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蒔花蜂

    謝謝邀請。從小培養小孩的樂群性的確非常必要,因為那些性格開朗活潑、人緣較好的人從小到大,在學習、生活、就業方面都能接受更多資訊,以及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幫助,顯然佔據優勢,自身幸福指數也往往較悲觀自閉者高的多。人的性格固然有部分遺傳因素,如先天體質、氣質型別等,但也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環境扭轉。尤其在幼年時期,越早接觸集體環境,就越容易對此適應。而到了成年定型期,性格想要轉變則較為困難。所以,家有內向孩子的父母要主動給其創造接觸群體的機會,如帶他們串門聚餐、參加集體運動等等;也可以培養一些必須多人進行的愛好,如球類、棋類;家中多播放氣氛較為活潑的音樂;幫助其交往幾個長期一起玩耍的朋友,性格互補最佳;並透過書籍、影視資料等給其灌輸人多力量大、友愛互助的觀念。小孩的可塑性非常之強,相信透過上述努力,性格定會有所改觀

  • 2 # 蓮子132496037

    寶寶可能給自己的心裡設限,我表姐家的小孩以前也是這樣的,從前的她活潑開朗,因為父母離異,後來變得越來越內向。開啟孩子心扉,有以下幾個建議: 1、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他看看外面的世界。 2、跟孩子交流,瞭解她的內心世界,儘量讓他多說話 3、做些好吃的給她,讓他感覺到您很愛她,很關心她。

  • 3 # 喜劇春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理清一下思維,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外向的~有很多孩子本身就是內向的性格,也有些孩子是因為外界的影響導致的內向

    如果是天性的內向的話,我們可以引導,但是一定不要強硬的要求。

    要是因為一些主觀的原因的話,家長應該對他們更加多的陪伴與關愛,有著更多的陪伴和關心他們才會敞開心扉……因為答主之前也很內向,但是就是因為多了很多的關心陪伴以及成長,才會有現在的逗逼的性格,

    沒有什麼人的性格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什麼人能決定孩子的性格,只是內向也好,外向也罷,我們都會一如既往的愛著他們。

  • 4 # Carnation的小晴空

    培養外向孩子的幾個方法

      1、讓孩子開口的技巧

      在超市、商場、公園、遊樂場等公共場所,讓孩子多開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不過,爸爸媽媽要耍點小“花招”。例如,陪孩子去商場買玩具時,讓他自己對營業員說:“我想買這個玩具,請問多少錢?”如果孩子不願開口,就不買玩具。

      一開始,他不好意思說的話,您就先說一遍,讓孩子學著再說一遍,不管孩子說得好不好,聲音夠不夠大,您都應該鼓勵他。說得多了,孩子就習慣了。在鼓勵孩子開口說話的同時,您也可以教他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這樣,人們會更喜歡您的孩子。對孩子來說,也增加了開口說話的自信心。

      2、玩“勇敢者”遊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愛玩,不過,您應該注意他平時更喜歡玩什麼遊戲。許多害羞的孩子更喜歡玩一些沒有傷害性的安靜的遊戲,如看書、畫畫、拼圖、搭積木等,比起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他可能更喜歡一個人玩。

      您應該鼓勵他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在戶外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對害羞的孩子來說,嘗試玩沙子、抓蟲子、拍皮球等“髒髒”的遊戲,在臺階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搶皮球等“危險”的遊戲都需要一點勇氣。孩子在戶外活動中難免嗑嗑碰碰,家長不要大驚小怪,這些“勇敢者”的遊戲可是幫孩子練膽量的好辦法。

      3、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如果您的孩子很害羞,那麼您應該反省一下,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不是給了孩子太多的保護?過多的保護和代勞只能束縛住孩子的手腳,時間長了,孩子就變得不愛探索新事物了。

      孩子到了2歲以後,您就可以開始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從一開始的自己睡覺,到自己上廁所,自己刷牙洗臉,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辦”的孩子更活躍,更願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4、幫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

      學齡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愛玩相同的遊戲而成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內向,害羞,那就告訴他的幼兒園老師,讓老師多安排外向大膽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有條件的話,您也可以在小區的鄰居中給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讓他們經常在一起玩。

      5、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錯了事就算多說他幾句也沒問題。可批評害羞的孩子時,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辭。儘量以鼓勵為主,不要在言語上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平時,不要在別人面前給孩子戴上“這孩子就是害羞”之類的“帽子”,這種定性的話只會起到負面的強化作用。時間長了,孩子會以為他就是害羞的孩子。另外,父母應注重與孩子談心。

      6、讓孩子當“小司令”

      害羞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往往不“出挑”,因為不管做什麼事,他都躲在別人的後面。因為害羞,他會失去在人前表現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少了,孩子更害羞了。這是一個很打擊孩子自信心的惡性迴圈。

      您不妨找幾個年齡比孩子小的小孩,讓他們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雖然害羞,但因為比其他孩子年齡大,遊戲中他就會處於主動的位置。不管是玩什麼遊戲,出什麼主意,他都會自然地成為孩子中的“小司令”。

  • 5 # salight

    首先要說的是內向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它和外向一樣,只是一種性格特質傾向,而非一種性格缺陷。不要隨便這樣評價孩子。孩子都是極為敏感的,這些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只會給她帶來消極的影響。內向的孩子天生就是對環境更敏感,會容易害怕,容易沒有安全感,會使得她沒有那麼容易合群。但是,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她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用和別人家開朗活潑的孩子比較,不用試圖把她改造成一個外向的孩子,更沒有什麼可羞愧自嘆不如的。這是一種天性,沒有必要去改變。

    通常人們說內向的孩子會吃虧,融入不了社會是人們常常會對內向的孩子有一些誤解:1,內向不等於有社交障礙。很多小朋友會不合群,慢熱。但這並不能說明她們不能和大家交流,而是在一些環境中,她們不是不能參加活動,只是不想而已。雖然不是自來熟的風格,但一直有幾個自己相熟的小夥伴,並不影響和別人相處。

    2,內向不等於自卑。似乎大眾認為內向的孩子就是沉默寡言,容易自卑,殊不知往往她們都擁有一顆豐富而強大的內心世界。遇到他們感興趣的古話題時,會神態自若,侃侃而談。

    3,內向不等於不快樂。並不是哈哈大笑白才是快樂,內心充盈富足的人的才能時時刻刻保持好心情。

    4,內向不等於不成功。內向的人沉穩踏實、喜歡思考、耐心謹慎、自制力強、平易近人、堅韌文靜,這些都是成功必備的素質。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內向性格衍生出來的膽小害怕等情緒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得當造成的。才有會吃虧,不能融入社會的說法。

    所以對於內向的孩子,首先不要強迫她做她還不想做的事情,等待他適應,慢慢來。其次,不要否定,挑剔她的諸多行為,而要對她的任何努力給予肯定和鼓勵。再次,不要把對內向的偏見掛在嘴邊,這會影響到孩子,使孩子認為這樣不好而變得膽小退縮。

  • 6 # 感統阿奇老師

    多鼓勵。多表揚。爸媽多陪伴。多去人多的地方。多和小朋友玩。孩子內向多是父母養育不當 生活習慣導致。除了孩子觸覺很敏感的(觸覺失調的)。

  • 7 # 董永根

    孩子內向給父母管教和生活環境有關。現在的孩子生下來幾個月,還不會走路和說話,爸爸媽媽離開了孩子身邊,過著外面打工生涯的生活。孩子從幾個月起,就一直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雖說農村空氣好,環境好,但農村平時的氣氛不如城市非凡。城市人口多,有各大超市,各種娛樂場所。而農村只有趕場的時候才有熱鬧氣氛。加上爺爺奶奶年齡大,不喜歡哄小孩,不喜歡叫小孩說話,因此小孩變得內向。如何使小孩活潑開朗,只有把小孩帶在爸爸媽媽身邊,然後白天跟隨爺爺奶奶,晚上下班,或者節假日帶小孩到公園玩,多接觸外面的小朋友,有時間多讓小孩學會說話,教一些簡單的語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外公,外婆等),寧願少找一年的打工錢,也要讓孩子活潑開朗,今後才更好面對社會。

  • 8 # mei了個mei

    沉下來,聆聽,不會接話你就誇讚,可是試試找朋友先聊聊真心話,沒話了就把自己第一時間的想法說出來,彆著急,這是個過程,所以,千萬彆著急,你可以試試把自己感興趣並且一直在努力的事情講給別人聽,沒事慢慢講,講給朋友聽,他們會願意聽你說話的,真切一點,不要在意別人會怎麼樣看你,你把真實的自己表達出來了,會有人和你一起聊下去的,臉皮厚一點兒。善於開開玩笑調侃氣氛,最好的方法是和外向的人一起玩。不要拒絕群體聚會,如果有時間最好是去。別想太多別太憂慮。

  • 9 # 使用者51535446476

    內向型與外向型這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內向型孩子的對於一件事情更容易專注一些,但是如果是本身外向型孩子變得內向了,一定是有什麼事情使他變得內向了,父母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愛,讓他說出困擾他的事情,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孩子變內向多半是身心受到了傷害,父母需要耐心再加耐心慢慢引導,找出孩子問題所在透過繪本、故事、電影、孩子喜歡的動畫人物,來引導孩子,排除孩子內心的恐懼和壓抑,讓孩子透過大哭大笑來釋放情緒。

  • 10 # 瘋言心語

    首先要明確一點: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種,而性格是無分好壞的。

    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於自身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於儲存精力,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找到滿足感。因此,他們通常會表現得好沉思、善內省,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

    因此沒有必要非要讓你的小孩改變自己的性格。但是可以多引導他在面對學校和外界時心態積極一點,敞開心扉與朋友交流,既讓他享受內心的愉悅,又能和幾個知心的朋友多交流分享,在人際交往中也能收穫自信。也可以多帶他到一些健康有趣的公共場所,如運動場、游泳館等,讓小孩子在運動中變得更加Sunny自信。

  • 11 # babyvcve

    1.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經常帶你的寶寶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告訴寶寶和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帶他去公園的人群中看小朋友們放風箏,看爺爺奶奶打太極拳……參加一些年輕媽媽的俱樂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積木等。帶寶寶去參加唱歌、跳舞、講故事等比賽,讓寶寶克服害羞的心理,盡情地展現自己。多帶寶寶一起去發現生活中充滿樂趣充滿歡快的地方,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它,慢慢地,害羞就會自動消退。

    2. 不要大驚小怪進行強化

    一個害羞的寶寶可能在面對陌生人時會顯得有些笨拙。作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認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如果孩子執意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個勁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是個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禮貌,你為什麼不是這樣?你真不乖!”如果父母長期將“害羞”這個詞定格在孩子身上,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覺得自己和周圍的小朋友格格不入,是一個怪物,不受歡迎,他會更加封閉自己也會更害羞。

    3.給他充足的時間做準備

    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要多花一些時間陪他說話,讓他適應和別人的交往。每次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記得和別人打招呼話”之類的。這樣不但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還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如果臨走前孩子不願意說再見,你可以對孩子這樣說:“媽媽知道你還沒有準備好說再見,是嗎?沒關係,我們下次再說。”這樣會減緩孩子緊張的心理。

    4.循序漸進的表揚

    每當孩子在社交方面有所進步時,父母都應當給予他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應當注意的是:表揚應該循序漸進,言語要儘量自然親切。過多重的表揚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引起他不必要的畏懼情緒,使他忌諱外出。

    5.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每個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會與他人相處的,社交經驗需要一點點地積累。當孩子不再拒絕和他人交往的時候,父母應該進一步鼓勵孩子,並告訴他最基本的社交禮儀,如打招呼時聲音要清晰,眼睛要看著對方等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以身作則才能培養出禮貌、大方的好孩子。

    6.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附近有幼兒園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帶自己孩子一起加入。這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齡小夥伴玩耍的樂趣。開始孩子可能會寸步不離地跟著你,慢慢地他就會試著加入孩子們的隊伍。不過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強他繼續呆下去,讓孩子感覺輕鬆自然,有利緩解他的羞澀。

    7. 和孩子溝通害羞的原因

    有時大人們認為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有些很漂亮的小女孩很不喜歡被大人們親來親去,父母卻認為這是親戚朋友對自己孩子表達喜愛之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你們想過孩子的感受嗎?如果孩子拒絕接受這種親吻,並不代表他害羞,僅僅是他不喜歡。還有的孩子在家裡很活潑,一出門就變得很害羞,這往往是因為面對社交場合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做而產生恐懼的心理。因此,多和孩子交流是很必要的。如果他表現出害羞的行為,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是不是真的害羞。

    8.多做社交遊戲

    這種遊戲很方便,父母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玩耍。比如,你們可以模擬一次購物,你做店主,寶寶做顧客。反過來也可以。或者做警察和行人問路的遊戲。這一類遊戲,可以讓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社交場景,孩子也能學到更多社交禮儀,從而變得大膽。

    9.不要想著完全改變孩子的個性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性有時候是天生的。內向害羞只要不影響他與社會正常的交流和溝通,也無大礙。因此在引導害羞孩子時,父母不要老想著完全改變他的個性,那是不太現實的。只要父母用正確引導方式,融洽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 12 # soulo帶點脾氣雪熙兒

    現在好多人都說孩子有什麼樣的性格都是家庭和父母的原因,孩子內向膽小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先天性身體素質等方面,有些孩子從小就非常敏感,很難適應新環境和新生活,也不願意接觸陌生人。這種原因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改變,當然這需要父母的努力。而另一種原因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問題造成的,有些父母自己的事業太忙,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因為害怕孩子與外界交往會染上不良的習慣而不讓他們接觸家人以外的陌生人,還有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特別是爺爺奶奶,包辦孩子的一切,導致孩子沒有去適應新環境的機會。如果您的孩子是內向膽小的性格,可以嘗試一些方法給他們一些幫組來改變。 家長在生活中要儘量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於他們的做法和想法,要給予正確餓鼓勵和表揚,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吧,讓他們多結識一些小朋友,並注意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錯誤的要引導,正確的要加以表揚。上學的孩子,家長要和老師多溝通,多瞭解孩子在校園的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有耐心,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要循序漸進。

  • 13 # 一生何求_70

      1、讓孩子開口的技巧

      在超市、商場、公園、遊樂場等公共場所,讓孩子多開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不過,爸爸媽媽要耍點小“花招”。例如,陪孩子去商場買玩具時,讓他自己對營業員說:“我想買這個玩具,請問多少錢?”如果孩子不願開口,就不買玩具。

      一開始,他不好意思說的話,您就先說一遍,讓孩子學著再說一遍,不管孩子說得好不好,聲音夠不夠大,您都應該鼓勵他。說得多了,孩子就習慣了。在鼓勵孩子開口說話的同時,您也可以教他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這樣,人們會更喜歡您的孩子。對孩子來說,也增加了開口說話的自信心。

      2、玩“勇敢者”遊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愛玩,不過,您應該注意他平時更喜歡玩什麼遊戲。許多害羞的孩子更喜歡玩一些沒有傷害性的安靜的遊戲,如看書、畫畫、拼圖、搭積木等,比起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他可能更喜歡一個人玩。

      您應該鼓勵他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在戶外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對害羞的孩子來說,嘗試玩沙子、抓蟲子、拍皮球等“髒髒”的遊戲,在臺階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搶皮球等“危險”的遊戲都需要一點勇氣。孩子在戶外活動中難免嗑嗑碰碰,家長不要大驚小怪,這些“勇敢者”的遊戲可是幫孩子練膽量的好辦法。

      3、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如果您的孩子很害羞,那麼您應該反省一下,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不是給了孩子太多的保護?過多的保護和代勞只能束縛住孩子的手腳,時間長了,孩子就變得不愛探索新事物了。

      孩子到了2歲以後,您就可以開始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從一開始的自己睡覺,到自己上廁所,自己刷牙洗臉,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辦”的孩子更活躍,更願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4、幫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

      學齡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愛玩相同的遊戲而成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內向,害羞,那就告訴他的幼兒園老師,讓老師多安排外向大膽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有條件的話,您也可以在小區的鄰居中給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讓他們經常在一起玩。

      5、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錯了事就算多說他幾句也沒問題。可批評害羞的孩子時,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辭。儘量以鼓勵為主,不要在言語上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平時,不要在別人面前給孩子戴上“這孩子就是害羞”之類的“帽子”,這種定性的話只會起到負面的強化作用。時間長了,孩子會以為他就是害羞的孩子。另外,父母應注重與孩子談心。

      6、讓孩子當“小司令”

      害羞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往往不“出挑”,因為不管做什麼事,他都躲在別人的後面。因為害羞,他會失去在人前表現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少了,孩子更害羞了。這是一個很打擊孩子自信心的惡性迴圈。

      您不妨找幾個年齡比孩子小的小孩,讓他們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雖然害羞,但因為比其他孩子年齡大,遊戲中他就會處於主動的位置。不管是玩什麼遊戲,出什麼主意,他都會自然地成為孩子中的“小司令”。

  • 14 # 笑笑孃親

    我覺得真心沒太大必要,反而家長應該修煉內功。

    記得看國外演講的影片,很多大企業家和高層都是很內斂的人。小時候看著都特別不起眼,甚至學習成績一度也是很一般的。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家長們的一度“不作為”,她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一路向上,做出很了不起的成績。

    不能不說可能她們的天姿很高,只是小時候不張揚。

    那小時候才情四溢的,有幾個是走到最後的?

    有一句話叫:靜等花開。

    我相信每個人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咱們做家長的就是保持距離的陪伴,在孩子需要鼓勵的時候無所保留的支援和給力。

    餘下的事情,把空間留給孩子,讓孩子自由施展與生俱來的能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 15 # 珍惜時光日

    要讓孩子活潑開朗,就要多說yes少說no。要知道小小孩都有極強的探討世界的好奇心,孩子的話和行為很可能不符合大人世界的規則,但是不要干涉。三歲前孩子是個性形成期,不是中規中矩的小大人。家長不必焦慮於孩子“沒有規矩”,這個時期育兒者最要緊的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創造性,好奇心,聽力和觀察力;保護好孩子的天聰:樂觀、善良、天真。

  • 16 # XIAO米椒

    大人要注意與孩子說話的語言藝術,不要總問寶寶在幹什麼,不要反覆催問這是什麼之類的問題,而是耐心聽孩子說,並回應以讚賞的態度和話語。最好的時機是在遊戲中與孩子聊天,說出你心裡想說的話,說與孩子水平相同的話,給孩子樹立坦率誠懇的言談態度,孩子自然也會模仿大人,變得愛說會表達。會表達的孩子自然活潑開朗。

  • 17 # only135028594

    父母要先接納你的孩子,這是前提和基礎。如果孩子有社交恐懼,不要說這是因為內向導致的,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你跟他一起去討論,找到方法,鼓勵他學會用舒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讓他按照其他小朋友那樣去做。父母不要總想著改變孩子,而是幫助他學會管理自己的不足。內向更像是一種氣質,氣質是無好壞之分的。

  • 18 # 十字路口遇見你

    首先,那些年幼時表現內向的孩子,他們在成年以後仍舊錶現內向。父母的糾正不僅徒勞,有時甚至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幸福快樂的首要之點,就在於一個人願意成為他自己。

    內向和外向的孩子都很好,內向或外向只是性格特點,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有問題的並不是內向或外向,而是社會對內向人格特點的偏見。

    內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勢,而且優勢明顯。

  • 19 # 田小築

    孩子怕生 先找原因

    我意識到需要為改變這種情況做出一些努力的時候,就是創創2歲多的時候。那是一個週末,我帶創創到公司來玩,一個同事逗他玩,他沒有迴應,還跑到我跟前,拉著我鬧。

    “我想回家。”創創說。

    當一個孩子鬧著要回家時,原因會有很多種,但十有八九是因為他缺乏安全感,他想回到熟悉的環境裡去。

    當時我就想,這樣下去,肯定不好啊,要想辦法改變。但要改變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羅列出很多可能的原因。最後得出了兩個核心原因:一是孩子怕生人是天性,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二是從出生開始,創創大部分時間都由奶奶帶著,受了一些影響。

    因為我媽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現在來到城市,她自己本身對這個城市也會有不安全感。她總是怕創創被人搶走,被其他孩子欺負,被來來往往的車流傷到了,等等。所以,她帶創創在外面玩時,總是小心翼翼的,不讓做這個,不讓玩那個的,慢慢的肯定會對孩子帶來影響。

    弄清原因 立刻行動

    弄清楚了原因,我就開始著手改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孩子他媽小紅同學商量好,我們都儘可能地抽時間多陪孩子玩,多帶他出去,開眼界,長見識。哪裡人多,哪裡場面大,就帶他到哪裡去。

    我們帶創創去看大海,創創高興得不得了,他看到海是那麼的大,海水裡還有那麼多的海帶和海草,海灘上還有那麼多的貝殼。他還撿了很多很多貝殼,要送給弟弟和幼兒園小朋友當禮物。

    小紅同學還試著給創建立立社交關係,根據他的興趣愛好,幫他與班裡的小熊同學成為好朋友。他們不僅在一起上幼兒園,還在週末一起去海洋館看鯨魚,去吃小牛排。

    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會和創創玩一種英雄決鬥的遊戲。在遊戲中,我大聲地問他,也讓他大聲地回答。

    “對面的那個小男子漢,這一次你要使用什麼招數呢?”

    他的回答總是出乎我的意料,他會用各種各樣的招數,比如“無敵旋風腿”,“閃電飛枕頭”,“翻屁股功”等等。而每一次決鬥結束,我就會用大聲地問他:“誰是今天的冠軍?”

    “創創!”

    “請舉起你的右手,大聲地告訴大家!”

    “我是冠軍,冠軍的名字叫創創!”

    行動之後 必有改變

    如此反覆幾次,這個3歲多的小朋友立即就迸發出一種男子漢的氣概來,飛跑著去找他的媽媽、爺爺、奶奶,去展示自己的冠軍風采。

    然後,我就跟他說,永遠不要忘了,你是冠軍,冠軍就要展示冠軍的風采。見人就要打招呼,而且聲音要大。

    在以後的日子裡,每次要見生人之前,我就偷偷地提醒他:“誰是冠軍啊?”創創就會很小聲地給我說:“創創是冠軍。”

    然後,他就會抬起頭,對著面前的那個生人,大聲地說 “叔叔好”或者“阿姨好”。

    說完,還贈送一個燦爛的微笑。

    而小兒子倍倍,從一出生就接受這樣的薰陶,所以從小不怕生,特別是每次我一回家,他就用大大地聲音喊“爸爸”。

    好吧,這才像我黃濤的兒子嘛。沒有大道理,沒有說教,就從一個小小的打招呼開始,開朗的性格正在悄悄地生根發芽。

    【本問題回答者,黃濤,系二兔動漫、二兔親子自媒體聯盟的創始人,田生萬物創始投資人,夏土冬河樂隊主唱,快樂親子教育倡導者】

  • 20 # 煙雨教育

    一、用合理的交流方式與孩子交談

    1、要與孩子交流,家長要學會聆聽。當孩子與父母交談時,父母應該停止手中所做的事情,細細聆聽。不要一心二用,尤其是不要以“嗯”“啊”這類語氣詞應付孩子。這樣孩子會認為父母對他們所說的事情不在乎,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其時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要向我們徵求意見或方法,他們只是想讓我們安靜的看著他,聽一聽他的新發現,新感受。這個時候的家長如果報以一個微笑,一句驚歎,一句鼓勵,孩子的心理就得到了莫大的滿足。幾次之後,孩子自然喜歡上了和爸爸媽媽交流。記住,孩子要的其實很少!

    2、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他們已經能自己做簡單的決定。父母不應該盲目去替孩子做決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應該讓他自己在體驗式的學習中更好的成長。比如,起床穿衣服,孩子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先讓他自己去選擇,對錯並不重要,他選好了就讓他穿上。冷了他自然會再去穿,熱了他自然會去脫,當他自己意識到錯誤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的說教才會有作用。

    3、放低姿態,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良好的親子溝通需要父母能夠從孩子的角度觀察、思考,走進孩子的世界。如果父母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孩子交流,和孩子的距離自然就拉開了,更別說心與心的溝通。所以,父母不妨多蹲下來,放低自己的姿態,這樣孩子會更願意和我們交流。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千萬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心理陰影再次降臨到我們自己孩子的頭上。

    4、不要盲目否定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外部世界對孩子來說是新奇的,五彩斑斕的。當孩子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打碎了碗盤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埋怨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心裡已經充滿了恐懼。我們應該先報以一個微笑,告訴他沒關係,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然後我們再去詢問孩子想做什麼?他有什麼想法?是不是不小心?最後我們再告訴他應該如何去做,他做錯了什麼,並且幫助他清理一片狼藉的現場。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還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將過程給孩子演示一遍。我們無法不讓孩子犯錯,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不要犯第二次錯。

    二、適當的訓練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1、時刻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物件,所以說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

    2、教給孩子應有的社交禮儀。我們平時應該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動作,如揮手再見、搖頭表示“不”、拍手歡迎等;家長上班時可以與孩子說再見,回家時再向他打招呼問好;對待來訪的賓客一定要認真的向孩子介紹,告訴他什麼是叔叔,什麼是阿姨,關注孩子每次微小的進步,並且要及時鼓勵,大加讚揚。

    3、理解孩子的特點及需要。帶著孩子參加成人聚會時千萬不要遲到,當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孩子身上時,孩子自然會產生恐懼,這是無法避免的。我們應該帶著孩子早去一會,讓孩子熟悉環境,產生安全感,再把他介紹給客人。也可以將客人介紹給孩子,讓孩子逐漸習慣。宗旨是不要太突兀,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三、外出遊玩的重要性

    外出遊玩會給寶寶探索世界的機會。儘管孩子很有可能不會記得去過哪些地方,但卻能透過遊玩中的所見所聞,學習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接觸到外面陌生的環境,總會興奮又好奇,因此總有問不完的問題,特別是在在路上,孩子們總是不停的東張西望,沿路看風景對孩子來說就象去發現新大陸,比如看到紫色的花、小船上的漁夫、池塘裡的鴨子,不知不覺中積累著生活的經驗。也許外出時孩子還會認識新的朋友,結識新的玩伴,透過玩耍慢慢地愛上與人交流,逐漸的開朗,樂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18歲左右男孩子用的手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