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揚文化

    樓主一提這個問題就說明,對於字型的演變一點也不瞭解。漢字從象形文字開始,到甲骨文夏商周開始有了金文也就是所說的大篆,知道秦朝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感到諸事的繁瑣,開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秦代的宰相李斯開始發明小篆字型作為官方的統一文字,後來由於戰亂,政事繁多,隸書開始出現並替代了小篆的書寫,成為了漢代官方的文字。

    隸書之後,慢慢的將書寫分成了兩個方向,一個是還保留隸書波磔、字字獨立的叫做章草;另一種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唐代懷素寫的那個今草也叫做大草、狂草,連貫沒有那麼大的一般稱為小草。

    看到這些相比樓主就能看出來,楷書的發展成形是要晚於草書的,所以樓主問為什麼有草書,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沒有草書,之後的行書、楷書就不會產生。所以,草書的產生那是必須的。

    當然了,書法的最基本的用途就是實用,草書的書寫並不是混亂寫寫,而是有一定的字法,也叫做草法,每個字都有很嚴格的書寫的順序、樣子等。作為實用的話哪怕在現在草書也不太適合當今的書寫習慣和用途,但是對於專門想要學習好草書的來說,還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理解草書的話,從楷書下手是不行的,必須要追本溯源,從隸書開始,我們從隸書的字形中再去理解草書的演變那就簡單很多了,所以說,掌握了方法是很關鍵的。

  • 2 # 水清石出05

    哥德巴赫猜想這麼難是不是就不猜了,比加索的畫這麼難懂是不是就毀了,對於不瞭解的東西是不是蒙上眼睛一了百了,草書有它存在的理由幾千年不需要庸人論證,靜靜地欣賞它的美,體會它。

  • 3 # 幸福一生83

    個人看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文字,由於當時以象形字為主,書寫很不方便,進而逐漸演變簡化,到了王羲之的時候,已經改進了很多,我們可以從蘭亭序中看到很多簡寫字,為了更為簡便,就出現了草書,可惜王羲之壽命較短,沒有完成進一步推廣,後來只是作為一種書體來欣賞,其實草書中就有很多字可作為簡寫字使用。我覺得我們文字應該再次走向簡化道路,這樣才能符合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而不是象一些老古董說的一定要一幅作品中不能簡繁共存!適應時代才是硬道理,這樣才能更好的把中國文化(文字)推向國際!!

    字寫得不好,但我覺得是這個理。

  • 4 # 同甲陌

    書法是藝術,不單純是字!這就是中國漢文化優於世界任何語種的緣由之一。

    但也要在藝術的基礎上照顧一般的民眾,!

  • 5 # 芥藏山房

    草書出自在漢隸盛行時期。匆匆不及草書。趙壹《非草書》一文批判草書,但客觀表現當時眾人以寫草書為時尚的盛況。

    漢乃至晉,追求名士之風。《世說新語》有大量記載。當時先輩,真乃神仙中人,不涉塵俗。

    晉代作為書法高峰,我們要探究重視當時風氣。

    樓主貼圖,稱不上草書,太惡俗。

    歷代名家,張芝二王,顛張狂素,宋之黃山谷,明清祝枝山傅山等,近代于右任林散之,都是一代宗師。

    下圖,足夠一時名手。

  • 6 # 輝爺39478141

    學了草書,你就知道原來這個字可以這樣寫。當代是一種發明,便於快速記錄,現在簡體字許多是草書寫法。

    個人認為,既然已經透過草書改革了文字。那麼他的使命就完成了。打個比方,會稽山的會,已經簡寫到這個地步了,你草書給他三個點,上下的下,你也給他三個點,之乎者也的之你也給他三個點,如果來句會下之,你怎麼寫。當然還有很多偏旁部首,在草書中很多部首可以用提手旁代替,就造成很難辨認。除非你這首詩本來就會背,邊看邊猜,邊背。

    而且很多人草書都TMD自己創造的亂寫體,一言不合就波浪線。你TMD到底有沒有學過草書啊。

    再言之,如果簡單幾個字都無法辨認,要猜。那麼對社會發展,起到的是倒退的作用。

    漢字一個字,能表達多層意思。其蘊含的內容非常廣。如果為了快,全用拼音,不是更快嗎。最長的字也就6個字母。

    再談看不懂的草書,談什麼格局。談什麼線條美。都是裝逼的表現。格局是什麼,是擺放的位置距離,任何格局都是有章可循的。舉個例子比如園林,盆景,家居擺放,城市建築。那些毛線書法,反應的是什麼,是拆毛線時弄亂了,找不出那根是頭,或是打了多少結。

    其二談線條,有什麼線條比畫更美。你要玩線條,去寫畫畫好了,看看你能不能畫個素描出來。

    也行,有些言辭過於激烈。那些拿毛線字出來顯擺的大家們。有本事就把自己名字寫兩個正楷拿出來曬曬。

    就說這些,不喜勿噴。

  • 7 # 使用者3163256304

    要是反過來,這又會說,既然多數人看不懂楷書何必發明。

    書譜有云,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

    趙孟頫又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則千古不易。

    都說明字型會因時而變,在魏晉時代,篆隸楷行草已經全體集合。在此之後只是對楷書多重視了,唐代楷書到頂。明清受政府管制,更應該寫標準漂亮的楷書。發展到當代,哪個語文老師都強調字型必須整齊,不能潦草,卷面要保持整潔。這個標準從小學到高中一直不變,雖然不是那個老師都懂書法,但這麼說明顯就是讓你寫楷書。

    都是時代標準不一樣加強某些管制需求推波助瀾,變得原本百花齊放的專案變成單一寡味。可是總有那麼些執迷不悟的人喜歡你道而行,不管你中意與否,我就要遵循古法,追隨魏晉,終得古法。然後還有一部分把這些有筆法有結構有章法的草書,偽裝成藝術,明明不得法,隨便有個形狀配合一點章法就肆意叫囂。

    對於外行來說,看不懂就是藝術,助長了那些鼠目寸光之人。並且有了你這麼膚淺的提問。

  • 8 # 故里長相思

    對於草書,很多人是有誤會和偏見的,因為很多人根本看不懂,或者說是不認識真正的草書。更甚至有人認為雜亂如草的字型便可以稱之為草書。如果這樣,那便是大錯特錯了。

    真正的草書,和正楷和行書一樣是一種藝術,它自有章法,經過漫長的約定俗成的過程,而自成體系。草書氣勢貫通、錯綜變化、虛實相生、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草書的筆劃省變皆有章法可循,不可任意為之。而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草書作為一種便捷的書寫方式不應被世人誤解,它是一種對美的追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它的存在,為中國漢字文化增添了一抹濃厚的墨色。

  • 9 # 當代尚書院

    草書的流行及其意義

      觀察當今書壇不難發現:草書正在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重視。無論展覽還是報刊發表,草書所佔的比例正在逐漸上升。筆者約略統計,十年前的書法展覽,草書往往不及十分之一,但近年往往上升到接近20%。中國書協舉辦的兩屆草書展,每次應徵作品均超過萬件。今年舉辦的千人千作展,行草書幾近四成,純粹草書佔16%。在數量明顯增多的同時,草書創作水平也在明顯提高。不少作者的草書講章法、有來歷,且不乏氣息純雅,風格獨具的佳作。我們注意到,近些年以沈鵬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書家草書創作日趨成熟,並受到廣泛的關注。中青年內,也有一批作者以草書活躍書壇。

      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術最燦爛的一塊領地。與其它書體不同,草書的產生,自一開始就帶有濃重的非單純功用性,尚簡趨速,省心適性,隨機應變乃是其與生俱來的本性。東漢崔瑗《草書勢》中即雲:

    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方不中矩,圓不副規。

      由於草書自由放縱的空間大,其抒情適性的功能可以發揮到極致,故自產生以來,即得到書家特別的青睞,甚至瘋狂的趨慕嚮往。東漢趙壹《非草書》中所描述當時人痴狂迷戀草書的情景,總是令人感動不已。唐宋以降,流傳許多吟詠草書的詩文,大家如李白、杜甫、蘇東坡、黃山谷、陸游等皆有絕妙佳作。僅唐代吟詠懷素及其草書的詩作多達十數首。這是人們嚮往草書,為草書藝術折服的典型反映。

      然而,草書又是書法藝術中最困難,也最不容易成功的領域。縱觀書法史可知,歷來書家眾多,但善長草書者總是寥若晨星。以唐宋為例,大家如顏柳歐褚皆無草書作品傳世。整個唐代書法號稱興盛,但以草書名世者,不過賀知章、張旭、懷素、釋高閒等數家而已。宋四家蘇、黃、米、蔡,真正能作草書者僅黃庭堅一人。

      草書是在漢字實用書寫中,因趨急速而逐漸演變的書體,故其第一要義是簡略。但草書的簡略在長期的經驗積累後,形成一套相對獨立而完整的規約——草法。所以每一個草字都有其約定俗成的基本形態,此一基本形態,是漢字經簡約後的意象化造型,它作為與漢字原型對應的符號,具有特殊的規約性,不能隨便變亂或更改,否則便不成文字。草書形態接近的很多,如草法把握不嚴,很容易造成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現象。正因為此,草書創作非常困難,沒有長期的訓煉,很難掌握草法規律,創作就不能順利完成。所以,《草法百韻歌》開頭就道:“草聖最為難,龍蛇竟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需完”。

      書法藝術中,篆、隸、楷、行、草諸體,各有其結構特色和審美趨尚。孫過庭說:“篆尚婉而通,隸(按,指楷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這是較早從不同書體提出美學標準的言論。當然,這只是孫過庭的一家之言,不必完全受其束縛。不過,就草書而言,孫氏所提出的“流而暢”以及(章草的)“檢(簡)而便”,不僅是草書審美的一般原則,而且,它可以通貫於各種書體,成為書法審美的一個重要原則。

      孫過庭又道:“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這是就楷書必須兼具草書流暢、簡便之意而言。其實,篆書和隸書同樣需要與草書的兼通。篆隸的筆畫雖然相對含蓄,但筆勢使轉、鉤挑之間,依然強調以意連貫,使之流暢。篆、隸、楷、行各體,都離不開草書的流暢、簡約之美。我們通常所說的神韻、氣息,從視覺形式來分析的話,其實就是對點畫形態、用筆使轉之間,意緒是否通貫流暢的處理。此外,章法佈局的原理也是如此,它們都是草書流暢與簡約原則的不同體現。

      縱觀中國書法史,我們不難發現草書意蘊對書法藝術的綜合作用。前面談到,唐宋以降,善長草書創作者,歷來都只是極少數書家,絕大多數書家,包括一批書法大家,往往並不善作草書。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問題的另一面:真正優秀的書法家,其實都是兼通草法的高手,其創作無論是何種書體,率能兼具草意。孫過庭稱“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這是早期楷書兼通草意的典範。此外,還有兩個典型的例子——唐代的顏真卿與宋代的蘇東坡。顏魯公雖不作草書,但精通草法。據懷素《自敘帖》記載,他得筆法真傳於張旭。觀顏真卿楷、行書,我們在他容雍、壯美的作品中,可以強烈感受到一種清婉、空疏的韻味,一種自然流暢和簡約的美。特別是顏魯公晚年楷書,如《麻姑仙壇記》、《勤禮碑》、《家廟碑》等,雖然字形構架撐滿框格,字間、行距都很密,但因其巧妙運用了草書簡約、流便之意,故絲毫沒有氣塞、鬱悶的感覺。宋代蘇東坡也絕少作草書,但他對晉人草書情有獨鍾,至今其遺蹟中有《臨王羲之講堂帖》,又嘗自跋《臨桓溫蜀平帖》雲:“深喜臨此帖,人間當有數百本”。東坡所作行書筆札筆意紛披,韻味盎然,其實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晉人草法的精研。

      中國書法自宋代以後,諸體融攝的趨勢更加明顯,草書之意越發起到重要作用。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草書之意乃書法之精魂,無論哪一種書體,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也許,這便是前人(翁方剛)所謂“世間無物非草書”的題中應有之義吧。

      草書按其產生淵源和形態特徵,可分為章草和今草兩大類。而今草按其使轉縱橫的程度不同,又可分為小草、大草和狂草(亦謂顛草)。章草萌芽於春秋戰國,兩漢之交已逐漸流行,至漢末完全成熟,並湧現崔瑗、杜度、張芝、張昶、羅暉、趙襲等大批名家,張芝以其精熟之極而被尊為草聖。一般認為,小草系由章草逐漸演變而成,大約漢末張芝時已有萌芽,但完全成熟則在東晉。書聖王羲之既是東晉書法最傑出的代表,也是小草書的集大成者,他的草書作品至今猶有大量遺蹟流傳,這是我們研究、學習草書藝術最重要的資料。大草書的開創者是王獻之,而他最重要的大草代表作是被後人誤歸在張芝名下的《冠軍帖》。關於此帖,筆者有專文研究,可參文物出版社《第六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或香港《書譜》雜誌復刊號(2008第一期)《冠軍帖系王獻之劇跡論》一文。狂草或顛草系唐人的新創,代表書家為賀知章、張旭和懷素,宋人黃庭堅別開新境,又起高峰。

      此外,王獻之曾開創一種行書甚至楷書與草書混合書寫的新體行草書,並自以為這種書體可以“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後人每喜作此體,但往往誤稱為草書,謹此特加說明。

    歷史上的“草書時代”

      在中國書法史上,曾經出現過草書盛行的時期。

      東漢光和年間(178-183)辭賦家趙壹有著名的《非草書》一文。此文即是為當時如火如荼的草書熱而寫。雖然其立意在否定、壓制這種風氣,但其所述足以證明,草書在當時文人士族中,已經到了瘋狂痴迷的程度。如其開篇即道:

    餘郡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

      孔子、顏回在獨尊儒術的漢代,是至尊無上的聖人。以梁孔達、姜孟穎為代表的當時文人士子們,居然仰慕張芝草書,超過了儒家道術。再看趙壹描述當時人苦戀草書的情狀:

    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

      迷戀著於草書到了不知疲勞,不省晨昏,廢寢忘食,甚至“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的痴狂程度,這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是唯一出現的奇蹟。

      藝術的第一要義在達性抒情,東漢末年這種對草書的痴迷熾熱,正是書法藝術性的絕妙展現。我們注意到,東漢末到魏晉南朝近三百年間,草書成為文人士族最愛重的書體,以尺牘為基本形制的草書藝術,成為當時文人往來交流最高階的雅玩。以此為契機,朝野收藏、把玩尺牘草書之風蔚為壯觀。例如,早在兩漢之交,即有這樣的情形:

    (陳遵)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 以為榮。(《漢書?遊俠傳》)

      到明帝(公元58~75年)時,劉睦善長史書各體及草書,為時人所楷法。但當劉睦病重臥床的時候,明帝恐其逝世後書跡無存,專派驛使快馬到其家,“令作草書尺牘十首”(事見《後漢書?宗室四王傳》)。靈帝(168~187)時,蔡邕為鴻都門太學祭酒。“諸為尺牘及工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後漢書?蔡邕傳》),善長草書尺牘者被引召為官——其實,這一事實正與趙壹作《非草書》同一時代。可見,時風之變,不以趙壹的個人意願為轉移。

      魏晉南朝時期,文人士族對草書、筆札的喜愛與重視,風氣不減,且形成了早期書法市場交易現象。據南朝宋虞和《論書表》記載,庾翼曾珍藏張芝章草書十紙,西晉末八王之亂時,逃亡南渡,依然不忘攜帶此物,但於渡長江時倉皇中丟失,痛惜不已。後因王羲之有草書信札寫給其兄庾亮,庾翼見後深為歎服,致信羲之盛稱“煥若神明,頓還舊觀。”同書另記載:

    桓玄愛重書法,每宴集,輒出法書示賓客。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書,大點汙。後出法書,輒令客洗手,兼除寒具。

      又《南史?齊高帝諸子傳》雲:

    (蕭子云)出為東陽太守。百濟國使人至建鄴求書,逢子云為郡,維舟將發。使人於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許步,行拜行前。子云遣問之,答曰:“侍中尺牘之美,遠流海外,今日所求,惟在名跡。”子云乃為停船三日,書三十紙與之,獲金貨數百萬。

      東晉南朝人對書家法書的喜愛,到了趨之若鶩,因愛其書而遮蔽其人的程度。《顏氏家訓?雜藝》雲:

    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唯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蕭子云每嘆曰:“吾著《齊書》勒成一典,文章弘義,自謂可觀,惟以筆跡得名,亦異事也”。

      我們檢索書法史可以發現,自漢末至魏晉南朝書家,十之八九皆善草書,尤其東晉百餘年間,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王、謝、郗、庾諸族大批書家,形成一個草書名家如群星燦爛的特殊歷史時期。試統計《諄化閣帖》所收作品情況。除去卷一唐代二帝,卷四諸唐代書家及卷五“古法帖”以外,全書總收入漢章帝以下至兩晉南朝書家76人作品共344件(帖),而其中草書作品250餘件,佔作品總數的70%以上。卷六至卷八收王羲之作品計159件(含部分後人臨摹之作),其中草書142件,草書所佔比重更是高達90%。

      書法史在不同時代,往往出現不同書體流行或主導一時風氣的現象。以此為線索,我們也可以對書法史作一特殊的分期。比如秦以前,可稱之為篆書的時代,兩漢為隸書時代,唐為楷書時代,宋為行書時代,元明清則為諸體混同時代。如上所述,自漢末魏晉至南朝約300年間,則屬於典型的草書時代。

      二王的出現,標誌著草書藝術發展到一個歷史的峰巔。“書聖”王羲之把小草書的簡約之旨發揮到極至,成為後世永遠的經典。而“亞聖”獻之則轉而探索新路,寫出如《冠軍帖》這樣的大草,開啟後世向狂草發展的先河。關於二王草書的詳細論述,非本文所涉,筆者正在進行專題研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二王草書的成就,既是自漢末以來“草書時代”結下的碩果,同時,也標誌著這一長達三百年“草書時代”的終結。自南朝往後,草書再也沒有形成如“草書時代”那樣普遍而強烈的草書熱潮。草書創作逐漸成為少數書家的專攻。宋元以降,絕大多數書法家不善草書,甚至不能欣賞草書的現象已很明顯。

      倒是明末清初又出現了一次草書受到普遍關注的時期。明中葉以後,隨著朱氏王朝專制制度的鬆動,社會出現轉型,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思想、文化領域出現多樣發展趨勢。書法藝術在此時也出現對“臺閣”書風的反叛。張弼、張駿率先以草書鳴世,隨後“吳門書家”崛起,祝允明、王寵、陳淳等人皆擅草書,數十年間,邢侗、李夢陽、陳道復、文彭、周天球、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詹景鳳等一大批書家竟相以草書鳴世,一時間形成以草書為主的浪漫主義書法熱潮。

      統觀明末清初草書諸家,一個鮮明的特色是各自風格比較強烈,相互之間取法的路數和作品形式拉開較大的距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不過,此時的草書與行書甚至楷書的摻合現象,也比較明顯。尤以徐渭、傅山為代表,這是對獻之一路行草書的接續,不能算嚴格意義的草書發展。王鐸作為此次草書熱潮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其取法直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風,把草書的使轉放大,提按增多,開啟一代新風。

      明末清初的草書風潮,進入清朝以後,便很快消褪,未能形成如魏晉時期的朝野尊奉、收藏、把玩草書的熱潮。究其原因,雖然與清朝思想封閉,意識形態的禁錮密切相關;但也與草書長期遭冷落,文人士大夫普遍不熟悉草法,不能欣賞草書藝術有很大的關係。明末諸家如徐渭、傅山等人,當時被視為異端,目之以瘋、癲即透出箇中原因。正是這個原委,筆者將明末清初這一段草書流行的時期,稱之為“亞草書時代”。

    為新一輪“草書時代”的到來而高呼

      當代草書的流行,以改革開放,思想解除長期禁錮為人文背景,以二十多年書法熱為鋪墊。到目前為止,尚處在方興未艾的階段。總結、分析當代草書存在的問題,是使這一良好風氣不斷衍進、發展的需要。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一是草法的失範。前面已經談到,草書以簡約為宗旨,但有嚴格的草法規範。當今草書作者不遵草法,隨意揮灑的現象十分普遍。初看作品,洋洋灑灑,似乎很不錯,但順著運筆略加審察就發現,草法錯亂百出,如《草訣百韻歌》中總結的形近字相混現象比比皆是。我們有的作者,打著創新的旗號,以為草書就可以隨意草率,信筆為體,忘記了書法是一門書寫漢字的藝術。有的作者大筆一揮,胡亂顛狂,寫出的草書變為無字天書,不僅行家無法解讀,連自己也壓根不知何物。

      草書的確有顛狂一路的寫法,但古代名家如張旭、懷素、黃山谷的狂草書,都是經過長期嚴格草法訓練後,由精熟到自由而達到的顛狂,所以既使是潛意識靈感創作,依然有章法可循,這就是古人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違矩”,所謂“無法之法”。這是技法規約爛熟於胸,心與物瞭然無間之後的一種超越。今人寫草書沒有下幾年功夫,下筆便雲煙滿紙,此雖能除一時之快,但至多隻是一種個人遊戲,與書法藝術無緣。

      自大令王獻之創立行草書以來,諸體融合現象一直沿續下來。明末清初徐渭、傅山都寫這一路。當代草書作者不少屬這種型別。此類書作其實不屬於嚴格意義的草書,且其線條纏繞、迴環的寫法,與草書簡約之旨實相背棄。有關這一路書作,本文不作太多評論。但有一點可以明確:行草相雜的創作,相對於嚴格意義的草書,在創作難度上顯然降低了很多。

      二是取法的偏狹。觀察今人草書,可以看出,大多取法孫過庭《書譜》和(傳)張旭《古詩四帖》,取法的路子明顯偏狹。其實草書藝術可供取法的前人經典極多。魏晉以降歷代名家作品外,敦煌經卷,還有近年出土的簡牘、帛書也有不少精采的草書遺蹟可供效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時期刻帖中,儲存數量可觀的二王諸名家草書作品,這是一批目前尚不被普遍關注的寶貴資料。筆者認為,草書的精華盡在此中。今人學習書法,往往只重墨跡,偏廢刻帖。其實,刻帖精美者,僅下真跡一等,有時比不很精彩的摹本墨跡反更有價值。

      三是部分作者自我封閉的問題。草書不是孤立的藝術,它的根依然在漢字本身,其本依然是精深博大的中華文化。篆、隸、楷、行、草從來就是通貫一體的,所以習草者,須知打破桶底,融會諸法。古人素有兼擅真、草的傳統,孫過庭說:“草不兼真,貽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這是千古不易的美學規律。

      最後還有一個對草書地位的認識及草書隊伍建設問題。就目前的狀態來說,草書在整個書法中的地位還不高。草書往往與行草書混為一談的現象,嚴重製約了草書的發展。由於草書還停留在少數作者個人追求的階段,絕大多數作者不明白“草意”對整個書法創作的重要意義,書法家隊伍對草書的認知也還基本處於矇昧的狀態。這表明草書發展的人文環境還遠沒有形成。至於廣大民眾對草書的愛好、理解和欣賞,則更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期待。

      筆者估計,當今草書的初步流行,可能會不斷升溫,並在不久的將來發展為波及全國的一場熱潮,而這種熱潮持續的結果,可能是繼魏晉南朝之後的新一輪“草書時代”的到來。為此,切盼中國書法家協會和相關團體,應有意識地做好一些基礎工作,如進行草法規則的普及,組織活動提高廣大書家對草書的興趣,規範章法等等。書家本人也需要努力拓展視野,提升審美情趣。但筆者認為,草書藝術的復興,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是對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風的迴歸。只有重溫並充分熟悉、消化第一次“草書時代”的偉大成就,才能真正開啟新一輪草書時代的大門。為此,筆者呼籲書法同行: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學習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法,努力感受他們的生活情調,解讀其作品的藝術奧妙。尤其王羲之草書,其遺存作品的豐富內涵還遠沒有被我們所認識和把握。我們這個時代有條件、也有責任,去認真總結“書聖”藝術規律,挖掘其更多內涵,用極大的勇氣和精神,接續其書法傳統,迎接新一輪“草書時代”的到來。

  • 10 # 五美軒十三紅

    事物的存在有其發展的必然規律,草書的出現當時是為了更快的書寫,是實際應用的產物,如書信、公文傳遞。草書是在篆隸之後自然產生的,比行書、楷書要早。當前草書已基本脫離了其實用性,完全朝藝術方向在發展,因其給人的視覺感受與其它書體完全不同,草書表現的是痛快淋漓,揮灑飄逸,是一種極動感的表象,也可寄性情於草書,在今人尚式的當下,草書更能夠表現形勢感,其飛揚撥扈、靈動避讓的關係更具觀賞性。

  • 11 # 玉壺秋露

    草書分為章草、小草、大草。從已出土的簡帛書我們可以看到,章草的形成就是古人書寫正書時,為提高速度逐漸草化形成的,字的草法約定從俗,直至規範,取其簡約。後經歷代書家發展成今天的草書。從古人的信札中,可以看到草書因其簡約、便捷,而被非常普遍地應用。民國時期,於佑任曾極力推行草書,但未成功。建國後,國家推行的簡化字有一部分就是由草書而來。可見,在古代草書是一種流行書體,只不過現代寫的少了,成為大家不認識的書體。

    草書的欣賞要從字法、章法、墨法幾方面看。字法必須要規範,因其簡約,多一筆與少一筆就有天壤之別。章法,要看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黑與白之間的關係。墨法要看墨色濃淡燥潤渴的變化。

  • 12 # 千千千里馬

    好啊,我來說說草書這個話題。

    一切書法字型都會有“快速書寫”現象的。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隸書,楷書都是這樣。

    由於書法經歷了有規律的演化,所以,草書也伴隨著書體而不斷進化。

    明代大書法家祝允明的草書作品區域性欣賞比如,書法還是篆書體系是時候,草書就是“古隸書”,當書法進入隸書階段以後,草書就是“章草”的樣式。

    我們今天的狹義的“草書”是隸書系統裡的一個分支,叫今草。這種草書由東漢時期的大書法家張芝創造,後來王羲之發揚光大,建立了完整的一個系統,那麼,這個草書系統與王羲之書法系統的楷書和行書結合的非常緊密,所以,也是對行書的發展,特點就是比行書的書寫速度更快,筆畫更加簡省概括,書寫起來龍飛鳳舞,一筆而成,連綿迴環,氣勢奔騰,真的不好辨認。

    草書有實際的使用意義。因為,草書更能把書寫的速度和思維的速度結合的更好。

    如果我們思如泉湧,而書寫一筆一劃,那是要影響記錄文章的。

    我們知道,文字是用來表達思想的,但是,往往我們思維的速度比書寫的速度要快很多。雖然也有想不出來,等著寫的情況,但是,一旦想出來了,那就如同大江奔流,這就要求書寫能夠快一些。

    唐代書法家懷素的草書區域性欣賞

    而把文字寫得快一些,真得有寫草書的好本事。

    所以,草書的發明就有客觀存在的道理。

    草書雖然不好認,但是,草書也有規律。當然,作為以文字為媒介交流思想的草書,畢竟不是最好的文字。但是,草書對於寫文章非常有好處。一般我們寫文章叫“草稿”,其中就有文章是草書寫出來的意思在裡面。

    寫出“草稿”意味著文章寫出來了,然後才用楷書抄下來傳誦。

    草書必須要學習,不能自己亂寫,所以,草書還是有規律的,例如有《草書歌訣》就是傳說王羲之留下來對草書規律的一般總結。

    草書除了寫文章用,大多數情況下是藝術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文人墨客也喜歡寫草書愉悅情操。

    今天,我們就說這麼多。一定記住了,草書的發明是有利於記錄文思的。同時也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垂搜書。草書有“書法之CROWN”的美譽。

  • 13 # 漢瓦書法

    頂級跑車多數人都買不起,為什麼要生產?如果說草書的起因,那肯定是為了節省時間,至於為什麼作為藝術傳承,就和跑車一樣,每個領域都有領頭羊。

  • 14 # 秋水詩畫

    關注草書!喜愛書法的朋友,一起聊聊草書價值和意義的話題!對中國傳統書法發展史瞭解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漢字的演變歷程,從目前已經發現的夏商時期刻畫或者是書寫在甲骨上的系統化的甲骨文開始,到民國時期于右任組織標準草書社研究草書標準化,中國漢字進行不斷的標準化的發展歷程,中國書法進行不斷的簡化的發展歷程,從大篆到小篆,漸漸的統一的基礎上,到隸化,再到楷化和行草化,既提高文書工作書寫速度使用方便,又成為文人精神生活審美表現方式,而且行草書是最適應文人最自由抒情和寫意的書體。(附:唐代懷素草書代表作《自敘貼》,紙本,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書如其人,有其性,其人有含蓄,其人有張揚,同一個人也有含蓄一面和張揚一面,所以喜愛書法的朋友,又真正的懂得書法之道的朋友,往往是選擇適其性的書體,進行個性化的抒情和寫意,無論是中國漢字,還是中國書法,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雖然由於隨著鋼筆等硬筆的普及和流行,毛筆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主要書寫工具,是喜愛鋼筆等的硬筆書法,還是喜愛毛筆等的軟筆書法,不影響到草書的創作研究。由於問答篇幅所限,今天就說到這裡,歡迎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交流!謝謝你關注於秋水工作室!

  • 15 # 書法雅集

    草書的出現是一個趨勢

    首先,草書的出現。文字的最本質使命是傳遞資訊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肯定是越方便實用越好。成熟的草書出現在漢朝,可以說比楷書行書出現得還要早。漢朝的官方使用文字是隸書,但是規規矩矩的隸書書寫起來太慢,但是有的時間和場合必須要求快速書寫,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急就章》,就是把隸書寫快,便形成了隸書基礎上的草書,被稱為章草。所以說草書的出現是文字作文工具演變的一個趨勢。

    其次,草書的規律。現在所說的草書大多是隻在楷書、行書基礎上的草書,與章草區別開來,被稱為今草。但是無論是章草還是今草,都是有嚴格規律的,並非一味的寫快就是草書,至於草書裡邊的規律,可以參見韓道亨的《草書百韻歌》以及於右任先生的《標準草書》,每一個草書符號都有特定的指代,如果熟悉草書規律,又見到合乎規律的草書,是不難識別的。

    第三,草書的藝術。拋開日常書寫的實用性來說,在書法大家庭裡邊,草書是非常受到書法家青睞的一種字型,因為草書更具藝術表現力,再加上書法家個人的創作因素,所以每個人寫出來的草書都不一樣,甚至很抽象,抽象到不易識別具體寫的是什麼。我個人覺得這種草書可以當做一種抽象藝術來欣賞,可以更多看一下它的線條、氣韻、章法等。

    總之,從實用工具方面來說,草書的出現並不是偶然,從藝術方面來說,草書的辨識怡然有章可循。

  • 16 # 風雅書法

    1草書作為書法中一門單獨的書體,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以及草書所具有的實用價值!

    2之所以會形成草書,它有特殊的歷史形成背景!古代戰爭時期,傳達書信,需要短時間內完成,而且越快越好,這就是體現了草書的實用價值,最早草書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章草,後來又發展成今草,代表人物有張旭,懷素等人。

    3草書的章法給不懂書法人的感覺,比較雜亂無章,眼花繚亂,或者是直接看不懂。其實草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草書的點畫富有變化,多姿多型,字與字之間引帶銜接,富有韻律,章法上布白隨心不造作,用墨乾溼,濃淡,也是很有講究。我們欣賞書法不能以認識與不認識為衡量標準!一是要看外在給人們的美感,其次還要注重文字所表達的內涵與修養。

    3一副好的草書作品,給人的感覺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斷,視覺衝擊感強烈,審美富有價值!而且草書還最能抒發人們的情感,最能表達人們的情緒。所以草書不但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 17 # 不二齋

    問題:既然草書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還要發明草書呢?

    1、草書並不是發明的,草書是在書法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草書分為今草和章草兩個部分,章草是由隸書的草寫發展而來,是一種更加簡單的字型,我們現在的簡化字很多都來自於草書。

    2、草書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就和一門外語一樣,需要去學習這種符號才能看的懂,我們現代人不學習這種符號了,我們看不懂,但是當時使用草書的古代人是能夠看的懂的,不僅能看的懂,相對於隸書和篆書,更加方便實用。

    其實,篆書我們現在也看不懂,隸書也有很多字我們看不懂,繁體字也是一樣,古文的文字古人能看懂,不是為現代人發明的。

    3、草書現在不再做為實用性的書體存在了,但是文人墨客的學習和推動把它藝術化了,成了一門藝術。現代人學習草書主要還是出於欣賞的目的。大部分練習書法的人還是能夠看懂草書的。

    你覺得呢?

  • 18 # 大成國學堂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這個問題提得充滿暴力美學,讓人不禁莞爾。

    對幽默的您,我給一點比較直接的回答,儘量模仿您的幽默。

    交響樂音樂會每年要舉行,聽得打瞌睡(包括我)的觀眾花了老多錢最後發現自己只是買了一個沒人知道的(除非主動暴力刷朋友圈)裝B格的機會,就算是你提前半個月看了一本交響樂普及讀物以及一套老厚的《約翰克里斯多夫》還是沒暖用。

    所以在維也納,有人憤怒了,脫下燕尾服,露出一巴掌寬護心毛,吼到:“這個鳥樂都沒人聽懂,要來作甚?”

    藝術從來都是為大致能懂的人準備的,也可以為不懂理論不懂實踐但客觀上能作用於受眾的心理感受服務,比如專為寶寶做的胎教古典音樂,解決胎兒肚子裡暴力亂踢就很有效。

    不要因為書法由中國文字書寫來承載其創作就以為懂寫點中國字(僅是常用簡體字和書法用字從繁簡、字型、異體上差別就不小,中華文字幾千年一直在發展和嬗變)就天生獲得書法的欣賞權和裁判權,就像不要以為會兩下狗刨式就可以上奧運會做水上芭蕾的裁判長,事兒不同而理同。

    草書產生的初心是加快書寫效率,因實用性而起,正因為如此,草書並不是看到那樣亂畫圈圈雲山霧罩。事實上草書的單字寫法有一套極其嚴格的規則,筆畫毫釐見對錯,所以草書的學習比起楷書的學習,要多了一個艱難的過程,就是背下每個字的寫法,于右任先生的《標準草書》就是這樣的範本。當每個字的草書形態和筆畫走法都得到了約束和規定,會寫草書的人彼此之間的作品欣賞根本不存在看不懂的問題。對於普通欣賞者,就算單個文字全看不懂也沒關係,章法、氣韻、墨色濃淡乾溼潤燥,如果對書寫內容有一定認知,前後連蒙帶猜也能明白寫的啥,一樣可以進入欣賞的情境,否則毛主席的狂草詩詞怎樣進入平常百姓家?藝術,不能成為懸空的自得其樂和小圈子關起門來嘚瑟的玩意兒,但也絕不能庸俗化傾向的認為老百姓搞不明白就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未免有些群眾暴力至上了。對嗎?我是大成,我愛國學。敬請點贊關注,深夜碼字,頓感盛情!謝謝!

  • 19 # 墨池軒書法

    首先,你要明白一點,草書不是誰發明的,也是從實用角度發展起來的,它最開始也是與現在使用的楷書、行書一樣,都是常用記事文字。

    從左到右:有點像隸書的章草、沒有那麼連的今草、“鬼畫符”狂草

    漢代初期,人們在書寫隸書時有時比較著急,寫得太快了,逐漸形成了“草書”。由於漢章帝喜歡草書,因此草書最初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 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後來楷書出現,草書又演變為“今草”,即楷書草書,“今草” 寫起來很快,往往上下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

    到唐朝時,草書逐漸演變成為“狂草”,是否能讓人認清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更重要的是一種藝術作品。

    唐代書法家張旭是一位極富個性的草書大家,他常常喝得大醉,到處亂跑亂叫,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有“張顛”的雅稱。

    有時候,他寫的草書連自己都不認識。一次,張旭拿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他的侄子看到後便問他寫的是什麼字,張旭看了半天,搪塞道:“你怎麼不早問我,現在問,我也忘了寫的是什麼字了。“

  • 20 # 陳天哲

    草書的起源也是實用,有了隸書後,為了加急書寫,然後便有了章草!還是因為加急的問題,去掉章草的蠶頭雁尾,有了今草!張芝、張旭、王獻之把今草連綿化,又有了狂草!

    從這一角度來說,實用性始終是存在其中的!即便是王獻之的鴨丸帖,也是為了書信!

    張旭狂草、懷素狂草要多指向藝術化!

    我們發現,所有的書體裡,最能體現書法藝術真正內涵的便是草書了!我們來深入瞭解,書法藝術的真正內涵是中國傳統的陰陽文化!

    筆法上,有露有藏,有行有駐,有快有慢,有方有圓,有牽絲引帶,有筆斷意連,有頓有提,等等,是一個二元對比並統一的陰陽關係!

    快慢對比,行書達不到草書的要求,楷書更是!草書可以融入所有書體的筆法,而其他書體卻不能!

    字法上,有疏有密,有緊有松,有收有放,有高有低,有點有線,有塊有面……有均衡有破勻,有錯落有呼應……

    字法上,草書達到了極限,有時候精簡到極致,甚至於於我們今天見到一些簡化字是從草書來的!變化上也是到了極致,一個簡單的變化就是另外一個字!

    章法上,有疏有密,有緊有松,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有扁有長,有動有靜,有粗有細,有緊湊有疏朗……

    墨法上,有焦,有濃,有溼,有幹,有淡……

    章法、墨法上,沒有書體能夠達到草書的境界……

    可以搖搖擺擺,斜到其他兩三行裡去,可以一個字大到佔地四五行,可以空到幾行不見人!濃時可以數個字洇到一起,淡時可以用筆根擦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超臨終前上表請求劉備照顧馬岱,劉備劉禪和諸葛亮做到了嗎?