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張越陽

    宰我,也有現實意義。自律,自治,認清自已都在宰我之中。如今有些人發不了財,罵社會不公,怨天怨地。從不怨自已無能。當今社今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能發財。可是自已一下沒一下,受苦沒力,坐檯無功,唱戲無音,釘鞋沒釘。

  • 2 # 健康衛士262

    因才施教,有教無類!“宰我”是孔門三千弟子中的佼佼者,是孔門“十哲”之一。他善於獨立思考,“不唯書,不唯上”。孔子說“宰我”“朽木不可雕也”,愛之深,責之切啊!

  • 3 # 非雲非鶴801

    宰我這個人很叛逆,當然,也可以叫很有個性,他公然在大白天睡覺,這在那個時代是不允許的,該做的事要白天做,夜晚點燈花費大不“環保”啊,所以古人強調說,一寸光陰一寸金;不僅是敢白天浪費光陰睡大覺,宰我還常常離經叛道口出狂言,比如他說為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是浪費生命是犯罪,守孝一年就足夠多了,人生還有很多的重要事等著去做。孔子挖苦嘲弄他說:父母死了,三年之內你也能吃得好睡得香嗎?就是罵他沒心沒肺不是人,而宰我卻存心要氣死老師說,我肯定可以呀……總之,他是常常挑戰孔子挑戰社會。所以孔子對這個讓人頭疼的宰我也沒什麼好話評價,直接就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罵他簡直就是“糞土之牆”一個爛貨。

    但是孔子確實是一個特值得稱道的老師,罵歸罵,他並沒有開除宰我這個學生,也沒有打擊逼迫他去跳樓(那時是跳河跳井吧),而是讓他照樣跟隨自己學習。所以,儘管孔子罵宰我(其實孔子是很喜歡罵人的,他把子路也是罵得狗血噴頭,甚至還罵子路不得好死,沒被孔子罵過的大概就是顏回了),但是對宰我的學習成績還是不壓制的,照樣讓他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所以宰我也沒有給孔子丟臉抹黑,而是給老師爭光了的,師生共同驕傲的載入史冊。

    如此說來,孔子的為師之道,宰我的個性張揚,都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示,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對老師,挑戰歸挑戰,學習歸學習,挑戰完了還得繼續求學;對學生,責罵歸責罵,肯定歸肯定,教授起來照樣平等。

  • 4 # 勿曰無衣

    孔子雖為大教育家,但他的教育思想也應批判繼承,“朽木不可雕也”這是形容其學生“宰我”愚鈍,顯然具有靜止僵化的問題。

  • 5 # 朱八戒CC

    宰我,孔子最優秀的學生,又是最令他煩惱的弟子。他是孔門十哲和賢能七十二之一,很有鮮明的個性,許多方面與眾不同。孔子對他的評價既有破口大罵,又有表揚和誇獎。

    宰我野性十足,經常口出狂言,與孔子爭執不下。他不安本分,隨心所欲,放任自由。其他的弟子從早到晚認真學習,勤奮努力,深得孔子歡喜。宰我卻在大白天一心睡大覺,孔子對他批評教育,他是愛理不理,仍然是我行我素,想怎樣就怎樣。

    宰我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不是,他是孔門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思維敏捷,善於思考,智勇雙全,有膽有識。他的叛逆是因為有著他的獨到之處,才與他人有所不同。平常看他毫無上進,到了考試的關健時刻,成績卻是遙遙領先,品學兼優,又深得孔子的稱讚。

    宰我一反傳統的孝道,認為守孝三年即是浪費後人的生命。孝敬父母重在生前供養他的生活,給予他的親情和溫暖。死後沒有必要搞那些繁鎖的喪事禮儀,更不能放下三年什麼都不做,盡在靈前一心守孝,提倡厚養薄葬。宰我的這種說法,遭到了孔子的強烈反對。

    孔子把一個“不可教也”的宰我,調教為德才兼備優秀的人才,得益於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對於學生當中極其調皮的個類,既有嚴師出高徒的一面,也有循循善誘的一面。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對於現代教育,具有借鑑和引用的價值。

  • 6 # 紹興李珍

    孔子如何評價“宰我”,對現代教育有何啟發?

    答:認識宰我:宰予,字子我,魯華人,宰我是“孔門十哲”之一,以口才著名。

    看看,在論語中都以什麼面目出場:

    一、《論語·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

    魯哀公請教“社”是什麼,“社”本意是祭祀土地,滋養萬物之德。立本土一易長之物作表率。有春社——祈求豐收;秋社——告知豐歉情況,祈求來年豐收。這麼一件事。宰我不知,信口開河,並且滔滔。

    關鍵是引動魯君不知慈愛而有殺伐之心,即使百姓戰慄。

    孔子聽到親傳弟子的胡說八道,竟然說了:“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翻譯成現代語:“既成之事不說,已諫之事不諫,過往之事不咎。”

    老夫子真是大胸懷啊,宰我如果知道情況,羞得無地自容。再也不敢信口開河了,這種教育,要多大的胸襟才能做到啊!

    二、《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多麼刁鑽的問題,這樣的人就是不知道自我反省,對“仁”大不以為然之人。孔子又說了:“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成現代語:“怎能這樣呢?君子可以犧牲,但不可以陷入;可以被欺騙,不可以迷罔。”

    身在井上,可以救井中之人,若相隨入井,就不能救了。仁者雖願救人成仁,但不應如此之愚爾。在宰我的心中,對“仁”的理解很死板,又按部就班,不知“仁”境,所以滿腔的疑與惑。主要就是不知內自省,這個實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塊教育。

    三、《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譯成現代語“三年的喪期,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學禮儀,禮一定破壞;三年不學樂,樂也荒廢。舊谷吃完,新谷已有,鑽燧取火已經輪過一遍,一年時間可以了。”

    宰我完全跳出舊禮教,筆者上次已經說過,宰我說了三個理由:第一個就是禮儀,這是一個偽理由;後二個不學樂器與新谷都已經可以吃了,是有道理的。

    孔子所說的,是從人性的角度考量:因為每一個人的成長,都不能脫離父母懷抱三年。而宰我不能理解從人性角度的考量,也不想忍受這種考量。

    所以孔子會感嘆:“巧言令色,鮮矣仁!”

    回到題目:如果我們的教育,考量的都是術,沒有人性德育的考量,那麼,教育應該說是失敗的,那種利己的滔滔之言,不但迷惑了普羅大眾,而且,後果非常之嚴重,再也找不到人性之善;再也讀不懂經典的良言,到經典全部被改版之時,離災難就很近了。

    就象漳州的醫療腐敗案,就是這種常態。教育是教育自己,“以身作則”,不是喊口號,而是踏踏實實做與監督的過程。敬奉!

  • 7 # 陳勇本隨和

    孔子為什麼說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垢也?這也太主觀機械了吧?就因他個性鮮明?就因他思想獨立?學生哪有朽木?實乃老師無能懶惰無愛心而不會雕也。

    孔丘因材施教的觀點還是與現代教育相吻合的。

  • 8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孔子這樣評價宰我: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縱觀整部《論語》,宰我是孔子眼中非常另類的一個學生。另類一:大白天別的同學都在上課,他卻躺在宿舍裡睡大覺,被老師發現後,斥之為“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意思是: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實在沒有辦法改變了。另類二:好突發奇想,不時向老師提出一些似乎“不著調”的問題。他指出孔子“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他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孔子批評他“不仁” (見 《論語·陽貨》)。他還向孔子提出了一個道德兩難的問題,假設有這麼一種情況:如果告訴一個仁者,另一個仁者掉進井裡了,他應該跳下去救呢?還是不跳下去救?因為跳下去是死,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孔子認為宰予提的問題不好,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 《論語·雍也》 )認為宰予這是在愚弄人。

    然而,對於這樣一位學生,孔子卻把他排在了“言語”科第一,肯定了他在文學、辭令等方面的突出才能,使其成為後世孔門“十哲”之一。這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當今教育環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全面看待每一名學生。

    在一個教學班內,品行好而又學習好的學生,往往鳳毛鱗角,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光彩奪目,人見人愛。任課教師常常提問他,班主任時時呵護他,有時還專門為他“開小灶”,而對於他自身的某些缺點,教師往往也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相反,對於哪些學習不好而又經常違犯紀律的學生,班主任時常會以“朽木不可雕”、“不可救藥”之類的言語評價他,將其一棍子打死,教師很少主動去發現他身上閃光的東西,而是像野草一樣,將其置於一個不被注意的角落,姥姥不疼舅不愛,任其自生自滅。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教育的真正目是發展每一名學生的長處,正確對待每一名學生的短處,促進每一名學生健康、和諧的發展。在教師眼裡,無論是“好”學生,還是所謂的“差”學生,都應當看到他們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好學生有時候也會犯錯誤,此時教師尤其不要護短,而是要像孔子對待宰我哪樣,毫不客氣地給予批評和指正;對於所謂的“差生”,也不可一棍子打死,一錘定音,而是要在指出其錯誤的同時,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鼓勵他們克服自己的短處,發揚長處。

    有時候學生的短處,往往也可能就是他的長處。像宰我之類的學生,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也經常會碰到。大白天不去上課、躺在宿舍裡睡覺,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當然不好,但是如果有的學生恰恰習慣於晚上學習,而且學習效率高,那又應另當別論。課堂上有的學生喜歡接老師的話吧,向老師提出一些相反的問題,造成老師當堂下不了臺,很多老師當然不喜歡這樣的學生。然而如果換一角度看,這些提問題的學生,不是從另一方面證明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嗎?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這樣的學生非但不能給予批評,而恰恰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因此,對於學生的某些行為,教師要慎重下結論,不要主觀的以為凡是不符合教師心意的行為,就是錯誤的行為。

    這一片斷還告訴我一個觀察學生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從整部《論語》看,宰我口齒伶俐,非常善於語言表達,能把死的說活,把醜的說成美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非常會“蒙人”,也許孔子就曾經被他“蒙”過這麼一兩回,因此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孔子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宰我說的和做的並不一致,於是孔子又說了:“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宰我的行為改變了孔子觀察人物的態度,從這一點上來看,孔子似乎還應當感謝宰我。

    能說會道自然也是一個優點,這樣的學生說不定將來會成為外交家或演講家,但是如果讓學生從小養成“說了不做”的習慣,恐怕這樣的學生將來也一事無成,所以孔子告誡我們,對於學生,我們不僅要“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觀其行”。有的學犯了錯誤以後,在老師的教育下,信誓旦旦,說了很多動聽的話,表了很多型,但時過境遷,第二天往往又會犯下同樣的錯誤,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如果相信了學生所說的話,那麼教育效果往往就等於零。唯一辦法就是既“聽其言”,又“觀其行”,對其錯誤的行為反覆抓、抓反覆,使其最終走上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學校裡有一千個學生,就會有一千種性格,教師面對這些鮮活的生命個體,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他們,而應當為他們提供適合其性格特點的教育,從而促進他們健康、和諧地發展。

  • 9 # 碧山雲開

    孔子有很多弟子,宰我是獨特的存在。

    獨特是因為宰我常用新奇的角度,提出異於孔子觀點的疑義,並且會與孔子申辯到底。次數多了,孔子對這位又愛又惱的學生下了幾次評語,有褒有貶,有些評語還成為千古名句。

    宰我被孔子列為得意弟子中“言語”一類裡,排在另一辯才子貢之前,口才能力被孔子承認。《論語·先進第十一》裡這樣記載孔子的介紹: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道德修養好的人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善於辭令、口才好的是宰我、子貢。

    可見孔子對各個弟子的特長很熟悉,宰我的外交能力應該是孔了弟子裡最佳的一個。

    這應該是那個時候在孔子身邊的“十佳”弟子

    孔子生氣的時候批評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還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古籍記載了孔子和宰我的幾次激烈的辯論:

    宰我回答魯哀公祭壇應該怎麼佈置的時候,建議效仿周朝的栗子樹,宰我囗無禁忌地說出了這樣做的原因:讓國民戰慄害怕,慫恿魯哀公對臣民採取強硬的措施。

    這與孔子的主張相悖,所以孔子說了一句:“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意思是,已經做過的事,你就不要再去議論了,已經完成的事,阻止也沒用,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有一次是宰予與孔子辯論“仁”,宰我在話術裡設了一個陷阱,還好孔子厲害,沒有被難倒。

    最有名的一次應該是宰我反對孔子守孝三年的禮教,一直堅持“三年太久,一年即可”的觀點,與孔子爭論了很久。

    這樣一個思維敏捷,口才一流,不唯書,不唯師,大膽提出獨立思考而來的疑問的學生,怎麼會被孔子用如此嚴重的言語批評呢?

    原因很簡單:宰我喜歡白天睡覺,孔子看不慣,於是罵出了千古名句。

    從這些記載的故事可以看出,孔子是欣賞宰予之才華的。每次宰予對孔子理論有異議的時候,孔子總會耐心地講解和闡述自己道的觀點,雖然宰予問題都有些刁鑽古怪,甚至與自己的理論相悖。

    這就是孔子為什麼會成為教育楷模的原因,一個以寓教傳義為大任的人,如果連回答學生問題的耐心也沒有,又怎麼用道義說服他人呢?

    宰我雖然獨立特行,但對於學業的鑽研一點也沒鬆懈,這從他提出的問題就可以得出結論。

    孔子和弟子宰我的故事,能帶給我們的啟發:

    1.怎麼看到學生的長處?

    這一點孔子的做法個人覺得很有參考價值。孔子對外推薦自己的弟子的時候,沒有任何偏心。子貢是孔子非常喜歡的一個學生。但是孔子還是把他排在宰我之後,在外交才能方面,宰我的能力備受孔子的推崇。孔子沒有因為宰我獨立特行有所偏袒。

    宰我能在孔子面前暢所欲言,而且不是一次,說明他們之間是常常這樣辯論的,記載的內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孔子有所惱怒,估計今天的我們也看不到《論語》裡這樣精彩的場面。

    2.怎麼樣因材施教?

    孔子在介紹學生的時候是特意分了類的,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

    說明孔子在平時就觀察好了學生擅長的領域,所以能一下子說出各個學生的特點。也側面說明平時孔子的教學對每一個人有所偏重,這是很重要的的一種方法。

    我們今天的教育,除非一些專長生,在大學之前,好像還沒有因材施教的考慮,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很多人才被淹沒無影了,都被打磨成一個模式。

    3.怎樣保證教育環境的純粹性?

    孔子的偉大,單在教育上,就已經很讓人佩服。戰亂時期的孔子,沒有很多的經濟支援,卻堅持了自己的道路,專心教義育人,最終成為孔聖人。

    所以,孔子如何評價宰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沒有因為宰我的不順服而有所輕視。而是對所有學生採取了一視同仁的態度,讓弟子在穩定的環境裡學有所成,並且保持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 10 # 野狐習禪

    題主好,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裡野狐有必要把你的問題進一步表述清楚:“宰我是孔子弟子中挨批評最多的一個,孔子又是如何評價這個弟子的,這對現代教育有什麼啟發?”

    一 宰予其人和孔子對他的評價

    “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名。”這是《孔子家語 卷第九》“七十二弟子解”中對宰予僅有的一點介紹,宰予被排在第五個。“宰予字子我,利口辯辭……”《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中,宰予是被排在第七個來介紹的,但內容也很少,不到二百字講了四件事,三件事出自《論語》。

    從兩本著作介紹宰予的排名來看,宰予在孔門七十二弟子中確實不同凡響,這個排名的依據主要是來自於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後的一次感嘆:“從我與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句話歷來被公認為孔子對弟子的一個評價,後世所說的“孔門十哲”就是源於孔子的這句話。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宰予能排進前十中間,而且還排在大名鼎鼎的子貢前面,必有其過人之處,這絕不會有走後門行賄造假的可能。言語一科是孔子培養外交人才專業,春秋時期諸侯之間聘問頻繁,此方面人才非常吃香。當然,言語一科弟子不止宰我、子貢兩人,只是此二人利口善辯,外交才能非別的弟子可及。子貢的外交成就《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有比較詳細的一則:田常作亂與齊,移兵加魯,孔子派子貢出使,子貢漂亮的擺平了此事。子貢不但救了魯國,而且改變了魯、齊、吳、晉、越五國今後的格局。

    《史記 孔子世家》中也有兩處涉及子貢辦外交的事:一次是孔子被困陳蔡,絕糧七日,處境危險,孔子派子貢到楚國求救,子貢一出,楚昭王就派軍隊把孔子一行迎到了楚國。另一次是魯哀公七年,吳國和魯國在繒(今琅邪鄫縣)會盟,吳國向魯國“徵百牢”,要求魯國提供牛、羊、豬個一百頭作為祭品,這純粹是欺負魯國,要稱霸中原。當時子貢隨孔子還在衛國,魯國權臣季康子請子貢出使應對,子貢順利擺平了此事。

    宰予的外交才能如何?史料不足,但可以大膽推斷,至少可以和子貢比肩。《史記孔子世家》中有:孔子被楚昭王接到楚國,楚昭王準備以書社七百里地封孔子,令尹子西勸阻昭王說:……“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於是楚昭王打消了這個念頭。足見宰予在當時諸侯大夫心中的地位分量。

    總之,孔子對宰予的評價很高,應該很公正的,也就是說宰予確實很出色,很優秀。但問題來了,可我們能看到的有關宰予的史料,不是孔子否定他,就是批評他,甚至責罵他,這兩者不是很矛盾嗎?我們還是先盤點孔子批評宰予的事情,然後再看這中間的蹊蹺。

    二 宰予有哪些事情被孔子批評或責罵

    宰我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因白天睡覺而受斥責:“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於予與何誅?’”宰予應該資質很好,但上進心不足,利口善辯,行動力不足,晝寢是其上進心不足的一個具體表現,孔子絕不會因為一次偶然的小過失如此動怒。(事見《論語》《史記》)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 陽貨》

    宰予向孔子提出守孝三年時間太久,改為一年就可以了。當面孔子含蓄的否定了宰我的想法,他走後斥責其“不仁”,這是孔子用批評宰予來教育別的弟子(不能理解為孔子背後說人壞話)。此事可看到宰我思想活躍,有不受禮法的行為習慣,就像現在很多聰明學生常自以為是,自作主張,紀律性很差。

    宰我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史記 弟子列傳》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不用再列舉材料和分析事件了,宰予最後的結局是:“宰我為臨淄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史記 弟子列傳》)宰我做了齊國的大夫,參與了田常作亂的事,結果被殺,連累族人被夷滅。這讓孔子感到很丟人,可算作孔門教育失敗的一個典型案例。

    三 如何理解“宰我現象”

    野狐所說的“宰我現象”,指宰我被老師常常批評,又評價很高的矛盾現象。看是矛盾的現象,其實並不衝突。孔子是聖人,有著極高的道德修養,又是眾弟子的老師,他對每一個弟子都會充滿愛心,這是不容懷疑的。愛之深,故責之切。

    孔子對弟子的性格、能力是比較清楚的,他教育弟子最為突出的方法就是“因人施教”。宰我和子路在孔門的情況有點像,都常捱罵受批評。對他們這種過於張揚的性格,孔子覺得最好的教育就是壓制、批評、甚至打擊。我們很清楚孔子非常喜歡子路,從子路言行上,孔子曾預言子路將來不得好死,所以經常壓制子路,批評子路,就是怕子路出事,結果還是被人砍成了肉醬。其實要不是孔子的壓制批評,子路恐怕早就死於非命了。宰我的具體事情不多,但從他的結局和子路的事情中就足以明白孔子平時打壓、批評宰予的良苦用心,可惜宰予的結局更讓孔子傷心。可能在眾弟子中二人瑕不掩瑜,故孔子還是給了他們很高的畢業鑑定,可惜畢業後還是因為性格的問題都出事了。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虛,子路、宰予就是兩個典型例子。

    四 “宰我現象”對現代教育的啟發

    理解了“宰我現象”,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就很明顯了:教師要對學生充滿愛心,瞭解學生的學情、性格、心理,立足於學生的終身成長,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教育引導學生。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把育人放在優先位置,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避免因為性格問題而釀成悲劇,此類悲劇日益增加,更應警惕。

  • 11 # 待曉兒

    《論語》中很多語句的解釋都有爭議,而後世流傳出來的句子往往也有斷章取義的現象。

    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就是如此,除了有不同的解釋之外,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也不是原文的重點內容。

    孔子說“宰我晝寢”的語句,有更為合理的解釋

    “宰予”,字子我,當時很多人的“字”其實都是單字,在其前加上“子”以示尊重,比如顏回,字子淵,但一般也就稱為“顏淵”。同樣,宰予也可以被稱為“宰我”、“子我”。

    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按照這句話的通常解釋是說,孔子看到他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很惱怒,說真是朽木不可雕,用以批評宰予,並且認真地反思了自己,說之前是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信,從現在開始,不止要聽別人說什麼,還要看他如何做。

    這是一直流行的解釋版本,主要也是為了突出“朽木不可雕”這一句俗語,本身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孔子在罵宰予。

    但是,這樣的解釋有幾個邏輯不通的地方:

    第一,宰予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並不是無足輕重的“朽木”

    “宰予”真的如孔子所說的那樣,是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嗎?

    當然不是,孔門弟子眾多,據說最為優秀的有七十二人,而這七十二人中又有十人在學識、能力和品德上最為出色,被評為“孔門十哲”。

    宰予位列十哲之一,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科中,他屬於“言語”科,排位還在子貢之前。

    這樣一位優秀人才,自然不會是一塊朽木。如果他都算朽木,那置孔門其他弟子於何地?

    那麼,孔子如果批評宰予為朽木,那豈不是小題大做、小惡嚴懲嗎?這嚴重違背了孔子處事原則。

    孔子極為注重公平公正,在著述《春秋》的時候不隱小惡、不遺小善,如果僅僅因為宰予晝寢一事,就批評他為不可雕琢的朽木,顯然有失偏頗,違背了自己的一貫原則。

    而宰予晝寢,孔子批評他改正即可,為何又要把重點放在檢討自己呢?

    這些在邏輯上都說不通。

    第二,作為批評來說,孔子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

    宰予犯錯,孔子批評,那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而不是反思教育弟子的方式?而這個“識人”方法和宰予晝寢也沒有太大的關聯。

    如果按照通常解釋來說,這期間的跳躍明顯過大,轉折也非常生硬。

    所以,這句話的解釋極有可能是另一種說法。

    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比較驚訝,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這是常識,但這怎麼可能發生在宰予身上呢?

    “晝寢”這樣的行為,孔子雖然厭惡,但如果是其得意弟子也做出了這樣的舉措,就足以引起孔子的反思:

    難道有晝寢行為的宰予就不優秀了嗎?

    顯然不是,所以孔子才會去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

    之前別人評價一個人,他就會相信;但經歷了宰予晝寢的事情之後,他意識到這樣的方法不對,因為如果有人和他說有一個叫做宰予的人“晝寢”,按照之前的方法孔子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塊朽木,但如今的現實顯然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孔子認為,之後不光要聽別人如何說,還要親自去了解一下他具體的事蹟。

    這樣的邏輯就通順了。

    在東漢王充的《論衡·非孔》中早就提出過這樣的解釋,只不過因為“朽木不可雕”這句俗語流傳太廣,以至於將《論語》中的這段話斷章取義,忽略了其重點在於後半部孔子的反思,而不在於前半段的“批評”。

    透過“晝寢”事件,孔子所得到的啟發值得後世借鑑

    “宰予晝寢”的重點不是前半部分“朽木不可雕”的俗語,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引起話題的部分而已,重點就在於孔子對於自身的反思,足以引起後來師者的重視。

    第一,關於教育方法的問題,是否應該不斷調整

    當今時代裡,很多從事教師行業的人抱怨,說學生越來越難管,打不得罵不得,就是稍微訓斥得狠了一些,還容易遭到家長的投訴。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現實,也是教師行業內面臨的難題。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這些教師上學時期,家長和孩子的老師是同一戰線的,共同管教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現在有些家長和孩子站在了一起,一同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質疑。

    但是問題就在於,時代是不斷變化的,與其抱怨變化,為何不去適應變化?

    既然明知道有些家長和孩子一同質疑教師,那教師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自身的教學方式,以新的方式與家長和孩子相處?

    就像職場當中很多老闆抱怨,90後、95後越來越難管了,其實和這是一個道理。

    用之前老套的、過時的管理方式來處理變化過後的關係,自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所以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第一時間反思的就是自己的“識人”方式是不是存在缺陷。

    “有教無類”不僅僅是對於所教學生的包容,更是對執教者方法的考究。

    第二,不能帶有偏見地看待不同的學生

    誠然,只要是同類的事物就會存在比較。以成績作為標準的話,一個班級中有學習優秀的同學,就有學習不好的同學。

    身為老師,肯定更為喜愛那些聽話的、成績好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但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很多教師對於一些他們認為很難教得會的學生採取放任的態度,他們會說“要為大部分同學負責”這樣的藉口,其實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可能有人會問,同樣的學生,一樣的教法,有人會有人不會,這不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嗎?

    那我們換一種一說,同樣都是學生,但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同,老師用同一種方式教學,自然就會有人適應,有人不適應,這不是老師的問題嗎?

    初中有一個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他也認為自己很笨,一些基礎的東西自己學不會,比如語文考試中的古詩詞默寫這樣的題目,他就是背不下來。

    我沒有讓他去刻意背誦甚至是抄寫,我只要求他認認真真的大聲讀十遍,然後合上書本,讓他從頭開始回憶並且複述,中間遺漏的部分直接跳過。

    我發現這位一直背不下來的孩子在讀過十遍之後,也能記住不少的內容。於是反覆幾次重複這一過程,他在沒有刻意背誦的情況下,將這首詩歌非常輕鬆地複述下來了。

    所以,面對那些所謂學習不好的孩子,教師不應該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認為其學生自身有問題,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可以換一種教育方式,也許就更為適合他。

    就像孔子所做的那樣,當其得意門生宰予也在晝寢的時候,他立刻反思了自己之前是否有所偏見。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媽媽後你經歷的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