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瀟瀟子
-
2 # 小主道後宮
第一個八戒是《西遊記》中的天蓬元帥原是神仙,因為處犯了八條天歸,被貶下凡變成了豬,後來成了唐僧的徒弟,他師傅要他借掉掉這八條,所以取名為豬八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 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第二個八戒是八關戒齋的簡稱。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於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種齋戒法。 據《法苑珠林》卷一0六為:
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佈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這八種中,前七為戒,後一為齋,總稱八戒齋。 南朝梁寶唱《比丘尼傳.道容》:“帝遣使往烏江迎道容,以事訪之。容曰:‘唯有清齋七日,受持八戒,自當消耳。’” 《太平廣記》卷九五引讀劉肅《紀聞.洪昉禪師》:“王因跪曰:‘師既惠顧,無他供養,有絹五百匹奉師,請為受
八關齋戒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張生心迷,著色事破了八關戒。” 明梵琦《西齋淨土
詩.中品觀》:“求生定滿眾生意,五戒兼持八戒齋。” 一、不殺生戒——戒經所載: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飛蠕動,微細昆蟲,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殺害。殺害的方法,有自己親自拿刀、槍等兇器,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殺害,又有看到他人去傷害物命,內心生起歡喜的,都是違犯殺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殺害眾生的惡行,名為不殺生戒。二、不偷盜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銀貴重物品,下至一針一草,不可不與而取,不論是佛教寺院的三寶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無理的強奪,或偷竊,或詐取等等,都是犯偷盜戒。能遠離偷盜的過患,不偷竊強奪,名為不偷盜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慾,此戒與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經雲:“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為不淫戒。
四、不妄語戒——即禁止說謊話,攝口四善業戒。
五、不飲酒戒——即禁止飲酒。因酒醉時,神志昏昧,會做出殺盜淫妄等糊塗的事。
六、不塗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華麗服裝,不觀玩歌舞伎樂——即面上不塗脂粉,不將香水塗身,也不可帶花環金飾之類,應穿純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觀歌舞伎樂(包括電視歌舞節目),或到娛樂場所去。
七、不睡臥高大床褥——不可睡臥高而寬大華麗的床鋪。
八、不非時食戒——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可吃飯,即過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項是屬於戒法,第八項是屬於齋法,故總名八戒齋。這八戒齋,是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西遊記》中的天蓬元帥原是神仙,因為處犯了八條天歸,被貶下凡變成了豬,後來成了唐僧的徒弟,他師傅要他借掉掉這八條,所以取名為豬八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 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八戒也是八關戒齋的簡稱。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於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種齋戒法。 據《法苑珠林》卷一0六為:
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佈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這八種中,前七為戒,後一為齋,總稱八戒齋。 南朝梁寶唱《比丘尼傳.道容》:“帝遣使往烏江迎道容,以事訪之。容曰:‘唯有清齋七日,受持八戒,自當消耳。’” 《太平廣記》卷九五引讀劉肅《紀聞.洪昉禪師》:“王因跪曰:‘師既惠顧,無他供養,有絹五百匹奉師,請為受八關戒齋。’”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張生心迷,著色事破了八關戒。” 明梵琦《西齋淨土詩.中品觀》:“求生定滿眾生意,五戒兼持八戒齋。” 一、不殺生戒——戒經所載: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飛蠕動,微細昆蟲,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殺害。殺害的方法,有自己親自拿刀、槍等兇器,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殺害,又有看到他人去傷害物命,內心生起歡喜的,都是違犯殺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殺害眾生的惡行,名為不殺生戒。
二、不偷盜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銀貴重物品,下至一針一草,不可不與而取,不論是佛教寺院的三寶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無理的強奪,或偷竊,或詐取等等,都是犯偷盜戒。能遠離偷盜的過患,不偷竊強奪,名為不偷盜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慾,此戒與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經雲:“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為不淫戒。
四、不妄語戒——即禁止說謊話,攝口四善業戒。
五、不飲酒戒——即禁止飲酒。因酒醉時,神志昏昧,會做出殺盜淫妄等糊塗的事。
六、不塗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華麗服裝,不觀玩歌舞伎樂——即面上不塗脂粉,不將香水塗身,也不可帶花環金飾之類,應穿純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觀歌舞伎樂(包括電視歌舞節目),或到娛樂場所去。
七、不睡臥高大床褥——不可睡臥高而寬大華麗的床鋪。
八、不非時食戒——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可吃飯,即過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項是屬於戒法,第八項是屬於齋法,故總名八戒齋。這八戒齋,是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
3 # 歡樂嗨
豬八戒的原名並不叫豬八戒,原是天蓬元帥的他,在被貶下凡之後最開始用的名字乃是“豬剛鬣”。在高老莊遇到唐僧之後,成為唐僧的徒弟的他,被唐僧取法名悟能,別名八戒,豬八戒也就這麼來了。在《西遊記》中,豬八戒這個名字出現的次數遠多於豬悟能這個法名。那麼豬八戒有哪八戒?八戒既然是唐僧另外為豬八戒取得別名,定另有深意。《西遊記》中,因為“豬剛鬣”接受了菩薩的戒行之後,要斷五葷三厭,因此唐僧給他起了個“八戒”作為他的別號。“五葷三厭”乃是宗教的戒條,是佛道兩教的混合產物。“五葷三厭”是吃食方面的戒條,“五葷”指的是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五種辛味蔬菜,“三厭”指的是不吃雁、狗、烏龜三種動物。但是豬八戒是佛教的唐僧給取的,在佛教中,豬八戒的八戒並非上述“五葷三厭”。豬八戒的八戒全稱乃是“八齋戒”,是佛教為出家的信徒所指定的八項戒條,不論男女都要遵守。這八戒的內容是:(1)不殺生。這是眾所周知的佛家教條,《西遊記》中的唐僧便是連一隻螞蟻都不捨得踩死的形象。(2)不偷盜。身為佛教中人,是不能做這種偷雞摸狗之事的。偷盜乃是一種罪惡行徑,是眾人所不齒和厭惡的,入了佛教代表的便是佛教的形象,這類行徑更是禁行。(3)不淫慾。色戒是佛教的戒條之一,豬八戒是出了名的貪圖美貌,對於豬八戒來說不淫慾是一個真正的苦修行。(4)不妄語。耳熟能詳的“出家人不打誑語”便是出自這裡。(5)不飲酒。喝酒誤事,行為需嚴謹的佛教中人是喝不得酒的。(6)不眠坐華麗之床。就是不睡在裝飾華麗的床上,坐也不行。佛教提倡的是苦行,眠坐華麗之床與苦行相違背。(7)不打扮及觀聽歌舞。佛教中人要注意佛教形象,著統一的服飾,打扮會影響世人對佛教形象的看法,觀聽歌舞易犯色戒。(8)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有著嚴格的飲食作息時間。過午不食是佛教中人需要養成的習慣。
-
4 # 原來三條溪
《西遊記》中豬剛鬣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貶下凡間,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叫做“八戒”。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唐僧給八戒取的名字是有一定含義的。
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
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蔔味如蒜)。
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湧幢小品》)。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
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
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 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出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
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佈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這八種中,前七為戒,後一為齋,總稱八戒齋。
道教也有各種戒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汙漫靜壇”等。
-
5 # 未來的北漂一族
作為90s後的一代來說,《西遊記》幾乎伴隨我們度過了一整個童年,豬八戒也正是我們最熟悉的角色之一,然而這“八戒”到底又分為哪八戒呢?
《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蔔味如蒜)。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湧幢小品》)。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具體說來:八戒為八關戒齋的簡稱。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於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種齋戒法。據《法苑珠林》卷一0六為:
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佈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這八種中,前七為戒,後一為齋,總稱八戒齋。
-
6 # 逐夢帆
從原著裡對豬八戒的描寫,豬八戒應該是一個野豬頭,而不是家豬頭,可能從師後有所改善。從師後,自己告訴三藏:菩薩已與自己摩頂受戒,起了法名叫豬悟能。三藏欣喜,師兄悟空,現在又收了悟能,自是一家人。至於八戒,指的是五葷三厭,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豬八戒是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才被三藏起了別名“八戒”。
-
7 # 火電廠集控執行
西遊記》中,天庭玉皇大帝手下主管天河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玉皇大帝逐出天界,到人間投胎,卻又錯投豬胎,嘴臉與豬相似。下凡後,棲身雲棧洞,自稱“朱剛烈(豬剛鬣)”。豬剛鬣後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他會天罡三十六變身術,能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是九齒釘耙。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豬八戒被孫悟空收服,八戒從此成為孫悟空的好幫手,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
唐僧為何給豬剛鬣起了“八戒”這個別號?“八戒”的內容究竟是指什麼?
“八戒”是佛教用語,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不打扮及觀聽歌舞);七戒坐臥高廣大床(不眠坐華麗之床);八戒非時食(正午過後不食)。
在佛道合一的《西遊記》中,“八戒”的內容與佛教的“八齋戒”有不少共同點,也有不同的地方。豬八戒渾身都是缺點和毛病,但最終也修成正果,被如來佛封為“淨壇使者”,這與他不斷戒掉自己的毛病是分不開的。開始時他“戒”得很不徹底,也不情願去戒。但在各路神仙領導、西天取經小組唐僧組長、孫悟空師兄、沙僧師弟的及時監督和管理、不斷敲打以及耐心幫助下,豬八戒一點一點地去實施了戒行,最終使“八戒”真正落到了實處。
一戒貪吃。因為貪嘴,豬八戒在取經路上遇到許多麻煩,險象環生。若不是悟空及時阻止,豬八戒早已成為群妖口中的美味。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段中他的貪嘴表現得淋漓盡致。後來豬八戒逐步戒掉了這一毛病,並能說出“曾被買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這樣高覺悟的名言警句來。
二戒好色。踏上西天征程的初期,豬八戒一見到美女,立馬找不著北,眼角眉梢都是愛,喜歡嬉皮笑臉地上前搭訕。多虧頂頭上司唐僧苦口婆心的教育,同事孫悟空、悟淨的善意捉弄,才使其不良行為有所收斂。尤其是四位菩薩的精心點化,讓豬八戒深深認識到自己的這一頑疾,痛改前非,見了美色的妖精也能做到橫眉冷對,釘耙相向。至於到後來豬八戒還念念不忘曾經的妻子高小姐與夢中情人嫦娥,這是正常的情感波動,不在好色之列。
四戒嫉賢。別看八戒對除妖降魔一籌莫展,但在領導面前打小報告卻有一手,喜歡挑撥離間,玩陰的,打擊同事中諸如孫悟空這樣的先進工作者。多虧唐僧心中有數,悟空、悟淨的及時揭發譴責,才使豬八戒的陰謀一次次落空。逐漸的,豬八戒克服了這一親痛仇快的致命缺點,將自己完全融入了互助互愛的取經隊伍中,不再離心離德。
六戒偷懶。在孫悟空被唐僧趕走的那些日子,豬八戒又因為貪睡,害得唐僧誤入妖怪的洞穴。還有,好幾次唐僧讓豬八戒去化齋,他卻躲在樹林裡睡大覺。每逢豬八戒偷懶時,悟空要麼變化成個小蟲之類的對其捉弄以示警戒,要麼以身用則吃苦在前,從而帶動豬八戒積極工作。這樣一來,弄得豬八戒心有餘悸,不敢也不好意思再偷懶。
七戒畏難。取經路上山高水遠,更有打殺不盡的妖魔當道,其困難自然是層出不窮。每遇到困難後,豬八戒就很容易打退堂鼓,老是愛提各走各的路。唐僧、悟空、沙僧都及時從思想上予以疏導與鼓勁,從工作上為其排憂解難,激勵八戒增強信心,心甘情願的獻身於取經事業,徹底杜絕了畏難之情緒。
-
8 # 安家安家
佛家八戒: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二.唐僧徒弟之一名字 “《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 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蔔味如蒜)。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湧幢小品》)。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 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唐僧給八戒取得名字是有一定含義的。五戒是居士也就是信佛的不出家的人所受的戒,可以按照自己的執行能力受一個乃至五個.沒有十戒的說法,出家人最開始受沙彌戒,一共十條.具足戒是出家人在符合條件之後可以受持的戒律,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非常嚴格.八戒是在家人可以受持的最嚴格的戒律,和沙彌戒比起來只有很小的差別.最短可以只受一天,最長也可以終生持守.作為嚴格的談戒律來說,在家人的五戒之中沒有不食肉的戒律,當然漢地佛教徒有食素的傳統,這是提高了對佛弟子的要求,從一方面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無法執行的人來說,也有揠苗助長的效果.但是如果受了不殺生的戒律,那麼不去殺生,這是應該的.讓鄰居幫助殺生,自己吃肉,這的確是一種虛偽的行為,這隻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很多號稱自己學佛的人實際上對於戒律本身並不能嚴格執行,如果這樣的話,不如舍戒.另一方面,為他們授予戒律的出家人在對於戒律的解釋說明和教育工作上面也做得不好,使戒律沒有能夠真正起到規範行為的作用.
-
9 # 怪誕獵奇
豬八戒在被降服之前是傷生造孽,甚至以生人為食物。此外,他還是因為調戲嫦娥才被貶下凡的,也就是觸犯了色戒。因此,菩薩賜予了他“八戒”的稱號。那麼八戒指的是哪八戒呢?《菩薩本緣經》卷下
諸龍各言:“云何名為八戒齋法?”
龍王答言:“八戒齋者: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臥高廣床上;七者、不著香華、瓔珞以香塗身;八者、不作倡伎樂不往觀聽;如是八事莊嚴不過中食,是則名為八戒齋法。”
簡單來說,“八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大話、瞎話;不喝酒;不要用高大富貴的床;不穿豪華奢侈的衣服、首飾以及香料;不要前往娼妓之所或聽靡靡之音。
-
10 # 白馬晉一
我來答一答。
顧名思義,“八戒”即是戒食了“五葷三厭”。
何為“五葷三厭”?
五葷,其實也叫五辛,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狹義上涵括了大蒜、革蔥(大蔥)、慈蔥(洋蔥)、蘭蔥(即韭菜)、興渠(特產於印度)等五物。
修行者為何不可食用?佛經上讀解是這樣,“熟食者發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然諸餓鬼等則舐其唇吻,常與鬼住而福德日銷”。
簡言之,五葷那些玩意,讓人生淫生嗔,神仙是不待見的,唯有餓鬼偏喜。食用久了,是消減福分的。
這個情境,其實是有代入感的。誠如你在公共場合肆意咀嚼大蒜、韭菜之物,旁人估計要紛紛掩鼻潰逃。於遠處指指點點,此人實沒有公德心。又如一說,食大蒜、韭菜,在男士的私密小百科裡,似有壯陽之效用。
所謂三厭,即“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龜(魚)”。在俗語裡,雁有夫婦之倫,狗有護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又一說,三厭泛指飛禽、走獸、水族,乃橫行之物,食之易傷三寶原靈,更暗損陰德,故修行者亦不食之。
在戒食“五葷三厭”的框架下,想來豬八戒這個吃貨,也是極其鬱悶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豬八戒或有歷史原型。
此人為三國時期人士,通用名“朱士行”,法號“八戒”。因此又稱為“朱八戒”。這位朱同志,還是一位得道高僧。據史料記載,朱士行是中國較早的出西域取經求法之人,要比《西遊記》裡的“掛牌師父”唐僧陳玄奘早了近四百年。若較真論起輩分,得算唐僧的祖師爺吧。
也正是這個原型的依託,在明朝之前的西遊文本里,豬八戒官方名字標註的是“朱八戒”(如《樸通事諺解》記載,唐僧於花果山石縫中救了孫行者,“與沙和尚及黑豬精朱八戒偕往(西天取經)”。明代以前其他作品,“朱八戒”的叫法,描述幾乎是一致的),及至明朝,因避皇家朱姓的諱,取其諧音,改成了“豬八戒”。也應該也算同朱元璋的淵源吧。
(傳統電視劇豬八戒形象)
(其實原著裡豬八戒應該長這樣)
-
11 # 琳琅智庫
豬八戒一共有三個名字:一個是本名,叫作豬剛鬣,這個名字是根據豬八戒本身的生理特徵來的,“鬣”的意思就是脖子後面的硬毛,豬八戒是豬精,脖子後面自然有一溜剛硬的鬣毛;還有一個名字是“豬悟能”,這是觀音菩薩在收服八戒的時候給起的;第三個名字才是“八戒”,這是唐僧給起的,而叫得最響的,就是唐僧給起的“八戒”了。
書中的交代,豬八戒見到觀音交代給他的取經人唐僧,非常開心,於是說“師父,我受了菩薩戒,久斷了五葷三厭,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吧。”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斷了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看來,在作者的心中,“八戒”的意思就是“戒了五葷三厭”的意思。所謂“五葷”,來自於佛教,指的是蔥、洋蔥、大蒜、小蒜、韭菜五種葷菜,這五種葷菜,生著吃味道難聞,熟著吃會激發人的情慾,所以修行的人是不吃的。所謂“三厭”,來自道教,指的是天上的大雁、地上的家犬、水裡的烏龜。道家之所以不吃這三種動物,是因為大雁彼此忠誠,像人間的夫妻;家犬護衛主人,像忠實的僕從;烏龜謙遜守禮,像盡職的臣子,所以不忍心把他們作為食物。 很明顯,這個“八戒”的說法乃是道教與佛教的混合體。這樣的命名方式,帶有很明顯的民間色彩,是絕對不符合唐僧作為一個高僧大德的身份的。因為佛家自有其“八戒”也就是“八關齋戒”,那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梵行、不非時食、不坐高廣大床、不化妝歌舞,哪裡有一個高僧而把道家的信條也摻合進來的說法。作者這樣寫,應該是出於故意的搞笑,因為豬八戒就是個大俗人,你讓他守住自己的心,那是絕無可能,他能做的,也就是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嘴,挑出幾樣不能吃的東西稍微克制一下,意思意思也就罷了。
-
1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豬八戒是小說(西遊記)裡的二師兄,性好色、貪懶、嗜睡好吃。
他本是天庭領十萬天河水軍的天蓬元帥,因瑤池酒後失儀,調戲了嫦娥,被玉帝貶下凡間,一不留神,錯投了豬胎。有名豬剛鬣。
後經菩薩點化,成為唐僧西天取經的二徒弟,取法名:悟能。
因佛家有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高大廣床八戒非時食。全稱八齋戒。故別號豬八戒。
師徒四人經八十一難,到得西天,取回真經,修成正果,佛祖加封八戒為淨壇使者。
-
13 # 姬家九少
豬八戒原喚作“豬剛鬣”,後來因為受到菩薩戒行,便自此斷了五葷三厭,直至遇到三藏。《西遊記》中寫道:
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從此,“豬剛鬣”的名字便改為了“八戒”。
一、“五葷三厭”三藏提到,因為豬剛鬣不吃“五葷三厭”,才給他起名為“八戒”,很明顯這“八戒”一詞是根據“五葷三厭”才起的。
“五葷三厭”是“齋戒”的禁忌,道家、儒家、佛教對其都有所推崇。
南宋的羅願在其《爾雅翼》中說:
“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這裡的“五葷”的蔬菜組成和羅願所說有些許不同,雖然“蔥”不在西方五葷之列,但道家五葷倒是一樣的。
再說“三厭”,“厭”在這裡不是“討厭”的意思,而是“不忍心食用”的意思。
道教“三厭”,指的是天厭鴻雁,地厭狗,水厭烏龜(也泛指天厭飛禽、地厭走獸、水厭水族),那為什麼會是雁、狗、烏龜這三種動物呢?
明代朱國禎的《湧幢小品》與孫思邈的《孫真人歌》都給了我們答案:
“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所以說,無論五葷還是三厭,對道家來說,都是不宜吃的東西,像蒜、蔥、韭等蔬菜,吃了會傷五臟(蔥傷腎、韭傷肝、薤傷脾、蒜傷心、興蕖傷肺),雁、狗、烏龜等三厭之物,食用他們會損陰德。
二、佛教“八戒”由上段對“五葷三厭”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它是佛教道教的“混合物”,既然三藏師徒幾人都是佛家弟子,遵從的自然是佛教的禮制。
那佛教所指的“八戒”究竟是什麼呢?
佛教所指“八戒”與“五葷三厭”並不一樣,佛教中的“八戒”全稱為“八齋戒”,具體指的是佛教為其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
這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等。
三、結語不管是“五葷三厭”,還是“佛教八戒”,既然三藏給豬剛鬣起了“八戒”的名字,本意就是希望他能遵守佛教戒律,以正佛心,但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豬八戒並沒有“戒”得那麼情願,也並沒有“戒”得那麼徹底,說到底還是沒有修行到家。
可見佛祖對四人西行取經路上的表現和修行是心知肚明的,最後八戒得到“淨壇使者”的封號,也算是如他所願了。
-
14 # 青松5698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八關戒齋的簡稱。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於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種齋戒法。
據《法苑珠林》卷一0六為: 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佈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這八種中,前七為戒,後一為齋,總稱八戒
-
15 # 孟祥磊
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五葷三厭”是什麼意思?“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宋代《爾雅翼》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魚。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唐代《孫真人歌》
“五葷三厭”是中國古代的“齋戒”的禁忌,由道家、儒家所創,後被西方教,即佛教採用。
佛教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蕓薹、胡荽、薤為五葷。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講究清心寡慾、清淨莊嚴,而這些食材的氣味都過於濃郁,所以成為需要齋戒之物。
三厭:即忌食的三種肉:雁、狗、烏龜。
“厭”有不忍的意思,大雁預示著夫妻間的恩愛,狗代表著主人與家僕的情誼,烏龜象徵著君臣之間的忠誠之心,因此這三樣是不忍心吃的食物。
唐僧為何取“八戒”?1、因為八戒定力不強,需要時刻提醒:
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豬八戒已經斷了五葷三厭,但見了唐僧,就想開葷。唐僧一見狀,立即說道:“不可,不可”。說明,豬八戒本身定力不強,遇到些值得慶祝的事就容易忘卻自我,需要時刻提醒,而最好的提醒方式,就是自己的名字,可以起到強大的督促與自省作用。
2、“八戒”象徵著人類的人性之惡,實為害人之本,需要時刻警戒
任何優秀的作品都有著現實意義,我們看《西遊記》,誰和人類最像?從相貌上是唐僧,但從人性上,是八戒,調戲嫦娥、喜歡金錢、好吃懶做、極易放棄。這些都是最常見的人性之惡。要想少受這些的影響,必須時刻警戒。透過這種方式,警醒八戒,也是警醒觀眾。
3、“五葷三厭”是雖一開始是道教所推崇,但後被佛教引用,算是二教的結合,預示八戒原為道教,如今為佛教,正是二教的結合。
-
16 # 週記日記2019
首先說結論:在西遊記小說中,八戒之所以叫八戒,是因為他斷了“五葷三厭”,見到唐僧後想開戒,唐僧不準並起別名“八戒”讓老豬時時不可或忘,所以他的八戒就是戒掉“五葷三厭”。
“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
而豬八戒所說的五葷三厭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在明朝的時候,佛教持齋戒所說的“五葷”是指五辛,也就是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狹義上涵括了大蒜、革蔥(大蔥)、慈蔥(洋蔥)、蘭蔥(即韭菜)、興渠(特產於印度)等五物,大蔥、洋蔥、韭菜、大蒜大家都知道是啥,這個興渠是啥估計知道的人不多,這是產自印度和中國新疆地區的一種蔬菜吧,中原地區很少見,可以長到蠻高,枝幹折斷後有白色的乳汁狀汁液,可以入藥,中藥名阿魏。
而三厭則是道教中的概念,指的雁、狗、烏龜,,分別代表了忠貞、忠誠、忠敬三種美德,所以不吃表示自己的向德之心,當然後來被人們引申位飛禽走獸水族,基本上就是是肉都不吃了。
西遊記本身就是佛道融合的產物,所以這八戒也就顯得有點亂,佛教中講的八戒實際上指的是“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
但是這八條豬八戒基本是一條都守不住的,所以作者乾脆就沒提這茬。
-
17 # 科院果曉苒zxr
咱們分析老豬的小名八戒,還要看看怎麼收的豬八戒。
豬八戒跟著猴子去見老唐,那是表現的比較親切,雙漆跪下給唐僧扣頭。高聲叫到:“師父,弟子失迎,早知是師父住在我丈人家,我就來拜接,怎麼又受到許多波折?”
豬八戒把觀音菩薩的事情細細說了一遍。咱們不妨想一想,豬八戒的那個獻殷勤的樣子,唐僧會怎麼想。
咦,突然發現這頭豬雖然醜了先,但是能幹活,你看老高家吃的喝的都是老豬打拼的,而且還特別會說好聽話,反正比猴子強多了。醜不要緊,你不醜怎麼突出我老唐長得帥呢?
於是老唐對豬八戒這個徒弟那是相當滿意,馬上焚香向觀音致謝,收沙僧和猴子可沒這待遇。並且給豬八戒起了法名豬悟能,人家豬八戒是有名字,叫豬剛鬣,那麼剛鬣是什麼意思,就是豬,豬剛鬣就是豬豬的意思,你還別說,挺萌。
老豬成功加入取經團隊,第一個事: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
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齋戒不能破,於是老唐又給老豬一個小名,八戒。
佛教的八戒是指: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而豬八戒的八戒不是指這些,而指的是戒掉五葷三厭,五加三正好是八,所以豬八戒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豬戒吃。老唐也沒有提到讓豬八戒戒色,老豬在性生活上是自由的。
所以說,豬八戒的八戒就是指吃齋。
-
18 # 人是萬物尺度
民間有個故事,作者老家有個痞子,叫朱八,好吃懶做,偷偷摸摸。認為這種人應經歷磨練方能變好,世人以此人為戒,勿學朱八。結合小說,取名八戒。
以上的八戒是佛教最早的戒條,觀音和唐僧要求老豬的,正是這八項戒條。後來隨著教義和教派的演化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嚴格的清規戒律。可能有些出入,但這些戒律目的是好的。
什麼意思,這裡就不解釋了,大家想想,畢竟西遊記大家都看過,豬八戒在裡面行為舉止也符合此情況。
比如,豬八戒不習慣更不喜歡長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護僧取經是出於無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難,總是第一個打退堂鼓,要散夥,賣行李、嚷著回高老莊做女婿,也正是的典型的農民意識和農民心理。
豬八戒身上貪財、貪色、自私自利,還表現著明代社會好色好貨思想的沉澱,反映了當時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具有那個時代的思想特色。
這也是作者結合當時社會的一種對映。拐回來,唐僧取名八戒還是很有道理的。
-
19 # 帥雲傑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看過《西遊記》電視劇和小說的觀眾和讀書都應該知道,二徒弟豬悟能受了菩薩戒行,伴隨師傅唐僧西天取經,就必須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五葷:佛教忌食的五種蔬菜,即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三厭:道教忌食的三種肉:即雁、狗、烏龜。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 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具體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可是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
20 # 隨意影音
佛界有八戒,即一戒偷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食也。而豬八戒中的"八戒”是什麼意思?
老豬把觀音勸善的事情詳述了一遍。唐僧發現這不僅是一個很能幹的豬,而且比孫悟空說話好聽多了。三藏大喜,讓老高抬出香案,淨手焚香,望南禮拜道:“多謝菩薩聖恩!”三藏說:“你即從唔果,唔徒弟,我與你起個法名,早晚好呼喚。”老豬道:“師傅,菩薩已與我摩頂受戒,起了法名,叫做豬無能也。師傅,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老丈人家吃,更不成動葷,今見了師傅,我開齋罷。”老唐忙說:“不可,不可!你不吃五葷三厭,我在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佛教的八戒是指,一戒偷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食也。而豬八戒的八戒不是指這些,而指的是戒掉五葷三厭,五加三正好是八。所以豬八戒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豬戒吃高老兒擺了桌席,請三藏上座,行者與八戒做兩旁。行齋與三人。
所以說豬八戒中的八戒非佛教中的八戒。
回覆列表
八戒全稱‘八關齋戒’、‘八齋戒’,是為在家的善男信女們制定的: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慾;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
7、不裝扮打扮及觀聽歌舞;
8、不食非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