稗官。後之君子,亦讀其書,哀其心可也。

    古人著書,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儲材,又復若干年經營點竄,而後得脫於稿,裒然成為一書也。今人不會看書,往往將書容易混帳過去。於是古人書中所有得意處,不得意處,轉筆處,難轉筆處,趁水生波處,翻空出奇處,不得不補處,不得不省處,順添在後處,倒插在前處,無數方法,無數筋節,悉付之於茫然不知,而僅僅粗記前後事蹟,是否成敗,以助其酒前茶後,雄譚快笑之旗鼓。嗚呼!《史記》稱五帝之文尚不雅馴,而為薦紳之所難言,奈何乎今忽取綠林豪猾之事,而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吾特悲讀者之精神不生,將作者之意思盡沒,不知心苦,實負良工,故不辭不敏,而有此批也。

    此一回,古本題曰“楔子”。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以瘟疫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為楔,楔出天師;以天師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為楔,楔出遊山;以遊山為楔,楔出開碣;以開碣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謂正楔也。中間又以康節、希夷二先生,楔出劫運定數;以武德皇帝、包拯、狄青,楔出星辰名字;以山中一虎一蛇,楔出陳違、楊春;以洪福驕情傲色,楔出高俅、蔡京;以道童猥獕難認,直楔出第七十回皇甫相馬作結尾,此所謂奇楔也。

  • 11 # 江上俠chenxiliang

    水滸第55回是吳用使時遷偷甲等,但沒有楔子。楔子是開篇寫故事的背景,為引出故事作鋪墊。在水滸首篇有寫洪太尉的楔子。

  • 12 # 沐旋風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一端平厚、一端扁銳的竹木片。多用於插入榫縫或空隙中,起固定或堵塞作用。《水滸傳》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鑽起三四百水軍,盡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滾入船裡來

    《水滸傳》楔子: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見天師不成。回至方丈,不顧眾道士勸阻,開啟“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禍。他吩咐從人,隱瞞走妖魔一節,假報天師除盡瘟疫,得到仁宗賞賜。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3 # 梧燈說影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楔子

    楔子”是戲曲、小說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點明、補充正文,或者用於引出正文和為正文做鋪墊。元雜劇也有將楔子在本與本或折與折間使用的。

    一般小說中楔子的作用是為下文故事做鋪墊,設定懸念,吸引讀者(在網路小說中一般楔子講的都是前世或上一代的恩怨)。楔子為下文故事情節做了很好的懸念,一般在小說故事高潮總會扯上與楔子相關的事情。

    長篇小說的組成部分之一,但並非每部長篇小說所必備。通常載入小說故事開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聖嘆刪改《水滸傳》,將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併,改稱“楔子”。並解釋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戲曲名詞。元雜劇的專用術語 它是指四折戲之外的過渡段落,主要是用來介紹情節和人物,加強情節之間的聯絡,位置比較靈活 ,可以放在劇首.劇末或者是折與折之間, 但一般放在劇首. 如果有特殊需要 ,還可以有兩個楔子.

    元雜劇在結構上有比較固定的結構模式: 一般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有時也用在兩折之間.類似現代戲曲中的過場戲。

    上粗下銳的小木橛。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用來加強、支撐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體物。

    好了,讓我們來看下第五十五回內容吧。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

    梁山好漢打下高唐州,殺死太守高廉,救出柴大官人後,高俅急欲為弟復仇,向皇帝舉薦 河東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汝寧郡都統制,使兩條銅鞭,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雙鞭”呼延灼帶兵剿滅梁山.呼延灼又推薦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杞.於是,高俅派汝寧,陳州,潁州三路人馬剿滅梁山.

    三路人馬到梁山,兩軍對壘兩陣,呼延灼用出 絕陣“連環馬”,大敗梁山.呼延灼副將彭杞被梁山所擄,梁山卻頭領中箭者六人:林沖、雷橫、李逵,石秀、孫新、黃信;小嘍羅中傷帶箭者,不計其數.

    梁山眾人無計可施時,呼延灼卻如虎添翼.朝廷撥給炮手“轟天雷”凌振,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凌振到梁山後,第一陣炮轟梁山,迫得梁山放棄鴨嘴灘小寨.眾頭領驚懼添愁.

    “智多星”吳用出計,擒凌振,解炮轟之苦.“金錢豹子”湯隆又保舉一人與一種兵器可破“連環馬”.

  • 14 # 優愁小黎

    (1)長篇小說的組成部分之一,但並非部長篇小說所必備。通常載入小說故事開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聖嘆刪改《水滸傳》,將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併,改稱“楔子”。並解釋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2)戲曲名詞。原雜劇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獨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劇首,有時也用在兩折之間,銜接劇情,類似現代戲曲中的過場戲。

  • 15 # 小怪獸的生活

    首先楔子這個詞語有很多種意思。

    1、楔(xiē)子,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工具。是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由兩個斜面組成,是上粗下銳的小木橛,用來將物件分開。短小而闊角度的楔子能較快分開物件,但比較長而窄角度的楔子將要更大的力量。原理主要是將楔子向下的力量轉化成對物件水平的力量。其主要應用於木工工藝上的固定與銜接。

    2、填補空隙的東西,如木塞。《水滸傳.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鑽起四五十水軍,盡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滾入船裡來。」元雜劇中,在四折之外,視劇情需要所加的獨立段落,以銜接劇情。在古代小說是一種常用的的寫法,通常的作用是交代一些事情的背景或人物,以引出所要描寫的事情。《水滸傳》的《楔子》交代了歷史背景。

  • 16 # 優故事

     《水滸傳》正文前面的“楔子”釋放的是什麼資訊?

      凡是看過《水滸傳》的讀者必定都知道,在金聖嘆批註本的“第一回”前面有這麼一個“楔子”,題目叫做“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這好比其他許多小說正文前面的“引子”、“前言”一樣,雖然不是正文,但卻和正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它是用以“楔入”或“引出”後面正文的鋪墊。那末,我們從《水滸傳》的“楔子”裡能讀出什麼資訊來呢?也就是說這篇“楔子”對正文能起到什麼作用?作者施耐庵先生為什麼要在正文前面寫這麼一篇“楔子”?直接就寫第一回的正文不好嗎?

      筆者認為,金聖嘆所以把施耐庵寫的這篇安排為“楔子”,是很有見地的。這回楔子裡的事是發生在《水滸傳》裡梁山好漢聚義的前朝、宋仁宗時期的,那時宋江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還關在張天師府上的地牢裡,後來才被洪太尉放出來,所以一百單八名“梁山好漢”在娘肚子裡還沒出世。“楔子上”所發生的事在時間上和梁山好漢聚義相距甚遠,並沒有很密切的關係。把它安作“楔子”就是認為它不屬於正文、只是對正文起了個“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廣大讀者明白施耐庵寫這本《水滸傳》的目的,明白書中的梁山好漢們並不是什麼“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漢”,而是一夥被蠻橫的洪信太尉從張天師府中關押魔頭的神殿地穴裡放出來的一夥妖魔,這些妖魔逃出來後就分別投向了四面八方,用書中的話來說“惱下方生靈”去了。

    因此,《水滸傳》前面的“楔子”正是為了引出和詮釋後面的正文所寫,對後面的正文起了“畫龍點晴”作用,細細品味這篇“楔子”、弄懂它的含義,有助於對後面正文所藏深意的挖掘與理解,切切不可以閒文視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有哪些不錯的國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